為什麼《鎖麟囊》「團圓」一折中的最後一段唱詞版本不一樣?
一版是「這才是人生難預料,不想團圓在今朝。回首繁華如夢渺,殘生一線付驚濤。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種福得福如此報,愧我當初贈木桃」。 另一半版前兩句都一樣,後兩句是「莫再痴嗔休啼笑,教養器兒多辛勞。今日相逢得此報,愧我當初贈木桃。」
這其實是個很好的問題,可以延伸出一些有意思的往事。
我們大家都知道,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指出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但是,現在的大多數人對這次講話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新文學的發展上,而忽略了一個舊事物,它就是本土戲劇。
事實上,本土戲曲作為「舊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間最喜聞樂見也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表現樣式,早在新文化運動以來,就一直頗受「重視」。激進的新知識分子們,在發揚光大新戲劇的同時,一直對舊戲展開著持續不斷的批評和爭論。有認為我們必須拋棄本土戲曲,改學西方戲劇的,也有認為可以適當舊瓶裝新酒的,但總之,持完全肯定意見的,基本沒有。
二十年代,對本土戲劇好歹只停留在批評層面。但是建國之後,隨著意識形態的大幅度籠罩,新思想與舊思想的徹底決裂,文藝批評也開始被實踐化了。
於是自五十年代開始,我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戲劇改革運動,首當其衝的,就是舊戲改造。
1950年,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成立。同年,全國戲曲工作會議召開,1951年,《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發布。舊戲旋即進入了噤聲期。
那麼多的舊戲老戲,那麼多的封建殘餘思想,怎麼改造得過來?
一個字:禁。
《九更天》、《翠屏山》、《一捧雪》,「提倡封建壓迫、奴隸道德」;《四郎探母》等「宣揚民族變節」;一大批黃天霸戲是在「美化叛徒」;《游龍戲鳳》、《貴妃醉酒》等屬於「淫靡色情」;《鎖麟囊》等「宣揚因果報應」;神鬼戲「迷信愚昧」;《蘆花記》「宣揚愚忠」;《三娘教子》「提倡守節」;《二堂放子》「承認重婚,違反婚姻法」;《醉打金枝》「歌頌封建帝王將相公主駙馬」;還有相當一批劇目涉及妓女、多妻、偷盜、污衊農民運動等等,都已歸入在禁或在審之列。
《鎖麟囊》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戲目而已。
「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多麼一目了然的宣揚因果報應!
除此了封建的「宿命思想」之外,它還被批評犯有「階級調和論」和超階級的「人性論」的錯誤,被認為不宜公演,因此被長期掛起。
程硯秋心愛此劇,為能讓它順利上演,不得不提筆修改。
而你聽到的這句「莫再痴嗔休啼笑,教養器兒多辛勞」即是一個修改版本。而另一個更加政治正確的版本,則是:「休將往事存心上,協力同心來拯荒。力耕耘,勤織紡,種田園,建村莊。待等來年禾場上,把酒共謝那鎖麟囊。」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細節,比如原本里趙守貞收下了錦囊和珠寶,而修改本則變成了「那女子心高潔塵俗不染,留下了鎖麟囊把珠寶退還。」
大約是因為趙守貞作為貧農代表,必須要刻畫其善良守序的性格。
其後,周恩來提議選程派名劇拍攝戲曲片,儘管做了如此用心良苦的改動,《鎖麟囊》仍因不合時宜之名落選。
其實最慘的大概還不是《鎖麟囊》,而是《四郎救母》,這齣戲從五十年代一直被批判到八十年代,三十年里幾無出頭之日。
我曾經手工錄入過一版潔本《牡丹亭》,也是類似命運下的產物。
原本: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
潔本: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和你把彩袖聯、衣帶牽,訴濃情傍著花魂顫。則待你玉貌漪年結好緣。
這個版本已經是80年代的了,可略作參考,在那個高壓年代下,舊戲們的命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