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景喜劇中採用罐頭笑聲有什麼科學依據?

像《Friends》《TBBT》等情景喜劇中,都加入了罐頭笑聲,僅僅是為了調動觀眾情緒嗎?有什麼相關研究或科學依據?


我認為,情景喜劇中的笑聲,是營造歡笑氛圍、感染觀眾。更是對表演者的必要刺激和反饋。
自然,這是針對那些現場笑聲而言的。罐裝笑聲只能做到感染觀眾這一點。
可以注意觀察一下那些只有罐裝笑聲的喜劇里的演員們,狀態跟那些有現場觀眾的喜劇里的是有不同的。

不只情景喜劇,一切喜劇表演可能都需要適當的互動、刺激、反饋,才有利於演員調整情緒、狀態、節奏。
以相聲為例,很多「靜場版」的錄音、視頻都明顯能看到演員的僵硬、拘謹。哪怕是一些大師級的演員。

另外,多說幾句:
書中讀到,情景喜劇中的笑聲的來歷是這樣的——
1930年代,在廣播中表演笑話是美國廣播界常見的節目樣式。當時的演員主要來自於酒吧里的standup comedy演員,他們習慣了面對觀眾的表演,沒有喝彩聲和笑聲會讓他們感覺局促、嚴重影響發揮。所以電台開始僱傭觀眾進入到直播間,模擬現場演出環境。
1940年代,廣播里的獨角喜劇表演慢慢發展為擁有故事、情節的廣播情景喜劇。笑聲被保留。
1940年代-50年代,電視興起,很多廣播節目樣式被引入電視界,情景喜劇是其中之一。早期的電視情景喜劇與廣播里的相同——直播、帶觀眾。
1950年代,一些電視公司為讓同一節目在東西海岸的黃金時間分別播出,發明出膠片拍攝情景喜劇的辦法(其時尚無磁帶技術)——現場多機位拍攝、帶現場觀眾笑聲,後期剪切。
1960年代末,「罐裝笑聲」成為主流——主要是為了加快製作進度,節省製作時間和成本。
1970年代,罐裝笑聲開始被視作低成本、粗製濫造的特徵之一。


你有沒有發現在電影院里看喜劇電影會比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看更容易笑?

心理學研究發現,幽默、搞笑的原理是失諧+解困。也就是你覺得這個事物不正常,而同時你能解答這個困惑,能猜到或理解為什麼不正常,所以就笑了。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就會搞笑,舉例:你看到一個人踩了香蕉皮摔了一跤,你笑了,為什麼會笑呢?因為走路時摔跤是不正常的,而你知道或者能猜到他為什麼摔跤(因為踩了香蕉皮),所以你就笑了。再舉例:你看到一個人做了蠢事(喜劇片常用手法),你笑了,因為一個人笨手笨腳做了蠢事是不正常的,而你能猜到或知道原因(因為那人太蠢,或者不湊巧剛好遇上了倒霉事),所以就覺得搞笑。還有當你看正劇或悲劇的時候,演員突然說了一句什麼,你笑了,因為這句話比較雷人,不搭調,而你知道原因(因為他在演戲)。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只滿足一個並不能構成搞笑。舉例:你看到一個經常摔跤的人摔了一跤,你就不會笑,因為那人老摔跤,你就不覺得不正常。再舉例:你看到一個人直挺挺地倒下了,完全看不出也猜不出原因,你也不會笑。喜劇里失敗的笑點就是因為沒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比如觀眾熟悉的喜歡裝傻的喜劇演員刻意裝傻,或者需要某種背景知識才能知道笑點在哪裡。

知道了搞笑產生的科學依據,就好理解了。人們在看電視、看電影的時候,通常是面無表情的,這是常態。突然大笑,是非常態。當你看電視或看電影時,你發現觀眾突然大笑,就會覺得失諧,同時你知道他們為什麼笑(因為他們覺得劇情很搞笑),所以你就覺得「觀眾大笑」這件事挺搞笑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是別人先笑,然後你才覺得可樂)。所以影視公司在製作喜劇電視劇時,為了達到比原劇情更加搞笑的效果,也為了在劇情不那麼搞笑的時候讓你不會走神(觀眾在看電視的時候很容易換台的,不像看電影的時候跑不掉),就增加了觀眾的笑聲(電影不用加,電影院里的觀眾會製造笑聲)。如果原劇情的搞笑程度是60分的話,加上了「觀眾大笑」這件搞笑的事情,對你來說搞笑程度就變成了70、80分。當然你在看的時候是不會察覺到這一點的,影視公司也不是靠分析,他們只是從實踐中得出了增加笑聲會更好的這個經驗。

=============================
補充:

為什麼有的喜劇電視劇不加笑聲,比如《武林外傳》?

這本來是另一個問題,就在這一起說了吧。加笑聲雖然能增加搞笑效果,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會讓觀眾齣戲。如果整個片子的笑點非常密集(通常這種片子里的主要人物在某一方面比較傻、笨、一根筋,讓觀眾覺得這個人物很搞笑而不僅僅是劇情搞笑),從頭搞到尾,那還好,因為觀眾一開始就能熟悉這種聲音,相對就不太容易齣戲,但是有的喜劇不是這樣,而是人物比較正常,通過劇情、「冷幽默」來搞笑,就不可能做到密集的笑點,如果要加笑聲,就只能隔相對比較長的時間出現一次笑聲,觀眾就容易齣戲。當然,電視劇主創者可能沒有想這麼多,他可能就是覺得我這個片子加笑聲還不如不加,所以就不加了。另外,中國人相比美國人比較內向,笑起來沒那麼豪放,這也許是國產喜劇相對不適合加笑聲的原因,但我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我認為是中國的社會環境比較難出那種一根筋、單純、傻笨而且還不內向的人,所以喜劇的人物沒法做到象美劇那麼極致。人物不搞笑就沒法做到密集的笑點。


首先,有科學依據,而且我舉了個崔永元的例子。
一,心理學依據。
觀察者期望效應(Nocebo);維基百科鏈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80%E5%AF%9F%E8%80%85%E6%9C%9F%E6%9C%9B%E6%95%88%E6%87%89

觀察者期望效應是認知偏見的一種。在科學實驗中,由於觀察者預期某些測試結果,於是無意識地以某種形式操縱了實驗步驟,或錯誤解釋實驗結果以達至他們希望得到的結論。觀察者期望效應能嚴重歪曲實驗結果,因此需利用雙盲方式進行實驗來消除這效應。
很多實驗經常是受觀察者期望效應影響而出現奇怪結果,尤其在以人類為對象的實驗。

二,實例, 加罐頭笑聲就是為了讓喜劇更像喜劇。參考依據:崔永元大叔的領導第一次審查他的節目時,他們就安排兩個最喜歡笑的人坐在領導旁邊,領導看旁邊的人笑得花枝亂顫,不好笑也覺得好笑了……後來審查就通過了。 」
以上,等討論。


笑,是可以傳染的。


1.《編輯部的故事》策劃期間曾想過加罐頭笑聲,但後來因故沒有加入,《我愛我家》成為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但笑聲99.99%都是現場觀眾的真笑聲,只有幾場戲加入了罐頭笑聲。後來的國內的情景喜劇帶現場觀眾的不多,《炊事班的故事》系列和《家有兒女》系列的罐頭笑聲,都是從《我愛我家》借來的笑聲。
2.至於為什麼要加笑聲,可能是由於笑具有感染性,在別人的帶動下,人們更容易笑出來。
3.判斷一部電視劇是不是情景喜劇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帶不帶笑聲,不管是現場笑聲還是罐頭笑聲。


有一些是罐頭笑聲,但是有一些都是現場錄製的。情景喜劇片場觀眾的資格,必須先訂好票。基本上所有的好萊塢情景喜劇的票,都可以在http://tvtickets.com上申請到。
前段時間還看到有人在豆瓣上去當TBBT的現場觀眾的經歷http://www.douban.com/note/95833469/
記得每集《我愛我家》的最後,鏡頭都會給到有觀眾的大全景吧

貌似有些跑題了^


心理學上的社會認同效應。即人們將周圍其他人的行為準則視為自己行為是否恰當的參考標準。所以我們就算是知道這些笑聲是假的,但在心理上仍然覺得有這些笑聲的作品比沒有時要好笑。


我還以為這是「此處有梗」的提示……


這些笑聲讓你一個人看片子的時候,有一種不那麼孤獨的錯覺。


並非都是罐頭。有些現場是有觀眾的。


請做爆笑視頻或爆笑直播的老鐵出來解答一下


推薦閱讀《影響力》,裡面介紹了怎樣產生影響力的六種方法,其中「社會認同」原理裡面作者就說明了為什麼情景喜劇中會使用笑聲作為配音。


省錢 好控制


推薦閱讀:

如何走出陰暗的情緒,重新找回積極向上的感覺?
榮初症的癥狀有什麼?
抑鬱症和毒癮哪一種比較痛苦?

TAG:情景喜劇 | 情緒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