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遺詔一定是大行皇帝生前留下的嗎?

嘉慶帝遺詔是道光所作,結果把乾隆的出生地寫錯了,最後道光帝讓一干大臣幫他背了鍋。出處:Sina Visitor System


謝邀


遺詔這種事兒吧,我覺得有點兒清代檔案或者官方詔令基礎的人就都能了解,所以什麼「康熙遺詔證明雍正不是篡位」什麼的,竟然有不少人認真探討去,也是特別神奇的存在……


先簡單答一下,「遺詔」一定是先帝所留下的,但是問題是你指的是哪個「遺詔」?

就好似,清代的正式詔書,一般都是一篇很長的駢體文字,但是它們原本都是由某一條「上諭」發展而來的,而這條「上諭」,有可能是皇帝的筆述,有可能則是皇帝的口述,經過別人記錄才成為文字,顯然不可能是駢體四六的那種。

跟詔書一樣,雖然都是「遺詔」,不過也有很多不同。


1.最基礎的遺詔——「遺詔A」

最基礎的遺詔,一般都是上諭的形式,或者特諭的形式。這種重要的上諭,寫在文本上,可能只有兩三句話,有的甚至可能只有一句話、幾個字而已。而且重要的內容,涉及保密信息的,經常還要在邊上寫一條同樣內容的滿文,以作為證據。

這是最基礎的遺詔,也是唯一能夠明確表達先帝意願的檔案,它必然不是那種大大的,黃黃的,駢體四六的,蓋著大印的。


2.已經確定了繼承人之後的遺詔——「遺詔B」

這種遺詔,也一樣通常以上諭的形式發出,但是實際上已經並不是先帝本人的意思(當然如果繼承者跟先帝的決定相同,那麼會以先帝本人的意思為基礎),而是以既成事實為基礎,順帶描述先帝病勢,還要對國家、社稷做一番深刻的闡述等等

這種遺詔,按照慣例,應該是先帝已故,新君登基的當時,便由軍機大臣或內閣或者翰林院撰寫,所以一般都是駢體四六的長篇文字,用字都是幾經磨鍊的。

這種「遺詔B」,雖然已經寫了出來,但是只是作為上諭下達。文章最後慣例寫上「 布告天下,咸使聞知。」但是其實這時候並沒有下達,因為還要去抄寫啊……這些都不是提前準備好的。

3.最後的遺詔——「遺詔C」

這種是新君居喪期間正式下達的遺詔,會頒布與全國,還會頒布到藩屬國。這就是大家看到的那個黃黃的,大大的,長長的,四六駢體的,蓋著大印的玩意兒了。


所以,有人拿「遺詔C」來證明「皇帝就是要傳位給這個新君的」?動動腦子啊……


可能單純說還不明白,舉個例子吧,以《宣宗實錄》、《文宗實錄》里道光皇帝駕崩為例。

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駕崩。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

卯時。

「上疾大漸。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鐍匣,宣示御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硃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

這個就是地地道道的「遺詔A」。來個圖。

右面那兩張紙是遺詔硃諭,一共就那麼幾句話,其中最關鍵的一句「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還寫了滿文印證。其他的就是《實錄》里寫的那個「硃諭」內容。

啥,你問左邊那個是啥?那個是道光皇帝留下的「硃諭四條」,相當於給咸豐帝的四條囑託。《實錄》里也有,我就不引了,第三行開頭的文字是「曰禘郊祖宗,伊古所重。洪惟我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高宗、仁宗豐功駿烈,厚澤深仁,浹洽生成……」


這個「遺詔A」公開之後,皇四子就是皇太子了。然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遺詔B」正在趕緊寫作ing……

午時

上崩於圓明園慎德堂苫次。

宣宗駕崩了,皇太子遞進成了新皇帝了。

當天,便下達了遺詔。也就是「遺詔B」。

很長。

遺詔曰: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載隆恩,付畀神器。臨御天下,盈三十年。仰維列聖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本。自維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故自御極至今,凡披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並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游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溯自西陲小蠢,出師撻伐,旋致敉平,何敢自矜武略。迨後東南瀕海之區,因貿易而啟紛爭。朕惟古之君子,愛人為大。何忍無辜赤子,慘罹鋒鏑。是用捐小忿,成大信,綏疆柔遠,於今十載,卒使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此朕孳孳愛民之隱衷,至今日而庶堪共諒者也。至水旱成災,朕竊自愧致累吾民,昕夕憂勞,不惜特發帑金,拯民疾苦。凡疆臣請蠲請賑,無不立沛恩施,從未屯膏靳澤,己飢己溺之懷,亦中外所共見。侍奉皇太后已及卅年,娛志承歡,敬謹罔懈,慎終盡禮,差免愆尤。朕體氣素強,自上年春夏之交,偶爾違和,加意調攝,總未復元。去臘還宮後,痛遭大行皇太后大事,擗踴摧傷,漸形虧弱。邇來氣益上逆,病勢日臻。追維在位歷三十年,壽登六十有九,亦復何憾。顧念統緒至重,亟宜慎簡元良,纘承大業。本日卯刻,特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親降硃筆諭旨,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並諭王大臣等同心贊輔,無恤其他。乃降旨甫經半日,神氣漸散,豈非天乎。皇太子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必能欽承付託,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統,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憂勤惕勵,於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至於觀人之法,鑒空衡平,妍媸輕重自見,惟無私乃克有濟,兼願中外文武臣僚,精白乃心,各勤厥職,用輔嗣皇帝郅隆之治,則朕懷益慰矣。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這種文本,就典型的不是臨終之人能寫下來的,至多是授意一些意思,甚至連授意都沒有,完全按照新君甚至當時主要大臣的意願寫就。而且當時新君一般作為孝子正在感情波動中,也不大可能親筆寫這玩意兒。所以說白了,都是大臣們寫的。特別是「朕體氣素強」那一段,清代《實錄》等官書似乎慣例是要在一個重要人物生前把其患病情由說一下的,一般都是通過皇帝的上諭來說,而新君這時候不方便,這就由大行皇帝自己在遺詔里說了,有人認為這都是大臣們慣例的「添加」。


最終。 正月二十日。

頒大行皇帝遺詔。大學士恭奉遺詔,內閣官前引,引至几筵前乾清宮檐下,上跪恭受,安奉於黃案上,行禮。大學士入殿右門,至黃案前跪,行禮,奉遺詔興,由中門出。上跪,哀慕涕泣,敬俟詔出乃起。上還倚廬。禮部堂官宣讀遺詔,頒示天下。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齊集跪聽,舉哀行禮。

這個頒布的遺詔,才是「遺詔C」。


順便一提,清代皇太后也有「遺詔」,她們的遺詔,理論上是在生前已經有所表示,甚至有可能類似臨終遺言,然後大臣們再以其表示的內容為基礎,寫成駢體四六的「遺詔文」。這裡不具體說了。


不是。基本都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寫的。
嗯......
比如,總理遺囑,就是汪精衛寫的。

皇帝的遺詔是公文。
既然是公文,就必須經過法定程序才能簽發。比如宋朝之前,詔書必須經宰相附署方能生效,皇帝自己寫的,不具法律效力,中樞機構有權拒絕抄發。
在老皇帝已死,又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內閣通常就完全掌握了遺詔的起草權,幾個當朝大佬愛怎麼寫就怎麼寫。
所以,歷史上,王朝到了晚期,皇帝往往駕馭不了內閣,我認為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到這個時候,內閣往往已經實際掌握了皇位繼承人的指定權,根本就不鳥皇帝了。


反正朱厚照的遺詔是死後楊廷和寫的。。。


只說清朝,

乾隆之前,清朝皇帝是靠老皇帝的遺詔或者口授遺囑。因為清立儲不講究立長,所以發生了比如皇太極繼位,雍正繼位的疑案。而且在老皇帝晚年期間,皇子爭儲也愈演愈烈。雍正本人對此應該感同身受。所以設立了「密詔立儲」的方法。皇帝將遺囑和心中皇位繼承人寫兩份,一份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一份自己隨身帶著。臨終或者即使暴亡,有資格的大臣幾個一起去乾清宮請出密詔,宣讀立儲。也就是前樓引用的《實錄》內容里的一個關鍵詞: 公啟鐍匣 。立儲就以此為準。


有可能不是吧。你想啊,那時候老皇帝馬上就撲街了,那還有閑工夫整這些?據當年明月說,明朝很多都是皇帝駕崩後大臣代筆,然後都寫成了懺悔書。具體就不知道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只要有大臣,有太監,有皇后,有太后,有太子,有兒子,有公主,應該輪不到皇上寫。


推薦閱讀:

慈禧與慈安在同治年間至慈安去世這段時間,是否存在類似陰謀論/宮廷鬥爭一般的、比較激烈的政治鬥爭?
清朝末年中法戰爭中法國內閣倒台是因為被大清國打敗了么?

TAG:清朝 | 乾隆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