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導致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不常去電影院看電影?哪些方法可以讓更多人走進電影院?

個人覺得原因可能有
1.電影票價太高
2.老百姓生活收入水平過低
還有哪些其他原因?


謝邀。

全國人民普遍收入不高。

上一代人有看電影的習慣,但不習慣高消費,會覺得看電影有些「作孽」。

年輕一代人習慣於盜版、下載,或在各類移動終端看片子,更廉價。

除了「阿凡達必須看3D版IMAX」這類標籤鮮明的東西,大多數人並不覺得去電影院看有什麼太好的地方。

國內電影普遍不太容易讓人產生」看這一場真是值回票價啦「的感覺。
國內大多數電影院裝潢落後,無法製造」帶伴侶去看場電影是件上檔次消費的樂事「的感覺——結合上一條,去一趟電影院消費,很難獲得滿足的用戶體驗。

綜上所述,無非是:
錢少。
貨差。
沒這消費習慣。


我去過的一些國家中,有三個國家我關注過電影票價,都是個位數。工資,都是四位數。換句話說,一個月工資夠 500 場電影了。

中國哪個城市的平均工資除以500能看場電影的時候,民眾大抵就願意都去看電影了。

所以,要麼說電影票價太高了,要麼是國人工資實在太低了,事實上兩者都有。

--
補充,最近的觀察使我意識到,時間成本也是很多人不看電影的原因。大老遠開車去商業區,購物,餐飲,購票,等待,回家,一般至少五個小時和遠大於票價的金錢就白白耗掉了。這樣很多人並不會輕易選擇去看電影——我們小區附近的一個新開電影院讓我驚訝,無論多麼爛的電影,他們從來不打折,從來不團購,從來都是人滿為患。為什麼?因為附近的人們可以步行去那裡,而且無論看電影到什麼時候都不用擔心回不了家,於是造就了他生意的爆滿。


粗略算過,至今在影院里觀看的電影總數超過一千部,前二十年是千位數,而最近二十年總和大約三四十部。
身為年紀稍長的普通百姓,早些年,看電影是最普通最頻繁的娛樂。


變成幾天的局面,原因眾多,其他知友都說得很全了,但有一個重要原因需要補充:
從八十年代末期到兩千年左右,數量龐大的工廠、企業、部隊內部電影院消失,電影院逐漸演變為院線,即使到現在,銀幕總量也遠不及當年。

從一九七八年到八十年代末,我父母工作的工廠家屬區電影院基本保持每周一到兩部電影的更新速度,我的出勤率接近百分之百。除去偶爾片源斷檔,這十幾年看過的電影應該有七八百部。

早幾年票價基本保持五分錢不變,但那時孩子們沒有什麼零花錢,翻圍牆入院總是第一選擇,如家常便飯。有些好電影,工會保衛科加了人手看住圍牆,我們的辦法是四個人買兩張票,先進去的人把撕過一頭的票遞出來,後一批攥緊殘票,露出另一頭撕票進場。再不然,損失前十分鐘,等大門口只剩個別熟人的時候死纏爛打說好話,溜進場。總之能混就混,能省就省。負責電影院檢票查票的幾個工會幹部多年不換,大家已經熟得不能再熟,真真假假的貓抓老鼠遊戲也就一玩多年。

少林寺一九八二年公映時的巨大轟動很多人都寫過,我們幾個小夥伴每天只買第一場門票,價一角,清場時躲到舞台後面爬上樓梯,潛伏在存放燈光道具的小房間,下一場開始再悄悄摸回座位。連看三四天,台詞動作爛熟於心,總價不過三四毛錢。

那時國產片和譯製片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爛片自然很多,好片子也不少。看上影廠譯制年表,挑出一些那時看過的記憶深刻經典譯製片,今天卻不太可能在影院里看到了:
安娜·卡列尼娜、孤星血淚、三劍客、唐·吉坷德、被侮辱與被迫害的人、白痴、廣島之戀、冰海沉船、巴黎聖母院、簡·愛、冷酷的心、第八個是銅像、警察局長的自白、基度山伯爵、生死戀、阿里巴巴、沉默的人、葉塞尼亞、故鄉、橡樹,十萬火急、尼羅河上的慘案、望鄉、追捕、未來世界、悲慘世界、華麗的家族、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佐羅、大獨裁者、水晶鞋與玫瑰花、淘金記、城市之光、凡爾杜先生、苦海餘生、砂器、大篷車、古堡幽靈、卡桑德拉大橋、啊.野麥嶺、英俊少年、遠山的呼喚、父子深情、奴里、啞女、老槍、最後一顆子彈、虎口脫險、苔絲、冰峰搶險隊、 陽光下的罪惡、寅次郎的故事·望鄉篇 、三十九級台階 、海狼、愛德華大夫、威蒲田進行曲、鐵面人、神秘的黃玫瑰 、勝利大逃亡、王中王、熱帶叢林歷險記、逃往雅典娜、黑鬱金香、希西公主、槍手哈特、 紅髮女郎、第一滴血、冒險的代價、日本沉沒、幸福的黃手帕、野鵝敢死隊、無腿先生、機組乘務員、霹靂舞、倫敦上空的鷹 、斯巴達克思、最後一班地鐵、超人第二集、伊豆舞女……

這還只是上影廠,有好多看過就忘的片子,片名已經對不上號了。

九十年代初讀大學時期,南京新街口延安電影院以「藝術影院」為號召,組織了一大批國外原版字幕片源,兩場連放,票價三元六角。每天下午我幾乎都會逃課看片。
從希區柯克作品集、教父系列、現代啟示錄、全金屬外殼、星球大戰這些鴻篇巨製,到克萊默夫婦、金色池塘、貝克兄弟等等文藝片,斷斷續續看了有一年多一百多部片子,現在想來真是極度奢侈的幸福。

現在的電影院線發行方式,外行,說不出什麼批評的話。只是覺得,除了新片,一個城市總該有幾個放老片的影院,讓人有機會體驗經典。另外,一部新片,過了所謂檔期,就消失不見,總是奇怪的事情。新片,次新品,舊片,老片,定價不同,影院不同,似乎才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影院生態。


關於這個問題網路上相關的探討很多,其實提問者可以得到很多不錯的回答,這不是一個電影問題,是一個市場問題。
說一千道一萬,是時間不到。
看電影,說到底是一個儀式,是一個耗費精力和能量的活動,這樣的事情要發生,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身上有可以付出的正能量。
被房子,工作,孩子折磨到筋疲力盡的普通百姓,身上實在是積存不了多少能量。
還有,能經常看電影的人,必然是已經熟悉和認同電影的消費習慣,甚至是消費史,還句話說,就是影迷。譬如一個果粉,倘若沒有在過去的五六年內持續不斷購買蘋果產品,怎麼能理解和消費蘋果產品?
也就是說,經常看電影的人,必須認同一種「看電影文化」。
我們的普通百姓,很少有人有這樣的文化,就好像我們的一部分果粉,還沒有美國的蘋果排隊文化一樣。
還是----時間不夠,火候不到。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別的,就是安定,富裕,自由三十年以上。


蟹妖。

口水話題了。
1、無論什麼樣的電影,我們不知道是否是導演需要表達的。只知道看到的是導演在廣電總局手下艱難求存出來的結果。我們甚至無法相信保留下的是導演的本意。
2、消費成本仍舊高於城市人群平均消費習慣。
2011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21984元,即日均消費不足61元。
一場電影的消費平均至少是40元(半價日、周六日12點前、打折會員卡、團購券等等)。
對比2009-10年度美國紐約市人均30170美元,日均消費不足83美元。
一場電影均價不足12美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4d98d0100gpuk.html?tj=1)。
占生活成本比重分別是65.57%和6.9%。相差近10倍。
3、國內對於影片盜版保護嚴重不足,同時消費意識和消費習慣對進影院觀看有衝突。
一方面我們習慣了看低價電影(從早期的大院播放制度到學校組織集體觀看到後來的各種盜版和租賃再到現在的免費下載),另一方面我們習慣了對產品的物有所值的追求,很少有「嗨虧了…算了算了」的想法(和2直接相關)。
導致我們很難接受去花錢看一場不知好壞的電影。

所以,一,影院降價減少院線營收;二,提高國民收入減少稅收;三,廣電總局盡量少的干預;四,打擊盜版嚴打非法下載;五,養成正當消費文化產品的意識;六,提高電影編劇的待遇減少電影寡頭的資金流向……
綜上=不可能。


一部神片畫x2用七億票房告訴我們,觀眾其實很愛進戲院。王晶瞄準國內二三線城市打造的《財神客棧》《大內密探00狗》這些票房也都很成功。所以我不認為普通老百姓不去看電影。今年米國全國平均票價是7.92美元。中國平均票價大家都有經歷了,不提,辦卡還可以打折,(除非你非要排隊看首映阿凡達),美國9000人一塊銀幕平均,中國十幾萬人一塊(這個數字不是最新的)。目前美國年度最高票房六億美元,中國年度最高票房七億人民幣,我想不是中國老百姓不去電影院。


電影票價
普通電影,40~60;
3d,80~120;
imax,120~180;

收入
6k一個月,每天272.7元;
3k一個月,每天136.3元;

看一場電影占收入的比例太大了,
連飯都吃不好的情況下,是沒人會去提升精神享受的。


價錢貴,質量差,非必須,這樣的產品本來就應該無人問津才對。
改善?非必須這個改善不了了,質量改善是個長期活,所以還是先降價吧。


僅代表我自己的感受:
挺願意去看電影的,但是:
1 影城大都開在繁華的cbd,單獨去看電影極不方便,適合連逛帶吃再看場電影。如果開在居民區中間我就可以晚上沒事溜達過去看看。
2 排片有問題,適合我看的電影基本上不排片,或者排在晚上九點,中文12點之類。因為主流受眾不是我,不被待見。
3片期太短,等你知道一個電影並且鑒定不錯的時候,基本上快退市了。


這個問題都根本是個偽命題。
TF3和avater的票房都超過10億了,超過6億的國產電影也有兩三部了(?),這樣還說老百姓不願進電影院?!
拜託,日本現在即使宮崎駿出馬片子能不能過80億都還是未知數呢,基本上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已經比《甲方乙方》年代好太多了。
現在,基本上看電影的觀眾已經逐漸形成一個固定的群體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擴大,而不看電影的那些人,基本上你不管怎麼降票價,怎樣提高收入水平,他們也不會去電影院的——就跟盜版用戶一個德行。
真正吸引更多用戶進電影院的做法是,把放映設備水準弄高些——我就不吐槽國內3D放映有多糟了;在大片之外,國內的電影工業還更需要像《失戀33天》這樣的小成本製作。
快去看電影吧。


電影院的音效有很多人都受不了吧,特別是年紀大些的和心臟不好的


還真不是錢的問題,家裡退休老人60-70歲。有退休金,閑錢較多,平時也愛出門旅遊。兒女多次請父母去影院。
首先,城市的老人,大多都有年輕愛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
主要原因是父母聽力退化,覺得影院噪音嚴重,無法接受重低音。聽一段時間覺得心慌,室內空氣也不流通覺得悶。
這種體驗可能年輕人無法感知。


如果一張電影票兩塊錢呢?


老百姓覺得不值得,性價比不高。
主要是因為國產電影實在,尤其,特別,十分不好看。爛片如雲,雖然美國爛片也很多,但至少好片也佔一定比例,但國產電影的好片鳳毛麟角。
誠如上面各位所說,票價貴是一個原因,但是如果是好片,一樣有人看,如《阿凡達》,100塊一張票一樣排隊,一樣搶購一空。
貴還不好看的電影誰會去看,除了贈票和談戀愛的之外,個人掏腰包的時候都會想想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去浪費1個半小時。


1沒有培養「看電影」的環境,或者是習慣,現在活著的大部分人都為了一套「苦逼」的房子而活著,早就沒有什麼理想,夢想,羅曼蒂克了。或者說,我們活著,沒有太大的精神追求了
2國產電影的確太「坑爹」,太做作,缺少內容,中國的編劇太坑爹。中國是沒有知識產權的國家。一切都是在複製,創造力太弱,凡事BT一下就OK


定價高是真的,而且也沒有什麼部門出來管管,電影票就可以隨便定價。我這小縣城唯一一個電影院,3d超小熒幕,全價六十塊,美團36。2d大屏全價53,美團32。這價格和其他城市比簡直是氣死人。按照排名第一的回答來算,我一個月看五十場電影就窮得脫褲子了。如果不是特別好看的片子根本不想看。定價是最大最大的阻力。


說到底就是錢的問題。
收入和票價不成比例。
如果沒有划算的團購,再好的電影我也不會去影院看。


1)票價高 2)國產電影太多 3)單身的找不著一起看的伴


票價又那麼貴,好片又不引進,爛片還拚命宣傳
總體來說,這個性價比完全比不上在家下高清片看


1.生活節奏太快
2.非生活必需品
3.娛樂活動豐富
4.衣食無憂者少


美國一張票可以看幾場電影,如果你花個10塊錢可以看幾場電影的,你會不去看嗎?


因為廣電總局的存在。太監有什麼好看的。


推薦閱讀:

「女人和孩子的錢好賺」的說法有道理嗎?為什麼?
中國文藝片該怎樣走好市場之路?
從不打廣告的老乾媽是怎麼火起來的?
一篇軟文成功的要素是什麼?

TAG:電影 | 市場營銷 | 生活 | 文化 | 社會 | 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