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海防捐,為什麼要彈劾李鴻章?

問大家一個問題,電視劇《走向共和》第三集里,李鴻章跟皇帝商量,可否用『』海防捐官」的辦法來籌款,籌集慈禧太后壽辰資金。這件事是皇帝同意的啊,為什麼後來張之洞上書彈劾李鴻章,李鴻章就成了這件事情的犧牲品?難道張之洞不知道這件事情是皇帝同意的嗎?張之洞彈劾李鴻章的海防捐,不等於在彈劾朝廷的舉措嘛?不懂


張之洞公務員考試是三甲,又寫的一手好文章,但並沒有讀書讀傻。

首先,張香帥的南洋和李中堂的北洋是有競爭關係的,能把李鴻章批判一番,自然是吼的。

其次,在海防捐這件事情上,李鴻章無論理由多麼充分--建設北洋艦隊也好,給太后修院子也好,替皇帝解財務危機也好--但從手段上看,都是在賣官鬻爵,花5000兩就能買個道台,讓二十幾年寒窗苦讀的學子怎麼看?(參考現在花幾百萬買個市委書記,讓考公務員的人怎麼看?),買完官自然是要收回來了,畢竟不是做慈善,那坑的自然是老百姓,所以這件事上,張之洞是站在了道德的高地,而且還不用害怕自己冷,貂兒裹得厚著呢。作為天下文宗的香帥挺身而出,念兩句詩,說兩句話,當然是件賺政治資本的事情,日後清流評議,一個通曉大義跑不了。

再者,這事是不是駁了皇帝的面子?答,沒有,駁的是里子,不是面子。那皇帝也會不高興,當臣子的為什麼還要做?答,文官集團對皇權的制約,參考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體制之得失一書的觀點,皇權所在是皇室和帝王,而文官集團則是政府,政府與皇權一直是彼此爭奪的狀態。而張之洞是文官集團的領袖之一,這種領袖地位建立在自己的實力之上,手下的南洋便是他的底氣,如果皇室強行奪權,他可以讓東南癱瘓,一個有實力的文官領袖在正義的大旗下把皇帝批判一番,這是得名得利還不用擔心後果的好事,換誰來也干啊。

最後,張之洞是慈溪欽定的探花,算是慈溪的人。在海防捐的事情上,慈溪已經表達了收緊的態度--因為老醇親王沒有把控財務,太后擔心李鴻章剋扣自己的銀子,同時還讓自己背鍋,在盤算著錢差不多的時候,已經有了停止行動的意思,張之洞是來送梯子的。

題主最後一問提到,這彈劾是不是打朝廷的臉?我只能說,大清國的清宣部戰五渣,沒能宣傳貫徹落實"牢牢團結在大清國皇帝周圍"這一綱領要求。


我感覺跟當初女媧派蘇妲己來亂商一樣。最後完成任務了。女媧就翻臉不認人,把蘇妲己推向斬妖台了。。。


推薦閱讀:

林則徐真的說過「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這樣的話來形容英國人嗎?這句話從何而來?
傳說「李鴻章將鐵皮楓斗作為國禮贈送給伊麗莎白女王」的傳說屬實嗎?
如何評價北洋將領徐樹錚?為什麼徐在當代的知名度不高?
如何反駁『魯迅是漢奸』這一觀點?

TAG:歷史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李鴻章 | 走向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