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配樂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詹姆斯?霍納:大陸電影音樂文化的奠基人
國人大規模接觸好萊塢電影是從八十年代開始的。無論是先前錄像廳的遍地開花、第一批進口分賬電影的上映,還是隨後VCD機的普及,經過了十多年的醞釀和培養,好萊塢電影以及衍生的電影配樂在1998年,也就是《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在國內公映的這一年引燃了又一次的電影音樂文化現象。之所以是「又」,是因為在國內還有這麼一小批人,他們可能因為錄像廳里的《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標誌性的銅管主題,亦或《獅子王》(The Lion King)里的榮耀大地而深愛上了這門藝術,不過限於當時的傳播範圍和群體的小眾化,這樣一批電影音樂愛好者並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遠不及《泰坦尼克號》帶來的影響。
直到現在都還能清晰地記得,《我心永恆》(My Heart Will Go On)在當年大街小巷的音像店洗腦式循環的情形。這這種共鳴式的集體認同,遠遠超過了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在《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1994)、《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配樂在後續幾年裡給人們帶來的印象。巧合的是,九十年代中後期,也正好是好萊塢優秀配樂的一次新的井噴期,再加上當時互聯網傳播的剛剛興起,無疑更加促進了這一次電影音樂的狂歡。完全可以說,國人這樣自發性的集體緬懷詹姆斯?霍納,不僅是對他這次意外的震驚和遺憾,也是他在二十年前播下的種子所結出的果實。在上個月的文章里,我也碰巧提到了《泰坦尼克號》這個歷史時間點,因為它而產生的多元化文化現象,在後續幾十年間影響都是深遠的。
回看好萊塢電影音樂的發展,通俗來說,主要經歷了兩個創作年代。分別是配樂以強烈的戲劇化表達為主要基調的「黃金年代」和融入更多現代創作技法,在保留戲劇化表達的同時,更突出音樂情緒表達的「白銀年代」。不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作品風格以及作曲家出身的多樣化,很難再用一個準確的概念來定義這段時期的好萊塢配樂。詹姆斯?霍納,這位畢業於洛杉磯大學加州分校(UCLA)的作曲理論博士,就在這個魚龍混雜,甚至被戲稱為「渣鐵年代」的時期里,憑藉紮實的創作功底而立足。
基本上,與霍納同一批進入好萊塢配樂領域的中生代作曲家,比如漢斯·季默(Hans Zimmer)、阿蘭·希爾弗斯特里(Alan Silvestri)、詹姆斯·紐頓·霍華德(James Newton Howard)基本都是從流行領域轉行。從創作上來說,這些玩合成器、樂隊起家的作曲家在創作的構思上仍然是以流行化的寫作風格為主,而霍納紮實的古典創作根基,長樂思構架則是他創作能力優於同時期作曲家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那個合成器交響模式還沒有統治好萊塢的時期,霍納是連接起「白銀年代」和流行交響寫作的領軍人物,也奠定了他在好萊塢配樂領域的地位,而其創作生涯的幾大作品,無疑就是他地位最好的例證。
如今,當我們回頭再去看他生前的採訪畫面時,才會意識到,這個說話溫婉,內心彷彿柔情似水的男人的胸懷是如此的廣博。他深愛藍天,喜歡飛行,大抵也只有是這樣的人,才會寫出像《燃情歲月》這般的人文史詩;大抵也只有是這樣的人,才會寫出像《勇敢的心》這般的入骨情懷;大抵也只有是這樣的人,才會寫出像《阿波羅13號》(Apollo 13,1995)這般的冷靜音符;大抵也只有是這樣的人,才能在好萊塢以銅管樂章統治科幻作品時,在《星際迷航》(Star Trek II,1982)里堅持自己所擅長的情感表達。我們不僅是需要緬懷一位受人尊敬和喜愛的配樂大師的離去,更需要的是感激,感激有這樣一個人在正確的時機,激發了許多國人的電影音樂夢想。為這一國內尚不夠成熟的領域,早早地添上了一鍬土。
原載於《睿士ElleMen》8月號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一經查實請按每字2元(含標點)的價格支付稿酬
今天,2015年6月22日,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因私人飛機失事墜毀去世,終年61歲!貼一篇自己多年前寫的文章,以志紀念!(雖然文中對霍納有些微辭,但我其實非常喜歡這位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勇敢的心》的配樂!)R.I.P.
註:這是早先在《環球銀幕》時提的選題(大概是2006年),要做電影配樂大師系列,結果當時很難找到合適的作者,作繭自縛,只得自己上陣,七拼八湊,與一位叫世中的朋友一起弄了幾篇短文——這位世中確實懂音樂,非我能比。新浪的音樂頻道把我們這個系列拿了過去,也一直沒給個
說法(資料:電影靈魂的譜寫者――約翰)。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1953.8.14——2015.6.22
個人音樂風格:帶有世界音樂元素的抒情性交響樂
經典樂器:蘇格蘭風笛
擅長電影類型:史詩性的唯美浪漫影片
黃金導演拍檔:詹姆斯·卡梅隆(兩人早在卡梅隆還是攝影師的時候就認識了)
編輯推薦原聲:《風雲際會》、《光榮戰役》、《秋日傳奇》、《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阿凡達》
獲獎:1次奧斯卡(2項)、1次金球(2項)、3次格萊美(5項)
咋看上去,頭髮黑黑卷卷,眼睛笑笑眯眯的詹姆斯·霍納完全沒有約翰·威廉姆斯或者傑瑞·戈德史密斯那種大師氣派。但憑藉著《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號》的風行,他卻幾乎成為了最為我們熟知的好萊塢配樂大師。
因為對蘇格蘭風笛的偏愛,很多人印象中都把詹姆斯·霍納看成了英國人。實際上,他生於洛杉磯,只在童年時跟隨父母住在英國倫敦。霍納五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並受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嚴格訓練。當70年代他回到加州後,在著名的南加州大學(USC)拿到了學位,接著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也就是著名的UCLA(出過非常多的電影人)取得理論作曲的博士學位。在好萊塢眾多音樂人中,他是標準的學院派作曲家。
剛拿到學位的霍納本來一心想從事嚴肅的音樂創作,在音樂學院中當個老師。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為AFI (美國電影學院) 學生的電影作品寫了一些電影配樂,忽然發現為電影譜曲正是自己最嚮往的創作模式:它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的音樂創作欲,而且當完成一個作品後,你馬上就可以站在交響樂團前,知道自己的作品演奏起來是什麼樣子——霍納熱情急切的性格可見一斑。
詹姆斯·霍納的第一部真正給人留下印象的電影配樂作品是《星際迷航:可汗的憤怒》(1982),不過在他為電影配樂的早期階段,霍納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出色的個人風格。他完全是以約翰·威廉姆斯和傑瑞·戈德史密斯的學徒面目出現的——後來,已經功成名就的霍納曾承認:「我確實在開始的時候受了傑瑞·戈德史密斯那種管弦樂風格的影響,這是因為那些雇我配樂的人想要這種風格。而我一直沒機會對他們說:『去死吧!』」
確實,長相平和親切的霍納其實並不擅長這種氣勢恢弘強悍的樂風,反倒是影片里那些描繪無限星空的抒情樂章讓他發揮得十分出色。到了1985年,科幻片《魔繭》(Cocoon)讓霍納找到了感覺。這部科幻片本身就一反特效、動作的常規,頗有點溫馨動人的感覺,霍納甜美溫暖的曲風和影片正好相得益彰。到了1988年的《風雲際會》里,他已經把那種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美感把握得相當到位了。不過,在這部影片中,霍納的音樂最大的問題是與電影情節結合得不夠緊密,有時有點各走各路的感覺。人物在那裡不緊不慢地說著台詞,這邊音樂卻是悠揚唯美,一路輕飄……
所以,一般我們都把1989年描寫南北戰爭的影片《光榮戰役》看作是霍納配樂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他對歷史題材細緻唯美的音樂表現,也使自己得到了第一座格萊美配樂獎。1994年,《秋日傳奇》開始為霍納奠定了他的大師地位。我們幾乎可以說,沒有了詹姆斯·霍納的配樂,《秋日傳奇》這部電影恐怕會下降一個檔次。接下去,《勇敢的心》、《鬼馬小精靈》、《阿波羅13號》等一系列影片讓詹姆斯·霍納在90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尤其是《勇敢的心》,讓霍納那種在傳統交響樂中揉合進世界音樂或民族音樂的手法成為了配樂史上的經典範例。艾瑞克·瑞格勒演奏的蘇格蘭風笛令無數人動情,愛爾蘭音樂、蘇格蘭風笛甚至都因此片而一時大受矚目。霍納張馳有道、空靈深情的特點在《勇敢的心》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秋日傳奇》到《勇敢的心》,霍納配樂中的凱爾特風格越來越突出了。接著,在《泰坦尼克號》中,霍納繼續發揮著蘇格蘭風笛的威力。在席琳·迪翁極富穿透力的高音和挪威女聲的輕吟曼唱中,悲情與浪漫、宏大與溫婉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部影片帶給了霍納巨大的財富(除了80萬配樂費用,每賣出一張電影原聲他就能得到1.2美元,而截至2000年,電影原聲已經賣出了創記錄的2800萬張);炙手可熱的人氣(他終於可以和約翰·威廉姆斯平起平坐了,但遺憾的是,錄音時,那些樂團總是在談天喧嘩,怎麼也不能像對威廉姆斯那樣給霍納面子)和兩座小金人(最佳配樂和最佳原創歌曲)。
(更正:本段中《泰坦尼克號》和《勇敢的心》主題曲用到的應該不是「蘇格蘭風笛」,而是「愛爾蘭哨笛」!不過霍納對蘇格蘭風笛的迷戀確實是很明顯的,在其他配樂中多次用到過蘇格蘭風笛。感謝 @王哲 等各位網友指出,抱歉不能一一感謝!)
不過,詹姆斯·霍納也是好萊塢配樂大師中頗多非議的一位。這種非議主要來自他的「拷貝」習慣。比如對《2001太空漫遊》中俄羅斯音樂家哈恰圖良的芭蕾舞曲《蓋雅納》的模仿運用;比如說在《秋日傳奇》中對亞歷克斯·諾斯《安邦定國志》配樂的模仿。更讓人受不了的是他對自己的「抄襲」。尤其在他產量頗豐、質量良莠不齊的90年代,很多影片中你都能聽到幾乎一模一樣的「霍納樂段」——還有他標誌式的「煩人的鋼琴」和縹緲的女聲和聲。雖然霍納自己辯解說,要求音樂家每次都寫出完全不同的作品是不可能的,連莫扎特也做不到。但可惜,樂評人和樂迷卻不買賬。從某種意義講,詹姆斯·霍納的風格和《泰坦尼克號》這部片子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包裹在歷史題材下的感情故事,不失大氣、略帶矯情,雖能名列經典,卻差了一點厚重渾然的份量升入殿堂盡頭。
據說,這位外表隨和的配樂大師曾「發誓」決不為電視節目做配樂(他極少為電視劇配樂!150多部配樂中絕大多數都是給電影寫的,大概只為三四部電視劇寫過配樂)。他骨子裡那種學院派的固執、認真,加上他本性中的熱情,也許能把霍納推上更高的高度,但願如此!
BTW,讓我們再聽一次My Heart Will Go On,紀念這位傑出的配樂大師吧完整版超高清原版泰坦尼克號MTV—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卸腰。
霍納應該是我熟知的第一個電影音樂作曲家,也是讓我對電影配樂開始感興趣的人。因為小學的時候看了《泰坦尼克號》,然後就非常非常非常喜歡裡面的音樂,還去街邊的音像店買了磁帶,然後那段時間幾乎每天中午都會用隨身聽,聽到感人的段落還會鼻子酸。
後來。。好像就沒有後來了。下一次再看到霍納的名字,都是《阿凡達》了。其實看電影的時候不知道配樂是他寫的,只是聽著覺得比較像。回頭一查,果然是他。。。然後又查了一些他的近況和評價,好像是說最近的作品,重複很多,自己抄襲自己。想想《阿凡達》里的音樂,我覺得這些評價不是空穴來風。
然後。。。《阿凡達》的配樂里的一個挺重要的動機,好像是來自拉赫的一個什麼作品(但是我忘了是哪一部了。。)。。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霍納作為我們UCLA的傑出校友,我曾有幸在大一時選修過當年他讀博士的導師教的一門電影配樂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我的同門師兄。
霍納起家於80年代,可汗之怒、魔繭、異形2都是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在90年代,霍納則進入了他的巔峰時期:阿波羅13、燃情歲月、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這些作品可以說都是電影音樂愛好者的入門作品,個個都是經典。
然而遺憾的是,進入新世紀之後,霍納彷彿是江郎才盡了。儘管在美麗心靈和阿凡達里都有出色的發揮,但是他的自我抄襲也越來越為人詬病。這裡的自我抄襲不僅僅是簡單的風格重複,而是那種顯而易見的雷同。我有次聽了一段之前從沒聽過是曲子,結果聽了一半就猜出來了是霍納的作品,因為他的懸疑四音動機、鋼琴固定音型、以及大段大段的旋律重複實在是太多了。而這種自我抄襲已經導致了霍納的作品在近幾年已經越來越少。今年的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本來就是霍納配樂,甚至已經錄製完成。但是在試映會上被普遍認為和他之前的作品雷同太多,導致了他的音樂被棄用而臨時找來了近幾年開始嶄露頭角的波蘭作曲家Abel Korzeniowski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個人認為這個救火作品可以入選今年年度十佳配樂。諷刺的是,當年拍攝特洛伊的時候,霍納卻正是扮演這種救火隊長的角色,那時的他正如日中天。
未來霍納的作品包括阿凡達的續集和狼圖騰。狼圖騰的導演讓?雅克?阿諾與霍納之前的合作關係(兵臨城下、黑金)也許是霍納拿到這份活的重要原因。鑒於影片的東方題材對於霍納來說是第一次,但願這次他能給我們帶來一部耳目一新的作品。
2015年6月23日更新
驚聞霍納於6月23日在一場墜機中去世,享年61歲。當年我的第一張電影音樂專輯就是我爸給我買的霍納精選集;整整一周前,我還在上海電影節看的Southpaw,沒想到就成了他的遺作。儘管新世紀以來James Horner的才華似乎慢慢變少了,但他80-90年代的那些作品使他無愧於大師的稱號。
驚聞 James Horner 死於私人飛機事故,此時想想,陪伴我長大的電影配樂里,除了 John Williams 和 Ennio Morricone,就是 James Horner 這位當之無愧的電影配樂大師了。其他兩位雖已古稀高齡,但此時仍健在。James Horner 才61歲,著實可惜。
horner是那種能把一種音樂題材深挖到極致的大師。這個題材就是史詩般的情感。
他的音樂太大了,泰坦尼克的千人生命,勇敢的心的國讎家恨,美麗心靈和燃情歲月的一生傳奇,狼圖騰和阿凡達更是文明的拷問。小故事駕馭不了他的配樂,因為他的心就是宏大的,大背景才是他的舞台。
中國所有的電視台、所有拍廣告的都應該感謝JamesHorner為Legends of The Fall做的配樂。
《燃情歲月》里的《The ludlows 》 讓人難以忘懷,大氣深沉,如時光的聲音,歷史的嘆息,人生的感慨一直綿延至今。 廣袤的美國北部風光,幾段人生,幾許柔情,都在樂聲中展開。 願大師在天堂安好,願他的美妙的音樂永存世間
今年走了兩位大師了。
第一次看美麗心靈的時候是在高中,當時想自己有一天一定要去普林斯頓大學拜見納什教授。後來某一天無意中反覆地哼一段旋律,一直哼了三天就是想不起來是什麼曲子,用了app查找也沒有結果,直到再次看【勇敢的心】才發現這段旋律是其中的一段配樂,配樂師詹姆斯霍納,也是泰坦尼克的配樂師,瞬間膜拜在地。
剛剛查了一下,詹姆斯霍納先生也是【美麗心靈】的配樂師……
好萊塢的三位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漢斯季莫,和約翰威廉姆斯一直是配樂界的宗師級人物,當然還有義大利的頂級宗師,埃默里莫里康納生於20年代,約翰威廉姆斯生於30年代,而詹姆斯霍納和漢斯季莫生於50年代,是同輩。配樂界從此少了一位大師,再也聽不到其別樹一幟的音樂了。
詹姆斯霍納的配樂中,常用到一種獨特的樂器,愛爾蘭風笛。這種樂器發音悠揚婉轉,凄涼肅穆,如一曲悲歌穿過浩瀚夜空。在《勇敢的心》開戰之前,和泰坦尼克探尋沉船的時候,均用到了風笛,給人一種直穿歷史身臨其境的感覺。他的音樂磅礴大氣,未看電影,只聽音樂,就能感受到旋律層次豐富,細節深刻,光聽音樂已是一種美妙的感受。可以說,詹姆斯霍納的音樂和影片是互相成就的。
配樂是為電影服務的,也就是說電影需要配樂的時間是多少秒,配樂就得卡在那幾秒內,多一秒少一秒,先一秒後一秒都是不行的。私底下聽原聲的時候,常常會想為什麼這個曲子就這樣就沒有了?為什麼就不寫完呢?為什麼就不寫多一些呢?然而配樂師就是這樣作為陪襯,被束縛著起舞。他們的才華本比流行音樂人更強,卻因為配樂是一個小眾圈子,而只有部分樂迷知道他們的名字。其次,因為配樂作為電影的陪襯,配樂是要被限制的,不能隨心所欲而可能失去原本的色彩,而配樂卻得以因為電影而流傳更久更廣,不知是幸還是不幸?詹姆斯霍納本人也說了:
對於電影音樂創作,霍納有幾個特別的概念,首先,他認為作曲家象畫家一樣,音樂只是作曲家的調色盤,音樂曲調,樂器類別,和表現格局都是這個調色盤上的顏色而已,作曲家要讓畫作呈現什麼色彩,就會選擇最適當顏料上畫,素雅或繽紛,黑白或彩色,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他認為面對古典交響樂和電影音樂的創作選擇,他會選擇交響樂,理由很簡單,作曲家可以被電影畫面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可是回到鍵盤上作曲的時候,根本不可以天馬行空去發揮,必須緊緊盯著電影畫面,數著秒針和底片格數,清清楚楚地計算出音樂的起承轉合。而且,電影導演留給音樂發揮的空間通常不過三五分鐘而已,音樂氣勢才要蘊釀上揚,馬上就得草草結束,實在不過癮。
霍納指出,電影配樂家的角色就是以前古典音樂世界裡的宮廷樂師。宮廷樂師的功能就是創作和演出曲子娛樂主子,電影配樂師根本沒有自主權,音樂寫得再好,導演不喜歡,就得改寫,更慘的狀況就是立刻被換掉,一點尊嚴也沒有,只能把自己當成為五斗米折腰的樂師,任人使喚。
泰坦尼克號的原聲和勇敢的心的某首曲子一直在我的MP3里。曾經的我還在糾結到底要不要學音樂,而那一天,下著雨,街道濕滑,霓虹閃爍,汽車駛過水麵的聲音反反覆復,令我煩惱不堪。我在街上,雨滴撲面而來,而正在聽的MP3里突然開始播泰坦尼克號的配樂,也就是rose在獲救以後站在船上看著自由女神時的配樂。那一刻,煩惱散去,神清氣爽,眼前頓覺開闊起來。聽著音樂,看著眼前明亮的世界,只覺得這個世界好迷人,那馬路,那招牌,那路人,那樓房,那天空,一切都變得美好,每一個事件,每一種姿態,都是有意義的。音樂賦予了這個世界顏色,讓這個世界不再單調。那一刻,我下定決心窮這一生也要把作曲的技能學到手。如果我不知道曲子是怎麼創作出來的,我會覺得我這一生白活了。
大師以這樣一種形式啟發著我,我還想著將來是不是有機會親口告訴他這段經歷。可惜沒機會了。
我時常對我自己說,這世上只有一部泰坦尼克號,只有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也只有一個詹姆斯霍納,做什麼事就要抱著這種「我的作品就是獨一無二永垂不朽」的精神。也許他會寫出其他美妙的音樂,然而泰坦尼克號OST已成絕唱,無法超越。剛剛聽舍友說的消息,他知道我是霍納的鐵杆粉絲。乍一得知,心真的痛了一下,幾乎不敢相信,這些年聽了太多太多霍納的曲子,有時候連續幾個月對一首曲子單曲循環,對他太熟悉,太喜愛了,手機裡面有許多他的作品,《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阿凡達》,《阿波羅13》,《美麗心靈》...無數無數成為永恆的經典。若是有人不知道,你可以直接跟他說My heart will go on!
得知噩耗過了好久一直腦海中一直都迴響著他的旋律。今年冬天看狼圖騰的時候自始至終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是霍納給配的音,果不其然,雖然我不是音樂專業但是感覺風格真的好明顯。我始終認為只有一個人能與之匹敵,那便是Hans zimmer!電影界,音樂界失去了這樣一位奇才算是不小的損失。剛剛在聽泰坦尼克號結尾的配樂《Rose》時感慨萬千,本身這曲子在泰坦尼克號結尾就是容納了萬千感情,得知這個消息之後聽的時候便不自覺的哀傷起來。
一代master
才華橫溢
奈何
命運之神
這樣刻薄
這樣無情
此後
再無Horner作品
哀哉!
附上列表截圖以及最喜歡的曲子之一:《泰坦尼克號》裡面泰坦尼克號啟航時的《South Ampton》,簡直跟畫面是絕配,那種寬闊,清新明朗的大海的感覺無法用語言描述....
唯有音樂和愛不可辜負。
詹姆斯·羅伊·霍納(1953年8月14日-2015年6月22日),美國著名音樂人、作曲家,好萊塢最負盛名的電影配樂大師。他兩次獲得奧斯卡音樂獎(1997年因《泰坦尼克號》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和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並且11次獲得提名。他還2次獲得金球獎。其他作品還有《燃情歲月》(1994)、《勇敢的心》(1995)、《泰坦尼克號》(1997)、《美麗心靈》(2002)、《阿凡達》(2009)《狼圖騰》(2014)[1] 等電影的配樂。
據報道,2015年6月22日(美國時間),電影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的私人飛機墜毀,作為飛行員的霍納在事故中遇難,享年61歲。
華麗的樂章戛然而止,空留下的只能是後人的遺憾。在此沉痛追思這位配樂大師帶給我們無以倫比的音樂享受和感動。
一、My heart will go on
電影:泰坦尼克號(Titanic)
1997年,在盜版VCD上看到了這部電影,當時只有7歲的我並不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死長死長,看的人想睡覺。直到長大了一些,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看這部電影,才明白,這部電影的偉大,這部電影配樂的偉大。
曲子濃烈民族韻味的愛爾蘭錫哨在歌曲中盡顯悠揚婉轉而又凄美動人;歌曲的旋律從最初的平緩到激昂,再到纏綿悱惻的高潮,一直到最後蕩氣迴腸的悲劇尾聲,短短四分鐘的歌曲實際上是《泰坦尼克號》整部影片的濃縮版本。
二、I see you
電影:阿凡達(Avatar)
James曾經向歌手Leona Lewis談及這首歌的感情和意義。他給我看影片的片段,以便我對他創造的新世界,以及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這首歌帶分享了傑克和納美人的感受,非常美麗和強烈。
撇開電影不看,單說歌曲的主題,《我心永恆》是對一個人的深情,而《I see you》是愛上了一個人從而理解了一個世界。人們期待愛是充滿幻想的玫瑰花瓣,但在我看來,足以讓愛接近永恆的力量是由理解和時間支撐的。雖然很難說這種理解不是一種虛妄,畢竟,少有人能活成歌詞那樣。
三、The Rocketeer
電影:火箭手(The Rocketeer)
這部電影是非常典型的「電影不夠,配樂來湊」的例子,1991年上映的這部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由於票房上表現不佳因此起初拍攝續集的計劃也予以取消。
這部電影的原聲帶獲得了正面評價,並且經常被當作電影的一個優點來提及。原聲帶由好萊塢唱片發行,包含有近一小時的音樂,其中8段是樂曲,兩段是由女演員梅羅拉·哈丁演唱的歌曲。
四、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
電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
黃昏夕陽,人影淚兩行。
一些人能很清楚的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他們追隨著這個聲音生活。你還記得電影里那蘇格蘭的大草原嗎?你還記得華萊士高喊「Freedom!」時的壯闊嗎?你還記得華萊士給*河蟹*的那朵花嗎?
五、A Kaleidoscope of Mathematics
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
本片是關於20世紀偉大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數學家小約翰·納什念研究生時便發明了他著名的博弈理論,短短26頁的論文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
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與被認為是只能好轉、無法治癒的疾病作鬥爭。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過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堅持工作,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他在博奕論方面頗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理論。而納什也成了一個不僅擁有美好情感,並具有美麗心靈的人。
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
JRS,必須清楚,什麼是夢,什麼是幻覺,什麼是真實的人生,這樣才能活下去。
六、初見草原
電影:狼圖騰
可以聽得出來,詹姆斯霍納在為我國這部電影配樂的時候,極盡所能的想融入中國元素,蒙古元素,可能由於他確實是個外國人,到曲子後面又回到了他慣用的套路上去了。
不過他這首配樂還是比某個缺了他華語樂壇就失去半壁江山的人好得多。
七、Becoming Spiderman
電影:超凡蜘蛛俠(The Amazing Spider-Man)
《超凡蜘蛛俠》不同於此前山姆·雷米執導的《蜘蛛俠》三部曲,此部將視角拉回到彼得·帕克的高中時代,年輕的他一方面要同自己的初戀格溫共同經歷愛情承諾的考驗,另一方面還要揭開雙親神秘失蹤的真相,在人生最大的挑戰中完成從常人到英雄的命運轉變。
這首曲子是小蟲成為蜘蛛俠時出現的背景音樂,前後有很不同的轉變,也和小蟲從一個普通人變異成超級英雄的劇情相得益彰。
八、Collecting the Ballots
電影:佐羅傳奇(The Legend of Zorro)
影片講述了蒙面俠佐羅在正義勢力的協助之下力斗惡人,最終徹底擊敗惡人並確保加利福尼亞領土完整的故事。恩,主角是美美的凱瑟琳澤塔瓊斯。
佐羅的故事不用太多敘述,詹姆斯霍納在這首曲子中運用了大量西班牙風格的元素。把一種屬於男人的狂野和氣魄完美的體現了出來。
九、Coming Home from the Sea
電影: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
與海有緣的詹姆斯霍納為這部以海上災難為主題的電影《完美風暴》譜寫動人的配樂,不同以往的是,在樂曲的編排上更具故事性,為整部電影的戲劇張力帶來無限的延伸。與《My Heart Will Go On》一樣,其清新感性的曲風,加上如民謠般耐人尋味的小提琴演奏,似乎為歷劫歸來的人們帶來內心一絲的慰藉……
十、The Ludlows
電影: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
這部片子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愛情電影,它的背景原聲實在太好聽,我實在太喜歡了,一定要分享出來。是的,一定要。
曲子前段精緻唯美、恬靜淡雅,而後段則充滿悲壯磅礴,動人的旋律將聽者帶入充滿宿命和悲情的境界,牽著你各種感觀,調動你的每一個聽感的細胞。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影片的空洞,音樂的催化下,化空白為留白,化冗長為餘韻,化刻意為寫意,化矯情為深情,成就了這一部堪稱經典的愛情史詩大片。詹姆斯霍納在音樂中精彩的運用了中國民間吹管樂器洞簫這項音色十分古老蕭瑟,深隧蒼茫的樂器,來塑造主角「傳說」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憤卻又渾然天成的形象,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飄忽不定,時而吶喊悲嗚,時而沉吟低語,讓人不禁回到影片中那個金燦燦中透露出恬靜的秋天,回到那神奇的、帶著蒼涼色彩的遼闊草原。
華麗的樂章戛然而止,空留下的只能是後人的遺憾。再次沉痛追思這位配樂大師帶給我們無以倫比的音樂享受,謝謝這位配樂大師,謝謝,願你在天堂中,快樂,平安。
「我是個愛爾蘭音樂的追隨者,我喜愛它的憂鬱的氣息和永恆的品質,我和其他作曲家不同,因為我不把音樂看作是一種工作,而把他看成藝術。」
——James Horner
有多少人是因為他才愛上蘇格蘭風笛呀。 很少因為配樂去看電影,卻為了《for the love of princess》去看了《勇敢的心》。
只說簡單的兩點:如果沒有他 《泰坦尼克號》或許不會有這麼大的傳播率和完美度 他造就了電影史上「音像結合」的曠世傑作 如果沒有他 席琳迪翁也沒有那首名滿天下的代表作 更難說有今天的聲譽 承認吧 當提起席琳迪翁的時候 是不是第一反應就是《我心永恆》呢?是不是會有一種「原來是她唱的啊」那種感覺呢?(排除席琳迪翁粉)
居然是從知乎上看到的。。僅憑燃情歲月the ludlows和勇敢的心for the love of princess兩首就可封為傳奇。
怎麼說呢,我是為他的配樂而去看的電影。
當今電影配樂界,有三個名字你不能忽視:約翰威廉姆斯,漢斯季默,詹姆斯霍納!
霍納的配樂,多為悲情,宏大而傳奇的背景。
憂傷之後,多為溫暖,深刻的記憶。
循循引導,潛入記憶深處。
在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時刻,
僅僅是電影中一個過場的橋段,
主人公只是剛剛透過風鏡,抬眼看了一眼天邊的雲彩和夕陽。
轟然
就這麼逝去了。
以他的音樂,配上他今日逝世的消息。
如此憂傷,但又如此融洽。
就想說兩個事兒。
1,美麗心靈的原型納什一個月前剛剛死於車禍。與他的妻子同年同月同日死…別樣的浪漫啊。這下配樂者也R.I.P了。
2.喜歡風笛的去聽下JH的《與魔鬼同行》,飄逸悠遠而又顫抖的哨笛聲…電影是爛的(有2枚名牌帥哥出沒,可惜帥哥也拯救不了整部電影),音樂是好的,不管電影還是音樂都是冷門的。冷門的一定要發掘出來,讓大家聽一聽的。愛死主題旋律了,人聲甜美清純。
端午,本就是個悲傷的節日。
教室中瀰漫著考前濃烈的殺意,
校園裡遍是拉箱回望的離人。
我在圖書館臨湖的走廊里停筆遠眺,耳邊流淌著The Ludlows,依然悠揚,但多了幾分傷感。
兩千年前,屈原投江而死;
而在昨日,霍納不幸逝世。
我曾不只一次地向身邊朋友推薦詹姆斯霍納的這首The Ludlows,一遍一遍,毫不厭倦。
就在前天,我坐在湖邊的躺椅上,望著滿天雲霞碧波柳岸對雄峰說:聽,這是我最喜歡的曲子,她在我手機里電腦上P3中循環了兩年。
認識詹姆斯霍納是在13年七月,那段時間我正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這首伴隨我走過七百多個日夜的靈魂之音,毫不誇張,就像郭襄遇見了楊過,就像春水揉碎在心弦。
音樂在動聽的旋律里溫柔中生出激昂,就是這種漸生的力量,讓我在那些被黑暗籠罩的日子中看到曙光。很抱歉,我貧瘠的文字無法形容她的美。
我看遍了幾乎所有霍納配樂的電影,《美麗心靈》《狼圖騰》《勇敢的心》《Avatar》《Titanic 》and so on ,當然還有這部《燃情歲月》,他每一首配樂都如天地般遼闊,大氣恢弘,卻又像少女樣柔情,清越婉轉。
就是這樣一位將古典與現代元素完美糅合的音樂大師,在離開世界的一剎那,聽到的卻是機身爆炸的轟鳴。
蘇軾說:此事古難全。
聽一個人音樂,就像暗戀,他活著還是故去,她單身還是已婚,這種感覺會很不相同。
我無法理解貝多芬病逝的舉世悲痛,也很難感受歌迷懷念家駒國榮,我只知道,我再也聽不到霍納透擊靈魂的新作,再也不會很單純地為了聽音樂走進電影院。
羨慕你們還有陳奕迅,還有周杰倫,而我,永遠的失去了霍納。
曲終人散,後會無期。
For Horner昨夜難眠,聽著《燃情歲月》里James horner的《The ludlows 》這下這篇小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I1Mzc3NQ==mid=208702262idx=1sn=14a998dd1dbb6b76cdb3dec166f64647#rd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感覺犬夜叉里的背景音樂都很好?
※怎麼做一個主題為衝突的電影混剪,配樂怎麼選擇,電影素材方面如何挑選?
※《春光燦爛豬八戒》的片尾曲「卷睫盼」的作詞人是誰?
※哪些電影的片尾曲極為「點睛」?
※帶妹子開房有什麼背景音樂可以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