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巨鹿之戰中秦軍主力(章邯軍,王離軍)會不敵項羽?
巨鹿之戰中秦軍為王離長城軍(距離蒙恬大破匈奴僅8年左右),章邯軍(雖主力為刑徒,但之前對戰起義軍也是勢如破竹)。另秦國耕戰政策下,軍隊戰鬥力十分強悍,此時距離統一六國僅過了23年,距離始皇帝崩僅三年。起義軍何以以不齊軍心,烏合之眾,一舉打破秦軍,坑殺20萬,擒王離,降章邯。真的是項羽靠破釜沉舟,逆天開掛?
因為將軍不是帶著部隊砍人牛逼就能稱之為軍事家。
項羽優先派英布、蒲將軍渡河截斷了王離補給,並擊退章邯援兵。交戰一個月之後,陳余也加入了戰鬥,這時項羽才下令破釜沉舟鼓勵士氣,與王離決戰,乃九戰而勝。這裡項羽的策略符合《孫子》的:「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此時合戰諸侯已經都參加了戰鬥,局勢瞬間逆轉,項羽並不是像瘋子一樣直接衝上去打。他是經過戰略試探,通過夾擊確實使王離孤立,再進一步進行破釜沉舟的決戰。擊敗王離之後項羽也並沒有完全打敗秦軍,畢竟名將章邯還在那裡,這時候章邯和項羽對持了很久,雙方要決戰起來怕都傷不起。
陳余這時對章邯勸降,秦朝也因為章邯避戰而要處罰,在章邯跟項羽求和的時候,項羽做了一個聰明的決定許而擊之,狡猾的曹操也曾經用這手段對付袁尚。對於項羽來說章邯即便請降,他的兵力依舊是自己的威脅,如題主所說秦軍的戰鬥力很強,正面對抗傷亡慘重,若不先削弱章邯戰鬥力再進一步迫降,怕章邯還有談判的籌碼呢。後來項羽攻打齊國以及彭城之戰都使用了高明的兵法,並不是帶著一批驍勇善戰的將士就能打贏這麼多戰爭,項羽善戰正因為他有謀略。
順帶一說起義軍雖然不齊心,可也不含糊,項梁、劉邦、周市等人一開始可都是接連告捷,是章邯登場之後才轉變了局勢。要了解一個人失敗的原因,不能簡單的從一場戰鬥得出結果,我覺得更多的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講。
秦奮六世之餘烈一步步坐大時,面對各懷小九九的聯合國軍都要勞心勞神身心俱憊,二世之時,說白了秦國就剩下函谷關西邊這一塊老本了,而且山東各種起義軍復仇軍雜牌軍正規軍都以滅秦為己任,當然這不是出於正義,而是想名正言順。
再看當時秦內,章邯出函谷關之前角色不是將軍,而是少府,就是二世的財務總管。這一點很玄妙,難道秦軍就沒幾個能打的么,當然不是,趙高指鹿為馬後,秦軍不一定是沒有能打的將領,可是一定沒有幾個敢說真話的人。章邯能帶兵,或許就是因為自己的職責原因,能在趙高二世前說上話,多少算個認識的人。
所以章邯這個人不僅僅是能打。
再說軍隊。沒有正規軍。用的是囚卒,驪山囚徒,也是雜牌軍。
天時地利人和,章邯沒佔一個。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句口號:
我們可是國家機器-----政府軍. = =!
後面就不用多說了,這隻雜牌軍敗周文,破齊楚,殺項梁,亡陳勝,又敗楚,再滅趙。
按著劇情發展下去,完全一副中興之將的派頭,只是可惜後來遇到了上帝BUG----項四瞳。
沒事就愛抗鼎作秀的項羽的戰鬥力和軍事才能就不多說了,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一些東西。
首先是戰爭策略,章邯破楚軍殺死項梁又滅魏王咎,楚地有名的將領此時基本已經死完,章邯以為楚地已平不足為慮沒有斬草除根,隨即北上滅趙,後面在巨鹿被包了餃子。當然,這也是料不到的事情,誰都不會想到楚地bug都修完了居然還會棧溢出。
再來看重點,巨鹿雖敗,可章邯好歹也是練家子出來的,最終誰勝誰負真的不好說。可是一切在這裡都有了轉機,巨鹿之後,秦軍退守而駐紮於棘原,與聯合國軍相持。
這個退字已然決定了一切。
章邯在王翦孫子王離戰敗之後,是受到很大壓力的,所以一直求戰,希望用勝利來回應秦庭的不滿,但項羽卻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屢勝卻不決戰,使得章邯戰不得退不得,處於極大的被動中。
而此時二世連續派人責怪章邯戰而無力勞而無功,章邯派司馬欣回去解釋,趙高卻避而不見。司馬欣是個聰明人,立即明白了一切,趕快從小路逃跑,趙高後來果然派人追殺。前面說過,章邯能以財務總管的身份都領幾十萬大軍其實是很玄妙的,而現在趙高顯然已經對章邯失去了信任。
差點魂飛魄散的司馬欣回來後也豁出去了,鼓起勇氣對章邯說出了一句大實話:
「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不久,這位秦朝的最後一位大將收到了陳余的一封信,這封信終於擊垮了章邯心中的最後一道防線:
「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攻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
章邯,一國大將,降時握著項羽的手哭泣,不久二十萬秦卒遭坑殺,至此被三秦所恨,負罵名於史,項羽負章邯甚於此,但章邯後來卻因不願投降於韓信,拔劍死節於項羽。
可見巨鹿之時,其處境何其的窘迫。
因此,與其說章邯軍敗於項羽,不如說其死於政治。
個人公眾號,關注騎行,讀書與生活瑣碎日常。
http://weixin.qq.com/r/WkhCWjLEq2-UrXY59x1I (二維碼自動識別)
軍隊上:
1、先說王離的九原軍,這絕對算得上大秦的精銳部隊,戰鬥力沒得說。
2、章邯的刑徒軍,從戲一直打到巨鹿,好像也很牛逼。但這些刑徒軍只是相對於其他的起義軍而言戰力稍好一點。
刑徒軍原來都是從一大批苦力、奴隸中挑選出來的「精銳」,整天搬磚,那力氣,那身體必須是杠杠滴!秦法嚴苛,戰勝斬首有獎,往小了說可以重獲自由,往大了說可以封爵,庇佑後人,打仗必須賣力,不,是賣命!而且吧,打仗的時候,吃的軍糧、穿的盔甲都是國家出錢,嘿嘿,本以為要當一輩子奴隸,搬磚到死,嘿!現在翻身了^O^/,打完這場戰咱們回家娶媳婦咯!
所以,刑徒軍對秦國還是很支持的,他們對於「剿匪」還是很上心的,也難怪刑徒軍能一路掃蕩,勢如破竹。
3、起義軍數量太多,這裡只說項羽的部隊。
我覺得吧,項羽的「八千子弟兵」絕對是一支戰力強悍的精銳部隊,此時的戰力應該是僅次於王離的九原軍(參戰經驗現在還不多)。項梁項羽作為楚國貴族,就算沒有多少私房錢,也會有故人資助他們組建軍隊,所為在軍備軍糧上也是不愁的,即便都沒有,秦國郡縣的糧倉里總有吧~
至於數量,這八千人只是一個泛指,是最初起義的八千人,到了巨鹿之戰,數量早翻了好幾倍了。
很明顯,軍隊的戰力是:
九原軍>項羽軍>刑徒軍。
政治上:
項羽殺了宋義,義帝現在只是個傀儡而已,項羽自己就是老大。沒有了諸多掣肘,打起仗來自然是如臂使指,得心應手。
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
朝堂上發生這樣的事,對於軍糧的供應和有功將士的封賞自然是停止了。對於刑徒軍來說,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主帥章邯已經是自身難保了,誰還會在乎他們這些刑徒的生死榮辱呢?對秦來說,他們不過是一群奴隸而已;對於六國來說,他們是秦人,是殺害起義軍的兇手。刑徒軍本以為可以得到的自由與榮耀,此刻皆成幻影,他們彷彿是多餘的存在,秦國容不下他們,六國亦無他們的棲身之所,等待他們的只有新安......(咳咳,自我煽情了(─.─|||),所以,刑徒軍的士氣必然下降。在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士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然哪來那麼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充話費送的?
統帥上:
很明顯,項羽雖然年輕,卻比章邯這根老油條來的厲害多了。而王離么,官三代,我對他知之甚少,《史記》上對他的記載只是一筆帶過而已
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客曰:「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居無何,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so,統帥能力上
項羽&>章邯&>王離
戰場上:
現在來到巨鹿戰場,最強統帥項羽統領的是排名第二的楚軍,第二統帥章邯帶領的是排名第三的刑徒軍,我們的王離選手帶領的是最強的大秦九原軍-_-!
朝堂上項羽加一分,章邯王離各減一分o(︶︿︶)o
士氣上項羽破釜沉舟加滿分,王離章邯軍心渙散扣10分
正規軍與雜牌軍混合作戰扣分!╰( ̄▽ ̄)╮(嚴肅臉)
兵不在多,在於專,在於一。記得曾國藩曾在給他弟弟的家書上有這麼一段:曾國荃與另一陣營的統帥發生摩擦,那人帶著自己的軍隊離開,在人數上少於太平軍,曾國藩就說這是好事,軍隊現在都聽你的了,是好事。
雖然九原軍和刑徒軍是分開的,難保不會有人歧視刑徒軍,要讓兩支來自不同世界的軍隊合作,不是那麼容易的,再說了,王離作為一個將三代,未必會完全聽從章邯的指揮。
嗯,差不多就這麼多了。
我也來句:
以上?英布造反,劉邦親自去鎮壓,遠遠的看到英布軍隊列的陣形很像項羽的陣形,就感到非常害怕。
項羽是缺乏政治頭腦,但作為將軍來說,絕對可以說是有勇有謀。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戰馬嘶鳴的巨鹿戰場。
秦國末年,豪傑並起,人人慾得王侯而誅之。這是大環境,而項羽一方作為起義軍,秦國苛政的受害者,對秦國政府也是恨得咬牙切齒。
但是章邯一方,亂世中橫空殺出的鐵軍,欲挽大廈之將傾,過五關斬六將,破張楚,斬項梁,起義之軍對其莫不聞風喪膽,膽戰心驚。
雖然秦軍在人數上還擁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章邯的注意力主要在趙國,而且項羽身邊還有一幫友軍,所以明面上的實力差距不會特別大。
經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場戰爭秦軍輕鬆拿下,也可能會僵持,但無論怎麼變化,一旦某方佔據主動,那麼戰局就會立馬急轉直下,成一邊倒的局面,雖然秦軍有心理優勢,但如果楚軍突破心理魔障,戰勝對秦軍的恐懼,那麼伴隨仇恨而來的戰鬥力將會以摧枯拉朽之勢爆發,而項羽正是把握了這一點,所以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開戰之前,楚軍大王張楚,曾兩次擊敗章邯的名將項梁皆被秦軍消滅,大意的章邯就再也沒把楚軍放在眼裡。
開戰之時,秦軍正圍攻巨鹿中的趙國軍隊,激戰正酣,眼看巨鹿旦夕可下,無暇顧及自己的屁股。
沒想到身後就突然殺出一支楚軍。
項羽入陣衝殺,以身示範,楚軍在他的感召下個個也是虎威熊膽,出生入死,並和趙國軍隊形成內外呼應之勢。在第一回合由於秦軍的大意輕敵,楚軍小勝。
雖然只是小勝,但久違的勝利讓楚軍重新找回了自信,並加速激發了復仇的火焰。
這時,項羽的破釜沉舟,則來得恰到好處。
兩萬壯士自絕退路,誓不與秦軍共存亡,仇恨被激發到了頂點。
渡江之後的楚軍,戰鬥力瞬間爆發,個個以一敵十,聲威震天。而曾經被秦軍蹂躪的各路起義軍看到秦軍現在也可以被打得這麼慘,頓時也鼓起了勇氣朝秦軍撲上去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秦軍頓時方寸大亂,有萬劫不復之勢。幸好一代名將章邯審時度勢及時撤退才暫時避免潰敗。
後來要是章邯能專心應對及時調整那麼巨鹿之戰可能就該到此為止了。
但歷史總會有它的戲劇性。
秦國亂臣趙高專權,見天下暴亂遲遲未平欲拿章邯開脫抵罪。這下贏了可能遭趙高讒害,輸了更是難逃一死,章邯表示真特么日了狗了。但是章邯不會知道,他並不是這狗血劇情的最後一個受害者,走了一個趙高,還有石高,還有秦高。
就這樣,猶豫不決的章邯,被項羽一路追殺,秦軍疲於奔命,無力招架,死得死傷的傷,最後項羽終於同意章邯的投降。但沒過多久,多疑的項羽又坑殺了所有的秦軍戰俘,震動中原。
至此巨鹿之戰落幕
所以現在,題主還會說楚軍是火星人登陸靠開掛才贏得的勝利嗎?
只說一句 正面PK是王離部隊 vs 項羽部隊
王離是誰?王剪之孫,王賁之子,三代為將。巨鹿前他接替蒙恬鎮守北疆。蒙恬是誰?蒙驁之孫蒙武之子。三代為將。王離從基因學上絕對也應該是個好將領。
當時背景是秦君圍趙, 陳舍和張耳情深意重,張耳與趙王被圍陳舍都不敢去救,其他諸侯同樣如此,所謂發兵救援就是圍觀。當時他的隊友章邯是有兵,但是當時需要防諸侯聯軍。章邯面對虎視眈眈的諸侯聯軍,只能讓王離主攻, 自己與諸侯聯軍一起圍觀。王離部隊本來兵多糧足,急攻巨鹿。
直到項羽斷了王離的補給線。
先是王離包了巨鹿的餃子,然後是項羽和諸侯聯軍包了王離的餃子。古代戰爭,士兵陣型非常重要,而陣型需要士氣,楚軍本來就曾恨秦軍,加上前主公項粱剛剛死於章邯之手,士氣和憤怒值都處於巔峰。破釜沉舟的態度絕對是認真的,打贏了就滅秦,打輸了復楚是毫無希望的。且8000子弟兵是楚軍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本來也很強。
反觀王離部隊,打匈奴的,加上蒙恬和王離的訓練,戰鬥力也不俗。但是這隻部隊的主要對手是匈奴,是騎兵,王離部隊也是以騎兵為主,一旦被斷糧,被包餃子,就是絕對的劣勢。
正面對剛,王離的部隊應該是剛不過項羽部隊的。且沒有馬鐙的騎兵戰鬥力就弱於步兵團,且騎兵攻城速度太慢了。
更有價值的問題應該是章邯為啥不救王離,或者為啥無法救王離,或者章邯怎麼打100%能打贏巨鹿。其實理論上諸侯聯軍是懼怕章邯部隊的。GM前期可以說打打鬧鬧,朝廷都不當回事。認真了秦軍畢竟是制式部隊,打農民和奴役還是挺輕鬆的。如果章邯一鼓作氣全力攻趙,諸侯心懷鬼胎(除了楚是拚死一搏),完全可以迅速攻克滅趙瓦解聯軍。然後等待諸侯矛盾日益激增再離間,然後逐個擊破。
章邯除了戰爭因素,絕對考量了政治因素。打贏了怎麼辦,打輸了怎麼辦,慢打,快打,沒等想出結果項羽滅了王離。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
-史記, 項羽本紀
巨鹿之戰秦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應該歸咎於章邯戰略錯誤,或者秦國宮廷戰略策略。
秦7代先君的功績,敗在一個阿斗手裡了。扶蘇更是個阿斗。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兩千二百年過去了,該出明白人了!
再看章邯,說來也是奇怪,上次章邯久拖臨濟城下將近半年的時間裡,讓項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兼并數支起義軍隊伍,藉機發展做大,而後在東阿大敗章邯,幸虧有趙高在後面發傾國之力支援才翻盤,這次章邯又被拖在了巨鹿,讓項羽、劉邦等隊伍趁機整合壯大了起來,最後導致局面愈發不可收拾,看來章邯的戰略水平確實不敢恭維,手段過於保守,同樣的錯誤竟一犯再犯,眼光過於局限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不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第一要務,導致顧此失彼,首鼠兩端,最後功虧一簣。
以章邯的打法,就算是運氣好拿下了巨鹿,那麼後面的彭城、東阿、臨淄、盱眙呢,肯定隨後還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巨鹿和臨濟拖住章邯,反秦勢力也就猶如打不死的小強,會在此期間一次又一次的滿血復活,重新集結起來進行反攻逆襲,如此秦軍將勞而無功陷入不勝的怪圈,等章邯的好運氣用完了,大秦末日也就到了,因此認為如果不是趙高亂政,章邯就能夠拯救大秦,把章邯視為悲情人物的看法是根本不符合實際的。
以章邯的能力,打打周文、陳勝等近似武裝遊行的流民隊伍還行,一旦遇到有組織、有準備的悍將、堅城就一籌莫展了,章邯征戰唯一的亮點就是定陶擊殺項梁了,但一方面是章邯得到了傾國的援助,實力暴增,另一方面是項梁短時間內吸納了眾多隊伍,尚未完全消化,起頭連勝之後,思想過於麻痹懈怠,沒能抓緊時間,很好的整合訓練部隊,讓章邯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所以並不能體現雙方的真實水平,陳余也在勸降信中毫不客氣的指出,「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無疑是啪啪打臉之辭,領傾國之兵在外數載,既不能平寇,又和朝廷缺乏溝通聯繫,不懂得在朝中安插耳目和找人給說好話,簡直就是明說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才能你都不行,後面陳余更是說,於其在這裡等待滅亡,不如及早為自己安排後路,還可以保住富貴,這些話真不知章邯看了會有何感想。
再對比後世的周亞夫、郭子儀、王陽明、戚繼光、曾國藩、左宗棠等力挽狂瀾的無雙國士,更充分證明章邯作為一個身系國家興亡的統帥,實際上並不稱職,再者如賈誼在《過秦論》里所說,「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上」,如果情況屬實的話,那麼章邯的人品都有問題了。特別是陳余信中的意思,兩千年來並無人能真正看懂,但司馬遷顯然是看明白了,章邯作為秦末一個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史記》中並沒有為之單獨做傳,興許司馬遷也是因此看不上章邯吧,由此看來,世間只說趙高誤國,章邯豈不如是。
陳余的勸降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按照《史記》的記載,章邯收到了陳余的勸降信後,被信的內容所打動,下定決心叛秦,於是暗中派人聯繫項羽媾和,結局也基本如信中最後所講的,所以說這封信在巨鹿之戰的關鍵時刻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為了更好的了解章邯其人,也為了更好的理解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本義,這裡花些筆墨篇幅,為大家試著解讀一下,先附原文,「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
信中開頭就說,「你可能覺得自己有功勞,但白起、蒙恬又怎樣,你還能比他倆更牛X么,他們內征外伐,為大秦開疆擴土,立下了蓋世之功,以致朝廷都無法再打賞了,不一樣也給找理由誅殺了。」一上來就先殺掉了章邯的底牌,不要以為有什麼免死金牌,大秦帝國可不吃這套。
接著又說,「實際情況是將軍你為將三年來喪師以十萬數,而反叛勢力卻越打越多,形勢也越來越危急,你也肯定會想根源是趙高作為丞相施政不當所導致的,但恰恰是趙高正準備讓你來背這個黑鍋,所以想要找理由殺掉你讓別人來取代你的位子,好在皇帝面前撇清自己的責任,你也許還以為,朝中會有人站出來為你主持公道,但其實你對政治和權術一竅不通,領軍在外,竟然和朝中缺乏溝通,對大臣們誰也不理,既沒有耳目為你通風報信,也沒有拉攏政治盟友為你講話,時間長了和大家都有了隔閡,這樣就算是你立下了白起、蒙恬一樣的功勞,也要被殺掉,更不要說現在要做趙高的替罪羊呢。」明說章邯你軍政兩樣都不搞不來,只有等死。
信中最後說,「而且上天要滅亡大秦,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事,現在趙高把持朝廷,你無法直接向皇帝陳情,只能坐等趙高的陷害,就算將來秦朝滅亡了,僥倖逃過趙高的迫害,到時你在外面又成了大家眼中的亡國將軍,孤立而獨特,還想要求存,那不成傻X了嗎,我看你人不錯,在這裡為你指條生路,希望你能醒悟,你為何不掉轉矛頭,與諸侯為盟,立誓反秦呢,這樣將來滅秦後你還能在關中分塊地盤,任由你稱王稱帝,這與你做趙高的替罪羊,老婆孩子被株連,那個更好呢?」結尾告訴章邯還是趕快拋棄所有幻想,與其全家死光光,不如跟著我們一起干吧。
陳余的勸降信,表述之婉轉,語言之藝術,內涵之深刻,邏輯之嚴密,情景之貼切,潛台詞之豐富,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孤特獨立而欲常存」,寥寥數字,就把一個失去了效忠對象的亡國之軍,其尷尬處境描寫的生動無比,想想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時的張勳辮子軍不就是這麼回事么。
圍繞這封勸降信還有一個疑團,那就是陳余為什麼會寫這封信呢?
陳余勸降信的性質,其實類似於二戰末期,由中美英三國對日發出的《波茨坦公告》,目的就是敦促對手趕快投降,不要再做毫無意義的抵抗,兩者的區別就是一個是要求無條件投降,一個是有條件投降,雖然最後盟軍還是默許天皇免責。按照《史記》的記載,這封信寫於「漳南相持」期間,當時司馬欣剛從咸陽返回,聯軍方面顯然也得到了消息,知道章邯此時已內外交困,進退失據,所以不失時機的主動發出了約談的信號。
在信中陳余對當前的軍政形勢做了一番描述,「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
對照《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咸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可見信裡面所說的「亡失以十萬數」、「諸侯並起滋益多」、「素諛日久」、「今事急」、「恐二世誅之」等等,都與「漳南相持」時的時局情況相符,所以這封信寫於「漳南相持」期間,並無疑問。
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因為陳余在圍殲王離,巨鹿解圍後,與張耳發生矛盾,已經隻身脫離了革命隊伍,到河上澤中漁獵去了,至司馬欣亡走咸陽回到棘原時,期間已間隔有三、四個月之久,一直遠在數公百里之外療基友情傷的陳余怎麼會在此時莫名的想起給章邯寫信呢?
這裡面其實蘊含著大智慧,陳余在信中可以說是極盡恫嚇利誘之能是,翻譯成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仗打的這麼爛,你丫要死了,知道不?你覺得自己過去有功可以不死,錯!責任在趙高可以不死,錯!朝中有人保可以不死,錯!找皇帝申訴可以不死,錯!秦朝馬上完蛋了可以不死,錯!那怎麼才能不死,跟著我們一起混才能不死,將來還能做土皇帝,你丫干不幹!
雖說通篇以恫嚇為主,經過全方位的論證,得出了「你在秦朝那邊已經混不下去了」的結論,「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但其實最最關鍵的核心內容是在信的最後,為了引誘章邯叛秦,開出了一個非常優厚的投降條件,「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將來可在關中割地稱王稱帝,這個條件不可謂不優厚,否則也無法讓章邯動心。
可這個投降條件到底算不算數,這裡面的學問可就大了,從「還兵」、「約」、「王」、「分其地」、「稱孤」等如此細緻的謀劃來看,這隻能是項羽等做的了主的人才能提出的,但如果由項羽等人來表達這個意思,那就是代表了諸侯聯軍的意見,這叫許諾,或承諾,如果這樣等於把談判的底牌亮給了對方,對方的要價只能是更高,而且如果將來要是兌現不了,後果更是嚴重。再退一步說,如果萬一章邯要是頑固到底,不為所動,或不滿意這個條件,表示不接受呢,那麼項羽豈不大失面子,白給章邯抬了轎子,而陷自己於被動嗎。
所以這件事情,到底由誰來提出合適呢,既要有足夠的影響力能讓對方信任,又要不落人把柄,相信項羽曾為此煞費苦心,想來想去,合適的人選自然非陳余莫屬。
陳余的情況很特殊,過去算是諸侯聯軍的總負責人前CEO,現在卻是一個江湖中人,所以由陳余來試探章邯,提出條件,傳達出的信息就模稜兩可,答應不答應,聯軍不必為此負什麼責任,這就好像現在經常說的,他已經離職了,所說的話當然不能代表公司了,而且成與不成對陳余的名譽也毫無損失,畢竟現在陳余的身份只是一個置身局外的中間人,所說的條件,只能算是一個江湖說客的建議,就算章邯對此不屑,於項羽來說也不失體面。
因此,大家至此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其中的區別,如果是聯軍方面的在職人員提出這個叛秦條件,這叫許諾,如果是前離職CEO陳余提出這個條件,這叫建議。這也就是項羽特意找陳余來寫這份信,或以陳余的名義發這份信的真實目的,那就是好為自己留有餘地,避免為此承擔責任。
稱王稱帝的誘惑,著實讓章邯怦然心動,可章邯也不是買假書的傻子,一下子就看出了問題所在,那就是陳余能代表項羽的意思嗎?史記上說,章邯看信後不禁對此「狐疑」,這個詞司馬遷用的簡直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實在是太準確了,形象而生動的表現出了章邯此時抵擋不住誘惑,而又半信半疑的心情,能與不能,當然還是要問問才知道,於是「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俗話說得好,無所謂忠誠只是背叛的籌碼不夠,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章將軍也未能免俗啊。這就像當下四處泛濫的P2P集資一樣,你貪圖的是人家的利息,可人家其實算計的是你的本金,事實也證明,這只不過是項羽設下的一個圈套而已。
看看北方軍團行軍速度就懂了,軍心早就散了,王離沒有那個威信帶的起北方軍,再加上他背叛扶蘇的黑歷史~~
打仗這種事情,雖然戰鬥力很重要,但終究還是講個天時地利的吧,具體戰鬥過程已經不可考,也許不是面對面交鋒呢?也是是偷襲呢?也許是設伏呢?古代打仗一旦陣型亂了,基本就輸了,士氣一萎,無心再戰的了。再說了,其餘諸侯是不是真的完全作壁上觀?古代寫史總歸是喜歡誇大主角功勞的,難道其他諸侯沒有趁著項羽鏖戰的時候去擾亂補給?總支,各種可能都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秦楚之際月表》
秦二世二年九月
拜宋義為上將軍。
懷王封項羽於魯,為次將,屬宋義,北救趙。
秦軍圍歇鉅鹿,陳余出收兵。
懷王封沛公為武安侯,將碭郡兵西,約先至咸陽王之。
三年十月
章邯破邯鄲,徙其民於河內。
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
「乃道碭至成陽,與杠里秦軍夾壁,破秦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高祖本紀》
「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杠里,大破之。」——《曹相國世家》
(樊噲)「從攻圍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賜爵五大夫。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杠里,破之」。
(灌嬰)「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杠里,疾斗,賜爵七大夫。」——《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攻東郡尉於城武,破之。擊王離軍,破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傅寬)「以魏五大夫騎將從,為舍人,起橫陽。從攻安陽、杠里」——《史記·傅靳蒯成列傳》
(貞侯郭蒙)「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杠里,楊熊軍曲遇,入漢,為越將軍,定三秦,以都尉堅守敖倉,為將軍,破籍軍,功侯,二千戶」——《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在巨鹿之前劉邦已經在城陽。杠里兩度擊敗王離軍了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兩輸之粟。」——《項羽本紀》
《秦楚之際月表》
十一月
拜籍上將軍。
羽矯殺宋義,將其兵渡河救鉅鹿。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本紀》
我認為真實的歷史是,聯軍與秦軍對峙,進入相持階段,這時項羽統戰章邯成功,章邯反水,才有王離的失敗,而王離的秦正規軍正是史書上被坑殺的倒霉鬼。
章邯之所以反水,也是因為刑徒軍的構成,註定是不可能得到秦國信任的。
而這支刑徒軍後來也成為了項羽在關中的代理人。
項羽沒有放棄關中,他以是建立「偽軍」的方式實現的。
推薦閱讀:
※王安石、蘇東坡、歐陽修三人到底什麼關係?
※三國演義中到底中到底有多少美女?
※如何評價「殺一為罪,屠萬為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林彪有什麼樣的政治主張?
※劉邦身邊有不少農民出身的將領,他們憑著什麼能夠在殘酷的戰爭中生存下來,並且成為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