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主流的彩色雜誌/廣告從編輯到付印的過程中,是如何進行色彩管理以保證最終色彩符合預期的?

是否有某些優秀的國內出版、印刷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尤其規範?


編輯部採用色彩管理、打樣、盯印的確可以解決部分問題,可是這些只能保證編輯部的顏色到印刷廠是接近準確的。但照片的顏色有時從到達編輯的電腦上開始就是錯的,就是失真的,誰來保證這一環?也就是誰來保證攝影師的供圖顏色?而這一部分經常是主要問題。

我所推薦的最可靠的辦法是攝影師給自己的照片提供打樣,供印刷廠校色(假設編輯部不需要修改色彩的情況),這是一步跨過所有不可靠環節的可靠辦法。目前相當一部分國際攝影師都是用的這個看上去笨卻很有效的辦法,雖然成本較高,但安全可靠。(他們一般會提供給我RGB和CMYK兩個版本,然後附上顏色標準說明文件)真心希望國內攝影師能做到,有條件做到——特別是看過幾個攝影師嚴重偏色的工作屏幕以後......攝影師應該更尊重自己的作品,這也是尊重讀者。


色彩管理都是倒推的,從後期倒推到前期
這個要看印廠的規模和能力。
比如雅昌,http://www.artron.com.cn/technology_stand.php
利豐雅高 http://www.toppanleefung.com.cn/

確保了後期的流程和標準,才可以在前期的製作中設定正確的符合該流程的方式。

簡單的來說,你選用的紙張和油墨都需要打樣,並使用分光密度計等校色獲取數值,生成ICC,然後在Adobe的套裝中採用這款ICC為此本雜誌服務。具體方案要根據印廠情況而定,一些細節也需要反覆推敲。

基本上原則就是設計方和印刷方,採用同樣的ICC,而這個ICC又是符合印刷方的設備和採用的紙張的特性的,就OK了。

至於雜誌內的圖片等在PS、AI、ID里都採用同樣的這套CMYK ICC,使用正確的RGB轉CMYK色彩方式就沒問題。

通常採用ID的文件或者PDF直接給印廠。


// 謝兩位邀請,所知甚少,略微補充 : )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依賴經驗並結合試錯方法來獲得「預期」的過程。給「預期」加個引號,是因為最終肯定是一個折衷(trade-off)結果——這在我所遇到過的利用轉印(offset)技術來獲取圖像的過程中幾乎是必然的,小到白紙印色,大到 CPU 集成電路的加工。

關於四分色(Process CMYK)印刷工藝下——

  1. 色彩配置的統一性,飛煙御宇清風兩位設計師的說明比較完備了。我沒有為雜誌社操作過具體流程,在獨立的小項目中,選用一個 Adobe 提供的常用工業標準,並與印廠統一,也基本可以達到色準的效果。(但印象中美式標準要求菲林為正片,而歐洲和日式標準則採用負片,具體差異和效果區別,還須與具體印廠溝通了解。)
  2.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陷印(trap)設定。「陷印」本身是為了解決四種油墨套色對準偏差所可能帶來的縫隙,但實際對於印前(pre-print)設計師來說,最多需要關注的無非也就是一個配置設定——跟色彩配置類似地,遵印廠囑、同印廠保持一致最佳。

在 DTP 徹底普及、分色及製版也日漸依賴數字技術的今日,普通的印前設計師做完以上「軟校準」工作,已然功德圓滿。


然而提問的內容很微妙,如何符合「預期」,在我看來(也是我一直在思量的)關鍵在「預期」本身是什麼。我們知道,由於電子顯示設備和油墨印刷品在顯色機制上的根本性差異,導致兩者顯示結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哪怕用精密的光學設備去校準——更不用說不同人眼之間觀察結果的差異性。
通過色彩配置文件和顯示設備還原的那點理論性手段來保證「數值上的精確統一」,略微有些設計師理想了。有時我們(的客戶)的「預期」本就是抽象的、非定量化的,比如:清晰、好看、鮮艷……

那麼諸如——印前就在白底黑字中混入少量青色(cyan)油墨,以保證小字型大小文本的著墨量和銳利度——也算得一種常見的 hacking 手段了[1]。曾也聽聞有設計師手工對色塊做陷印時,是直接在前景色中摻入一定比率的背景色油墨。另外,印廠老師傅們通過合理地調整油墨網角和上色次序也會令最終成品更為「美觀」、「精緻」。

而小結起來,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實際(多次)打樣對照、並修改,才是王道的控制。數碼打樣的成本現已不高,反覆校準色彩簡便易行;而能有條件出菲林、出 PS 版,又或直接出 CTP 版來上機打樣,則是可遇不可求……

最後尚未說到的是專色印刷。很慚愧我從未直接經手過專色印刷的設計案,對 Pantone 色的了解也甚微。然而根據經驗推斷,恐怕也果然只有拿著色卡做比照、不斷打樣看效果,直至我們(自己和客戶)滿意為止,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
[1] 就在我以為這種有點 old fashion 的 hacking 手法已然淡出現實世界時,我驚喜地看到了一條 tweet:http://twitter.com/espiekermann/status/181307500015009792


印前打樣以及派專人跟廠。


完善的色彩管理必須是雙向匹配的,從印刷廠的角度當然願意從後期倒推到前期,讓人家來就他。

目前由於ICC標準的問題,無法做到95%以上的準確匹配,實際應用在90%以下。所以就是用PDF流程,用ADOBE家族的系統,再用相同的icc也很難做到更高的準確。

目前比較成熟的辦法是用閉環手段進行手動追蹤匹配,然後再用匹配運算後的結果把排版文件進行打樣。用打樣的數據來指導印刷。

目前國內主流雜誌都有自己固定的廠商進行印刷也因為多次合作後,雙方對色彩的理解和誤差容忍度有了共識,可以達到自己需要的表現程度。

所以優秀的印廠都有多套標準來適應不同的客戶,其實原因也簡單,試想:國畫、油畫、不同攝影風格的照片能用一個標準印刷么?


上面的幾位仁兄說得都比較清楚了。
我從實際操作層面上補充幾句:
1.首先要保證你和印廠那邊有同一個標準,比如同一本色板。
2.完稿在工作室使用此本色板對比屏幕,以完稿的屏幕色調為準,確定具體的色值,然後輸出真實色值的付印文檔
3.後期管理使用付印文檔以及完稿的屏幕版本打樣在印廠進行追色保證色調一致。這個是跟印廠配合的問題,我們一般都是設計師站在機器旁邊和操作員進行追色,有問題當場解決,效率也比較高。

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保留一個完稿後的「屏幕版本」的打樣。
這個過程中屏幕較色和追色中具體執行人的經驗因素關係比較大。
關於專色,這個只有純依靠色板和不斷地追色完成。


恰好有幾年的部分工作就是做這件事情,我來說一下大致的情況吧。


首先,主流的彩色雜誌從廣告編輯到印刷成品的過程中,涉及到影響顏色(以圖片為主)的大致有以下一些主要的環節:

編輯內容:圖片原始來源(攝影師/圖片公司/雜誌社自拍/投稿者)——雜誌社編輯部——印前打樣製作公司——印刷廠

廣告內容:圖片原始來源———————————廣告製作公司——雜誌社廣告部——印前打樣製作公司——印刷廠


樓主問的是,從雜誌社的編輯內容和廣告開始,怎麼通過色彩管理來實現最終印刷品滿足雜誌社的預期,所以環節只涉及:雜誌社(廣告/編輯)——印前打樣——印刷廠印刷。有的雜誌社的印前打樣是交給印刷廠一起做的,但是從實現流程上仍然有打樣這一環,因此仍按單獨的三個環節來說明。


先從流程上說,在雜誌社,不管是編輯和廣告,設計好的頁面,都先生成標準PDF(所謂的標準PDF是指符合印刷要求的,並與印刷廠溝通確認可以接受的PDF生成的規範,有不同的國際標準,但是需要選擇雙方都能接受的版本以避免問題。至於由誰生成,有預先設定好標準由雜誌社設計師自行生成的,也有印前製作公司協助生成的,前提是標準是確定一致的);


然後打樣(打樣按照一定的顏色輸出目標標準,這個顏色輸出標準也要是與印刷廠使用的打樣和印刷標準統一的。就是說前後要使用統一的輸出標準。這裡的打樣都是指數碼樣,如果是傳統打樣由於實際操作過程中基本沒有穩定的可控性可言,除了特殊情況也已基本拋棄了傳統打樣,在此不予討論。)


打樣可以讓雜誌社相關人員看到當初選擇好的圖片和設計效果是否與設計預期一致,如果不一致,則對圖片或設計顏色進行調整,並按標準重新打樣,直到打樣效果符合設計預期。(如果是廣告,則對廣告文件進行顏色調整,使得在此標準下輸出的數碼樣張與客戶需要的顏色(或者提供的追色樣)一致)


打樣均由印前打樣製作公司(或者印刷廠的印前製作環節)完成。


此後確認OK的打樣和輸出此打樣的標準PDF文件一起給到印刷廠。


印刷廠用此PDF輸出相應的印版並上機印刷,同時用之前確認的打樣作為印刷追色的標準,並進行機台生產顏色的隨時調整,雜誌社可以派人跟機以確保印刷廠操作人員的容差範圍與自己的標準一致,使得最終印刷效果與打樣基本一致。

有時印廠為了檢測前端的打樣是否能夠追得上色,會將文件自己出一遍樣來與前端提供的樣進行對比,如果一致就沒有問題。


以上只是流程,但是能保證這個流程能得到符合預期的顏色的,實際在背後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色彩管理的環節。


1.印刷廠有遵循一套穩定的顏色輸出標準,並在前後環節保持一致和穩定維持。以筆者涉及的為例,筆者選定了某一個國際通用的印刷標準(Forgra39L)作為標杆,這樣印刷廠需要做到的是,對於一個測試文件(由各種顏色豐富的圖案或圖片組成的),在打樣環節打出來的樣,其測試結果與標準顏色數據需要保持一致(在一定容差範圍內),同時他們的印刷機所印刷出這個顏色,與標準樣張的差異也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此標準所允許的容差範圍內)。


這一點是非常難做到的,因為在追求這個目標時就需要做很多測試,意味著許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時要保持這個標準,對機器設備的保養維護以及耗材的使用甚至包括環境溫濕度等的控制都有要求。因此目前國內可能並沒有能夠一直做到的(有一個國際的檢測機構能提供相關檢測並發放證書,但好像國內目前並沒有通過的相關報道),往往是一開始達到或者接近了相應的標準之後,維持在一個相對標準要求更大一些的差異範圍內。


2.印前打樣環節按照與印刷廠一致的標準進行輸出,由於打樣設備的狀態是隨時變化的,因此還需要定期與印刷廠進行測試樣比對,確保在數據上和視覺上均保持接近。(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但是做的好的可以非常接近,即肉眼幾乎很難分辨的程度)。


以上是從雜誌社打樣到印刷廠印刷成品的過程中保持顏色一致的流程和方法。至於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步驟,應該不是此處討論的問題。


需要補充一點的是,以上提到的所有的印刷標準的選擇,還與印刷和打樣所使用的紙張相關,紙張不同,印刷所能表達的顏色範圍不同,前後各環節所需選擇的標準都不同。基於雜誌的印刷大多是銅版紙,因此通常情況下默認為銅版紙對應的標準。


-----------------------------------------------------------------以下是偏離了問題主要方向的內容分割線


前面王宇的回答中,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即如何保證從攝影師到雜誌社的顏色感受是一致的,這是另一個很重要而且目前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王宇提到通過攝影師打樣來解決,是的,這是一個解決辦法,這和上述提到的保持印刷成品滿足預期的辦法是同樣的道理,但很難做到。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以及理論上還可以怎麼解決,雖然以目前的行業環境還挺難實現。


先說為什麼在編輯部需要打樣,為什麼不能編輯在電腦上看了OK就直接印刷呢?因為印刷做不到你們在設計時所用的電腦上看到的效果。
專業的設計師都知道印刷的圖片和文件要設定為CMYK模式,而不是圖片原始的RGB模式,為什麼?根本的原因在於,RGB模式下所表達的顏色範圍,有一部分是超出CMYK模式的表達範圍的,大多是一些鮮艷飽和的顏色,這些顏色根本印刷不出來,所以印刷設計文件要先在印刷可以實現的CMYK模式下的範圍來做。

那麼,是不是可以將設計師的屏幕的顯示,限制在印刷的CMYK模式範圍內就可以呢?
要有兩個前提:
第一,設計師的屏幕所顯示的顏色範圍需要超出印刷的範圍。
但絕大多數設計師使用的顯示屏幕(包括很多人最喜歡使用的蘋果機)雖然在顏色鮮艷的部分超出了印刷CMYK模式的範圍,但是在暗調部分,卻又小於印刷CMYK模式的範圍。
第二,任一顏色的顯示結果,與正常標準印刷出來的最終顏色是一一正確對應的。

第一個前提,其實可以實現。目前有專業的印前顯示器(單顯示器價格1.5-5萬之間吧),能夠模擬98%甚至更多的Adobe RGB空間(這個空間大小如下圖,(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搜索結果adobe RGB 與CMYK比較,版權歸原網站所有),可以看出Adobe RGB 的空間是基本超出CMYK的顏色範圍大小的,而普通顯示器是sRGB的顏色空間, Apple RGB與sRGB有所差別但範圍差不多,因此均無法模擬CMYK的空間。但基於Adobe RGB空間的專業顯示器可以。

第二個前提,需要對顯示器進行色彩管理,即讓一個確定的顏色,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的效果,等同於該顏色在標準印刷時的顏色效果,並讓每一個顏色都保持一一對應。這其實就是印刷上說的屏幕軟打樣了。

在以上兩個前提下,屏幕上顯示的效果,就基本上可以反映印刷的效果。如果每一個設計師和攝影師(或其他圖片來源提供者)均在上述兩個前提下來查看他們的素材或設計的顏色,而且其設定的CMYK的模式標準與合作的印刷廠保持統一的標準的話,理論上,就可以獲得前後環節一致的溝通結果了。但顯然,由於成本和必要性的問題,這至少目前還比較難以實現。

啰嗦了許多,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不正確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建議使用photosh來進行圖像色彩預視。它的「顏色設置」比較完善,可以較完整地進行屏幕顯示和RGB/CMYK的匹配控制,在印廠和數碼打樣方面技術支持不夠的時候,可以相對準確地完成 屏幕調整和印刷結果的 色彩預視。我的理解,所謂「預期」,就是所見即所得。


色彩管理牽涉到很多領域,攝影、屏幕顯示、印刷等等。市場上也有一些公司專門做各種軟體和硬體,比如x-rite軟體硬體都做,而且在印刷領域有巨大的市場優勢。就目前印刷業的色彩管理多數都用到icc色彩文件,而且版本也在更新,從v2到v4。
硬體方面,現在有很多印刷機都可以裝內置spectrophotometer,直接在生產的過程中通過保證顏色在一定色差範圍內,比如2DeltaE. 這比之前通過densitometer測量油墨密度來得準確些。
所有說的這些都是比較多應用於包裝印刷領域,一般商業印刷可能更多的是手動調整c,m,y,k的數值來改變顏色,但這是一個很耗時耗力的過程。這隻能算是color correction,而不是color management. 恩,先說這麼多吧,希望有幫助。


看了所有回答都說到需要打樣來做顏色校正,那從我們DM的更新周期來看相比一般的畫冊更新周期要快得多,從成本等等角度來計算無法做到都有樣稿付印。自然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規避差異。

  1. 設備端同意顏色模式比如adobe RGBsRGB,就是從攝影設備、電腦、和軟體預製顏色模式都需要統一;
  2. 如果有條件可以用蜘蛛來做顏色管理,校準屏幕,讓用色更接近真實;
  3. 印廠ICC預留,因為印刷頻率很高,在出來一次滿意的成品後可以在廠里把ICC存下來,同類產品直接調用。

現在很多雜誌廠商開始遵循國際標準指導印刷,從文件製作開始選用Fogra39或GRACoL7規範製作文件,此類規範明確定義了各種顏色,印刷廠依據各自設備、原輔材料等模擬以上規範,數碼跟色樣張亦依據12647-7標準模擬以上規範。


沒做過印刷,但是知道染色行業中怎麼管理顏色的。
對與色彩管理,其實有章可循的。
評判顏色準確性的標準有1~5級評級(有專業的ISO灰卡),一般做到色光準確性做到4級以上基本OK了,顏色如果做到4.5級差別就很小了,5級普通人基本上看不出差別了。
而這個評判顏色的能力,靠多年對色的經驗積累下來的。無論打樣還是做貨,色光都要做到4級以上才可以。


離開媒體很多年了,看到不少以前不大了解的專業知識,學習了。當年就是打樣加跟印,需要靠譜的印廠。還真沒用這麼多高級技術。最關鍵的一點是:當年國內的設計與攝影水平,壓根沒有達到需要如此精度的地步。不知道現在是否達到?
當初和一位海外同行交流的時候,他告訴我就純技術水平來說,其實相差不遠,但是他們的雜誌,每一張照片都能清楚的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拍,為什麼要拍這個,為什麼會放在這裡,都是眾多智慧優選後的最佳選擇。這才是真正的差距……


推薦閱讀:

如何通過後期調色使數碼片達到膠片的發色?
為什麼電影調色師屬於國內十分稀有的高端人才?
這種透明感的後期是怎麼 Ps 出來的?
請問這種效果怎麼實現的,例如圖中的粉蘋果,藍草莓?
想問一下如何調出這種白凈的色調?

TAG:印刷 | 出版社 | 調色 | 出版 | 色彩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