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於馬來西亞有什麼印象、看法?
總是很好奇大家對馬來西亞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何看法?
如果來過馬來西亞旅遊/工作的你們就忘不了什麼呢?
如果沒來過的如果有機會來又最期待什麼呢?
全國3000萬人口中,馬來人佔50%,華裔佔23%,印裔佔7%,是為馬來西亞三大族群;2015年的人均GDP為10073美元。
2016年2月我到檳城訪友,順便在吉隆坡旅遊,說說總體印象吧。cy姐姐幫我購買旅遊指南,深表謝意。
1. 物價低。
每天都花不完預算,物價是新加坡的1/3左右。知乎主流是中國人,以下用人民幣敘述(1馬幣=1.6元)。
吃:吉隆坡市中心的餐館一份飯人民幣20-30元,沒空調的大排檔的份飯15元左右。檳城不錯的酒店餐館一道菜40-50元,中高檔韓餐店一份主食(泡菜湯之類)30-40元。賣飲料的攤位很多,普通飲料(可樂,熱巧,豆漿等)不超過5元,鮮果飲料(芒果汁,椰水等)不超過10元,甜品(紅豆冰,凍酸奶等)在5-15元不等。便利店罐裝飲料3-4元。
住:500元可以住booking上的四星級酒店,300元可以住公寓式酒店的豪華套間,100元能住市區旅店標間。全國第二大城市檳城,好地段高級公寓的租金每月2500元左右。
行:吉隆坡計程車起步價人民幣5元,市區開通四條免費觀光巴士(GOKL City Bus),運營時間6:00-23:00,發車間隔5-10分鐘,途經市中心各主要景點。這次體驗了其中的紫線和綠線,空調開得特別足,車內衛生狀況良好。北京觀光1線每人次15元呢(手動微笑臉)。長途客運也很便宜,吉隆坡到檳城直線距離330公里,去程飛機票83元買到,返程坐了55元的大巴。究其原因,應該就是油價太低,汽油零售價每升人民幣2.2元……
2. 人們親切。
經過六年的宅男生活,我的語言能力急劇下降,而我遇到的人都不錯。帶父母找路心急,逮個旁邊人就問,但無論是機場的工作人員,還是商場里的保安,都表現出了相當的熱度和耐心。這裡信伊斯蘭教、基督教、民間宗教的比例很高,民風相對純良,計程車試圖宰客也遇到過,但還都不算離譜。倒數第二天我在KL Sentral 排隊買機場大巴的票,我前面是個光頭和尚,他剛要把錢遞進去,突然有個大叔插隊,買了一張票,轉手把票送給了那位和尚,然後雙手合十離開,中間說了一堆我聽不懂的話。實在是猝不及防,信仰真偉大。
3. 看到了傳統的中國。
華裔多是20世紀上半葉來自福建和廣東,當地華人的生活,讓我感覺身在100年前。在檳城市區就被華人店鋪極有古風的字體震撼到了;圖書館擺放著1935年的《普天頌讚》,裡面有「吳謝婉瑩」等耀眼的名字;「姓周橋」有很多廟,老人們磕頭燒香,眼神極虔;中老年人很了解自己的祖籍和好幾代的祖先。馬來西亞優秀的華人教育,更是近十年前已有耳聞。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韓裔移民社會。僅看二戰後的南韓,由於韓國人相對重視民族傳統,而南韓社會變化又太快,所以在外國反而能看到韓國過去的生活面貌。來我家可以體驗90年代的韓國(我在華20年,漢化程度竟超過不少中國朝鮮族);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韓裔家庭,我看到了80年代的韓國;在德國波恩的韓裔家庭,我又看到了70年代的韓國,阿姨叫我不要在廚房幹活——那個男尊女卑的口吻,我只在書上見過。
由於過去信息封閉,遷居外國即意味著和本土文化隔離,我也算是過來人,在互聯網不發達的20世紀90年代,我連韓文報紙都很難讀到,追隨潮流什麼的簡直想都不敢想,對韓國的了解長期停留在1995年。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區,我看到了現實版的《桃花源記》,他們在這裡安家樂業,衣食無憂,古風猶存。
4. 飲食有特色。
東南亞水果很好吃,無需贅述,根本停不下來。
中式菜還是以閩系粵係為主,米粉粿條老鼠粉,燒臘海鮮白切雞。
印度菜是看了塔叔推送的 為什麼很多印度街邊食物使用報紙打包?還有印度食物真的是美食嗎? - 林義光的回答 以後感興趣的,餅蘸咖喱真好吃。
很多甜品加椰奶,非常香甜。檳城特色潮州煎蕊(Teochew Chendul)混合了碎冰、黑糖、紅豆、綠粉條、椰奶,甘甜解暑,讓家父念念不忘。
5. 東南亞優質服務高速大巴
過去浙閩地區鐵路不發達,大巴貴、慢、服務差,火車迷戲稱 「東南沿海優質服務高速大巴」。在馬來西亞,我用國內火車硬座的單價,得到了堪比高鐵一等座的乘車體驗。
我買的是最便宜的30人大巴,感覺依然很好。內部分雙層,車身很高。
車內座位是2+1的排布。
椅背可調節,前面還有小踏板。
檳城跨海大橋很美。
6. 信息交流成本降低。
手機號的漫遊便利了從國內聯繫我的朋友,而在當地聯絡時,用處有限。他們多數不願意撥國際長途打給我,而在我主動打電話不方便的情況下,顯得有些尷尬;住處的Wi-Fi也不大理想。後來開了數據漫遊,北京移動每天30元封頂,還算可以接受,3G信號也不錯,隨時查東西很方便,增加了很多安全感。
7. 其它
在檳城得知自己第一次上知乎日報;吉隆坡的照片發到朋友圈,竟得到史上最多的贊,感謝各位的抬愛。
完。
1空調冷的我要死要活啊,無論是長途巴士還是公交車,或是機場,不穿長袖就是要生病的節奏。
2馬來西亞的穆斯林比我想像中的要傳統很多,感覺比土耳其的穆斯林更保守。
3和華人聊天得知華人的社會地位不高,普遍對馬來人不滿。但生活中沒有明顯不和諧的現象。
4在馬來西亞講中文是可以正常生存的,華人非常多,大多數都會講中文普通話/國語,而泰國柬埔寨緬甸會講中文的華人卻不多。
5好吃的東西不少,laksa和粿條必吃!
6大馬華人非常友好,問路的時候有的大叔阿婆直接把我帶到目的地,有回家的感覺。
7中華文化保存得比中國內地更好。
以下文章原著並不是我,是我偶然從微信公眾號看來的,因和大馬華人話題相關,藉此完整的分享給大家,謝謝!
Ta們|馬來西亞華人:風雨中的存在
2014-11-17 成為讀者請+ 北窗
編者按: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道,近日,馬來西亞總理兼國陣主席納吉再次保證,國陣政府「不會關閉華小(華文小學)」,因為「華小是馬來西亞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政府會讓它繼續在馬來西亞存在。」
不止是「關閉華小」這句在馬來西亞幾乎年年上演的言論,對許多中國人來,那片土地上的華人,他們的悲喜命運,對許多中國人來說仍然陌生。
馬來西亞華人燦浩,是個笑容陽光的男孩。當我們和他聯繫刊發稿件時,他一直強調,這是早期的文章,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表述亦只能代表當時個人的一點看法。他用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呈現出一位華人青年熱切的思考,和帶著苦澀卻從不放棄的信念。
文| 燦浩
緣起
當我剛到中國時,人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緊接著「來到中國多說年了?」「難道是從小學漢語嗎?」
當我和中文系的辯論隊一起看01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時,馬來亞大學的三辯提到「日本軍在南京大屠殺凌虐我中華婦女」。
有位同學問我,「你們也提『中華婦女』嗎?」
從我到中國以來,以上的情況遇上了無數遍。於是,我很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談一談,在我心中,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從我切身的體會和感受寫起。
先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背景來做開場白。1840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動亂時期。一方面,好些中國人想往外逃竄;另一方面,西方列強想捉苦力到東南亞地區為他們服務。於是,大量的中國人(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就散布到東南亞各個地區,其中就包括了馬來西亞。這樣,我們話題中的那群身影,漸漸清晰起來。
(一)尷尬的存在
回到開頭,每當人家問我「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時,我還真覺得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的問題。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我祖先是中國人」。但是有人還會問:「那麼為什麼好多印尼人就不會說漢語了呢?」問題的複雜之處就在這裡。
從遷居到馬來西亞,我們的祖先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單位教授三字經、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這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基本上還是以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華僑出錢出力、著名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廈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後來,隨著居住在馬來西亞日久,我們的命運漸漸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從馬來西亞(大馬)方面來看,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大馬的政治,與馬來族、印度族聯手爭取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
那麼,難道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
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教學的中小學遲早都得消失。60年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我們的先賢,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族群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中學。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我們基本上就是以這張文憑為基礎考進北大的。在這個過程中,不知有多少先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獨立中學。
但是,來到中國,我發現少有人知道這一切。不止中國,我相信世界上的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一切,不知道被我們稱為「族魂」的林連玉,不知道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血、汗和淚水來爭取母語教育的權利。於是,中國的同學反過來問我們「為什麼你們會說漢語?」時,我真覺得這是很大的諷刺。
尤其,當中國同學問起我「為什麼你們也說『中華婦女』?」時——儘管不理智——我還是立時火了:「為什麼日軍侵襲時,馬來西亞的華人要出錢出力?為什麼同一年發生緬甸風災和四川大地震時,我們華人對後者的捐款額要遠遠大於前者,我們難道就沒有資格稱自己為『中華民族』嗎?」
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在這一方土地,我們抱著怎樣深厚的感情和信念,在強權壓制下頑強地抗爭,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甚至還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二)獨立的存在
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兒意味著: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於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和文化產生了。獨立於世界之林。
我們跟其他馬來西亞人(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馬來人其實真的很好相處,什麼種族衝突,多是政府搞出來的——整個群體都受到馬來族極大的影響,這就鑄成了我們好多的共同點,而與他們的這些共同點恰恰就是我們和中國人的相異之處。
馬來西亞兒童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口頭表達。
首先是口音,我朋友總說:「看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外國人,但你一說話我們就馬上知道了。」在辯論賽場上時,我的一口馬來腔更是顯得極為突兀。所謂馬來西亞口音,大概就是廣東腔+福建腔,翹舌少、輕聲較少(個人認為)、沒有兒化、語調趨平。其次是辭彙,以中文辭彙為主體,再加上各種方言、馬來語、英語的辭彙,各種語氣詞「啦」、「咯」、「哄」層出不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輸入「馬來西亞VS中國」,馬上就能找到許多具體的例子。
但是,我以為:更深層的差距不在嘴巴上,而在腦子裡。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藝峰師兄領著我們留學生辯論隊討論一個辯題,他最感嘆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國學生討論,第三個衡量標準一定是『何者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建設』。」看看中國同學的課就知道,什麼思修、毛概、鄧小平思想、軍事理論,這些似乎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遠。
(北窗註:當時北大辯論圈流行立論時必有「三點論」,第三點務虛的居多,燦浩說的「第三條衡量標準」即為此)
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即使同樣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裡,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我們那裡好多人都還信仰觀十八羅漢、觀音娘娘、關公、濟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我們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並且還在華人社區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於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這些還不足以讓我驚訝,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中國風氣的開放。校內校外,情侶相擁親吻的情況無所不在,這還真和我想像中的中國不同。當然,我們那裡也有很開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普遍上要比中國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鄉相比)。
此外,許多大馬華人一致公認的是:中國學生真的很多「學術牛人」,大體上比我們那兒的人要勤勞的多。中國人多競爭大,我所認識的每位同學一個個都是從高考的腥風血雨中殺出來的英雄豪傑,他們那股永不言倦的衝勁著實讓我們折服。相較而言,馬來西亞人則比較慵懶,更傾向於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玩起來比較放浪形骸,比較不顧形象,大聲吵、大聲笑、大聲鬧。
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我們彷彿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所以或許我們有點孤單。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既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化,又成長在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輿論環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們這個群體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讓我有機會選擇,我仍然願意出生在馬來西亞,當馬來西亞的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放孔明燈祈福
(三)悲壯的存在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俗語在馬來西亞人身上得到絕佳的體現。在過去,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曾經聯手爭取了國家的獨立;但是,隨著馬來政客逐漸獨掌大權,華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漸衰弱。首先,馬來語成了唯一的官方語言。再來,馬來西亞教育的最終目標定為:「使馬來語成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
但是,最大的轉折點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於華人比較刻苦耐勞,比其他的族群來得富有,無形中造成了族群間的矛盾。出於權力鬥爭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動馬來人屠殺華人。於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薩藉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順勢上台,頒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經濟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僱用30%的土著(其實就是馬來人和其他極少部分的少數族群);在教育上,大學也實施固打制(北窗註:按照族群配額而非依成績等其他標準遴選),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此外,對中文教育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中學就領不到政府一分錢的津貼。
打壓歸打壓,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依然在暴風雨中茁壯成長。如前文所述,我們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領域人才輩出。大家熟知的梁靜茹、曹格、光良皆是馬來西亞華人;大家現在人手一支的U盤是馬來西亞的潘建成發明的;在華語辯論界上,馬來西亞以其犀利的辯風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如今,馬來西亞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華人。
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現實。大馬華人自己創辦的獨立中學培養了無數英才那又怎樣?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我們的統考文憑時,唯有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馬來亞大學在辯壇創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樣?在政府控制下的馬來亞大學還曾經試圖禁止馬大的辯手參賽!梁靜茹、潘建成等輩就更加可悲了,許多人都以為他們是台灣人!潘建成自己就說過:「如果我留在馬來西亞,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因為在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空間有限,報國無門又無法自我實現,不出國發展還能怎樣?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成長是成長了,可這難說是政府之績。因為我們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時,我們政府眼看馬來西亞出現人才外流的滾滾洪流仍然可以視而不見。在馬來西亞大力提倡向外吸納人才時,去看看,有多少馬來西亞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們國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訪問,探訪一間醫院時,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馬來語跟他致敬,這是何等的諷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為「令人驕傲的存在」,可是後來改成了「悲壯」。的確,我們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們有心報效祖國時,卻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國門。馬來西亞那麼一塊寶地,沒有天災、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又居於世界要衝,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搖身變為世界強國絕非難事!反觀新加坡,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又是彈丸之地,可是,現在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著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強大,這種感覺真的很複雜,真的很難以言喻。
謂之「悲壯」,我想應該甚為貼切。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從小時候開始就自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從小讀的書就是《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一套書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國歷史漫畫圖集。在我小小腦海中,出現的總是滾滾的黃土和快馬飛馳的勇將。長大了一點,看過《中國人史綱》、《中國寓言》,偶爾會翻翻《唐詩三百首》。
那時,我真的自認為我是中國人,我的文化之根和這裡的人是聯繫在一起的。
去年9月,我來到了中國,就讀於中國最好的大學,學習著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來都像夢想成真。但是,來到了這裡,我才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我是馬來西亞人。我才第一次感覺到:我有可能是愛國的。在祖國成長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維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迹。即使我可能算是馬來西亞里最中國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國同學相處得不錯,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的不同之處。不管怎麼樣,在中國,只要是外國人,就真的只是外國人。
原來,我自己所謂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只是我之前從來不懂。
註:編者按中提到的「納吉」人名是馬來西亞譯法,在中國則譯為「納吉布」。燦浩建議我們改成納吉,「我是想突出馬來西亞本地中文的譯名。中文在馬來西亞生根很多年,我想即使是一個小細節,也應該讓中國讀者知道中文本身也存在多元性,有各地不同的習慣用法。」
「北窗」專欄設置——這些都可以投稿:
Ta們 | 人物記錄
打敗時間 | 書、影、劇評 遊記城記
公共收聽 | 文史、公共記敘思考,公益推介
五四街29號 | 陽光下眯眼動筆,笑侃世界
二手 | 不分享會手癢的好文
另有編讀互動、線下活動,敬請期待。
訂閱後回復「目錄」可查看各欄目往期精彩文章。
北窗將在周一、周五推送原創作品,周三不定期推送編讀互動,僅二手專欄推送二手作品。登載圖文版權均屬北窗,如需轉載,敬請聯繫。
--------------------------------------------------------------------------------
目前最好的朋友之一是一位在我校留學的馬來西亞華人學姐。因為她身上諸多不同於中國人的特質,對馬來西亞的印象不錯。
性格上比大部分中國人友善、平和得多。沒有當今中國人的浮躁,保留了很多傳統中國人的氣質,平常說話用詞也比中國大陸人文雅一些。和她在一起可以談一整天文學和地域文化。不像中國女生,三句話不開玩笑就嫌無聊。
文化上親近港台,但不像港台人那樣排斥大陸。聽她說,她們那裡也有不少人喜歡唱《達坂城的姑娘》和《草原之夜》,看央視春晚。
種族關係上,她們都對政府很不滿,但是也說,情況遠沒有中國媒體和網民說得那樣嚴重。
以前對於馬來西亞的印象大多停留於片面的、甚至錯誤的印象:
1.李宗偉
2.像新加坡一樣有很多華人,但是可能類似印尼或者泰國華人一樣,很多被同化或者本土化了(誤)。
2.非常漂亮的熱帶風光,很多潛水勝地。
3.能歌善舞,感謝無(bao)印(lu)良(nian)品(ling)、梁靜茹、曹格等馬來西亞歌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歌謠帶來的感動。
4.……很多待補充
14年,無意中接觸到一部很小眾的馬來西亞電影(當時國內鮮為人知,現在不知道哦),真的是人生中看過的第一部馬來西亞電影,我也很感謝緣分讓我看到了它,因為它很大程度上顛覆了我對馬來西亞的認識,感謝導演周青元先生
多圖預警!多圖預警!
山丘田園風光(以前完全沒有這個認識,馬來西亞不是海海海海嗎……)
結婚的習俗
娘家人是白話,司儀說的閩南話……
年初一拜神,大家都要說句吉利話
年初一長輩給紅包 O(∩_∩)O~~
電影中提到過兩回,老人家去中國旅遊貌似是一個很大的心愿~
許多內地都少見的中華文化傳統還在異國他鄉繼承……
另外全片人物白話、閩南話、英語、馬來語自由切換,我滴神~
推薦大家觀賞,你會發現一個那麼陌生,卻又熟悉的馬來西亞~
去過馬來旅遊,接觸過幾個在大陸的大馬華人
1.接觸過的幾個大馬華人普通話有點口音,但是交流沒問題,英語水平很好,能大致掌握一種方言(粵語或閩南語),同時還會一些馬來語、泰語、印度語,簡直就是語言能手,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廣東人或者福建人,不說是外國人的話,很難看出來。愛馬來西亞,喜歡馬來的美食,經常吐槽馬來西亞政府的腐敗和選舉黑幕。
大馬的華教事業,深受政府壓制,積怨很深,發展艱難,卻又不放棄。
大馬初印象:
跟澳門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街景。
當然了我指的是「檳城和澳門議事亭前地那條馬路(即福隆新街周圍)」的街景
2016年1月第一次去大馬,因為到達時已經凌晨並且還要趕早轉機,於是在KLIA2睡了一夜。
當然我是睡不著的,當你躺在機場冷冰冰的地板上,看見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在你面前走過,我下意識地把我的財物抱得更緊了。
因為在機場呆了一夜的原因我沒有感受到當地的悶熱,當我到達檳城下機後我整個人都熱到崩潰
到達青旅後我問老闆為什麼一月還這麼熱?他說因為這裡是馬來西亞&> &< 哈哈哈哈
當地華人把傳統文化保留得很好,喬治敦的騎樓分布得錯落有致,彷彿令人置身於上世紀的廣州。
物價低廉是大馬最吸引我的原因,當時馬幣貶值,窮學生當時心裡覺得爽翻了。回國以後就會覺得人民幣不夠力~
食物種類繁多,因廣東福建裔移民較多,華人的食物基本上就是雲吞面,炒粿條,海南雞飯之類的,但是口味跟我在廣東吃的很不一樣。
第一次去馬來西亞,人生地不熟,由於住在喬治敦內,每家店鋪都在七點多關門,外邊馬路都空蕩蕩且荒無人煙的,把我嚇死了。於是只好八點多就滾回了青旅睡覺。
之後第二晚被印度小夥子搭訕從而讓我產生了這裡治安很不好很不好的印象。
第二站到了馬六甲,感覺跟檳城沒有特別大的差別,而且比檳城還要無聊一點。
但是我遇見了很好的房東,一個是峇峇還有他的客家女友。說真的我覺得大馬華人的口音很可愛,有多可愛呢我也學不來,但是真的非常可愛!!!聽說我一路沒有吃到特別的美食,他們立馬就開車帶我去吃了饢,哈哈哈可是饢在新疆也有啊。離開馬六甲的時候我還是念念不忘這對可愛的情侶,友善且對華族有很強的認同感。
在KL,我終於吃到了大名鼎鼎的NASI LEMAK,感覺不會再吃第二次了,因為NASI LEMAK裡面的小魚乾真的不合我口味。
第一次大馬行就這樣帶著遺憾結束了。但是我對大馬的了解加深了一點點。
懷著對檳城的喜愛,2017年1月,我再一次回到馬來西亞。
蘭卡威是朋友們都喜歡去的地方,可是我和小夥伴只在蘭卡威轉機,所以很匆忙的去了天空之橋而已。
馬來西亞的海島資源非常豐富,重重疊疊的山巒讓人目不轉睛
轉機檳城的時候有遇到一個非常熱情的華人,粵語講得非常溜,我表示十分慚愧。之後在檳城的時間都是他帶著我們玩,閑暇之餘還不忘罵罵najib,給我講講大馬的政局、美食、以及當地的盛事,回國後我看了他推薦的丘光耀演說、還有namewee黃明志的talk show,只嘆大馬人才輩出啊~
Satu Malaysia這個口號聽聽就好,大馬華人算是二等公民,但是有些人會因此莫名其妙叫人家回中國或者因為人家會講華語就直接叫人家中國人,我只想說.....不要這樣做。
對了,我對馬來西亞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我以為所有講behasa melayu的穆斯林都是馬來人,直到我在汶萊被印尼華人房東糾正。所以汶萊穆斯林不是馬來人,印尼穆斯林也不是馬來人GET
提到印尼華人和大馬華人的時候,我對前者不會說華語感到不解,為什麼大馬的華人會講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海南話,而他們不會呢?嗯....大概可以歸結為印尼政府的殘暴吧
另一個令我感到不解的原因是,為什麼大馬的潮汕華人會講廣東話?而現在的廣東潮汕人大部分 不會講廣東話只會講潮汕話和普通話?嗯....我只想說當年的TVB流行文化輸出太厲害
總結一下,大馬華人會講的語言很多,所以去馬來西亞要乖乖、不要假厲害,因為他們聽得懂你講話。會講廣東話的朋友們在KL和怡保可以講一講,會講福建話的朋友可以在檳城和柔佛州講~
等我想起來再補點其他的吧.....
期待下次去怡保吃芽菜雞!!!~
題主你知道嗎,我已經連續三年去小停泊了,就連去泰國都寧願在馬來境內轉兩次機,即使出了這次的馬航事故,我還是很愛那片海,哎,島嶼初戀么……
梁靜茹,我喜歡的歌星;李宗偉,我喜歡的羽毛球運動員。對馬來華人有種很強的親近感,努力保持華文教育讓我感動!華人經濟上的強大與政治上的受打壓。
不請自來,題主馬華?
我正好對應你所說的第一種,在馬來西亞工作兩年時間。是由一500強人力資源公司dispatch到雪蘭莪州巴生給新加坡的電信公司做Technail support,已經於三個月前回國。
至於感受,因為以前沒有任何出國留學/工作經驗所以心裡還是有點點忐忑的,那時候口語不好擔心一個人沒辦法面對這種生活,初到馬來西亞下飛機出機場的感覺就是悶熱,一股熱浪直接襲來 好在公司來接的車子空調給力(大馬所有車子包括自己後來買的二手Gen2)空調都特別涼。
第一印象就是高速兩邊都是棕櫚樹,滿眼綠色,對比度很高,太陽很大。我第一頓在大馬吃的飯就是肉骨茶在肉骨茶的發源地巴生。除了湯藥味很濃重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 (中國人對吃的還是要求很高的)後來發現很多中餐暫且不表。
其實我在馬來西亞接觸的最多的是印度和馬來人,因為職業關係需要Hire一部分員工有普通話和英語的雙語技能,而聽說普遍的馬來華人對這樣的工種不是很感冒。其他只能說英文的同事絕大多數都是本地馬來人和本地印度人,還有一部分非洲 巴基斯坦 伊朗等等。
可能因為公司構成像個小型聯合國,氛圍還算融洽以及比較新鮮,我對本地人的印象可以說好壞參半。
大多數的馬來人:看起來生活異常悠閑,說不好聽的比較懶散。對工作和生活的要求沒有華人這麼高,活的想對我們來說太簡單了,但是好多馬來人心地並不壞。也有很聰明的同事。
印度人:個性張揚 英文水平不錯 能歌善舞 喜歡組織outing之類的活動
這幾年重點說下語言,一直被吐槽的印度英語對於馬來西亞出生的印度人其實我們聽起來壓力還是蠻小的,因為他們已經完全本地化了。
吃的東西一開始對我來說真的是噩夢,因為自己不像其他同事會做飯,只能一天三餐在外面解決。
首先印度人的food court:一坨坨的各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肉被堆在一起,吃飯用芭蕉葉盛,最受不了的是 用 !手!抓!
尼瑪我當時真的是強忍著吐意和我同事把飯吃完的,其實多吃幾次味道還是可以的。就是賣相太難看。後期我在那邊的早餐一般都是香蕉味的拋餅加拉茶,非常local
然後是馬來人的日常用餐:椰漿飯 音譯:辣死辣媽 是由煮雞蛋,小炸魚,椰漿,花生,雞腿和米飯組成的。其實味道我們中國人還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比較快餐的東西。
最後當然就是華人嘛嘛檔里的各種美食,干撈麵,海南雞飯,各種燒味 雲吞等等就是離得太遠有時候不願意跑
說完美食說天氣,全年一樣的氣溫白天30多度晚上20多度,幾乎幾乎每天都下雨,這樣的氣候生活久了人還是很愜意的。不出遠門只要備好夏天的衣服就好。
旅遊休閑方面,平時休息基本就是大的shopping mall呆一天看電影逛街喝東西吃東西,每周雷打不動Pavilion,實在是太喜歡那裡的環境和資源。
有Annual Leave的時候就會和小夥伴出去旅遊,馬來西亞境內所有有名的沒有名的幾乎都去了,最喜歡濱城的氛圍以及美食。東馬的馬布島水屋還有深淺到現在都記憶猶新。我是到了馬來西亞之後才正式把自己愛好攝影這一興趣發揮出來,也拍了好多美麗的照片。
作為一個去過馬來西亞不下十次的人(雖然很多時候只是轉機。嘻嘻)我認為還是比較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我對於馬來西亞總體來說印象還是很不錯的,看到樓上有很多被人坑過,我很幸運,旅遊極少碰到霉事。
我最喜歡的東西?當然是吃的了!
Laksa(喇沙)可以說是我的最愛了,濃郁的湯底、夠香、不會太辣,放些芽菜、夠新鮮的海鮮,配一個米粉,真的夠享受的。
還有雞飯啦、蝦面啦、炒貴刁(這個不能錯過)、還有傳統粵菜和福建菜也是很不錯,因為食材夠新鮮豐富。
對當地人的印象呢,不好也不壞。但碰到當地的華人知道你是遊客的話都特別nice。
城市建設的也是很不錯,新舊房子比較融洽,老房子也保留得很好,不會像大陸這樣。我去過的地方都比較乾淨。
我去過的地方有吉隆坡、濱城和馬六甲。下一次希望到沙巴玩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買的lydtt巧克力特別便宜!大家一定要多買回去送禮呀!其實挺好的。。。就是東西有點油。。。咖啡有點甜。。。2333333
蜜月去了馬來西亞。之前知道馬來西亞華人很多。
到了現場沒有料到有那麼多。
沒有料到街上說中文的人那麼多。
沒有料到華文報紙也不少。
反正呆了兩三天之後,也沒有多少感覺是在國外。
華人很熱情,曾近在bus上不知道哪裡下車,被一個熱情的華裔阿婆引導走到下車點,又被一個會說中文的印度裔MM指點走到目的地。。
李宗偉。。。不知道為什麼,李宗偉和林丹,我更喜歡李宗偉
雲頂。。。在那待了三天,每次下那個盤山路,我就一陣狂吐
黑風洞。。。樓梯爬的累死我,爬上去就是個黑洞洞,還一堆鴿子屎
在馬來的感受還是不錯的,但沒有好好遊覽具體的一些城市,下次再去!
- 去過沙巴和蘭卡威,吉隆坡轉過機,沒有出空港。
- 忘不了的是肉骨茶。
- 遇見的當地人普遍比較禮貌,熱情;蘭卡威的華人對中國遊客很照顧。
- 開車比泰國野一些--根據自駕的切身體會。
- 在新加坡聽出租司機(華人)說他們去馬來很危險,容易被騙財劫財。
我接觸到的馬來西亞華人都人特別好,非常善良,友好,正直,開朗。而且感覺生活方式也非常閑適,不像新加坡或者中國壓力和節奏特別快,也不浮躁。華語和英語都說的非常好(還會說馬來語或者廣東話潮州話閩南話),傳統也保持的很好。記得原來看過一個片子,裡面一位馬六甲的報紙女編輯,看著馬六甲河口那個小碼頭,想像著自己的先祖在這個小碼頭一步步上岸,篳路藍縷在南洋打拚。南洋的奮鬥史雖然不算太久,但也刻骨銘心。在一個回教的君主國家,文化背景以及種族完全不同的華人還能生存發展和貢獻社會,感覺非常值得驕傲。
馬來西亞 這是我去年一個人去馬來回來寫的感覺和攻略……所有感受都在裡面了~
馬來真是……良心國家啊……
還有華人好強勢lol
還有我大中華的各種微信啊微博啊普及率其實挺高的……
今年大選期間去了馬來,除了華人集中的大城市以外,也去了吉蘭丹和登嘉樓,回國那天正好出大選結果,第一感受是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共同組建的國家,挺不容易的,從選舉制度的執行和現場看,還是挺讓人欽佩的,雖然後來唱票時候有各種網路傳聞,不影響這個感受
其他的印象主要有:華人的經濟地位和馬來人的政治地位,看起來像是一種平衡,但隨著今年大選,華人的政治熱情可能會發揮出來
在哥打巴魯,夜裡找個吃飯的地方真困難
傳統的椰漿飯還是挺簡單粗糙的食物,相比之下,華人的飲食就精緻很多
遇到的所有的計程車司機、船夫都是印度人,不知道這裡是否存在約定俗成的社會分工
就是覺得好吃的東西好多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