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絕句、樂府、律詩有何區別聯繫?唐詩三百首的順序為何如此?
1.古詩,絕句,樂府,律詩,有何區別聯繫.
2.唐詩三百首的順序,為何依次是,
五言古詩,五言樂府
七言古詩,七言樂府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七言樂府
五言絕句,五言樂府
七言絕句,七言樂府
是按照大概的年代順序排的么?
中國古典詩歌,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
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一個概念。這類詩的特點就是不講究對仗,平仄與用韻也比較自由。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就是,古體詩既包括唐以前的詩歌,主要是漢魏六朝的詩歌(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及當時的文人詩),也包括唐代詩人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詩歌。其中唐代詩人所作古詩從字數上看,大致可分為五古和七古。
近體詩:其特點就是講究格律。從字數上分類,可分為五律和七律。
絕句:只有四句的叫絕句。從字數上看,可分為五絕和七絕。從格律上看,可分為古絕和律絕。
樂府: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詩體(其中的過程比較複雜,有興趣可參看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和吳相洲主編的《樂府詩集分類研究》系列)。一般我們所謂樂府詩是指漢樂府,即兩漢時期由樂府機關採集並配樂而流傳下來的詩歌。其特點就是可以歌唱。
樂府又有舊題樂府和新題樂府之說。
舊題樂府:是指後世文人襲用樂府舊題模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詩。
新題樂府:即模仿樂府體裁,但卻自創新題而寫的作品。
關於詩體的問題,詳情可參考王力的《古代漢語》第四冊通論(三十)和《漢語詩律學》。
========================================
關於唐詩三百首的排序,我不知道你所見到的版本如何,反正我手邊的版本其目錄大致如下:
卷一 五言古詩:張九齡《感遇》——孟郊《遊子吟》
卷二 七言古詩: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古柏行》
卷三 七言古詩:杜甫《觀公孫大娘笛子舞劍器行並序》——李商隱《韓碑》
卷四 七言樂府:高適《燕歌行》——杜甫《哀王孫》
卷五 五言律詩: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嘆之》——僧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卷六 七言律詩:崔顥《黃鶴樓》——沈佺期《獨不見》
卷七 五言絕句:王維《鹿柴》——李益《江南曲》
卷八 七言絕句:賀知章《回鄉偶書》——杜秋娘《金縷衣》
你第一個問題上面有答主回答了,我就補充一下第二個問題吧。
那位答主給出了《唐詩三百首》的目錄,其實題主所列順序與之並不矛盾,因為卷一·五古的後7首(王昌齡《塞上曲》——孟郊《遊子吟》)、卷六·七律的最後1首(沈佺期《獨不見》)、卷七·五絕的後4首(崔顥《長干行》——李益《江南曲》)、卷八·七絕的後9首(王維《渭城曲》——杜秋娘《金縷衣》)都是樂府詩;而卷二卷三的七古之後專門有卷四·七古·樂府,只有五律後面沒有樂府詩。
所以,題主列出的順序已經很清晰了,要是再加上幾個字就更一目了然:
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樂府
七言古詩,七言古詩·樂府
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七言律詩·樂府
五言絕句,五言絕句·樂府
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樂府
這樣一排列,蘅塘退士的編輯思路就很簡單了:先五言再七言、先古詩再律詩再絕句,相乘一下就是6大類;各類末尾分別編排形式上屬於該類別的樂府;在卷別上,基本一類一卷,只有七古(包括七古·樂府)這一類佔了3卷,故共8卷。
為什麼先古詩後律詩絕句,上面的答主已經解釋了。我淺談一下我對樂府詩排列的理解吧。在《唐詩三百首》的310首詩中,共35首樂府詩,其中除了王維的《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又叫《陽關三疊》)是因詩作傳唱太廣而賦曲成為唐樂府之外,其他34首都是擬漢樂府舊題而作。入選此書的樂府詩從數量上來說,足以單成一卷,但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形式上的嚴整,平仄、押韻等的發展不僅是傳誦的需要,更是詩歌藝術成熟燦爛的標誌,所以用形式分類,符合邏輯也便於讀者分類記誦。而樂府的重要特點是歌以抒情,不那麼注重形式,那麼,假如我是編者,當我發現這些詩人們能夠帶著格律的鐐銬而依舊跳出流暢奔放的樂府之舞,我難道不想突出表現一下這種高超的藝術成就嗎?因此,將樂府詩分散到每一個類別當中去,就可以讓讀者自然而然地發現,哇噻,原來用律詩、絕句的形式,也可以寫出樂府詩的「疏而不滯」,或者說,原本靈動不羈的情感,在短小齊整的絕句當中也能夠意味無窮。
不過,律詩實在要求太嚴格了,不但有句數、字數、押韻、平仄的規定,還有對仗、重字等等,所以用律詩的形式來寫樂府舊題相當有挑戰性,恐怕相對少見一些,在此書中只選了一首:
獨不見
沈佺期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染。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猜想,希望方家指正。
關於詩體的分別和按年代的排列順序這點樓上已經講了,但我認為關於排列順序這點講得還不夠深入,這其實涉及到的是選者孫洙的詩學觀念問題。就我目前粗淺了解談一談我的看法。
首先,《唐詩三百首》是一部什麼性質的選集呢?很明顯,孫洙在自序中說的比較明白:
「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能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請以是篇驗之」
顯然,這部選集是作為童子學習的家塾課本,一本入門性質的選集。作為兒童讀物需要考慮的很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淺顯易懂,易於成誦。從這個角度考慮,有格律要求的近體詩(律詩與律絕)較之於古體詩是更朗朗上口的,並且在長度上一般來講律詩(特別是律絕)都要更短一些,更易於記誦。按照這樣的考慮,那麼為什麼最後呈現出來的是古詩、律詩、絕句這樣的排列順序呢?
顯然,作為一部入門選集,孫洙考慮的還有什麼才是學習詩歌的正確道路問題,即入門需正。這大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內容的正;一是技藝的正。內容的正主要就是思想態度價值觀的問題,跟題目關係較小,不展開。說一下技藝的正。從唐代開始,對古詩和律詩就有風骨和聲律的討論。即古詩多重風骨,主抒情言志,重比興;而律詩的產生之初由於對聲律技巧的追逐,文人之間遊戲炫技的意味較重,對於表達情感這塊比較缺乏。所以一般認為一開始便學習律詩容易由於對聲律的追逐而流於浮泛,而正確的路徑的是先從重風骨的古詩入手,以重情志,培養底氣。
而律詩與絕句之間,又一般認為絕句體制短小,容易逼仄,尤為難寫。所以根據這樣的一種詩學觀念,《唐詩三百首》最終呈現出古詩、律詩、絕句這樣的排列順序。
再多說一句,關於各詩體之間的區別問題你可以參考「古代詩歌體裁的差別及其代表風格?」下最高票的那個回答,我認為比較有啟發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