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賊為什麼要叫烏賊?

在看這個日本壽司名稱的時候,突然有感而發。
烏賊為什麼叫烏賊,有何典故?


烏賊這個稱呼出現得很早,《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提及,但這本書早已亡佚,所以不確定烏賊最初是不是寫作「烏賊」二字:

烏賊魚骨,味咸微溫,主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癥瘕、無子。生池澤。
—— 卷二(孫星衍 輯本)
烏賊魚骨,治寒熱驚風。(此句摘自《藝文類聚》)

許慎在編《說文解字》時解釋「鰂」字:

鰂,烏鰂魚也。

可見「鰂」應該是烏賊比較通用的稱呼。曹魏時,王粲的《游海賦》中寫作「鰞鱡」:

其魚則有吞舟鯨鯢,鰞鱡龍鬚。

到了西晉,左思《吳都賦》中開始寫成「烏賊」,與今天說法一致:

烏賊擁劍。

差不多同時期的崔豹在《古今注》中還提到了烏賊一個非常有趣的別名 ——「河伯度事小吏」:

烏賊魚,一名「河伯度事小吏」。(《本草》作「由事小吏」。)
—— 卷中·魚蟲第五

和烏賊有類似別名的還有龜、鱉、鼉(揚子鱷)和?等:

  • 龜、鱉 —— 河伯從事
  • 鼉(揚子鱷) —— 河伯使者
  • ? —— 河伯健兒

南朝劉宋時,沈懷遠在《南越志(記)》(引自《藝文類聚》及《太平御覽》)提到了烏賊名字的起源,認為烏賊常常浮在水上裝死,趁烏鳥被引來鵮他時,把烏拖入水中,所以被稱為「烏賊」,而又被稱為「海君白事小吏」則是因為胸中有墨水且知禮節,堪任河伯或海君的胥吏:

烏賊魚,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之「烏賊」,今疋烏化之。
烏賊魚有矴,遇風浪便虯前一須,不矴而住,腹中血及膽,正黑,中以書也,世謂烏賊懷墨而知禮,故俗雲是「海君白事小吏」。或曰,古之諸生,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烏 , 烏化為之 。

陶弘景認為烏賊「是small{暴鳥 }烏所化」,因為「口腹猶相似」,嘴和肚子很像。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說在會稽石帆山北有個大湖,傳說通著東海,何充(字次道)當太守的時候,人們經常能在那捕撈到烏賊:

北則石帆山,山東北有孤石,高二十餘丈,廣八丈,望之如帆,因以為名。北臨大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何次道作郡,常於此水中得烏賊魚。
—— 卷四十·漸江水 斤江水

到了唐代,徐堅在《初學記》里也引用了《南越志》的內容,可見那時關於烏賊的故事還沒有太多的演繹:

《南越記》曰:烏賊魚,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之「烏賊」,今疋鳥化之。
—— 卷三十·鱗介部·魚第十

稍晚一些的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提到了烏賊放墨逃生、用觸手固定身體等習性,還說我們江東有人利用烏賊墨寫字據騙人錢財。此外,書中還記載了一個傳說,說是烏賊是當年秦始皇東遊時丟棄在海中的算袋所化。宋代李昉在《太平廣記》(卷第四百六十四·水族一)里也引用了此條:

烏賊,舊說名「河伯度(一從)事小吏」,遇大魚,輒放墨,方數尺,以混其身。江東人或取其墨書契,以脫人財物。書跡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紙耳。海人言,昔秦王東遊,棄算袋于海,化為此魚,形如算袋,兩帶極長。一說,烏賊有矴,遇風則虯前一須下矴。
——卷十七?廣動植之二·鱗介篇

五代時期的馬縞在《中華古今注》里也照錄了前人的說法:

烏賊,一名「河伯度事小吏」。
—— 卷下

宋代陳昉在《穎川語小》提出了烏賊得名的新看法,他認為烏賊本名「鰂」,這個字從魚從則,世人因為烏賊能夠吐出烏黑的墨汁,加上「則」與「賊」音近,所以慢慢便傳成了「烏賊」:

鰂魚,《本草》從魚,從則,世俗見其能吐黑沫,且則、賊之音通,遂呼為烏賊。
—— 卷下

到了明代,大才子楊慎編了一部叫《異魚圖贊》的書,裡面搜集了幾條關於烏賊的記載:

烏鰂魚
烏鰂八足,集足在口,縮喙在腹,形類鞋囊,其名烏鰂,吸波潠墨,迷射水慝。(萬振《海物異名記》)
魚有烏賊,狀如算囊,骨間有鬐,兩帶極長,舍水噀墨,欲蓋反章。
烏則之魚,small{暴鳥 }(又作鵬,鵯鵊也,今俗名「山呼」)鳥所變,海若小史,懷墨帶算,須與其足,皆在眼畔,風波稍急,粘石為纜,「章舉」、「石距」,同狀異面,食品所珍,圖畫悉絢。(《呂氏春秋注》引古《月令》曰:「九月寒烏入水,化為烏則」。魚之入月令七十二候者,惟烏則爾。天台智顗禪師請禁海際捕魚滬,陳宣帝勑答曰:「此江既無烏則珍味,宜依所請。」觀此,烏則之味為食品之珍尚矣,「章舉」、「石距」,烏則之別種,見《日華子》。今山東登萊有名「八帶魚」。)
—— 卷三

不過在《升庵集》里也有一篇烏賊的贊,文字與上略有差異:

烏賊魚贊
魚有烏賊,絕短(【答主注】或作脰)八足。集足在口,縮喙在腹。形類鞋囊,其名烏賊。吸吸(【答主注】應作「波」)噀墨,迷射水慝。(《海物名記》)
—— 卷八十一

胡世安給楊慎《異魚圖贊》作箋注時,又增添了很多新的材料,《異魚圖贊箋》卷三:

烏鰂 烏鰂八足,集足在口,縮喙在腹,形類鞋嚢,其名烏鰂,吸(一作噏)波噀墨,迭(【答主注】應作「迷」)射水慝。(萬震《海物異名記》)
趙德麟《侯鯖錄》所載同,但八足下有「絕短」者,水慝下有「以衛害焉」。
《埤雅》:「每遇大魚,輒噀墨周其波,以衛身害。若小蝦魚過其前,即吐墨涎惹之。」
李時珍云:「烏鰂無鱗有須,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煠熟以姜醋食之脆美。背骨厚三四分,輕虛瑩白,名海螵蛸。形似摴蒱子而長,兩頭尖,脆如通草,重重有紋,以指甲可刮成末,人亦鏤作鈿飾。」

魚有烏賊,狀如箕(一作算嚢),骨間有鬐,兩帶極長,含水噀墨,欲蓋反章。
《南越志》:「烏賊魚浮水面,烏見之,以為死,啄之,乃卷取去,故云烏賊。」
蘇頌云:「生東海,形如算嚢,口在腹下,八足聚生於口旁,有兩須如帶,甚長,能吹波噀墨,令水溷黑自衛,以防人捕,人反以是取之。」
《炙轂子》:「此魚遇漁舟即吐墨,染水令黑,以混其身。漁人見水黑,網之,大獲。《傳》曰:『欲蓋而章,圖存而亡』,此之謂也。」
《越志》:「烏賊懷墨而知禮,蓋腹中血及膽正如墨可以書字。江東人或取其墨書契以紿人財物,書跡如淡墨,逾年自消,惟空紙爾。」
《夢溪筆談》:「宋明帝好食蜜漬鱁鮧,一食數升。」按鱁鮧,烏賊腸也。
《澠水燕談》:「雒陽園戶相妬,則以烏賊刺刺花樹枝皮中,花心死盡,牡丹忌此魚耳。」
《漁書》:「烏賊,有雲秦皇渡海,筆槖墜水化為此魚,故形猶似之,墨尚在腹也。魚種大小不同,名稱亦異,有名『花衫』,象其色也,有名『尖殼』,象其形也,最小者名『春桃』,則其子也。」

烏則之魚,small{暴鳥 }鳥所變,海若小史,懷墨帶算,須與其足,皆在眼畔,風波稍急,粘石為纜,章舉石距,同狀異面,食品所珍,圖畫悉絢。 《呂氏春秋注》引古《月令》:「九月寒烏入水,化為烏則。」故義訓云:「魚之入月令七十二候者,惟烏則爾。」
羅願云:「此魚有文墨,可為法則,故名。」
掌禹錫云:「small{暴鳥 },或作鵯鶋,小鳥也,亦名鵯鵊,俗稱「山呼」。《圖經》云:「背上骨厚三四分」,則非小鳥。今據《爾雅》雒鳥,small{暴鳥 }是水鳥,似鶂短頸,腹翅紫白,背上綠色,名字既與圖經相符,而背骨又類螵蛸則所化,明矣。
《雜俎》:「一名『河伯從事小史』。海人言,秦皇東遊,棄算袋于海化此魚,形如算袋,兩帶極長。舊說烏則有矴,遇風則虯前一須下矴。」一名纜魚,風波稍急,即以其須粘石為纜,蓋此魚每遇大風,遠岸則虯前一須為矴,近岸則粘前一須為纜。
天台智顗禪師請禁海漈捕魚滬,陳宣帝勑答曰:「此江既無烏則珍味,宜依所請。」觀此,烏則之味為食品之珍尚矣。
《相感志》:「烏則過小滿則形小。」山東登萊名「八帶魚」,金州衛、高麗名「八梢魚」。
章舉、石距,烏則之別種,見《日華子》。章魚,《臨海志》名「{Large亻}{^吉_鳥 } (音佶)魚」,生南海,如烏則而大,八足,身上有肉。閩粵人多采鮮者,姜醋食之,味如水母。韓退之所謂「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石距亦其類,身小而足長,入鹽燒食極美。蘇頌云:「二物似烏則而大,更珍好,食品所重,不入藥用。」《雨航雜錄》:「海上鱗族異者,名章巨,大者名石拒,居石穴,人取之,能以腳粘石拒人,故名。」形如算袋,八足,長二三尺,足上磈戢戢如釘,每釘有竅,浮海砂中如死物,烏啄之即捲入水,噓足釘啜之以飽,其小者名章舉,又名章魚,別一種生海塗中,名望潮,身一二寸,足倍之,士人稱「塗蟢」。又一種腳短而無釘者,名「瑣管」,寧、台、溫皆有之。其名章巨,蓋江東子弟所名,項羽引江東卒與秦戰,秦將章邯拒之,卒為羽所降,故江東名是物「章拒」,人怯而負勇名者,亦號「章巨」。《漁書》云:「望潮,里人呼為章魚,生於海泥中,潮至則出穴取食,故以為號。非鱗非介,有身無骨,腳有八而無其帶,藏口於腹,以首為腸,中亦有墨,大抵皆墨魚一派而異形耳。其首似僧,兩傍無耳,腳中肉自成圈,離離有章,此章魚之所由名也。亦有因腳磈磊怪異,呼為『癩魚』。凡有數種,有名『長腳姨』、名『候水』,俱至秋冬而肥,狀與章魚相類,而章魚實別一種,其最小者,首圓如彈丸,傍有兩耳,大不盈寸,名『胡泥』,生於春,最大者為『石巨』,生岩中,頭大如升,腳長數尺,重可十數斤。海上人小豚游於水濱,多為負去,諺云:『石巨卷豚,反為豚所卷』亦極言其大耳。」

周亮工在《閩小記·墨魚》里提到烏賊的另幾種稱呼「墨魚」,其中福建人稱「花枝」的說法我是第一次聽聞,末尾他還熱心地為大家傳授了一種烏賊的烹飪方法:

墨魚,一名算袋魚,一名烏鰂,一名海鰾鮹,閩人名之「花枝」。相傳一胥吏醉墮海,周身悉化為異物,此其招文袋也,所垂白帶宛然浮游海面,有物觸之輒吐墨自覆,人反得,因其墨而跡捕之,愚矣。用濕紙層層裹之,敲細稻秸,火煨之,香熟可啖。

一番獺祭,總結一下古人認為的烏賊名字來歷:

  1. 本名「鰂」,因為會噴烏墨,被稱為「烏鰂(烏則)」,加之「賊」從戈則聲,「則(鰂)」和「賊(鱡)」發音很像,所以被稱為「烏賊(鰞鱡)」。
  2. 這種魚會浮在水面裝死吸引烏鴉啄鵮,並趁機把烏鴉卷著拖入水中,所以稱為「烏賊」。

其實,我還有個新的想法:也許「烏賊」來源於古越語,「烏」是個發語詞,但也沒有什麼依據,權當一個猜測罷。


逃跑的時候會噴墨,捕食和躲避天敵的時候會像賊一樣隱藏自己的行蹤。故稱烏賊


推薦閱讀:

TAG:壽司 | 漢語 | 文言文 | 生物學 | 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