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白玫瑰》中玫瑰曾經是粉紅色的嗎?
在《顏色的故事——調色板的自然史》書中看到,作者在講述顏料發展史時提到了梵高的《白玫瑰》,說這幅畫在上世紀90年代被發現「可能有十分妖艷的紅色痕迹,而玫瑰本身曾是粉紅色的」,因為梵高使用了易褪色的假顏料導致現在變為白色,甚至連標示的畫名也只剩下了「玫瑰」。
但是在網上找不到這一條信息,反而都是大段大段的解析白色玫瑰如何純潔高貴,是作者不夠考據嗎,還是這的確是件軼事?
我不信。看看牆上的白色筆觸吧,明顯是呼應白色色調的,這幅畫很好的了,你要說是把粉色改成了白色倒是很可能的。如果是粉紅色,想想吧,巨丑。
謝邀!
———————————————————————————————————————————————————
回答如下:
題主說的粉玫瑰應該是下面這樣吧?!
圖比較渣,但我也是在網上找到的,這就可以說明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其次,梵高用色通常豐富、鮮艷,粉玫瑰似乎更符合他一貫的風格。(也不排除創新一下哈)
第三,梵高生活窮困是事實,顏料有可能摻假,但我對此存異,因為當時條件有限,不少顏料即使再貴也可能摻有一些會在日後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顏色褪去或改變的陽離子,這個現象在19世紀的油畫中普遍存在,不過大多是顏色褪去,變暗淡或因失去光澤而加深,至於粉紅色如何變成白色,我想這應該是發生了氧還反應,不過我知識有限給不出相關化學反應方程式抱歉啊。。
最後,就是貼一篇科普文章吧,算是對第三點的補充說明:
X光分析梵高畫顏料裡面有洞天
梵高的名作《向日葵》中,充滿了令人炫目的黃色。事實上,很多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們都會採用一種鮮艷奪目的鉻黃顏料為畫作增彩,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很多畫作中的部分黃色顏料區域變成了咖啡色,直到最近,才有科學家解開這個嚴重的藝術品保存難題:在辨別出一個複雜的化學反應之後,科學家們發現黃變褐的確是由日光觸發,且因一種增亮的白色顏料所致。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分析化學》期刊上。
鉻黃會變色人所皆知
19世紀80年代後期,梵高開始用一種新的顏色鉻黃來創作他的向日葵。鉻黃是19世紀發明的一種新型工業顏料,它比以往任何顏料都更加閃亮奪目。他刻意地選取這種明亮的顏色。這種使用也在藝術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筆,而鉻黃也成為梵高和他在法國結識的藝術家朋友圈中最受歡迎的一種顏色。
但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很快就出現了:一些畫作中的黃色開始失去了光芒,變成暗沉的棕褐色。以梵高的作品為例,他的作品中有10%都存在這種鮮黃變成褐色的問題。沒有人知道這個變化因何發生。此前,人們認為,鉻黃之所以如此鮮艷亮彩,主要是因為裡面的鉛成分,但鉛也會在強烈的太陽照射下褪色。因此,文物保護者和修復師們盡了一切可能針對這個情況進行挽救梵高和類似的畫作,比如把它們放置在涼爽的空調房裡,避免強烈光照和熱度的影響。不過,黃變褐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更令人疑惑的是,變色完全沒法預測,有的用了鉻黃的油畫會變成咖啡色,但有的卻毫無影響。不同的畫作,變色的速度也並不相同。
鉻酸鉛人工老化後變色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教授科嚴森(Koen Janssens)領導的國際小組因此對兩幅梵高的褪色畫作和19世紀後期的其他藝術家的顏料進行了研究。
首先,嚴森小組先挑選了三個19世紀藝術家用剩的一些鉻黃顏料,從中提取了一點鉻酸鉛樣品。
小組通過人工手段使這些顏料樣品老化。他們將顏料塗在試管壁上,然後放置於紫外線輻射下,模擬強烈的日照。三個星期之後,只有一個樣品發生了變化——19世紀比利時野獸派畫家武泰的顏料。在試管中,原本鮮艷明亮的鉻黃顏料變成了黯淡的巧克力色。不過,雖然顏料層外表層更為暗沉,但裡層的顏料則鮮有變化。
這一抹薄得驚人的樣品成為分析化學反應的最佳對象。不過,無論是藉助電子顯微鏡、紅外線顯微鏡還是其他測試,研究人員都沒法知道這個 短時間內在超薄的顏料層內外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他們於是借用了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的高能X光。
在進行了多角度、多深度的微光束分析之後,科學家發現,表層上的鉻酸鉛從六價鉻變成了三價鉻。三價鉻並非黃色,而是呈現出暗綠色的結晶狀。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顏料中還混有含硫酸的白色顏料,在發生了混合化學作用之後,最終呈現出棕褐色。
硫酸「白」使「黃變褐」
以上只是發生在試管中的情況,那如果放在帆布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研究人員從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的兩幅館藏作品——《塞納河畔》與《阿勒斯的風光》中,提取了小部分發褐的暗棕斑塊,再同樣對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這些顏料中的鉻同樣發生了六價鉻變為三價鉻的情況。
X射線還發現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在發生變化的鉻黃顏料中,往往都混有含硫酸的白色顏料。
嚴森表示,小組猜測當時的畫家可能是將這種白色顏料作為一種添加劑使用,其與鉻黃混合在一起可以令顏色更為靚麗。不過,正是因為這種污染物,最終加速了黃色顏料的變化。
這次研究將給未來的文保工作提供很多幫助。嚴森說,硫酸與鉻酸鹽的混合在紫外線輻射下十分敏感,很容易變暗。他建議,只要畫作中帶有鉻黃,畫廊或博物館都應該防止其接觸到任何強烈的光照或紫外線輻射。他同樣認為,溫度對顏色變暗也起到了作用。他指出,在做出第一步分析得出結論之後,接下來將可以很快找到防止這些顏色變暗的方法。
———————————————————————————————————————————————————
好啦回答完畢,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Ps題主的圖太贊了我已經設置成手機桌面了哈哈!
———————————————————————————————————————————————————
剛才又找到一張清晰一些的粉玫瑰,趕緊回來編輯答案!
雖然依然不咋地但比上面那張強哈,對了,弱弱更正一下題主對這幅畫的稱呼,我查到的這幅畫原名不是玫瑰,也不是粉玫瑰,而是。。。見下,題主自己翻譯吧~
好了,編輯完畢,寫作業去!
梵高這樣的經濟能力,不可能用昂貴的礦物顏料和鎘系顏色的,19世紀早期已經發明了有機替代型管裝顏料,當時大多數印象派窮小子都是用這種顏料,畢竟他們本來也很唾棄學院派對材料的刻板使用要求
而擁有工作室的畫家才有條件同時有助手來幫自己手工研磨顏料,所以很明顯能發現,學院派或者比較有錢的畫家的畫的保存性更好,因為一來他們的材料好,其次他們的畫法會比較講究步驟,這兩點對提高畫面的耐久性是很有關係的
可不可以不要研究繪畫外圍的東西呢?要看色調而不是看局部,也不是盯著固有色不放
玫瑰色這些顏色本來就是不穩定的顏色。很有可能。
推薦閱讀:
※油畫畫在油畫板上,油畫框,麻布,紙上有什麼區別。哪種對於零基礎容易上手操作?
※同時期798畫家,方力鈞的「光頭」、岳敏君的「笑臉」、 畫風相似,誰模仿誰?
※一直想給自己的畫定價,各位大神看看這張畫定多錢合適,50*60的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