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真的說過「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這樣的話來形容英國人嗎?這句話從何而來?
這完全就是個謠言。
很多人接觸到這個謠言是在流行網文《搞笑的鴉片戰爭》,原文為:
林則徐到廣州後不久就要求洋商們交出所有鴉片,還發了份照會:聽說英美兩國天氣乾燥,土質干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導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國的大黃和茶葉可解,皇上對你們有恩,你們也該配合我這個欽差的禁煙工作。我對你們這些外夷的伎倆再了解不過,所以別跟我耍什麼花招,其實我們老百姓都很討厭你們了,你們再賣鴉片,難保他們不會弄死你們……
該網文將「無大黃、茶葉導致大便不通」說成是林則徐的照會,完全是扯淡。網文主要就是圖一樂,沒有一些看上去「特立獨行」的歷史觀也很難吸引讀者,真信了就完了。
此外,不少網文,包括媒體都人云亦云,沒有找到合理出處就將矛頭統一指向林則徐,造成林則徐說了西夷「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的說法。亦有部分歷史愛好者將矛頭指向林則徐,認為其不配「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稱號。
請看以下解釋:
第一、現有能查到的關於林則徐說了這句話的學術論文或專業書籍(網文除外),均不能明確指出是林則徐說了這番話。
例子1:抱這種觀念的清人並非少數,他們從英商大量進口中國茶葉、大黃的事實出發,想當然地認為英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離了茶葉、大黃,就會"大便不通而死"。林則徐剛到廣州,也對中國茶葉抱有極大的"厚望" ,認為茶葉、大黃是"制夷之大權" ...——曾紀鑫
《永遠的驛站》P199
例子2:林則徐禁煙前,很多國人對外部世界茫然無知,認為英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離開中國的茶葉、大黃就會大便不通而死。——《中國近代邊疆民族問題研究》P51
以上可見,「離開茶葉、大黃夷人即大便不通而死」只是當時清朝社會民間在鴉片戰爭前的看法,並不是林則徐提出。
第二、「無茶葉大黃則大便不通」並不是愚昧官員瞎胡扯,大黃確有通便作用,清代前期茶葉大黃並用,所以會出現「無茶葉大黃則大便不通」的說法。
「無茶葉大黃則大便不通」的說法出現於清朝前期,遠早於林則徐所處的道光年間。清朝前期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大黃的藥用價值。在中國,大黃被視為最重要的四種藥材之一。而在境外,特別是中亞阿拉伯世界,大黃更是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在世界諸種大黃中,尤以中國大黃為上藥。清代認為,外國人,尤其是中亞回城,需要大黃,這是正確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大黃制夷」的思想。大黃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消化劑,有利於通人馬大便,不過,茶葉並無通便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大黃制夷」,主要指在陸路上對中亞諸國的壓制,與英國海上國家不同。
之所以將無通便效果的茶葉與大黃並用,說成茶葉、大黃通便,是因為清代前期往往茶黃並用,這主要發生在乾隆五十七年大黃制夷觀念發展為茶黃制夷觀念,特別是嘉慶十四年茶黃制夷觀念用于海路之後。而從有關史料來看,茶黃有可能是並用的,即銷往海外及銷售到西北邊疆的茶餅有可能是加大黃。此外,外商購買大黃,不單藥用,大黃的染料價值也不可忽視,來華外國傳教士利國安(Laureati)神父1714年在致法國德澤亞(de Zea)男爵的信中亦談到:「它在這裡售價很低,而且中國人好像只把它用作黃色染料。他們向我們出售大黃前,幾乎已從中提取了全部的染料成分,對此我無法原諒。」([法]杜赫德.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選—中國回憶錄,第二卷[C].鄭德弟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115.)
第三、林則徐並未直接說過 「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的話,但確有類似之思想。
道光帝派林則徐前往廣州禁煙前,曾諮詢林則徐:「其茶葉、大黃果否為該夷所必需,倘欲斷絕,是否堪以禁止,不至偷越之處,並著悉心訪察,據實具奏。」(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上諭)可見鴉片戰爭前「茶黃制夷」並未普遍接受,道光皇帝對此說法依然存有疑慮。
林則徐則回答:「至茶葉、大黃兩項,臣等悉心訪察,實為外夷所必需,且夷商購買出洋,分售各路島夷,獲利優厚,果能悉行斷絕,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權。唯現在各國夷商,業經遵諭呈繳煙土,自應仰乞天恩,准其照常互市,以示懷柔,所有斷絕茶葉、大黃,似可暫緩置議。如果該夷經此次查辦後,仍敢故智復萌,希圖夾帶鴉片入口,彼時自當嚴行禁斷,並設法嚴查偷越弊端,應請於善後章程內另行籌議具奏。」(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林則徐奏摺。)可見鴉片戰爭前林則徐相信「茶黃制夷」手段,但主要將茶葉、大黃看成「獲利優厚」的經濟作物,斷絕茶黃是清對外進行貿易戰的手段,與外夷健康無關。
林則徐到了廣州後,1840年3月禁煙過程中發布《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中出現「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的說法,此時明確表示在林則徐初到廣州時,相信茶葉大黃為維護外夷生命所必須,但從未說出過「無茶葉則大便不通」的語句。
第四、僅憑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初期存在「茶黃制夷」思想,並不能否定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評價。
林則徐在禁煙前期確實存在對大黃、茶葉功能的高估,但所有類似的思想均出現在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對英國不甚了解的階段,正面對抗英國軍隊後,林則徐立即及時認識,再沒有提過以茶葉制夷的說法。並積極了解海外情況,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貶伊犁,依然心繫中國外交。到達伊犁第二年即編成《俄羅斯國紀要》。據《國朝先正事略》,林則徐曾教導擔心西洋侵略的後輩:「西洋(指英國)沒什麼了不起,對中國來說,最終之患,毋寧說是俄羅斯。我已年老,你們會親眼看到的。」表現出了對國際局勢超凡的前瞻性。作為中國人的代表,同治及光緒年間,杜莎夫人蠟像館還為林則徐夫婦製作蠟像展出。無愧於「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評價。
第五、所謂「無茶葉則大便不通」最接近的說法,來自於後來的主和派大臣琦善而非林則徐
清道光十八年(1838)琦善在覆奏黃爵滋《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時提出「…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牛羊肉磨粉為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葯…」
所以「無茶葉則大便不通」原版說法應出於琦善,說成是林則徐所言是以訛傳訛。
第六、雖然「大便不通」說來自琦善,但並不表明琦善支持以此制約英國,琦善從未認為英人需要大黃、茶葉通便。
琦善原文為(不愛看原文可跳過本段直接看翻譯)「然內地實有可制外夷之權,乃反受其欺而不善用其權,為大可惜者,則大黃、茶葉是也。凡西口之外極大者為俄羅斯,以及諸番,皆需此物。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羊牛肉磨粉為糧,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葯。大西洋距中國十萬里,亦惟茶葉是急,英吉利較近,皆不能離此。而今內地奸商,惟利是圖,其羽呢、鐘錶奇巧小物,可以射利,與之交易,方且自為得計,不知彼已深謀遠慮,預儲一二十年之蓄,不患不能通商,束手待斃,其計可謂得矣。顧夷人心思才力雖優,獨於此二物,即欲購種移植,而物土異宜,竟不能如其願,此實造物予中土以制外夷之大權也。」
稍微懂點古文的人都不難看出,琦善說的是:我們大清用大黃茶葉是可以制約外國的,西口以外的俄羅斯中亞國家都吃牛羊肉,需要大黃通便。而英吉利在大西洋,需要茶葉。琦善所言「大便不通」說的是俄羅斯等以牛羊肉為主食的中亞國家,和英國沒任何關係。琦善主張英國需要茶葉,茶葉可以作為制約英國人的貿易武器,符合當時出口現狀。雖然琦善後來是主和派,在鴉片戰爭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但這個認識是沒錯的。許多歷史研究者將大便不通和茶葉混淆在一起,恰恰是沒有認真閱讀理解琦善奏摺原文的結果。
綜上所述:
茶黃通便說並不是愚昧官吏胡扯,而是古已有之的說法。其中茶葉不具備通便效果,具備通便效果的是大黃,茶黃通用的情況導致了在藥性上的混淆。而大黃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中亞國家,和鴉片戰爭的英國沒有任何關係。把大黃和通便聯繫在一起的是琦善,根本不是林則徐,而就算是琦善本人,也沒認為禁止茶葉出口英國人就拉不出屎,他只是支持以阻斷茶葉貿易作為對英國的貿易戰手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訛傳,完全就是一些不求甚解的歷史研究者錯誤地理解原始史料,和部分網文作者以訛傳訛的結果。我對這類作者的建議有三:
1. 孤證不立,得出一個歷史觀點之前不能憑單方面史料妄下定論。轉引他人觀點之前,最好先做考證,找到原文出處。
2. 即使找到了原文出處,也要注重理解,避免出現本文中大部分研究者錯解琦善奏摺原意的錯誤。
3. 瞎逼逼之前最好多讀書。
林則徐稱洋人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而死,出處至少有記錄他的各種文書信件的《信及錄》中《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 己亥二月初四日行》里的「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乃聽爾年年販運出洋,絕不靳惜,恩莫大焉!」史料價值很高的李圭(清朝稅官)著的《鴉片事略》中也提到了原文。
結合當時的歷史和政府官員的認知,這段話的意思是洋人沒了茶葉大黃不僅會大便不通,還會大便不通到死,已經很明顯了。個人認為,要是非說不能找出「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這九個字的原話所以這是謠言,那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理性客觀的逼格、為了闢謠而闢謠,進而吹毛求疵強詞奪理了。摘自: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禁毒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全國文化系統「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林則徐紀念館(官網
)
http://www.linzexu.cn/news_dl.asp?InfoID=4089ClassID=713pid=664
發布時間:2014-11-05 來源:《三坊七巷》總第14期 作者:與南
「攀桂天高,憶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勝,看五千文字,個中誰是謫仙才。」
這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為福州貢院題寫的楹聯。林則徐在家守制丁父憂時( 1828 —1829年),正趕上福州大修貢院,規制恢宏,院中所有楹聯,都請他構撰「楹聯大師」梁章鉅曾贊道「亦極一時壯觀精思,吾鄉人多能口誦之」,並評此聯「尤為傑作」。
從此聯不難看出,林公對福州士子關愛有加,並勉勵士子都能在此蟾宮折桂,福州自古就有「海濱鄒魯」之美譽,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唐朝開元間興書院、置廟學,韓愈曾讚譽「閩越有奇才,季民通文書,與上國齒」,認為福州文化水平與京都長安相等了。同時,福州又是有千年歷史的「煎茶勝地」,早在唐朝,福州就已出產兩大貢茶——方山露芽與鼓山柏岩茶,北宋時創製了茉莉花茶,明清時福州茉莉花茶和羅源七境堂綠茶也成為貢茶,是福建出產貢茶最早和品種最多的地區。因此,林公將茶與士相提並論,茶對於福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也是一個嗜茶如命的名士,他也有一個茶聯:
「粗衣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
此聯語言通俗易懂,諄諄教誨下一代。意思是說自己年事已高,粗茶淡飯,享享清福,你們兒輩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擔當起重任。的確,林則徐沒有辜負他的殷切期望,虎門銷煙、匡時救國就是最好的證明。身為福州人的林氏父子,他們所說的「茶」,無疑與當時譽滿全國的茉莉花茶有著莫大的關聯。
這位自幼沐浴著茶香長大的民族英雄,甚至把茶視為「制夷」的法寶。
林則徐認為,對於嗜吃牛羊肉的洋人,他們如果沒有中國進口的大黃、茶葉以輔食的話,會消化不良而死。在與道光的一份奏稿中,林則徐寫道:「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在一份擬交英女王的文書中,他再次強調:「大黃、茶葉、湖絲等類,皆中國寶貴之產。外國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
茶、大黃,是兩種具有一定藥用功能的植物。茶為山茶科常綠灌木,含咖啡鹼、茶鹼鞣酸、揮髮油等,有興奮大腦和心臟的作用,除普遍被充作飲料外,還是制茶鹼和咖啡鹼的原料。大黃,屬蓼科,系多年生高大草本,分布於我國湖北、四川、陝西、雲南、青海、甘肅等省。醫學上從根狀莖入葯,可攻積導滯、瀉火解毒,主治便秘、腹痛脹滿、痢疾、黃疽、目赤口瘡、癰腫等症,外敷可治燙傷。
運用茶葉和大黃控制外夷的主張,是在清廷內部熱烈討論嚴禁鴉片輸入,防止大量白銀外流的時候提出的。最早的倡導者是江南道御史周頊。他在道光十八年( 1838年)4月上給道光帝的《通商以銀易貨不準鴉片抵交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據調查,外夷洋人對於中國內地的茶、大黃,一旦數月不吃,就會雙目失明、肚腸堵塞,直至喪命,與鴉片之害比較起來,威力當然要大得多。內地中國人並不都吸食鴉片,而外夷洋人卻必需食用茶、大黃。外夷拿無用害人之物,尚能控制中國的利權,為什麼中國不能用有益於人的東西,換來外洋的銀幣呢?今請皇上降旨,令沿海各省總督、巡撫,認真計議,對外夷購買茶、大黃,定出價格,只准用銀購買,不準用鴉片抵交。
因此,時任欽差的林則徐,肩負著禁煙使命,來到廣州後,也迷信茶、大黃可以制夷的神話。只是隨著中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對外國知識的了解不斷深入,林則徐等人才逐漸放棄了茶、大黃制夷論的可笑偏見,開始了較為實際的禁煙與備戰。
在今天看來,用茶、大黃制敵於死命的企圖當然是荒謬的。然而,以茶制夷之構想的提出卻與林則徐從小生長生活在茉莉花茶之鄉、耳濡目染福州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有,林則徐《諭英國國王書》原文:中國曾有一物為害外國否?況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
茶葉大黃是那些游牧民族的必需品,沒有容易拉肚子,中國多次用這個降服游牧民族,比如俺答汗,西藏等地。俄羅斯荷蘭也為了得到茶葉而求中國貿易
英國兵的腳是馬嘎爾尼不肯下跪的傳說在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中見過類似說法,書中說林則徐認為英國人沒有茶葉和大黃酒活不下去,並且英國士兵的雙腿打了繃帶而不能伸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推薦閱讀:
※傳說「李鴻章將鐵皮楓斗作為國禮贈送給伊麗莎白女王」的傳說屬實嗎?
※如何評價北洋將領徐樹錚?為什麼徐在當代的知名度不高?
※如何反駁『魯迅是漢奸』這一觀點?
※為什麼會有些人說「不懂政治的人不知道汪兆銘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