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中香菱的人设会这么BUG?

我一直觉得比起其他角色饱满生动合理,香菱这一人物设定太糙了吧!一个被拐走的贵族小姐,经历了这么大的人生变故,应该会很成熟,很沧桑,至少不会这么白莲呀,处处被夏小姐整。
而且我们要清楚一点,香菱的情商极低,具体表现在此人物完全没有危机意识和察言观色的能力。居然还认为夏小姐会和她作伴,唉,我的香菱呀~
最后要不是宝钗救了她她已经被薛姨妈转卖了,可是看出她并不得薛姨妈的喜欢。


注意一点,香菱在薛家前期的生活质量是比较高的,即使在拐子手里学到察言观色等处事技能,换了新的好环境,她年龄不大,孩子心性,当然会松懈,转而追求一些对生存没帮助的事情,比如学作诗,然后出现了一种人们常说的“读书把脑子读傻了”的状况。

首先说香菱在薛家前期生活质量,薛姨妈比较看重香菱,给薛蟠纳的时候正经办了仪式,以她的性格平日里也不会为难香菱。

薛蟠那个时候对她是真喜欢,刚到手新鲜劲没过,这男的总出去混,香菱肯定不会管他或者争宠,所以在初期薛大呆子没什么机会欺负她。

还有薛宝钗,简直是惯着香菱(无贬义),总有人拿香菱学诗时宝钗不教黛玉肯教来论证宝钗封建主张男尊女卑看不起仆人,总之是落后腐朽的,帽子扣了一顶又一顶。可是,如果宝钗真心不让香菱学,她根本就没机会学。宝钗可以让香菱离开大观园,理由很充分,不用说“香菱学作诗不守本分”,而是“香菱不帮我干活,大半夜瞎折腾吵我睡觉,白天出门像个呆子给咱家丢人”。实际上就是宝钗自己做针线活不要求香菱,晚上被她吵醒也不责怪还担心她身体,这哪是小姐对下人,都接近母亲对女儿了。

虽然宝钗的态度实际上不阻止香菱学诗,却还是被读者诟病,因为宝钗对香菱说作诗不是她的本分。她的本分显然是养好身体,练就心里素质,培养家务能力办事能力,是一个侍妾的本分。这几条不管多腐朽多讨厌,都是对香菱当前处境最有用的,诗写的再好薛大呆子也不会更爱你,未来的正妻更不会因此爱你,你的地位没有保障,只能靠自己的机智和忍耐。

然而香菱没有把技能点用在“侍妾”上,不是怪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香菱的本性恐怕就是这样,放到现代,生活在正常人家,就是一个学霸,在校园里边跑步边思考今天学的知识,太专注了被篮球砸到,边揉脑袋还会想篮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篮球受力分析,动能如何计算(有一天探春说“菱姑娘你闲闲罢”,结果魔怔了的香菱说“你押错了韵”)。。。但是和现代青少年一样普遍在中学时期不懂打扮穿戴,不会察言观色,所以显得呆头呆脑,但是没关系,上了大学再锻炼。

可惜不是,所以我们感慨这是时代的悲剧。


看过很多红楼梦的话题后,有句话一直想说,红楼梦写的不是宅斗,那个时代的生活观念和现在也相去甚远,读书时还是尽量不要代入现代网文思路比较好。
具体到香菱,她的出身自己都忘记了,到了薛家之后,眼前又现放着宝姑娘那样一个端庄闺秀当榜样,只能被熏陶出个贤良淑德的侍妾来。
那个时候,侍妾的道德规范就是忠心服侍正房夫人妻妾和睦,香菱是自觉自愿向着这个方向来的,又怎么可能薛大奶奶没过门就想着怎么斗,按她的道德观,是被夏金桂欺负死那也只能怪自己命不好讨不到奶奶欢心。宝玉说句担心她,她都要远了宝玉的。
也别说香菱这样实心眼的孩子,尤二姐也算风月场上打过滚的,还不是被王熙凤骗得那么惨?
最重要的一点,红楼梦的人物其实是血统论,每个人物的出身和天赋与他们的未来正相关。那么多侍妾丫鬟只有香菱会写诗,就是因为她本来应该是主子小姐,所以她的行为,断不会是妆狐媚欺正房夫人的戏路,只能被欺负死了。


泻药。天色已晚,容本龟慢慢思量,明日在做答复
~( ̄▽ ̄~)~

——————
香菱被拐走时是三岁,进贾府那年大概是十二三岁。拐子不经常对香菱进行肉体暴力,毕竟还得指着香菱卖钱,你要是打坏了就没人买了。但并不能排除精神暴力。


原文如下:

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说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是他亲爹,因无钱还债故卖的。我哄他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原不记得小时之事。’

童年时期是人类最脆弱的年纪。在拐子的暴力下,香菱养成了懦弱的性格,也是正常的,因为环境塑造性格。

薛呆子经常出去浪荡,在家也不会对香菱动辄打骂,再加上慈爱的薛姨妈和善良的薛宝钗,此时懦弱的香菱过的还算不错,所以谈不上什么“磨练”。再加上后来进了大观园(众所周知大观园就是红颜的乌托邦),和黛玉写诗,此刻的香菱便沉浸与诗情画意之中,对文化渴求的她不能自拔。有一句话说的好:读书读傻了。诗词在美好也抵挡不了真实生活中的“风刀霜剑”。在她的周围皆是友善的姐妹朋友,她就更不会懂得人情世故的两面性。就像晴雯一样,晴雯的仕途非常顺利,所以不懂小红这样底层丫鬟的艰辛。香菱亦是同理。再加上父母性格的遗传,(根并荷花一茎香)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举个例子。我的女神平儿也是自小离开了爸妈。但是她和香菱的不一样。平儿从小便生活在王熙凤的身旁,而王熙凤既不是拐子也不是薛姨妈,她和平儿有着微妙性的关系:此二人一定多少会有感情,但是王熙凤也是个精明狠毒的上司,这也就促成了平儿圆滑处世的机智。绵羊只有在狼的威胁下,才能练就飞一般的奔跑。

所以说,这不是Bug,而是人性。


香菱的作用之一是一根线,跟她的父亲一样,串起了整部红楼这个大悲剧。
香菱的本名是“英莲”,即“应怜”,本就是一个悲惨的,苦命的被拐女子,大观园的生活是她人生是最“甜蜜”的一段时光,并不觉得这样的人物设定有什么不合理。


宫斗剧看多了。


因为其实并不是命运决定性格,而是性格决定命运。

都觉得逆境出人才,人的很多素质都是后天磨砺而成的。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决定了这个人今后人生的大部分:她的思维方式、她的情商,她的感受力,她面临选择作出的判断等,都会对她今后的人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挫折中痛定思痛,寻求成长的;有些人孩童时期就懵懵懂懂观察力和感受力极微弱,即便历经很多痛苦,到她成年时仍然可能会懵懵懂懂,对周遭很多事情仍然无知无觉。君不见现在网络上多渣的男人都能找到女朋友,被渣男骗了多次的女孩仍然不长心,为什么呢?

具体到红楼梦,黛玉书香门第出身,还是个独生女。父母双亡之前的日子也是非常舒心的,养在深闺,按说性情应该极单纯的。但她却非常有心计(非贬义),心思细腻之极:孩童时期写字时都要暗地里避讳母亲闺名,初到贾府步步留心、察言观色的本领已经炉火纯青,竟然能够做到一步不错——没人教她,她也没有被拐被卖被欺辱,到哪都是尊尊贵贵的大小姐,她哪来的这么敏锐的心思?只能是天生的。如果迎春处在黛玉的位置,做的绝不会比在迎春的位置好,而黛玉即便没有家变,她亦会如此机敏。

所以有很多人分析是因为香菱之前在薛家的日子舒服我其实也是不太赞同的,且不说她一直都跟拐子生活在一起,日子一定过的很苦,拐子哪里会对她有丝毫怜爱之情,她的少年时代一定充满苦涩;及至跟了薛潘,其实就等于薛潘的丫鬟,即便薛姨妈不会为难她,她的主人薛潘如此粗俗,她一个侍妾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薛潘再喜欢她,也始终是将她当作一个玩物罢了。所以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香菱本就是这样憨实迟钝的人,哪怕吃了那么多苦,也不会多一个心眼。红楼梦里的女孩子大都是七窍玲珑,聪明绝顶的,连丫鬟亦如是。而有这样一个憨憨的香菱,正好照顾了物种的多样性吧。


我恰恰不觉得是个bug。
香菱是我最喜爱的一个人物,可爱无比,我期待的女朋友类型就是她那型的,曹公用“呆”来形容。——第六十二回
我觉得这么呆的可爱的人物,曹公刻画得非常好,你看看她斗草那段,看看她学诗那段,可爱得不要不要的,甚至在现代身边的朋友都是找到影子,可惜居然给了呆霸王作妾,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至于题主所说,为什么她经历苦难,而不圆滑?只能说,天性纯良的人环境污不了,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是也!!


最近恰巧对香菱产生浓厚兴趣。必得来说上几句。
香菱的关注度既远不如钗黛云探,甚至比不上平袭紫鸳。然而她又是各种神奇之集合!1.书中出场最早的女主角,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女主角,早于女一号黛玉。2.望族小姐出身,沦为半个丫鬟,全书仅此孤例。3.与黛玉妙玉同为姑苏女子。4.十二钗副册榜首。5.容貌在大观园中绝属第一梯队,能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的冯公子掰直,能让阅人无数的薛大傻子为她大打出手,被周瑞家的说有些像蓉大奶奶,这种美丽必然动人心魂,雅俗共赏。6.她是全书最单纯的女子!没有之一!没有黛玉的心事,没有袭人的欲求,没有凤姐的贪婪,没有探春的雄心,没有宝钗的世故,没有尤家姐妹的远愁近虑,不贪恋权势也不沉迷爱情,只热诚专注于自己所爱,忠于自己的感受。对待世界如婴儿般,哪怕经历了那么可怕的苦难也不改赤子之心,仿佛是本能一般追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对身边的世情险恶毫无知觉,亦不设防,以为我对世界坦诚善良,世界也必对我温柔以待。果然遗传了她爹只爱修花弄竹的神仙逸士风格,没有一丝俗气。可惜, 爹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来了一遍。甄士隐欣赏雨村,毫无私心的相助,换来什么?香菱对薛蟠金桂实心相待,又换来什么?世界对如此单纯的人,不会善良。注定是饱受伤害的羔羊。
三四岁被拐卖,已经有记忆。香菱一定会在挨打后的深夜回想起幼年模糊的片段,爸爸抱着自己逗玩,给自己买好吃的,各种幸福画面。可现在呢,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一个知疼知热的人都没有,一个真心记挂她的人都没有。姑娘们待她虽好,然而她死了,谁会为她痛哭?薛姨妈,宝钗,薛蟠?都不会。黛玉湘云尚且有贾母宝玉爱着,她呢?短暂的一生中,得到过谁的爱?也许冯渊的一刹那吧,可这唯一过上平凡幸福生活的机会也如流星般逝去。真真正正孤零零活在世上啊。像她这样遭遇巨变不幸的女子,不留下心理创伤绝对是奇迹!可她居然一没有沉沦放纵,二没有孤僻阴郁,三没有世故自保,而是依然,依然保持着一张笑脸,一颗清澈透明的心,一腔天真好学的激情。这是仅属于呆香菱的奇迹。
所谓呆,实乃逸群出尘,在世俗层面自然寸步难行。若放在现代,可成一代学术大家。这样的香菱,能不心疼?能不呵护?


没好命却有好运


伟大的小说家总是怀着一颗悲悯之心。香菱就是被命运玩弄的悲剧,她从未有过选择的机会,又如何去争取人生?最令人悲伤和绝望的莫过于你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月亮与黑夜相联系,它随着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自转节律周期,不断地阴晴圆缺,这种变化却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似乎也迎合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看似变换莫测,实则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月光区别于太阳的热烈和凶猛,是平静而温和,不具有侵略性的,在月光柔和的安慰之下,我们似乎可以有时间从白日的喧嚣和争斗中安静下来,平和地反思自己的生活,甚至是一些更高远深刻的事情。

月亮也是红楼梦的起处,我在这里下个断言,它一定也是红楼梦的归处。红楼这场大梦,起于甄士隐与贾雨村在月下设宴,贾雨村作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的惊人诗句,这句诗被甄士隐给予极高评价,因为它的境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世俗所限,而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当中。在宁静的月色之下,人的心可以沉静下来,甚至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想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和同在性。就像红楼梦的作者,在描写各色人等的嬉笑怒骂之时,也是在用这种淡然却透彻的心态挥墨而就。

月亮更暗含了红楼梦一书的精神主旨,红楼梦里暗含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贾母欣赏的,清静悠远的风格,恰好和月夜的气质完全相符。 而作者也给出了多个方面的暗示。红楼梦中,许多重要的情节都发生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附近,或者是某个月的十五,也就是月圆之夜。

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结交于八月十五,甄英莲(真应怜)被拐是来年的正月十五,而甄士隐家里起火,则是这一年的三月十五。秦可卿病发于八月十五晚上游玩之后,而贾府开头第一件大事,王妃省亲,也是正月十五,王熙凤接尤二姐入贾府也是个十五。 此外宁荣国府每年的中秋元宵夜宴,也是作者笔墨的重中之重,八十回靠后的祠堂灵异事件和联句成箴也发生在中秋之夜。芳官等出家也在八月十五。当然,十五出现最密集的地方,还是开局和香菱相关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偶然的,是作者在向读者暗示,英莲——香菱——秋菱这个人物设定的背后实质所在。如果你领悟了作者的暗示,那么对后半部的情节其实就已经大半了然了。八月十五的月夜,既是红楼梦的开篇,也一定会是红楼梦结局的所在。

在我前面对宝钗,凤姐前世来源的考证中,已经提到了红楼梦的设定,是红楼梦里这一班年龄相近的年轻男女中,许多都是仙界的情鬼投胎,要度世历劫的。从一僧一道的反应来看,香菱也无疑是其中之一,那么香菱的前世究竟是什么呢。

而香菱是红楼梦里除了宝玉宝钗之外,另一个明确说明,有“胎里带来的”特征的人。而她从胎里带来的,是眉心的一颗胭脂痣。这颗眉心痣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首先,眉心痣在很多神仙的画像里都有,它的功能是“第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又被称为“天目”,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开天目是修仙得道的重要一步,是获得超于常人的感知能力的必要手段,甚至神仙也需要经过修行才能得到。而修行天目的主要手段是观日月,从日月当中汲取能量,特别是月亮,佛教管天目叫“月轮”。

当然,天目一说实际上并非空穴来风,人类在还是海洋鱼类的时期,为了感知头顶上从天空传来的日月光,以获得时间节律的信息,确实是有头顶第三只眼睛的,只是随着进化,这只眼睛逐渐被埋到头骨以下,成为松果体,但它依然拥有感知光线强度,调控身体节律的功能。

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头骨时,在它两个眼孔上方发现了一个小孔,这一小孔与两个眼孔成品字形排列,这引起他很大兴趣。经反复研 究,这个小孔被证明是退化的眼眶。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生物界,自此以后,各国的生物学家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各项研究结果表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 类、哺乳动物,甚至包括人类,都有3只眼睛。人们通常忘记了自己的第三只眼,或是从来没有想过它的存在,这只是因为这只额外的眼睛已离开原来的位置,不在 脸部表面,而是深深地埋藏在大脑的丘脑上部,而且拥有另外的名字--松果腺体。   人的第三眼已经变成一个极为独特的、专门的腺体,人体中除了松果腺体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腺体具有星形细胞。星形细胞不是普通的细胞,它在大脑半球中含量十分丰富。至于腺体和神经细胞究竟为什么会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人们还不是很清楚。   现在,第三眼的功能和另两只眼睛相比虽然功能迥异,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腺体对太阳光有极强的敏感性,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松果腺体在太阳光十分强烈时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较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腺体就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

还是言归正传,香菱这从胎里带来的,正好在眉心中央的胭脂痣,这个位置肯定不是作者随意安排的,它大约有两个暗示,一个是香菱是开了天目的神仙之属,二是她这个“胎里带来的”“月轮”能量来自日月,特别是月亮。

关于月神的信仰,是中华民族乃至东亚和美洲的黄种人环太平洋文明圈文化的共同古老信仰。在嫦娥这个名字出现之前,月神就是一个属于不折不扣的女性神,掌管万物的化育繁殖,女性的纺织绣工,爱与美。拜月乞巧的习俗,不仅在东亚的闺阁小姐,也在玛雅的天真少女之中代代相传。

月神的身旁,还总有一只兔子,大概因为古代人类观察到,兔子会在繁殖季节来到的时候,在月亮之下互相追逐吧,小兔子遂成为月亮女神喜爱的宠物。

月神在中国早期文献的记载,可以说是描述纷繁,说法不一。首先分别有生了十二个太阳和月亮的日月之母,羲和和常仪。

關於羲和的原型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南經》:在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從南邊流進這座山中。在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個羲和國。這裡有個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澡。羲和這個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個太陽。 於是羲和首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而前。她是人類光明的締造者,是太陽崇拜中至高無上的神。 常羲,又稱為常儀尚儀,为月御(为月亮驾车的神),与羲和(日御)同为帝俊之妻。《山海經·大荒四經》記:“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是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

后来,嫦娥开始代替常仪出现,并有了一段奔月的传说。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交于嫦娥保管。后羿恶徒逢蒙(传说后羿后来就死于此人箭下)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不多时便飘离地面,飞落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寻妻不得,捶胸顿足,仰望月亮千呼万唤地呼唤嫦娥名字。他的呼唤惊动了上天,皎洁的月亮上,果然出现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而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遥祭嫦娥。后来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动,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月神后来的名字,就从常仪变成了嫦娥。 在真实的历史中,嫦娥应该是一个部落首领后羿的妻子,后羿反抗中央政权(射日)失败后被处死,嫦娥在混乱之中不知所踪,成为当时民众难以忘怀的政治人物。就像同样古老的端午祭祀后来被归给屈原一样,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开之后,月神的形象也就有了更具体的依托,随着人类对政治的关注而被归给了具体的人。

同时,从一个专属于女性世界的庇护神,嫦娥开始变得更符合男性的心理需求,这也说明随着男权文明的崛起,月神的大众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男人心中的女人”形象。

首先,嫦娥成为了女性美的代表,对女性美貌的形容常用“如嫦娥下凡”来比喻。而香菱有多美呢,红楼梦中其实没有直接的正面描写,只写过她的相貌气质和秦可卿类似,而秦可卿,我之后还会提到,在红楼梦中同样处于神仙的位格。同时,香菱一上人口市场,就被一个中产之家的同性恋冯渊男子看上,并为她改变了性向,同时也被皇商之家的薛大公子看上,并且为了争抢她不惜打死了冯渊,惹上人命官司。那么她美貌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大约是能和希腊海伦齐名的地步罢。可见香菱的容貌,确实是可以配的上她月神转世的身份的。

同时,嫦娥的形象成为了在清冷孤独之中怀念丈夫的怨妇的象征。人们提起嫦娥,总是会联想到她一个人多么孤独,多么思念丈夫。而红楼梦里面的香菱,也经常和“并蒂花”“想汉子”联系起来。

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豆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个剪儿一个花儿叫做‘兰’,一个剪儿几个花儿叫做‘蕙’。上下结花的为‘兄弟蕙’,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夫妻蕙’?”豆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要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是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他了,便拉扯著蕙上也有了夫妻了,好不害臊!” 麝月一掷个十点,该香菱。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著“联春绕瑞”;那面写著一句旧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

当然,最能说明香菱和月亮的联系的,不仅是她早年的经历,容貌,和判词箴语。更重要的是她和黛玉学诗时做的几首咏月的诗,特别是最后一首。这最后一首诗是香菱在废寝忘食、苦思良久以后才咏成的。

我们来看香菱学诗的历程,香菱做的第一首,第二首咏月诗,评价都不很高,这两首诗是这样的。

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被黛玉评价为,用词不够好,于是香菱推敲良久之后,又有了第二首。

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诗的用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已经相当优美了。可是宝钗的评价是,完全跑题了,不是咏月而是咏月色,简直是在“胡说”。于是香菱又开始冥思苦想,茶饭不思,直到晚上。

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首诗要使得,我就还学;要还不好,我就死了这做诗的心了。”说著,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众人评价很高,但是作者写到这里就打住了,没有提宝钗黛玉的看法。不过这首诗既然全部是香菱在梦中得到的,而在红楼梦这个大梦中的梦中之梦,按我们的考证,必然传递了作者想传递的某个真相。所以这首诗真正想表达的内容,是值得思考一下的。

我们不妨看看,这首诗和前两首诗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这第三首诗里出现了三个“自”,”影自娟娟魄自寒“,和“自问”。那么自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解读一下最后一句,如果查阅资料的话,就会发现“博得”的意思是“努力成为”,所以这最后一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是:如果我成了嫦娥的话,我会问自己,为什么不让(我们)永远团圆呢?。

如果以这句话为起点,再来读这第三首诗,就会发现,这第三首诗和前两首最大的不同之处不在于用词和想象,而在于角度!前两首诗都是从一个在地球上的人观察月亮时的感受来写的,而在第三首诗里,香菱完全是从月亮的自述和所见所闻来写的!

第一句,是月亮说,我的精魂和风姿是难以掩盖的,我的影子是娟娟倩影,魂魄则是寒冷如冰。

第二句是月亮看到的,大地上的广阔的景象:夜晚洗衣服的人们一起敲砧,反射的白光连绵千里,我才把脸别过去一半,早晨就到了,雄鸡开始此起彼伏地打鸣。

第三句是月亮看到和感受到的一些细节:在秋天辽阔的江面上,披着绿蓑衣的游子,在船上怅然地听着笛声,思念着某人;而在另一个时空里,这个红妆女子在高楼上倚着栏杆看着夜空,同样思念着她。

第三首诗最后一句更是说,(如果)自己就是月神嫦娥,在看到这么多互相思念的人之后,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会问自己,(上天)为什么不让我们永远团圆呢?

所以,香菱在苦思咏月诗的过程中,最后终于在梦中找回了自己前世作为月神的记忆,才有了这最后一首完全从月亮角度出发的诗。

而这月神在这一世的历程中,名字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莲花到散发香味的菱花,再到秋天的菱角,这都是水塘中月下盛开的花果,也象征着她走完人世的过程。

更有趣的是,最后主宰香菱悲剧命运的两个女性,夏金桂和宝蟾,名字也和月神嫦娥有很大关系。

先看夏金桂:

因他家多桂花,他小名就叫做金桂。他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他因想“桂花”二字是禁止不住的,须得另换一名,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又寓自己身分。

传说月宫里是有棵桂树,是爱慕嫦娥的吴刚砍也砍不完的。所以这桂树和嫦娥的关系不可能好。金桂把桂花改为嫦娥花,在作者来看,不是喻自己是嫦娥,而是比喻她是嫦娥旁边那朵花。金桂一到薛家,就意味着香菱回到月亮上的日子近了,所以香菱成了秋菱。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般清香的。但他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

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著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是奶奶的,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冷笑道:“你虽说得是,只怕姑娘多心!”香菱笑道:“奶奶原来不知,当日买了我时,原是老太太使唤的,故此姑娘起了这个名字。后来伏侍了爷,就与姑娘无涉了。如今又有了奶奶,越发不与姑娘相干。且姑娘又是极明白的人,如何恼得这些呢?”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按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月亮乃阴之精,月里的蟾蜍乃阴中之阳,月亮之所以由圆而缺,皆因蟾蜍所食。故《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诸(蟾蜍)。”许慎的《说文》也认为:“詹诸,月中蛤蟆,食月。”所以古人常称月亮为蟾、蟾宫等

所以月中的蛤蟆是不停吃月亮的,在人世中宝蟾也终将要把香菱害死。

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陇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头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他。

“蟠”就是番虫,“宝蟾”则是蛤蟆,虫子和蛤蟆对上了眼,也是有趣。

最后再看一下,王道士胡诌妒妇方里面的比喻:

宝玉道:“我问你,可有贴女人的妒病的方子没有?”王一贴听了,拍手笑道:“这可罢了!不但说没有方子,就是听也没有听见过。”宝玉笑道:“这样还算不得什么。”王一贴又忙说道:“这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宝玉道:“什么汤?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搪,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为了治疗女人的嫉妒,王道士开了个“秋梨方”,死了就见效了,所以英莲——香菱——秋菱的结局就是秋天与这个世界分离,只有死亡才能远离这一切尘世的喧嚣,香菱的魂魄终归会回到她的故乡——月亮上去。她的死期,不用多说,当然又是一个十五的月圆之夜。

如果这个转世系统中有高低评价的话,我相信,火精瘟神转世的宝钗,热衷名利,冷漠无情是最后一等;仙界灵草转世的黛玉,虽然聪明灵性,敏感多才,但是因为软弱而悲观胆怯;她们在人间虽然是小姐,但无论是在仙界的地位还是修为,都不如月神转世的香菱远矣。

香菱对自己身处的悲剧,虽然完全洞彻,但又有一种割裂的淡然、甚至是保持距离默默欣赏的态度。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她超然的心态和高冷的灵魂永远不会改变。和她前世月亮夜夜冷眼观察人间的态度并无二致。这大概是作者心目中,聪明智慧的人类在这个悲哀的世界中能够拥有的,最为高明的态度了


请不要把红楼梦等同于宫斗剧


要照你这么说,这个世界早就是劳苦大众的了


作者极尖锐地揭露了旧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即一夫一妻多妾制。贾赦,贾政,贾琏,薛蟠纳妾,把家里闹得一团糟。另有林如海,他为何在贾敏死后,自己还没死时就把女儿托付给外祖母?我想也是怕黛玉受他的妾们欺负。


认真写的答案都没人看

传统学者对香菱的看法大致是,一个经历了苦难,但是仍然纯真而温柔、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女孩。但是联系现代一些心理学的成果,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童年的遭际是很相关的。那为什么香菱的性格会有那么大的出入呢?我想你应该想问的是这个吧。

这的确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近些年也有学者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香菱非但不是万人迷,反而是糊涂虫,悲哀而不自知。她的呆、痴,不是纯真,或者宝玉式的痴情,而是被封建社会压迫直至麻木!(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上述观点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有所保留,因为我们很容易看出,曹雪芹对他笔下的红楼女儿是充满怜爱的,所以只看出对这个形象的批评是有失偏颇的。

有才如王蒙也曾对这个形象发出感叹:“惟独香菱,我读‘红’少说着也有十几遍了,始终没找到对于香菱的感觉。”这句话不仅说出了香菱性格的复杂性,更是问到了事情的核心。个人感觉香菱的“温柔纯真”更靠近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第七十九回,宝玉问夏金桂的事,她是很高兴地在谈这门喜事的,说话的角度像是薛姨妈,像夫妻之外的一个人。这与两性的排他性相悖。(我的观点与周思源先生不同,他认为香菱的角度是从丈夫的角度考虑的)

吴敏的说法可以一部分解决他的疑问:“对于香菱,我们却只能从他的观察、评说中得个不甚明晰的概念,很难具体分析她的个性特点。所以,我认为作者是有意用‘云浓雾雨’的手法把香菱塑造成一个具有共性而个性不甚明了的人物形象。” 说的什么意思呢,虽然红楼梦绝大部分地方都是现实笔法,但是唯独对于香菱是以非现实笔法去写的。所以读者在读过之后,像总也没有抓住这个人物的性情。那为什么曹雪芹要这样写呢?只是因为过于同情她,所以不忍用现实笔法吗?

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个人物的隐喻功能和悲剧意义

首先,香菱与他父母的命运可以说是直接引出了大观园的故事。同时,对于人物的衬托也是不言而喻的,如香菱学诗就直接将钗黛的对比描绘出来。如此说来,香菱这个人物首先是作为引子呈现的。

香菱在大观园中收获到的友谊,以及她相对自如的生活状态,也侧面反映出大观园的干净美好,以及对人的净化。书中香菱学诗与斗草的场景也成为她形象塑造时难得的一抹亮色。我同意周思源所讲到的,之所以有着相似出身的晴雯有着比香菱好得多的人际环境,是因为晴雯十岁就被卖入贾府,由于当时贾宝玉实际上是跟着贾母住的,所以早在搬进大观园以前她就和袭人等一起照顾着宝玉。而像大观园这样的“乌托邦”,“这有利于美好人性的保持与修复。”

同时,香菱的一生经历也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贪婪压迫进一步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第一,以拐子和贾雨村为代表的财欲使香菱与父母分离。第二,以冯渊、薛蟠为代表的色欲埋葬了婚姻幸福。第三,以夏金桂为代表的妒欲也使得她最终无处可逃,直至被迫害致死。怨不得第一回,癞头和尚说她“有命无运”,不仅无运,更是悲惨至极。

邹自振、陈建芳认为香菱完成了两次重要的架构。第一次的作用体现在,香菱连接了甄家和贾家,“一部甄家兴衰史便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史的预演。”第二次则可以理解成香菱是整个红楼女性世界的悲剧标本,她从第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贯穿始终,实现了"红楼梦中女性人物命运最大一个‘圆圈式’叙事结构的圆满划定,给人一种一切皆前定的神秘宿命感。”

因此,我们在看待香菱这个形象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封建社会对她身心的迫害,也要看到她人性中的清香,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个人物。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出,作者非现实的笔法用意在于强化香菱的隐喻功能和象征意义,即香菱其实是所有红楼女儿的缩影。

参考书目:

  1. 周思源:《正解十二金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 邹自振、陈建芳:《香菱:另一块“补天之石”》,《闽江学院学报》,转引自孔令彬:《苦难之水何以浇出清香之花》,2005年 6期。
  3. 王蒙:《王蒙谈红说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4. 吴敏:《薄命司中薄命女》,转引自孔令彬:《二十世纪以来香菱研究综述》,《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 4期。

因为他本来就是应该被可怜的 香菱的小名:英莲 (应怜) ——————————而且 说句实话 红楼梦中……哪一个不惨 最后没有一个是好结局


从小到大没有父母的陪伴,即使是出身贵族,被拐走的时候那么小,还不记事,怎么又知道自己是出身贵族呢?这应该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不同。被卖给薛蟠之后,她的身份始终是一个丫鬟或侍妾,夏金桂那可是明媒正娶的正房妻子,地位上差着一大截呢。上边也说了,夏金桂从小被宠着惯着,香菱是挨打受骂,性格上自然没有夏金桂强势了。


谁说经历了这么大人生变故就该很成熟很沧桑?
英莲三岁被拐卖,那时人贩子的做法是,拐走小孩,然后放在一处养着,等到了十几岁,根据相貌拿出来卖钱。
所以说英莲被拐的时候还几乎不懂事,然后被当作小鸡小鸭那样圈着养了快十年,然后拿出来卖。而人贩子难道教这些小女孩察言观色?
人贩子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逼迫她们不准说出自己的来历。因此一开始说人贩子是自己的爸爸,询问再三后,哭着说:我之前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可见人贩子对待她们未必很好,但可能也算不上很差,反正也就那样了。
一个没受啥教育,被普普通通对待,而且在没有亲情照顾的情况下圈养出来的女孩子,不呆不痴才是不正常呢。


问题本身就不合理


香菱后来跟了宝钗,断了前面的路径,说明和薛蟠彻底分了,应该随宝钗嫁进贾府,前有和宝玉夫妻蕙,并蒂莲之描述伏笔,或许最终真和宝玉有了什么牵扯,本人喜欢这样的结局。


因为有命无运啊 红楼梦的人生都是被预设好了的 他们只是一步步走到自己的预定的那个结局里


推薦閱讀:

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曾教導孫悟空長生之妙道,請大家頭腦風暴一下怎麼個妙法?

TAG:中国古典小说 | 红楼梦小说 | 四大名著 | 曹雪芹 | 红楼梦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