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移動設備界面設計有哪些趨勢?
希望這個能成為年度問題~
相關問題:
2014 年移動設備界面設計有哪些趨勢? - 移動互聯網
2013 年,有哪些界面設計風格趨勢? - 用戶界面設計
----
本問題已收錄到知乎圓桌- 2015 年度盤點,歡迎關注圓桌參與更多討論。
看完 @胡痴兒 的回答,很專業,有圖有真相,行文太長,為了便於直觀全貌,思維導圖整理之,方便大家和自己,感謝 @胡痴兒專業貢獻!
PS:單擊圖片可以放大查看。
另,直接提供xmind源文件下載:http://vdisk.weibo.com/s/mxHYYKoN6xw ;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
謝邀~
1、屏幕更大(就像iphone的廣告里說的「豈止於大」)在過去的一年,不只是三星的屏幕已經大到趕上ipad了,蘋果公司也沒落後啊,越來越大的屏幕雖然在發布會前後會被大家一頓罵,但是用戶用著還是很開心的,其他品牌的移動設備也真的越來越大。
所以屏幕的增大絕對是15年移動設備最主要的趨勢。
根據Adobe的數據顯示,和去年相比,屏幕小於4英寸的移動設備下降了11%。
2、深度和重量
過去幾年裡,平面設計和極簡主義風格成為主流。結合擬物化,雖然在設計中依然延續扁平化的設計風格,但是可以用透明和布局的形式讓界面設計看起來還是很有層次。
3、隱藏菜單
隱藏菜單將更加配適越來越大的屏幕,當你需要的時候點開彈出隱藏菜單的指示標誌,具體的操作便會出現,這樣也會保持界面的簡潔,增強每一項的邏輯性。
4、個性和趣味性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手機上最新版本的app或者是剛剛上線的產品,就算不是遊戲也越來越有趣。鮮艷的顏色,趣味性十足的扁平化圖標設計,使用戶在操作的過程中能有很棒的用戶體驗。
5、增強銜接性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流行和完善,設備與設備之間連接的完善性成為很重要的一點。
大屏幕交互
手勢交互
多任務多app之間的協同運作,跳轉,連結
多種輸入設備之間的場景切換:鍵鼠,手勢感測器,觸摸屏,攝像頭,語音,感測器信息等等
(超高能多圖預警)(轉載請註明「來自胡痴兒」)
前提:2014年,Google推出影響全球設計趨勢的materialDesign,接著蘋果推出ios8和兩台影響ios屏幕適配的大屏手機
1.大屏手機的普及化
首先讓我們看一眼友盟的數據
Android
ios
友盟每天推送的郵件
3.5英寸~4英寸——平衡單手操作的合理尺寸範圍。
51%的用戶適應雙手操作
盲區(深色區域)更多響應時間
為什麼我們需要大屏手機?
展現、承載更多的內容:遊戲、閱讀、播放視頻…
(以上,參考 大屏手機時代,如何重塑界面交互)
不用放大就可以看到主體圖像,直接瀏覽內容
無需水平滾動就能看到更多文本
面對大屏手機,蘋果做了什麼?
輕觸兩次home鍵……
搜狗做了什麼?
單手鍵盤
google做了什麼?
在紛亂的智能設備和雜亂的屏幕種類中,
發布Material Design,構建跨平台和超越設備尺寸的統一體驗
我們該怎麼做?
充分利用全屏構造更大的展示空間,創建沉浸式體驗:
以內容為核心,用UI支撐內容。
- 簡化排版結構
- 去除視覺修飾
- 聚焦(突出重點)
- 增大字間距、行高度
- 只使用一種字體
(我感覺是借鑒了印刷上的一些規範準則和版式設計)
完美的下劃線
- 哪些文字可點擊?
- 不需投入太多注意力
- 距離文字恰當
- 當有下行字母佔位時,下劃線要緊貼其後
- 清除字母下伸部分
大量留白。
讓重要內容、功能醒目聚焦。
可用性問題:
- 縱向單手操作機身
- 邊角、頂部、左右側邊難以觸達
- 放置在以上盲區的點擊入口,將導致體驗路徑中斷
屏幕上半部分放置主要內容,從左屏幕到右屏幕依次排列
設計安全區域,避開操作盲區,比如在左上角操作盲區展示logo
使用場景路徑觸發的連貫性,操作區域集中在安全區域
- 更多手勢(以手勢驅動界面);
語音代替鍵盤輸入
paper的聊天頭像
- 滑動到「X」處刪除
- 任意位置的頭像點擊後彈出對話框
- 第一次下拉顯示「刪除」按鈕
- 第二次刪除刪除草稿
內容跟隨設備(屏幕)旋轉
聚焦用戶關心的主要內容
橫屏Pad化的操作設計,以及更多的內容展現,如同網頁的Responsive Layout概念。
模態視圖
- 承載連貫操作
- 不脫離主任務
- 臨時阻止其他部分的操作
- 非線性
- 引起關注
- 簡短
- 高度聚焦
paper的展示搜索結果
淡出+延遲
內容區域用有邊界按鈕區分內容
2.動效的廣泛應用(app的肢體語言)
Authentic motion
Easing Functions Cheat Sheet
Animated Checkboxes and Radio Buttons with SVG
用動效表現四維時空——展示Z軸空間、時間變化
隨著顯卡的提升,像素的增多,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像素少得可憐的時候我們要擬物化GUI,而像素多得嚇人的時候我們反而極簡而扁平呢?
ios7發布引發了全民扁平化,而動效為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和驚喜。設計師們又多了一片可發揮的領域。
僅用在希望吸引用戶注意的部分
展示面積相同時,用戶注意力會按這個順序依次被吸引
相對面積和時長劃分為四種動效
1.面積大、時間長
產品介紹
2.面積大、時間短
難看清
用於頁面切換,展現界面之間的空間關係
見「轉場動畫」
3.面積小、時間短
輕引導、輕反饋、輕提示→不打斷用戶流程,卻輕輕吸引注意力(情感化設計)
Path的下拉刷新和小時鐘
- 流動感
- 彈性
quora的搜索
從橫屏切換會的google被弄歪了=_=
4.面積小,時間長
一直持續輕微吸引用戶,不干擾其他功能和信息
滑動指向性動效(理清物體排列狀況)
chrome
對象切換-指向性動效(重點:這是平滑動畫的關鍵)
當前物體後移(變暗淡透明),新物體出現
YouTube
Path個人頁的滾動漸隱
最後標題出現,背景照片貼著狀態欄…
paper
標題的淡入淡出
- 圖片和主題右移,退出視線
- 右上角的白色標題經過三個icon時逐漸變暗直至消失
- 逃出三個icon的範圍,白色標題又陡然呈現
添加-指向性動效
新物體滑入,擠出舊物體
any do
clear
下滑消失,上滑出現(增大可讀區域)
storehouse
點擊-提示性動效
滑動-提示性動效
分合-指向性動效
any do 的任務的詳細信息的修改(上層和下層合在一起)
胡痴兒按:幾乎所有動效的進場和出場都是正方向和反方向的關係,也就是假如錄成一段動畫就是可循環重複的
分合就像約會。當你點擊,一個妹子從雪山上來,當你點返回,她又回雪山去了
動效控制項
案例:posegram
Path的分享給特別好友
Path的收藏
flickr的收藏
paper的like
焰火綻放
載入動畫:
path的載入指示器
(簡直唯美啊,而且每次都不同)
閑魚的載入
京東app的刷新
來往的下拉
閑魚的下拉
paper左右時間軸
按歷史順序排列
loading設計 _載入界面_loading圖片素材欣賞_UI/UX圖片大全
展開-空間擴展動效
if
轉場動畫(用產品連續性表達了設計的前後關係)
(堅硬的,剛性強,卻不靈活)
案例:Flipboard
相似案例:deal in
對比案例:ibook(柔軟的曲面,剛性差,但靈活)
相似案例:play books
play books for Ios
play books for Android
paper的卡片式翻頁(這種神級的存在(@﹏@)~ )
- 輕微的彈動
- 卡片上動態的光澤
Steller的翻圖(每張圖都美到心醉)
storehouse
上翻或下翻時返回上級頁面
(胡痴兒按:暗示性很強)
拋擲操作打開關閉
paper
flickr
層次和暗示
paper的層次
暗示運動軌跡、動態焦點移動
胡痴兒按:
- 物體運動受推力、風阻、重力影響
- 物體按軌跡運動卻不可見,除了黑夜裡的火花、雪地里的足跡
- ios的運動軌跡非常自然,它是有一定弧度的,像魚兒水裡游,像少女的乳頭一浪接一浪
- Android5.0之前的運動軌跡就是直線的、剛性的,機械得像個跳機械舞的
ios應用啟動
案例:QQ音樂的MiniPlayer切換至播放頁
分成動畫:底層、信息層、唱片封面層 用不同的軌跡
慢入慢出(慣性)如:
- 車的啟動
- 壓縮的彈簧展開
- 坐下站起
- 球落地不斷彈起
- 動畫:在運動開始和結束時更多的幀,而過程中用較少的幀
開始時慢慢加速,停止時慢慢減速,如圖:
apple的messages
翻動app們
案例:same的尖叫博物館(你給我滾看看→ →)
按次序進出並延遲滑動的icon
易信的朋友圈
paper的贊列表
- paper的"hamburger"圖標翻轉成"X"
案例:pages
paper的分類管理
- 點擊長按大圖出現「自定義視圖」
- 左右晃動的卡片
胡痴兒按:等待被添加或刪除時,他們嚇得發抖或高興得顫抖
ibook
ios的日曆
預期動效(預感即將發生)
IOS6
capture
1.在運動發生前的準備階段
2.運動過程本身
3.運動產生的結果
sunnycomb
百度魔拍
nice
招牌動效(加深用戶印象的差異化展現)
path的「+」
堆疊物體被展開
facebook 推出的paper關閉消息的拉伸曲線動畫。
- 背景被拖拽
- 消息氣泡箭頭被拉伸
- 最後縮回原處
這種動效設計是有具前瞻性的嘗試和探索,像path的那個展開的「+」引發了跟風潮流。
強姦處女座的拉動
Google+的下拉刷新(像素越拉越細→ w→)
掐死same
拆散一對same(我當時看到這倆分離再相聚的時候心都醉了)
flickr的下拉刷新
3.更生動的情感化設計
404頁面設計 _404 not found_404出錯頁面_404錯誤頁面圖片素材欣賞
4.遵循iOS和Android的各個平台規範
- 沒有用戶學習成本,且用戶可使用自定義;
- 統一跨平台的視覺交互體驗;
- 降低設計開發成本,會自動更新;
(胡痴兒按:一個產品,要和iOS交配產生一個個體,具有iOS交互屬性的後代,又要和Android交配,攜帶Android交互基因的後代,也就是說這個產品的視覺上要像他父親(公司產品線),界面和交互上要像她母親(iOS或Android),還要和她母親的孩子們在移動端和諧相處{&>~&<})
(沉浸式體驗的除外)
案例:豆瓣使用了iOS的系統主題UIkit
- 用半透明底板:關聯使用場景、區分內容;
- 無邊框按鈕(被激活時高亮)
用戶自定義字體大小
使用系統字體:確保易讀性、可調節性;
豆瓣閱讀
5.hamburger導航變tab導航(當時我設計戀愛筆記時參考的豆瓣小組,後來豆瓣小組改為底部導航,我們也改了)
扁平結構層級,隨意切換。從深到廣,從多到簡。減少入口和用戶思考時間,更快找到自己所需的功能,功能更專精。
案例:豆瓣小組
6.數據可視化(數據表現越來越豐富,如餅狀、柱狀、曲線、圖案)
視差滾動
胡痴兒按:我想到了坐火車時看窗外,物體分了很多層,遠處的山緩慢而悠閑,近處的電線杆飛竄著,拍出來的照:近處產生了運動模糊,遠處清晰,由近向遠越來越清晰。。太美了{&>~&<}
從一定距離的兩點,觀察同一目標的方向差異。
黃油相機的歡迎頁
(注意每個元素的運動速度!)
一些新的交互探索
用陀螺儀的重力感應看全景圖!
paper
red dot
給用戶一點小驚喜(我當時一不小心屏幕橫過來就被感動了)
補充:
個性的字體
隨著各移動系統的設計規範逐漸統一和技術的愈發成熟,移動應用將會有更美觀的字體。
Roboto,安卓標準字體
Roboto Noto fonts
2014年Adobe與Google宣布推出思源黑體(更適合在移動設備及高解析度屏幕上呈現)
顏色
Ios的Key color
Android
Color - Style
icon的幾層境界:
- 適合不同背景
- 簡潔有力(在小尺寸時清晰突出)
- 高辨識度,吸引眼球
- 塑造品牌
- 隱喻(設計背後的故事)
- 情感連接
品牌
用主題色標明可交互性的控制項
same的藍色
- 自然地融入品牌
- 巧妙地訂製淡淡的水印
day one翻到底部時
Path翻到底部時
二級頁面的返回和logo品牌巧妙地融合
quora
path
在當前頁面提供設置選項
設置選項更淺更扁平
bilibili的彈幕設置
鬥魚Tv的彈幕設置
網易雲閱讀
UI上顯示弱反饋
- 當前在做什麼
- 接下來要做什麼
易信的設置頭像
上面回答的什麼鬼東西。。那個胡赤兒就是個騙贊的。
今年七月份一篇來自medium的文章詳述了2015UI/UX趨勢,看到之後花了很多時間翻譯和整理了下面的思維導圖。沒過多久,這篇文章在國內火了起來。建議查看原文,作者講解的趨勢下每一條都有動態圖,英文閱讀更能加深理解。
原文地址:Mobile:201536氪版本:http://36kr.com/p/5036168.html
想要思維導圖的私信我。
其實所有的設計需要是數據驅動的,一行代碼是否工作可以通過自動化的測試工具來完成,一中新的設計嘗試是否有效,是否讓用戶體驗更愉悅也是需要數據來驅動和分析的。 不管是之前的瀑布流,還是扁平化,metro風格等,都是需要不斷創新,然後驗證的。目前為止不管是fb,twt,甚至pinterest,和airbnb都沒有到達到這種可以通過一種新的界面設計來成就一個產品的。所以新的設計趨勢來自於研究用戶的行為數據,分析中間的邏輯,從而找到創新點,用新方式解決老問題。
簡而言之,下拉刷新是刷新指示器於下拉手勢想結合的產物,同時藉助下拉動效完善整個交互。
下拉刷新本質上是一種特定的手動刷新交互,和其他的同類操作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採用了更加直覺的下拉操作。它的交互足夠清晰明顯,不過有的時候設計師依然會使用刷新指示器來顯示自動更新的內容。不過,由於自動刷新的機制不需要用戶進行任何操作,是因此自動刷新最好還是不要使用刷新指示器了。
http://sina.lt/eRYD
2015年主要還是簡潔 扁平為主
技術白痴!個人主觀感受!
2015年手機由安卓走向了iOS,截面設計感覺蘋果清爽但不實用,比如開蜂窩數據非要打開設置(╯°□°)╯︵ ┻━┻!安卓是實用但過於凌亂!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 App 圖標使用白色,而不是用 brand colors 做底色?
※iOS app「一個」的內文字體是什麼?
※現已有哪些為 iOS 7 設計的應用?
※墨跡天氣能夠被廣泛傳播的關鍵是什麼?現在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