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讓你愛上建築,並不離不棄?
如題
2011年8月,北京。那是我離開學校前的最後一個暑假。
說來慚愧,在此之前我時常做建築沉淪於自己的意淫之中,也拿了一些獎,有點飄飄然。那個夏天,一件事情改變了我對建築的看法,甚至是之後的人生軌跡。
那個夏天,我參加了北京某棚戶區的改造項目。
雖然聲稱在城八區,但是那時候北京還沒有這麼多四通八達的地鐵,去那裡大概要3小時的單程時間。
第一次到那裡,對眼前所見有點不可置信,原來北京還有這樣的角落。
沿街的河溝散發著惡臭,居民們的房子在下雨天都會漏雨,電線胡亂地裸露在室外,路也十分泥濘難行。
當地的領導客氣地接待了我和我的同學,他請我們到附近一個小飯館吃飯,有些窘迫地表示接待不周,望我們見諒。我們問了他好些問題,臨走前他還一一握住我們的手:
「你們都是青年才俊,我們這兒就靠你們了!」
我們在那裡調研走訪了大概一個月。
居民們看到我們很高興,追著問我們是不是拆遷辦的。這一個月有很多感慨,也有開心,也有心酸,讓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觀念轉變。
分享幾個小故事:
一.皂莢樹
當地的棚戶區都是平房,雖然設施條件差,但是整條街道兩側都種滿了大槐樹,夏天的時候一片鬱鬱蔥蔥。
臨街的一個平房裡,有一位大爺每天都搬個板凳在樹下乘涼。他家養了一隻汪,總是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向路人賣萌。
大爺家裡種了一顆皂莢樹,他家院子很小,皂莢樹佔了半個院子的面積。
大爺說,這是棵有年代的皂莢樹噢,是他和爸爸一起種的。
他問我們:我們家到底拆不拆?
我們騙他:我們只是學生做作業的而已。
繼而又反問他,那您希望拆還是不拆?
大爺的表情變得複雜起來:我要是搬走了,那我的皂莢樹誰來照顧呢?
我:您的孩子呢?
大爺笑起來:我的兒子在金融街工作呢!他們不回來這邊的。
我:這樣啊。
大爺:孩子們走了,就都不願意回來了……我從小在這裡長大,還是捨不得啊。
他邊說著,邊站起來給皂莢樹澆水。
這顆皂莢樹沒有出現在我們收到的前期的資料圖紙上,但是我們後來把它加上去了。
二.蒸糕
由於每天出門很早,經常在棚戶區的一個早點攤買蒸糕。也不知道是不是這麼叫,就是看起來像是一個蛋糕的東西,甜,味道好。
蒸糕攤的小哥賣得很便宜,我有次好奇地問他:
你這個在市區內可以翻兩三倍的價格賣啊!不考慮去市區賣?
小哥鄙視地看了我一眼:市區啥都貴。還是這裡好。
我:你每天似乎就賣這麼多?怎麼還切的大小不一的?
小哥:對啊!這個大塊的是H家定的,這塊是那邊對門那家定的,我就按分量做,留幾個小塊的賣給你們這樣臨時買的人。
我有些默然。
在圖紙上,這條街是一條亟待整治的街道。政府的意思是要清理掉周邊這些「髒亂差」的違章營業的地攤。
但是如果這條街被改得理想中一樣乾淨整潔,這個小哥還能不能出攤呢?
我默默地在彙報文件里加入了一個可移動的小攤鋪車設計,並把道路按停車位和攤鋪車的大小劃分了停車位。這樣,沿街的許多像小哥一樣的人就可以在白天出攤,夜晚騰挪位置留出停車位。
我同學提醒我:這些不是你份內的工作。
但我知道:這是每個有操守的設計師該做的事情。
三.暴雨
暴雨毫無徵兆地就降臨了,沒帶傘的我們只能倉皇地結束調研工作。
回家看新聞報道,北京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暴雨,多個地區被淹。
那是2011年的8月,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還有印象。朋友圈漫天蓋地地是「京城看海」的段子。
我在電視上看到了那個棚戶區。
電視上出現了一個鏡頭,是一位我們剛去走訪調研過的住戶。
他無助地坐在自己家的屋頂上,打著傘渾身卻濕透,凝視著自己家門口的一片「汪洋大海」。
我突然鼻子有點酸。
四.重新開始
那次調研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的設計,能夠改變很多人的生活。
那次讓我對建築學重新產生了認識。
建築師常常追求的是逼格,追求的是生活的態度--殊不知其實很多人的需求很簡單--
只是把他家的電線重新擺弄一下,屋頂修補一下,減少點安全隱患;
只是把城南臭水溝疏浚一下,少些臭味;
只是把下水管道修補一下,雨天不要積水;
只是留下廣場上那棵礙眼的老槐樹,躲在蔭涼下與老友對弈;
只是在街道上划出一片很小的區域,他們便可以出攤,維持生計;
只是不要去粉刷掉廟裡的那堵石牆,據說上面刻著他們的童年;
只是要留下那個生鏽的車站,偶爾緬懷一下,那個人,那些時光。
2011年的夏天,
我見了許多普通人,
聽了許多普通人的故事,
但那個夏天卻因此變得非比尋常。
在我們眼中的不堪,
也許是他人眼中的美好。
棚戶區里的人們比我們想像得要更加努力,他們想住進市區,變成「城裡人」,然而,卻始終割捨不下,自己的家。
在調研之前,我本想對所有的建築和街道進行全面的改造更新。
對從前的我而言,也許那裡只不過是一條街道,一些破敗的房屋。
但現在的我知道,那還是很多人的故鄉和家園。
你該做出一些真正溫暖人心的設計。
我篤定地對自己說。
五.後記,2015
這次棚戶區改造,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已經逐步開展了。雖然現在歷時五年,仍還在起步階段,可謂舉步維艱,但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希望我的設計是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美好的未來,也留下那些他們對家的美好念想。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媒體也開始關注這片地區,相信這個棚戶區未來會變的好一些。
說實話,我做的事情很微不足道,畢竟當時的我只是個初學乍練的新人,但是我相信我的堅持--就算是一點點不一樣,也許也會帶給很多人幸福。
答得有些跑題,不過我想這是我堅持走下去的最大原因:
因為我堅信:
建築師是可以給人帶來美好與幸福的職業。 之前參加建築競賽的時候,看了許多學長學姐們做的方案,有在朝韓38線做的氣球目的能更好地促進交流,有在大馬士革做的建築能及時的就救治傷員,有在喜馬拉雅之巔做的儲水塔。。。。。。
非常多,當時真的是非常喜歡這些方案,用一種特別巧的方式解決了這麼一個苦大仇深的大問題,所以一直在想這些個點子,找這些特殘酷的問題,但是一直覺得陷入了某種怪圈裡,難道建築一定要解決什麼深仇大恨?(多圖,慎重。。。)
~~~~~~~~~~~~~~~~~~~~~據說這是分割線~~~~~~~~~~~~~~~~~~~~~~~~~~~~~~~
直到做了一個大三設計課作業是引進的一個日本住宅工作坊,地址位於東京都新宿區天神町的一個繁華的三岔路口處,這是任務書:
當時老師上課的時候就說了不用去刻意想建築到底能解決什麼大問題。住宅本來就是人住的地方,如何讓住這的普通人能夠真實的感受到建築的變化才是問題的所在,在做的過程中,老師一直強調的是住宅的真實性與人情味。
我關注於現代集合住宅空間的私密性與公共性,儘可能的擴大公共活動空間的「面積」,從而更好地促進其有效的交流,通過引入一定角度的斜牆,增大公共空間的視覺感知面積,相應的,人們在卧室里又不會感覺到十分的憋屈,這樣有效的將部分消極的空間還給了更大跟寬敞的公共空間。很簡單,但確實是能感覺到的變化~
接下來探討了具體斜牆對於行為以及空間的影響與結果
。。。。。。。。
----------------------------------------據說這也是分割線-----------------------------------------------------------
最後是一些模型的局部照片
不知道題主理解的怎麼樣~建築其實很簡單~~來張全家福~~
===========================據說這還是分割線================================
最後的最後,有一部關於建築學專業的神電影叫《建築學概論》,但是整個劇沒有正兒八經的講建築(表示是來看國民女神和國民初戀的。。。),只是劇的最後有一幅畫面頓時讓我感受到了除了那些風光競賽中酷炫的概念和巧妙的房子之外,還有另外的一種建築,她並沒有解決某些大問題,而只是放大了某種自然的美感,亦或是讓人們生活得更愜意,更舒服。這樣就行了,行了。
此回答僅代表個人想法,以上
大一時我的專業是環境工程,與化學試劑與白大褂終日相守,一年的煎熬之後我毅然決定轉專業,翻開入學時選專業的小冊子,我一眼就看到了當初因五年制被否決的建築學,哦,不就是多一年嗎?決定了,就是它了。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它不像純理工科那樣高度理性,也不像純藝術學科那樣高度感性,建築學就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可以享受創造、設計帶來的成就感,也可以回到實際生活中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築物本身一樣,既能觸摸雲層又能深入土地。
這是它於我而言最具魅力之處,也是我決定走這條路的原因。
學習繼續深入之後我發現,建築學遠不僅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它是一個信息量極其豐富的大學科,正如每一棟古建築都生於某個政權,成長於一段歷史之中,它們一路走來各自形成如今的模樣都帶著一段長篇故事,所以,建築學裡還有政史哲。慢慢地又發現,除了政史哲,建築學裡還有心理學、環境學、宗教學、經濟學、類型學……所以成熟的建築師們往往是博學的,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在時代進程中不斷升級轉換分化,這就要求我們也必須不斷更新我們的資料庫,廣泛涉獵各方面的新舊知識,才能應對這些紛繁複雜來自不同方向的問題。
簡言之就是,一生這麼短,要學的東西這麼多,這輩子有事做了,慢慢來吧。這就是我要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原因。正文:
上小學的時候,爹媽告訴我,你剛出生的時候家裡條件比較艱苦。你爸跑到繪圖室拿了五張繪圖板給你打了個嬰兒床,外婆表示很滿意,因為「壁」高不容易翻出來。(生在建築師家庭)
高一外公去世,中國少了一個工民建院士,我少了一個偶像。
高考每個學校三個選項,全都填了建築,不服從調劑。從一本掉到二本外省。
大一開學就狂學,能看的書全看,能抄的圖全抄。把爹媽存的80年代德國針管筆都用爛了。沒有暑假,全國到處實習,畢業參與過的項目蓋出來五個。
研究生跑到美帝,最少一周16小時睡眠,所有人早早開始找工作。軸男一心做Thesis,工作到交設計最後一分鐘。
尼古拉斯凱奇在電影&<戰爭之王&>結局的台詞:But I was back, doing what I do best.
今年七月研究生畢業,頂著所謂的本碩名校的光環,但是自己心裡清楚自己的斤兩,也明白周邊同學有的攀上枝頭,走向了美國各大常春藤名校的專業教室里繼續深造;有的瀟洒地在某個咖啡廳里幫Archdaily翻譯文章;還有的,也許還在夜以繼日地寫著摘要,準備參加明天學院組織的博士生論壇......
無數次問自己,是什麼讓我開始奮不顧身地熬夜,通宵;再熬夜,再通宵?其實,不需要再給自己洗腦,說什麼建築師多麼高尚,多麼有成就感,即使現在市場飽和了,年終減少了,地位降低了;其實,這就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職業,普普通通的身份,不要去神化它,也不要去貶低它。這個圈子裡有很多怪象:太多人追求高尚,追求道德的制高點,這還和別的行業不太一樣。別的行業追求穿著阿瑪尼下鄉慰問,我們追求穿著自己設計的簡樸衣服下鄉蓋房子。我並非要刻意貶低這種做法,而是想說,關注金字塔的頂層值得追隨,關注金字塔的底層值得稱讚,但是到底有多少人去關注我們日後也許都將進入的金字塔的中間階層?我們會做出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城市裡的房子,畫完一張張普普通通的施工圖紙,在普普通通的城市中書寫一片片普普通通卻無人問津的盲文,但我之所以願意在當下繼續選擇從事建築設計的行業,是因為它的包容。
它足夠包容,包容所有的美醜,包容所有的明暗,包容所有的對錯。建築可以被每一個人評價,建築師也可以去評價每一個人。六年建築學專業的學習告訴我的一個道理,我想也將一直銘記作為我跨入社會為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就是:
不要崇拜,不要鄙視,不要讚美,不要詆毀,去聆聽,去感知,去包容,去接受。
大概是因為看世界的方式不同了。
其提供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包容性很大的體系來看待幾乎是身邊的一切事物。
可以大到世界觀,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PS:兩年後再來看本科時這個稚嫩的回答,依然還有著很深的感觸。兩年後的我在面臨工作選擇的時候,在今年地產公司大爆炸的情況下,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設計院,想著以後微薄的薪水,無止的加班以及上海不可企及的房價,心裡亦是戚戚然焉。
不過最近建院院慶又給我打了一波雞血,西南院的老總說」當你自己設計的圖紙變成一座建築矗立在你面前時,你會像吸毒一樣愛上建築的「,望共勉。
以下為原答案:
————————————————分割線————————————————
每一次設計都是完全不同的嘗試,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場地,不同的造型,營造著不同的空間。每一次新的設計,都會讓人緊張窒息,情迷意亂,如初戀的感覺。
功能和流線的設計,剖面空間的處理,光線和材質的運用,設計出一系列空間,會想像著人們在裡面冥思、走動、嬉笑、玩耍的場景,會有一種混合著成就感和溫馨感的情緒產生。
整日里日思夜想、頂禮膜拜的作品,經過自己的跋山涉水的旅途,歷盡千辛地站在自己面前。撫摸著千年前的城牆和神廟,敬仰著先人們的驚絕智慧,真的就要跪下了。
我現在還沒有自己的建成作品,以後如果有的話,我想那種奇妙的感覺,會成為我的第四個理由吧。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自己最喜歡的話: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時刻江郎才盡。當你從事這一職業時,花點時間想想你為什麼從事設計行業。我的直覺是你選擇這個職業不是為了頭銜、一系列的獎勵或者得到總監級別的薪水。相反,你選擇這個職業,很有可能是你想要挑戰困難,探究各種可能性,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些東西。當你有遲疑的時候,回想一下多年前你入行時所傾注的熱情和激情。」
——《設計的方法》
學建築的魅力?
情懷現在彷彿不是個好詞,但該提還是得提。
記得大概有這麼句話【一個人的創作寬度取決於他的人生經驗與閱歷】
在拜倒在各種的大師或前輩的傑出建築之後,你會思考?是什麼讓他們的建築如此豐滿如此迷人如此有情懷。
於是,你開始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沒有什麼東西是你不該去關注的。
你發現生活無處不與建築聯繫起來:
風、雨、電、喜、怒、哀。
美、自然、構造、尺度、環境、心理、哲學。
建築本可看做藝術,而它同時也是藝術的載體。
於是你開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
看問題,看世界,看事物,看人,看自己都與從前有了不同。
你逐漸成為或努力成為一位「有趣」的人,一位「生活家」。
上癮。
有趣的是建築學又是實踐性的。
你不是單純的藝術家、思辨家。你是關心於人於社會的有責任感的實踐家。
看到你真的為世界作出一點點改變,這也許就叫做成就感。
多麼有趣~
要吐槽的是在中國建築師的地位的確有些低。
一位真心想為人做好設計的建築師,為解決衣食住行中的住而奮鬥的建築師,無疑應該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如今的「尊重」,多是因為所謂的高逼格吧。
扯遠了
總之,相信如果建築師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我會更加熱愛建築。
高中的時候仰慕建築學,是因為看了美劇prison break ,覺得Michael好屌,建築師實在高大上!於是高考填志願毅然決然選擇建築學,並在暑假提前學了素描.後來才知道,Michael是結構工程師...
正題吧...我表現欲比較強,特別喜歡建築設計從無到有的過程,展示最終成果能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從小也喜歡塗塗畫畫,喜歡「設計」類的東西.頭腦算是比較靈活,沉醉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雜七雜八的也不知道要怎麼說,但真的是很喜歡謝@竹君邀!
每次熬圖最有成就感也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往CAD里放傢具,一方面是因為這標誌著CAD的繪製即將告一個段落,另一方面,建築是生活的容器,放傢具的時候會設想人們在建築里的各種活動: 這裡景觀好,多擺點咖啡桌吧,這裡有上下的視線交流,放個誇張點的座椅吧,這個是給建築師設計的,座椅最好都靠牆擺吧,這裡有棵樹,放點弧形的長椅吧……就這樣,所設計的空間一個個被定義,概念也就落地了。
還有一點是,學建築讓我更熱愛生活。因為建築涉及的知識很多,什麼都能沾點邊,這也就催生出了各種好奇心: 哪個建築是和音樂有關,就想研究研究那首曲子,哪個建築和繪畫有關,就想仔細看看那幅畫,會想方設法去到心儀的建築里,哪怕賠上路費,時間,門票也很滿足。
就這些吧。
本人建築學畢業
很實在的說
建築不管是作為一門學問還是興趣
她都給我開拓了對於世界的宏觀視野
並且,讓我更廣泛而精細的閱讀每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看到不同風格的建築師與其作品
衍生到各種藝術作品
不再隨意接受別人的觀點
審美有了基本的步驟與原則
我也很喜歡這門學科的自由度
有天馬行空想法的空間
甚至能成為現實的可能。
作為建築學的學生
自己心中崇拜的建築大師就是信仰。
感覺最大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常常能感受到解決問題的快感,當然也不是樓上有人提到的苦大仇深的問題,而是一個一個的小問題。
二是個人逼格極大的提升,並且發現了更廣大的世界。
------------------------------------------
先說說解決問題的快感。大一大二的時候並不喜歡做方案,更別提畫圖。大三,換了一批老師,全都是在學校設計院任職的或者以前在外面設計院工作過的老師,而且學院裡面比較有名的兩三位老師都在三年級。所以這些老師都會開始傾向於實際工程的教學,給我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合理,經濟,空間的實用性和舒適性之類的,然後才是創意,想法這些大一大二時候聽到最多的詞語。按老師的話來說,我們這種二流學校(可能連二流也算不上)跟老四老八談想法談創意是不大可能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做出一個扎紮實實的方案就很了不起。所以,從大三開始,我們思考的問題就是這個入口應該設置在哪裡,那個廁所應該放在哪比較合理,還有樓梯應該怎麼布置......還有老師在改圖是說的很多的就是你這麼做怎麼怎麼不合理,毫無依據,那麼做既不美觀又十分浪費,這邊改一條線整個空間就會好用很多,那邊在退一點就能留一個比較大的廣場了......聽完老師講完以後經常會恍然大悟,即使方案被改得面目全非也會覺得希望滿滿。也是受到老師的鼓勵,開始漸漸喜歡上做設計,做方案。到現在一年過去,經常在做方案的時候,畫一條線就會開始想像,這條線所生成的空間。每次解決一個入口問題,或者停車場的布置,流線的組織,造型的生成總會覺得快感十足,成就感滿滿。
個人逼格的提升則是因為學建築的多少會受到一些美術訓練,雖然不一定能畫得出很好的美術作品,但是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是身為建築師必須要有的素養。比如走現在走在路上看到別人穿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衣服,總會覺得看不下去,而自己穿衣服大多是黑白灰三色或者明度低一點的顏色,而且會自戀的覺得自己全身上下都散發著設計師的高逼格。學了建築以後會覺得sm城市廣場的建築會更耐看,萬達張牙舞爪的綜合體簡直按照老師的話講就是農民的快樂(其實我自己就是農民)。學了建筑後會覺得柯布,密斯和康的建築才是天才之作。扎哈?建築是很吸引眼球,但是在無論什麼地方都用自己的那套語言就先得與環境有些格格不入。馬岩松?很佩服他的膽識和能力,但是建築?沒開玩笑吧,所謂山水城市那套簡直就是騙小孩的。而且建築系的學生什麼東西都要學一點,美術,歷史,心理,工程,哲學......很容易會有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的錯覺,總會覺得自己棒棒噠,走在路上虎虎生風,好像特別想讓全世界知道自己是建築系的,並且鄙視其他一切專業。不過也有好處啊,就是發現了更廣大的世界,開始接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簡直就是發現一個個不一樣的世界,自己也變得更加博學有趣。以前旅遊,拍拍照,看看景點也就算了,現在就算走在校園的路上還是會情不自禁的看建築啊,儘管已經看了無數遍,更別提出去旅遊了。而且帶女朋友出去玩,就可以一路裝逼地炫耀自己的學識(雖然並沒有女朋友),以後帶老婆,帶孩子出門也可以跟他們講各種各樣的知識,讓他們能看得更多,懂得更多。
以上。在讀建築大四單身狗覺得 之所以喜歡 莫過於這些原因
享受從無到有 從粗到細 一草 二草……一次次方案的方案推敲的過程
通宵畫圖之後的成就感
還有就是建模截圖發朋友圈 非專業看完之後會覺得 哇哦 好厲害 默默的享受他們的膜拜 得到莫大的滿足 內行看來就是一坨屎外行聽說你是讀建築學的 都會覺得好高大上 然並卵 其實就是高大上的屌絲專業
…………
手機答題 沒有排版 真的是給建築學丟臉了
最後歪題 好想找一個建築妹子來幫她畫圖啊
就記得前幾天上課時候老師說,建築學只是讓你找到了一個機會去認知世界,但每個學建築的人其實或許也不懂自己學的什麼是建築學
對我來說的話,建築最迷人的是在於設計的未知性,以及那種創造美好的能力。
雖然畫圖有時候很枯燥,但是如果做到施工圖,你會了解到表面看上去的銜接是如何被建築化而實施出來的,並且你會碰到許多問題,而建築本身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每個建築師都應當是一個鬥士⊙▽⊙
因為這個問題容易引起歧義,很多回答喜歡的客體不一致,故答。
很多時候當人們主動談及為什麼轉行時,都會討論到的一個詞是:你是否「喜歡」你所學的這個專業或所從事的這一行。「喜歡」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喜歡」建築、「喜歡」建築學、「喜歡」建築行業具有相當大的差異。建築的藝術和歷史的屬性使得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對之討厭,甚至願意去學習和欣賞,就像美術、舞蹈、音樂一樣,「喜歡」建築,是一個大多數人都會展現出來的狀態。「喜歡」建築學,更多的在於,你喜歡甚至享受建築學教育帶給你的快樂,你的感受更多的來自於課業設置以及專業知識的汲取、你認同建築學培養方式對你的積極影響,和「喜歡」建築行業不同,這裡面最關鍵的在於,有沒有「商業」這個因素的介入,在於你是否確認為這種商業行為能實現你的自身價值或社會價值。「喜歡」建築,你可以作為一個普通的愛好者;「喜歡」建築學,你可以選擇這個專業作為你的大學培養方式,再往前走,你可以選擇在高校從事建築學研究和教育;而「喜歡」建築行業,才是人們更多談到當你選擇職業時,所考慮的那種「喜歡」地對象,如果把這三個賓語弄混淆,自己則很難做出準確的選擇。
是否「喜歡」建築行業才是談及為什麼轉行的依據,而不是前兩者。所以對大多數學生來講,猶豫的原因就在於---1.缺乏對建築行業的信息,以至於無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喜歡。2.把「建築」、「建築學」、「建築行業」弄混淆。
迷茫和不確定,來自於對選擇客體及自身主體的信息缺失。不了解行業、不了解自己,自然難以做出選擇。而難易的點在於信息的獲取,這也就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很多的價值創造都是由於信息的壁壘和不平等,所以信息和錢、政治地位、名聲等等一樣是一種社會資源的體現。
當知道了這一點,剩下的是你只需要理清一個簡單的邏輯,你喜歡的是「建築」、「建築學」還是「建築行業」?一句話:因為建築帶來的驚喜遠不止建築,所以也就使這裡將呈現各種不同的答案。
不知道你說的建築,是狹義的 建築學或者建築設計(相對於結構),還是廣義的 所有涉及到建築的活動。
姑且理解為後者吧。
我做過建築設計。當時是很愛很愛搞設計的。一心想為西部的小縣城設計幾個比較好看又好用的公共建築。能力有限(事實)。工作環境不允許(不解釋)。主觀和客觀的原因讓我沒有成功。
現在就管理安全和質量了。這個意義重大啊!一個項目平安完成,不說很有成就感,內心也是極其愉悅的。給上百住戶解釋清楚他們看到的「質量問題」實際上只是一些小的瑕疵,他們不再聚集在政府門口,逐一散去的時候,內心還是感覺自己好強大的。
不是說自己有多大權力而開心,而是可以盡自己的能力保護好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說得多高大上似的。
一句話:我可以在建築行業混口飯吃。
當年本科建築學畢業出國讀研,並沒有覺得這輩子非建築不可,只想著不能畫一輩子圖,得找個好出路。結果因為語言沒過,與心儀的專業失之交臂(該校建築要雅思7分),後來一個機會該校管理學院給我拋來了橄欖枝,先是高興,覺得努力沒有白費,一切準備就緒後,參加了管理學院的迎新派對,發現大家如此不同,忽然發覺此生可能不再是一個「建築人」了,我的生活中也許再也不會有建築學式的思考了,接下來幾天如同失戀一般,心裡空落落的,甚至每天去建築樓轉悠,有一次給一老外同學打電話敘說此事的時候,居然飆出了眼淚,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如此離不開建築,甚至骨子裡都是建築的血液了。
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愛的是什麼了,於是馬上決定轉校到另外的offer, 繼續讀建築,哪怕只是相關。
後來讀研後思想開闊了,我分析,也許這些抉擇就認證了什麼叫「性格決定命運」。如果我不是一個這麼感性的人,而是一個放得開的人,是一個相當理性的人,當時跨入管理行,現在的我也許就有一片更廣闊的天地了。不過我覺得,人一輩子能只做一件事並努力把它做好,就已經是一種成就了,自認為不是聰明人,不能幹一行好一行,只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無怨無悔。
一邊是瘋狂的膜拜,一邊是謹慎的思考。
永遠不會無聊的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把建築設計方案中的分析圖畫好,並打動甲方、領導、專家 ?
※建築史上有哪些經典的銀行建築設計代表作?
※《移動建築——尤納·弗萊德曼建築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的展覽,有哪些看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