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電影畫面來判斷鏡頭的焦距?


因為被編輯推薦了,所以這個很久之前的答案最近挺多贊的,本問題關注人數也比以前多,被頂到排在 我的偶像@尋找風景的人前面,有點板門弄斧的感覺,特別是當時其實寫的很倉促,沒有思考的特別徹底。

原答案不改了,也沒什麼好更新的,愧對點贊和關注的各位,下面傳送門一個關於年輕人進入影視特別是技術部門,攝影部門的建議和意見,其實寫的挺誠懇挺有乾貨的,只是那個問題關注的人少,沒什麼人看。

一個不是攝影專業的學生是否有機會進入電影攝影行業? - 大頭柯南的回答 - 知乎

忙完這幾天的廣告拍攝爭取帶給大家更多的乾貨,一直想寫一個關於變形寬銀幕鏡頭的介紹,最近國內比較火,關注的人也挺多的,因為職業關係,我接觸的機會多一些,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關於電影攝影的乾貨。

以下是原答案的分割線----------------------

長乾貨來了。 不瀉藥。多圖預警。

知乎推送給我這個問題,好想正經回答一下哈哈,因為剛好是我前段時間思考過的問題。

容我把大神擺出來裝個。

如何通過電影畫面來判斷鏡頭的焦距?

第一,可以做到嗎?

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得加上幾個限定條件。
條件1 我們要限定電影的畫幅才好分析,因此在此問題下我們限定討論內容為標準35MM電影畫幅。
全畫幅的5DII,16MM膠片,寬銀幕什麼的,當然也可以拍電影,而且很多很好的片子是用這些器材拍的。但是把這些加進來這問題說起來就沒完沒了了。當然如果有人碰巧看到本文又有興趣,我們可以另外討論。
條件2 我們假定(這個限定有爭議,但是我還是得加上)我們討論的片子里的鏡頭無論什麼焦距,在拍攝當下光圈在F4左右(2.8-5.6之間浮動)。每個鏡頭都有自己最適合成像的光圈範圍,光圈全開或者縮到16,22都會對畫質,銳度有影響,相信這點大家都有共識。大部分(當然不是所有!)電影的大部分(不是所有!)場景都會把光圈放到F4左右,這是有原因的:景深。景深會影響工作效率。

第二,怎麼判斷?

首先嚴格意義上,沒有人可以精確判斷一個畫面用的焦距,用變焦鏡頭51MM和50MM拍出來的畫面,在景深和透視上是沒人能看出區別的(放在一起當然能看出區別,摔!懂我意思就好)
但是我們可以判斷出廣角(18 25 35等),中焦(40 50 65等),長焦(75以上)的區別,我想這也足夠了不是嗎?

有幾個元素來判斷,景深,透視,畫面變形。(名詞解釋請百度,不過估計需要名詞解釋的也不會看我BLABLA這麼多了)

先來判斷長焦鏡頭,連老法師都知道,長焦背景虛化,景深淺,主題突出。另一方面,壓縮了背靜的空間,俗話說,可以把背靜卡的少一點。

範例全部來自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公認經典電影,並且沒有使用寬銀幕壓縮鏡頭。
(題外話,最近寬銀幕火了,最見不得大片就得用寬銀幕鏡頭的說法,人家經典為什麼成為經典你都沒搞明白,單純談論器材純粹是本末倒置)

長焦拍攝的特寫,來自於《美國麗人》,女兒JEAN和鄰居RICKY第一次見面那場戲。很容易鑒別對吧?不用解釋什麼了。
有趣的是,當你想找用長焦拍攝的特寫範例時,你會發現,在大家公認的經典影片中,絕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容易,哪怕這一組看起來簡單的特寫鏡頭的出現,也是經過導演和攝影師的考慮的,原因後面談。
當然,你在國產片和連續劇中,每場戲幾乎都可以找得到長焦拍攝特寫的範例。

長焦拍攝中全景,來自本問題另一個 @xuexue pan 答案,盜用下,因為確實是很經典的應用場景,她的解析也很到到。同樣很容易鑒別,把地面前景,背景城市和人物關係壓縮成這樣,這都不是一般長焦鏡頭做得到的,經驗告訴我這起碼是150MM以上焦段。

中焦段(個人感覺像是50MM)中景推進到近景,《肖漢克救贖》開場戲,判斷根據來自於這場戲的其他鏡頭建立的空間關係,背景虛化的程度,更多來自於DOLLY IN(軌道推進)時的背靜變化(有經驗成分在,因為很容易看出背靜和畫面主題的關係變化)。

中長焦比較容易判斷,廣角鏡頭(40以下焦段)更有意思。廣角鏡頭特性,景深範圍相對大,透視角度大,俗話說畫面會卡的相對松,畫面從中心到邊緣有畸變,越廣角越明顯(也存在可以嚴格控制畸變的超廣角鏡頭哦,那個說UP 8R的同學出去罰站)。

廣角拍近景。同一場戲,很容易比較出背靜虛化的程度,鏡頭的透視關係與長焦鏡頭拍攝時的不同。判斷拍攝於28MM或32MM鏡頭。

廣角拍近景。還是這部片,老頭第一次和主角交流,飯堂環境也是第一次出現,看看人家是怎麼用鏡頭介紹人物和環境的,其他人物離老頭距離其實很近,綜合景深和透視,個人覺得是用35或40MM拍攝。

廣角拍中全景,飯堂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我們對於這裡的空間關係已經了解,所以根據透視關係和背靜虛化的程度,個人猜測應該是28~32的焦段。

廣角鏡頭拍大全景沒什麼可說的,沒有參照物說實話很難判斷,這個鏡頭來自於本片最後一場戲,我是根據DOLLY運動產生的前後景關係猜測應該是25左右焦段拍攝。

有點感覺了么?

被我說暈的讓萌萌噠小黃人來幫你

三張照片都拍攝於標準35MM畫幅,16:9比例。

我特意(沒腳架在身邊很費勁的)把三張照片的角度,主角的大小拍成幾乎一模一樣,注意看背靜的變化(數格子),注意看兩人之間的關係。(說25鏡頭背靜穿幫的同學出去罰站@@)畫面裡面所有元素在現實中絕對沒有改變一點位置。

結合上面的電影鏡頭再找找感覺,這組照片等下會在下一部分幫到我們。


第三,判斷鏡頭焦距有用嗎?有什麼用?

廢話!太有用了! 太有用了!太有用了!
簡直他媽重要到不得了好嗎?

在我來講,焦距(FOCAL LENGTH),幾乎是做為電影攝影師手中最重要的武器了,我們在片場最有話語權,最不應該妥協的地方就在這裡了!
景別你能決定嗎?不能,導演根據自己的剪輯風格和節奏,有他的要求。鏡頭(時間)長短你能決定嗎?不能,導演和演員都有自己的想法。
光圈你能決定嗎?能,可是前面我說過,拍電影時光圈大小基本變化不會太大(原因可以另外開一個問題了),更別提有時候還要照顧燈光的局限。
你不能決定的東西太多了。

為什麼ROGER DEAKINS被電影攝影界尊為大師?為什麼我推崇他?因為我認為好的電影攝影師是服務於導演,服務於演員,服務於劇情需要的,你得首要任務是讓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畫面,甚至每一道光影都更好的完成任務,而不是喧賓奪主,讓觀眾有跳戲的感覺:哇哦!這畫面好屌,這攝影師太厲害了吧!而是讓觀眾感覺:哇,這場戲好屌,主人公好厲害!

他潤物於無聲,他的每一個經典的畫面都是為幫助電影成為一部經典的電影而呈現的。讓你感覺,這個人物性格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這個環境就是這個樣子的,把觀眾帶到導演設定好的情境中去,沉浸在這魔幻般的兩個小時里與人物一起哭泣,一起歡樂。

於是拉片,學習。為什麼他在拍特寫時很少用長焦?為什麼LOW片和國產片裡面這麼多「長焦大臉」?
長焦拍特寫,廣角拍全景?一定是這樣嗎?
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分析經典影片中鏡頭焦距,我們可以學到很多。

跟業內人士聊天發現有趣的現象,越是拍電視劇出身的導演和攝影師,他們越喜歡背靜虛化,喜歡「長焦大臉」。當然有客觀原因,預算,時間,雙機位BLABLA廢話省略,我懂,我拍的爛片多了去了。

但是,哪怕在我拍電影的時候,有時間,有空間給大家施展,可有的導演還是喜歡「長焦大臉」。
算了不吐槽了(因為沒匿名&>&<)

說回正題,如果注意觀察,經典影片很少有大特寫,就是上卡髮際線,下卡下巴那種,突出重要人物基本以中近景為主。更很少有用長焦拍的背靜虛的跟茄子一樣的大特寫。

因為兩個字,環境。環境。環境!
為什麼你們這麼不喜歡環境?人家美術花了心思了好么?外聯幫你搞定這個場地一小時幾萬塊你想過嗎?你把背靜虛的跟茄子一樣你幹嘛在這裡拍不在你工作室門口拍?
算了,負面情緒太多需要發泄一下。抱歉。

人物需要環境,劇情需要環境。
如果你要用長焦大臉,那他媽就是要用在關鍵的重要時刻,做為一個攝影師,這就是你掏刀子和人玩命的時候了。
前面舉例《美國麗人》中RICKY的大特寫,只有在他和JEAN對話時才使用,讓觀眾感覺這裡不一般了,他倆的關係與別人不一樣,整個世界都不重要了,我的眼中只有你了!另外一個大師卡明斯基沒有亂用長焦特寫,人家是思考過的。

刀子掏出來就要見血。
沒事就掏刀子,你就是個街邊的馬仔,誰都知道你掏出來也就是削個蘋果。

焦距能做的事情多了去了。
用對話場景來舉例,小黃人來幫忙。

個人經驗和感覺,廣角鏡頭拍對話,鏡頭本身必然離演員很近,很適合表達感情,讓觀眾感同身受。

中焦段鏡頭比較靈活,對於前後景關係照顧都比較周到,景深看著舒服,可以根據環境靈活運用,多面手。

長焦鏡頭在對話場景壓縮了二人之間空間關係,很適合表現緊張的情節。
另外,電影動作場景DOUBLE位要想看起來真,很多時候長焦可以幫忙。

其實焦距能做的事情,能幫的忙太多了,我也在學習中,想到哪說到哪,看的人多再回頭補充吧。
打字貼圖好累,看完了不點贊就走你好意思嗎?

謝絕轉載。


實際上,對我而言,我只能通過景物透視壓縮的程度來根據畫面來判斷大概是長焦,中焦,還是廣角鏡頭。具體的焦段,比如16毫米,還是18毫米還是20毫米,或者長焦段 50毫米,或者60毫米,我是無法判斷的。
另外同樣一個鏡頭。比如35毫米的電影鏡頭,如果安放在16毫米攝影機上,或者是3/4英寸的ccd上面,就成了70毫米的景深效果。因為它只佔有了原來35毫米鏡頭像場範圍的一半左右。這樣就更加無法判斷焦距了。除非你實現知道它是什麼樣的規格。
另外對於變型寬銀幕鏡頭來說。它的判斷標準就更加奇怪了。比如一個60毫米的變形寬銀幕鏡頭。它在垂直方向的實際像場範圍和普通35毫米電影規格的60毫米鏡頭差不多,但是在水平方向上,卻有接近35毫米的寬度。不是非常專業的攝影師是無法判斷的。
希望能有所幫助


瀉藥。

「如何通過電影畫面來判斷焦距?」
唔……省略各種基礎知識若干,如樓上兩位所bala,逆向推理確實很難也沒有什麼意義。
我猜想問這個問題的人大概是想通過別人電影的畫面來選擇自己拍攝時的焦距?
那麼我就來回答一下「拍攝電影的時候怎樣來選擇焦距?」。

在我以前的如何製造電影感的系列文章透視篇中我曾經小提到了一下關於鏡頭的選擇和焦距的選擇。(原文地址請戳:如何製造電影感)

包括最近我和一些中國來的導演和攝影師工作溝通的時候也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很多導演和攝影師喜歡跟我強調「長焦調遠景」,意思就是用個100mm+的telephone lens(長焦鏡頭)來拍全景。

開始我挺疑惑的,因為我本人一直在拍小成本的微電影,場地往往都有極大的限制性,而且接受的好萊塢的教育也一直是wide shot using wide lenses, close up using long lenses. (拍全景用廣角鏡頭,拍特寫用長焦鏡頭)

然後我也有請教過ASC的一些攝影師,請教他們的lense choice (鏡頭選擇,焦段選擇),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

今天遇到了這麼好玩的一個問題,我準備總結一下我的觀察試驗結果(以下討論基於35mm相機上匹配頭,不要扯35mm頭上16mm機這種問題……)

手殘的我簡單滴做了一個演示模型,正方形是我們的表演區間(頂視圖),紅色方框代表我們長焦頭,黃色代表我們的短焦頭。(其實應該是扇形,不過我為了強調空間關係,用長方形最直接。)

我們拍一個人站在房屋中間的話,用長焦(紅色),我們只能拍到大概1/3的房屋橫截面,但是我們可以拍到整個房屋縱截面,前景、中景、後景相間距離變長了,演員在縱向的表演區間變大了。同理可推短焦,雖然前中後景之間的距離變短了,但是!你看,整個房子的橫截面全都看得見了耶。整整比長焦寬了兩倍有木有。

yea yea,這些我都懂。but what if...(但是如果……)我用長焦拍全景呢?就是說我用紅色,但是想和現在的黃色一樣罩住整個橫截面呢?會變成這樣:

我想用我的短短的寬去罩住整個現實中房屋的長度,那麼我的紅色方塊得變大,換言之就是相機得往後面去才能實現拉大紅色面積從而達到一個全景。然後當我條件允許我退到那麼後達到了這個距離之後,再看我的前景、中景和後景,他們相隔之間的實際距離一下子全部拉開了,景深變化了(光圈黨的福音)。

所以好像只要搞明白了這個關係,再來分析一下別人的電影焦段的選擇和為什麼要這樣選:

Long Lens Distant 長焦鏡頭距離
長焦能讓觀眾識別環境中馬上把注意力放在你拍攝的物體身上。這種方法特別在長焦調遠景時,相機離你的演員很遠,然後你的後景離演員更遠的時候起效果。

例如《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很經典的一個長焦調全景的鏡頭就很好的利用了長焦鏡頭的距離,虛化了繁雜的背景(但是觀眾又能感受到街景),然後注意力落在了二人身上。而且演員的移動速度也會受到focal length的影響,在長焦鏡頭前,演員縱向移動的速度會顯得慢了下來,橫向移動速度將會顯得快。這樣有一種讓觀眾覺得演員被困在了一個紛亂的世界的感覺。

-------------------------
累了,改天再碼。反正大概這麼個意思吧。短焦鏡頭反之好了。

08/15/2016 更新
公眾號:熊貓潘
專賣和電影製作有關的一切乾貨,全部原創,歡迎關注。


謝邀。先聲明一下,本人並非回答此問題的最佳人選,但是應該不妨礙隨便談一談。

通過正常的電影畫面,來定量推導出焦距,從數學上看,是一個典型的反向問題,而且是一個沒有唯一解的反向問題。因此,要相對精確地進行量化估計,就需要一些參考,例如在場景中人為放置一些標記,預先對不同鏡頭的特徵進行測量。題主可在Google Scholar搜索欄中輸入"estimation of focal length",自行搜索一下相關的論文。

如果只是做定性的判斷,可從人的感官角度出發,抓住一些與焦距有關係的視覺特徵,如景深、透視關係、鏡頭的光學畸變等等。經常玩攝影的人,都能通過畫面猜測出鏡頭的大致焦段。


無法判斷
一個35mm鏡頭在35mm畫幅上的內容,和一個17mm鏡頭在4/3畫幅上的內容是一樣的。不考慮什麼景深虛化畸變等等。

你不知道這個畫面是用什麼畫幅拍攝的,是35mm電影機還是35mm全副相機(這兩畫幅是大不一樣的),或者其他imax什麼什麼各種亂七八糟機器。甚至你不知道這個畫面有沒有剪裁過(一個35mm鏡頭的畫面裁掉75%面積一圈,就成70mm拍的了)。

所以你根本不可能從電影畫面反向判斷鏡頭的焦距。


通過透視關係來大致判斷


能大致判斷廣角中焦還是長焦
但是判斷不了是17mm還是18mm


正在學習電影焦距和色彩的分析。。。


從場景的景別是全景還是特寫判斷並不準確,原因上面好幾個回答已經說了。單說用什麼方式反向推導,以十幾年玩相機的經驗來看,只有看無體型變有可能推導出焦段,但是這種判斷只能基於大量拍攝經驗,無法量化


簡單直接回答你
1.看背景
2.看空間
3.懂得各類焦距性能
4.對特殊鏡頭要敏感(拿400定焦打打鳥,拿魚眼鏡頭拍拍風景)


無法判斷
一個35mm鏡頭在35mm畫幅上的內容,和一個17mm鏡頭在4/3畫幅上的內容是一樣的。不考慮什麼景深虛化畸變等等。

無法準確判斷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後面的解釋有誤,35在35上和17在4/3上只是幅面相同,物體的透視關係不同


推薦閱讀:

導演專業新生應選擇什麼攝影機?
攝影師,燈光師,調色師,我該怎麼努力?
各位攝指,各位掌機,各位愛好者,若讓你設計完美的攝影機,會是什麼面貌,有什麼功能?

TAG:電影 | 攝影 | 電影攝影 | 攝影與攝像 | 電影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