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電影理論里時間影像(time-image)和運動影像(movement-image)到底是什麼?
我找到了出處:
In the classical system of the movement-image, the action is dominated
by a sensory-motor organization of movement, that is, a causal motivation that links one action to the next. Time is represented in the
movement-action only indirectly, that is, through the linear chain of narrated
events. The time-image, on the other hand, is an image that has
become free from the classical narrative realism, and represents time
directly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pure optical and sonorous situations. 『A
pure optical and sonorous situation doesn』t prolong itself into action anymore,
since it is no longer induced by an action』 (Deleuze 1985: 29).
但是有點不太理解。
@Nymph 的答案給出了對於這兩個概念的一個大致的把握,尤其是奧爾遜的例子頗有意思,但其中對於德勒茲以及柏格森哲學的討論存在著些許不準確,甚至誤解之處。
既然題主給出了引文,那我們不妨先翻譯一下並且試著釐清文本的含義:In the classical system of the movement-image, the action is dominated by a sensory-motor organization of movement, that is, a causal motivation that links one action to the next. Time is represented in the movement-action only indirectly, that is, through the linear chain of narrated events. The time-image, on the other hand, is an image that has become free from the classical narrative realism, and represents time directly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pure optical and sonorous situations. 『A pure optical and sonorous situation doesn』t prolong itself into action anymore, since it is no longer induced by an action』.
【在「運動-形象」的經典體系中,行動受制於一種對運動的「感覺-運動」組織,也就是說,一種連接著一個與另一個行動的因果動力。時間在「運動-行動」中僅僅被間接地表象,也就是說,(它)通過被敘述事件的線性鏈條(而被表象)。另一方面,「時間-形象」是一種擺脫了傳統敘事實在論的形象,並且(它)通過對純粹的聲光情境描繪來表現時間。「一個純粹的聲光情境不再將自身延伸進行動,這是因為它不再是由行動所引起的。」】
顯然,德勒茲在此通過區分movement-image和time-image來揭示兩種通過形象(或者按通常的翻譯為影像,但在上文為了保持和柏格森哲學的聯繫,暫且翻譯為形象,並且其中包含著實在性的含義)來表現時間的方式。簡單地說:
「movement-image」便是通過運動來表現時間,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運動-行動」,通過行動的影像鏈條來表現時間。嚴格地講,從這種方式表現時間,便是將時間當作」運動-行動「的衍生物,進而把時間放在物體運動(movement of things),放在空間的框架下把握。
(「運動-行動」實際上意味著作為運動的行動,即將行動作為感覺-運動系統來理解。根據柏格森在Matiere et Mémoire中的行動理論,行動包含著兩個主要環節:一個是被動的感覺(暫且不區分sensation與affection),即身體作為運動的承受者;另一個是主動的運動,即身體作為運動的實施者。在這兩個環節之間存在著嚴格的因果關係,比如「刺激-反射」便是這個框架下的典型模型。從這個角度表現行動的話,我們得到的便是對於行動的線性敘事。)
「time-image」則是通過純粹的聲光情境,也就是並非關於某個行動的影像來表現時間。因而,從這個角度表現時間,時間便不再被看作行動的附屬,時間的連續性優先於運動及空間所表現的離散性,這一點表現了時間作為綿延的本質特徵。時間不再表現為物體的運動以及其位置的改變,而是表現為狀態的變化。正如在電影中,人物的行動或者物體的運動並非聲光效果的條件,實際情況恰好相反。(關於非線性敘事的例子與對時間的非線性表現上面答案已經提到。)
按德勒茲的說法,談電影實際上就是談哲學,因為電影的表現方式實際上同我們觀照世界的方式如出一轍。本來還想舉幾個與電影相關的例子,但是翻了一下兩卷Cinéma,發現Deleuze已經給了相當多生動又有說服力的栗子,題主還是仔細地再看看書吧。
其實剛剛開始讀德勒茲.. 斗膽來解釋一下.. (如有錯誤還望匡正)
1.
德勒茲認為,哲學是對概念的創造,而藝術是對感受的創造。對德勒茲來說,不應該從預設的傾向出發進行對哲學和藝術的思考。
在思考概念和體驗感受的過程中都存在兩種不同的思想方式——
對待「概念」: 日常生活的意義上,往往遵循著再現模式,以認同、交流為目標,往往表現為「定見」/「成見」,人們往往以某種約定俗成的觀念、價值觀出發來思考;而哲學意義上的「概念」是創造性的,是差異化的、異質性的,面向著意義的潛在可能性進行思考。
對待「感受」: 日常生活經驗中,人們總以一種再現的方式、一種經過了簡化的成見/定見的形式對待感受,傾向於感知那些可辨識的和重複出現的對象而忽略差異性的部分,傾向於直接將感受與某種概念相連接(譬如將心悸聯繫到「恐懼」,將異味的刺激聯繫到「噁心」);而在藝術中,感受是非日常的非人感受,能夠體現新的可能性,將有序的經驗分解為特異性。
2.
德勒茲的電影理論,就是強調在哲學的、藝術的意義上對待觀看影像時進行的「感受」。電影,採取許多相互剪接的影像來組成一個段落,進而通過鏡頭的非人的視覺來連接這些段落,所以能夠創造許多具有對抗性的視角,電影的效應就是把電影從人類的日常生活視角解放出來,表現為任意視角的呈現。在面對連接而成的影像時,如果我們不將某種預設的意義附加於影像之上(不認為影像是在再現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意義事件),我們就能夠獲得影像自身的意義。
2.1
運動-影像是早期電影的概念,由於攝影角度的運用超越了人們可視的範圍,能夠給予我們運動的直接影像,所以它開啟了我們對生命運動和時間的思考。
從運動-影像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運動自身,它以千變萬化的角度被我們觀看。而在運動中,我們可以得到對時間的間接感受:比如當運動體運動時,鏡頭也會隨之運動,鏡頭就在運動體的運動之外創造了另一種運動,這樣,運動就不再被思考為在一條單獨的時間線中接續而成的點,而是多樣化的、不可量化的差異的綿延。
最重要的運動-影像技術就是蒙太奇,它將不同的影像片段連接在一起,實際上是把不同運動的衝突性連接在了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傾向於通過單一事物的運動來體驗時間,比如通過太陽從天空中的位移、通過鐘錶指針的繞圈運動來把握時間,但是我們混淆了一點:並不是在世界中產生了時間,而是世界在時間中被我們感知。而電影帶給了我們一種在機器裝置中的時間,通過將不同視角中流動的時間剪接到一起,產生了不能被縮減為一個人們主觀視角的運動-影像。以往在人的主觀視角中,只能感知到與自身有關的世界,並不能思考異質性的世界和綿延(比如把植物感知為外在的客體,而不是一個感知熱量、光、濕度的過程),但是當我們的思考不再被限制在人的主觀視角中,不再以全知全能的人類視角觀看,我們就可以將我們的感知從已有的知識、道德觀念中解放出來,從而感知到非人的、他者世界的綿延。
2.2
時間-影像是現代電影的概念,挑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經驗方式(通過運動的線性連續來體驗時間)。時間-影像是時間自身的表達,這迫使我們拋棄日常經驗,去直面生命的生成。
在運動-影像的電影中,時間的流動被感知為位於運動鏈條上的東西,而在時間-影像中我們能夠直接地感受到綿延,而不是從運動中衍生得來。
與日常經驗將影像秩序化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整體不同,時間-影像的運作是非理性的,徹底打破了日常生活經驗。運動-影像和蒙太奇是通過不同活動片段的影像來構建一個衝突性的視角,而時間-影像是將我們從某個視角中解放出來,時間-影像通過非理性剪輯,展現給我們還沒有被線性時間所秩序化的影像本身,只呈現給我們不連貫的聲音、光線、色彩。
它讓現代電影重讀整個已經由不規則運動和虛假延續的鏡頭所組成的整體電影。直接的時間-影像是一直困擾著電影的幽靈,但它通過現代電影給予這個幽靈一個身體。這種影像是潛在的,它與運動-影像的實存性相反。
3.
正是由於電影能夠超越人類的固定視角,所以能夠突破日常生活經驗的定見,帶給我們一種對於時間的嶄新思考方式,也帶給我們面對更加豐富而潛在的生命差異的可能。
簡單地寫下理解,這個劃分是從《Materials and Memory》中對記憶的劃分來的。
========
伯格森的術語
伯格森在該書中區分了兩種記憶:
1. 一種是身體記憶。比如,我們每天走路回家時,你的意識可能根本沒留意到你自己在走回家,腦子裡想的是工作上的事。
2. 一種是心靈上的記憶。比如,你背個課本,這是最典型的心靈上的記憶。
當然後者也需要討論,我們的心靈(Mind)事實上是一堆Memory-Image(這點很重要)。當我們在生活事實上和世界發生關係的方式就是感知(Perception)。事實上,一個物質(Matter)就是由感知影像(Perception-Image)組成的,但事實上,我們獲得對一個物質的識別事實上要同事發生記憶作用和物質作用,即Perception-Image中包含Memory-Image。
而純粹記憶(Pure Memory)則是物質本身,它是綿延的、時間的、連續的東西,沒有涉及過任何理智的分析(Analysis)。分析的作用,就是將連續的時間、綿延本身進行切割,分成一幅幅影像,存儲在心靈中。當然,伯格森認為這個概念基本上是一種假象。
伯格森的這個區分試圖就是擺脫唯物唯心二分的看法,試圖用Image統一兩者。
=========
德勒茲的借用
Deleuze基本借用了這個觀點,Movement-Image強調的是和行動相關的身體記憶,事實上,這類電影影像往往是和行動相關,因此Deleuze也分為三類:
1. 感知影像(Perception-Image):獲得刺激的影像
2. 情感影像(Affection-Image): 情緒的影像。當然,不能理解成我們通過某類影像獲得情緒,而是情緒本身就是這些影像。情緒本身是行為,也是造成行為的原因。
3. 動作影像(Action-Image):表現最後行為的影像,不是說行為產生了影像,而是行為本身也是影像。
攝像術(與電影這個概念要做區分)其實和人類理智活動也是一致的,它把連續的世界切割成每秒24幀。然後心靈通過圖像的聚集(Aggregation of Images),拼成運動。而運動只能間接地展現運動。
於是德勒茲就是再探討,有沒有直接展現時間的影像。
事實上,德勒茲發現Movement-Image中最大的問題是,整個圖像生成過程是一個決定的和機械的。伯格森試圖用錐形時間來解釋這個觀點,記憶圖像是一個向前濃縮、歸納、分析的錐體,現實的行為、影像最後都落在錐體的間斷與世界圖像的焦點上。比如我們在看一個類型片時,我們總會對劇情產生預期,每一個場景產生預期,而最終結果往往也是符合預期的,或者間接符合預期的。這就是你引用的文字中說明「傳統的敘事現實主義無法直接展示真實時間」的原因。
而事實上,想要打破這種錐形結構、機械式的方式就是前面說的Pure Memory。德勒茲認為藝術電影中存在大量影像,是無法用原本的Memory-Image解釋的,這個時候你就接觸了到Pure Memory,純粹的聲音、圖像符號就可以擴展你的記憶錐體,你就在此體會到了時間,因此也叫作Time-Image。而且儲存這些Pure Memory的方式就是Recollection,我們要調動起過去的Memory來獲取對新影像的理解。這時候時間也分叉了,同時具象化和虛擬化。
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如何駁倒算命先生?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國外人文社科類紀錄片?
※你能想像的世上最極致的孤獨是什麼?
※在公共廁所不小心被馬桶水(蹲式)濺到屁屁,對健康有多大危害? 有什麼正確及時的處理方式嗎?
※如果把富人的錢均給窮人,會有什麼後果?
TAG:哲學 | 吉爾·德勒茲GillesDeleuze | 人文 | 現象學Phenome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