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注?

《正義》鄭玄云:「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堯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時未改,故依堯正月上日也。」
怎麼理解?
原文是「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


「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堯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時未改,故依堯正月上日也」

正,即是正月。改正,就是改變正月。「帝王易代,莫不改正」的意思,就是說凡是帝王改朝換代,都要改變正月(即改變曆法)。

堯正建丑,舜正建子」的意思,就是說堯的曆法是以丑月為正月,舜的曆法是以子月為正月。

所謂「建丑」、「建子」,就是古代中國曆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叫做「月建」。簡單而言,就是以冬至所在的這個月為子月,以後各月以此類推,分別是丑月、寅月、卯月等等。因為冬至是以地球公轉位置而確定的,所以這個日期是固定的,那麼子、丑、寅、卯等月也是固定的。

但是,一年從哪個月開始,這是不固定的,是人為指定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就是正月。鄭玄說:堯是以丑月為正月,也就是堯在位時,他曆法的一年是從丑月開始的。這就叫做「建丑」。而舜繼位後,改變了曆法,把一年的開始改成子月,也就是以子月為正月,這就叫做建子。

——順便說一句,我們現在的農曆是建寅,即以寅月為正月。(那麼子月就是現在農曆的十一月,丑月就是農曆的十二月。所以每年冬至肯定是在農曆十一月的。)。

我們現在的農曆又叫「夏曆」,為什麼呢?因為據說就是夏朝的曆法,因為夏朝曆法就是建寅的。據說,堯正建丑,舜正建子,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到了秦代,則採用顓頊歷,即顓頊的曆法,它是建亥的,即以十月為歲首。從漢武帝時,又改成了夏正,以寅月為正月,從此兩千多年就固定了下來。

再順便說一句,我們常說「正朔」,啥叫正朔?正就是正月,朔就是初一,所以「正朔」的本來意思就是「正月初一」。因為每個帝王改朝換代都要改變正月,所以後來「正朔」一詞就變成政治法統的意思。

此時未改,故依堯正月上日也」,這句是說,當時舜剛剛繼位,曆法還沒有來得及改,所以他繼位的日子是正月初一,這個正月初一是按堯的曆法算的。所謂「上日」,即「朔日」,也就是初一。

那句正文「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其實是《尚書》中的原話,意思是說:(堯要禪位給舜),舜要禪讓給有德行的人,(認為自己德行不夠),所以很不開心。正月初一,舜在堯的太祖廟中,接受了禪讓。

(這句話中,「不懌」一詞又作「不嗣」。今文尚書中寫為「不懌」,即不高興。古文尚書中寫作「不嗣」,即不願意繼位。)


原文的意思是,堯把帝位傳給舜,舜說自己的德行不夠,(假意)推辭一番。正月上日這一天,舜在文祖廟這個地方接受了地位。

而正月上日這一天具體是哪一天,我不清楚,到底是上等吉日,還是上元日,還是什麼,不清楚。文祖是什麼,是文祖廟還是一個人,不清楚。

鄭玄的注釋,是注釋「正月」的,告訴我們的是誰的正月。

上古時代,帝王更替要換正月。「帝王易代,莫不改正。」

陰曆一年十二個月,分別用子丑寅卯十二地支表示。地盤上,把東西南北四方又細分為十二個方位,也分別用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正東為卯,正南為午,正西為酉。所以經線又稱為子午線。天盤上,以北極星為中心,劃分為十二方位,與地盤十二方位相對應。

某個月的半夜子時,北斗星斗柄指向子位(正北),那麼這個月就是子月。過了一個月,斗柄又會指向丑位,這個月就是丑月。這就是月建。

十二個月是循環的,無始無終,那麼一年從哪個月開始算呢?古代帝王為了顯示自己獨具一格,就有不同的規定。堯規定一年從丑月開始,以丑月為正月。這就是建正。堯就是正月建丑,即把正月建在丑月。換一個帝王就改一次正月。舜把正月建在子月。鄭玄注釋說,舜剛接班時,還沒來得及改,所以這裡的「正月上日」還是堯的正月,即丑月。真不知道鄭玄是怎麼知道的,全靠腦補?

夏朝建立,把寅月定為正月,即正月建寅。商朝建立,把丑月定為正月。周朝建立,把子月定為正月。秦朝也改了一回,記不清改成什麼了。漢朝改回夏制,以寅月為正月,一直延續到今天,所以現在用的是夏曆。所以堯時的正月就是現在的臘月。


請看《竹書紀年》


推薦閱讀:

辦公室,用古文怎麼表達比較恰當?盡量是一個字!?
《赤壁賦》里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出門遊玩時從一座清代的牌坊上面抄下來的,求斷句和翻譯?
為什麼直到離開學校後,才發現當年厭惡的文言文真的很美?
想用文言文的话祝福朋友在新的一年取得成功怎么说?

TAG:文言文 | 司馬遷 | 古文 | 史記書籍 | 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