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白《將進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材」為什麼不是「才」?

是通假字?還是?


因為謫仙此句中就是想說「材」啊。

在現代漢語中,「才」和「材」是差別比較小的,口頭上可以混用,但是在古代,這是分得很明的。當然,「才」可以通「材」,但是「材」不通「才」,而且這兩個字的主要意思就有一些微妙但至關重要的問題。
「才」, 小篆的它被刻畫為草木初萌的樣子,是指事字,義指才華、能力。
「材」,是形聲字,本義木材(古今仍保留這個用法),也有天賦、資質之義。

那麼,這裡為什麼說謫仙想說的是「材」呢?
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字面意思,正是「上天給了我這樣的才能,自然有其用意(或作:對我自然是有用的)」,顯而易見的是,謫仙想說的「材」,就是指人的天資——「材」——了。2014年1月26日補充:中華書局本《李太白全集》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財」、一作「天生吾徒有俊材」、一作「天生我才必有開」,仍可得此意。
在古代中國,「材」和「才」,即一個人的天資和這個人「最終」的水平,這兩個概念是區分得很嚴格的,現代似乎就淡些了。
例如,荊公傷仲永,便是傷他有「材」無「才」;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也是看這個學生有哪方面的天賦,再朝著那個方向理這渾金璞玉;《馬說》之「不能盡其材」,儘管此「材」作「才能」講,但仍能夠勉強看出一點它作「天生的才能」這個意思的痕迹。相較起來,誇讚曹植文賦詩歌好的「八斗才」和使武侯臨危受命的「君才十倍曹丕」(及後面那句大家都很熟的)所指的「才」,就很容易看出差別來了。(此外,恕這裡才疏學淺,若不介意的話,我們避開五色筆的故事,請問可以嗎?)
而現在常作為話題的歷史人物,有的有材有的無材——或說,資質平庸——,然而絕大多數都有才,並以之流傳後世,得到「永生」(《聖經》語),這一狀況也可以很好地為區分這兩個字提供幫助。

順帶一說,從例子們也可以看出的是,「材」可以有兩種解釋:「天生的資質」和「天賜的資質」。題主君問的是謫仙的詩;僅在謫仙的詩中,個人偏向後者。「天生我材」——「我能負這天命,我當負這天命的呀!」——謫仙在借酒澆心中塊磊啊,有著「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的豪情、殷勤及有資本的自命不凡的謫仙懷才卻不能報國的怒氣怨氣都化成了這句詩撲面而來的狂狷和飄逸,入世之念暫時變成出世之情,也就是秦以後的文人都有的「在儒(入世)與道(出世)之間蕩來蕩去」的狀況,但能盪至如此,不愧太白之風啊——當然這也是為什麼他被說虛偽的原因。有些——大部分——古人啊,真的很喜歡——到了令今人莫名的程度——「天命」這個概念啊,最常見的就是民歌和明清的小說評書戲劇了吧,「只要有愛從東漢末年活到三國鼎立也沒有問題,雖然我只是馬」,這個設定未免也太……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話出自李白的《將進酒》。這首詩,是李白在什麼狀態下寫出來的,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李白是一個有「道心」的人。

這句話的意思,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需要我去完成,金錢用盡了,這些散失去的東西以後依然會歸來。

當初在上學的時候老師是怎樣教的,現在已經忘記了。但是,我現在對這句話,卻有了新的見解:

為什麼要用這個「材」?先來看看這幾個「cái」在以前是什麼意思。

才,草木之初也。

材,木梃也。

財,人所寶也。

《說文》或許是對記載文字的本意最接近的一本著作。

草木之初,首先草木是生命,與生具有「元、貞、利、亨」四種潛在的「德」,任何生命都具有。其次它要被用到,也就是「成才」,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棟樑之材」原本指的是這塊木頭可以成為房屋的棟樑,也就是堪當大任。拿到今天來說,就是「人才」。

用在現在來看,或許意思是說:任何一個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每個人都是天生具有「才」的潛質,但也需要後天的指引與努力。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要想成才,要學習,要時間,要金錢,要努力……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想這或許是對「天生我材必有用」比較形象的進一步的詮釋。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一句不僅是李白對自己的人生的肯定,也是對每個人的人生的肯定。

而「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我覺得意思是有幾種的。

一種是哪怕你遭受劫難而一貧如洗、身無分文,只要你這個人還在、還活著,只要你願意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那就一定會有「還復來」的希望。

一種是為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寧願花費「千金」,也一定要做。哪怕結果不好,讓我重新選擇,我依然會做之前同樣的選擇。同樣,我也相信會有跟我一樣的同類人,是跟我做相同的選擇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兩句話互為因果。

雖然「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覺悟。因為大部分的人是通過「千金散盡」讓自己擁有「成材」的本事,再「必有用」「還復來」。

遇到重大的事故,不要尋死覓活的,只要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千金散盡」,但還是有希望「還復來」的。

書讀百遍,但要靜心安心用心,同時也要反覆琢磨、熟讀玩味,才會其義自見。

而對於這兩句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內涵:你要找到自己真正的「材」在哪裡,真正的「用」在哪裡。


從詞義的衍生過程來看,「才」與「材」有兩個義項是重合的,即「才能」與「資質」,文獻中表達這兩個意思時,「才」與「材」一般情況下是可以換用的。《現代漢語詞典》里
「人才」與「人材」兩個詞條並存,可以通用。2004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明確區分了「才」與「材」的使用界限:表示「才能」時專用「才」,例如「德才兼備」、「多才多藝」;表示「資質」時專用「材」,例如「因材施教」。即便是指某種人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也具體指明「才」是「從才能的標準說」,如「天才」、「全才」、「庸才」;「材」是「從資質的角度說」,如「棟樑之材」、「蠢材」、「賢材」,並且著重強調:「人才」是現在的規範詞形,不能寫作「人材」。
正好要上《將進酒》,網上看到的,和已有說法一致,原文舉了很多例子,原址:才與材


你們不覺得其實應該是「財」嗎?


原諒我只能猜測。
李白可以說是繼承莊騷文辭,有用無用的我聯想到莊子「無用之材」的文章。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李白的「高堂明鏡悲白髮」讀起來會有很暢快的感覺?還有類似的詩句嗎?
想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請高人推薦幾本好書。傳記、分析評論都可以。?

TAG:唐詩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