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在《背影》中,描述父親為了他穿越軌道和爬月台。而朱自清沒有阻止他父親這種危險行為,算不夠孝順嗎?


朱自清的《背影》發生在1917年,當時的南京浦口火車站(今南京北站),那時候肯定是低站台(現在的浦口還是低站台),再加上當時浦口站也沒有天橋,所以朱老要出站肯定是穿越股道,和「爬」(估計是因為文學方面的原因,用「爬」表現出父親的艱辛,畢竟那個站台的高度,也就抬個腿的事情,見附圖)。而且當時也沒有那麼多班次,蒸汽機車啟停是那麼的緩慢,聲光效果又是那麼強烈,火車接近時只要不聾不瞎不殘廢,都有足夠的時間離開股道進行躲避。所以在當時朱老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不對。不過看評論好像題主還想把南京南那玩意扯過來,那我還真不知道低站台+蒸汽機車和高站台+高速動車組的有什麼關聯性。


附圖1:南京浦口站的低站台

附圖2:民國時期的上海火車站上車的情景

---------------------------------------------------------------


你知道我們鐵路有個下道避車的距離么?
根據線路允許速度的不同,最小下道避車距離也不同,線路允許速度越大,就越需要越早的下道。
至於具體多少,問百度吧(摳鼻)
關於高低站台,低站台不管多胖,爬個站台終歸還是可以的,朱自清的父親也只是有些費力而已。
至於高站台,超過一米的平台我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一下子就飛越過去,若是肥胖一些,又穿的多一些,爬不上去很正常。
至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鐵路站台多高,現代高站台多高,你猜?
蒸汽機車的進站速度多少,高速動車組比它快了多少,你再猜?


看了看評論區,題主at的基本都是南京南事件里沒有為死者家屬說話的答主啊。
然而朱自清孝順與否與他父親穿越股道是否危險並沒有關聯,穿越股道從來都一直是危險的(不過是在如今更危險了而已),朱自清有沒有制止、他孝不孝順改變不了這一行為的性質。
題主似乎試圖從《背影》中推導出某個結論把我們這些人批判一番,從而為南京南事件主角背書,可惜你的邏輯實在是感人,哪怕我站在你的角度上冥思苦想許久也沒弄清你究竟想如何達成這一目的。


被咬了,又打錯字,你看看我是不是又老了。改正一下,是被邀了。

我姥爺現在九十多了,今年過年時和我說,約克啊,我參加革命那會兒,國軍的火車被打的出不了門,只能從石家莊開到定縣,我們從北平回來,走的都比火車快,上了火車,車上都有國民黨的兵,開出去一段就要開槍射擊,然後再開一段。。。

朱教授的回憶,比我姥爺又早上個十幾二十年。那時候的火車進站速度,當個鐵道游擊隊真不是難事。

刻舟求劍,還拿這種腦洞中的劍來砍人。。。我三歲之後就不會這麼玩了,匿名題主你呢?

不過還是謝邀


民國時候火車什麼速度?


題主,你小時候你爸打你,有家暴嫌疑,你卻沒有報警,讓警察叔叔抓你爸使你爸重新做人,算不算不夠孝順?


民國的不清楚。9幾年坐火車,一站台一道經常停有貨車。客車到站停在2站台3、4道,那時候小站幾乎都沒地道或天橋。要坐車不光得翻過站台,還得鑽車底。那時候上百人一窩蜂的跳下站台從接頭翻過,從車底鑽出來趕火車的場景題主不知有沒有見過?
說實話剛開始覺得這個問題提的很迂,但結合題主匿名@了我和一群人的情況,確實在搞事情啊。看了別的回答,原來是南京站的事。水平需要加強了,這提問的水平簡直沒水平啊。
盡量正經回答下:穿越股道,翻月台不算危險行為。除了跌傷,本身是幾乎沒其他風險的——只要你不挑火車進站的時候,更不能挑動車到眼前的時候。這種行為已經不算危險行為了,叫找死。


匿名搞事,已經舉報。


事先表明對題主的看法: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這些年軌道交通的發展)

先說幾個背景

事發的浦口站是一個盡頭式車站

以前的很多車站的設施相比現在而言,是很欠缺的,所以,方式也是跟現在不同的。

當然,我對 @八坂克圖格亞 說的

至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鐵路站台多高,現代高站台多高,你猜?
蒸汽機車的進站速度多少,高速動車組比它快了多少,你再猜?

這個著眼點,我是不贊成的。

現在高鐵的剎車反應,前的蒸汽機車牽引的貨車是沒法比的(幾十節車皮,把氣放掉得多長時間)。或者說,火車看到人,做任何反應都是多餘的。

相比而言,現在地鐵因為乘客掉下站台剎車的案例是有不少的。

我經歷過太多穿越鐵路線的事情,都習以為常了。以前的鐵路線都是平交,沒有立交,我過個鐵路走不穿鐵路線怎麼過去?並且:

1、主要路口稀少(比如國道路口)

2、非主要路口,都是無人值守的路口

答主本人曾經經常坐通勤火車(我不是鐵路職工,坐的不是通勤車,而是行程幾百公里的慢車,幾乎每個鄉鎮都停一個站)

筆者上下的站都沒有天橋,附近也沒有有人值守的路口,所以都是直接在站內穿越股道到對面去的。

危險么?確實危險,那是一條鐵路幹線,鐵路運輸繁忙。幾乎每次上車、下車,都有火車從正線呼嘯而過。

上下車的乘客,就趕在呼嘯而過的火車駛過之前或者之後,穿過一條條股道,然後爬上對面的站台。

這很正常,慢車停在到發線,其他的車趁此進行會車或者越行作業,一般不會白白浪費慢車停戰的機會。

大概跟知乎諸君的代溝太過嚴重,就跟你在鄉下坐汽車,下車後穿越馬路去馬路對面一樣。當然,如果售票員好心,會提醒你注意看車。

但是,在那個年代,就是小孩子,多數乘務員也不會管你。

並且,當時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行李。。。。很多人是跳著擔子穿越股道的。

嚇人吧?

那麼,這就需要很長的提前量了(擺好筐子,跳下站台,搬下筐子,套好擔子,挑上,穿越股道,卸下擔子,然後分別把兩頭的筐子分邊搬上對面站台,再爬上去)

站台就是這個高度 @邵若燕 說不能用爬這個詞,不過我的個人感覺,貌似沒有其他的詞好用。邁上去?我們可是沒有練過健身的人,張腿、屈膝到這個程度,太費力了,另外,褲子怕開襠啊!

我們當時用的詞是」翻「上站台,跟」登「」邁「的差別就是出,身體側傾。是否爬,界定大概是前肢是否著地,確實很多人這樣上站台的(單手會撐一下地面保持平衡)

個人覺得,對於一個那樣體形的老人,用」爬「字很形象。用」翻「那就是龍精虎猛的小夥子了

如果是規則的框子,還是「程序化「的是,時間不是太長。如果是其他臨時性的行李。。。比如,我家那個縫紉機+自行車,我當時不在場,我不知老爹一個人怎麼挑過來的。。。。。(火車站在鎮上,汽車站在縣裡,中間隔著一條河)想起來滿眼都是淚

那麼,怎麼樣保證安全呢?

就是」望聞問切「,哦,沒有切

望,就是眺望,看看有沒有火車過來(跟穿過沒有斑馬線的馬路一樣)

聞,就是聽,有沒有火車的聲音。

注意,這是火車站,無論是會車還是越行的火車,在進站之前都是鳴汽笛的,並且在幾個設定的距離都會鳴。具體的規律我們鄉下人都沒懂,有長鳴,有短鳴,有啥鳴幾下的,但是,對於我們這種常客來說,聽那個聲音的大小,就知道知道火車離自己這個站有多遠了。

當時鐵路周邊的環境基本是穩定的,啥聲學上的散射、折射、衍射之類,都不用管了,所以聲音的大小很好判斷

問呢?就是問站上的接車人員了,別問乘務員,是因為當時通訊條件落後,乘務員也不清楚是否有車經過,是從哪個方向,連停靠哪個站台都不知道(經常搞錯站台,跑到對面門去,甚至將錯就錯,直接開對著股道的門,而不是對著站台的門,可能車上人太擠,擠到對面門去太話時間吧),而不是因為乘務員很拽。

總之,對那個年代,我惡感滿滿的。報紙上是乘務員為乘客端茶送水的照片,實際上。。。。。車廂裡面只有那些」為人民服務的「標語跟照片裡面一樣

而車站人員畢竟要在當地混,不會太拽(你那麼牛逼,你能擔保不被當地人揍一頓么?)

雖然時間點也拿不準,但是大概的是有的,並且能提供火車駛來的方向(知道是越行還是會車)會車分兩種,一種是對向車進站停下,然後本車(就是我們下車的車)起步前行;一種是對向車不停,呼嘯而過。但是,有時候要連續等幾列車駛過,所以,這時候,問問車站人員就很有用處了(有些行李多的傻帽看到有車駛過,就急急忙忙的跟著別人跳下站台了,不知道後面還會有車駛過,因為封閉區間的存在,對於沒有行李的人來說,在兩列同向車之間穿過車站還是安全的,但是,對於行李多的人來說,就有危險了)

至於火車的鳴笛,鐵路邊上看到那種方形的鐵牌,火車駛到,司機看到鐵牌那裡就會鳴笛。

總之,以我那個年代人的眼光來那篇文章,除了親切,只有感動(作者為啥不自己也跳下站台),哪有什麼不安全感?

@邵若燕 說得很精闢,我們當年的火車的聲光效果太明顯了(當然,速度比民國時代不知高哪去了,我們的感覺就是風馳電掣,但是,剎車的延遲還是很嚴重,等一節節車廂的放氣,太慢了)

另外,就是浦口車站沒天橋,另外,當時估計附近沒道口吧?(以前的車站沒天橋,地道是更晚時期才流行的。不直接穿越就只能飛過去了(不過,像我這麼有道德的人,就算沒天橋,如果有道口,也會選擇走道口的,哪怕是無人值守的道口,因為道口附件有鐵牌,火車會鳴笛,當然,如果是稍大的車站,在咽喉部位會有道口,雖然沒有紅綠燈,但是沒有站台,穿越起來方便很多)

另外, @約克公爵 火車比走路慢,我猜,那是因為在戰鬥吧?


1922年客車時速大概是40公里,以平安鐵路為例,兩天一夜可以開一千公里(其實停的時間很長,因為當時都是單行線,要停車會車,否則二十多個小時就能開一千公里)

朱自清所敘事的年代稍早,車速也應該差不多。

但是即便如此,當時的火車剎車非常慢,可能說,對於司機以外的人來說,你就當火車沒裝剎車吧

1924年2月,一列從北京開往瀋陽的火車上,因為三等車廂里一個乘客點過煙之後順手扔掉了還在燃燒的火柴,火柴燃著了他身邊乘客的棉袍,棉袍又引燃了座位下面的木板,車廂之內濃煙滾滾,乘客們東奔西逃,互相踐踏,十七個人被踩死,二十二人被燒死…

但是,當時浦口還沒有鐵路輪渡,是盡頭式車站。

其實,就是通過式車站,正如 @忙裡偷閒的楊 說的,直到90年代,這樣穿越的都有,甚至從火車底下鑽過,然後穿越股道、爬上站台。

在以前的歷史條件下,穿越股道,翻月台不算危險行為。除了跌傷(唉,我兒子就跌傷過),本身是幾乎沒其他風險的。

-------------------

介紹了太多,對看論點的人來說,過於冗長。總結我的意見如下

以前就是那樣穿越車站的,我們一直到七八十年代還這樣穿越大多數車站的,因為我們沒翅膀,靠的是望聞問(切)

火車進出站的時候動靜很大,有經驗的乘客足以判斷,站台的工作人員也會提醒(就算工作人員冷血,但死人總是晦氣)

浦口站是盡頭式車站,不像我們當年,穿越的時候會面臨風馳電掣的火車(出站的火車速度很慢,進站的火車除非司機想自殺,也很慢)。所以,任何人都不會有不安全的感覺。


很多低站台車站本身就是允許跨越軌道的謝謝


你這個問題,有朱自清一個標籤就夠了,頂多加個安全或者月台。什麼「南京」啊、「新聞」啊、「高鐵」之類的,不需要也不必要,所以我幫你去掉了。想洗地就洗地,想背書就背書,彎彎繞繞的一點也不爺們兒。


為什麼感覺你沒有get到朱自清的本意。


能提出這種問題,真TM有問題!


那時候還是蒸汽火車,聲音大速度慢,班次又少,爬站台穿越鐵路什麼一點都不危險。


在沒有天橋和地道的時候,你要讓大家都不要過馬路嗎?


不用說民國 我安化站堂堂三等站幾年前沒修天橋如果停靠二站台都是從軌道走過去坐車的


你把印度置於何地


回答那個年代,找到那個年代站台的照片才還說這個問題


謝邀,你直接跟印度火車站比豈不是更好?


角度刁鑽


毫無意義的提問,這就是沒用問題找問題提問。


莫名想到 莫高考作文


。。。


推薦閱讀:

TAG:鐵路安全 | 朱自清 | 背影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