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該破除哪些認知局限?

參考高中生應該破除哪些認知局限


社會很黑暗很骯髒很虛假,其實很多的你看不慣只不過是正常的利益糾葛;
社會就這樣,你改變不了,千萬別以為學會了一句話就真正成熟了;
大學的社團,尤其是學生會很黑暗,你見過黑暗么;
到了大學再也沒有真正的友誼了,放屁;
出了大學再也沒有真正的友誼了,你是有多虛弱;
出了大學就沒有真正的愛情了,事實上愛情就沒有純潔的;
大學成績好就代表著錢途好,你錯了;
大學成績跟錢途屁毛關係沒有,你錯了;
知識不能改變命運,你錯了;
只有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你錯了;
認為學習比人脈重要,你錯了;
認為人脈比學習重要,你錯了;
大學應該儘可能多地去兼職,為進入社會做準備,你錯了;
大學兼職不值得,得不償失,應該把所以心思用在學習上,你錯了;
大學應該避免被社會同化,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你錯了;
大學應該完成個人的社會化,要學會很多人情世故,你錯了;
不喜歡打扮不喜歡化妝,但很多時候,「真我」不值一錢,除非你真的好看;
長得很漂亮很會化妝,你以為這樣就能前途無量么;
大學就是應該揮霍的,這是人生最後對青春的放縱,我只能呵呵;
荒廢了大學生活就真的一事無成了,真不盡然;
學文科的很苦逼,那是你不行;
學理科的很苦逼,那是你不行;
大學老師很不負責任,像小姐一樣上完課走人,其實老師也很孤獨,你不搭理老師老師也很難過;
跟大學老師搞好了關係你是不是就陷入了平步青雲的幻覺?快醒醒吧。

——————————————————————————————————

補充:
看起來我說了等於沒說吧?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對了吧?不知所措了吧?但其實我什麼都說了,很多事情也無所謂對錯,只有智商低的人才追求非此即彼的標準答案。成功的人有很多,他們的大學有千千萬萬種上法,沒人能告訴你按照哪種方法上你肯定能成功,這是世界最讓人蛋疼的地方,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大家千萬別陷入不可知論的漩渦,只需要在大學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行。什麼是自己要走的路?每個人情況不同,我真的無法告訴你,懶惰的人才會依附於現成的答案。世界本就是非難辨,你的道理需要你自己去選擇。

整齊劃一的世界是無聊的,世界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我不是上帝,掌握不了是非對錯的標準,所以,每個人都愛咋咋地,散了吧。


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監獄,我們的眼光所到之處就是我們監獄的圍牆。---尼采


謝邀。

「我的價值超乎你想像」的盲目自信。

近期正好是某合作高校的招聘期,發出信息後,高薪的誘惑讓我的郵箱一天內收到了180餘份大四找坑的蘿蔔的簡歷,第二天從中挑選出60顆把簡歷做得很漂亮的大四蘿蔔進行了面試。地點在成都。拿著該單位的資質證明在各學院幾乎通行無阻~

而這幾場面試過程的跌宕起伏簡直快刷新我對於本專業的認知。

我總喜歡問一些大家覺得很尖銳的問題。我很驚訝在這一批面試者中絕大多數是看知乎的(貴知果然是當代信息資訊平台之楷模),而更有趣的是回答說「我相信一家優秀的單位不會虧待一個優秀的員工」的人佔了其中相當一部分,然後我問他是不是看知乎,他問我怎麼知道。

你看這個問題我還答過。
面試談工資的時候,對方問你的期望薪資,如果反問對方「根據自己的能力能給多少」,合適嗎? - 王彥翔的回答

既然是自己答過的問題,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去驗證其真實水平,絕大多數碰到了繼續挖掘式的提問時,會告訴我「我覺得以我的能力加入貴公司這樣的教學項目,月薪上萬應該不誇張」,緊接著就是一陣無方案無根據無考察的猜想和頭頭是道的個人競爭力分析。

我內心咯噔一下感嘆「初生的蘿蔔沒見過開水的溫柔」,而當我告訴他們該單位月收入最高的導師,光底薪加課時費就可以達到月薪1萬6左右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其眼中放出的光芒和內心的激動與局促。

激動了。慌了。
於是我有點兒失望,根據經驗,九成的此類反應是來自於能力和水平不匹配。

當問到:你有什麼優秀的個人作品可以做個展示嗎?
沒有。但不代表以後沒有…
那你有過相應的教學經驗嗎,教學成果如何?
曾經在某培訓班當過一段時間藝考助教...
那你憑什麼感覺你的專業能力可以駕馭教本專業的大學新生的任務?
我是個善於學習的人……我……
你認為就目前的專業水平,如何實現你月薪破萬的價值?
我會好好備課,上課,然後盡己所能的教好學生……然後…然後……然後…
就這樣就可以上萬了嗎?
……
你對於目前的教育市場和播音主持專業內容的教學有什麼看法或研究嗎?
因材施教…管理好班上的學生不出問題,然後讓他們都獲得好成績 …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原來這麼多的蘿蔔覺得月薪上萬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吐槽完了說點兒重點

作為HR當中的一襲洶湧的泥石流,我想我是個很實在並且不大喜歡留情面的討厭角色。

傳媒專業學子眼光高我可以理解,但是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評估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典型的小孩子思維,永遠停留在「別人給我錢多多益善,不然不夠用」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渴望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把公司當爹媽
然而,很抱歉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也沒有義務做你的爹媽。
企業是用工資是換取價值的,記得是換取,創造價值的能力和工資數目是匹配的。(這一句取自於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回答,很貼切。copy過來~)

能力值與期望值應是成比例的,有人告訴我,他所認識的本專業出身的娃在拚命接商業演出和等等一系列兼職的基礎上能達到月薪6000-8000不算是一件很新鮮的事,然而我又要灌砒霜了,事實和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這個錢掙得很容易」往往會有很大出入。就目前成都市場情況而言,本專業大學生一場商演主持800算中等價位,沒有電台電視台等「在職欄目主持人」的光環或者在長期跑場經驗的情況之下,單場破千並非易事。並且進行商業演出往往伴隨著奔波和勞累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經濟消耗消耗。說白了,開價1000+一場活動,一幫子人搶著搶著上。一千以上給大學生做的活動,比較少~
單場三千的價格隨便在業內找到更加靠譜而合適的人選。我已經可以找當地電視台根正苗紅的小胡蘿蔔來了,老胡蘿蔔價位要再高一些~~

而情況都往好了想,滿打滿算不吃不喝一個月要掙夠八千,意味著至少每月20場以上的活動。無限體力的情況下,拿青春和容顏以及去換吧。寶貝兒們。

而還沒有畢業,毫無工作經驗連稍大一點的場合都還沒登上過的大四蘿蔔想從相應的公司手中拿走上萬月薪,我有理由說基本是還沒有睡醒

當錢都是搶來的。

眼光這麼高,手這麼低。

連培養,我都不想。

更別說直接上崗任職。

我很想告訴他們,這個學院當中那批風雲師哥和風雲師姐很多都和我挺熟的,當年他們一樣對未來充滿期待對自己充滿自信,然而經歷了不長不短的打磨之後,現在的他們比以前更懂得了什麼叫「能力值和收入成正比」「比自己牛B的人滿大街都是」的道理。尤其在電視台的那批人拿著每月2000的月薪拚命的充實著自己,努力工作,努力做人,努力的讓自己更上一層樓。他們的目標是努力在三年以內讓自己站穩腳跟一步一步個腳印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他們百里挑一,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並且再忙每個月都至少看兩本有用的好書。

而當我放出這個高校的招聘信息的時候,他們當中有很多,都來應聘過了。

他們當中已經面試成功的人,並已經可以確定上崗既可以拿上萬月薪。但這一批人不但專業能力極其優秀,還往往在單位需要他們提出點子的時候,能迅速的根據自己的想法和以往經驗擬定一份出一份相當有分量的執行方案並作出可行性分析,據我的對他們的了解,上學時就行動力極高工作後更是直逼滿分。
一個二個工作起來還都是不要命的主兒。


因為或多或少對他們都有所了解,我不帶任何調侃情緒的很認真的問薪資待遇的要求,他們表示「按該單位的正常程序和要求走即可,不做特別要求,能力和收入水平很明顯應成正比,選擇也是雙向的,但我願意選擇先用誠意和實力來證明我的價值。」

這種回答,明顯實力派,聽一下就覺得海飛絲。

小蘿蔔們和這些師哥師姐比連一根兒毛的競爭優勢都沒有。盲目的自我吹噓等於給自己挖坑跳,HR們又不是SB。

於是有人問我:那你本著這個心,去高校面試有何意義?

我再放出一個結果,整個招聘當中我當場發給了一個來自川音的小妹妹一張pass卡。雙播專業,英語六級,無正式工作經驗,形象中上,但為人非常真誠。
同樣的問題問在她身上。
你有什麼優秀的個人作品可以做個展示嗎?
沒有。因為我今年剛大四嘛,沒有相應的工作經驗,所以想要獲得一些工作經驗,工資方面沒有更多的要求,能學到東西很重要。
那你有過相應的教學經驗嗎?
沒有過...但我的學習能力相對來說是還不錯的...
你覺得你現在的能力每月值多少工資?
2000?3000?(臉一紅)我沒有這個概念...不好意思老師,因為沒有過正式工作,但是只要能滿足在任職過程中的基本生活,我就滿足了。
雙語專業,6級,能進行相應的同聲翻譯或全英文晚會主持嗎?
啊...這個真不行...但是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是很願意並渴望學習的,但上台前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導...不然砸了活動很不好...

這是全天面試中的一股浩然清流。恰巧應對了該學院對於後備人材的要求————真誠善良,值得培養。

可惜的是最終這個小妹妹可能因為工作地點離家過遠的原因(工作地點在湖北,再或者也有可能是覺得HR過於奇葩內心畏懼),給我發了一條簡訊說和家裡商量了一下,覺得目前還是不大合適,感謝認同。
很禮貌,這種拒絕還是很舒坦的。主要是真誠。
泥石流的邀請終究是被拒絕了一次~~~~~~~~
————————————————————————————————————————
所以說有很多人說面試的結果取決於HR的心情和喜好,還是很有道理。
比如我。

天吶。
想不到我竟然是這樣的HR。
想不到我竟然是這樣的王老師。

你招人竟然除了看實力,其他的就完全靠感覺?
對吖~這有什麼問題。我可是天蠍座呢。
————————————————————————————————————————
對了,再吐槽一句。


專業能力和做事態度同樣重要。
前一晚看了影視學院朗誦團招新的過程————大多數已經大二的娃,朗誦起來「輸出基本靠吼」...不禁扼腕... ...

我問當年我們的主持老師,現在的朗誦團創始導師冰姐,「如果面試碰到長得好看或者一般好看但妝容很精緻,然而專業卻很一般的人,你會讓他們過嗎?」

「我會!當然會!為什麼不會!」
「你看這個名單上,畫了一個勾的是專業好的,兩個勾的是畫了妝打扮了的,複試名額中,兩個勾的是一定中的。」旁邊的助手師弟說。
「是的,後天專業能力可以培養,但個人素質和對待重要事物態度是很難教的」

果然同出一門。

而前兩年還在辦教育事業部的時候看過幾次朗誦團的演出(因為裡面有從自己手上出去的學生),還頗有迎頭趕上齊越節的趨勢!

期待著川影朗誦團有朝一日會以冰姐的名字命名一個「雨冰節」哈哈哈哈哈。
還有,那批去年從手上出去剛剛走進學院現在還在安仁享受美好生活的娃要記得,大二進不了朗誦團的人,是沒有資格吹噓自己專業牛B的。

爬進中傳的那幾個,不參加齊越節搞個名次好意思說自己專業還行?
—————————————————————————————————————————
吐槽和感觸都說完了。各位中秋快樂。


2016年4月更新:

最初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最高票答案是帝哲
在我寫了這個答案後,他先評論了,之後也刪除,並刪掉了一些自己的答案里的描述,比如我下面說的那幾個。

貴乎待久了,發現除了抖機靈之外,像帝哲同學這類自己邏輯體系尚不完善,認知水平也有待提高的貴乎用戶 卻非常熱衷於教別人如何生活如何看世界
這個好像已經是貴乎的另一個常態了

——————————————————————————
我是來吐槽排名第一的答案的:)

他先說:不喜歡穿高跟鞋,這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長處;
不喜歡化妝,除非你長得很漂亮;」←這是兩個含有絕對正誤的價值判斷
順便也表示了「如果你不是很漂亮 ,不管你喜不喜歡,就得化妝
注意,這裡寫的是「很漂亮」——也就是說,即使你漂亮,但只要不是「很」漂亮,那就得化妝!
(此處默認這兩句話是針對女性而言了)
而且完了帝哲同志還在後面的補充裡面攻擊我長的丑,還自說自話的認為我因為自己丑於是把長的丑當個性……可見他真的認為長的漂亮很重要啊……
(我也沒有說長的漂亮不重要,只是表示認為「不漂亮就該化妝」的觀點是錯誤的,帝哲同學以為我認為漂亮不重要的主觀臆斷是偷換概念的做法)

(⊙_⊙) 親 , 你在回答一個關於破除認知局限的問題的時候展示自己的認知局限真的好么……

而這個論調裡面暗含了一個價值觀:外表漂亮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生來不夠漂亮,那也必須通過後天修飾變得漂亮。
也就是說,不「夠漂亮」在 @帝哲 的觀念中是不被允許的,至少,是不好的。
這其中可能隱含著對「女人不夠漂亮的人生活必然艱辛」的認識,也可能是認為「因為會化妝是一項能夠幫助你的生活技能」,但無論哪種認識,在其表述中,基本前提都是「女性必須好看」。
親……你……

另外「不喜歡穿高跟鞋,這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長處」——「不喜歡」只是一個好惡表述而已,和長處短處有什麼關係?
就像你說我不喜歡《小時代》,這只是個主觀感受的陳述而已,哪裡談得上是優點還是缺點呢?
而且,喜不喜歡穿,和到底穿不穿也是兩回事啊

【比較正能量的是 本人很醜 由於容易過敏從不化妝 也由於太胖穿高跟鞋如同受刑所以也幾乎不穿;在這幾十年的生活中,也沒有覺得異常艱辛 】

最讓我笑的不行的是他的補充:
「但其實我什麼都說了,很多事情也無所謂對錯,只有智商低的人才追求非此即彼的標準答案。」

你覺得「不喜歡穿高跟鞋,這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長處;
不喜歡化妝,除非你長得很漂亮」 這個不是絕對的非此即彼的論斷么?
不要人追求非此即彼的標準答案,但自己就在宣揚這樣的答案又是為什麼?
後來他又在我這個回答下評論(後來他自己刪了)說我說話的態度不好,可先說「只有智商低的人才……」的是他自己啊……這個……我也沒有態度不好的打擊到所有和我觀點不一致的人吧…

喂,親,你暴露了智商了啦~

像@牛牛 說的,他這是「自己反覆抽自己耳光,正過來翻過去地抽,那個狠啊」╮(╯▽╰)╭

結論:
所以,嗯,不要聽某些自己思維局限性就很大的人來談如何破除認知局限,他自己都活在局限中,和他談心的大學生不會得到幫助的。

而現在也有個很要不得的趨勢,自己學藝不精,心理學的書也只讀過榮格弗洛伊德就想著成為諮詢專家,來和大家談心……

也希望知乎上點贊的親們多點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看到別人點的多就去贊同,而不顧這樣的答案是否經得起推敲。

另外, @帝哲 表示「千萬不要陷入不可知論的漩渦」
我想說
您知道不可知論是什麼嗎?
為什麼不要陷入不可知論的「漩渦」?
如果您覺得不可知論是「不可陷入」的,這是不是也表示你的認知真的很局限?


————————————————————————————————————————

認真的回答個問題:

發現很多回答自己都是有認知局限的
但廣義的來講,認知局限是無論如何都存在的——比如邏輯,也可以看成是對思維的局限
但我們這裡不談廣義,相信題主也不是想問這個。

如果學會辯證思維的方法,將會很容易破除思維局限。
這個是國內很多譯為「批判性思維」,推薦《學會提問》和《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
這兩本書很近似,看一本就好(這兩本書真的不是帝哲同學YY那種「高大上」……智力正常都能看懂的……)
是很好的關於批判性思維的書,而且篇幅不長,看完之後也很好檢驗學習成果——看下知乎的答案,很多「生活」「學習」問題的答案,有哪些思維局限。

而題主是數學專業的,你可以學好《離散數學》,邏輯一定不會差了

即使狹義來講,人由於接受的信息有限,認知總是或多或少的有局限性,但你可以盡量做到客觀

應該破除哪些認知局限?從「不喜歡穿高跟鞋,這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長處;不喜歡化妝,除非你長得很漂亮;」開始


————————————————————————————————————————
然後 @帝哲 又補充「
在很多場合,你需要穿高跟鞋,需要畫一點淡妝,這不僅是自我的重視,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

首先,這個和 「不喜歡穿高跟鞋,這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長處;不喜歡化妝,除非你長得很漂亮;」 恐怕不是一個意思吧?
「不喜歡化妝,除非你長得很漂亮」宣揚的是「不夠漂亮你就應該後天彌補否則就是不對的
和「你應該化妝穿高跟鞋因為這是對人的尊重」完全是兩種不同等的價值觀

第二,很多年前,某位女士說過無論是長指甲短指甲,弄好自己的指甲是對對方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但後來我們發現,其實高大上的資本主義國家代表米國,即使在商務交往中,對「弄好自己的指甲」定義不過是「不要有泥,不要有咬過的痕迹」
這和「在很多場合,你需要穿高跟鞋,需要畫一點淡妝,這不僅是自我的重視,也是對別人的尊重」一樣,是一種錯誤的解讀和認知的局限。

而反過來說,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不化妝、穿平底鞋出席商務會談或者學術研討會為什麼就成了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不尊重?
這樣的認知局限才是可怕的吧?

當然,如果你出席單位年會什麼的,自然會要求你打扮一下,但這和大學生有什麼關係?大學生真的有必須要穿高跟鞋和化妝之後才能出席的場合嗎?

第三,您還搬出楊瀾 - - 這真的是理性的就事論事的態度嗎?
且不說名人的說辭是否支持你的論調這個還未可知,更主要的是,即使支持你的觀點,這能說明你本來就不和邏輯的認知局限就是對的?
教會大佬支持地心說就證明地球真的是宇宙中心啦?

而且,《女人必須要精緻》(表示真沒看過)只是人家寫的人自己觀點的闡述,並不是一個對「認知局限」問題的回答。即使人家文章中有很大局限也沒關係,至少和這個問題是無關的,寫自己的文章總有偏向。
而我指出 @帝哲 其中物化女性的觀點,不是說這樣的觀點是不能表述的,是為了說明,這是一種認知有局限的表達方式,進而說明帝哲的答案本身就是有很明顯的認知缺陷的,但帝哲本人似乎直接沒能明白這一點。

看,認知局限還要進一步破除嘛

另外,覺得提出反對你的觀點的人應該是女生,這個判斷的結論雖然是正確的,但您為什麼要這麼說,真的不是一種覺得「反對此類觀點的應該是女生」的認知局限嗎?

第四,不可知論的問題你還沒回答呢

——————————————————————————————————————

啊, @帝哲 同學,你為什麼把我屏蔽了,不要這樣啦,還沒有好好聊捏,你這樣倫家好桑心噠~~


我覺得上了大學之後,首先要認識到就是,世界有無數種的可能,你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帶來一種可能。你努力讀書會帶來一種可能,你努力在社會上歷練也有另外一種可能,但我們需要就是不斷去學習、總結。努力將自我的界限打破,去認識這個充滿無數可能性的世界。

--------------------------------------------------------------補充------------------------------------------------------------------------


上了知乎之後看到一句話「文藝復興人類取的最大的進步就是意識到人類不是宇宙的中心。」同樣的,上了大學之後你也會逐漸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只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在別人的世界裡我們可能連配角都算不上。所以我們能做的是盡量積極去找尋生活的閃光點,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再補充------------------------------------------------------


最近準備心理諮詢師時,看到書上有段話,意思是這樣~

青年的發展是自我發現、自我意識形成和人格再構成的時期,是從不承擔社會責任到以社會角色出現並承擔社會責任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要經歷複雜而艱難的統一性確立和對社會生活的選擇。這種確立和選擇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我們有一種避免統一性過程提前完結的內在需要,而社會也給予青年暫緩旅行成人的責任和衣物的機會,就像大學學習期間。這個時期就是青年對社會的「延緩償付期」。這是一種社會的延緩,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延緩,所以也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

在大學期間,我們也要避免有一種認知錯誤我們可以不用負責任,我們可以想幹嘛就幹嘛。社會給予了我們大學的這一段美好的時光,我們要充分利用它,來找到自我,確立自我,學會承擔責任。

————————第三次補充————

想不到這個答案陸陸續續有挺多人贊的。那就再更一點

5+3 「八年制」(只是變相的七年制)

也已經讀了一半,高中的同學開始曬畢業照,初中同學開始曬結婚證,小學同學開始曬小孩,而我們卻在曬床單。

想想過去,人生就是用一段辛苦的時光,去交換一段舒適的生活。我們在高三努力拚搏,是為了考到一個好的大學,這是交換。大學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自我,強迫自己去做一些枯燥的練習,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這也是為了以後更好的生活這也是一種交換。

而這個交換值不值得,就看你自己了。

當你過得很安逸的時候,你要明白你安逸的背後總會有一個人很辛苦,可能這個人是你的爸媽,他們辛苦了大半輩子,才有你的安逸,或者是過去的你,拉開了和其他人的距離,才有你的安逸。

當你過得很辛苦的時候,你要明白你辛苦的背後,也總是會有一個人很安逸,你爸媽少奮鬥的將由你完成,或者是過去的你很安逸,你總要為過去買單,或者是未來的你,會過得很安逸吧。

共勉之。


1.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不要太早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別人身上,不論他當初看起來有多可靠。
2.儘快掌握一項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立足的技能。社會上人與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等價交換,利益互補的基礎之上,你多掌握一門技能,就能少求人一次。
3.格局要大,不要迷戀過去,無窮無盡的思緒和悲傷是會腐蝕靈魂的,要儘早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長遠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如果不知道做什麼,那就多學習,看書。
4.孤獨是人生的常態,不要總覺得我要和大多數人一樣,不要從眾,要保持清醒,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域。
5.這個世界和我們最初的認識一定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嚮往的大學,和我們經歷的未必一樣。所有的事情都是要自己去經歷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獨立,並且學會控制情緒,讓自己成熟起來,而成熟並不是冷漠,不要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如果你不辜負自己,這個世界一定不會辜負你。


自認為的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取悅自己。看書取悅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運動取悅自己的身體,美食取悅自己的胃和皮膚,音樂取悅自己的情緒。這種有價值的取悅自己,不會讓自己疲憊,反而能更加完善自己,獲得滿滿的幸福感。雖然我不曾真正的做到,但一直在努力。


謝邀。
1. 對自己好些,對身邊的人(朋友、戀人)好些,該花的錢一定要捨得花。大學時雖然沒什麼錢,但有些東西要不了多少錢卻能極大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千萬不要捨不得。我上大學時還存了點錢,打算以備不時之需,後來發現就那三瓜兩棗到現在什麼都買不了,還不如上學時花在該用的地方上。現在手頭有些錢了,卻再也回不到那時給自己買個出遊的機票,給父母朋友買生日禮物,給弟弟妹妹多買幾本書。PS:當然,我不是教你拿父母的錢騷包。

2. 如果你來自很好的大學,不要驕傲。誠如白岩松所言:背靠大樹,就以為自己是大樹,這很可笑。
努力讓你的大學以你為驕傲,而不是讓你所在的大學成為你這輩子最輝煌的註腳。
如果你來自不那麼好的大學,不要自卑,更不要逢人就說自己成績多好,發揮失誤才來這地方的。都是一個山上的狐狸,你給別人扯什麼聊齋啊?你現在所在的大學就是你新的起點,要麼好好乾,讓你的大學以你為驕傲,要麼退學復讀去。

3. 學生社團沒你想得那麼骯髒下作。社團活動可以發展你的興趣,更可以鍛煉你為人處事的能力。當不當幹部,有沒有黑幕,何苦那麼在乎?我現在就後悔當年裝清高,沒在社團里多歷練歷練,否則後來也不用走些彎路。

4. 不要像高中一樣一門心思只搞學習。

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

拓展視野,多觀察,多閱讀,最好發展幾種終身受益的愛好(電腦遊戲不在此列,除非你能玩到王若度的境界)。

5. 出去打工很光榮。國內大學生打工的比例並不太高,不少人還是吃父母的。美帝的本科生基本都在打工,有的做好幾份工作賺自己的生活費。我同學CV上的工作經驗欄赫然寫著某某餐館waiter,說出去倍兒有面子。出去打工吧,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用自己的錢絕對不丟人。

6. 請愛惜羽毛。一定不能做掉價的事情。不要像個蒼蠅樣圍著女孩兒轉。真正的愛情值得追求,荷爾蒙上腦只會讓人鄙視的。大學時見了太多男生送花,擺蠟燭之類的狗血活動。大丈夫當持三尺寶劍,立不世之功。整天搞這些感動自己噁心對方的活動真能娶到媳婦兒?

沒看過@帝哲的那本書,但從他的回答不難看出該書值得一讀,要是我上大學的時候能有人寫這樣的書就好了~
歡迎討論。:)


在大學呆了幾年了,也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這裡提幾點自己想到的:

  1.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要取所需,不要盲目被完全同化。應該站得更高一點看自己的處境,一個好學生如果進入到整天烏煙瘴氣男生天天打遊戲不求上進女生天天逛淘寶只想著化妝吸引男生注意的環境,耳濡目染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只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以致潛移默化地被影響、墮落下去。當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與自身期許不一致時,就會出現認知不協調,我們會努力去改變自身態度以減弱這種不協調感。所以要明確我在什麼位置,我周圍的人為什麼是這樣,我是否應該這樣做。即便是在所謂「好的」環境,也不能保證是對自身發展有利的。我現在的學校,很多同學都到大三了,仍然不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很多人就是抱著「因為大家都考研所以我就考研」或者「不想找工作,拖延幾年時間」的理由選擇考研。雖然都很努力,但不知考研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
  2. 學姐學長的建議。我大一的時候,社團、學生組織經常會邀約一些 大二 的學姐學長來「介紹經驗」,這群學姐學長喊我們「小孩」,給我們滔滔不絕地講未來就業、教育發展方向與利弊,好像自己已經經歷一切了。這些「二手」、「道聽途說」的建議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掂量下吧。
  3. 學會思考。高中都是填鴨式教學來的,進了大學,沒有指引,自己就不知道怎麼走了。別人怎麼做我就跟著做,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他是權威,聽課上課學習生活三點一線,不少同儕都是過了1年多才擺脫高中的狀態。而更可怕的是,完全沒有思想,在大學三年卻不辨是非,每天只知道關注「煲仔飯的做法」、「超市沒有AD鈣奶餅乾了」。我們應該用心經營生活,但這些明顯不該是大學的全部。比如看新聞多參考下不同視角的,報道都是片面、主觀、有意識形態的,只有大量閱讀並靠自己的思考才能相對真實的還原事件的原貌。
  4. 先學會做人,再上大學。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學校的有些同學幼兒園沒有畢業還是家教糟糕,做人基本的道德、素質都沒有。人與人互相間的尊重、禮貌等也不用提了。
  5. 這是人生中最黃金的四年,也許周圍會有些人有些事制約你,但不要讓他們妨礙你快樂的生活、影響你的情緒。
  6. 學習是最重要的,但是不要對GPA錙銖必較。我們學校的有些人為了幾分可以做出非常噁心、齷齪的事,即使這樣,還是獨善其身吧。社會大環境怎麼樣姑且不談,盡一己之力讓大學這種地方乾淨、純潔一點也不是壞事。
  7. 發展一項愛好,這個應該是受益終身的。
  8. 保證身體的健康,也是一輩子的投資。
  9. 慎重交友。
  10.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活出自己的精彩吧。

先想到這些,以後再補充吧


進入大學,是一個新的階段,是一個在心理、情感、思維上逐漸獨立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品質、品格、視野與能力的過程。根據這幾年對近2千學生的了解,在大學之初,新生應進行四大思考。

一、對大學的思考

大學階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試錯」階段

因為在這時出錯,一是成本低,大學生沒有什麼金錢、權力、名譽、地位,「錯」的損失非常小;二是收益大,雖然是在學校里,但是卻可以通過「試」探查出與在社會環境中相類似的人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邏輯、經驗與規律;三是效果好,一方面大學校園裡社會關係與人際關係相對單純,但人的本性相同,因此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構簡單、層次清楚、本質類同的「訓練模型」;另一方面在大學階段掌握一些基本的社會經驗與規律,可以在人生的初期階段就為以後發展提供一種方向感,進入社會後可以儘快地度過「過渡期」。

大學生的試錯始於「胡作非為」與「胡思亂想」,當然有個框架,上不要觸及國法校規,下不要殘害身體。在這個空間內可以任意去「作」去「為」、去「思」去「想」。只有先「作」先「為」、先「思」先「想」,進而總結、分析、歸納、提煉,才能夠「善作有為」、「奇思妙想」。

二、對獨立的思考

大學生獨立性缺乏是個普遍現象,體現在心理、情感、思維與行動各個方面。造成這個現象的一個重要根源,是缺乏叛逆。

「叛逆」是人成長中的一個非常正常、非常重要、必須經歷、不可缺少的階段。其實質是「擺脫」,可以極大地擺脫父母與學校教育的不當束縛,而在心理、情感、性格、思維與行動上逐步獨立與成熟。

但現實是由於社會轉型使父母與學校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壓力,無法應對與宣洩,更無法從這個壓力的社會與生存環境中獲得足夠快樂,而被迫轉向孩子,通過各種「感動」來獲得心理興奮與支撐,並用極富道德意涵的「感動」實質催生出了「親情壓迫」甚至「悲情壓迫」,既壓制、消解了孩子本應正常經歷的叛逆,又由於這種虛的感動太多而實的情感太少而形成了普遍的「情感缺失」。其結果是父母與學生雙方的無法獨立。

對當前學生來說,叛逆期已過,不可能重來,因此要主動進行"判逆"。

這個「判逆」首先是「判」,站在社會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快樂生活的角度,對父母與學校教育中不利於社會生存與競爭、不利於人性本能慾望與本質屬性的實現、不利於快樂生活的觀念、精神、文化、心理、思維、情感進行批判,進而「逆」之以解脫並重新塑造,儘快獨立與成熟。當然,這個過程是非但不會「感動」,甚至有些殘酷,但為了父母與子女雙方的將來的好,必須要「判逆」!

「判逆」的結果是對父母:剩下的只是親情而非其他;想起的只是理解而非感動;要做的只是回報而非感恩。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雙方真正的好,而不是幻念中的感動,實質的受罪。

剩下的只是親情而非其他,是指與父母之間只有親情,而沒有影響子女不當的觀念、精神、文化、心理與思維。而這樣才能更真切、更快樂、更力量的感受親情。

想起的只是理解而非感動,是指剝離感動真正的理解父母,這個理解的到位有三個指標:一是在那個時間、那個環境、那個情感下,我也會這麼做;二是一種事件的發生,涉及方都有責任;三是如果不以父母為研究對象進行客觀、理性、第三方的研究,很可能會重複這個事件。

要做的只是回報而非感恩,是因為感恩實質是一種對責任的逃避,是一種低成本的履行責任的方式。不要虛的感恩而要實的回報父母。也有同學可能會問:既感恩又回報不是更好嗎?但實質上「感恩」會使思維偏感性,而回報需要的是理性思維,因此感恩會影響實質性的回報,在感恩與回報之前,應該選擇回報。

有同學問擺脫父母的束縛有什麼好辦法?很簡單,說父母喜歡的話,做對你有益的事。「判逆」的是觀念、精神、文化、心理、思維、情感,而不是形式。當然在初期,必要的形式上的擺脫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讓父母找到自己的生活樂趣也非常重要。

三、對父母的思考

1、父母要教給你三樣東西

首先是價值觀。

其核心是知好歹。明白什麼是真正對你好的人與事,什麼是真正對你不好的人與事。這是一種理性分析、判斷的結果,而不是感性判斷或個人喜好的結果。如果孩子任性則說明這一教育沒有做好,因為任性是忽視理性而自我感性的,這會帶來風險。

其次是親密能力。

一是對親密的認知,即知道在人際交往中是有「親密」這種低成本高收益的帶來快樂、幫助、信息、機會、情感的模式的,並知道這種模式的表現形式很豐富,建立這種模式通常是需要先付出的,已經對你好的人未必需要親密,對你不好的人未必就不親密。二是對人的識別,即什麼人是可以親密的,什麼人是不能親密的,什麼人是表面上不能親密而實質上可以親密的,什麼人是表面上可以親密而實質上不能親密。三是親密的手段。包括:與表面上可以親密的人建立表面上親密的手段;與實質上可以親密的人建立實質上親密的手段;不斷拓展可以親密的人的種類與數量的手段;不斷將表面親密轉換為實質親密的手段。

第三是動手能力。

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做事,做事的核心是動手。同時做事(勞動)也是塑造人的品格、性格、心理、情感,培養認知、思維、習慣、意識的最重要方式。一是會待人接物,小到禮貌寒暄,大到迎來送往,都要有些訓練。二是要有眼色,既會看人眼色,明了他人需求與意圖,不管在什麼環境里都插得進去,不多餘,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與作用;又要會使眼色,取得用語言表達達不到的效果與作用,更好的調動、調配他人與環境,這也是水平與思維能力到一定程度的體現。三是做小事的能力。比如打掃衛生,端茶倒水,洗衣做飯,簡單修理等等。可以培養做事的意識、樣子與節奏。常說做事要有個做事的樣子,需要從小事開始培養。這樣做起事來既不急不躁,也不拖泥帶水。眼裡有活,手上有事,手腳協調,態度自然。

由於這三項是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必需,而學校教育並不涉及,因此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如果還不具備這三項,那就要想辦法自己填補,否則會影響成長與發展。

2、要研究父母

父母既是最好的研究素材,也是最需要研究的。因為人在心理、思維、觀念、情感的成長中受父母的影響最大(無論是否直接接觸或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說教與父母的「故事」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二點:

一是父母的性格是如何生成的?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心理思維特徵,以及家庭環境的關係;

二是父母的這些思維與性格特徵,與當前生活狀態(包括經濟條件、事業成就、心理狀態、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的關係及啟示。

只有研究明白了這二點,才能深刻的明白很多事理,真正獨立成熟起來,既繼承父母的優勢品質又避免弱點。最起碼,成為一個正常人!

3、依賴感強、獨立能力差是怎麼回事?

網上曾經流行這樣一個段子:我想大學教給我的最殘忍的一課,大概就是在每一個最無助的時候,慢慢割捨掉對於任何人的依賴心。

有些同學還比較認同。其實,這與大學無關,是家庭教育失當造成的所謂「殘忍」。通常這樣的家庭父母人際交往少、事也少,因而與孩子交往過多,為孩子做得過多。這樣孩子從小就缺乏對通過團結人、組織人、幫助人來辦成事的體驗,缺乏生存能力而獨自生活時感到「殘忍」。

有同學問,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使得孩子們缺乏本能的獨立吧?其實,過度的溺愛體現的是父母過度的自私。只想著在孩子身上找快樂,而剝奪了孩子自主尋找快樂的能力。

又有同學問,可是不應該在無助中鍛煉自己的獨立嗎?其實,從小就應該學會「有助」。不當教育中的父母正是屏蔽掉這種「有助」而使孩子只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助」,而獲得極大的快樂。也說明父母極少從其他人那裡得到「求助」及「助」他人而缺乏存在感與成就感,而只能唯一性的轉向孩子。獨立的實質,不是無助,而是能夠自主的得到與運用很多的助。

又有同學問,這算過度保護孩子吧。家長照顧過多使孩子習慣性依賴。其實,所謂過度保護只是表象上的,實質是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不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以及為自己獲得快樂。

又有同學問,是不是家長把心思過多用在孩子上了,沒有自己的生活?其實,這話應該倒過來講,沒有自己的生活,心思過多在孩子上。因為沒有自己的生活的很大一個原因是不願意幫助別人,或者受到某些挫折後不再願意幫助別人。或者說,無助就是自己先不願意幫助別人的惡果,然後就只能在自我的世界裡折磨自己尋找快感。

又有同學問,那父母正當的教育是放養式的教育,不管不顧孩子,作適當引導。感覺我媽就是這樣啊,高中擔心完我的學習,現在又擔心我的未來。有什麼能幫他們?其實,正當的教育不是放養,而是培養,培養獨立意識、獨立精神、獨立品格與獨立能力。幫助父母,就想辦法讓他們找到屬於他們的真正的快樂吧!

四、對自我的思考

1、壓制人性的三種感

從當前學生的現狀來看,羞恥感、道德感與自尊心是最壓制人性的三種感。致使心理、情感、思維的成長發育受到了嚴重製約,而出現心理脆弱、情感脆弱與思維局限,而導致人的自覺意識與主觀能動性的全面弱化。

羞恥感不同於羞恥,道德感不同於道德,自尊心更不同於人的尊嚴。三種感都是從「自我」出發對羞恥、道德、尊嚴的判斷與定價,而非用社會發展,先進文化及人性的本質需求為標準,更非以人的行為與思維的實際結果產生的效果為標準。由於三種感與社會的脫節,而使三種感逐漸演化為折騰自己的工具。

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明清以來,由於官僚機構規模小官員數量不足,因此無法實現行政對社會與人的全面治理,而出於社會穩定與治理統治的需要,就必須要求人的自治,而「開發」出了很多道德與思維制約,其中三種感是主要的工具,通過教育感化與道德推廣,使人的「自我」產生強烈的羞恥感、道德感與自尊心,而限制人的本性需求、物質慾望與行動自由,以實現將人這個生產力對土地的依附,以及用「自律」實現對人的束縛與控制。比如羞恥感的核心是以窮為恥、以丑為恥、以弱為恥,而當時絕大多數人都處於窮丑弱的狀態,因此就要使這些人自我主觀產生羞恥感而不能甚至不配提出「非分」之想。

而進入了市場經濟新階段,土地不再是社會財富的主要生成資料,人的創造性、主動性、自由性成為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而由於中國未能產生符合市場經濟本質特徵與需求的,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與人性發展趨勢的新的哲學、道德、文化,「延用」的仍然是舊有規範。尤其是90年代中後期,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幾項改革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社會壓力逐步加大,產生了讓人「保守」以保持社會穩定的內在需要。因此建國以來一直批判的一些道德觀念又被重新包裝後通過家庭教育系統與學校教育系統進入90後大學生的思維體系,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強化羞恥感、道德感與自尊心。學生在這種教育下逐步失去了本性慾望的活力、思維的活力與挑戰外部環境的活力,而呈現出保守、單一、僵化的特徵。比如前面所說的「窮丑弱」又成為羞恥感的核心,當前流行的「高富帥」、「白富美」與「屌絲」的提法,正是這種羞恥感核心的體現,而壓制了占社會大多數的非「高富帥」與「白富美」的「屌絲」們的自覺意識與主觀能動性,以及他們慾望的主張與實現。進而影響了真正對人與社會有益的羞恥、道德與尊嚴的發展與提高,長期看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因此,當前需要破除這種壓制人性的羞恥感、道德感與自尊心,尤其是類似以「窮丑弱」為恥的落後腐朽內涵,以人的行為對人與社會造成的影響作為羞恥、道德與尊嚴的判斷與標準,或者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不是主觀感覺。不是「感到」羞恥、不道德與無自尊就不去做,而是不做那些對人與社會真正造成危害的行為,而其他的都可以做。以把釋放出的人的精力與能量放入到社會實踐中去。不再強化羞恥感、道德感與尊嚴心以壓制人性,而要強化倡導人的榮譽感、成就感與使命感以激發人性、善導慾望、幸福生活。

2、折騰自己的三大工具

(1)勵志。核心是「我要做XXX的自己」,將「我」與「自己」這個本來的「一體」在幻念上抽離開,通過「我」對「自己」的折騰來獲得心理興奮與快感。但這樣除了空耗精力、無實質性收益外,還讓心理、思維與情感的發展偏離了社會現實與理智基礎,無法形成現實的能夠解決問題、具有創造性的方法論與意志品質,進而實質性的影響人的生存與發展。

(2)自卑。原以為自卑是單純外部環境造成的,現在看來,外部環境只是一個誘因,一部分人正確對待外部環境的差異不自卑,而另一部分人卻發現了自卑的妙處,即自卑可以作為不努力、不奮進、不拼爭與膽小怕事的最佳理由,還可以通過「我矮、我銼、我窮所以不可能XXX」來否定自己產生極大的心理刺激,此外還能從自卑的親兄弟「自大」那裡藐視他人、否定他人、唯我獨尊,而得到極大的心理興奮與快感,因而就主動保有且樂於自卑了。或者說,自卑通常都是自找的且以此為樂的,但對思維、心理與情感的局限極大!

(3)純愛。表面是所謂純愛、真愛、脫離物質的愛,核心是各種「虐」。通常追求純愛都不具備有效的與異性交往能力,但是卻不是想如何提高與異性交往能力,而是否定交往、否定快樂、否定性感,建立一個虛幻的現實中根本不存的純愛目標,在各種「小清新」的鼓舞下,開始了「刻骨銘心」、「太不公平」與「你能不能」的各種「找虐」之旅。其樂趣不在戀與愛、歡與樂,而在傷與痛、悲與苦,其最大悲慘,是無法享受真正的戀愛與愛情帶來的精神上的歡愉,無法有自己真正的愛人。婚後或年齡稍大,基本就與情愛、性愛與戀愛無緣了。

3、強悍自己的三大利器

(1)實用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搞虛的、空的,就是真抓實幹。有利於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是最重要的標準,折騰自己的、束縛自己的都摒棄掉。

(2)拿來主義,盡量利用一切外部資源來擴充與拓展自己的能量與技能,是好的就學,處處留心才能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3)不想自己,因為你所有的生存資料都來自於外部,所以想自己沒什麼用,不浪費精力、能力與時間在「內耗」上,而把全部的精力、能力與時間用在改造外部環境以促進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上,發揮最大效能,取得最大收益。

---------------------------

微信公眾號:上大李晨(sdlc2011)。致力於情感、處世、心理的研究與訓練,讓學生成為情感與處世高手!成就事業、快樂生活! 關注後回復「目錄」可看到所有文章目錄與代碼。回復文章前面的3位數字代碼可看到全文。


只需要破除一條:我只要把大學4年混下來就好了
這條還有一個變種:畢業還早著呢。


大學老師,見過各種各樣的娃。先寫幾個常見的。

1、這個不是我們專業的吧……姑且不論現在交叉學科的需求一大把。大多數人都是在高考後某個短暫的瞬間一臉萌比地決定了自己的專業。你就因為這短暫的一瞬拒絕考慮好的發展機會?

2、高考失誤: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周圍都是SX……要麼一咬牙一跺腳再來一遍,要麼就好好學習,與學霸共舞,碾壓SX,畢業時來個大翻盤。別躲在角落念經了。

3、老師都不管我……一碰到問題就卡住,上網搜一下都懶得搜,同學之間也懶得問。大學老師能給好原料、工具和菜譜就算不錯了,真沒空給學生喂飯。

4、老師說的和書上寫的不一樣呀……書也是人寫的+是人就會犯錯+語言存在表達不精準的情況(數學語言萬歲!)。發現矛盾,不妨親手考證一下:要麼能修正你認識的誤區,要麼能發現老師或書本的錯誤,都是很有收穫的。

5、成績不能反映我的能力。對於不認識你的人,他們只能通過成績來估計你的能力。

6、記筆記是裝逼。開會結束後就是各種忘記+掉鏈子;考試前忘得差不多,花N倍於記筆記的時間再把課本看一遍。


我覺得最應該破除的是「自己已經是一根蔥了」。


人的身上有整個宇宙。」這是我大學最深刻的體會。

一個人在咖啡廳坐著看著窗外的時候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我此時此刻經歷的場景到底在我的人生中有什麼意義,我看著各式各樣的人走過,過後我必然是要忘記了,也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回憶起,那麼我這一刻的生命是不是完完全全被浪費了?」

上初中時我喜歡一個女生,一喜歡就是10來年,儘管現在已經長大,已經將所謂的青春期叛逆期的荷爾蒙上升的感覺忘了一乾二淨,但我每次見她還是滿心的歡喜,已經不會像以前一樣經常在跟她說話口吃,但每見她,覺得視覺里的物體的顏色都是被柔化得有點朦朧的,許久未見,但看她著她的照片,看著她的美,會微微發下呆。我很難相信自己,在初中後接下來的10年,我很大程度上把遇到的女孩都歸類為:像她,不像她。

可是,一次偶然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張照片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久久,久久,我所以為的「標杆女孩」,竟然跟大S竟是如此相像,偶然看到照片那一刻,我才發現我喜歡的那個女孩,也只是流星花園裡杉菜的影子,我只是把小學5年級是對杉菜所有的欣賞和喜愛嫁接到這個和杉菜長得極像的女孩身上而已,我經常嘲笑我姐追星,也覺得追星的人很可憐,竟然要為一個自己無關的人在演唱會現場擠得半死,那一刻我發現我更可憐,別人追星,我追星星的影子,還有影子的影子。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接收這個事實,而且發現這個事實導致我後來思考問題都會試著脫離問題本身去思考它的歷史成因,環境成因,比如分析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會特別注意他的家庭教育,父母情況,小時候的遭遇,而很少就行為本身去分析。所以覺得自己可憐之餘也覺得慶幸,這個發現給我思考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大學後來的幹了幾件另自己還是挺驕傲的事多少也得益於此。

也大概是那之後開始接觸認知心理學,開始接觸到潛意思,開始更深一步的了解一個人過去對行為的影響,佛洛依德在夢的解析中談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夢見自己在奔跑的時候,夢中的場景大多是小時候奔跑過的地方,而且在構成夢的元素裡面(佛洛依德認為夢是各種元素的組合,所謂的元素,就是比如你夢中出現的人,事,物),除了近期出現的事物外,很大一部分也是童年經歷過的場景,而大多,你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應該說我大學前兩年是十分壓抑的,沉靜在自卑和對自己的自責中,學習也是一落千丈,那些別人說的「人也很好,同學緣也不錯,家庭條件也好最後卻選擇了自殺」的人,我特別想在他們生前好好給一個擁抱,說一句「堅持」,如果那時有時堅持不住,我想我也會成為他們的一員,後來這些在心理學上的學習多少還是幫助我走出了心理困境,沒有像高三時那樣壓抑成疾,也沒有走向極端,完成壓力和動力的轉化,如今也在一步一步往好的方向走。

一個人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其實人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決定於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無意識,當前的困境,心理困難,並非完全是個人的錯,早年的家庭教育,甚至文化和社會道德其實是構成的一部分,認識這一點,為自己減輕了不少壓力,後來也假期回家時也經常和爸媽聊家庭教育的事,有次跟他們抱怨最自己的兒時教育並不正確才導致我今天不佳的心理狀態,媽媽很茫然,也很難過,後來我便沒有再提,他們,只是以自己思想中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我,教育出了一個他們認為,周圍的人也認為很優秀的孩子。他們對我的教育,也大多依據別人對他們的教育。所以,真的要責怪的話,我該責怪誰呢?

應該說在大二,大三後來這樣的認識是一次不小的進步,但是後來讀到進化心理學,思維框架又完全被打破,因為文中一個很核心的觀點是性格和行為主要由基因所決定,而基因的形成,是幾千每年淘汰和積累下來,也就意味我們現在很多行為其實只是我們祖先的生存反應,現在流行的冷讀術,很大部分還是來自此分支,比如《FBI叫你讀心術》裡面提到的邊緣系統,邊緣系統指的是負責我們判斷危險情況然後做出對抗,冷凍甚至是投降的系統,選擇投降行為時,會伴隨著恐懼、尷尬和羞愧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產生安慰行為,一個罪犯在審問時說謊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摸下自己的鼻子,就是一種安慰行為。而這個行為,其實是我們幾千年前祖先在大平原為生存搏擊時留下來的。

這些認識,這些思想,在第二次讀《the dark side of the light chasers》的時候得到了再一次的提升和總結,也就是全文的第一句話:人的身上有整個宇宙。原文是這樣子的:

「A hologram is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erived from two-dimensional film.The unique feature of the hologram is that the entire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can be created out of any piece of the film.The whole is contained in every bi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a hologram. In a similar way,every aspect of the universe is contained within each of us.The forces that comprise matter throughout the cosmos are found in each atom of the body.Every strand of my DNA carries the entir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life.My mind contains the potential of every thought that ever was or will be expressed.Understanding this reality is the key to the door of life-the entrance way to unbounded freedom.Experiencing this reality is the basis of real wisdom」

人並非是一個獨立的單體
我們的身上DNA印刻著歷史發生的一切
你所感所想的,歷史也必有共鳴
我們只是宇宙間的分子
按既定的軌跡行走
偶爾相遇
倒映在彼此的心裡

那些咖啡廳外走過的過客,我以為我會忘記他們,他們也以為他們的生命不曾有我,這是生命很有趣的玩笑吧。


A Toulouse
17-03-2014

-----

又看到了這個問題,剛好發現日記里有一段還滿符合這個問題的,也就補充上去吧,相信這些都是走在思維的邊緣的,一不注意就會讓他們淹沒,日記的原話是:

一些需要強調的理論,這些理論一個是與以前的觀念有衝突,一個是可能也跟潛意識的邏輯不同,往往在實際生活中被忘記

一些細碎的體會吧

1 在舒適圈裡生活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過程,要記住,每一個讓自己不舒服的時刻,都是走在舒適圈邊界的時候,也是自己進步的機會,每個小小的進步,最後會帶來非常意外的驚喜
2 沒有會讀心術,人們只能從別人的穿著,行為來判斷別人,你的心裡怎麼想一點都不重要,重要是你怎麼做,而且你怎麼做還不重要,關鍵是別人的怎麼解讀,所以,一個你自己的想法,到別人的觀念,其實是你的想法-你依據經驗表達-你的外在行為-別人根據經驗解釋-別人的想法,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原因,因為實在是太難了彼此的了解,在這裡再次強調,要表達某種東西,一定要按別人認可的方式表達,切記切記。有人說孝順孝順,孝,要重在順字啊,不無道理。
3 只有膽戰兢兢,如履刨冰,全力以赴,才能發揮出自己70-80的能量,追上得中,追中得下,所以客觀成績會與想像相差很多,每一件事都必須提高一個檔次的精神和力量去做,不然只會落得很平庸的效果,所以要做到100分,必須超前,超量,超質才有產生的可能,追求60分,永遠不及格。
4 笑是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的,這是為什麼一般人都是不笑的,笑是很寶貴的,大家都很需要這東西來點亮彼此的心,不如,讓自己多消耗點能量,照亮彼此。
5 ?
6 每個問題都是機會!!面對問題時,面對消極的情緒時,不要一味被問題揪住心,相信問題的價值,想像解決這個問題帶來的價值,
7 馬馬虎虎,就是在浪費生命,馬馬虎虎,以後還要再做一次,而且很有可能以教訓的方式呈現,每次學習,都要有收穫,如果做了一個工作,看了某本書,講不出12345,便是在浪費生命,還不如不讀不做,還不足睡覺,寧可降低效率,不能馬馬虎虎。
8 每個反應都需要活化能,每個事情的發展都要有積累的過程,都需要一定時間,急劇降到0°水是不會馬上結冰的,時間時間時間。所以,耐心!!耐心!!

A Toulouse
13-04-2014


今年大四,還有兩個月畢業。曾經憧憬的大學生活已進入尾聲。
大學,忌諱的是一味的以為「這樣做」就能「得到這個」;「那樣做」就能「得到那個」。
其實「這個」不一定適合你,「那個」有可能違背你的內心。
只要做自己願意做的,享受大學帶來的樂趣,最終得到的一定是你當初沒想到的。
真正你認為光鮮的東西,一定是追隨內心而得到的。而不是「這樣做」「那樣做」。


不要隨意相信別人給的建議,包括學長學姐老師等等(當然也包括我的答案),他們不一定是正確的,就算他們說的是正確的也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與勇敢質疑


一進大學的時候,好多過來人都告訴我們「大學就應該去玩去闖去實踐,反正以後的工作不一定與現在學的專業有關,不用太努力讀書」 於是周圍有的人開始創業,整日都在店裡看店,荒廢了學業,卻也沒掙到幾個錢。也有的人開始打工,幾乎用除了上課的所以課餘時間坐著沒什麼價值的工作,拿著一小時四五塊的工資。還有人呆在宿舍成天擼阿擼。。。(這裡不是說創業打工不好阿喂~)

同時,也有一部分人語重心長得對我們說「別以為高考完了你就輕鬆了,大學還是要好好讀書的,而且有的時候比高考還辛苦」 於是也能見到周圍有的學霸們沒日沒夜呆在圖書館裡,眼看都要畢業了還沒拉過妹子的手。。。

將信將疑,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才明白,大學最好的狀態就是
「一隻腳在學校里,一隻腳在學校外」
把這個階段當做是從學生到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

以上。


我說幾句抽象的、高深一些的觀點。對一個正經的大學生而言,需要做到:

境界1:了解現代科研體系,記住關鍵知識,不分文理。
境界2:了解科學方法,懂得用自己的智慧為自己開路。
境界3:找到科學方法的缺陷,開始為人類的智慧開路。

要相信科學,但不能迷信科學;要有能力成為geek,但是又不把自己搞成geek——geek可能比一般人厲害,但他們無疑不是最強者,他們仍舊是一葉障目的人。


本文只適用於普通2A及以下的大一新生食用

若有不妥,歡迎討論

1.「地方性大學給我們帶來的弊端」

我所在的大學是東莞市最好的學校,但是「最好」有多好呢?就是如果把我們學校搬到廣州大學城跟同類型的大學(2A院校)作比較,我們應該會馬上成為「中下」的學校。

但是我們不會拿自己去和那些好的學校的比,只會在這裡「佔山為王」。這種心態導致的最大弊端就是,我們會因此滿足於眼前的一切,眼界慢慢變得狹隘。

我們是在莞城校區度過的大一,從那裡坐公車去星河城,世博,東城酒吧街這些地方只需要20分鐘(包括等公車)的車程。於是我當時的朋友圈裡全是「吃喝玩樂」,每個人的目標都好像變成了「我要吃遍整個星河城」或者「我下次一定要吃到這家店」。然後一回到課堂上你會發現,每個人不是低頭看手機就是趴台睡覺。

久而久之,我們會產生一種「原來大學就是這個樣子」的錯覺,但是請記住,那只是「你看到的大學」。眼界狹隘很可怕,當你看到別人的成功,你會不自然地把他的成功歸咎於優越的家境,因為這樣所需的成本最低。

大一的時候,我每天都一回到宿舍就是玩遊戲,放假了就坐車回家。直到自己開始做雜亂無章,認識了一群在廣州讀書的人,他們經常在群聊裡面說自己又參加了什麼好玩的活動,我雖然很羨慕,但是一點都不動心,因為要去到廣州才能參加那些活動。直到我因為訂閱號賺了500塊錢,半夜下定決心發了條信息跟女朋友說一起去廣州參加由廣外TEDx團隊舉辦的活動,那次活動也沒有真的好玩到我覺得畢生難忘,但是那種「遇到一群跟你一樣的人」的感覺,的確讓我發現原來錢可以這麼用。

以前逛街吃飯看電影,花的錢可能比我特地跑去廣州參加跳盒子舉辦的「一分鐘實驗室」還要多,況且我還認識了一群有趣的人,參觀了別人的工作室,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如果現在的我跟大一那時候的我一模一樣,除了上課就是玩遊戲,我有可能靠自己給自己買了台手提嗎。

2.「去嘗試做兼職」

我有一個朋友,大一的時候我叫他和我一起去做兼職,他說:「大一先玩一年」。到了大二,我又叫他跟我一起去做兼職,他說:「松山湖太偏僻了,做個兼職車費都虧了。」


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沒叫過他跟我去面試兼職了。不久之前我忍不住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大四去哪裡實習?」

「沒有哦,」他不以為然地抖了抖手,「誰會要我們這個專業的人?」

「那你還不趕快學點東西?」

「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且現在學什麼都已經晚了,下學期就要大三了。」

「你把你在宿舍玩遊戲的時間都用來學東西的話,晚什麼?」

「哎,算了吧,我不想學,到時候家裡安排什麼就做什麼咯。」他的神情告訴我,什麼都不學令他感覺挺為難的,但我又感覺不出這是一件多為難人的事情。

大學兩年,我去政府實習過,幫別人公司錄入過檔案,做過麥當勞,也在學校送過報紙。以上這幾個工作,說白了就是用時間去換錢,你不需要耗費太多的腦力,甚至零腦力成本(回復「打工記」可以看我在麥當勞的工作感受),因為你就像工廠流水線的機器一樣,別人幫你設定好了一切。

這種工作做得越多,我就越生氣:「為什麼我的一個小時就值十塊錢?」

所以這也是我不斷寫作的動力之一,因為我不想再做那些不用腦子的工作。而且回頭一看,你會發現那些工作既給不了你人脈,也給不了你工作經驗,甚至最簡單的做人道理你都學不到。

所以一定要在什麼都不會的時候去做那些「不用腦」的兼職,只有這樣你才有動力去尋找自己真正的方向。

3.「換個好看點的微信頭像」

頭像和朋友圈是別人了解你的第一個東西,在別人看來,它跟你的審美是直接掛鉤的。我不是說你要把自己P的體無完膚,我只是希望你能取長補短,臉不好看可以叫會攝影的同學幫自己拍個背影或者側臉也行。

有個朋友用的頭像是三四年前的憂鬱自拍,他問我:「為什麼我喜歡的女生都不喜歡我?」

因為換作是我,不用跟你出去,就能猜到你出門也只會短褲+大印花短袖+拖鞋」

4.「要想別人喜歡你,提升自己比對她好更重要」

女生們拒絕別人的原因有千千萬萬,可是說到底也就只有一點,就是你的表現並不能讓她喜歡上你。都說女生在感情方面比男生早熟好幾年,所以我們上到了大學,就不能像小孩子玩過家家一樣追女孩子,天天給她買早餐,按時噓寒問暖。你這樣做,只是告訴她你在乎她,並不是在證明自己為什麼值得她喜歡。

一位成年女性,在面對追求者的時候竟然可以僅憑他人對自己的「好」來確定一段關係。不得不說她的心智還處於未成年階段,我不知道她到底是如何衡量別人對她好不好,但我能確定的是: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也沒有「一條道走到黑」的好。


如果一直的付出卻得不到真正的回報(比如說女方真正意義上的喜歡),那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某個時刻停止自己的付出。到了那時,我想那個因為「好」而答應他人追求的女生會說:「你不愛我了!因為你沒有以前對我那麼好!」

所以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成為更好的人。

你要不斷地進步,然後表現出來,讓那位女生自己說服自己:「他也挺好的啊,起碼不像誰誰誰的男朋友一樣,天天只顧著玩。」

只有這句OS在女方的心裡出現了,你的帥氣,你的著裝,你的舉止才會被她留意到。在那之前,你請她去吃100次星巴克也沒用,你在她心中的地位不過是一個會請自己吃飯的備胎而已。

(不過其實100次星巴克對於那些虛榮的女孩子來說挺有吸引力的。)

日久生情的前提是雙方都在不斷進步,她會不會喜歡上你,不是根據她的心情變化來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你,看你這個追求者是不是越來越符合她擇偶的條件。


我想總結和補充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他說的都對,沒一條否定是錯的。但是他列出來的出來誤解都可以歸結為一類,就是絕對性的判斷。 所謂絕對性的判斷就是認為A一定是對的,A的反對B一定是錯的。

我想大學生的認知局限,或者推而廣之到某些年輕人的認知局限,那就是世界觀的二維化。世界上是沒有對和錯,這些所謂認知局限只不過是人們根據一些道聽途說而總結出的經驗性的高發概率事件,高發不一定代表100%的肯定,但是一般來說這種所謂的「認知局限」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要不然它也不會被人總結為經驗,進而局限大學生的認知。

如何才能破除這種認知局限呢,基本只有一個辦法: 閱歷,或者說時間。看的多了,經歷了多了,對自己的認識深刻了,對這個大學、社會認識深刻了,就能破除這些認知局限,真正做到 「不惑」!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最牛B的。
高中畢竟還是一個比較小的群體。在小群體里如果有一技之長,可以收到很多讚美聲。於是虛榮心會不斷的膨脹。然而到了大學之後,這是一個小型社會,有很多人會比你棒,即使你在高中是最棒的,到了大學,依舊還是會有人比你厲害的很多。
所以在大學裡面,有很多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失敗了。多次的失敗之後,你便會失去信心。因為高中時期帶來的膨脹心理太強大。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覺得自己特別牛B,別人什麼都不行。
當然,你可以朝著我是最牛B的道路上一直努力,但是絕對不要有這種心理。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是什麼?
「科學無法解釋」的終點在哪裡?
有哪些事情或者事物認知度越高越覺得恐懼嗎?
有關記憶力問題:真的存在照相機式記憶嗎?
不同人同樣看到紅色會是同樣感覺嗎?

TAG:大學生 | 認知 | 戀愛心理 | 認知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