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的寫作功底到底如何?

我沒看過英文版的哈利波特 沒看過JK羅琳的偶發空缺 不知道她的寫作功底到底如何 本人看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翻譯的中文版 不知道她的寫作功底到底如何 於是想在這裡問問大家 謝謝了


其實我以前也覺得魔戒和冰與火之歌,在文學上和哈利波特是一個陣線的……但我覺得在周邊市場份額方面,他們和哈利波特不是一個等量級,比如周邊商店數量,主題公園人流,舞台劇,電影票房等。特別是去完英國,Hamleys玩具店哈利波特櫃檯的熱度和宣傳造勢都超過了旁邊魔戒的櫃檯(恕我庸俗,我是學管理的,總想著錢越多越好……)……因此我才愚鈍地認為,「似乎沒有誰做到過」,靠文字拉動了如此大的經濟發展……(我猜可能是因為魔戒和冰與火的閱讀難度比哈利波特要大,所以讀者群會小一點)。

------------------------------------------

我看過JK羅琳的所有作品,包括pottermore系列的所有短篇(她的作品通常一發行我就會買,所以有部分作品我沒有看過中文版)。

她是我目前為止最為崇拜的人。我愚鈍地認為,她一個人,靠用文字塑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徹底地改變了整個真實世界,拉動了全球無數行業的發展。回顧歷史,似乎也沒有誰做到過(世界名著這麼多,翻拍文學作品的影視劇這麼多,但依然並沒有「巴爾扎克主題公園」,而迪士尼主題公園,也並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想像之手。)。所以說,她的文字已經不在於寫作功底如何了,不在於遣詞造句,而在於她作品中傳達的思想所帶給我們的巨大影響。

我讀過三個語言版本(中法英)的哈利波特,所以不存在一個翻譯的問題。她的寫作風格通俗易懂,非常擅長塑造人物性格。英語版本和法語版中,都極少運用長難句,所以非常適合學習外語用(我就是靠閱讀她的文章學習英語法語的)。更重要的是,她能夠把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不動聲色地融入到書中人物中。這或許是她作品能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閱讀過程中,我們會覺得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人,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事。

我記得非常清楚她在偶發空缺這本書的一段描寫。大意是描寫人們參加葬禮,長長的隊伍往前行走著,周圍響盪著哀樂。她在書中描寫了一個細節,「他們都在心裡打著拍子,避免自己的腳步一不小心就跟隨了音樂的步伐而顯得滑稽」 (我描寫得不太準確,因為時隔久遠,而且看了中法兩個版本)。我讀到這個細節時,頓時有一種埋藏多年的小秘密被發現的感覺:我曾多少次在超市的音樂聲中警告自己不要不小心跟上了音樂的節拍走路。

她彷彿具有洞察所有人內心的能力,讓你在閱讀過程中感同身受。

我第一次看哈利波特是小學一年級,而那時哈利波特只出版了前兩本。前兩本都不長,我閱讀下來基本沒有難度,只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看的童話故事。但隨著我年齡的增長,到了六年級,發行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這時的哈利波特已經是厚如一本磚了,而我的閱讀能力也早已大大進步。這個更加複雜的魔法世界,融合了感情,推理等各種情節,牢牢地抓住我的眼球。後來初二,哈利波特大結局發行,我三天就看完了,還很認真地在書的扉頁寫下自己幾點幾分看完的。所以可以說,哈利波特的內容,是和我的閱讀水平同步增長的。我初中之前喜歡哈利波特,只是被其情節所吸引。但直到高中再次閱讀,卻發現並不只是一個男生的歷險記如此簡單。

其實這世上有很多寫魔幻小說的作家。我高中時曾經看過江南的龍族,非常喜歡。一直追到本科,開始失望了。因為我看不到主角的進步(或者說作者的進步)。一些能夠吸引一個高中生讀者的熱血觀點,等讀者升到了大學,就會覺得書的主旨稍顯幼稚了。龍族的作者為了吸引讀者閱讀挖了一大堆坑,到了後期卻填不回來,這對於我來說,真是遺憾且失望啊。而羅琳卻不一樣,她似乎一直在與她的讀者同步成長,甚至是不動聲色地成長。我小學時看她的作品,到了現在研究生也能看她的作品,這估計是羅琳寫作能力最神奇的地方。

比如說哈利波特裡面提到的女記者,恰恰是諷刺當下新聞媒體的誇大其詞和捕風捉影。高中的時候微博剛剛興起,網民和媒體的狂歡,這使得我在重看這一章節時,大有感觸(以前初中看的時候毫無感覺,只對那支筆感興趣)。

我直到大學本科,才明白家養小精靈和海格等這類與眾不同的生命在書中的含義:家養小精靈蘊含著對奴隸制度的批判;海格是羅琳對當下社會常出現的刻板印象一種諷刺:魔法世界裡巫師總認為帶有巨人血統的就不是好人,現實世界裡西方人總認為亞洲女性如同蝴蝶夫人一樣溫順聽話。

我曾經一度不明白麻瓜出身的巫師為何總是被純血統的巫師百般排斥,他們能力是一樣的啊。赫敏格蘭傑過人的智慧為什麼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在我看來她除了兩位男主角真的沒什麼朋友了),就算後面她當上了魔法部部長,我也覺得是理所應當——我以為羅琳只是單純地想展示女性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位居高位獲得成就。直到我後來在法國讀研究生時,有幸在倫敦西區觀看了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這部舞台劇:他們找了一個黑人來飾演赫敏格蘭傑。我才明白羅琳對這個角色塑造的用意:泥巴種這個詞,就是暗喻我們現實生活中「黑鬼」。這是羅琳對當下社會種族歧視的一種暗嘲。

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是一個體系非常完備的魔法世界,它的法律制度,委員會,歷史,百科全書無不借鑒於現實生活(可參考閱讀神奇動物在哪裡等pottermore的系列叢書),也時刻在向現實社會傳達著作者的政治觀點,生活理念(你看了以後就會非常理解羅琳為什麼總是在推特上懟川普)。譬如神奇動物在哪裡,非常明顯的地反映了作者對地球生態的關注。她從來不說大道理,但她永遠沒有停歇過向讀者灌輸「道理」。

我不敢說我贊同作者的所有理念和觀點,但我敬佩她的寫作功力:她能讓人在不同時期閱讀她的同一個作品,獲得不同的反思。

羅琳對社會福利制度,婚姻制度,政治制度的映射與思考更明顯地體現在偶發空缺和斯特萊克系列的推理小說中。她不像其他類似美麗新世界,1984等作品,稍顯晦澀,她的作品永遠都像一本最最通俗的故事書,卻時時刻刻通過人物的一舉一動,引導讀者往更深層次的方面思考。

我有一次在巴黎面試一個旅行社助理,面試官(也就是老闆)在一個狹隘的辦公室熱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併當下拍板要接受我。正當我歡天喜地以為自己找到了一份實習時,我突然注意到辦公桌半掩的門,裡面是一個破舊的廚房。我立馬想到了羅賓第一次去斯特萊克辦公室上班的情景。斯特萊克用盡各種方式想要避免羅賓知道自己落魄到只能睡在辦公室。我警惕了起來。後來我回家多方打聽,果然發現該旅行社(其實只有兩員工,老闆和她的妻子),一直都靠壓榨實習生勉強維持經營。

現在我進入了巴黎另一家旅行社的地接部門做實習。接觸到了許多中國公務團。我們辦公室還有一個法國老太太,專職翻譯中國文學(如賈平凹等作家)。在實習期間,我深刻體會到哈利波特叢書中伏地魔「連名字都不能提」的含義:在這個世界中,有太多我們「連名字都不能提」的人和事了。公務團沒什麼可說的,就說說和我實習毫不相干的文學。因為老太太經常會拿著她翻譯的《帶燈》里的句子問我,以確認是否正確。她總感慨說,她其實還有翻譯我們另外一個作家的作品(他的作品曾被翻拍過電視劇),但由於各種因素,如今這個作家幾乎變成了一個「連名字都不能提」的人。老太太也不敢再和這個作家聯繫,因為可能會給他帶來麻煩。

「名字都不能提」,「這個名字被烙下了詛咒,一提到這個名字就會被食死徒追擊」。這根本不是一個誇張的臆想,也根本不是什麼兒童文學,這就是1984,就是現實。

所以說,羅琳的作品,折射了她對社會細微的觀察,對人性認真的考察,她的每一個安排都有現實意義。

至於她寫的斯特萊克系列推理小說,不算是我看過最精彩的偵探故事(畢竟收集線索還是拘泥於走訪,谷歌)。但也有可能由於我過於熟悉她的寫作風格——她是個有坑必填的作家(這也是我最欣賞的一點,她作品裡出現的每一個細節,必定對後面情節有推動作用)——假如羅琳不停描寫一個女人瘋狂咳嗽和一條繞著她走來走去的狗,那麼必定有一個因為用化學藥品分解屍體導致呼吸系統被灼傷的兇手,和一具被狗吃掉了的屍體。這或許是我每次看斯特萊克系列推理小說最不滿意的地方了吧——我總能大致猜到結局。

我自喻閱讀過羅琳所有作品,也是總結出了她筆下人物的特徵:普通人,有缺點,不顯眼。這也是我敬佩她的地方。我總認為一部作品總能反映一個作者的偏好:金庸筆下的男主角總有無數人女人喜歡;丹布朗筆下的蘭登教授幾乎無所不知;暮光之城的女主角不僅愛情美滿還能永生不老。我認為其實這些都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渴望。然而羅琳卻不是,她筆下的主角從來不追逐名利,不管靠著「主角光環」獲得了多少成就,依然內心惶恐且卑微。也或許正是自身擁有這些品質,羅琳才能幾十年如一日地不停為我們創造出更好的作品吧。

有的人說羅琳後期的作品會不會是圈錢之作。這又回到了我最崇拜她的原因:她彷彿就是一個品牌,只要是與她有關的東西,不管是電影公園旅遊景點還是周邊,就一定能大賣(有機會的話可以去英國感受一番,我在羅馬為了參觀西斯廷排了一個小時的隊伍,在倫敦為了參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也排了一個小時)。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她這二十年成就了多少產業,拉動了多少經濟?在我看來,圈錢之作是指靠著往日的名聲/成就,推出一些質量根本不比從前的作品以賺取鈔票。而羅琳到目前為止,不管是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的舞台劇(不是劇本,要看舞台劇,非常精彩),還是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還是如今BBC在翻拍的斯特萊克,她和她的團隊還暫時沒有讓我們失望過。

其實我本來沒有想要回答你這個問題,只是我最近看了一部關於JK羅琳的紀錄片,有感而發,總想記下來一點什麼,剛好搜到你這個問題,便就寫在這裡了。


看過《哈利波特》和《布谷鳥的呼喚》的中文版。借別人的對她另一邊推理小說《蠶》的書評。
很多寫類型小說的人都太不把文學性當回事兒了,張口就我跟你說個事哈的樣子。而《蠶》則是文學性過高了,你能找到大量優美的細節場景和描寫細緻的社會細節。甚至產生一種閱讀歐洲古典小說的錯覺。
她的文筆真的很好,用傳統手法描寫每一個登場人物,就算這人物在故事裡不是很重要,你依然無法忘記這個人物的細節。因為人物塑造的太具體。。
如果大部分類型小說作家能向羅琳學習學習,或許很多我看著噁心的作品就會好看起來。

就是說,文學水平確實很高,寫推理小說的時候都得推理不夠文學來湊。


我是真心的佩服她的寫作功底。

在我心目中對她的寫作功底的認識,會讓我想起金庸,因為他們都構建了一整個世界的體系。金庸之後,基本上所有的武俠都逃不出他建立的世界,什麼點穴,什麼少林武當,什麼武功秘籍等等等等。而且金庸老先生相當博學,比如點穴的每一個設定其實都是有根可循的。JK羅琳也是這樣的,哈利波特的整個世界體系相當完整,學院、政府、外交一應具全。而她筆下的看上去像是隨便寫寫的某個咒語,某個飲料名稱、某條街的名字,某種神奇的動物,某種藥材都是有跡可循的,動不動就牽扯到歐洲的歷史文化傳說宗教。這些東西都好想是信手拈來一般,我很難想像她的博古通今,她的知識的儲備和涵蓋。

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就是一個新穎的小孩子的故事,別人寫寫也可以;不過就是一些花花草草、一些很長的咒語,別人隨便編編也可以。但是越長大,越發現不是故事淺薄,而是我無知。

就好像我當初看攝魂怪的描述的時候,感覺就是一個不明所以的負能量角色,「過於靠近一個攝魂怪,你的任何良好感覺、任何快樂的記憶都被它吸走,如果做得到,它會長期靠你為生,最後將你弄得和它一樣——沒有靈魂,而且邪惡。留給你的只有你一生中最壞的記憶。」(手上沒有書,這個是從百度百科摘過來的)。

後來讀了很多關於抑鬱症癥狀、患者感受的文章的時候,再回頭看那些描述,覺得背後一陣發涼,就好像弗雷德說的「它們讓你從頭冰涼到腳」。


她的作品我只看過hp全集,這套書要說文學性有多高倒不見得,完全是以情節取勝。不過她在人物塑造方面做的很出色,你如果讀過hp就會發現她筆下沒有木偶式人物,所有人都是有靈魂的,哪怕是個打醬油的過路小販都是有性格的。其次她善於埋伏筆,第一部里一筆帶過的一句話居然就是大結局裡的關鍵線索,類似的伏筆很多,你要是發現這些會有種震撼的感覺:原來她的書里沒有廢話,每一句不起眼的話都很可能都是下一部內容的關鍵。她邏輯思維縝密,很適合寫偵探類小說,而一般能寫推理小說的作家寫作功底差不了!ps:(^o^)/~,我能有她一半的水平和運氣我就笑瘋了~


我總覺得有些哈迷有點過分解讀。
不是說這部小說我不喜歡,我理解哈迷對這部小說以及電影的熱愛,因為我也是哈迷,我也特別特別喜歡這部作品,羅琳對情節啊伏筆啊人物塑造這些方面都沒得說。但是......
這部小說畢竟不是《紅樓夢》啊,不是曹雪芹那種每句話每個字都有含義,每首詩都暗示人物未來命運的這種小說啊。曹雪芹寫《紅樓夢》可是嘔心瀝血十餘載,草灰蛇線伏延千里啊。我不是說羅琳寫的不好,在科幻小說里那是沒得說了太好了,但我想羅琳也絕不是像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樣,一字一句都細加斟酌的,有些話,有些情節只是為了烘托氣氛或是什麼的,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或許羅琳在寫的時候也根本就沒想給它賦予什麼特別的含義,就是隨手一寫罷了。有些哈迷揪住一句話就能挖掘出一個人物潛在的性格甚至給某些人洗白白,或者為了讚揚某個人放大他的美德,這種現象我也是醉了,我敢說人家羅琳在寫的時候根本沒想那麼多好嗎?人家就是那麼隨手一寫好嗎?根本就是違背了羅姨的本意啊,畢竟這是外國小說不是中國小說,每個人就算翻譯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就別一句一句一個字一個字的摳了吧。羅姨寫作功底我不想多說了,前面有位答主回答的很好,我只是想說過分解讀這種現象,有時候也真是讓我挺無奈的。


善於人物動作的細節描寫,人物微小的動作細節,著裝細節都會描寫出來,所以整個魔法世界會表現得非常真實。也擅長敘事,至少整個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並不簡單,但是小學生也能輕鬆讀完。但是確實不擅長煽情。整個哈利波特系列有很多淚點,但是羅琳都沒有利用好,至少我一個二十幾歲也會看書落淚的大男人,小學初中看哈利沒哭過一次,即使小天狼星的死也只會覺得可惜難過而已。
還有就是戀愛描寫,真的太單薄了,既然都寫了不停親吻這種赤裸裸的戲碼了,為什麼不多一些感情描寫呢。羅恩和赫敏日久生情還能理解,哈利莫名其妙地喜歡秋和金妮真的是完全沒有感情鋪墊。
說真的,要是羅琳寫好感情戲,哈利波特在中國還能更火,至少我覺得女粉絲數量會加倍。


岸本齊史級別


那個什麼出版社說的挺好的啊

「teaching my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情深意切,說真的,這麼有良心的出版社不多了,我覺得這不應該是鼓勵其他人多多寫作的,這應該是鼓勵出版社不要看人下菜碟的。

兒童文學始終是兒童文學,能引起兒童的共鳴。

但你說成年人整天抱著安徒生格林童話、小王子等書說這個寫的有多好多好。不禁讓我懷疑其智力發育緩慢。


她或許目前稱不上一個文學家,但是卻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好作家。


寫幾部曲這類小說能風靡全球的絕對都是大家。。。
我自己也寫點東西,自認為短篇絕對吊打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網路小說作者,但帥不過一萬字,自此對長篇作家充滿崇敬,對幾個暢銷網路小說作者也沒了脾氣。


羅琳,被我們這群哈迷稱為魔法教母,自然不是沒有理由的。
她對名字的構思,對於每個咒語的解釋,用法,名稱都是考量後的結果。
對於這七年的步步為營,或許稱不上是完美無缺,但至少也心思縝密。
她有些做法有自己的考量,每個人的結局,金妮和哈利,羅恩和赫敏。
舉個例子吧,有一個朋友受夠了我每天的科普,終於去圖書館抱了書來讀。看完第一本,她說,你很幼稚。
看完第二本,她說,赫敏和羅恩真的能在一起?你們看到最後的時候不突兀嗎?
看完第三本,她說,小天好帥!(我男神能不帥?)
看完第四本她說,我服了,我要站羅恩赫敏了,太配了!!!
嗯,後面的三本她大概都是在課上看的(學習挺好的,要不就都怪我了)...看完了之後跟我說,等上大學跟我一起啃原版啊啊啊!
還是挺神奇的一個過程。她不是第一個被我拉下水的人,卻是第一個態度三百六十度大轉彎的人。我蒼白無力的言語描述讓她燃起想要懟我的信念,結果在羅琳的緩慢而深沉的描述下才知道了這本「兒童文學」的高度。
我們總可以從羅琳的文字中尋找一些奧義,我還想等到以後要慢慢再看一遍,勾勾畫畫,去推整個的聯繫和發展。
除了情節,自然少不了人物。在羅琳的筆下,每個人的角色都是鮮明生動的。他們的背景和家庭,斯萊特林和格蘭芬多就是一念之間,但確實是有太多的不同。如果只是單看情節,就是一本魔幻色彩頗重的系列小說,但要兒童如何去通解比較小天狼星對家族的叛變,小埃星彼得對朋友的叛變,又如何解釋哈利所見的死亡和盧娜所見的死亡?她總是擅長於人物的刻畫,總有邪惡和正義。但也不絕對,每個人都有黑暗面,比如羅恩的離開也是讓人唏噓。這是早就蘊含著的,羅恩他陪伴哈利七年,萬眾矚目的大英雄?默默無聞的跟屁蟲?記得《偶發空缺》里對於議員死後的反應嗎?真正的關注點並非死亡,而是現實的地位利益,或是茶餘飯後聊完天氣的閑談。她對於每個人的看法,獨到,卻又一針見血,見血封喉。
這裡,是一個虛構的世界。但你合上書再闔上眼你似乎能看到這個世界。在夢裡又藏了多少秘密在有求必應屋?她畢竟拉動了你的幻想,讓你在吃飯的時候拿起筷子能有節奏的抖一抖,說出wingardium leriosa.
這都是羅琳的功底,她有這樣的能力。她的成功從不是奇幻的意外,而是沉澱的必然。
而《Harry Potter》,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我們通向另一個世界的橋樑。


我又來水回答了 不知道寫作功底在外國小說該怎麼定義 我認為她劇情方面真的很溜
而且我看哈五太早了 小學五年級 最多
可能四年級就看了 因為我五年級看到哈七電影……
總之 說真的 給我幼小的心靈造成極大的衝擊,提早給我帶來對人性 社會的思考
導致我小學到初中二年級的提前中二
以及高中的 現在這個性格
我也不知道這樣是對是錯,但哈利波特的確給我帶來很多益處,比如比同齡人更能靜下心來看書……
所以我喜歡她,也喜歡電影里的各位演員筆芯筆芯


百看不厭 百讀不倦

哈利波特全套看了不下十遍了

她是一個童話作家 寫的故事卻老少皆宜。

她在我眼裡,就是「女王」。


寫作手法簡潔到到位,寫作思路和邏輯極其清晰。雖然我不會捧她是世紀大文豪,但總歸沒有任何噴點。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問題都會讓我直犯尷尬癌,要是文筆不好那全世界的讀者都是瞎子嗎


她的寫作功底好不好真的重要嗎?

我就是喜歡,從11歲喜歡到現在,像我這樣的人遍布全世界。

所以就算是兒童文學,她也是成功的。


用詞簡單,句式也不複雜。


完全看不出有什麼寫作功底,當然這要看與誰比較,和公認的文學家比較,連入流的資格都沒有,當然從兒童文學來看,算是不錯的


草蛇灰線,伏延千里,幽默機警,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作為一個不太懂英文的中國人,原著看得馬馬虎虎也能收穫很多樂趣,相當於低配版的(曹雪芹+錢鍾書)


推薦閱讀:

你認為哈利波特七部原著小說中,哪本最好看?
為什麼金庸的小說在國外沒有像在國內一樣大火,而哈利波特卻火遍全球?
鄧布利多為什麼會喜歡上格林德沃呢?

TAG:小說 | 哈利·波特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