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哈利波特七部原著小說中,哪本最好看?


第四本。第四本首先是魁地奇世界盃,陋居的日常,三強爭霸賽,聖誕舞會,太讓人印象深刻。在霍格沃茲的校園生活基礎上擴大了魔法世界。最重要的是第四本的懸疑色彩最強,各種伏筆留的,最後謎底揭開的時候被嚇到了。悲慘的克勞奇先生。第四本也算是黑魔王及其追隨者正式登上舞台。


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
小天狼星太暖心了!!雖然其中有一部分挺虐的吧,但看到小天狼星跟哈利誤會消除坦誠相認的那一刻還是抑制不住地淚奔了。T^T


個人認為七本書里最棒的是第四本;而說句題外話,個人認為八部電影里最棒的是第三部。

一部部講講原因。先講小說。

第一部魔法石,在懸念設置和進行上,利用斯內普作為明線嫌疑人,奇洛作為暗線,礙於篇幅較短,雖屬牛刀小試,然而我以為結構精巧,最後雙面人的設計也是很有意思。

其次,他們發現他那塊大圍巾也散發出一股怪味,韋斯萊家的孿生兄弟堅持說那裡面肯定也塞滿了大蒜。

回味魔法石的時候,看到這段我是有點驚悚的……(弗雷德喬治你們敢說我伏地魔王的味道是大蒜!)但是整個一本魔法石,更大的趣味是各種魔法設定,諸如獨角獸、會說話的畫、多味豆、巧克力蛙……等等。可以說,整個七本,魔法石的創造力是最旺盛的。

第二部密室,擺脫了第一部從第7、8章才開始學校旅程的桎梏,這一部的懸疑故事更加完善。吉德羅·洛哈特的角色是個亮點,他的人物完成與最後的懸念揭曉一起發生;而海格充當了魔法石里類似於斯內普的角色,是明線里的替死鬼。金妮參與了密室開啟是一個新模式:主角附近的角色與陰謀有關,這在之後幾部都有體現。

……就這樣,羅恩在旁邊放哨,哈利又掰又扭,經過幾分鐘緊張的努力,總算把那張紙弄了出來。
……在我們國家,遊盪著許多可怕的野獸和怪物,其中最離奇、最具有殺傷力的莫過於蛇怪,又被稱為蛇王。
……突然,就好像有人在哈利的腦海里突然點亮了一盞明燈。

第十六章的這一段話,與其之後的推理極其精彩,一步步解釋了整部書所埋伏的所有伏筆,就如同把散落在全書的珠子一瞬間串起,而又合理。可以說,我認為這是七部書里除了第四部那逆天的結尾,最為精彩的推理段落了。當然第二部的篇幅依然偏短,整體的格局算不上宏大,但是羅琳衝破兒童小說單純形式的野心已經奠定;小說中的暴力、驚悚色彩以及在懸念設置上的匠心讓人不可能把《哈利波特》單純說是一套兒童小說了。

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其實我認為這一部也非常棒,若不是第四部實在精彩,這一部當可冠絕七部小說。羅琳的野心在這一部,開始涉及成人那一輩的糾葛。整個前四部小說,羅琳其實一直在拓展哈利波特世界的前沿,每一部小說都在不動搖原本世界的基礎上,推出新的元素、世界觀和人物、衝突。這一部的小天狼星、蟲尾巴、盧平,以及火點地圖、火弩箭,還有守護神、博格特,都越來越充實著哈利波特世界。這一次,我們依然擁有著小天狼星,來作為前兩部斯內普、海格的身份。當然這次不是懷疑,而是徹底地憤恨和追逐;所以書尾的結局大反轉異常精彩。另外,羅琳也把盧平的身份和命運、巴克比克和海格、赫敏的秘密、守護神魔咒等等明、暗線索都埋藏地頗有力道。而哈利與羅琳也牛刀小試地開始涉及到巫師界的政治問題,與福吉、委員會等等都有了更多的交集——再加上,本書對於愛、信任、忠誠等主題極為徹底的貫徹,考慮到第四本書的篇幅太長,我認為阿茲卡班的囚徒是最適合改編成為優秀電影的哈利波特小說

先不談第四部,說說第五部鳳凰社。恕我直言,看完第五部的時候,我感覺到羅琳在走一個下坡路了。這一部對於哈利青春期心理,以及校園生活、叛逆遊戲的描繪,我認為是非常精彩的,比之第四部而言更為細膩和具體。然而,《哈利波特》並不能僅僅是一部青春校園小說。
第五部的優點還是很多的,首先,創造了盧娜·洛夫古德這個經典的角色;另外,這一部當中的烏姆里奇也非常精彩,入木三分,令人厭恨(請注意我說的是這一部);弗雷德和喬治離開校園的那個段落也特別棒。然而,這一部的校園生活風雨飄搖,哈利遭受著非議和自我的心理鬥爭,卻似乎和真正校外的冒險、陰謀脫節了。

在屋子的盡頭有一扇門……他碰了碰這扇門,它也打開了……

整個鋪設懸念的過程中,描述都是周而復始的噩夢、噩夢、噩夢,完全沒有前四部草蛇灰線的氣質。我們看到羅琳拋棄了讓霍格沃茲作為最終冒險場所的設定,卻很難讓哈利的校園生活與最終的冒險聯繫緊密;這就導致最終冒險與整部小說似乎基本脫離,大決戰的文字讓我整段整段覺得心焦。

「是時候了,」他說,「是我應該告訴你早在五年前就應該跟你說的事情了。坐下,我會告訴你所有的事情。我只要求你有一點點耐心。」

這是結尾的收尾敘述中夾雜的一段話。說實話,本書中文版出版之前,有人貼出了這句話作為預告,我簡直激動地尿了褲子;然而真正看到這「五年前就應該跟你說的事情」的時候,有種脫褲看這的感覺。這第三十七章失落的預言,本應是讓所有懸念歸一,進行解答和推理的段落,卻平淡無奇,除了哈利的發飆和鄧布利多的「軟弱」之外,讓人留不下什麼印象。

他站在佩妮姨媽那像手術是一樣整潔乾淨的廚房裡,挨著最高檔的冰箱和超寬屏幕電視機,心平氣和地跟弗農姨夫談論伏地魔,這感覺真是非常怪異。

在看到第二章的這一段話的時候,我對第五本書還是抱有特別大的期待的,似乎羅琳將給我們展示出一個更加神奇和如臨其境的世界。不過,最厚的第五本書還是沒有完成最大的格局。這依然是精彩的一本,不過有第四本珠玉在前,則顯得大而無當了。

第六部混血王子。這是七本書中我最不喜歡的一本。雖然有魂器、鄧布利多死去等等許多密集的點,卻始終讓我有種「輕飄」的感覺。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本書中有相當多關於少男少女愛情的描述,讀來總讓人感到有些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另外,斯拉格霍恩的角色寫得差強人意,完全沒有盧平、烏姆里奇的入木三分,甚至不如吉德羅·洛哈特。這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伏地魔的少年經歷,讀來還是很有意思。至於「混血王子」這個梗,與其他幾部書的重要線索相比而言簡直無足輕重;我猜想這是為了最後斯內普的人物形象做一個厚重的鋪墊。

第七部死亡聖器。完結篇確實很難客觀去說一個感受,因為我讀的時候可謂是每個字都在珍惜,生怕太早看完,再也回不去那個世界。這部書幾乎完全拋棄了前作的模式,直接離開了學校,進入了純粹的冒險。我不能說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卻確實很難說它任何一句負面的話。

「我真不能相信,」哈利說,「教我打敗攝魂怪的人——是個懦夫。」
盧平拔魔杖的動作太快了,哈利剛來得及抓到自己的魔杖,就聽砰的一聲,感到自己像被猛擊了一下,身子向後飛去,撞在廚房的牆上,然後滑到地上。他瞥見盧平的斗篷後擺消失在門口。

類似這種,讓我非常難以接受的人物形象跳躍性的變化,在第六、七本書里非常多。有時候我難以明白為何羅琳會添加許多諸如芙蓉和比爾的感情、盧平和唐克斯的感情這類的旁支線索,或根本稱不上的線索;既和主線沒什麼交集,又沒展現出多少人性、人物的情緒和氣質。反而是唐克斯的變化(本來她在第五部很出彩)、芙蓉的形象、盧平如上文引述中的行為,讓人十分齣戲。
不過,與第六部幾乎沒有太精彩的段落不同,第七部擁有許多我認為很出色的地方。諸如古靈閣那條出逃的龍,或者三人組去魔法部當間諜的段落等等,前者筆意縱橫,後者趣味橫生,很有意思。當然還有最後的這句話:

「當然是發生在你腦子裡的事,哈利,但為什麼那就意味著不是真的呢?」

當時讓我回味良久,都起了雞皮疙瘩。我得說,國王十字車站這一章可以說是第七部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在大戰中戛然而止,意境空靈而神聖,再加上用對話來進行向來重要的推理和解說,外加一些哲學氣質。很有味道。

好!第四部,火焰杯。
這是我認為七部書中最精彩的一部,也是文學成就最高的一部。我們可以看出,前三部和後三部幾乎成了一個對稱的狀態,而這對稱的頂峰,就是火焰杯。它繼承並發展了前三部懸念小說的氣質,並完成了一個結構精巧、動機完備、場面精彩的大型陰謀;並且在描述中完全脫離了兒童小說的色彩,自然地穿插設計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活動和個人成長。羅琳在火焰杯中完全拓展了哈利波特世界的世界觀,圓滿設計了一個豐富、神秘和生動的魔法世界,在後三部書中再也沒有超越。可以說,羅琳在這部50多萬字(中文)的長篇巨制中,把人物、情節、環境三者都做到了令人嘆服的地步。在當代魔幻小說的殿堂中,火焰杯必可獨當一面。

兩百英里之外,那個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猛地從夢中驚醒。

火焰杯是羅琳第二次在第一章沒有直接從哈利的視角進行敘述。第一次是魔法石。可以說,火焰杯的開場就具有一個很有氣勢的格局。魁地奇世界盃是一個絕妙的情節設計,既把魔法世界的視野拓展到了全球,也開始正面描述魔法世界的政治特徵。隨後的三強爭霸賽則又十分精彩,將全書的結構大致地分解,節奏綿密,令讀者目不轉睛,手不釋卷。
莫言說過,「長篇小說要有密集的人物」,火焰杯完全符合這一標準。不僅珀西、福吉、多比等舊人物更加豐滿,巴格曼、克勞奇、(被假穆迪演繹出來的)穆迪、小克勞奇、閃閃、卡卡洛夫、馬克西姆夫人、芙蓉、克魯姆……每一個人物都形象鮮明、動機準確、性格持續性強。所有的衝突都在每一個人物的慾望、行動和心理變化中產生。可以說,火焰杯作為通俗長篇小說,其藝術水平是不可低估的。
我說了好多遍火焰杯的格局,那麼再來看看格局。這本書對於政治、世界觀、人性與社會問題的觀照是不言自明的:赫敏在這一部里開始了SPEW,麗塔·斯基特這個充滿諷刺意義的社會人物開始出現,盧多·巴格曼、斯內普與卡卡洛夫的前科問題很巧妙地具有諷喻性,海格的血統問題與種族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很硬性的強行解讀。我們隨處都可以找到羅琳對於某些人性等問題的細節描繪:

我以為你會求助周圍每一個人。隆巴頓會馬上告訴你。可你沒有——你沒有——你的驕傲和獨立意識差點兒毀掉了一切。

假穆迪的這番話鞭辟入裡,作為對於主角的哈利來說,無疑是很精彩的性格分析。(電影中改為納威主動告訴哈利用鰓囊草簡直呵呵)
除了這些之外,火焰杯的懸念設置和解決也是七本哈利波特中最為精彩的。羅琳依舊設置了明線上的視線阻礙,盧多·巴格曼,卡卡洛夫,老克勞奇,甚至斯內普,都會模糊讀者的視線。最後在懸念解決之前先爆發全書最精彩的衝突:伏地魔復活!讓讀者在這個節奏中先喘不過氣來,然後哈利回到學校、離開危險的話音未落,假穆迪給出了七部之中最為精彩的推理和解說橋段,在充滿衝突與懸念的氣氛中一一揭開謎底,隨後鄧布利多駕到,吐真劑祭出,所有背後的真相全部吐露清楚,一乾二淨,乾脆利落。
除此之外,全書的伏筆與懸念都精彩無比。例如假穆迪對於德拉科的憤恨,再讀之時,心中感慨萬千。

總的來說,我認為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最為成功和精彩的一部。它承接了前三部的優點和氣質,並成功地將篇幅拓展為一部恢宏的大型長篇,並且細膩的程度絲毫未減,在各個方面都令人嘆服。然而,後三部小說在火焰杯的陰影下明顯暗淡,再也難以達到它的高度。不過,哈利波特小說依然是當代魔幻小說中影響力巨大、足以流芳後世的作品

好,再來說說電影。

第一部魔法石。按著引起市場效果的難度來說,暢銷小說改編作的第一部往往最難。克里斯·哥倫布導演的成名作是什麼?《小鬼當家》。我認為作為一個兒童片導演的他,將這一部的任務完成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在改編上基本面面俱到,原著說啥就是啥,只稍微做出了諸如刪除「查理接走諾伯」段落這樣的改編。
我想這一部的影響最深的,是魔法世界電影化的基礎設定。例如概念設計,霍格沃茲城堡、校服、整體氣氛等等,在第一部打下了最基本的基礎。又例如卡司,都不必說艾倫·里克曼(RIP),瑪姬·史密斯,羅彼·考拉特尼(海格)、理查德·哈里斯(RIP)等等,但是三人組、納威、德拉科的選角,就對後來的電影甚至小說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第二部密室。克里斯·哥倫布導演的局限性開始體現出來。事實上,這部的視覺風格、整體氣質和第一部都太過接近(雖然在驚悚恐怖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哈利溜光水滑的頭髮(這與原著很不符啊)、長焦拍三人組每每在草地上邊走邊討論劇情的鏡頭、結尾華麗而大團圓的鏡頭設計和音樂烘托、略顯過於明亮和兒童化的場景設計,已經很難適應原著越來越陰森暴力、略帶黑色幽默的整體走向。所以雖然密室與魔法石整體水平接近,但是觀感大大不如了。

先不談第三部,說說第四部火焰杯。說實在話,火焰杯完全可以改編為一部八集至十二集的劇,它的體量太大,幾乎不可能用一部電影就原汁原味地展現出來——更何況,這一部的電影改編簡直不知所云,我都不知從何開始吐槽。(或許是我對這本小說原著太過喜愛,落差太大吧)
譬如開場戲吧,里德爾府的一段無可厚非(咦小克勞奇),陋居開始,赫敏來叫醒哈利和羅恩,羅恩用毯子遮胸部什麼鬼?哈利全程一副「咦怎麼回事老子在哪裡」的表情什麼鬼?用門鑰匙穿越之後連個接頭的人都沒?管理員呢摔!這可是體現魔法世界政治制度的好機會啊!
回學校後,鄧布利多變神經病了什麼鬼?費爾奇那跑步姿勢什麼鬼?穆迪對天花板念咒語什麼鬼?布斯巴頓是北京協和模特學院嗎?德姆斯特朗是山東藍翔雜技學院?不一而足。這部電影似乎想繼承前作的一個特性,那就是豐富而有趣的細節……沒有趣,確實挺豐富的……我還記得有一年電影頻道有個光影星播客的嘉賓,介紹火焰杯的時候說了句話:「……這一部展開了神經質氣質的冒險……」他媽的說的還真對。

第五部鳳凰社。說句實話,我雖認為第三部阿茲卡班是系列最好的電影;但阿方索·卡隆的風格並不完全貼合原著,自由發揮的痕迹比較重;倒是大衛·葉茨,他的電影生涯從哈利波特起步,接下來還要繼續指導「神奇生物在哪裡」,有一種欽點的感覺;而他的影像和敘事風格,不知怎的,與哈利波特原著產生了一種新的、妥帖的總體風格。
然而鳳凰社的總體觀感,讓我認為本片有些「糙」。首先是很多鏡頭有點接不上,讓人感覺後期的時候是不是素材不足;另外有一些特效做的很粗,例如片尾D.A.成員在木橋上討論接下來要去魔法部救援,木橋是後期加上去的,看上去非常假,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第六部混血王子。原著的體量減小,給改編電影減輕了不少壓力。這一部我認為觀看起來還是比較舒服的,一來是原創音樂比重加大,有不少氣氛烘托,音樂居功至偉;二來整體故事的走向比較明確清楚,原著中有點莫名其妙的愛情段落反而讓電影產生了很棒的青春喜劇效果。這一部里德爾過去的段落我認為視聽上是下了功夫的,記憶如同水墨一樣暈開的畫面讓我印象很深。或許是第六部書給我的印象不佳,我反而對於這一部電影的好感挺高。

第七部死亡聖器上。對這一部有點印象不深,也許是因為它是最後決戰之前的一個序幕。七個波特的段落相當精彩,之後的追逐打鬥也很令人激動。我得說,導演的能力在最後兩部電影中體現出來,那就是他對於魔法世界成人化的一種自我理解和控制,做的還是相當不錯。每一個重要場景基本上都沒有掉鏈子。雖然我仍然不大清楚多比的模型是弄丟了還是怎麼的,為何長相發生了有些奇怪的變化,但是基本上這部冒險電影已經完全擺脫了前六部的氣質,自成一家。

第八部死亡聖器下。這一部是情懷電影,在水平上基本還是做到了比較高的完成度。霍格沃茲大戰應該是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籌備與設計的場景。斯內普的人物解密也相當出色,符合了不少哈迷的預期。我想,這一部讓大多數影迷和書迷並沒有太失望,這就是最難做到的任務吧!

好,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這一部絕非最妥帖哈利波特原著的作品,然而妙趣橫生,技巧出眾,主題鮮明,敘事完整,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里不可多得的在電影藝術上有較高水平的作品。
首先,這一部電影給綿延達八部的哈利波特世界注入了強心針,在第一、二部的基礎上大範圍拓展了哈利波特的可見世界。例如打人柳、黒湖、禁林邊緣、攝魂怪等的概念設計,有新意而且很出味道。阿方索·卡隆很明確地摒棄了前兩部的視覺風格,該恐怖恐怖,整部片子照度都偏低;該風格化風格化,電影整體的特徵是很明確的。
在場景設計與場面調度上,卡隆無疑是幾位導演中最優秀的。諸如博格特那場戲,利用衣櫃鏡子而做出的「鏡中鏡外」長滑軌調度,不僅有趣,而且暗暗體現了「鏡花水月」的哲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韋斯萊夫人跑著把斑斑拿給從車窗里探出頭的羅恩,僅僅用一個鏡頭就完全交代了哈利他們上車離開的場景,同時鏡頭對準斑斑,也是一個劇情的鋪墊。大門上浮現出來的門閂,巨大的鐘擺,麥格教授與費爾奇還有洛麗絲夫人,門外攝魂怪凍結了花朵……極其風格化、形式化的場面設計令人興味萬千。
除此之外,導演的好奇心、黑色幽默、惡趣味,也為哈利波特世界增添了許多元素。例如木橋、大鐘、攝魂怪等設計,都在之後的幾部電影中得到延續。又如在這一部開始,艾瑪逐漸成了許多人夢中的女神……
你會發現第三部中每一個場景和段落都擁有獨特的視角和進入方式,充滿了導演對於哈利波特世界的自己的探索與發現。諸如斯內普代課,進入教室,啪啪啪一個鏡頭橫移,關上窗戶,大傢伙兒嘩然,斯內普一個轉身來到幕布前,一句台詞:「Page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four.」帥呆了;又如斯內普面對盧平變成的狼人,護住了身後的孩子們……

總的來說,哈利波特八部電影背負著許許多多的壓力,其在電影藝術與技巧領域的地位,是不如其原著在小說領域的地位的。然而,正如第四本書冠絕七本原著,第三部電影也是八部電影中我所認為的翹楚。其獨特的風格、用心的解讀、流暢的敘事、強烈的電影氣質,都讓我一直以來都對這部電影充滿喜愛。我曾對大約每一本原著小說進行過十遍以上的閱讀,而第四部則更是至少有二十遍;我曾試圖四刷、五刷哈利波特除第三部外的其他電影,都未看下去,唯獨第三部,也有了大約十遍的觀看。

以上。


第三部或者第四部
第三部我覺得是讀起來特別舒服的一部,鑒於是系列唯一沒鼻子沒有出現的一部,所以系列一貫的陰謀主線被局限在了一個非常小的格局內,對整本書的懸疑氣氛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因此這一部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學園生活的日常點滴式的記敘和魔法世界的細節構建上,可以說看起來節奏非常舒服,給人的就是那種適合坐在爐火前懶洋洋的慢慢品讀的感覺。從感覺上來講這一部的閱讀體驗有點類似福爾摩斯——雖然講的是驚心動魄的罪案和陰謀,但是讀起來就是給人一種不急不躁的安逸感。另外就是當年哈利失去了近在咫尺的家的時候真的是情緒低落了好久。
第四部,不帶個人立場的話可以說是系列巔峰吧,三強爭霸賽的立體感可以說全面超越了最後的黑白大戰,避免了全景式的描寫用校園生活的細節表現比賽對每個人的影響,情感和矛盾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安排一場驚心動魄的大場面(比賽)的節奏感極佳,比最後一部想要寫成超大規模戰爭卻缺乏足夠的細節支撐最後變成一個個碎片式的場景不知高到哪裡去了。。。這一部也是色彩最絢麗的一部,陋居生活,魁地奇世界盃,三強爭霸賽,聖誕舞會,沒鼻子的大新聞,少男少女的感情發展等等,算得上是青年男女們能夠想像的最炫酷最精彩的生活方式了。比起之前的夢幻色彩和之後的黑暗壓抑,這一部是唯一一部正中青春期少年的心理需求的作品。


果斷密室!它在魔法石的基礎上將魔法世界進行了極大的升華,使這個體系變得極其完美……作為骨灰粉,如果你認認真真地看完魔法石和密室之後,還想扔掉HP,那我也不會再怪你了……不用謝


排名順序:
1.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2.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3.哈利波特與密室
4.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
5.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6.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7.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前五個整本都看完了並且至少重複看了超過十五遍。
然而後兩本只看了一遍,還沒看全。


書:第四本,火焰杯。
電影:第一部,魔法石


第五部鳳凰社。因為最厚!生活中的有趣細節比較多,我喜歡哈利波特一大部分原因是他很生活化,就是把背景置換成魔法世界了,所以看第五部感覺很好,描寫很細緻很舒服。
其次就是第三部囚徒,理由像其他人說的那樣。

最不喜歡第六部,因為把哈金寫的太狗血了。實在對「吼叫的怪獸」接受不能,也對金妮以頻繁換男友吸引哈利注意的做法接受不能。


應該是3吧!個人比較喜歡3,5,6,7!第三部里的黑魔法教授盧平與之前兩年不同,令人倍感親切!事實上後期盧平個人魅力也足以凸顯以及他在整個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而且3里既有懸念又有時空穿越,這兩個是我超喜歡的題材!所以仁者見仁吧,我投阿茲卡班的囚徒一票!


其實我對每本的感情真是不一樣的。他們每本都一樣的好看。
我第一本是看的火焰杯,沒有前面的鋪墊,我簡直看不懂火焰杯上來的里德爾府,覺得這是本扯淡的小說。結果之後的兩年後的某一天,有幸的,偶然的翻了翻魔法石,就無法自拔了十年。
不得不說,哈利波特你首先得從第一本開始看,魔法石作為第一部作品是非常吸引人的,會迅速讓讀者掉入陷阱,產生興趣,之後出場的意外的來信,海格來拯救哈利,對角巷,魔杖還有之後的好多好多神奇場景,給了我特別的想像,看第一部至今都會讓我有種出逃現有生活的新鮮感和終於有人救我出去開始新生活的欣喜若狂,哈利在第一本時只有11歲,懵懂,單純,卻在這麼多好朋友的幫助下發現了自己的特長,發現自己也可以是幸運的,自己也可以得到其他人的關愛和尊重,這是一種讓人心酸的幸福,我特別愛霍格沃茨給哈利來信的剛開始那幾章,我敢說,每個人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都會幻想這事情發生自己11歲時,會多幸運,那會是什麼樣的幸福感呢?本來他被費農姨夫阻攔,以為自己會錯過,但是海格來了!還給他帶了一塊蛋糕!!!!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個新世界,有魔杖,有貓頭鷹,有韋斯萊一家的紅頭髮,有比比多味豆,有分院帽,有嚴肅的斯內普教授,還有神奇的魁地奇!他打破校規,還發現了一些秘密,有好朋友,也有看不上眼的馬爾福,最後還去決鬥了,這第一年對於哈利來說,是很新奇的,他經歷了最多的第一次,他對霍格沃茨的愛也是在第一部產生的,我很難想像對於哈利這樣一個小孩,他有什麼理由不愛上霍格沃茨~在魔法石後面,也有陰謀露出了冰山一角,不過整體的基調是很溫馨陽光充滿希望的,羅琳抓住了讀者的眼球,讓他們對這個魔法世界產生了好奇和嚮往,也給了那些愛好懸疑故事情節的讀者一點劇透,別走開啊,後面的故事更精彩,絕對讓你欲罷不能,她鋪墊的很好,然而這種感覺是我在其他的暢銷系列小說中看不太到的,暮光之城沒有,波西傑克遜里沒有,好吧好像都很低齡…這些書流行的時候我還是高中呢………羅琳讓第一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一個故事堆砌起來的,僅僅像是冒險,而是一環連一環,讓人慾罷不能,先說這麼多…沒人點贊就不寫了…手機打字真累…


第一本。還記得那天打開它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心情,老爸在電腦上玩撲克遊戲,我百無聊賴躺在小床上翻開了第一頁,直到屏住呼吸閱讀每一行字,自此開啟了一個神奇的小宇宙,從此這個魔法世界的故事印刻進我的生命。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第二十九章《就業諮詢》。喬治(George Weasley)和弗雷德( Fred Weasley),使用各種「魔法把戲」反抗「霍格沃茨校史上最討厭校長」烏姆里奇,最後騎著掃帚離開霍格沃茨這個段落。

這是我在中二時期,反抗學校無果時,最喜歡看的一個段落,因為這個段落,我最喜歡《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喬治,」弗雷德說,「我覺得我們已經長大了,不用接受全日制教育了。」


「是啊,我也一直這麼想。」喬治愉快地說。

「我們不會跟你再見了。」弗雷德對烏姆里奇教授說著,抬腿跨上了自己的飛天掃帚。

「對,別費心保持聯絡了。」喬治說著,騎上了自己的飛天掃帚。

「為了我們,送她下地獄吧,皮皮鬼。」

哈利以前從來沒見過皮皮鬼聽從學生的命令,可皮皮鬼卻突然揮動自己漏斗形的帽子向弗雷德和喬治行了個禮,他們倆在下面學生們熱烈的掌聲中猛地掉轉方向,飛快地衝出敞開的前門,飛進了外面美麗的落日餘暉中

皮皮鬼的反應也很可愛。


確實不是狂熱哈利波特粉絲,每本書只都只看過兩遍左右,只有這本看了三四遍。高中只要心情不好就會看一遍這個段落。


恩,還奉上視頻,儘管不能還原我內心中書的精彩。鏈接:弗雷德喬治帶頭反抗烏姆里奇


無論電影還是書,都是阿茲卡班的囚徒

第三部其實非常短,就比密室稍長一點點。而且作為哈波大戰伏地魔系列,這部甚至都沒讓伏地魔出場。但是第三部的完整性,精彩密度,懸念值堪稱七部之首。

1. 阿茲卡班的陰謀
阿茲卡班的陰謀,甚至超過不少所謂推理懸疑。
波特父母的死,無疑是一切的導火索與全書中最大的仇恨。一開始的時候,小天狼星的定位就是個十惡不赦的混蛋,一個通天到可以騙過攝魂怪的偉大的犯罪家,邪惡布萊克家族的後裔,背叛哈利波特父母的人。
證據多的鐵板釘釘:他作為保密人的過去,他送給海格的摩托車,最精彩的,他「炸死」小矮星彼得的犯罪。
還有那隻黑狗。
十四年後他的囈語「他在阿茲卡班」讓我確認了他小BOSS的地位。連我這種完全懷疑論讀者都被完全騙了:我怎麼也想不到一部兒童文學能寫出這樣的陰謀。
然而這個時候,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另一個人引開了。
就是萊姆斯盧平。
2. 四人幫的設定
阿茲卡班中最重要的四個人物:詹姆波特,小天狼星,盧平,小矮星彼得
盧平的出場就很吊。我憑藉著多年看懸疑的尿性感覺到他和小天狼星絕對有基情,因為他們CP感很強。。咳咳,說偏了。
而且他是黑魔法防禦術老師,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第一肯定核心人物,第二他干不過一年,必須有個理由讓他年末辭職。
他是個有秘密的人,這點上來就看得出。霍格沃茲里有人在幫小天狼星,那基本上可以斷定是盧平。
所以如果小天狼星和盧平在善惡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小天狼星有冤情,盧平肯定是要幫他洗清的,而不是把他往霍格沃茲裡帶。
有趣的是,我一直把他倆的「陰謀」往伏地魔身上靠,結果第三部里基本沒有伏地魔的戲份。。。
在看到活點地圖之前,我TM怎麼想得到小矮星還活著啊!還有克魯克山(赫敏的貓)這麼叼。
當活點地圖上出現小矮星的時候,我意識到他當年是假死,而且在潛伏。當時我認為是他為了報仇假死躲過小天狼星,在知道小天狼星越獄後,躲在了去霍格莫德村的地道里伏擊小天狼星保護波特(直接被打臉)。
所以,當我看到最後,尖叫棚屋裡盧平抓住了小矮星彼得之後,我心裡就是一句「干,被作者耍了」
因為他居然是韋斯萊家養了很多年的老鼠。在小天狼星入獄之後,在伏地魔完敗了之後,他依然潛伏了這麼多年,為什麼?
因為他是真兇啊。他如果不去潛伏而是作為倖存者活下來,就是審判小天狼星的重要證人。人們一定會詢問他,鄧布利多一定非常關注他的證言,而鄧可是個不憚用吐真劑的人。。小矮星彼得的謊能說多久?
所以我屏住呼吸看下去,發現真是一點不假。
至此,四人幫的故事徹底翻盤,由表情節(食死徒瘋子小天狼星追殺哈波)翻成里情節(曾經摯友小天狼星背叛,而盧平幫凶,小矮星潛伏),翻成真情節(小矮星真兇逃匿,小天狼星伏法潛伏,盧平尋找機會翻盤)。真是完整的推理故事。
3. 赫敏的項鏈


我一直覺得哈利波特世界中的魔法都挺不靠譜的,很難自圓其說,但是時間轉換器讓我眼前一亮。
對於回到過去這種行為,各大科幻作品中都出現且都是一抓一把bug,我當時以為哈波也要落俗套了。但是這次設置的非常精巧。
他們沒有用時光轉化器改變過去,而是他們從未來回到過去,才真正完成了過去。
書里,是哈利波特的呼神護衛救了過去的自己。他得救了,才能再次回到過去,才能救自己。

電影更厲害,加入了三個情節
一,赫敏在潛伏在南瓜低的時候,覺得身後有人。而那是未來的她,想從背面看看自己的髮型。
二,巴克比克的行刑手砍下的,不是巴克比克的頭,而是個南瓜。巴克比克當時就逃了,但是主角不知道,他們誤會巴克比克被砍頭了,所以才要回到過去拯救巴克比克,而這個行為完成了過去。
三,引走盧平的狼嚎,是未來的赫敏嚎的,她是第一個意識到未來的自己需要補完過去的(少女好智商!)
這個情節,真的很絕。

羅琳和阿方索卡隆真的理解的很透徹,一條五維鏈(概率鏈)下的歷史是不會被改變的,但是五維下的四維(時間鏈)可以重疊,但是依然無法躍出五維鏈進入另一個平行空間。高維度對於低維度可以觀測,但是反之不行。
簡而言之,就是你回到過去也不能改變過去,因為你回到過去就是過去的一部分。你只能看過去的自己,但是過去的你不能看未來的自己,因為如果知道未來的自己要回來,就會改變自己在未來回到過去的決定,因為你在未來決定的時候,你是沒有「哎呀我回去過一次」的記憶的,馬丹我說清楚了嗎?
這個其實並不嚴謹,但是管他的,至少他沒有鄙視觀眾的智商。
相比之下很多電影的時光機設定,都是對智商的侮辱。

4、電影的成功
沒話說,誰讓他是阿方索卡隆。
還記得長鏡頭裡,那個被打人柳打死的小鳥嗎?

然後果然它不僅敢打鳥還敢打人。
還有這個人。

馬丹,當時誰知道,這個大蝙蝠真的是個好人。
總而言之,哈波七我首推哈波三,這部作品,獨立的拿出來也是很經典的,這也是每一個系列小說應該達到的目標,而不是沒看過前部,就完全看不明白。


先上答案,第七本。
沒有什麼文學性的分析,只是單純覺得對我來說讓我感覺最精彩的一本。
撇開由於這是整個大故事的結局以及高潮所以看起來格外爽這個大家都能認同的原因不說,一個讓我覺得精彩的原因是經過了幾本書的發展和沉澱,人物的經歷越來越豐富,表現出的人物的性格越來越飽滿充實。他們的性格標籤不僅僅是簡單的勇敢真誠或者自私陰險,他們變得更加成熟同時也更加複雜,探尋思索他們的行為動機也變得更有趣。
如果說在魔法石的時候我看到的德拉科就是一個高傲自大討人嫌的公子哥(我小時候恨他恨得咬牙切齒…(????ε???)),那在第七本的時候,我發現,原來他不是實實在在的惡,原來他也有自己的痛苦和辛苦,原來他也面臨自己的選擇。
以前我會覺得,他們都沒有那麼單純了,現在我知道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隨著人物一年一年的期末考試成熟的,還有作為讀者的我。而第七本的結局,就在描繪這個成長的結果。
嗯我也很喜歡最後的大混戰。雖然現在再看沒有以前那種震撼了,但是,喜歡就是喜歡啊。

其實我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個反應是茫然的,乍一下實在不知道最喜歡哪一本。不過我一直都知道我不喜歡哪本。順帶說一下好了。
最不喜歡鳳凰社。感覺整本書的基調都超級陰暗。不管是在校內不斷受到來自烏姆里齊本人直接的折磨迫害和控制,還是校外整個鳳凰社尤其是鄧布利多受到的來自魔法部的壓力,都讓人感覺很壓抑,好像看不到光。雖然這也是鄧布利多偉大的地方,他就像光一樣。

就這樣。


和喝葡萄酒一樣,不同時期看會有不同的喜歡。
不過現在我最喜歡第五本,其實這是我小時候最討厭的一本。


第一本好看在於新奇感和世界觀的樹立。神奇的魔法世界和被選中、萬眾矚目的男孩。從對角巷到龍,從夥伴到敵人,get了隱形衣,也是開始各種違反校規的旅程,開始被校長引導上路。和伏地魔初次對決。

第二本好看在於開學前的各種狀況,了解了韋斯萊家的情況,密室和懸疑,哈利第一次被千夫所指。金妮與哈利的關係(第一部感覺還沒那麼明顯)、對哈利的非議(哈利與伏地魔的關係)、與小精靈的友誼和魂器三者在此打下鋪墊。

第三本好看於小天狼星的引入,哈利父親輩與斯內普的糾葛,哈利父母雙亡的真相,哈利也get了裝備活點地圖和守護神魔咒,小矮星逃走給第四部打底。

第四本好看於魁地奇大賽的世界觀建立、赫敏的美和嘔吐,伏地魔的復活、哈利切身感受到隊友狗帶的體驗,是一個大轉折。

第五本好看於,格里莫廣場伏筆、哈利再次被千夫所指(超贊~);與烏姆里奇這股腐敗的官方黑暗勢力的鬥爭,解決了內部的問題,確保了校長的權威;小天狼星悲慘的遭遇並狗帶。

第六本好看於,校長給哈利上課開始干伏地魔,設定了校長被斯內普幹掉,哈利get了幻影移形的技能。

第七本好看於大家歷經重重險阻,斯內普真相,哈利超凡入聖那啥了,最後帥呆了地把伏地魔整死了。


小時候最討厭第五本,因為它故事最長書最厚、封面最暗故事最慘,除了費格老太身份亮、雙胞胎漂亮地幹了一票,簡直從頭到尾都討厭。
長大了之後,看到這本里哈利的心靈受到了最多的磨礪,也是第一個親人在眼前離開自己,這種痛苦對他堅定內心的塑造是無可比擬的;
小天狼星作為家族和純血主義的叛逆者,不夠成熟的性格造成他的一些悲劇;
輿論的可逆性與被政.治利用的特性,學生對於政.治鬥爭的意義等,人民的反抗等;
也是哈利的青春期凸顯最嚴重的時期,他的所有不滿和不成熟都在這本里受到磨礪。

老實說看著哈利一路長大,覺得每一本各有各的精彩,只是看什麼時候和自己的思考有所共鳴罷了。


第三部,小天狼星的出現很溫暖,並且我覺得第三部實在是青春啊,不論電影還是原著都是。


如果從故事劇情的起伏和格局來說,哈567都沒有34的好?
但是真心喜歡哈567因為厚bingbu。
因為到後期的人物性格開始豐滿了起來(最典型教授。
是一個非常非常立體的形象而不是一個形容詞就可以概括的人物。


我最愛鳳凰社,大家反抗屋裡木器校長還有好學生赫敏對小精靈義正言辭的一番演講都蠻令人印象深刻的。


每本都看了七遍 最喜歡的還是 阿茲卡班的囚徒


情感上最愛《魔法石》——一年級,它打開了萬千孩子嚮往的魔法世界大門,每一次翻開第一部,就好像哈利在表哥一家躲避信封的小島上醒來的那個清晨一樣,每個下一秒都充滿新奇和希望。
但從整個故事架構來看,《火焰杯》是波特旅程暗黑的轉折,當然前三部鋪墊很好了,但從塞德里剋死亡的瞬間開始,迷惘沉重就壓迫著小說系列的脈搏,之前伏筆的伏地魔鬼魅一樣籠罩哈利,霍格沃茨,麻瓜世界,真善美
迎來最大的考驗。
與其評價某一部哈利系列,還不如把整個系列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看,這七部小說所描述的七年成長正如每個11歲的我們長成17歲的模樣一般,每一段都有無可替代的經歷。


推薦閱讀:

為什麼金庸的小說在國外沒有像在國內一樣大火,而哈利波特卻火遍全球?
鄧布利多為什麼會喜歡上格林德沃呢?
服用復方湯劑後,如果被蛇怪石化,在被解凍之前是不是都會保持另一個人的樣子?

TAG:小說 | 哈利·波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