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字為何讀起來這麼奇怪?

比如說「我後來知道我的判斷是錯誤了」;「我沒有話」之類的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了,真是讓人煩他是故意拽嗎?我怎麼也欣賞不起來他的文章,我自己也是很苦惱。

相關問題為什麼有時候感覺魯迅的詞句不是很通順,是民國時期的說話方式不一樣,還是特有的風格,還是真的有問題?


魯迅的行文風格,用俗話說叫「文白夾雜」,這是因為他本人是中國在白話文運動文藝界方面突破的第一人。在白話文運動以前,正式的主流書面文字都以文言文紀錄,白話僅限於部分通俗小說。作為接受傳統文言文教育,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進行嚴肅文學創作的首批人之一,怎樣寫白話文,怎樣通而不俗等,都是在試探研究中,且鮮有前例可循的。

不僅是魯迅,如果你有機會在圖書館裡看到5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英作品,許多書讀起來句子都不流暢,還偶爾會使用文言文的詞句。那個時代置身新舊教育和文字浪潮中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掙扎。現在看來水到渠成的白話文學,這個過程並不是表面這樣理所當然。

所以,今天看魯迅的文章,遣詞造句和行文風格和現在的白話文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個人的觀點是,現在要模仿或者賞析魯迅的文字習慣並不太有意義,但魯迅的文章在暗諷和文學精神方面,還是有許多價值的。


1魯迅壓根是個現代派,甚至到後期(故事新編)玩的都是後現代。語言要承載如此複雜而深度的「現代性」,必須採用陌生化策略。魯迅對漢語做的陌生化處理,前無古人,因為文言基本無法進行「陌生化」處理,後也鮮有來者。譬如?野草?。你也可以理解魯迅是故意不好好說話,因為好好說話,在當時,漢語只能做到「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這個層面。
2 魯迅這個人吧,講話愛說一半,留一半,並且喜歡處處打擊敵人,你看到雜文中那些奇奇怪怪的語言和這個也有關。


簡短回答幾句。

其一,魯迅有意為之。
魯迅的語言有時確實讓人感覺比較肆意,各種句式混雜,文言白話對用,也會故意製造一些拗口的表達。但這些語言是極富創造力的,而且往往意有所指,能形成獨特的文學審美效果。文學欣賞(繪畫、音樂等藝術類型也是一樣)並非沒有門檻的,與讀者主體的知識水平、社會閱歷等因素都有關聯。不做批評僅供閱讀,那麼讀者的閱讀過程中的參與創造更為重要,你讀出來是什麼,文學作品對你來說就是什麼。所以對於這些,可以體會,不必糾纏,假以時日,自有所得
其二,現代漢語的探索。
魯迅的創作生涯,主要在1918年到1936年這近二十年間,新文化運動(尤指文學革命)1915年才開始,現代文學、現代漢語都處於發軔期,一切的語言形式都還在探索當中。魯迅便是現代意義上的白話文學的先驅,語言與如今的漢語(尤指漢語普通話,我們今天的語言思維方式往往以此為標準)語法表達上的差異自然很大。
其三,古代漢語書面語的影響
思維是受到語言的制約的。魯迅深受古典文學熏陶,古文功底深厚,語言思維形成的習慣難以徹底破除。按理說這點應該是和上一條放在一起,之所以單列出來,主要是想大致揣測一下為什麼魯迅的語言一方面呈現出文白(文言文和白話)對現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極力突破這種定勢。魯迅文筆有時佶屈聱牙想來是與這二者有關的。
其四,方言的影響。
個人覺得,由於此時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方言對白話的應用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以上,我是想說,魯迅並沒有「不好好說話」。


看到魯迅的名字就不自主進來了,如果說中國文學有所謂豐碑的話,魯迅無疑是其中一座。
不知道樓主是不是想表達魯迅的話里總是暗藏著許多情緒,讀起來不太平順。魯迅一生都在抗爭,反抗絕望(見汪暉《反抗絕望》)、反抗社會、反抗人性的慣性與麻木。他不僅和社會抗爭,也和自己抗爭,也許《過客》是他最好的寫照。
回到題目,他為什麼要這麼講話呢,同時期的周作人、林語堂講話比他有趣味多了,他彷彿總是橫眉冷對、冷嘲熱諷。其一是因為社會現實,荒唐的事太多,魯迅又並不是一個麻木的人,他是看不慣一切不平的事,一心要為青年吶喊。其二是因為他本身的悲觀主義,魯迅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一針見血,他對人性看的很透,他多次寫到先鋒為群眾犧牲,但群眾不理解反過來迫害,比如葯李的血饅頭,他在吶喊自序里也說的很清楚,他自己對明天是不抱什麼希望的,但不能將絕望傳達給年輕人。也正是因為這種絕望,他對自己毫不留情,也對同時代人充滿懷疑(但他很支持年輕人),不相信、懷疑是他的基本態度,人世間一點點虛偽到他這裡都無可遁形。
樓主說的「我不想說」不知道是不是紀念劉和珍君裡面的,他不想說,是現實太黑暗,充滿血氣,無力開口,但不得不開口。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就明白了。
魯迅影響了很多作家和評論家,比如莫言、錢理群,樓主可以去看看錢理群先生評論魯迅的書,寫的非常有感情。你理解他了可能就會喜歡他了


新近看見一種上海出版的期刊,也說起要做好白話須讀好古文,而舉例為證的人名中,其一卻是我。這實在使我打了一個寒噤。別人我不論,若是自己,則曾經看過許多舊書,是的確的,為了教書,至今也還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響到所做的白話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體格來。但自己卻正苦於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的毒,時而很隨便,時而很峻急。孔孟的書我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大半也因為懶惰罷,往往自己寬解,以為一切事物,在轉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動植之間,無脊椎和脊椎動物之間,都有中間物;或者簡直可以說,在進化的鏈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

摘自魯迅雜文全集——寫在《墳》後面


唉,看到男神的名字忍不住要進來。
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魯迅的文風,他個人的文風色彩太濃烈了,以至於我可以在一片的民國大家裡明確地認出他來。我覺得魯迅的文風其實是很有侵略性的,這種侵略性不是說內容和感情,而是一種會對讀者自己的文字風格和感知力產生影響,作為一個作家,能把文字演繹到這個程度真的很難得。張愛玲的文風也給過我這種侵略感。
可能確實是個人的審美取向的關係,我覺得魯迅的文字很不一樣但是很有味道。很多他被人提及的所謂語病有時候往往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很肆意很揮灑,故意的句式混雜有時真的能產生很奇妙的效果,這是標準句式給不了的閱讀快感。還有文白夾雜本身給人的特殊味道,其實文白夾雜不是隨便就能用得好的,但是顯然魯迅屬於運用自如的那一類。
就像對食物的喜好一樣,每個人對於文字的刺激點都會不一樣,不能強求的。不過,魯迅確實是get到我的point了。


上面不少人說到日文的語法表達習慣對魯迅的影響。

實際上魯迅對此也有察覺,並且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用這種方式來表達。

魯迅與梁實秋先生曾經有過一次大辯論,其中涉及到的一個方面就是所謂的「硬譯」,這是在這次大辯論中魯迅少有的處於下風的時刻。

所謂的「硬譯」,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譯。

魯迅的文筆自然是沒話說的,而他之所以堅持硬譯,一方面是為了不致曲解作者願意(清末民國時代不少翻譯家簡直是在拿外國著作當參考寫自己的書,有些沒節操的甚至會在其中夾雜一堆情色描寫,有的因為不喜歡原著的結局,竟將悲劇改作喜劇),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改良白話文,吸收國外其他文化的句法優點,拓展漢語的表達疆界,他在翻譯的意圖上本就與梁實秋先生不一致。


譚華昌:如何用日本輕小說腔講述中國故事?

自從學了點日語以後,看魯迅先生的文章就越發的舒暢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日式漢語了吧。「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我が家の後ろには広い庭園があって、「百草園」と呼ばれたそうだった。今は既に部屋と共に朱文公の子孫達に売卻したが、最後に目に入ったのはもはや七八年振りだったはずだ。その中、確かに雑草しかなかったらしいが、あの時は私の楽園だった。

抖個機靈。 @譚華昌


魯迅的文字是中國人由已經嚴重衰落的文言到白話的初次嘗試之一,現在讀著當然比較奇怪。
不過,我挺喜歡的。


魯迅的思想沒什麼好說的,自然是當時比較清正的一派。

單說文風。

魯迅的文風,實際上是東洋文風。在中國不多見,所以時常被人稱作「犀利」「深刻」「罵人不吐髒字」……可事實上,這種文風在日本的時論中是常態,魯迅留學日本,耳濡目染。(當時很多主流知識分子都有留日經歷,比如周總理。)

即便在今天,我們看日媒報道的新聞,或日本民眾在一些國際事件下的評論,全都是陰陽怪氣兒拐彎兒抹角的調侃風格,不知道的還以為都是跟魯迅學的。

再說語法,魯迅所寫的白話文,不是按那個時代的官話語法來的,是摻雜了日語語法的,大有今天字幕組翻譯出來的行文味道。(藉助其它國家語言塑造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思潮之一,魯迅就有過類似表述。有些極端的派別甚至主張廢除漢語。)

我個人並不推崇東洋文風,那是一種非常憋屈的曖昧思維。——黏著語總是有許多附加成分,把真正要表達的東西一層又一層包裹起來。因而讓大陸地區的人覺得晦澀難懂,不知底里的還認作高深,並且刻意模仿,並視之為有文化——說白了就是講黑話。

今天的公知一類,從早年走進大家視野的韓寒開始(大量學習魯迅著作的那幾代人),文風大多承襲了東洋路數。

早些時候老百姓知道的少,會被唬住。現在大家藉助互聯網,世界各地的套路都一目了然,越來越多的人回過神兒來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公知也越來越招人厭,暫不論立意如何,單就不陰不陽的表達便讓人不想接近,就像我們討厭從太平洋吹來的濕糯的不陰不陽的梅雨一樣。


當時正在探索現代漢語當中


我以前也覺得魯迅新白話的一些表達有些奇怪,直到我接觸了日本小說,發現魯迅的一些表達是源自日文的語法表達習慣,知乎以前好像有另一個問題對比過,把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段文字的日漢列出,發現翻譯成日文毫無違和感


九斤老太七十多歲了 耳朵卻不聾 但也沒聽見


魯迅寫作的風格仔細觀察下,就是 日式漢語

B站日劇翻譯都是這個風格

什麼是「日式漢語」? - 生活 - 知乎


魯迅沒有好好說話么?
魯迅主觀上[故意]不好好說話了么?
這兩個問題扯清楚了,再說別的。


「的」這個字太多,我很難通順的讀下去,一段100字左右,白勺的絕對不少於20個……這是我恐慌現代文的原因之一


文字好大概有這麼幾種分類,一是文字的語感好,有韻律感,有節奏感,行文流暢優美。

二是意思表達準確,精簡,三句話才能表達清楚的事,它一句話就說清楚了。

三是文字生動,生活,風趣,帶入感極強。

四是文字意境好。

如果一個人接觸的文學種類越多,閱讀量夠大的話,自然能分出各類作家文字,各有各的好處。但如果一個人接觸文學種類少,閱讀量較少,自然就只會按自己的閱讀習慣來閱讀文字。對自己碰觸少的文字表達方式,自然就不適應了,覺得難以理解,覺得有代溝,覺得怪異了。
各個作者年代不同,生活地域不同,文字風格也各有不同,難以理解,讀起來不通順,其實是很正常的。讀習慣就好了,多讀也就好了。

其實判斷文字好不好,還有個更簡單的方法,多年以後,你回憶曾經背過的文字,還能背出來的,基本都是較好的文字了。

例如: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魯訊的文筆受日語的影響比較大。


有段時間一直看魯迅的書 結果作文的文風也變這樣了(′-ι_-`)


讀一讀其它鄉土文學,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不是還有很多文章可以欣賞嗎?為什麼要黑魯迅,雖然黑誰是你的自由。


沒覺得魯迅不好好說話,倒是覺得題主受傳統語文教育毒害太深。我在上初中前就看完了《故事新編》和《朝花夕拾》,覺得挺通俗的,結果一學魯迅文章的課文就抓瞎了:作者有這個意思嗎?每次考魯迅每次抓瞎,儘管在作文中魯迅的文字信手拈來也沒用,還擴展到其他現代作家。再後來 摸清了題的套路了(語文題八股套路),每次考試看心情,心情好就按老師想要的答案說,心情不好就按自己真實想法說,這就豁達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段話?
金庸在哪些地方不如古龍?
對一部文學作品進行語言鑒賞,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為什麼《飄》中的玫蘭妮愛斯佳麗?如何評價玫蘭妮?
魯迅的「他大約的確是死了」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應?

TAG:書籍 | 魯迅 | 文學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