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腓特烈大帝?

p.s 總感覺活的不順心啊 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寫下的《反馬基雅維利》(Anti-Macchiavell)在歐洲非常有名。在書中,他用批評,進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馬基雅維利的國家政治觀點。然而腓特烈即為之後卻不得不為了現實,退而求其次成為了馬基雅維利筆下所寫的楷模,一個「開明專制」的君主。


怎麼都沒人,來說說我的看法。這是以前剛了解他之後寫的了,主觀性太強……

對於菲特烈大帝的見解
天才註定孤獨

在第一次看腓特烈的資料簡述時,一向對軍事不太了解,所以關於他青年時期的經歷感到記憶深刻。第一,他喜歡吹笛子,(覺得很驚訝)還譜寫了幾百首笛子曲譜,據說這是他一生的愛好,吹了一輩子笛子,又看到他那副在無憂宮吹笛子的畫,所以對笛子真的是真愛啊!

第二,看到說他年輕很叛逆,思想很進步。覺得自己生在皇家是一個錯誤。(和李煜很像啊)和皇帝有衝突似乎是每一個朝代不可避免的,因為畢竟再開明的皇帝,在管理自己的國家時,為了顧全大局,總會考慮的更多,不可能顧全每個人的利益。而作為王儲的皇子,幾乎在年輕的時候都有自己的遠大理想,而最現實的便是超越自己的上一任,所以衝突是難免的。但是腓特烈不是長子,從小沒有受到君主的培養,而是接觸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或許是嚴厲的父親,又或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又或許是身處那個亂世,所以他沒有像普通的貴族子弟一樣墮落,反而每個都學的很好。而他父親那般斯巴達式的管理讓他很是不屑,他崇尚那時候的法國文化,在路易十四的統治發展下,法國的確十分強大,也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最讓人震驚的便是腓特烈拒絕父親安排的婚事,因為他更喜歡他那個英國的表妹,並打算去英國。他父親太氣憤了,畢竟在當時,皇室的婚姻是沒有自由通婚的,是國家頭等大事,而和英國聯姻,即使國王覺得可行,但是無論是國內大臣還是國外,會招到諸多反對的。(同時期的瑪利婭·特蕾莎另當別論,畢竟她的婚姻沒有損害任何國家的利益)於是把他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18個月。畢竟都是父子,最後雙方妥協,腓特烈遵循了父親的安排,他父親也開始鍛煉他。

第三,說他是啟蒙運動思想家之一,因為他寫了許多著作,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寫了《反馬基雅維利》。從政治上來講,我覺得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寫的是很有道理的,是比較贊同的,但是他反對!我就很驚訝!但是不得不說。時代不一樣了嘛,所以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四,他修建了無憂宮。這座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再一次證明了他對法國文化的熱愛。這是剛繼位後的事情。好我們就從這裡開始。

他繼位之前我的斷定就是,他是個百分百的文藝青年啊!他所做的這一切,我十分欣賞!

在提到《反馬基雅維利》一書中,人們說他後來自己違背了自己在書中所寫的觀點,反而成了馬基雅維利筆下的開明君主。我開始也信了,覺得誒,怎麼這樣了,然後又想或許是身為國王身不由己吧。

可是,我後來發現,這本書是他1740年寫的。他是1740年5月繼位的。他一直為生在皇室感到痛苦,但是當他真的繼承了王位時,依他年輕時擁有那樣浪漫想法的人,於是覺得這是上天給的他使命,他相信命定論,而一旦成了國王,就會有深深的責任感,從此不再是為自己而活,為的是整個國家。而每一個新王繼位,都會有自己的計劃,都想成就一番事業。包括同時期的路易十五,在剛執政的時候也想像他曾祖父一樣成為一代明君,可是太陽王是很難超越的,所以他是自己一直活在他曾祖父的陰影里,導致後期崩潰,從使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輸得慘烈。(其實挺同情他的,他的壓力真的好大,而且如果七年戰爭沒有輸,他也不會那樣不得人心,但是,這就是歷史啊)偏題了
腓特烈接手的普魯士雖然經過父輩三代人的努力,留下了精銳的軍隊,但國土依然零碎,且資源受到限制。有龐大的軍隊要供養,國民的生活也不好。之前說,任何一個新君主都會在政治中有所行動,腓特烈也不例外。一個國家要強大經濟是關鍵,所以我想他在繼位之初應該是想要想辦法解決國內經濟的問題。這個機會來的挺早。
同年奧地利的瑪利婭·特蕾莎在10月也繼位。因為查理六世在位時他答應查理六世會支持特蕾莎。查理六世生前很喜歡腓特烈,腓特烈是他的教子,他也想把特蕾莎嫁給腓特烈,但是因為國家利益,帝國的元老歐根親王否定了。。。。這不是重點哈,在此之前是沒有女性作為繼承人的,凡事第一次都異常艱難,雖然查理六世在世是諸侯都向她承諾,但是死後很多人就不願意了,不為什麼,這就是政治。於是腓特烈去給特蕾莎說。我可以支持你,但是你得把西里西亞給我。
腓特烈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1.西里西亞是一塊富饒的土地,紡織什麼的都很發達,有資本主義生產的趨勢。(不然為什麼世界三大工人運動之一便是西里西亞工人起義)。有這樣一塊富饒的土地做後勤對普魯士是十分有利的。
2.普魯士的土地很零碎,西里西亞可以把國土更好的聯合在一起,使國家更好管理,更利於發展。
3.西里西亞最開始並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土地,在西里西亞公爵死後,沒有繼承人,各個侯爵都想爭繼承這個土地,但是誰也說服不了誰,而作為帝國皇帝就先出手得到了這塊土地。所以,腓特烈覺得可能通過談判能得到這塊土地吧。
4.特蕾莎作為女孩,從小沒有受到君主教育,和腓特烈一樣。也是喜歡各種文化。所以,當她繼位時,腓特烈可能覺得她剛繼位,作為一個女孩,什麼也不懂。可能覺得比較容易成功。
前三條使得他提出這個要求,但是沒想到特蕾莎很堅定的拒絕了。對於特蕾莎還是想多說兩句。因為畢竟他們都不能分開來談論。如果說腓特烈是作為一個男人,願意肩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誓做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國王,並把這個當做自己一生的信仰。那麼特蕾莎就是出於對家族的守護。少女時代他父親對她的寵愛(婚姻都讓他自由選擇了),然後費心讓她成為女王。(我爸要是這樣我也定不會辜負他的期望)有時候父女關係很奇妙,真的。所以我覺得她最初的堅持離不開他父親的影響。同樣,作為剛繼位的女王,她表現也很堅決。
於是,腓特烈便發動了戰爭。而為什麼他那麼堅持要發動戰爭呢?
除了以上的前兩點,因為太想得到西里西亞了。此外,
1.他父親給他留下了高素質的軍隊,為什麼不用?
2.他曾在回憶錄中說,因為年輕,也渴望建立功勛,讓後世銘記。
所以,他就發動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戰爭。

綜上,我覺得他怎麼能在剛寫完《反馬基雅維利》後就自己打自己臉,走上另一條與之相反的道路呢?所以,至少現在不是,他還是以前的那個他。同時他在這年也開始著手修建無憂宮。

下面是我個人對他的問題的一些看法和猜測,很主觀……

一,為什麼他不發展外交?
作為一個本來沒有野心而被迫繼承王位的國王,他願意擔起對國家的責任,他願意為國家付出一切,當然,不能為了國家而做自己都鄙視自己的事情。雖然對於政治家來說不違心的話就太難管理國家事務了。但是我覺得他真的做到了。在思想上他至始至終都是站在高點的,他可以問心無愧。
所以對於他來說,普魯士是唯一需要他操心的,他要保衛這個國家,他要國民生活的很好,然後他就覺得他的使命完成了。所以我們這位天才般的國王似乎從來沒關心過外交這個問題。。。。所以會有七年戰爭中三線作戰的情況。

發起西里西亞戰爭時是問心無愧的,以至於後來為了保衛西里西亞也不惜再次發動戰爭。因為這是他為了保證國民必須做的,不能失去西里西亞這片土地。

二,至於為什麼是他先發起戰爭?
我認為,也是有他自己思想性格決定的吧,自己有軍隊,明明可以先發制人,為什麼要等呢?而七年戰爭,在特蕾莎說服法國和俄羅斯時,他想趕在法俄支援之前打敗奧地利,這樣聯盟便可以解除,但是,畢竟帝國也不弱啊。。。

三,人無完人,有人說他終其一生就只為了西里西亞一個省,沒有像英法那樣去殖民。沒有追求?
我並不不這麼認為,
1.我們依舊從思想上看,從他早年的思想,他並不主張用暴力,而擴張土地,就不得不使用暴力。說他終其一生只為了西里西亞,可是西里西亞對他真的很重要啊!所以不得不為之戰鬥。這並不違背他自己的信念。如果除了西里西亞之外。在去發動戰爭,就是完全違背了自己曾經的理念了。一直很佩服他,便是他對自己的堅守。
2.我們可以看到他一生中的三次戰爭,他的軍隊人數幾乎每次都少於敵軍,每次勝利都是靠他的那天才般的頭腦,創新戰術,善於隨機應變的魄力,頑強的堅持還有些許運氣,才得以勝利。所以以他軍隊去殖民,有點不可能吧。

四,腓特烈為爭奪西里西亞算是背信棄義嗎?
我之前說西里西亞對於普魯士的重要性,可以說腓特烈對於得到西里西亞給自己的理由是正當的。有人說他違背了對查理六世的承諾,無情無義,虧查理六世生前對他很好。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最開始是支持的,在那個亂世,你不給點好處怎麼會有那麼好的事,但特蕾莎拒絕給西里西亞啊。對於腓特烈來說西里西亞嚴格說不完全是哈布斯堡的土地,是有爭議的土地,那為什麼不可以去爭奪呢?所以不算是背信棄義吧。這不違背他做人的原則。我們可以看到當他在西里西亞擊退奧地利時,他從不去尋求更多,他只想要這塊土地而已。
當他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取得勝利時,他就撤退了。

我們可以看到1742年那幅在無憂宮吹笛子的圖,他還是依舊熱愛藝術,還是那個文藝青年。而且在無憂宮建好之後他還邀請伏爾泰來入住。雖然被國王邀請應該感到榮幸,但是被我們後人高度評價的大思想家伏爾泰怎麼會屈服於皇權,思想是自由的,又有人說是法國也支持伏爾泰去看看腓特烈的態度什麼的。總之呢,腓特烈還是很堅持自己曾經的思想理念的。
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是因為他覺得西里西亞的統治收到了威脅,於是為了保衛西里西亞。。。。
而此時的奧地利王位戰爭並沒有結束,他的責任是保衛國民。於是他就退出戰爭,致力於自己國內的發展。進行了許多改革。

1747年他邀請巴赫為他新的羽管鋼琴試音,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並沒有因為成國王而放棄對藝術的熱愛。
但是經過前面的兩次戰爭,作為一個有思想,有信仰的國王,他總結了他的戰術。


五,他一生堅持了自己最初的思想想法嗎?
我覺得是,他一直都是那個年輕時候的文藝青年,雖然大家更願意稱他為天才軍事家。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是出於捍衛國民利益,因為他的才智,使得他在這三場戰爭中成為神話。
之後他一直致力於國內發展。而且感覺他都好孤獨,高處不勝寒,自古以來,站在權力頂峰的人有幾個不是孤獨的,但他的後半生也一直在和自己做思想鬥爭,只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勝任。
他不愛他的妻子,但也沒情人,除了他自己的信仰,他只在乎普魯士這個國家。他死的時候是如此凄涼……

最後附一個紀錄片吧,德國ZDF拍的,覺得拍的挺客觀的,自己做的字幕,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348719


政治上參考托馬斯.卡萊爾那本用了十幾年心血寫就的腓特烈大帝傳,那書一點也不誇張,他就是無與倫比的人類領袖,在每一個施政細節上都堪稱完美。

軍事上,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就可以了。相比拿破崙,腓特烈大帝戰績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洛伊滕會戰足以媲美亞歷山大的高加米拉會戰。也許純軍事角度,漢尼拔可能更有才華,也許拿破崙也有足夠的大局觀,但在單次對等或者劣勢情況下純粹取期望,腓特烈是無敵的存在。在人類戰爭史上,高加米拉和洛伊滕是軍事奇蹟,而坎尼會戰僅僅是窮極人類指揮官的智慧而已。

荷馬史詩給人類提供了兩類英雄的代表人物,阿喀琉斯和奧德修斯。亞歷山大三世就是阿喀琉斯,腓特烈二世就是奧德修斯,沒有第三個名額了

也許沒有人比他更不快樂了,亞歷山大的偉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傳說,而腓特烈大帝的悲情的確是已知。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加西亞馬爾克斯?
如何评价新海诚?
能突顯你變化很大的照片有哪些?

TAG:歷史 | 人物 | 世界歷史 | 德國歷史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