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萊塢電影為什麼發展這麼快?兩國都大力支持電影業,但是國產依然擺脫不了「部部驚心」的效果,而寶萊塢日趨經典?

阿米爾汗,赫里尼克·羅斯漢幾乎部部經典,而且他們的電影多有教育意義,而近年來國產的電影爛不爛不討論,但是膚淺是大多數。
PS:說到歌舞劇,我竟然發現經典老劇白娘子傳奇也算是了,回看幾十年前的白娘子,還是經典依然…………搞不懂現在是怎麼回事了——說白娘子秒殺現在熱播的軒轅劍是沒任何懸念的吧。


寶萊塢的誕生,從最初開始就是種錯誤。1909年,一名婆羅門(祭司貴族階級)到德國學習電影技術,於是今日為人所熟知的寶萊塢正式於20世紀初誕生。對那個時代的印度人而言,飄洋過海意味著放棄印度階級社會下的既得利益──地位、血統、朋友、親人與溫飽。

然而,唐狄拉吉.戈溫特.巴爾吉(Dhundiraj Govind Phalke)並不在乎。被當代人尊稱為印度電影之父的巴爾吉,最初是受到一部關於耶穌的電影所啟發;或許是身為祭司家族後代的緣故,他不禁思索這種新穎的媒體是否能用來傳遞印度教神話。但真正讓男孩離開馬哈拉施特拉海岸追求電影夢的原因,無人知曉。總之,在那奇妙的年代裡,沒有任何印度人,或至少是馬哈拉施特拉的婆羅門,會將電影視作藝術。

或許巴爾吉期待能用電影凝聚社會,抵抗當時在印度收買人心和販賣鴉片的英國人。也或許他只是純脆醉心於電影;儘管當時的貴族並不喜歡親力親為,但巴爾吉卻不介意。又或許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看得見電影媒體的潛力。

無論初衷為何,巴爾吉、或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達達薩赫伯(Dadasaheb)跳脫了當時的文化框架,出國學習電影製作。他用技術和金錢,弄髒珍貴的祭司之手。當他在為電影尋找女性演員時,連性工作者都不願意加入,由此可見當時演員的地位如何低賤;為此,達達薩赫伯不得不訓練一批男孩來演出女性角色。

他的第一部電影《哈里什昌德拉國王》(Raja Harishchandra)描述了羅摩衍那(Ramayana)的國王以王國換取榮耀的神話。該片在孟買進行拍攝與剪輯,並於1913年5月在該市的加冕電影院(Coronation Cinema)公開上映。這部40分鐘的影片被視為印度的第一部電影,並取得空前的成功。

於是,寶萊塢誕生了,但尚未完成。在今日的定義里,寶萊塢泛指講印度語的電影。但巴爾吉製作的電影是無聲的,可以配上任何語言或是20多種來自英國、宣稱其擁有正當統治權的印度殖民地語言。如果想改變影片的語言,只需切換字幕。

有聲電影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然而印度語電影其實不該從孟買崛起。這座臨海都市盛行3種語言:馬拉提語(Marathi)、古吉拉特語(Gujarati)和英語。使用古吉拉特語和馬拉提語來拍攝確實會比較輕鬆,但也會將該片的市場局限在單一區域內。相反地,使用印度語來拍攝,則能開啟廣大的市場,吸引更多投資者。

要想成為全印度都喜愛的藝術,必須要能吸引到數量龐大到使人嘖舌的民眾與多元文化。因此,電影內容必須包含給年輕人看的打鬥場面、女性熱衷的羅曼情史,以及給年長者哼唱的宗教歌曲。為廣大印度語市場製作的電影,在面對非印度及非多數族群議題的態度上,也必須秉持著父權主義、右派、沙文主義立場。如今眾人所熟悉的、自1950年代以來毫無失誤的寶萊塢電影公式──片長約3小時、6首歌曲外加舞蹈的華麗排場,正是為了無知大眾所量身打造。

製作人無需隱藏自己對觀眾的鄙視。他們對說英語的電影記者吹噓,沾沾自喜地表示自己的作品是為了「平庸大眾」而生。1970年代的知名導演曼摩漢.德賽(Manmohan Desai)就很喜歡說那些來看他電影的觀眾,都靠賣血才能換得一張票(在B型肝炎和AIDS盛行之前,公家醫院血庫買血的標準是以一張最便宜的電影票價為基礎)。

如今大家終於能輕鬆地坦白我們其實也愛寶萊塢──煽情、浮誇的場景、賣弄胸部的舞蹈。《時代》雜誌的影評家理查.柯林斯(Richard Corliss)在其博客中,引用一名美國電影保護主義者的告白:「如此情感激烈且毫不知恥的電影居然能讓人近乎心醉。」

如果參觀印度片廠,製片過程絕對叫他們目瞪口呆。在一個大而深的攝影棚內,參觀者將看見形形色色耀眼且燦爛的人們。此外,還有那些沒有任何保險保障的燈光男孩與「片場男孩」(雜工)。這些臨時工會從飛滿蒼蠅的船上取得油膩膩的午餐。戲服都塞在大衣箱中,廁所水泄不通,沒有一件事能準時完成。

即便如此,寶萊塢依舊散發著自信。即便是所得最低的臨時工,也覺得他們正在實現印度夢。在印度這個奇幻王國里,只有板球球員的地位在其之上。

寶萊塢製作過程有時可以延宕數年,導致成本上升為天文數字。類似情況多不勝舉。合約則如同廢紙。從內容到故事大綱到歌曲,處處都有抄襲的影子。大多數的寶萊塢電影都很失敗;90%的電影終將血本無歸。然而寶萊塢依舊年復一年地大量產出粗製濫造的作品,成為600萬名無視於經濟邏輯的工作者收入來源。

然而此產業並不如眾人所想像的龐大。好萊塢一部電影平均使用5000幅底片,印度電影的底片數則介於500至700間,並將反覆播放到近乎破損。印度語電影的年票房約10億美元,僅僅是印度南方泰盧固語(Telugu)電影票房的1/5──儘管沒有人握有確切數字,印度電影產業的產值向來有申報不實的狀況。而好萊塢的全球票房收益保守來說,至少也是寶萊塢的50倍。

儘管如此,就文化角度而言,寶萊塢還是大勝。在德里,沒有任何一個人哼的電影歌曲來自其他國家,至少在寶萊塢剽竊者還沒有開始抄襲前。而電視播放的地方性歌唱比賽參賽者,選擇的歌曲也全都是印度電影的主題曲。

寶萊塢成為所有印度人的共通語言寶庫,一種人人都會說的語言,一首刻畫眾人人生的主題曲。人們隨時都會引用寶萊塢的台詞,或許是用來形容日常的枝微末節,又或許是表達最深沉的傷痛。此種引用與附庸風雅無關,也跟引用莎士比亞不同。這更像噗通一聲跳進鎮上的小水池;每個人都是一份子。

透過寶萊塢,凡人得以窺見有錢人的穿著打扮。北印度充斥著大量如寶萊塢片場的房子:連接一樓空蕩大廳與二樓卧室的超氣派樓梯;即便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人們也堅持掛上巨大的水晶吊燈,並建造派頭十足的車道。當印度的中產階級無力出國旅遊時,寶萊塢電影帶著他們四處翱翔。寶萊塢讓觀眾在巴黎談戀愛,到瑞士蜜月旅行,在東京體驗風流。

但唯有傳遞大眾想看的故事,大眾文化才得以維持其「大眾」的地位。確實有理由擔心寶萊塢或許不會永遠都能製作人們想看的歌舞昇平、包羅萬象的電影,並確保女角的地位永遠都比男角差些。此外,新的電影多數為了配合都市步調而變得比較短巧。過去男女主角對唱的歌舞主線,現在往往退居到背景。

有些人將此現象歸罪於收益高於本土市場3倍之多的海外市場。主因並非海外票房更好,只是因為旅外印度人必須花更多美元、英鎊、歐元來買票。有些人則認為問題出在新一代的電影製作者身上。在片場,他們說英語;回到家後,也看國外電影。他們喜歡照自己的規矩來。

隨著寶萊塢越來越朝西方靠攏,民眾的購買力似乎也逐漸下降。印度語受烏爾都語影響而迸發出的特有優雅情感表達方式,在英語中逐漸失去力量。浮誇的情節更經常被刪減。那條區隔著表演者與觀眾的血線,如今成為階級劃分的體現。一側是旅居海外的印度人,他們身穿名牌服飾,談著曼哈頓不動產交易的內幕。另一側是依舊坐在星光下、帳篷中、牛棚內欣賞電影的印度人。一旦寶萊塢失去和這一側的連結,任何政府補助或懷舊之情都抵擋不了此繁榮景象的衰敗。印度年輕人的注意力已從書籍和電影,轉移到手機上。

但正如印度古語所云,一隻死掉的大象也能讓你荷包滿滿。歷史證明寶萊塢擁有挺過難關的力量。他走過1980的晦暗年代,也挺過電視和板球單日賽的衝擊。說到底,寶萊塢還是印度最龐大的名利遊戲場。


電影業不需要任何支持,只要在有法治的情況下,放鬆管制,甚至不要管制,其他一切由市場決定。
世界最發達的電影國家,她的政府並不特別支持電影業。
其實按照你的標準,印度政府啥都支持。軟體業,皮革業,農工業……一大堆,隨便你Google。
要說支持,就是支持「自由貿易」,市場放開。
中國政府倒是異常「支持」,但是結果如何,大家都懂。
我發現很多人都根深蒂固的相信,任何事情,只要政府一重視,領導一重視,事情就會變好。
這簡直是我們受到的最大的一個愚弄。
趙丹臨死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很清楚:黨最好不要管文藝。
我們不叫支持,叫管制。


印度電影一年產量是一千多部,世界第一多,一千部電影可以一看的應該有兩百部,兩百部中算精品的有50部,50部中有10部算經典作品,10部中可能有3部神作。你看到的是3部神作7部經典,這樣你就會認為印度電影拍的很好,好的作品有,但是爛的其實更多,不過也確實比中國拍的好,起碼印度電影拍的好的是好萊塢水準,尤其編劇水平,腦洞清奇,


電影是最典型的了,中國電影和印度比差了十條街。國產電影的亂樣大家都知道。

我姑且不說印度電影的情節,布景,立意深度,自身歌舞的特色,市場培養,觀影人數等等,就論帥哥美女就不一樣了。

印度頭號明星沙魯克汗和 女明星卡特里娜卡普

沙魯克汗和DIXIT

薩爾曼汗和卡特里娜卡夫

卡特里娜卡夫

Hrithik Roshan

再看印度的歌舞,你看明星一個個動作和旋律都是那麼的和諧,這個功底就完全不同,完全就是看的享受。
印度舞神:印度巨星Madhuri Dixit現場舞蹈秀
寶萊塢生死戀-季節變換帶來了雲彩
印度電影Devdas(2002)寶萊塢生死戀插曲 6_視頻在線觀看
印度電影Devdas(2002)寶萊塢生死戀插曲 8

個人覺得比好萊塢的男女明星一點都不差,吸引力極強,所以印度毫無好萊塢生存空間。印度的娛樂電影在南亞,中東,非洲,東南亞都有極大的市場。中國人口多,帥哥美女多,中國的娛樂也該和印度一樣稱霸東亞東南亞才是。
光是這些帥哥美女,你覺得是中國那些霸佔電影屏幕的人就可以比的嗎?想想中國電影最火的那些主角都是些什麼長相的?


要從市場上來說,寶萊塢其實和中國一樣發展的都很快,中國市場已經超過了寶萊塢的市場,但是細分來說,寶萊塢和中國都在承受著好萊塢大片的衝擊,從這一點上來說其實全世界都一樣,但是從票房分配上看,中國市場國產片和和好萊塢的市場比大約是1:1(因為聽說中國電影局有一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定,國產電影市場份額至少要達到51%,這也是今年國產保護月延期的由來,因為上半年國產電影市場份額只有30%多,所以電影局就急了,才出了這麼一個荒唐事,這個比例跟廣電總局的保護有很大關係,如果中國市場完全開放,國產片份額要比這個低的多),而寶萊塢的國產片的市場份額應該要比這個高,究其原因,首先印度人民有看電影的傳統,票價也相對便宜,看電影的人次眾多,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而且印度人語言很多,幾乎每種方言都有自己的電影,而印度人民也喜歡本地語言的電影,隨之而來產生各種各樣的印度電影,當然印度人民非常喜歡歌舞片,這是自古的傳統,好萊塢的電影很難滿足印度人民的這個需求,所以寶萊塢的片子雖然也承受著好萊塢的打擊,但並沒有中國這麼嚴重,這是寶萊塢電影多元發展而且大放異彩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其次我想說所文化的問題,好萊塢的大片很多是個人英雄主義,也有一定的普世價值,印度的文化豐富多彩,而且一直流傳下來,中國雖然號稱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其實拿得出手的文化方面的東西還都是古文化,中國的現代文化拔尖的其實非常少,但其實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古文化也日趨沒落,因為繼承的人太少,所以很多古文化已經滅絕。說白了印度人民有自己的文化堅持,堅定的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民族優勢和文化傳統,而中國在這方面做的非常不好,所以才任由好萊塢的文化衝擊,如果不是國產電影的保護,國產片的發展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一直堅定的認為中國電影需要保護,但明顯中國的電影保護其實是畸形的,一方面又想讓它蓬勃發展,一方面又抑制它的思想的發展,這種保護就像羅登所說的,是管制


給你套個籠子,然後說任你自由發展。那能一樣么。


問廣電總局吧


視頻封面Russell Peters - 印度電影大解析 Indian Movies (Chinese Su視頻
某些印度人是這樣看印度電影的。。。


其實吧…國產電影的平均質量比寶萊塢高多了


某些題材不能拍,不好拍,不敢拍,不想拍,沒錢拍。
例如《摔跤吧!爸爸》的主旨直接痛斥印度本國的性別歧視,《瘋狂動物城》的主旨映射了美國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而這類電影,中國也不是沒人拍,而是大多過不了審,有個別導演看國內過不了審,就在國外放,還被光腚總局批的不要不要的~~~國內環境是這樣,能發人省醒的片兒就很難拍的出來~~~


你需要多看幾部印度電影,再多看幾部國產電影。


國產電影這幾年進步很多了 不要自黑


因為對於多數人來說 接觸到的都是他國的精品電影


據說印度電影票很便宜


文化根基不同,時代在改變,再換幾任領導,你會看到橫店以後就是寶萊塢以及好萊塢的代名詞。


這個問題問的時候 是不是戰狼2 還沒有上映?


推薦閱讀:

印度電影為什麼總是喜歡載歌載舞?
中國電影行業應該怎樣向印度寶萊塢學習?
印度電影有沒有類似中國說的「主旋律」的特徵?印度院線放映的電影通常宣揚什麼價值觀?
請問《外星醉漢pk地球神》里的巴基斯坦男主和印度新德里女主為何說的同一種語言?

TAG:電影 | 寶萊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