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後期調色使數碼片達到膠片的發色?

感謝 @葉聆曦 的回答。原問題是是否可以通過後期調色是數碼片接近膠片的發色。考慮到現在已經有各種軟體能夠模擬膠片的顏色。這裡就修改下問題。

想了解如何通過專業的後期調色,使數碼照片達到膠片的發色,甚至把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拍攝的數碼片、膠片照放在一起後,區分不出哪些是數碼片。通過從哪些方面進行調整,可以使數碼片比較扁平的色彩變得像季膠片一樣凹凸有致呢?


作者:陳星星的攝影小作坊
鏈接:這種日系青色膠片質感的照片是如何後期的? - 陳星星的攝影小作坊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關於「如何為數碼片調出膠片色」這個問題我從3年多前開始接觸攝影的時候就找了各種教程來學習,後來自己也玩了真正的膠捲攝影,從135到120。回頭看看,很多教程就是在混淆視聽,什麼暗部發青發綠,高光偏某個顏色,都挺害人的。尤其像我當時還是一個剛入門的小白,走了不少彎路。


目前大眾認知的膠片色大多是sp3000(多數)和諾日士掃描儀(少數)掃描出來的顏色。但是如果有知友玩過膠捲攝影的,是否發現最便宜的12一卷的c200和貴一些的portra160甚至400用sp3000掃出來的顏色基本上差不多?那為什麼還有人拚命的買50一卷的portra400呢?嘿嘿,這裡我先挖個坑,不做過多關於「不同掃描儀對膠捲的顏色影響」這個問題的解釋。

那我們先來看看傳統認知的膠捲色,以下是我選了一些近幾年用膠捲拍攝的照片

ektar100,sp3000掃

富士pro400h,sp3000掃

xtra400,sp3000掃

xtra400,諾日士掃

pro160,sp3000掃

portra400,sp3000掃

ektar100,sp3000掃

所謂膠片的味道,我認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厚重」,那這樣的厚重的秘密是什麼呢?答案其實就在暗部。除了sp3000的掃描出來的顏色,也給大家看一下其他掃描儀如哈蘇、愛普生掃完經過較色的圖。

以上三張為電影卷50d拍攝,哈蘇x5掃。

以上三張為愛普生v850掃,ektar,portra160拍
-----------
我在數碼調色過程中,會在兩種情況下調膠片色,一種是陰天片,一種是靜物。先給大家用數碼片轉膠片色:

---------幾張紀實的片----------

----2016.10.27---第一次後期教程更新
因為沒有玩過知乎,所以犯了一點小錯誤導致這條回復被封了兩天,不過並不影響我要完成這篇教程的心情。畢竟,我只是來知乎分享一些乾貨的,不希望你們當初跟我一樣被誤導。
昨天晚上,一個朋友發了一張最近在雨天拍的一組寫真,我手癢跟他要了原片花了3min在LR里轉了一下,正好非常符合這篇教程的主題「如何為數碼片調出膠片色」
老規矩,上原圖和最終效果圖。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個片子我真的只是在LR或ACR里就調完啦.
繼續往下說之前我要先聲明幾件事情:
1、絕大多數人認知的膠片色都是一台叫富士sp3000自帶的預設掃出來的最終結果;

2、膠片色沒有統一的顏色標準,是根據不同卷的發色決定的,想看真正的膠片色可以試一下哈蘇、愛普生這一類掃描儀,不過你可能會失望;

3、所謂暗部發xxx色,高光發xxx色就是膠片色是騙人的;

OK,我們繼續說
我當初玩膠片的初衷非常簡單,我不會後期,我覺得用膠片拍出來的「原片」就那麼好看。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當初一樣,是這樣進的膠片坑?

可是到後來我發現,所謂膠片的原片就是bullshit,不要騙自己了,你只是把你的後期交給了店家或者說交給了一台叫SP3000的機器

那有人要問,到底什麼是膠片色?從我個人的拍攝膠片的經驗和數碼後期的經驗來看,要為數碼片調出膠片色,最核心的問題不在「色」,而是「暗部」的灰度。

膠片色後期的最重要原則「暗部要厚重」

第一步
老規矩,先分析一下原片問題,曝光不足,簡單,提曝光。提完曝光後找回暗部信息,找回高光信息,記住「高光不曝,暗部不死」

第二步(很重要,可以拿小本子記一下了)
如果你看了我第一篇教程,你可能會記得我那張圖沒有動曲線,也聽到有人說用hsl就能出教程了?哎呀呀,算我怕了你了,那這次我就請出我們的調色之王——曲線。牛X的人,只用曲線就能調出任何顏色,我不牛x,只能告訴你,數碼片膠片色的核心步驟就是曲線。
原理有,需要基於膠捲的原理來說,這裡不贅述,如果有機會能做live(話說live怎麼做?)或開公開課,我會多說一些。
你需要記住一點的是「暗部加灰」,為什麼要加灰,我說下我的理解。加灰是為了讓照片的暗部信息更加靠近中間調,中間調的信息更接近暗部。再簡單點說,如果正常照片的高光、中間調、暗部信息值是1,1,1的話。加灰之後,暗部的值可能就是1.5(懂沒懂?我好像都沒看懂說的是啥?哈哈哈哈哈)

再記住第二點,「灰中要找回對比」,所以RGB曲線也是一個小的"s"。

你們可以看一下自己LR里vsco的膠片預設的曲線是不是也差不多是這樣?(這裡肯定有人要問,為什麼我套完膠片預設片子好臟,嘿嘿,關於怎麼用好預設我也會在後面跟大家聊聊)

請再記住第三點,「顏色曲線的形狀一致」,這一步是為了讓暗部的顏色更加豐富、更加厚重,至於為什麼形狀要一樣,主要原因是曲線控制某一種顏色的精細化程度太高,如果想要暗部偏某一種顏色可以通過分離色調和相機校準來實現。

好了,到了這一步,再來看看片子的問題,我看到的是「人物和後面的樹膩歪在了一起」,整體像一個平面,缺少空間感,下一步用HSL來把他們的層次拉開些。

第三步:通過色相讓綠色更青一些,降低一些綠色(大樹)的飽和度,提升明度讓它們遠去,拉開妹子和後面環境的空間,妹子的雨披是藍色的,稍微有些搶眼,通過降低藍色飽和度處理。這張圖的臉部高光較多,我對橙色還稍微降低了點明度。

第四步:溫習一下之前說過的「黃綠要分家」。在分離色調中給一些黃綠色,讓樹的黃色多一些,生機盎然一點,我們這裡依然不對高光加任何顏色,記得嗎?高光要乾淨!

第五步:利用相機校準再稍微拉開一些膚色和環境綠色,藍原色多一些,補一點飽和度進去。

第六步:進PS,磨皮、液化、修下次,疊素材,出片。這張妹子底子不錯,進PS之後只是做了銳化和疊素材~(原片提供微博ID:原方的遠方)
--------------
我在這張調色的過程中,調色順序並不是按照我陳述的這樣,這張我記得沒錯的話真正的調色過程是

基本參數&>曲線&>基本參數&>HSL &>分離色調&>HSL &>相機校準&>HSL &>分離色調

文字化的教程盡量讓大家看的簡單,大家重點關注一下思路即可,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做一次公開課或live,這樣會有一個實時的互動交流。

關於上面的靜物和掃街的片子調色思路跟人像稍有不同,但整體方向基本一致,如果你們想繼續看,我也會繼續寫下去。

微博:我是陳星星_(有下劃線),微信:61237841

歡迎交流~


自己挑了幾張簡單的靜物試著調了下色。
個人比較喜歡富士業務捲風格,片青色,色彩濃些
照片都是用6d拍的,然後用l?r和vsco調色,整體思路是拉低陰影再壓高光,對比度也要低,整張圖略偏綠色,暖色調物品偏多的圖拉暖,冷色偏多的拉低色溫,vsco的作用就是加顆粒,其他我都是用lr完成的。第一次模仿膠片,拉的可能不像,僅當看著玩好了。


非常簡單。我所用的 Nikon Capture NX2 裡面就有一個「膠片效果」濾鏡,可以模擬各種膠片。照片軟體能做到的事視頻軟體也同樣能做得到,原理是一樣的。


發色可以模擬
靠LUT做RGB的對應
不過,色彩過渡和高光寬容是無法模擬的
這也是膠片好看的地方

另外,往深色色域的紅區比較容易破裂
膠捲不會有此問題


如果可以擬人,那麼可以說膠片君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現在的數碼相機的效果,你說的膠片的那種色,在膠片時代就是片子沒做好,或者叫做廢片。然而,這只是針對專業領域少數的專業膠片而言,不同的膠片,不同的色彩調性,是其膠片型號本身的特色,並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所謂的膠片色調插件,也只是從普遍經驗的角度出發,去設置一種該型號膠片最基礎的色調,用它來調整數碼照片,首先你的數碼照片的色彩和影調需要調的很正,此為一正,然後你得曉得你要模仿的這款膠片的脾性,此為二正,二者合體才能正正得正,否則照貓畫虎只得到邯鄲學步的效果。
再說了,膠片只是照片的底片,嚴格地說底片是不能稱之為作品的,純粹的膠片時代也是要出照片,要印相,要電分,才能給人看,或者印刷給人看的。
膠片拍的原片都是稀爛的膠片效果,打開掃描文件夾看到滿屏的膠片效果就想哭,話說我們都是勞神費力熬更守夜地避免在輸出上呈現所謂的「膠片效果」,你們倒好,真是城會玩。


這個是我發現的唯一簡單傻瓜靠譜的軟體
FilmConvert - Film Stock and Grain Emulation Software
兩點注意事項:1.只能用他提供支持的相機,2.下載對應的風格包,相機的設置和空間必須匹配。


有沒有膠片風不是你說了算的。

事實上所謂的「膠片色」更多的是民用負片在沒有經過專業的lab處理的情況下出現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馬路上的那些大幅廣告人像,有些是用120膠片拍攝的,有些是用數碼後背拍攝的,你能看出區別嗎?

又或者某些獲獎的糖水風光片,是用4x5座機拍的還是D800E拍的,排除視場矯正的情況以後,你真的能看出來嗎?

真正的專業攝影師,用膠片還是數碼,都是為了達到自己心中的那個色彩。只有心中沒有色彩,手中也不會後期的人,才會對所謂的數碼發乾,膠片有味道之類的偽命題趨之若鶩。

所以,即使你後期技術很高超,把數碼照片的直方圖修的和膠片一模一樣,只要你說了這些是數碼拍的,還是一樣會被玩膠片的人噴。何苦呢,洗洗睡吧。


我記得錢元凱教授原來說過「 所謂的膠片味 就是三條色彩曲線的不平衡+銀鹽顆粒大小不一+噪點。」(大意) 所以想要膠片的色彩 就可以根據某一個膠片的發色傾向 顆粒大小 噪點分布來用ps模擬了。

其實還有更簡單的方法
DxO Film Pack
這是一個比較著名的膠片模擬軟體,可以模擬好多好多好多好多不同的膠片風格,不過首先要求 你盡量用相機里最平淡的色彩模式, 佳能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尼康有一個「平面」模式吧;賓得也有一個平面模式(因為這樣可以針對JPG做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色彩信息,並且可以盡量使軟體忽略不同的廠商之間發色傾向不同的問題)。


先吐個槽,別介意:
以前模擬攝影模擬輸出,「膠片的色彩」=底片偏色+沖洗偏色+放大機燈光色溫偏色+相紙偏色+相紙沖洗偏色。
現在模擬攝影數字輸出,「膠片的色彩」=底片偏色+沖洗偏色+掃描儀偏色+電腦屏幕偏色。

喜歡偏色的話,下一套Lightroom,裝一套VSCO濾鏡是最簡單的辦法。


前一陣攝影基礎要求仿照自己喜歡的大師做一組照片,因為選的是筱山紀信,所以自己慢慢摸索調色,最後出來成片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PS裡面的camera raw調一下大概的色彩偏向或者可以直接加一層3dlut,最後上一點噪點噪點,我這組噪點加的太多了所以顯得糊(?˙▽˙?)並不專業,但是希望能給你們幫助。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電影調色師屬於國內十分稀有的高端人才?
這種透明感的後期是怎麼 Ps 出來的?
請問這種效果怎麼實現的,例如圖中的粉蘋果,藍草莓?
想問一下如何調出這種白凈的色調?

TAG:電影 | 攝影 | 膠片 | 顏色 | 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