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盛行自殺文化?
最近在讀日本小說,發現基本全是自殺不自殺的。。。。日本文學沒有自殺情節就不是日本文學了嗎(可能我讀太少了)
「這個世上唯有無是最完美的,因為存在必將殘缺消逝。 」翻《魔王子語錄》突然看到了這句話,更新下。
雖然其他回答所有的贊數加起來還沒這一個多,但還是求一波關注。我會努力寫一些好東西。
日本人對於自殺確實是情有獨鐘的,這一點其實體現了日本人獨特的美意識之一——「物哀」。
物哀同時被日本人當作一種生死觀:追求「瞬間美」,不惜在最美的瞬間死亡而「求得永恆的寂靜」。
比如流星,當它綻放那瞬間奪人眼球的光芒時,它是最美的,是人生的頂峰,在日本人看來,這個時候它就該湮滅,將殘骸落在地球上供人們觀賞研究就是對那瞬間美麗的一種侮辱(好強迫症)。也就是說,某物最該擁有的是它最輝煌的時候,盛極而衰的後半段就應該果斷掐斷。放在人身上說,人在年輕或者成就最高的時候,是人這一生最輝煌的時間段,是頂點,再往後走,年輕的美貌會衰老,高高的成就會逐漸沒落(日本人的無常觀,後面會講),而死亡,會將人終結在那個最輝煌的頂點,只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所以死亡,是最極致的藝術,是藝術!
記得江南提到過,他寫龍族裡小怪獸繪梨衣時,因為他在寫那個情節時已經知道故事的結尾,所以當他寫到繪梨衣口中世界的溫柔時,他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結局的殘酷,所以他覺得很辛酸。就像題主提到的那些作家一樣,他們深知「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道理,與其將來江郎才盡或者被後輩超越,不如在自己人生最頂峰的時候再加深一下人們對自己的印象,然後就自殺了......
當然,我所講的只是一個因素,那些作家其實精神都有一定程度的問題。
其實並不是作家才有那樣的通病,當我們讀書讀到項羽縱橫叱吒,三萬力抗(不止,吊打才對)五十萬漢軍時,我們會因為不由自主地想到垓下之戰霸王別姬而豪情頓失;當看到國泰民安物華天寶紙醉金迷開元盛唐時我們會因為想到後來的安史之亂而扼腕嘆息。這就是「物哀」。最能體現這個的也就是日本的國花之一「櫻花」。
櫻花是「凋而不敗」的。花瓣飽滿地從枝頭緩緩飄落,從盛開到死亡始終保持自己的燦爛。
(之前在書上看到的一段話,心有感觸就拍下來了。)
很難說是日本人的這種精神將櫻花推上了國花的地位還是對櫻花的喜愛使日本人養成了這樣的精神。
山口百惠在演藝事業最輝煌的時刻急流勇退。
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在文學創作頂峰之際自殺。
武宮正樹、大竹英雄……在棋賽中,寧願全軍覆沒,也不願放棄「美的棋形」。
日本許多地方有「伊豆的舞女」雕像,但真實的「伊豆的舞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據說還活著)終生不現身,因為她怕自己的老態損害了世人心目中美好的舞女形象。
老いは醜い、そのなる前に、をたし死のうと思う美しいままで。(老人好醜惡,所以在那之前我想死去來保持我的美麗。)
——美麗的格鬥家鈴木
是我在看《幽游白書》時看到的台詞,雖然只是一個小配角,但這句話卻給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覺。
其上所講,是日本人對死亡的追求,當然還有另一方面,就是日本人對生命的輕視(或者說看得開),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無常觀」。
要知道,在日本,在最基本的神道信仰之下,佛教信仰便是最流行的信仰。數百年來,經歷了南北朝時代、戰國時代、明治維新的日本可謂是戰亂頻生,無時無刻不有人赴往死亡的盛宴,導致推崇來世的佛教非常盛行,在身邊不斷有人奔赴西天極樂的環境下,佛教的無常觀也就這麼漸漸地被日本人所接受,所推崇。
是身如夢,是從顛倒起
是身如幻,是為虛妄見
是身如影,是從業緣淚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
放在日本就是:
人生五十年
天下間
一切恍如夢幻
但凡一度生存
豈有永恆不滅者
——《敦盛》
就是這麼一群在不拿自己生命當回事兒的思想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不拿自己生命當回事兒的一群人,所以自殺對他們來說也不算什麼。
當然,我所提到的只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前面有人提到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類的,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對那方面研究不深,就不多說了。
第一次贊數過十,好激動!!!
陽春三月,春天悄然而至,日本滿城櫻花飄零,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個浪漫極致的國家。然而,這個浪漫的3月,對日本人來說也是最逼近死亡的「自殺高峰月」。 根據日本政府的調查顯示,每個月的1號、最後一天以及整個3月是日本自殺人數的最多的時間。因此政府將3月定為了「自殺對策強化月」,開展了一系列預防自殺的活動,呼籲民眾關注心理健康。
政府邀請AKB48來做宣傳
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的自殺人數1998年到2011年連續14年每年都超過3萬!也就是說,每天平均有85人自殺!在各年齡層中,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自殺率較高。
對於日本的「自殺聖地」,小夥伴們應該都有所耳聞。它是富士山下風景優美的青木原樹海景區,從1971年開始,每年秋季都會有警察、自願者以及媒體記者一起進入林中,每次都能搜出上百名身份不明的屍體。
除此之外,日本還有自殺網路集團、自殺俱樂部等等,他們公開宣揚「自殺無罪」、「你有權力自殺」,而且細心地張貼「自殺N種方式」的文章。更有甚者,日本竟出版了一本驚世駭俗的書《自殺完全手冊》,裡面關於自殺手法、疼痛等級、致死程度的描述十分詳盡。
那麼到底為什麼日本的自殺率居高不低呢?
日本泰斗級著作《菊與刀》一書對日本人的自殺行為有這樣一段描述:「自殺如果以適當的方式進行,便可洗刷一個人的污名,保全死後別人對他的好評。」也許從某種形式上揭示了日本人獨特的自殺哲學吧。
首先,在日本文化中,自殺不被認為是一種逃避和懦弱的行為,而常常被認為是用一種最極致的方式來證明一件事情,或者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用來謝罪。特別是自殺謝罪,不是逃避,而被認為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另外,以自殺的方式來保住組織和個人最後的清譽。還記得谷美之前曾扒過的日本近代文豪之間的故事嗎?貴圈太亂!近代日本文壇的愛恨情仇!(上)貴圈太亂!近代日本文壇的愛恨情仇!(下)
當年三島由紀夫就是崇尚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認為在戰後日本將主權交由外國控制是一種喪失日本精神的行為,於是發動了一場政變。將日本自衛隊的團長綁架為人質,並在廣播中勸說自衛隊放棄物質的虛榮,回歸本質的武士道。
結果,三島由紀夫被所有人嘲笑為瘋子。政變失敗,三島由紀夫當場就選擇了切腹自殺。
還有,日本人對自殺有著一種浪漫的想像,一種不明覺厲的現象就是自殺美學。認為死亡不是一種結束,是一種優雅而凄美的告別。
谷美在看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時,有一點特別有意思:兩個愛得死去活來的人,卻在感情最為熾烈,性愛最為和諧的時候,選擇雙雙殉情。
這在國內看來十分不能理解,然而日本人自有他的邏輯。就像那漂亮妖嬈的櫻花,總在它們開得最絢爛的時候從枝頭飄然而落。日本國民從中得到啟示,為了使愛情保持永恆,就應該在愛情最高漲的時候結束,怎麼結束?死是凝固愛情最有效的方式。如同櫻花在美的巔峰自絕於枝頭,使它最美的姿態被永遠的定格下來。
說了這些,只是想讓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的文化,無論如何,谷美還是要給大家帶來正能量。世界縱有很多不公、陰暗、絕望,72億人口卻都在努力地想要活下去,身體里還有幾十萬億細胞只為你而活,怎麼捨得?只有珍惜當下,才能不負生命!
喜歡的話,歡迎大家加微信GOOMAY—WAFU(谷美和風)和我進行日本文化交流,這裡有更多精彩內容哦~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芥川龍之介
痛苦的人有不接受痛苦的權力
在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里木月自殺了,然後是直子、澤。
直子自殺是因為還小的時候受姐姐自殺的影響,然後相愛的戀人也不聲不響地吞了煤氣管。死去的人都不知道什麼原因,生的人想不通也只好試一下了。
日本作家裡面也有自殺的,。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雖然都很惋惜,但是他們留下來的作品也夠我看的了。
最後雖然春樹在作品裡詮釋了那麼多孤獨和哀物的,我還是有點擔心
與生具來的孤獨感。
日本的自殺文化,比較典型的應該是剖腹吧。
剖腹起源於流氓自殺。。。在幕府時期開始盛行,因為失職被擒畏罪之類和榮譽有關的原因剖腹。這時已經開始升華了。久而久之就成了武士道標配了。。。
德川幕府時期及之後,殉死和刑罰,是主要原因,比如乃木希典。後期因為一些浪人跑到有錢人家鬧著剖腹,其實就是耍流氓要點錢,主人家花錢消災,漸漸也就沒用了。
至於為什麼要剖腹這種方法好像是因為靈魂在肚子里需要釋放之類的理由。
好像有些偏題,但自殺好想都是一種生無可戀或者體現某種精神的產物
應該是和武士的切腹自殺有關,在日本自殺是一種文化
可以用錢解決的事情絕對不談情,可以自己扛的絕對不麻煩別人。自律獨立,所有界限劃分清晰,不參雜人情。看來似乎是比較適合呆在「冷漠」的日本
自殺,體現了,日本人的某種文化觀。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做法,是高尚的。
其實就是不想活了
日本人壓力很大,而且日本人比起中國人來說少所以統計下來算是自殺率高的。
但是你看中國的話,中國也不低啊,只不過基數大了。
當然這個可能跟日本的物哀文化有點關係,一部分人是這樣的。
日本工薪族真的很累啊,把自己的人生都奉獻給事業了。
特別是男性,早上上班努力工作晚上加班還有去喝酒吃飯…
如果你有機會能體驗一下的話可以體驗一下哈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