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關於人不自信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回答了,但是幾乎都很粗糙,沒有真正的體現出本質,我希望能了解其本質,並從根本上來改善克服這個問題


問:自信重要嗎?


答:很重要。


問:自信可以通過技巧去建立嗎?


答:完全可以。


問:為什麼看了這麼多答案,還是不知道人不自信的根本原因?也不知道如何建立自信?

答:因為其它答案都是渣渣。它們只從文藝性的角度去解釋人為什麼不自信、該如何建立自信這類問題,卻不從理論方面去論述。這就造成了「讀的時候爽,讀完後沒有一點卵用的效果。


這篇回答雖然不算長,但卻從更深的角度解釋了人為什麼會不自信的根本原因,而且給出一個如何建立自信的理論模型。


原創碼字不容易,還望你獻上寶貴的一贊。方法論狗,歡迎加關注。


且看以下三點


-----------------------------------------------------------------------------

  • 《一》

題主的問題——「人不自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人為什麼會有不自信這個情緒狀態。


乃們這麼鄙棄「不自信」這個情緒狀態,真是數典忘祖。可知道人要是沒有「不自信」這種情緒機制,你的祖先早已死無葬身之地了。


不同於如今的文明社會,幾百萬年前的人類生活的環境危機四伏,一有不慎,掛掉是分分鐘的事情。

對外來說,當原始的人們出去打獵,面對兇猛的野獸時他要權衡自己的勝算有幾成——他時刻關注著野獸的信息,如它的速度、力量和性情暴烈程度等,隨後再跟我方人員的力量一對比:一旦感覺到我方勝算不大,就退縮了,「不自信」的情緒就產生了。受這個情緒的影響,這時候人就要先保命再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如此,就產生了退縮畏懼的心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自信」。


對內來說,那個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人哪管什麼文明不文明,沒有如今社會的法律制約,每個人的行為都出於私慾。如果你精蟲上腦,一不小心上了部落首領的女人,那麼被發現你就是必死無疑了。或者在面對一個競爭者,在你決定是否要跟他乾的時候,也要有八九成的勝算才行。總之,原始人對事物的危機嗅覺是很敏感的,一旦有失敗的可能,他們在心理上就更傾向於先讓自己保命,在一邊歇著去。


無論在外還是在內,原始人的生活環境都如此野蠻無常——以naive的態度去生活是不可取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是生存的王道。所以,這種退縮畏懼的不自信心理是在給你忠告:為了活下去,老子還是先做回孫子吧。


而那些不知權衡利弊、無所畏懼的一根筋的莽漢,他們要麼已經被野獸吃掉,要麼戰鬥致殘然後死掉,要麼被同類殺死——他們早已斷了自己基因傳遞的路子。


人類的文明才幾千年,相對於進化上的幾百萬年真是微乎其微。永遠不要低估了祖先留給你的遺產。

因此,結論一是——

人不自信的心理是原始人為了自保的情緒機制,一種生物體健康的防禦機制,讓你認識到客觀的可行性有幾何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機制這種情緒機制被刻在人類的基因代碼里揮之不去,這種有利於人活著的性情在進化上便被保留下來。


這就從進化論的角度詮釋了「人為什麼會有不自信的心理」這個心理機制。

  • 《二》

在說這點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比較有代表性的汪星人圖——

圖一:

圖二:

圖一是藏獒,圖二是泰迪。


藏獒體型高大,骨骼壯實;

泰迪小巧可人,萌萌的一逼。


與身體素質相應的——

藏獒的性格勇猛剛毅,驍勇善戰。無論對手有多強大,它都會勇敢的撲上去,藏獒對陌生人有強烈的敵意,有非常強的領地意識。藏獒打架——

而泰迪性格溫順,對陌生人友好,比較粘人,是最為廣泛的寵物狗之一。如果你叫它去打架,那……

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藏獒在面對衝突時顯得比較「自信」,而泰迪比較「不自信」。


關鍵點就來了:它們這兩種相異的性情是跟自身相應的身體素質、能力幾何等相匹配的!你很難想像泰迪這種身板下能產生多大的戰鬥欲。


這種形體上的特徵對應到人的能力上也是一樣的——我們之所以感到不自信,大部分的情況是因為,面對外界的問題,我們感到力不從心,沒能有清晰的思路去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在問題面前我們自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應付,從而導致我們產生不自信的情緒。我們可以回憶,我們感到自信的時候往往是準備充分,深覺自己可以遊刃有餘的處理問題的時候。大部分不自信,不是純粹的不自信,而是自身的能力無法與預期相匹配導致的。著眼點該是相應的素質和能力,而不是雞湯的讓自己更自信。


因此,結論二是——

一個人自信的程度大致上是與Ta相應的能力呈正相關的。我們一味的要求如何讓自己變得自信還不如放下心思來,專註的去提升自己相應的能力來的實用。相應的能力一上來,你自然就變得自信了。


讀到這裡,有知友會說:可很多時候,就算自己準備很充分了,甚至相應的能力比周圍人的平均值都強,可自己還是會不自信,這是什麼原因?該如何克服呢?


親,別對自己要求太高,人人都會有不自信的時候。一個人若是無論對任何事都有一種盲目的自信,那會變成多麼傻逼的一個人(這不是自負么)?我認為,「不自信」不應當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或者一個具有「客觀意義」的詞——它只是在提點你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僅此而已。


回答到此就結束了嗎?


然而並沒有。


來看三。

  • 《三》

由「結論一」我們知道,不自信的情緒機制由幾百萬年人類的進化而來,是一種「自我保全」的防衛機制,這種情緒機制被深深的烙印在你的基因代碼里。 然而,人類已經步入文明時代,你不會因為「做不好一件事」就被斃了——現代社會比起原始社會來說溫柔的不要太多。


這就造成了一個裂縫,這個裂縫便是:原始社會和文明社會人行為的「風險閾值」的巨大改變——基於原始社會的野蠻環境所建立的「不自信」的情緒機制不再適用於當下的文明社會。


舉個栗子,文明社會裡就算你只有3成的勝算幾率去嘗試,也不會給你的生命造成幾乎任何損失。所以勇敢去嘗試嗎,又不會要了你的命!


由此,我們便得到這個推論——

原始社會人行動風險閾值和文明社會人行動的風險閾值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當下人的行動閾值卻仍舊深受幾百萬年進化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情緒反應。


這就讓「提倡人人都該更加自信」成為永恆的話題了,因為有這麼個根深蒂固的裂縫在那。

  • 《方法論——如何讓自己更加自信》

先把上文說的三點再羅列一遍。

  1. 不自信的情緒狀態是由生物體進化而來,一種健康的、「自我保全」的防禦機制。
  2. 一個人的自信程度大致上是與Ta相應的能力呈正相關的,相應的能力一上來,你就變得自信了。
  3. 基於原始社會的野蠻環境所建立的「不自信」的情緒機制不再適用於當下的文明社會。

那麼思路就變得很清晰,讓自己變得更自信,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1.承認「不自信」的情緒是正常反應的前提下,著眼於自己相應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表面的自信。不自信,給人最大的傷害就是容易把人的注意力轉向自我內部,隨後下意識的停滯與外界的健康互動,然後在內部進行過多的自我反省。這於改變現狀是毫無用處的。很多回答都是雞湯性的述說著自己是如何調整情緒最後變得更加自信的。然而,人大多數不自信的時候都是因為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應對相應的事情引起的,這種不顧改善自身卻一味的追求表面的自信是於事無補的,這是掩耳盜鈴。

所以要不帶情緒、客觀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因為不自信是正常的情緒機制,它僅僅給了你一種反饋),逐步的提高自己。不久之後,你會發現在這個領域裡,你也變得很自信了。這種自信甚至會被你上升到一種人生態度上。

2.暗示自己過度的不自信情緒於文明社會是不合理的,讓不自信的情緒反應逐漸減弱,建立新的符合文明社會的「風險閾值」情緒機制。因為文明的社會裡完全不需要那麼敏感的風險閾值,你有無數次的試錯機會。這種錯誤的風險閾值來自你自己,你的長輩和你周圍的人。要對自己說:「怕毛呢,又不會要了我的老命,頂多怎樣怎樣嘛,有什麼了不起!」

當理智上捕捉到不自信的情緒無必要時,一天天、一次次暗示下來,那種原始的風險閾值逐漸被打碎,新的風險閾值重新被建立——這才是一個人自信與否的本質所在!如此,你才變得真正意義上的自信人!

大概就是這些了。

私人想法,簡單粗暴原則,不做嚴謹的學術論證。

完。

--------------------------------------------------------------------------------

因為回答的比較晚答案很多容易淹沒,還望你獻上寶貴的一贊。

知乎主頁:Big聖,不妨關注。

私人微信號:sheng67675171。(回復較少,請諒解)


更多消息也可以訂閱我做的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里搜 彩牛城 就好了,也是這個頭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如果想聽我的語音知乎live解說,可以發送郵件到 live@zhihu.com 來推薦.謝謝


我認為人沒有自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自知之明

也就是不自知,不認識自己。

我接觸到的那些非常自信的人(無論貧窮富貴),他們都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是誰,這一生要做什麼,專註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少去跟人進行表面的比較(他有錢,我沒錢,她美,我丑之類),就會專註在探索自己,挖掘自己上。大部分情緒都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情緒積壓久了就會轉化成一種內在模式,所以如果找錯了參考對象,無疑是會讓自己深陷在自己什麼都不好,什麼都不如人的漩渦里。

人這一生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你顧得了這個就顧不了那個,所以無論如何都有比別人差的地方,如果不自知,不能明確自己到底是誰想做什麼,那必然會在生活中顧此失彼反反覆復,今天覺得自己這個差了補一補,明天又覺得那裡不行也要補一補……但是這臨時的補一補比得上別人幾年的沉澱嗎?花掉的時間精力還不如拿來專精自己的長處。

但完全沒有比較也不行,我見過一個男孩,揣著幾年前早就辟過謠的雞湯滿大街晃,覺得自己走在世界前沿,掌握了尖端技術……o(╯□╰)o

比較的存在是促使人進步,但如果真的想進步而不是想活在焦慮中,就要找對比較的人。

所以還是繞回來了之前的問題,你是誰(或者說你的自我定位是什麼)?你要和誰比較?

比較是不可避免的,比較是一種本能,通過比較才有判斷力,人無時無刻不在判斷著身邊的一切,所以人也無時無刻不在比較。

講幾個錯誤比較的例子。

一個學生,剛學了沒幾天,就要拿自己去和老師比較,處處想彰顯出自己比老師更懂,能和老師比肩,於是老師不教ta了。後來這個學生始終認為自己天賦絕頂,沒有人敢輕易收他,對外表現非常自大,一副自己是必定能得葵花寶典真傳的樣子,但其實內心很自卑敏感。

典型的拎不清自己的位置,是學徒,就老老實實學東西,和老師比較什麼,如果他和同樣是學徒的人比較,或許技術能更精進,但是和老師比較,比出事了吧。

一個親戚搞科研的,退休後沒事幹了,就愛檢視自己的一生,然後和一個做生意的人懟上了,覺得自己這輩子木有賺到大錢就是特別失敗,後來鬱鬱寡歡,得了病。

哎,典型的沒拎清自己的特性,在科研領域判斷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科研成果,是貢獻度,不是錢多錢少。

生活中這樣錯誤的比較比比皆是,甚至現在還有很多把錢啊車啊房啊作為一生成敗標準的人,年輕一點的把高考成績作為一生成敗的標準,在這種野蠻的比較之下,人不自卑能行嗎?很多人這輩子不停的努力也夠不著別人的起跑線,這樣比較有意義嗎?除了焦慮還能收穫什麼?

講幾個正確的比較例子。

一個朋友,喜歡流浪,人家的定位一直就很準確:流浪。所以他身邊的人也都是差不多類似的人,享受流浪,唯一的比較就是誰浪過的地方多,走過的角落多,體驗過的生活種類豐富。這群人里有富二代,有窮小子,有大學學歷,也有初中學歷,如果按照現在市面上的標準,這些人都是多麼不孝啊,賺不到錢說個P啊,遲早要後悔啊。

如果有這種心態也是錯誤比較的例子,都市人群和人家就不是一個領域,不是一個圈子的,拿自己的生活標準去和人家比,有啥意義?

人家浪的開心,浪的自信,浪出了愛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是已經比很多人都強了嗎?

一個朋友,修行人,年紀輕輕就隱居山林了,圈子也是修行人。在修行人的圈子裡,智慧是唯一的比較。人家的定位也是很明確的:出離。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遠離紅塵的煩擾,斬斷與俗世的孽緣。

用市面上的標準來看,沒錢,沒名,沒房,吃不到好吃的,玩不到好玩的,享受不了生活,枯燥乏味的過完一生,追尋那些然並卵的信仰,迷信。

但是人家活的真的很乾凈,在他的內心體驗到多少常人無法體會的東西,誰又知道呢?在修行圈子中,人家可是榜樣。不同圈子的人無法理解罷了。

常與同好爭高下,莫與傻瓜論短長。

所以通過身邊人的故事,我認為人的自信來源是自知之明,你知道你是誰,要做什麼,同類是哪些。和不是同類的人有什麼好BB的?他們怎麼看你,怎麼評價你,或者他們活成什麼樣,和你也沒有半毛錢關係,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當你很明確自己是誰(定位),身邊都是同類的時候,才可以正確的判斷自己,然後才能談發展自己。當然,希望不要把認知自己歸結到哲學領域的我是誰,來自哪,要去哪的千古難題上。

少了通過錯誤比較判斷而得來的負面情緒,把已經形成的模式給清除,自然而然就會更自信了。你是誰,不是那些根本不了解你的人可以說了算的,你的人生價值,也只有你自己說了算,找到和你一樣的人,並肩前行吧。

看了下評論,補充一點,請區分自大和自信的區別

有些人極度自卑,但是會表現出自大,看起來是很自信,但往往帶給人一種裝逼的感覺。

有句雞湯不是說,人越缺乏啥就越要表現啥嗎?所以~~~

我理解的正確的自信姿勢:客觀的評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知道自己的斤兩和能耐,自己力所能及的當仁不讓,自己做不到的坦言告知,對缺點不避諱狡辯,對優點不誇張吹噓。


《摩登家庭》有一集,Haley的男朋友說她,「Haley always got this killer confidence - you know, the kind of confidence that you get from having such a warm, supportive family."(我現在才明白,海莉身上那種非凡的自信是源於這麼溫暖的家庭給的愛和支持)。原話記不清了,大意如此。所以說一個人自信不自信絕大部分是由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經歷決定的。

我見過不少優秀到外人看來閃閃發光的人,可是還是在拚命努力想讓自己自信一點,總是容易懷疑自己,在低谷期尤其容易狼狽。也見過很多很普通的人,就是有種莫名的自信,甚至有人自信爆棚到一開始讓人好笑,可是因為他自己很有自信,也真的慢慢散發出自己的光芒。

所以很多事在你無法掌控的時候就註定了,有的父母知道在孩子迷茫的時候引導,成功的時候祝福,失意的時候鼓勵。有的父母在孩子迷茫的時候冷漠,成功的時候說要謙虛,失意的時候冷嘲熱諷。一個人自信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被決定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家庭的溫暖本應該是最不需要理由的,知道身後有家人的愛和鼓勵會給人無窮的力量,可是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連親人的理解關愛都得不到,很容易陷入痛苦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中。

-----------------------------------------------------------9.12更新分割線-----
剛開始玩知乎,沒想到在下班地鐵上隨手寫的這個答案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就跑來更新下。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最後題主問的「該怎樣克服和改善不自信」,我的目的絕不在於讓大家把自身缺點歸因於別人,這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表現。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起點,但是總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向,理智的人應該在接受不能改變的事之後應該改變可以改變的,讓自己過得更快樂。

一個人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去努力改變自己並非易事,可是如果一個人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他會找到自我提升的無數種方式。

啊說了這麼多累死了,其實我只是看到原答案下很多人評論都是講自己童年時不開心的經歷,這並不是我想達到的效果。不要糾結於過去,能對自己負起責任努力成長,每個人都有機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共勉。


(文末有針對「如何打破自卑的負面循環」的更新)

其實一定程度的不自信/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過的,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持續的、惡性循環的不自信/自卑卻往往會是不健康的。題主問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我們就來聊聊這種持續的自卑是如何發生的?它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人持續不自信/自卑的狀況是怎麼持續的?

臨床心理學家Melanie Fennell(1999)在《Overcoming Low Self-esteem》一書中曾經作出了這樣的流程圖,來解釋自卑感在生活中持續產生的過程:

自卑是怎麼持續的(p.10)

圖解:1.核心信念,是一種關於自己的本質的評價,自卑、低自尊的人常常抱有這樣的核心信念——感到「自己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會令人失望」(p.13)。(形成核心觀念的時候我們往往還太小,沒有餘力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面臨的負面經驗)

2.生存法則指的是我們用於維繫自己自尊的,指導生活的策略與指導方針。比如,很多自卑者、低自尊者會發展出嚴格的自我要求,來維繫自己的自尊——「我要力求每件事情都做好,否則我就無法獲得我想要的東西(比如他人的尊重、自己的幸福);一旦有一件事做不好,我的自我價值就會粉碎」(p. 19)。

3.觸發情境指的是「一個人的生存法則可能會、或者已經被打破的情境」。比如,A的生存法則是「我要力求每件事都做對」,那麼他的觸發情境就是那些讓他感到可能會犯錯、會被人批評的情況。比如,A的老闆忽然給A布置了很多任務,卻又給了很少的時間完成。

那麼,A在生活中的自卑可能就是這樣不斷持續產生的——A接到任務後,感到自己可能會無法把任務做好,他會開始這樣想:「怎麼辦,我這麼不夠好,我真的可以完成嗎?」(核心信念的激活)。他開始不能自控地想像可怕的後果:「如果我做不好會,老闆就會發現其實我是個糟糕的人,他會對我失望,覺得我其實無法勝任我的工作」(負面的預期

他越想越害怕,開始出現焦慮反應:頭疼、冒冷汗、手抖,腹部疼痛,感覺無法思考。同時,為了阻止預想中的可怕後果發生,他做了很多無效的行為:整日整夜的工作、試圖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最好。結果,手忙腳亂之中,他反而開始犯錯:丟失文檔、搞錯細節、電腦也不配合地出故障。他卻又覺得不奇怪,對啊,自己就是不夠好,不是早就料到會這樣嗎?(核心信念的確認

一旦確認自己確實不夠好,他開始不斷地產生自責的念頭:「你果然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他感到沮喪,原本和朋友約好周末出門,他也婉拒了,在家中悶悶不樂,思考將來還怎麼工作(抑鬱感)。這種抑鬱感讓他總是想著自己不夠好(核心信念的持續激活),並且在下次遇到其他任務時,再次做出負面的預期。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持續的、惡性循環式的自卑感形成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創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自卑情結」的概念,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續,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持續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個讓人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他認為自卑可以被分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糾葛就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1. 什麼是原生自卑——不斷否定孩子的父母,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個體生長發育的速度落後於同齡人、出生於貧困的家庭環境、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個體在童年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無助(helplessness)、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等等,而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或恐嚇孩子說「別人都能把書念的這麼好,你為什麼不行?念不好書將來長大有什麼用?還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之中,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 人在面對原生自卑時的自我保護

Alfred Adler認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safeguarding tendency)(Ansbacher Ansbacher, 1964),它有點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防禦機制。不同的是,自我保護被個體用於抵禦外在環境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我們在與他人比較時產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禦機制則是用於解決來自個體內部超我(內在道德標準)和本我(內在衝動)之間的矛盾。

因此,Alfred Adler認為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goal)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Ansbacher Ansbacher, 1964)。這種虛構的目標通常能夠給人以努力的方向,帶給人積極正面的感受,減輕自卑帶來的負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十分貧困的人,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卑,這種無助的感覺,會讓他們虛構出一個擁有很多很多金錢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時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兒童時期家庭、人際環境惡劣,遭遇了很多創傷的人,容易虛構出一個「長大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師、心理醫生等)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痛苦和無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2. 什麼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則是指,產生於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即當成年後的個體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引發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敗的求職經歷、不理想的學習成績等等。

· 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

次生自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羞恥、脆弱(這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那些有著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對次生自卑時,會傾向於認為就是因為自己很無助,自己比別人弱小,或者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人,才讓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成年後發生的事,彷彿是對幼年時自卑的佐證。他們很難相信失敗是一時的,他們自身還可以做到更多。

這樣,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原生自卑使得人們為了自我保護而發展出了一個虛構的目標,這個目標卻又讓人在成年後產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會把我們帶回到自卑的原點。就是這個看似矛盾的循環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結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擊並不會讓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節里,而是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挫折、失敗不斷消解個體的自我價值感的同時,個體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同事的嘲諷和指責,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結里越陷越深。

------------更新來了------------

來說一說如何打破這種自卑的負面循環。

首先,在提升自尊、自信的「自救」之前,我們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開來看待和處理。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到過去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你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過低的。你也需要不斷告訴自己,你現在遭遇的挫折並不是因為你小時候就體會到的那種,「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而只是一個可以被處理的現實事件。

你需要認識到你的環境已經並且可以和過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機會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價,但必須從不斷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小評價開始積累。把惡性循環變成正性循環。

接下來,我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來自Fennell的認知行為療法里的方法,來結束這種循環。

1. 打破負面預期

低自尊與自卑情節都會讓人容易做出負面的預期,他們常常將預期混淆為現實,於是為負面結果的可能性焦慮不已(p. 23)。人們常常因為這幾種原因產生負面預期:

1)高估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壞的結果不一定發生,卻傾向於認為一定會發生。

2)高估問題的嚴重性。就算髮生了不好的情況,後果也不一定很嚴重。

3)低估了個人應對最壞情況的能力。即便最壞的情況發生了,自己也不一定無路可走。

4)低估了外界的支持。在焦慮中認為自己是孤軍奮戰的,很少想到別人可能會給予自己幫助。

Fennell在書中提供了「負面焦慮預期驗證記錄紙「(見下圖)。我們將繼續用A作為例子來解釋記錄紙的用法。

負面焦慮預期驗證記錄紙(p. 25)

A的負面焦慮驗證記錄:

情境:沒有按時完成老闆的任務,在任務中出錯。告訴老闆時,老闆顯得並不高興。

情緒和身體感覺(百分比為感受強度):焦慮 90%,害怕80%,傷心80%;發抖40%,出汗50%

焦慮預期(百分比表示對預期的相信程度):老闆一定覺得我不夠好,會把我開除 60%

替代的想法(百分比表示對想法的相信程度):

1、老闆不一定把我開除。因為之前B也犯過比我更大的錯誤,但是老闆並沒有這麼做;而且,老闆並沒有明確表示要把我開除70% ;2、老闆可能只是會指出我的錯誤,給予我建議。因為之前犯錯的時候,老闆顯得很耐心70%; 3、如果真的被開除,我也可以找到新工作 60%

如何找到替代的想法呢?你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p. 29):支持我負面預期的證據是什麼? 不支持我負面預期的證據是什麼?一個更現實的可能性是什麼?有沒有現實的證據支持這種可能性(e.g. 過去類似的經驗,現實中對方的行為)?如果最壞的事情發生,自己可以做什麼?

注意,自己的想像並不能作為證據(evidence),比如,你覺得對方很生氣,但這是你的個人猜想,而不是事實(對方真的表達出憤怒)。

在寫下替代的想法後,A感到放鬆了些。但是驗證負面預期是錯誤的最好方法是行動,用現實中發生的事實來證明自己預期的錯誤。所以記錄紙中的最後一步,是用來記錄人們做出的驗證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

實驗:和老闆溝通,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老闆給自己更多時間完成,並且給出自己設想的解決方案。結果:老闆表示理解,並且分析了問題在哪裡,得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實驗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驗證自己舊有的思考習慣是否準確,自己過去的行為是否有必要,哪些想法與現實更一致。它可以讓你獲得具體的經歷,這些經歷和你過去的負面預期不同,從而讓你產生、並支持你的新的觀點:也許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p. 35)。

2. 提升自我接納,對抗自責心理

有些人也曾留言給我們說,覺得自己身上真的是一點優點也想不出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敢於向陌生人說出自己的問題證明了他們的勇敢。低自尊和自卑的人很容易因為內心的自責,而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對此,Fennell建議人們把自己的優點、技能列下。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看見自己的閃光點,在書中,她給出了一系列問題來幫助人們發掘自己(p. 44)。

? 你有什麼積極的品質?不用完美地擁有它。沒人能做到百分百地誠實不撒謊。如果你有,就寫下它。

? 你有過什麼成就,不論它們多麼微小?

? 你有什麼天分或才智,不論它們多麼微小?

? 其他人喜歡或者欣賞你哪些方面?想一想一般人們會誇你什麼。

? 你有哪些你所欣賞的人的品質?有時候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會更容易,我們可以用他們和自己比照。

? 你沒有哪些缺點?既然有些人更容易想到負面品質,不如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殘忍、冷血等等,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麼你肯定是和這些不一樣的人,可以將這些寫下。

? 一個關心你的人會怎麼評價你。設想一個你所知道的尊重、支持你的人會怎麼形容你?如果你有很親近的朋友,並且你很信任他們,那麼可以讓他們幫你一起列出一個他們喜愛你的清單。

在我們對自己的優點有了初步認識後,要做的是養成對自己優點敏感的習慣。所以,推薦有一個優點記錄本。可以買個小本子帶在身上,這樣一遇到良好表現的例子,就可以寫下。在記錄的時候,不止寫下自己的品質,也要寫下對應的例子。例如,「今天和C打電話,當她說到自己丈夫時,聽起來有點緊繃,我立刻注意到她可能出了問題,於是我提供了幫助(善解人意)」。這樣就可以把你抽象的正面品質具現化,而長此以往,你會更加註意到證明自己品質的事,更傾向於想到自己的優點。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Fennell還在書中介紹了其他的實用工具,推薦大家去書中(《Overcoming Low Self-esteem》)查閱。改變低自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並不是看完回答或者書本就能立刻好轉的,而是需要不斷地在日常進行反覆的練習。希望練習的過程也是你不斷感受到來自自己的力量的過程。

(歡迎你們來評論區練習打卡)

以上。

相關文章 解讀「自卑情結」 | 舊文回顧:不斷否定孩子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不值得擁有那些最美好的東西」|導讀:如何提高自尊水平?(內含測試)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

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做某事,眼看就要得手了,但這時候在導演的安排下,

突然停下手頭的工作,開始深情款款地回憶自己的成長曆程、回憶自己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或者猖狂至極、得意大笑,或者唏噓長嘆、感慨人生起來。

結果被主角抓住機會,一招秒殺,死不瞑目。

這類現象,我們統稱為「反派死於話多」。

反派愚蠢嗎?反派不愚蠢。

反派就是你我。

我們覺得反派的內心戲多,呵呵,

我們的內心戲比反派要多得多。

喜歡的女孩坐在前面,要猶豫半天,

抓耳撓腮,思前想後:

是搭訕還是不搭訕好呢?

是聊天還是不聊天好呢?

要不要拍她的肩膀呢?

要不要約她下課後一起吃飯呢?

思前想後,抓耳撓腮。

內心戲比哲學家還多。

然後轉眼,喜歡的女生跟別人走了。

可能是別的女生,當然,也可能是別的男生。

別的不如你的男生。

憋屈不憋屈?難受不難受?

要是人生是一場電影,那熒屏前的觀眾估計要破口大罵:

傻逼!

傻逼導演!

傻逼男主!

傻逼劇情!

這劇情怎麼這麼傻逼!

這男主怎麼這麼傻逼!

主動一下會死啊!

少瞻前顧後一點會死啊!

臉皮厚一點會死啊!

傻逼男主!

傻逼!

他們不知道是,電影中的你,在電影中看電影的時候,

也會罵電影中的電影的主角傻逼,劇情傻逼,導演傻逼。

自以為聰明得不得了。

自以為自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結果你還是,犯了和電影中的傻逼一樣的錯誤,

做了和電影中的傻逼一樣傻逼的事情,

然後被觀看你做主角的這部電影的觀眾大罵傻逼。

當然,觀看你做主角的電影的觀眾,

也會在罵完你傻逼之後,

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犯同樣的錯誤,

做同樣傻逼的事情,

內心戲一大堆,苦情戲一大堆,

然後被更外一層的觀眾,罵作傻逼。

記住,少點內心戲,多點行動力。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什麼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

什麼天高地厚,不如臉皮厚。

戰機稍縱即逝,

反派死於話多。

————————————————————————

最棒的個人成長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想知道自己的長相,最好的作法明明是仔細盯著鏡子看,但你是否經常會選擇拿其他人的臉來和自己比較?那個人的睫毛比較長,眼睛又大又亮,嘴唇紅潤飽滿,鼻樑又挺又高,皮膚滑滑嫩嫩。

「和對方比起來,我實是在……」

如果採取這種作法,你只會知道「和那個人相比之下的自己」,看不見自己真實的模樣。

搞不好其實你們的睫毛長度相當,但因為你一直盯著別人的睫毛看,以致沒有發現這件事。明亮的眼睛和飽滿的紅唇並不是絕對價值,但因為你關上了自己的心門,以致認不清這一點。就算對方鼻樑高挺,肌膚滑嫩,但你有一頭美麗的秀髮,只因你一直看著其他的地方,所以漏看了自己的光采。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能力,最好的作法明明是自己努力去嘗試,但你是否經常會選擇拿別人來和自己比較呢?那個人工作能幹,點子很多,大家都喜歡他。他的人脈很廣,運氣很好,做事又懂得要領。

「和他比起來,我實在是……」

如果採取這種作法,你便無法專心在自己的工作上頭。如果你因為在意「那個人」而做事心不在焉,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表現。如果你把同樣的精力用來思考,或許你也能想出許多新點子,但你卻不去付出那樣的努力。

「大家都喜歡他,真是羨慕啊。」但沒有人會想和嫉妒別人的人來往,因此是你自己破壞了人脈。

再說,那些看在旁人眼裡「運氣很好,做事懂得要領」的人,往往不會讓別人看見自己拚死努力的模樣。

那些心中揣著「被別人比下去的不安與寂寞」心結的人,總是在要求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換個角度想,他們可說是一群很任性的人。

為什麼?因為無論是外在或內在,我們每個人擁有的特質都不盡相同。別人有的東西,你或許沒有,但你擁有的東西,別人也沒有。

想要別人碗里的東西,是人類的習性,「和大家一樣」便能感到安心的心理,誰都感受過。如果別人有玩具,自己也想要玩具;因為大家都穿那種衣服,所以自己也要穿;為了不輸給對方,自己也要念相同程度的學校。等到長大成人,有人便開始會想:「因為朋友買了房子,我也要買。」

可是,你無法事事都「和大家一樣」。就算你得到了和你羨慕的那個人一模一樣的臉蛋,但不久你又會開始想要「另一個人」的臉。

「別人擁有的東西,我永遠得不到。」

只要你接受這件事實,你便會開始看見自己擁有的寶物。

請試著把你自己的特質,想成是「神賜予的水果」。規則是神只會給你一種水果,只有你能把那種水果拿在手上。

你被分配到的是蘋果。你的蘋果很結實,紅得發亮,一口咬下去,果汁四溢,是種非常美好的水果,還散發出清新的香氣。但你卻可能羨慕別人:「我只有一顆蘋果,那個人手上的果實卻有那麼多。」

確實,你的朋友手上握有許多果實。但對方手中握著的是櫻桃,一顆果實就只有指尖大小。雖然櫻桃質地柔軟,宛如紅寶石般迷人,吃進嘴裡酸酸甜甜,是一種很美好的水果,但你的朋友心裡或許會想,「我只有小小的櫻桃,那人拿到的卻是碩大的蘋果,我真羨慕啊」。

神的規則是希望你能珍惜地品嘗自己被分派到的水果,但如果你抱著「好想吃櫻桃」的心情咬下蘋果,你就品嘗不到蘋果難得的美味。如果你抱著「真想要蘋果」的念頭,一把緊握手中的櫻桃,柔軟的果實可能就被你給捏爛了。

別人和自己明明不可能完全相同,你卻為了自己沒有的東西而煩惱,這只是讓自己白白受苦罷了。神賜給你的果實和他賜給別人的果實是絕對無法替換的,因此細細品嘗屬於自己的果實,才是最好的作法。

「我不能像他那樣,我沒救了……」像這樣的煩惱是在浪費人生。

多放一點關注在自己身上吧。不要和別人比較,專註在自己身上,找出你擁有的特質吧。當你在自己身上看出價值,你才會知道自己的優點。

而且美好的事還不只這一件。

當你發現自己手上蘋果的價值,你便會萌生「蘋果如此美味,真想讓別人也嘗一嘗」的想法。神賜予的水果雖然不能與人交換,但是卻可以分享給別人。

擁有蘋果的人察覺到蘋果的美好,將蘋果分享給其他人;擁有櫻桃的人察覺到櫻桃的美好,將櫻桃分享給其他人。我覺得這樣的世界,要比大家都拿著相同水果的世界豐富多了。


在我看來,人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源於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所致。

因為害怕,將自己摒棄在世界之外,不敢主動攀談開口說話...

因為害怕,畏畏縮縮,不敢輕易嘗試,害怕失敗...

因為害怕,很多時候,都處在內心糾結的狀態,一邊覺得自己是對的,一邊又有些害怕質疑...

因為害怕,想說不敢說,怕說錯。想做不敢做,怕做錯。沒法做到肆意洒脫...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朋友小C和小Y的故事(真人真事)

① 小C是我的初中同學,性格外向活潑,但是成績中游水平。每次考試寫答案,總是喜歡一改再改,常常把對的答案改成錯的(蠻奔潰的)...回答老師問題也是小小聲,怕說錯,會臉紅。

我記得當時我問她:你平常人大大膽膽的,說話也很隨意,為什麼你一遇到學習,就變得畏畏縮縮的,變了個人似的。

她:因為我害怕說錯丟人啊!我爸媽管我學習嚴,我也不想讓他們失望,越害怕,就越糾結,然後對自己的學習就特不自信,加上補課什麼的,成績都沒有什麼提高,我的自信心都快沒有啦!

② 小Y是我的三年高中同學,性格比較內向安靜,熟了就會好一點的類型。成績很好。一開始,我跟小Y並沒有太多交流,高二的時候,我們分班成為同桌,因為她成績很好,我就會向她請教問題,慢慢熟悉起來。然後,慢慢發現,她其實挺風趣幽默的,常常講話都能戳到笑點,跟之前我說覺得的不一樣。

我當時開玩笑的問她:我感覺跟你熟悉之後,感覺你跟我之前了解的內向安靜不一樣,特幽默,很喜歡和你玩~但是為什麼平常你都安安靜靜的不說話哦?

她:第一,不熟悉,不知道說什麼。第二,怕擔心說錯話得罪人,沒人理我,害怕說話冷場,怕他們覺得我性子悶,跟我玩不到一塊去,所以乾脆不說。

說這兩個朋友的小故事,主要是從裡面,我總能感覺到,她們是有些不自信的,從他們的回答中都有『我害怕,我擔心。』的字眼,所以我才會覺得,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源於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所致。

在我心中,缺乏安全感導致不自信,不自信激發了自卑心理。

那如何建立好安全感呢?

1. 找到根本原因加以解決。

比如小C:怕父母失望,學習努力但是成績依舊提高不了導致自信心下降。那麼,A.可以換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提高成績。B.放鬆心情,不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學習壓力,可以常和父母溝通交流。

比如小Y:怕說錯話,冷場。其實小Y很有趣,身為朋友,可以多多鼓勵她,主動交流,多誇獎她。

2. 用以知識和見識優化自身:有知識傍身,有見識開拓眼界,優秀的自己,何須害怕!

3. 自我鼓勵和暗示:通過自我鼓勵和暗示,告訴自己,我可以的!

4. 微笑:研究表明微笑可以減少大腦中的壓力荷爾蒙,每天多笑笑,真的會自信很多,

也會覺得做什麼都能順利!~

推薦一本書

《自信的秘密》-羅伯特·安東尼

這本書,主要教你自信的法則,如何變得自信,給你指明一個方向,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領你走上一條有助於你在人生各領域的自信之路。很多話都很中肯,蠻能戳到心裡的點的,可以產生共鳴。

最後,我們要知道,上帝是不會創造任何一件瑕疵品的,我們都很優秀,敢於邁出,敢於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是最棒的。

PS:以上純屬個人感覺體會,並非專業心理分析之類。


人的自信心是由成功堆砌的。

大部分人的沒自信都來源於不成功或者成功後巨大的失敗。

而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成功的標準大部分來源於家人和成長環境,也就是說: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一個人在成年以前,如果大部分時間都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而成年後有沒有經歷一個心理重建的過程,那麼他很難有什麼自信。


這裡想重點說說,中國女生不自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答主認為:1. 中國女生受到的教育與現實脫軌 2.忙於學業或者被過度保護,沒有機會開闊眼界。

答主結合自己14歲前在國內寄宿學校+14歲後移居倫敦學習的經歷在從國內飛倫敦的飛機上寫了一篇熱騰騰的文章----《中國女生,你為何總是不自信》

---------------------------------正文分割線---------------------------------------------

我出生在湖南省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城市, 14歲移居英國倫敦, 算是經歷了國內女生最尷尬的青春發育期,也見識過了西方女生最耀眼的青春靚麗期。


印象中,12、3歲的中國女孩總是愛剪厚厚的齊劉海,兩邊留兩根長長的髮絲修飾臉型,把眼睛藏在厚厚的劉海下面。低著頭微駝著背,將自己剛開始發育的身體藏在松垮寬大的校服裡面。手只有兩個姿態,插兜or整理劉海。上廁所一定要約兩三個小姐妹一起去,因為感覺一個人去會被周邊班裡的人行注目禮。那時候就是恨不得把自己縮成一個誰也看不到的小團,覺得那樣才是對的。那時的狀態只有兩個字能形容,就是大寫加粗的尷尬。 害怕被注視、害怕被關注,典型的自卑心理。


反觀到了倫敦後,學校里14、5歲的女生穿著打扮千奇百怪。想法設法把西裝外套改的修身,穿小一號的套頭毛衣(jumper),把校服裙一寸一寸的改短,教務主任看了直搖頭也不能說什麼。無奈也是受制於必須穿校服,很多女生就在發色和髮型和妝容大下功夫。我同學來自於不同種族不同膚色,性格也不徑直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不管高矮胖瘦美麗與否走路都腰桿筆直、挺胸抬頭。渾身散發青春無畏的氣息, 有一種無關外貌的迷人。

1、跟現實脫軌的教育


我們自小被長輩、老師教育:

「 追求外在美是膚淺的,只有內在美才重要。」


「好好聽老師家長的話就行了,不要老是異想天開。」

也被例如不準備披散頭髮, 不準化妝, 不準有耳洞的校規條例所限制著。我認為, 有相當一部分女生在被灌輸這些觀念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認為追求美和個性是令人不齒的,只有保持平庸,乖乖聽老師的話努力學書本上的知識才是美化強化自己的唯一出路。還有另一部分女生,天性更加不安分一些, 在令人尷尬的青春期渴求蛻變, 渴望在外表、思想和個性上突出自我,但她們往往受到老師的打壓,內心不堪被重重教規所束縛壓抑, 而變成老師家長不待見的叛逆少女

然而,第一種女生在乖乖完成學業步入社會後才發現,世界根本不是她們所認為的那樣。性格外貌平庸、沒有個人思想判斷的人太多了。在弱肉強食的精英社會裡,她們往往被分配到最不起眼的位置上,理想也常常被社會打磨去。或者,有些人意識到自身缺陷,拚命地想要彌補空缺,結果矯枉過正,「整容潮」和「奢侈品潮」由此興起。而第二種女生,因為自小缺乏引導和理解,也不乏在步入社會前產生對「偽善」教育者的憎恨與不信任, 最終因憤世嫉俗的態度在社會中屢屢碰壁消沉而去。


--------教育與現實脫軌,讓剛接觸社會的女性感到措手不及。對現實社會的無知讓她們頗感自卑。

2、以女性發育為恥


我自以為12、3歲的生長發育時期是我整個人顏值體態的低谷,相信有很多女生也這麼想。身體突然躥高穿衣服總有種捉襟見肘的即視感,瘦瘦小小的平板身材開始發育變得有若隱若現的曲線——介於孩童與女性之間不清不楚的狀態讓人頗感尷尬

身邊的女生開始穿媽媽給買的小內衣, 其實就是簡易版的小肚兜。很多女生喜歡穿小而緊的內衣,走路時習慣性的微微含胸駝背低頭, 因為那樣胸前的曲線就不會那麼明顯。這樣不敢正視自己身材的變化、羞於承認從孩童變化為年輕女性的事例, 多半源於前面所提到的——教育者鼓勵「平庸」, 痛斥「外在美」 和 「個性」 的存在。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對女生的身材發育和體態造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很多女孩的走路習慣就此養成, 含胸駝背輕微低頭, 脊椎脖頸不正。而反觀西方女生, 一向以成熟飽滿的女性特徵為榮,走路行事永遠脊背筆挺, 挺胸抬頭, 臉上滿是青春和自信。

-------身材發育出曲線, 有什麼值得羞恥?

3、缺乏生理知識


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在寄宿學校的時候, 女生買衛生巾都跟做賊似的。一來例假就成天到晚的不安, 一小時檢查十遍褲子有沒有臟, 然後剩下的時間抓住閨蜜就問 「你看我褲子有沒有臟」。也許因為例假總是跟血、疼痛、污漬聯繫在一起,也許因為被其他人看到會使他們不舒服或者感到噁心,身邊的女生常常提到覺得例假是特別羞於啟齒的東西。

在印度更為誇張, 有句俗話叫做:「來例假的女人不能碰腌菜罐。」 因為印度人認為來例假的女性都是罪惡的有毒的,會使罐子里的腌菜腐爛。很難想像在當今社會還有這樣的「月經歧視」存在, 但實際上當今社會上缺乏生理常識,認為女性來例假是「很臟,很噁心」的男性還是比比皆是。

本來女生來大姨媽是一個很美麗很自然的生理現象, 它是幫助女性排毒, 促進造血功能, 幫助女性將子宮備孕最重要的一步——沒有例假人類就不可能繁育它不該是女性受到歧視的理由。我們在忍受流血, 腹痛, 頭暈,噁心,情緒不穩定的時候還要時時擔心是否自己會出醜或者會讓他人覺得難受,那是作為女性否定自我, 極度缺乏自信的表現。我們該做的是坦然的接受它就是一個自然美麗的生命循環,給予自己及他人該有的正視和尊重Happy to Bleed!

--------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卻羞於談人類繁衍的源頭。

4、缺乏性教育


在倫敦14、5歲上初中時會有正兒八經的性教育課, 老師教會我們如何給男性模型戴上安全套, 並認真講述不使用安全措施帶來的傳染性疾病的危害的故事。上宗教課時,分小組深度辯論探討研究墮胎是否應該合法。西方年輕人認為性是美妙而自然,但也時刻被告知性行為的潛在危害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但相比之下, 我大天朝青少年時期的男性的性知識大多從不規範的僅供成年人娛樂消遣的小黃書/影像資料里獲得,而女生的性教育基本缺失。性教育就像一個被家長與學校踢來踢去的皮球,長期得不到落實。由於在性教育上缺乏正確引導,也羞於跟身邊好友探討,腦子裡只有父母一味的灌輸:「性是罪惡的,不要輕易嘗試。」 「如果你未婚先懷孕我就打斷你的腿。」


但有的時候往往適得其反,有的時候越是被壓抑,那顆叛逆的心就越躍躍欲試


我認為, 中國的女性由於對「性」的無知, 以及對男性將「了解性」 理解為 「性經驗豐富」 的恐懼 , 導致了許多伴侶的性生活中男性占絕對主導地位。 遇到男性不願意採用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女性常選擇一味忍讓,想著「沒關係,他不喜歡就算了。」 「可以吃藥。」 女性把自己放到一個卑微的地位,到最後傳染上疾病或者意外懷孕傷及自身了才追悔莫及

--------性教育應是家庭和學校的共同責任。

5、缺乏歷練, 眼界窄小


眼界決定你的氣質。東方的父母整天想著讓孩子努力學習, 拼奧數拼鋼琴拼成績, 為的是增強孩子的硬性競爭力考上好的大學。常聽到身邊的女生們談到,自己混混沌沌二十年,像機器人一般隨著父母指令度日,把學習當做重中之重,對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基本失去掌控能力。在學校 、家、補習班三點一線的生活著, 被嚴格的校規交規所框束, 對未來沒有暢想,對生活也沒有期許,最可怕的是完全失去獨自思考的能力。


相比西方的家長巴不得把孩子,不當小孩看待,讓他們去盡量體會人生,見識世界。Make the most out of it。一有時間就帶孩子踢球、游泳、攀岩、衝浪。 我有見過不少父母帶孩子去野營,那些孩子自己背行李,想方設法自己搭建帳篷。送孩子去各種各樣主題的summer camp,讓他們結實世界各地的小夥伴,一起去交流探險。


這樣長大的女生體驗過大海的浩瀚,高山的俊朗,草原的遼闊,親眼目睹過朝陽的光芒四射,星空的璀璨閃爍。見識過江河奔流的坎坷與執著,感知土石積澱中的漫長與沉默,體會過萬物生長的艱辛與蓬勃她們往往心胸寬廣,善於溝通,自理能力極強,通過多元化多種族深層次的交流形成自己得天獨厚的思維方式,對生活,工作,愛情有著自己的堅持和見解。

這樣的女生知道人生並不是圍繞著男人而活,她們知道一味地在朋友圈,社交網路上強調 「我很空虛,我需要愛 」是多麼的愚蠢,她們能在面對逼婚、逼生孩子壓力的時候做到真正的心平氣和,最最重要的是


她們有一顆獨立的靈魂,在青春和美貌不在的時候,還可以很自信的生活。」

很可惜的是,在現實社會裡,我還是看到種種類似於 「女子無才便是德 」 ,「女孩子要這麼拼做什麼,打扮漂亮點,嫁個有錢人就好了」的鼓吹。

-----你看到什麼,你就是什麼。

其實說到最後, 中國女性不自信都來源於教育和現實的脫軌女性被現實社會所物化。由衷希望中國女性個個化身荊棘叢林的女戰士,打破現在的社會怪圈,站出來追求自己所想,愛自己所愛。了解自己慾望和能力的邊界,不盲從, 也不迷失在燈紅酒綠和花言巧語下。

" 望天底下所有的中國姑娘,

都擁有獨立的靈魂和自信的人生。"

---------------------------------正文分割線-------------------------------------------
覺得得給我第一篇長文配個硬氣的照片~


有個叫班杜拉的美國人曾經提出過一個叫「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的主觀評價,說白了,就是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那兩把刷子把事情辦好。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是正比的。

按照他的觀點,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四個:

1、個體行為的成敗經驗。這是對個體自信心影響最大的因素,反覆和長期的失敗經歷會降低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對目標的效果期待很低。舉個例子,某學生經歷了數次考試失敗之後,可能會面臨他人的輕視和否定,同時在他自己的參照標準中,他可能也會認為自己是一個loser。這種自身的負面情緒和他人的負面評價,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強化。是對「我無法很好完成此事」、「我能力有限」這種想法的強化,因為正是一次次的失敗經驗和外界評價印證和加強了此類想法。

2、對於成敗的錯誤歸因。韋納(B·Weiner)提出過六個因素三維度的歸因理論,即因素來源(外部和內部)、穩定性(穩定和不穩定)、可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如果一個人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穩定的,那麼此人的歸因方式就是消極的。舉個例子,某人升職失敗,認為這不是自己不夠優秀而是領導沒眼力、競爭者使陰招(外部歸因),認為升職競爭都是憑領導的喜好,如果碰巧迎合了領導的心意他就會喜歡你讓你升職(認為升職能否成功這件事是自己不好掌控的、結果是不穩定的),那麼此人以後就很有可能不求上進。對於一些事情,會產生「這不是我能決定的,我可能會失敗」之類的想法。

3、言語勸說。這個很好理解吧,就是別人鼓勵啊……不過因為他人的言語勸說可能缺乏實際證據的支持,所以效果也不穩定。

4、情緒喚醒。處於較高水平的喚醒狀態更容易激發行為。其實我對這個了解也不多,不過聯繫一個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可以認為,當人們處於一種被激發的情緒狀態下,可能是憤怒、興奮、喜悅等等,更容易採取實際行動。如果人在較低的喚醒水平狀態下,如悲傷、平靜、滿足等,可能就不會有太多行為產生。我想,這可能和情緒的動機作用有關。

個人觀點,人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有三:一是對自己的錯誤認知,二是錯誤地制定了成就目標,三是實力不夠。


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很多人都會有「我無法完成某事」的想法,有時候,這是一種正確的客官的評價。而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這種錯誤的認知可能來自自身的失敗經歷,也可能來自他人的影響。這種錯誤的認知當然也包括對於成敗歸因的認知,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通過努力可以改變事情的結果的話,那麼他就會積極尋求更多更有利的方法,來增大成功的可能性。

錯誤地制定了成就目標。 超出自己能力範疇的成就目標只會徒增自己的失敗經歷,長期的失敗經歷會導致錯誤的歸因。如果一個人的目標不切實際,和自己的實力差距太大,而他自己又非常努力地朝著這個目標奮鬥了,最後失敗。那麼他可能把失敗的原因歸於外在因素,而不是從自己的方法和計划上找問題。

實力不夠。沒有真才實學,心理素質再好,再怎麼給自己打氣去試著完成某事,也無濟於事。可能這一點的合理性還有待商榷,因為當我們知道自己實力不夠而不去做某事時,那就不叫沒自信了,而叫做「有自知之明」。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增強自信心:一、觀察榜樣,多與成功人士交流;二、提高能力;三、嘗試曾經讓自己失敗過的事情,努力增加自己的成功經驗;


一、觀察榜樣,多與成功人士交流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糾正不自信者對自己的錯誤認識。通過觀察和自己條件相似的榜樣完成自己曾經無法完成的事情,可以改變其對目標和自己的看法。和成功人士交流,可以對成就目標有更多的認識,也能提高對自己以前的認識。

二、提高能力當人們處於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是,很有可能迴避挑戰。因為對任務沒有完成的把握,如果遭遇失敗可能會造成損失,也可能被他人嘲笑。從避免受傷和維護自尊的角度來看,迴避挑戰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肯定,如果實力有保障,當然可以輕鬆應對挑戰。

三、嘗試曾經讓自己失敗過的事情,努力增加自己的成功經驗當成功之後的喜悅和獎勵成為一種強化之後,人們會主動去尋求挑戰。成功經驗越多,個人對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承受打擊會有更多的體會和認識。

---------------------------------------我是低調而且不華麗的分割線君-----------------------------

其實我個人還是覺得沒自信的原因是不夠牛逼= =


想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就努力奮鬥讓自己變牛逼吧。

------------------------------補充,時間2015.09.14--------------------------------------------

本科的時候隨手回答的問題,當時贊不過10,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問題怎麼又火起來了。之前的答案我回答的不夠認真,現在也懶得改了,就當是給別人提供一個反面教材吧。

我在這裡補充一下,「不自信」這種想法,是個體對自己的一種認知,有時候是錯誤,有時候是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大多數情況下,人不自信是由於自己的錯誤認知(這種錯誤認知大部分受童年經歷、教育以及成敗經驗的影響),不自信的時候,我們時常否定我們自己的真實水平,進而得出「我做不了」、「我不行」這種結論。還有一種情況,是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如果一個人很弱,沒足夠的知識技能經驗,那麼他不夠自信也是合理的。所以我說,如果人要是足夠牛逼,一般都是自信滿滿的。我沒有見過哪個學術大牛作報告會胡謅八扯,沒見過哪個吉他高手演出的時候會手抖得不行。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沒什麼實力,還以為自己很行,那麼此類人雖可以歸納為有自信的群體中,但是不好意思,這種自信是來自一種錯誤認知。常見案例為:三胖,南棒。

另外,我之前的答案是針對於具體事件來說的,比如考試、比賽、演出等等。如果非要再上升一個層面,從人格上來講,長期的失敗經歷、糟糕的童年家庭生活、潛移默化而又無處不在的社會影響,都會使人長期處於一種不自信的狀態,甚至形成一種人格特質。具體表現就是唯唯諾諾,凡事還沒開始去做,就先怯了三分。以我為例,我幼年時認為公務員和醫生高人一等,因為我的同學,有很多是醫生和公務員的孩子,他們的家庭條件更優越,吃穿玩兒都比我好。他們開始騎單車的時候,買的是捷安特,我只能騎表哥上學騎過的二手車。他們開始用mp3的時候,我才開始用隨身聽。他們開始在學校偷偷玩兒手機的時候,我……特么還沒有mp3。我的家人和老師也時常灌輸類似的觀念:長大了當醫生,當大官,當老闆,這樣才算是有出息,才叫厲害。所以,無形之中,我就覺得普通的企業員工、普通教師、普通的工人,都是沒出息沒本事的人。而我就是普通人的孩子,我成長過程中獲得的資源少,教育方面的投資也少,逐漸地自身的能力也就同別人拉開了差距(別特么跟我逼逼說我小時候不積極努力學習還怪父母,你十二三的時候覺悟跟你現在能比?),在這種現實的基礎上,不自信的狀態開始擴散,錯誤的認知瀰漫開來。不光覺得在可獲得資源方面他們比我強,甚至覺得智商、體能、氣質我都不如他們。後來上了大學,開始自己思考人生,覺得人雖然起點不同,但並無貴賤高低之分,富人家的孩子從小含著金湯匙,是人家命好。我家庭背景雖然一般,但父母生我養我,我心中都是感激,並無埋怨。

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傳統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士農工商」,體制內的人仍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很多中國人對權力的崇拜和畏懼是滲透到骨子裡的。經濟社會,人們看重金錢和權勢,各種二代們自然被很多人仰視,因為結交他們意味著你可以獲得更多潛在的資源。當然,你可以說你人格上與之平等,他們並不比你高貴。沒錯,我認同你。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跟我們一樣有這種相對正確的認知。不過,我必須強調一點,知識也好,技能也好,包括家庭背景在內,都是一種資源。當你手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資源遠小於他人的家庭背景資源時,你面臨某些事情的時候真的是沒自信的。二代想投資,隨手甩了兩千萬,你也想投資,可是碩士剛畢業,一月工資才八千,我日,這兩千萬是沒法甩了。從我最開始講的地方出發,就「投資兩千萬」這件事來說,很多人的自我效能感是很低很低的。

說了這麼多,人自卑的原因無非是錯誤認知和人格特質。認知可以短時間糾正,可是人格特質的改變卻十分困難。畢竟人格特質的形成,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

---------------------------------分割線again---------------------------------------------

看了一下評論,我想表達一下我的想法:如果您覺得哪裡不妥,可以講出來,我虛心接受,直接給我扣個「雞湯」的帽子不太好吧。還有說我掉書袋的,好吧我承認這是我從教科書上學到的,但我並沒有賣弄,也沒有照抄啊。或許您理解的「掉書袋」的意思就是照搬原文吧。


是社會性。
人生社會性的動物,任何人都渴望融入社會,得到他人的關注。出生伊始,要博得媽媽和家人的關注,融入家庭裡面,然後大一點會希望融入生活環境的人類社會裡面,更大了會想融入更大的社會裡面,我們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會習得一些他人的或者社會的規則標準來評價自己,當通過這種評價機制令自己挫折、不滿的時候,就無法創建自信了。
人,分分鐘都希望獲得肯定,希望對環境與社會有貢獻,可以和諧地融入在裡面,甚至變成影響環境和社會的一個。正常人所謂的成功也好,扭曲的人所進行的犯罪也好,都是帶著這樣的目的。信心是種非常有驅動力,又需要肯定來增強的神奇的東西。
每個人的人生傾向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要有顏才自信,化妝、整容、精心打扮,包括那些職業裝控;有的人要有才才自信,學習、實驗、寫論文、動手製造;也有的人需要有錢才自信。為獲取自信,或者就是所謂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人們各自努力著,方式各種各樣,付出的代價也各種各樣,而每個人內在用於肯定還是否定判斷的那個標準,就是傳說中的價值觀。


沒自信,緣於定位和攀比。


你非要和冰冰比美貌。

又非要和姚明比身高。
還非要和馬雲比成功。
更非要和思聰比嫩模。

你喜歡和閨蜜比老公。
又喜歡和同事比家境。
還喜歡和同學比收入。
更喜歡和群里比孩子。

怎麼自信?
拿自己缺點比別人優點。
怎麼快樂?
受不了嘲笑又心比天高。

你看看鏡子里的自己容貌,
你堅信我瘦下來肯定很美,
然後餓不了幾頓又去大吃。
你自暴自棄,自卑又敏感,
你怨天怨地,軟弱又墮落。
你看再多知乎也幫不了你,
還不如當個傻乎乎的胖子。


內心的平和來自於自信,而自信不是與生俱來,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影響。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學歷、工作成就、金錢、外貌這些外在的價值支撐,他自己認定自己的價值並與人為善。


1,

我是誰?

看了看周圍都是鴨子。

「原來我是鴨子啊。」

一隻天鵝這樣想到。

觀察他人產生替代感受,環境決定自我定義。

2,

別的狐狸都能施展法術,

通過艱苦努力我也一定能做到!

今天我終於成功了!

我的父母一定會為我感到驕傲!

「傻孩子,我們是薩摩耶啊!」

爸爸這樣告訴我。

強烈的自我暗示能夠消除焦慮,提高自我效能感。

3,

得知我是一隻薩摩耶以後,

我有些傷心,

法術再也施展不出來了。

直到有一天媽媽跟我說:

「別聽他的,你是白狐。」

法術又回來了!這真讓人高興!

(好像哪裡不對勁?)

你尊敬的人對你的能力的認可,嚴重影響你對自己的評估。

4,

一年前有人給我點了個贊,

回頭就找到了對象。

半年前有人給我點了個贊,

沒幾天就中了五百萬。

你們特么愛點不點。

以往行為的成就決定對未來效能的期待,提高自信最好先從小事做起。

-


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

說起來,今天發生一個事情,有點不高興。其實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我長得比較漂亮,身材好,皮膚好。但我經常熬夜,還大晚上吃燒烤,又不運動,也不用護膚品。每次跟女性朋友聚會的時候,她們就要圍過來看,死活說我最近又胖了,沒胖就是皮膚變差了,要不就是身材有這缺陷那缺陷了。我真想替她們把心裡的話說出來:「我健身,節食,早睡,用高檔護膚品,每天都在努力做一個精緻的女子,為什麼就是沒有你漂亮!這世界那麼不公平嗎?」

我不是說提倡這種生活方式,事實上我的生活也還算健康,只是比較隨性,有時候興緻來了就去放縱一把。我也不是以爸媽給我的基因為資本不可一世。我只是覺得她們用這種方式找自信,是條歧路。

如果有人問我:你覺得自己美嗎?我會說:美。
如果他拿別的美女來跟我比較:我覺得那個XXX比你漂亮哦。我會說:她很美,我也美。
如果他拿我的缺陷來攻擊我…不用攻擊了,我會直接告訴他:我身高159,脖子有點短,臉型不上鏡。但我還是覺得我美。

諸君一定看呆了:除非你上個圖,不然你憑什麼那麼自戀啊喂。你那麼自戀自負自大不是叫人看笑話嗎?我覺得:我又不用這個資本去傍大款,我又不用這個資本在工作中偷懶,我又不用這個資本去騙錢去橫行霸道。我覺得我很美,我依然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過自己的日子,做一個善良的人。我有什麼不對嗎?

簡而言之,沒有人是完美的,甚至於很多不足是後天難以彌補的。接納自己的不足才會獲得真正充實的自信。

更更重要的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即使擁有了你夢想的那一切資源也不要作惡。這樣你才會坦然的發現:原來完美和不完美,這個世界對我打開的都是一樣呢。

-------------------------------------------------------------------------------------------------------------------------------

謝謝這麼多人點贊。

補充一個問題:你真的沒有優點嗎?

說讓自己自信起來,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任何雞湯都會說。但是我知道大部分人還是會覺得自己平平無奇,能有什麼值得自信的優點呢?

你們可能會說,答主你當然可以自信,你有自信的資本啊,你是個美女。對啊,我是個美女,我還有211學歷哪,我還寫一手好文章呢。厲害不厲害?拽不拽?

但是,我告訴你們啊——

我這個美女,也不是什麼威震四方,八方來朝的大美女。如果客觀的說我應該是真正意義的中等偏上,絕不至於因為美貌而聞名,但是大部分人當面非當面評價我的時候都會帶上一句:長得也不賴哦~但這不妨礙我覺得自己美嘛。

我這個211可是個坑爹貨。出了自己的專業範圍,我都不曉得別人認識不認識這所學校。但我和我的朋友們,浙大,交大,科大的人說話時,我不露怯,不自卑哦。

我寫文章寫得好哦,但是我自己做公眾號的時候,還收到後台謾罵說我根本就不適合寫文章。我的讀者還經常吐槽我東西寫得太深看不懂哦。但這不妨礙我堅持自己的風格,不從眾哦。

所謂的閃光點,並不是要有壓倒性優勢才能算,並不是要符合世俗功利才能算。依我看,超過平均水準就能算了,那麼,你真的沒有優點嗎?

--------------------------------------------------------------------------------------------------------------------------------
對於評論區吐槽挖苦答豬的行為,我總結為:不能接納真實的別人。

比如熬夜皮膚還比一般人好。這個是絕對存在的。因為決定皮膚最主要的因素是基因。說起來答豬黑眼圈還蠻重的,主要因為我有嚴重鼻炎,我睡得早也不能解決啊!這就是命,我能咋辦。以前我一個舍友天天熬夜,沒有黑眼圈,因為她體質原因吧,氣血比較旺盛。血液循環好不容易有黑眼圈。我也接受這個真實了,難道我非認為她背著我睡覺了么。

關於美更是個比較綜合的事情,不是一兩個簡單的因素能夠說清的。答豬你身高不高怎麼可能身材好?朱茵,徐若瑄,柳岩,袁立,李麗珍…我能給你報一堆不高但身材好的人。生活中我也見過,身高不到155的妹子。一個胸大腰細,身材好!一個沒有大胸,但是肩頸線優美,小腿纖細筆直,身材好!你一定要問我,她們和林志玲比何如?和你同學同事閨蜜鄰居比又何如?我說:不比!OK?

-------------------------------------------------------------------------------------------------------------------------------
【陸續分享】
1.好帖:如何讓內心強大? - 迎刃的回答
2.電影:爾冬陞《新不了情》,摯愛電影之一,學會堅強和自信。


說穿了就是無休止地將自我認知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意識深處不接受自己與他人都是獨立、不同但平等的個體。

這樣的人,既不能在面對客觀條件比自己好的人面前保持從容與自信,也難以在面對客觀條件比自己差的人面前保持平和與謙遜。一定要及早意識到這個問題,想方設法(比如知乎上就有不少好的方法)把這種給人造成不必要困擾的認知方式修正過來。


自信或不自信,是人在面對外界壓力時的情緒狀態。心理學拉扎勒斯關於壓力的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自信或不自信的本質,他對壓力的定義是:如果一個人認為內外環境的刺激超過自身的應對能力及應對資源時,就會引起人的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調,即緊張反應的出現。

壓力事件下如果出現了強烈的生理緊張反應,人習慣性的應對方式就是逃跑,並伴隨很多消極的想法(「太可怕了」、「我不行」、「肯定會失敗」),此時,人們很難讓自己自信起來。如果在壓力情景下喚起適度的可控的壓力反應,那麼一個人便會敢於面對這個挑戰,並伴隨著積極的認知預期(「我能行」、「應該沒問題」、「來吧,看我的」),這便是自信的體驗。那些身經百戰的政治家在應對某些壓力場合,可以娓娓道來,談笑風聲,輕度的壓力體驗反而讓他們發揮很好。如果外界刺激並沒有喚起緊張反應,那就根本沒有自信這一說了,正如一個每天騎車上班的人面對騎車任務時,是談不上什麼自信或不自信的。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等式:

自信 = 外界壓力 + 適度的生理反應 + 積極預期

不自信 = 外界壓力 + 強烈的生理反應 + 消極預期

在這個等式中,生理反應是關鍵,生理反應與預期之間相互影響。越是強烈或失控的生理反應,越會激起很多消極認知,個體越容易有不自信的感受。比如,有些人在某些場合難以自控地出現臉紅的反應,這種生理反應讓他們產生很多的消極自我認知(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己太奇怪等),體驗到強烈的不自信感。在壓力情景下適度的可控的生理反應,則能帶來積極的預期以及自信的感受。有句話叫做「酒壯慫人膽」,之所以喝酒能壯膽,便是因為酒精的作用,將緊張的生理反應減弱了,個體便有信心應對壓力情景了。同樣,努力通過認知調整的方法,擁有更多積極的認知,也有助於緩解生理緊張反應。

根據以上等式,我們可以找到提升自信的關鍵點,那便是減緩生理反應!讓壓力場合下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在適度可控的範圍內。如果一個社交焦慮者在社交情景下的焦慮反應是適度且可控的,將會極大的增強社交自信,並對社交情景產生積極的預期。那麼,如何才能減緩生理反應呢?以下是幾條思路:

1、暴露法

行為治療中的暴露療法主張,當反覆暴露於令人恐懼的情景時,恐懼的生理反應會逐漸的下降,直到形成適度可控的狀態,此時,個體會有自信面對之前令人恐懼的對象。

比如,很多人最初對當眾講話是感到害怕的,怕說不好,怕說錯話,怕自己的緊張被人看見。但反覆多次的發言之後,那種強烈的緊張反應變得可控了,信心便增加了。這些人將不會受到當眾講話的困擾。

而有些人則很害怕當眾講話,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習慣地採取了自我保護的逃跑策略,能逃則逃,能躲則躲,由此失去了一次一次地鍛煉能力的機會,面對發言情景的生理反應仍然非常強烈,並伴隨很多消極預期。

不自信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其實人在面臨絕境時,往往能激發鬥志,會把自身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如果不自信的人敢於面對這種「絕境」,反覆的成功體驗,以及對糟糕生理體驗的適應,反倒能變得逐漸自信。

2、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壓力反應

心理學家沙赫特關於情緒的三因素(外界刺激、生理、認知)研究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到,當改變對生理反應的認知解釋時所帶來的情緒改變。

沙赫特等人將大學生試分為三組,各組都自願接受同一種藥物注射(腎上腺素,但被試不知),注射時,主試向三組被試解釋的藥物效應各不相同。對甲組告之藥物將使你心悸、手抖和臉部發熱(這正是腎上腺素的反應);對乙組告之藥物將使你感到身上輕度發癢,手腳有點發麻;對丙組則不給予任何說明。藥物注射後,讓三組被試分別進入兩種預先安排的情境:愉快情境和惹人發怒的情境(強行要求被試回答一些繁瑣的問題,並吹毛求疵,橫加指責)。

按照這種設計得到六種不同結果。最終發現乙組和丙組的大多數被試在愉快情境中顯示愉快的情緒,在發怒的情境中感到憤怒,而甲組不受情境的影響。雖然都受到同樣外界環境,內部生理效應相同,但是情緒體驗並不相同。由此說明外界環境不能決定情緒反應,內部生理機制也不能決定情緒反應,而個體對生理效應的認知性解釋對情緒體驗起決定性作用

沙赫特的實驗提示我們,應接納壓力下的生理反應,把它們當成是朋友而不是敵人,在壓力場合,可以對自己說:「它們會讓我發揮的更好」、「謝謝我的壓力反應,它們是我的資源」、「它們只是一種情緒的生理反應,並不能說明什麼」,對生理反應的接納與歡迎,能將緊張的生理反應感知為自信的情緒。

相反,如果對壓力下的生理反應是排斥的態度,比如「我怎麼老是容易緊張」、「我太緊張了,等下肯定會出醜了」,那麼人會變得很沮喪:一方面不斷地感到緊張,另一方面因為緊張而感到煩惱。對於緊張的消極認知,更會強化緊張的反應,並伴隨強烈的不自信感。

3、將注意力轉移向外部

在恐懼狀態下,強烈的身體反應會吸引人注意並試圖控制它,而這種注意與控制身體反應恰恰增強了焦慮的身體反應,因此,有必要將注意力從關注內部轉向出來。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去描述外部的事物。比如,剛好眼前有一幅畫,那麼你便開始描述它:「這是一幅畫,畫中有四種顏色,分別是……這幅畫里的形狀 ……」,這種描述很好地將注意力轉向外界,減少對身體狀態的關注。

4、認知調整

緊張的生理反應會導致緊張的想法大量產生,以及想像中失敗的畫面,這些糟糕的想法與想像會進一步激起緊張的生理反應。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大聲或默默地告訴自己一些積極的話語,如「我能行」、「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是歡迎我的」),或者想像一些積極的畫面(自信而輕鬆的談吐),或者有意識地制止消極想法的產生,均能平衡生理緊張反應。

5、放鬆訓練

學會腹式呼吸、肌肉放鬆、想像放鬆等平復心情的方法,在壓力情景下從事這些練習,能夠緩解過度緊張的生理反應。還可以通過想像的方式來脫敏,比如想像經歷了一次當眾發言,並以積極的認知來鼓勵自己面對這種場合。

相反,有些人在壓力情景下,出現了過度換氣、肌肉僵硬、表情呆板等反應,這些反應會進一步加強壓力的生理反應。如果試著自然呼吸,試圖放鬆肌肉,或者保持微笑等,有助於緊張生理反應的緩解,能逐漸帶來自信。

6、提升應對能力和應對資源

比如,在考試前,充分的複習,在面試前,充分的準備,由於能力儲備的充分,在壓力情景下相應的生理反應就不會太強烈。在第1點的暴露行為中,當反覆暴露於壓力情景,逐漸鍛鍊出應對壓力的能力,壓力反應自然也會減少。

其他方法還有很多,不再一一介紹。關鍵在於將這些方法用於實踐的場合,直至能夠形成適度的可控的生理反應狀態。如果不能將這些方法用於實踐的場合,那麼都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逃避方式,無法真正轉變過度強烈的生理反應狀態,也無法擁有自信。通過不斷地挑戰自己暴露於危險場合,接納生理反應,積極的認知調整,放鬆訓練等,一個人能逐漸地從不自信變成自信,當自信的感受越來越多之後,便能成為一種習慣的反應,此時,自不自信並不重要了,因為你甚至不再需要它了。

如果將來能夠發明一種化學物質及監控設備,使人在緊張時的生理反應保持在適度可控狀態(通過自動反饋的調節),那麼,也許獲得自信將不再是那麼辛苦的事情了。


人最大的內耗就是對自己的排斥。差勁讓人痛苦,比起差勁更讓人痛苦的是——對自己差勁的排斥。


竟看到有人說讓自己變得更牛B就可以自信起來。
啊呸,你幹嘛不說用飄柔更自信?
粗暴的邏輯和雞血能拯救世界嗎?
你牛B了可以在不如你牛B的人面前找找感覺,這叫自信?
那你遇到更牛B的人咋辦?手動切換回慫檔?
你這不叫自信,你這叫欺軟怕硬,你這叫秦舞陽!

這種理論里,把自信建立於優越感上。
和小學生比飯量,和巴菲特比打麻將,和周杰倫比LOL,這些都可以稱之為自信啰?

自信絕非精英的特權。

自信的成因很複雜,但大致也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類。
先天環境自然決定了一個人的言行談吐的自信程度,但我們也可以用一些後天可控的因素來調整自己。

在挖掘自己經歷的過程中,我曾總結出數類影響自信的因素。
這些因素再往深究,全都指向了共同的一個原因——
對現實世界認知不足。

對一個能清晰地看待現實的人來說,不論讓他做任何事,讓他和任何人相處,他都能看清自己的能力和位置。他不會對自己的表現有不切實際的預期,不會用自己達不到的標準要求自己。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過很多上台與主持人互動的觀眾,其中很多人上台後展現出了非常不自信的狀態,為什麼?
正因為他們混淆了自己與主持人的狀態,他們一旦用完美的舞台表現來要求自己,就陷入了不切實際預期的泥潭,導致他們會為自己一舉一動瞻前顧後。
這種狀態哪裡還有自信可言?


對現實世界有充足認知的人會全面考慮事情的發展,會考慮好的結果,也會直面最壞的可能性。從心底里能夠坦然接受最壞的可能性後,就能真正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

重大考試或者重大面試應該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場景。
這時候不少人會過度緊張,滿臉肌肉都死死地墜在下巴上。即便他已通宵達旦把資料看了二十遍,他還是會感到不自信,這是為啥?
對於一個把資料看過二十遍的學霸,假如他通過考試或者面試的概率是98%,失敗的概率只有2%,他對自己的預期也是如此,可他還是會緊張。為什麼?
因為這次考試太重要了,一旦失敗,可能就考不上大學,可能就和自己預期的職業失之交臂。
成敗差別如此之巨,怎麼能不緊張?
適度緊張本沒問題,可這緊張動輒就演化成過度緊張,很容易導致發揮失常。
探究其緊張原因,其實就是害怕。
害怕最壞的結果,認為最壞結果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是無法應對的。
因此,不敢直面痛苦和傷害之人的內心必然是不自信的。


調整自己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這個回答只就心態而論,能力方面有機會再談)

第一,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和對自己的了解。
一定要push自己用力地生活,用自己的實踐來丈量生活。

第二,注重積累和提升,但絕不以不切實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第三,培養坦然面對失敗的心態,讓自己有應對最壞結果的信心和能力。


一切罪惡的根源來自貧窮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的大學同學還在看奧特曼?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