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為何要寫瘋子最後全愈了?
根據狂人日記開頭狂人哥哥的話,狂人最後痊癒了,還去候補了。按照魯迅多數文章來看,狂人似乎更應該以死亡告終。我想他是否想讓人還存有希望。但明顯狂人和他的哥哥屬於對立面,兩個人應該要麼死亡,要麼決裂,哥哥怎麼還會和人和顏悅色的談論自己的弟弟。難道狂人最後也變成吃人的人了?
「狂人」之為「狂人」,相對於其他「非狂人」而言。
「狂人」之稱顯是反諷,作者魯迅也認為他是「狂人」嗎?顯然不是。他覺得誰是真正的「狂人」呢?不言而喻。
但悲劇的是,「狂人」自己並非一直認同作者的觀點,他有一個變化過程,從認同作者到走向反面——注意,他不光已赴了某地候補,「狂人日記」之名也是他自己定下的。
於是,站在作品中那些「非狂人」及「狂人」自身的角度看,狂人是痊癒了。
那站在作者魯迅的角度看呢?到底是痊癒了,還是真病了呢?
於是,剛才我們說,作者真的認為他是「狂人」嗎?現在應該問,作者真的不認為他是「狂人」嗎?
倘不痊癒,如何驗以今日的可悲
作者所處的環境,是有這一個上下五千年吃人歷史的環境,人們失去良知,大多數人的對錯便是對錯,不容許人清醒,這裡的狂人,並不是一個精神病人,而是一個清醒的人,這裡有點異類覺醒的感覺,因為他清醒,與愚昧無知的大哥,鄰居等不同 ,所以被關起來,最後作者寫了狂人成為了候補官員,對於當時的社會,對於沉睡的中國人來說,狂人是病好了,成為了封建專製做貢獻的人,但是對於需要清醒的國人來說,狂人的病並沒有痊癒,而是成為了和周圍民眾一樣的人,換句話而言,狂人最終還是被封建專制所吃掉了。
在當時的世界裡,大多數人眼中的對錯成了評判標準,這裡就有一點古希臘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的意味了,對民主有貢獻的人被驅逐,而實施這一行為的則是大多數人。狂人日記中,被關起來的則是看清楚事實的人。所以清醒的人被迫裝睡,沉睡的人則自認為先進落後不自知……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身上有我們的影子,清醒的人就像是大河涌流中的几絲波紋,改變不了河流的流向,但是儘管這樣,這個世界還是需要這些清醒的人來改變的,世界不是河流,命運還是掌握在少數人得手中的。
希望閱讀這篇淺顯見解的你,做一個清醒的人,不隨波逐流(??????) ?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啦,寫的不好見解不到位請原諒。
這篇小說是虛構的,開篇介紹敘述者一患有精神疾病,敘述者二「我」扒出狂人日記,往下就是日記內容,最後又帶出到敘述者二視角,說狂人痊癒了,形成完整的結構更能反應虛構的真實性從而形成很現實的錯覺。至於為什麼設定成痊癒,還是手法處理的問題1為了平衡荒誕所以要設定成痊癒來增添現實感,好讓人認真對待2痊癒的狂人心智是正常,不記得自己的日記,從而引導讀者去分析他的病因,讓讀者更容易考慮到可能是社會毒害侵入和與之抗爭的矛盾根植潛意識。3狂人從正常人變成妄想症人再到正常人,這種封閉式結構就像人做夢,或者是「奇妙之旅」。和莊子夢蝶異曲同工,或許狂人日記里的世界是真的而現實世界是虛假包裝的呢?
倘若不痊癒,如何得知曾經的可笑
雖然狂人最後痊癒了,去某地候補。其實魯迅這裡是用的反諷的手法來寫。看似痊癒,但從魯迅的角度來看,很顯然不是這樣。狂人象徵著啟蒙者,痊癒則是希望的毀滅,人們都屈服於封建禮教之下。不過現實好像就是這樣,封建禮教過於強大,因此狂人最後屈服也是有可能的,作者才會在最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籲。
是想提醒我們,一切個人對傳統的反抗可能都是無效的,我們最多只能暫時性地看到它的真相,然而對於強大的傳統我們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最後幾章記得是不是已經醒悟過來了,想起來他也「吃」過他的妹妹,即「我們」有著四千年的吃人歷史了。這應該說明「我」自認和哥哥一樣,和其他人一樣了。然後最後一章寫世界上還有沒有沒吃過人的孩子,救救他們。這樣一想他似乎真的痊癒了吧......
......
興許是裝的呢?
痊癒是不是也是對新世界的期待?期待吃人的世界變成同狂人一樣一同痊癒。 如今倒也是「痊癒」了,人們對禮教趨之若鶩變成了對利教的蜂擁而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