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雍正能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獲得帝位?

這段歷史應該被各種野史,小說,影視劇說了無數遍了,康熙一生英明神武,晚年九龍奪嫡,為什麼最後勝出的是雍正,請客觀詳實的分析


堅毅果敢隱忍手段硬。合適。雍正只是因為得罪了讀書人而背上了惡名。一方面可以看出讀書人的品格,一方面可以看出康乾盛世為啥獨獨缺少了雍的問題。所以說,公知從漢武帝開始就靠不住。


先佔坑,等著我來作答。


康熙帝玄燁,在二月河先生的小說中,被描寫成了一個聖躬獨斷,思慮極深的聖君。


捉鰲拜,平三藩,收台灣,親征葛爾丹,這還只是一些文武功業,僅就學問一道,能詩詞,會書畫,辨八音之律,通七種夷語,算術幾何登峰造極,精天文,明地理,撰數十篇學術文章。


這些成就,已然不是普通的皇帝可以望其項背的了。

而作為清朝的清聖祖,康熙帝一生,僅就其晚年,因為阿哥爭儲,骨肉相殘,而留下了些許瑕疵,這也給歷史家留下了一個謎團。


太子胤礽,是為皇后赫舍里所出,深得康熙帝寵愛,但因他性格懦弱,後又在康熙剿滅葛爾丹時期,與國舅索爾圖勾結兵部尚書耿額,試圖想要趁康熙不在京,途中囚禁康熙,硬扶太子登基。


康熙對此十分震怒,下令處死耿額,圈禁索額圖,雖然沒有處分胤礽,但父子二人,彼此已是心存芥蒂。


八阿哥胤禩,因其黨羽多,爪牙利,被群臣稱為「八賢王」,而這也恰恰稱為了他失寵的原因。康熙末年的國家狀況,就像一件華美的大衣,上面爬滿了跳蚤。吏治不清,貪污成風,百姓民不聊生。

一旦八阿哥繼位,他就算想要振作,無奈擁立他的人魚龍混雜,情結思連,怎麼下的去手?

而縱觀四阿哥胤禛的作為,查國庫虧空,又與十三阿哥一起參與地方財政,上書主上,詳細陳述了地方上的種種官場陋習,發現問題之後,又寫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治貪治亂,應立嚴刑峻法。起承轉合,倒也暗含情理。

反觀餘下的幾個阿哥,大阿哥做事莽撞昏碌,三阿哥無心爭儲,一心修書,而五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皆為八阿哥一黨。

餘下的幾個小阿哥,年齡尚幼,不在敘述之內。

而最為重要的是,清朝獨特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創。

未完待續……

不好意思,轉眼半拉月過去了。

………………

什麼是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實際上就是分權,就是八王議政。

什麼是八王議政?

下面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釋。

滿人和蒙古人一樣,由游牧部落發家,逐漸統治周圍城邦國土,一方面要處理反抗敵對群體,一方面要團結分封內部的各軍事群體。財產上的均貧富和政治上的權利平衡成為落後的游牧民族的一大特徵。三百多年前蒙古人有「布里爾泰會議」,努爾哈赤就開創了個「八王議政」,實質上都是由極少數的幾個皇親貴胄共同協議一些軍國大事包括推舉皇位(汗位)的繼承人。所以在元朝初期和清朝前期,按照當時的「憲法」,皇帝(大汗)是沒有獨斷專行的傳位權利的,即使指定了繼承人也要經過議會的選舉才能成為合法的統治者。

清朝的「八王議政」在努爾哈赤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後,皇太極建立大清國後就適時而衰落。清朝皇帝謹記明朝的亡國之訓,緊握皇權,開創了滿清13皇朝。這種從「八王議政」到中央集權的轉變,恰恰是保證滿族以微弱落後的百萬人口逐漸統治四億人口的最重要的權力調控機制,再加上滿清建國初期分封漢族領袖為王代替他們統治遼闊的長江以南地區的地方自治制度,有效地麻痹了一個比自己龐大數百倍的異族的反抗意志,從而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強大而有效的帝國中央政權

而八阿哥胤禩的「賢」,在當時主要是體現在滿洲貴族,特別是滿八旗人的口中。

康熙帝的一生,撤三藩,除鰲拜,實際上就是在強化中央集權,把國家權力集於自己的手中。所以查國庫虧空,就是在查滿洲貴族的虧空,就是在向其他的幾個旗主彰顯龍威,達到君主集權的目的。

這樣的隱線衝突,勢必會引起升斗小民的無端猜想。

所以,四阿哥雍正在繼位之後,儘管夙興夜寐,勤勞政務,在康乾盛世中起到了起承轉合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卻落下了一個殘忍刻薄,陰險頑固的冷麵君的歷史形象。每每想到這些藏在歷史塵埃中的舊事,就覺得心中空落落的,毫無價值歸屬感。

另外,在此強烈推薦二月河先生的帝王三部曲,這三本書,「綿里藏針肉里包骨」,可以說是寫透了世間的人情世故。

PS:

新浪博客上有個博主,他的回答,言簡意賅,給了我不少啟發,諸位也可以看一看。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9e262490100pniu.html?vt=4

完。


先皇曾垂問:有二子可承襲大位,然大位唯一,擇誰善!大臣奏曰:「觀聖孫,一聖孫遊學海外,見識廣博,名揚國內,擇此子,可保三代!」皇上曰:善!並令史官記錄……數年後,皇子入獄,昔日聖孫海外來信詢問:好像史書記得不對啊!史官說:「你看的是朝鮮國的史書!」


孤臣孽子的典型,一條道走到黑的代表,關鍵是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為風霜雪雨所阻;敢於得罪人,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敢於同讀書人開戰;決心夠,手段夠;當然,大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都不輸他。關鍵是他的兒子夠聰明,書讀得好,明事理,會辦事。康熙老爺子深謀遠慮,想保證兩代人都要有足夠的素質當皇帝。


雍正更改遺詔一事當然是假的,因為康熙是暴卒暢春園, 根本就沒有留下遺詔。康熙死的時候只有雍正和隆科多在旁。。。。。。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只有他們兩個知道

所以,儘管康熙傳位於四阿哥or十四阿哥的傳聞是假的,但雍正得國不正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是史家公論。

如果通過批駁」康熙傳位於四阿哥or十四阿哥的傳聞」來表明雍正是正當得國,是打了一個假靶子。


雍正了解民間疾苦、官場規則、鬥爭策略,厚積薄發,這可不是到邊疆當個大將軍能比的,這樣的競爭結果是最優選擇。清無雍正,不能持續那麼長時間,想一下當時的異族專權體制,紈絝上台是很危險的。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問題,說「獲得」不恰當。康熙晚年其實可以做的選擇並不多。


龍潛時的堅忍,刻苦,貼心以及流露出的治國理念,康熙已經知道當時出現了問題,可是他老了。雍正的手腕是適合攪動當時的水的。


相比之下,雍正是個好皇帝自然不消說了。在選擇繼承人方面,有這個一個先例:
昔日秦昭襄王英武一世,垂垂老矣,對兒子們很不滿意,繼承人難以敲定。請蔡澤出謀,蔡澤吭哧半天,來了句:子平看後。
好吧,如果你覺得這是孫皓暉說的不可信,還有個活例子:
朱棣和朱瞻基。


因為乾隆。。。


因為他不是靠脫穎而出獲得的王位


抄的


不作死,不離開他皇阿瑪身邊太遠。


觀聖孫


雖然不止,但是原因之一——好聖孫


因為快准狠
有個詞叫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中國古代這麼多皇帝,只有康熙的兒子優秀的超級多,在這麼多優秀的人里競爭,那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雍正最狠,兄弟殺得殺軟禁的軟禁的,每一個都處置的乾淨利落。你說老八為人謙和,做事也挺有能力,周圍的人都各種誇,為啥最後還落敗,就因為他心太軟,不夠狠,對兄弟背後下絆子的事兒做不出來,如果沒有老四這麼奸詐有心機的兄弟爭皇位,老八也會是個好皇帝,創下另一片盛世也未可知


推薦閱讀:

請問孝恭仁皇后是整個清宮出身最低的皇后嗎?
為什麼央視很少播放《乾隆王朝》?
康熙朝九子奪嫡中,康熙到底想將皇位留給誰?或者說,到底更屬意誰成為讓他的接班人?

TAG:歷史 | 歷史知識 | 歷史人物 | 雍正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