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有沒有像教堂那樣出現比較現代的造型?
突然心血來潮想問一下,在課本上許多外國教堂在造型上非常現代,好像朗香教堂和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那樣,但是在造型上佛教寺廟就顯得比較單一,都是很傳統的坡屋頂琉璃瓦的,比較特別的就像是台灣的中台禪寺那樣,是因為造型特別的寺廟不受佛教徒喜歡嗎?
分享~
台灣法鼓山農禪寺 台灣大溪鎮內的齋明寺 應典院 光圓寺 龍王山信行寺
有幸去過農禪寺和齋明寺~
農禪寺 ——姚仁喜大師
2013年度「台灣建築獎」首獎
2013年世界建築節(WAF)宗教類建築獎入圍
2013年度「世界華人建築師設計大獎」學術獎?優秀設計獎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宗教建築,傍晚時分清水模上鏤空的金剛經文營造出非常奇妙的光影效果。
「融合『空花水月』的禪境氛圍,圓滿體現聖嚴法師心中期待的『空中花,水中月』道場外貌,除有莊嚴佛堂與禪堂,還有典雅水池造景,更可遠眺大屯山,美不勝收」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趣的是,一位長老問我們知道為什麼水邊的廊道不封頂嗎,我們開始從空間意象強行分析,長老搖頭說,因為容積率。
齋明寺
大溪齋明寺增建計劃獲2012台灣建築獎首獎
進入主堂需要穿過長長的廊道,廊道一側為居士寮、食堂等起居空間,另一側為草坪景觀。
本堂
應典院 (我是圖片的搬運工)
光圓寺 (這個我也很喜歡!)
入口池
一樓入口
龍王山信行寺
這個有趣的點在於本堂與墓地,通過長長參道來連接,具有更強的儀式感
參道
謝邀 @竹君 很高興看到這麼多很好的答案和新佛寺作品。
好作品現在有不少了,我曾經收集的部分,見後面的鏈接第八章和第九章。
第一次進到安藤的水御堂的時候,還是很震撼的,當時正是下午,染紅的陽光充盈了整個空間,我激動得拍下了這張照片。
------------------------------
八年前,我以《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為題,完成了這篇二十萬字的博士論文,
其主旨就是研究當代中國的新佛教建築。
只可惜上面這些回答中的大部分中國的新佛寺,當時都還沒有建成。我們只有從日本的新佛寺中去研究。
有趣的是,當年文章選用的主要正面案例幾乎只有養慧學苑,我也第一次知道有姚仁喜這麼一位修佛的建築師。
沒想到多年後我竟然會有機會去寫姚仁喜的另一件現代佛寺作品——台北農禪寺
這本書里,也放了一些新佛寺的作品,並對姚仁喜所有的佛教建築作品做了系統的介紹。
八年過去,中國的更多的新佛教建築逐漸湧現,行業的發展和我對佛教建築的理解也改變了很多。回看這篇論文,其實也還是很多毛病,畢竟只是寫了兩三年,較為淺顯,最多也就是一塊開啟研究的敲門磚,但考慮到國內還很少系統的研究,也還有一些思考被證明是正確的,感到很欣慰。看到這個問題以後,我花了一兩天時間,把這篇論文貼出來全文。謹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因為網站的限制原因,分作了十一篇貼出,每章大標題序號有問題,字體、注釋等格式我也沒法改,也許以後有時間再做優化,目前且這樣吧,請大家莫要在意這些皮相,僅對實質性內容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摘要 目錄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1章 緣起:從地區建築到佛教文化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 第2章 歷史:漢地佛教建築的演變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3章 現狀:大陸佛教建築調研分析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4章 理論:宗教社會學和建築學理論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5章 背景:影響當代佛寺的宏觀因素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6章 功能:當代佛寺的布局與形式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7章 思想:當代佛教建築的哲學問題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8章 借鑒:已有宗教建築現代化成果的經驗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9章 實踐:大陸當代佛教建築創新
《中國當代漢地佛教建築研究》第10章 結論與展望:佛教建築的現代化挑戰
謝謝大家 我想了兩天想把答案再完善一下:
題主問題是為啥佛教寺廟鮮少有現代的造型 這讓我想到中建史曾經講過魏晉以後中國的大部分寺院中的伽藍式塔院改為傳統的院落式。或者越來越多的人「舍宅為寺」(通常是官宦人家等級相對較高的古建築群) 從而致使寺院成為世俗生活的場所 也就是說那時候人也以逛寺院為樂趣 像今天的郊遊 其實今天的日本社會也依舊是這樣的傳統 詳見大量日劇情節哈 加之寺院依山傍水的自然條件 環境十分優美等種種原因 因此寺院於我們百姓的生活中彷彿少了些宗教的神聖感而多了世俗化
而今時過境遷 歷史變革留下城中的民居等形式的古建築越來越少 似乎能換回我們曾經記憶的只有諸如寺院類的細枝末節的片段 卻隱於山中而自成桃花源 無論周邊高樓林立 寺院始終寧靜 質樸 形式彷彿是從前朝穿越而從沒變過
我生活在帝都 平時除了頤和園紫禁城 想去遊覽古建多數時候會選擇佛寺 這裡是我感覺唯一數百年沒有變過的地方。。
所以我的觀點是 其實形式是想要營造某種氛圍 像卒姆托的澡堂子 一些細部和材質就能打動人心 想塑造什麼氛圍就做什麼好了 我想也許很久以後我們從業的時候如果適逢趕上某個愛現代主義的寺院師兄作為甲方 說不定也會做出像水御堂一樣美而純凈的東西的!嘿嘿
===============================================================
作為一個喜歡禪宗佛學的建築學生 在和我們學校一個東大留學過的老師交流時他曾經給我推薦過 谷口吉生的 法隆寺寶物館 作為一個公共建築 它雖然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建築 但在對它的了解中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座禪味十足的現代主義建築
為了避免言語描述的拙劣 百度了一些:
horyuji Homotsukan 法隆寺寶物館
建築師:谷口吉生 Yoshio Taniguchi
1999年啟用
法隆寺寶物館
法隆寺可以被簡單地描述為一幢類似立方體的建築單體,它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建築群中,各個時期建成的獨立博物館當中的一幢。東京國立博物館有大片的園林圍繞在建築之間,法隆寺寶物館就處在一大片綠樹的環抱之中,面前是一個方形的淺淺水池,參觀者可以通過一條「漂浮」在水池上的薄薄石板「橋」進入它的入口。
法隆寺寶物館內收藏的是珍貴的日本江戶時代藝術品,所以對其陳列環境有很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現代的博物館必須提供給參觀者一種開放而舒適的參觀環境。建築師為了滿足這兩個方面的要求,設計了兩種性質的空間:一是處於核心位置的完全封閉的石頭盒子,把珍藏置於其中,精心設計了照明系統,其內部的效果就是只有藏品是被照亮的,周圍基本上都是黑的(當然室內的地面還是有一定的照度,以保證參觀者的行走)。展廳內有極強的神秘感,更突顯出藏品的珍貴。第二種空間就是包在石頭盒子之外的一個明亮透明的玻璃盒子。另外,建築師又以幾片較薄的石頭牆體立於玻璃盒子之外,它控制了室外光線的進入程度,同時形成了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灰空間,而對於周圍的自然景色來說又是一個景框。參觀者置身在這一明亮的前廳中間,透過玻璃,望著外面的綠樹和天空。經過過濾的柔和的天光流淌在石頭盒子的牆壁上,心中回味剛剛看到的珍貴藝術品,這種感覺是多麼讓人滿足啊!
雖然從來沒有去過 但通過一些圖面和對該建築師的了解 覺得的確是個十分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
所以再一次思考下 禪學、自然的設計觀在東方語境下應該是什麼樣的。(下面圖片?蘇聖亮)
先佔個坑。
目前參與的一個實際項目,擬建於普陀山的須彌山觀音法界。
因為項目還在方案階段都沒到施工圖,所以就先不放效果圖了,若這個方案能實際完工,還是很願意在不侵權前提下儘可能細緻寫一下推進過程。對於一隻喜歡參數化的學生狗,即使以後也不打算從業建築了,第一次在實際工程中運用參數化工具還是很興奮的(論之前在設計院實習時被迫使用天正的生無可戀,我自己平時建模畫圖rhino+revit,連cad都不用好咩~)
-------------------------------------------沒圖也要叨叨幾句的分割線-------------------------------------------------
嗯,雖然沒圖還是可以空口白牙叨叨幾句的。這個項目不像其他答主列出的大師案例那麼符合建築圈陽春白雪的審美,簡潔抽象,注重氛圍,這項目,嗯,比較具象(qin min)。
佛教的世界觀:
一日月繞一須彌山,外圍四大部洲、八中部洲,須彌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兩段,下段分為四層,第一層名堅手天,第二層名持鬘天,第三層名恆憍(亦譯常放逸)天,為四天王所統帥之夜*神所居,屬於鬼類,非天道所攝,一說第三層之上還有日月星宿天,為日月星宿諸神所居;第四層為四天王天,與日月在一水平面上。須彌山頂為忉利天,此天與四天王天皆地居,忉利天以上為空居(天宮在虛空中),依次為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四天。六欲天之上覆一初禪天,與六欲天之下的人等五道眾生所居世界,為一「小世界」,乃宇宙中最小的世界單位。一千小世界之上覆一二禪天,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之上覆一三禪天,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之上覆一四禪天,為一「大千世界「,為宇宙世界海中基本的獨立世界單位。一大千世界為三個千數相乘,故稱「三千大千世界」,總計約有百億日月,亦即百億個小世界。小乘說一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一佛剎」),即一佛所教化的範圍、所居凈土。大乘則說大千世界之上還有「世界種」,為梯形,分二十層,每層皆有無量微塵數大千世界,無量微塵數世界種組成一「世界海」,為一佛凈土,在宇宙中有無量無數的世界海。
這個項目外觀就參照須彌山概念,為層層縮進圓台,內部中庭輪廓則可看作上圖所有圓loft而成的連續曲面,曲面底部為混凝土佛龕,上部為鋼結構玻璃,我和另一位小夥伴建模的就是中庭部分,利用grasshopper幫設計總監確定曲面母線長啥樣,曲面怎麼細分,佛龕用什麼造型,結構怎麼變化等等。
放一張過程中bake出來的模型(中庭內仰視視角),當然哈,經過幾輪修改,目前已經不完全長這樣了。辣些小眼睛們都是佛龕哦~後期會放上真-觀音像,總監女神的想法是佛像做成淺浮雕,打上正向強光就看不見了,中庭曲面可以變成巨大的投影幕(但素真不知道這麼美好的想好最後能實現到什麼程度,觀音保佑一個吧)
(長文多圖,先鎮樓一張。以下討論不涉及任何對老爺子的不尊敬哈。為防止誤解所有自攝圖片都無PS美化。)
關於這個問題,用戶 @平面和模型 、 @石XX 等已經討的比較充分了,先行贊過。
在這裡想簡單分享一下前文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本福寺水御堂的實地參觀感受,因為看圖和實體體驗落差蠻大。
水御堂位於淡路島上,與安藤另一大作淡路夢舞台相距半小時腳程。途徑水御堂的BUS班次不多,落車之後,還要走十五分鐘村道,沿途標示很少,要靠地圖導航。周圍環境很一般,在日本算不得乾淨的農村。不過在半路上也會對水御堂揚起一些期待,畢竟有種隱世的感覺。
到了本福寺門口,要先經過幾棟看起來年代較新的仿古樣式大殿,背後才是水御堂。
水御堂的入口處又是典型的白石鋪地+混凝土牆。這種流線轉折是安騰所謂的區別「聖-俗」的境界,設計語言與安藤在直島上所做的李禹煥美術館如出一轍。但是李禹煥美術館的入口鋪墊更充分,周圍環境也要開闊大氣的多。水御堂明顯比較局促,而且混凝土牆維護的不好,水漬斑駁。
(以上兩張是水御堂入口,以下三張是直島李禹煥美術館的入口)
滿懷期待的繞過片牆,就看到橢圓形的荷花水池。季節原因沒有開花。放眼周圍都是農田與林木,正對台階有一排翠竹,應該是有意為之的。
因為沒有其他流線選擇,拍幾張照之後就只能一路向下。
上下平面並不是對應的,水池軸對稱,而地下只有左手一側有大殿,右手是衛生間和後勤房間,並不對外開放。守門的只有一個老太太,賣完門票就躲進屋了。門口小桌擺了一些紀念品,佛畫,很隨意,不講究,與空間並沒有著意結合。
進佛堂前要脫鞋,有兩個入口,裡面是洄遊的單動線。紅色格柵包圍起一個圓形空間,繞道最遠端是佛堂入口。進佛堂的第一感覺是很異樣,圓形空間一切為二,裡面的半圓是佛像與法器的空間,外面的半圓是給信眾的停留空間,這個關係與普通寺廟無異,但比較奇怪的是外側沿著半圓形牆面左右各擺了一排椅子,這是普通佛寺里絕對不會出現的,倒是像教堂的排布。
本福寺屬於真言宗御室派的別格本山,本尊為藥師如來像。真言宗由空海和尚開創於高野山,但御室派自1900年才從東寺獨立出來。與禪宗寺院不同的是,金色和紅色是本堂的主色調,紅色格柵的使用加強了密宗裝飾的繁複感和神秘感,但混凝土營造出來的至簡和冷靜又與之矛盾。身處地下的佛堂只有在橢圓形的一角開了一個三角形天井,有自然光透進來。這個設計很難以「是否巧妙」來判斷,因為這個無光的矛盾感是建築師刻意營造的,然後再通過天井來救贖。
(以上三張網圖是水御堂對外展示的經典角度,最下圖的紅色三角就是透光天井)
佛堂的動線短促,於是努力的磨蹭了很長時間看細節,然而在水御堂之前已於直島與姬路看了太多安藤作品,對手法上很難再有驚喜感。
離開佛堂上到地面,想要再拍幾張照片,依然覺得角度匱乏。媒體圖片上的遠景與俯拍,自認為可以很好的傳達出這個設計的強烈意圖的角度,都不是正常參觀流線可以企及的,甚至一個完整的橢圓形都無法收入取景框中。項目本身地處鄉村,再加上水塘的存在,蚊蟲肆虐,讓人無法安定的站立,亦無法進一步安心的體會。雖然到達時費勁周折,也只能很快的結束參觀落荒而逃。
(以為可以現場拍到很酷的圖,結果回來翻手機大概就大同小異這個角度,拍了七八張,全景也拍不圓,放棄。)
水御堂是一個很著名的「雖然業主(住持攜三百信眾)強烈反對,設計師依然固執貫徹意圖」的例子。到現場的一觀,的確非常理解業主寺方的立場。這種向下、向無光、向冰冷深井(啊哈?)中邁進的過程,與人間佛教向光明、向救贖、向解脫而去的宗旨太過對立。即便作為信仰中立前來參觀的建築師,亦很難說服自己去享受這種體驗。這種位於鄉村的寺格並不高的道場,更大的需求多是為基層信眾提供一個獲得慰藉的場所,而此處的清冷,也是因為在這樣一個空間中會讓信眾們有些許不自在吧。
——————————————奇怪的「聖-俗分割線」——————————————
前幾天又瘋傳安藤的最新力作,是造一座覆土建築,將佛堂包圍其中,遠處看來只能露出半個佛頭。人通過地下進入,經過一系列儀式空間,最終得以仰望佛像與天光。由此引發了建築界再次的大討論。震驚也好,不屑也罷,我們當然不排除有些出於傳播的需要需要放大人的反饋。
結合水御堂的親身感受,只能說安藤對於空間形式太過於執著,而執著本身就不是佛教所提倡的。所以無論如何騰挪,兩者都是不可能很好契合的。(其中露半個佛頭、還是一個佛頭、還是不露佛頭這種爭執個人認為已經是操作層面的問題了。)
反觀安藤其他的作品,當他的設計不作為一個「佛堂」的時候,反而空間是經常具有宗教感的。譬如直島地中美術館,有讓人獲得極大靜謐感的睡蓮廳,莫奈的作品高懸,力量不亞於一個造像。另有為James Turrell的裝置藝術打造的空間,亦幻亦真,強悍到讓我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了「中陰」狀態。整個地中美術館是埋在山地里的建築,沒有正立面示人。而它營造的「空」、「出離」感,不斷引導的流線,都是極具禪意的。
(因為地中美術館室內不能拍照,網圖亦有限。找到了一張睡蓮廳的圖,然而圖片完全無法展示真實尺度,整個地中美術館的每個空間都必須要現場感受,圖片不及萬一。)
(網圖:地中美術館的鳥瞰效果。同樣是埋在土裡的。同樣是現場也沒有這樣一個俯視的角度去拍照。然而人視點參觀帶來的滿足感已經值回票價。)
以及在直島上的「南寺」,名為寺,卻不是一個佛堂。
體驗者需要手扶牆壁進入一個全黑的內部,通過十分鐘的時間讓自己的瞳孔一點點調整到可以在黑暗中識別光影。這個調試的過程給人帶來了很大的不安。當真的能看到遠端隱約的白色光屏時,再起身走過去,才發現那並不是一個光屏——伸手觸及,是一個虛空的空間,看不到邊界,彷彿有一些氣流拂過。此時再轉身,終於可辨來時路。當時如盲人一般摸索著牆壁而來的複雜流線,回首是如此的清晰和簡單。如果需要用空間來闡釋學佛的感悟,我想很少有比南寺更為出色的體驗,也遠遠超過了水御堂。
(南寺的外立面,樸素得不能再樸素,幾乎沒有一個可以貼出來「深八」的角度。)
所謂現代建築語言,在很多新建宗教建築中都能找到,也不乏一些低調而富有美感的實踐。但如果真要取代
「廟堂」那個最核心的功能,從空間上去顛覆是極為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對這種顛覆追求也不該變成建築師的一種野心。改變是恆常的,也是自然發生的,一切改變先從理解宗教、尊重宗教入手才好。
我認為最具顛覆性的佛教寺廟設計是安藤忠雄從佛像蓮花座開始思考,最終藏在蓮花池下的: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建築師:安藤忠雄
地點:日本兵庫縣南部淡路島
開工日期:1989年。
竣工日期:1992年。
以上圖片來自:水御堂-築龍圖庫
以上圖片來自: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視頻
圖片來自度娘,侵刪。
江蘇省 徐州市 睢寧縣---水月禪寺。
水月禪寺位於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是在睢寧縣地藏寺的基礎上復建的。水月禪寺建設突破了傳統規制,一改中國寺院建築風格,在遵循佛教殿堂布局制式的前提下,採用現代建築元素,與佛教的啟迪心智、盪污滌垢、祈福納祥巧妙結合,詮釋了大道至簡的人文理念。在新加坡舉行的2015年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公布了「宗教類」入圍名單,全球九大宗教建築因其獨特設計入圍「宗教類」最美建築名單,中國江蘇睢寧水月禪寺成功入選。
藏經閣--
大雄寶殿--
三門殿--
水月禪寺建設以「得風潤水,古典布局;簡約建築,禪意空間」的規劃理念為核心,建築格調獨具匠心,顛覆了人們對於佛教建築固定的思維模式,設計將佛教元素與建築藝術達到了完美結合。
有沒有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的塵世佛寺的對比感
水中的金色蓮花---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
看書的修行者--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的人
膝置經卷行真路
目視超然成阿羅
看這竹林與立體建築的線性搭配,有沒有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的空寂之感。
-------------------
光影之中感覺到佛意,晝夜更迭,幻影交疊,正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個人感覺水月禪寺算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吧,在原有的基礎上很好的保留了寺廟應該保留的樣子,從外觀上擯棄了大多數國內寺廟的喧囂吵鬧,又相較於日本禪寺多了更多中國佛教所獨有的世俗性,雖然仍然有很多瑕疵,但是對以後寺廟的設計與改造有更多的可借鑒之處,對水月禪寺莫名的親切是因為看到就想起我的大學,魯迅美術學院---看一看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的大學啦-----------------
最後來我院男神鎮樓。
---------------------------------------------------------------------------------------------------------------
---------------------------------------------------------------------------------------------------------------
----------------------------------------------分---------------------------------------------------------
----------------------------------------------隔--------------------------------------------------------------
----------------------------------------------線--------------------------------------------------------------
------------------------------------------------------------------------------------------------------------------------------------------------------------------------------------------------------------------------------------------------------------------------------------------------------------------------------------------------------------------------------------------------------------------------------------------------------------
首先謝謝大家,這個問題是我在知乎第一個系統的回答,也會有一些瑕疵,歡迎大家指正,看到好多人的評論和贊,好開心,么么噠,我會繼續努力的,嘻嘻嘻。今天接著上次再舉一個例子,我看大家基本上說的都是日本和台灣的,的確,日本和台灣在傳統與創新還有人文情懷上面的重視讓我也好喜歡,前面那些例子好精彩,感謝。言歸正傳,上次說的是江蘇睢寧的水月禪寺,這次簡單介紹一個法國的,好像還沒人說過。
歐美佛教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而在浪漫的法蘭西呢,佛學研究也有100餘年的歷史了,據《基督教百科全書》統計,1980年法國有佛教徒近3萬人,其中約有半數是亞洲裔佛教徒,蓁為法國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巴黎、格里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最新的結果我也不太清楚。而我要介紹的是位於法國巴黎的-----巴黎佛光山。
建築師是台灣建築大師-姚仁喜先生,長得老帥啦。
前面很多答主提到的台灣的 農禪寺 就是先生的作品。他自出道以來佳作迭出,在海內外各種建築評獎台上屢有斬獲。其才華不僅體現在建築上,亦參與電影製作、宗教文化傳播等多種文化行業。他用談詩、談藝術、談哲學、談宗教修行的話語談論建築。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建築思維和建築理念,我們先看一下這位大師其他的作品。
----------下圖是前面很多答主提到的 台灣法鼓山農禪寺,真正「空中花,水中月」的道場。
----------下圖是台北市實踐大學體育館及圖資大樓,這個現代工業感十足但是很典雅。
-------------下圖是台灣高雄的中鋼集團總部大樓,集合四個多面方形量體,充分表達鋼力美學態度,也考慮到高雄多地震災害,所以防震效果一流。
--------下圖是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招待所,外觀有如林間木盒,內部可見寧靜庭院,私密領域納有繽紛房間。
姚仁喜先生的作品有很多,都十分有哲學意味,如有興趣可自行百度谷歌,為避免跑題跑得太遠吧,只舉幾個例子,咱們下面還是來看巴黎佛光山。
巴黎佛光山位於巴黎市郊碧西市 (Bussy Saint Georges) 綠地公園的中央,南側有一古堡,充分提供宗教活動、沉思冥想、文化教育與社交集會等多用途空間。設計上強調與周圍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和諧共生的概念。建材沒有多餘裝飾,建築物本身大小適中,擁有廣泛綠地空間,安穩融入這塊土地。
-------------下圖是正門,
建築物量體縮小為一系列的線形板塊,曲折盤旋,但是其中又有綠地點綴其間,何傳統寺廟的空間序列有很大的差別,配合法國的碧空,很像是一個讓人休閑靜心的公園的感覺。
像是一個個方形的盒子或者集裝箱組裝一起,看網上介紹說一樓可以開放成藝廊,咖啡廳,佛學書店一類的友誼區,供來者體驗交流。
充滿現代感的落地玻璃窗,有利於空氣的流通,配和極具東方色彩的橘紅色木質材料,讓整體產生活潑的流動感。
------下圖是內景,供大家禮佛參拜,畢竟是在歐洲,有一種身在教堂的感覺,但是也拉進了大家的距離,更有空間感和親切的氛圍。
個人認為姚仁喜先生的這一作品,現代感十足,他拋棄了傳統寺廟的方方正正,前後固定的格局形式,注入更多的現代建築氣息,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以為是一所現代的藝術設計大學,但是細節中保留的禪意確沒有絲毫的減少,如果說傳統寺廟給人更多的是對於佛法的莊嚴和敬仰,那巴黎佛光山給人更多的是與歐洲思想結合的自由,更多的開放空間和人文情懷吧,不會讓人有畏懼的距離感,而是象公園或者休閑方式一樣讓你去親身體驗這個宗教,感受到佛學或者禪學在生活中的表現。
我一向非常喜歡日本設計師的設計,其中當然包括建築,每次看到轟炸我的思維,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天馬行空中又極具民族特色,這是我們所缺少的,但是很多日式設計的禪學思維太深了,對於我這種簡單的愛好者來說,有時候確實有一些晦澀難懂了,體驗感稍微會弱化一下,我想要很深刻的文化土壤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設計大師的設計思維,所以對日本設計更多的是膜拜,姚仁喜先生的這所寺廟作品,無論是落地窗,水泥混凝土這些西方的現代感十足的建築,還是對於石材,雕塑,以及木質這類極具東方感情色彩的材料的表現,都把活潑的色彩和現代的建築還有東西方相融合,在創新的同時,保留傳統,表達敬意,或許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其實是有的。但是比較少。
舉幾個例子吧。
大舍的寧國禪寺方案。好像沒有建成。
但是是一次對現代佛教寺廟建築設計手法很好的探討。
台灣法鼓山農禪寺。
安藤的西條光明寺。提取了斗拱的元素。相信很多人想到了世博中國館。
其實與其討論如何設計現代佛教寺廟,還不如討論為何國內的寺廟大多是傳統樣式。因為這才涉及到建築設計的根本問題。
建築學教育有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就是閉門造車。整個學科的展開就是圍繞著如何造或如何設計開展的。對為何而造為何而設計不做任何探究。這就造成了學科內部認同的所謂好設計,和市場的真實情況相左。我這不是要說,市場的選擇是正確,設計應該迎合市場。而是要說,只有理解市場的選擇,才能更好引導市場的選擇。
回到宗教建築,佛教寺廟的當代化問題。這不是一個僅僅是建築設計的孤立話題。這是和宗教政策,民俗習慣,佛教教義,以及人們接受度有關的綜合問題。建築設計是上述所有問題的最終外在表現形式。從這點上來說,姚校友的水月禪寺是恰如其分的適合了台灣整個人間佛教運動下的大環境的需求的。有關於台灣佛教的人間佛教思想,去過台灣的人,可能多少都有些了解,台灣四大佛教名山走一圈就有所了解。在這個佛教思想下,整個台灣佛教的儀軌和中國本土就很大不同。這些不同最後落實到建築上,你會發現沒有燒香的地方,沒有那麼多做法事的地方,佛教中禪宗思想的盛行,對空和無的核心思想的擴展,體現在建築語彙上,姚的設計是恰當的,既沒有太過極簡主義,有在期望中有很多表法的視覺處理,如金剛經的刻字。插一句,宗教建築從傳統上和其它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在於,其需要承擔更多的教化作用,簡單說就是要表法,需要通過很多具體的設計把教義的內容傳播出去。塑像,壁畫,柱子間距的尺寸數量,都可以成為佛教故事的載體,作為傳播教義的手段。
同樣的道理。不僅僅在佛教建築上。任何印度教,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都是一回事。這是宗教建築的普遍價值觀。再回到中國當下的佛教建築問題。大量的仿古建築成為佛教建築的主流。其原因很簡單,當下中國佛教徒的主流信眾並非知乎上的高教育群體。中國佛教的民間基礎長期以來遍布大江南北,尤其在農村和偏遠山區,資訊不發達地區也廣泛盛行。這些地區的佛教決定了佛教建築面貌的基礎。其相對傳統的佛教儀軌和民間習慣決定了佛教建築的仿古建築是最符合其信眾的心理的。受其慣性影響,即使在上海這樣的現代化大都市,其寺廟形式也是仿古。當然還是有零星的一些現代化的嘗試,但由於佛教本身現代化的推廣的緩慢,寺廟現代化的進程是不可能超越的。我在5年前也曾嘗試過設計一個現代化的佛教寺廟,用了輪迴概念和莫比烏斯圈的形式的結合。甲方很喜歡,但不會實現。其根本原因除了造價之外,就是信眾不會接受,這樣的建築形式是超越其對佛教的心理認知的。沒有佛像可拜的大殿還能是寺廟么?沒有香爐焚香的廣場還是寺廟么?這些涉及到佛教根本教義的理解,不是一棟建築可以解決的。建築只能順水推舟,而不能,逆水而上。反觀台灣佛教現代化的成果,推動了其佛教寺廟的現代化,不然,姚縱有天大的本事,若沒有人間佛教的信仰基礎,其水月禪寺也只能是紙上建築。
建築的很多問題,都不在建築學之內,而在建築之外。不邀自來,武漢的怒答一記
是不是一說到武漢的廟就想到歸元寺?no no no,歸元寺這種普普通通的廟哪裡有趣了?武漢號稱有四大佛教叢林,最有名的當然是歸元寺了,尤其是數羅漢的傳說,給這個廟增添了無數的瞎想。還有一個寶通寺也很有名,不過寶通寺最有名的地方是跟武漢最有名的特產——洪山菜薹相聯繫。
這些網上都找得到的妖艷賤貨就不多說了,來表一表中國佛教寺廟歐中的一股清流——古德寺。
聽名字就很有異域風情了有木有?看下長啥樣
看這個建築有多大膽說是廟?然而這個就是大雄寶殿。
古德寺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印緬風格的佛教叢林,剛查了下百度,說是羅馬式的建築,覺得還是不靠譜,就以印緬風格為準吧。
這個古德寺還是還算小有名氣,14年去的時候貼了一張告示,說不準在裡面拍婚紗,就是因為長得像教堂。
更有趣的是,這個廟雖然大體像一個教堂,但是更有趣的是,古德寺歷史上命途多舛,在建國後,古德寺被武漢市工藝廠佔用,並且改造成了廠房。改革開放以後,才退還給信眾,所以古德寺其實還有濃厚的廠房風格。
·感受下這個不走心的標牌。其實裡面風格更明顯,但是似乎沒有人拍。
==================修改的分割線========================
補充下,本來是看到這個問題候,腦子裡面的第一反應。畢竟這個廟對我的衝擊還是挺大的,我本身不是學建築,專業跟藝術也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也沒法很具體的談,倒是 @王秩@龍Kaffrey 在評論區很詳細地進行了說明,所以我也去查了下資料,下面是別人的研究
如果覺得看圖不方便,我來做一個小總結
1、建築主要參照緬甸阿難陀寺,所以主要風格是印緬風格
2、但是建築也有很多西方因子,正如評論區指出,有哥特與羅馬建築樣式,此外,建築也是以水泥混凝土的方式
3、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近代社會西風漸進,西方建築思潮進入中國。而古德寺的建築設計師,雖然延聘自緬甸,但是因為緬甸時為英國殖民地,所以實際是英國設計師參與其中。
最後想說,其實漢口許多建築,可以囊括許多西方經典建築樣式的影子,面對一片待開發的新土地,殖民者也在用心開發,而建築設計師也往往能夠發揮才智,古典、哥特、文藝復興乃至中西結合,許多建築樣式都可以集中在租界區,確實值得一看。
又《荊楚百處古代建築》一書中,提出這可能是二十世紀初英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因為現在的大雄寶殿是1932年緬甸政府贈送,可能送來了英國建築師
看到了推送的 @阿佐尼佩斯 發的古德寺。
不過看到評論說圖好少,上來發點圖,希望大家能夠看見一個更全面的good寺。但是由於當天已經是18點到了進行的拍攝,所以曝光很差勁。
這個是在原答主答案中給了的「大雄寶殿」。
仿的Gothic建築,所以我姑且認為是個歷史主義的作品。
這個是這一個建築的室內,依然是西式的。貌似孔雀在佛教中還有善良的意義,等我有興趣了可以研究一下。
門上的紋樣……中國聯通?和?月餅模具?
建築頂上的十二個雕塑。沒有研究過是啥,看起來是佛教的,而且是印度版本的,類似於各大普通寺門進門處那四位。
但是這個建築只是古德寺的一部分,最大的主題建築是這個……原答主說的學生公寓。
很大,沒有廣角拍不完,只能進到一樓和二樓,一樓是禮拜堂,我去的時候正在做例行法師,佛教的。
這個就是站在大雄寶殿門口拍的了。
爬到建築二樓拍的那個一層一層的……
這個建筑前面還有個池塘有,有不同的幾條路進到建築主體。比如,
還有直接上二樓的樓梯。
所以從這個層層疊疊的建築回望剛剛的大雄寶殿就是這樣的:
然後從good寺出來去趕地鐵我和朋友走小路才看到它的正門:
以及建築的其他面(估計是寶殿的):
分割線﹌﹌﹌﹌﹌﹌﹌﹌﹌﹌﹌﹌﹌﹌﹌﹌﹌﹌﹌
其實個人覺得古德寺和這個問題好像關係不大,真的不是現代風格,我一開始以為是我關注的另外一個問題來著的。
剛剛百度了說層層疊疊是圓通寶殿。
一開始去武漢都說去這個去這個,我就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畢竟武漢漢口鎮最大的好處就是遺留了很多外國建築,給我們這些國內學理論的窮學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視覺材料。
但是說實話這個清代建築很不倫不類。
複合式柱頭。希臘的,後來被基督教用了。
然後剛剛的水池,又是古典園林里的,我不知道它做成那樣是不是寓意七步蓮花。
建築頂上的雕塑,也是仿歐洲建築上面十二主神?
然後,大雄寶殿的對面,
徽式建築的啊,馬頭牆啊!
所以我真的不懂清代的那群設計師在搞什麼「歷史主義」。(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設計師這個說法)也有可能是傳教士設計的吧。
只能說是個混合產物。外國的建築,留住整體,加上佛教的標誌產物,裡面在進行佛教的儀式。不過我很推薦這個地方就是了,門票很便宜!也可以一口氣看到各種宗教建築_(:з」∠)_。
而且,圓通寺裡面還有一個內部用電梯喲!
看到好幾個答主介紹農禪寺,但是都只是提了一下
貼下之前寫的一篇介紹性文章吧——
《台北農禪寺:水中月,空中花》
在以溫泉著名的台灣北投,背倚大屯山、面朝基隆河的地方,有一座名為農禪寺的佛教寺院,這裡就是赫赫有名的台灣法鼓山的道場。
法鼓山的知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聖嚴法師,這位台灣佛教現代化運動的領軍人物1998年在北投購置土地創建了法鼓山。十餘年來,他以佛法教育為出發點,秉持「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的理念,在這裡發起了「四環」(自然環保、生活環保、心靈環保、禮儀環保)、「四安動」(安身、安心、安家、安業)等一系列在台灣極有影響力的社會運動。
然而作為一座寺廟,農禪寺本身實際上也很有影響力,這則主要得益於它所選擇的寺院現代化道路以及它別具一格的建築設計。
台灣是世界上佛教現代化做得最成功的地區之一,而伴隨著佛教的現代化,台灣的佛寺也一直在探索現代化的道路。從養慧學院,到中台禪寺,再到佛光山佛陀紀念堂,台灣在寺院現代化的探索進程中走得非常穩健,並且卓有成效,而法鼓山農禪寺,無疑是其中極其耀眼的一個作品。
作為佛法在人間的駐所,佛寺承載著弘法的使命。而長久以來,佛寺的建造都有著固定的形制,固然,這些形制包含著先人們對佛教義理的思考,但作為一個固有的傳統,它無疑也限制了佛寺的現代化。如果打破這樣一個傳統,作為一個物質載體佛教寺廟是否還有可能傳遞給人們更多的訊息?跳出容器這一概念,當寺院成為佛法一種表徵,現代化的寺廟能夠發揮出它獨特的價值?
農禪寺告訴我們的答案是可以,而且還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農禪寺的又一個名字叫做水月道場,這起源於聖嚴法師給建築師姚仁喜一則僅有的六個字的設計任務書:「水中月,空中花」。除了這六個字的偈語,聖嚴法師沒有再多告訴建築師他想要的是一座怎樣的建築,但也僅僅是憑著這六個字,姚仁喜造出了台灣這座最有禪意的現代寺廟。
這種禪意依靠的是對於意象的使用,在農禪寺中,水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意象。走進寺廟,人們首先能看到的,就是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池中又錯落分布了三座小的蓮池,而寺廟的主體建築,則全然倒映在水中。日色變換,風起雲湧,水池中的倒影也就跟著變化,或平靜或波動,一切都是未知的,像是隨機播放的一個歌單。
寺廟中有水很常見,但是將水修成一個面積遠遠大於殿堂的區域則很少見,設計師如此設計,既是希望借水取景,也是意圖用水表達出特定的建造理念,即如水中月般的不定感。由於建設了良好的凈水系統,這片水池極為清凈,頗有意思的是,居住在寺中的比丘尼們還會定期組織人去池中「撈水」,一個很像是日本枯山水庭院中「耙沙」的行為,以保持水的靈動自由。
而這座倒映在水中的大殿,同樣非常具有特色。建築師刻意選擇清水混凝土作為建築材料,以體現禪宗去除雕飾的美學觀念,整體為平頂,正立面不對稱地分布了五根立柱,柱式頗似希臘神廟,但空間分布卻接近傳統寺廟,整座建築很像是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西方建築與東方建築的一個融合體。
整座寺廟最奪人眼球的,則恐怕是鏤刻在牆面的經文。建築師在寺廟的寮房和大殿牆面分別鏤空雕刻了《金剛經》和《心經》,這些的鏤空的經文在太陽的照射下成為了一個個光的通道,黃昏時分,金色的陽光從西面射下,穿過心經經文,把一個個字映照在大殿中,每一個經文都覆蓋在地面、東側的木板或者人的身體上,整個空間充滿著神聖的儀式感。
透過經文,人們可以看到四時的山色變換;面對水池,人們可以目睹倒影在水中的波動。寺院中的一切,彷彿都是靈動的,不是停留在一時一刻,而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都在創造,都在生長發芽。
佛教講究「空」,這裡的「空」不是虛妄無物,而是無常不定、沒有實性。
事物由因緣聚合,因緣變化,名色也就跟著變化,萬事萬物,本無定性,而是隨因緣而波動,這恰恰就是光與影、物與水的關係。
正是以這樣的方式,聖嚴法師和建築師姚仁喜用農禪寺傳遞著佛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觀念——這句話同時被雕刻在寺院中的混凝土影壁上,而影壁的外面,是喧鬧的高架橋。一座建築,也就由此超脫了它的物質屬性和庇護功能,真正成為了法的一部分。
當你在殿中待上整整一天,感受著光、色的變換不定,經文的不斷流轉,也許你就能明白聖嚴法師那句「水中月,空中花」的設計任務書究竟所指何在,真正理解究竟什麼叫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甲和燈APP」(jiahedeng),歡迎關注,共同開啟禪意生活。
簡單概括,這是關於「有」和「無」的問題。
傳統寺廟為什麼形制一直沒變,因為自古以來中國建築文化里,「無」是空間的核心。也就是說房子長什麼樣並不重要,被遮蔽的空間才重要,為了合用,這些「無」空間適應一切功用的更替。所以寺廟和皇宮和民宅形態上並無本質的區別。這個文化里也存在「有」,那就是房屋建構體系。既然建築造形不是問題的核心,它只是個遮蔽結構,那麼怎樣把這個遮蔽物造得既好看又具有最大限度的適應性,就成了「有」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古代的房子看上去千遍一律,但是從一個斗拱到建築單體之間再到一個城市都存在內在的尺度比例聯繫。房屋安開間分成若干個等級,每個等級又都有一定的尺度彈性,以至於這個體系可以適應一切地形的條件。仔細看每個房屋的建造邏輯,材料質感等都賞心悅目。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建築是結構表現主義的並且重在結構的適應性。
為什麼寺廟裡一定要有佛,信徒要禮佛,必須「有」才能禮。而佛教的核心思想則又是「無」,萬事皆空,看到佛祖精神又升華到「無」了。
西方建築則是強調「有」。上帝必然住在一個令人浩嘆的非凡的房子里,雖然他無處不在,但還是要給他建一個常人無法企及的居所,進了這個房子也一定要有崇高和敬畏的精神氣兒在空間里。然而無論如何都無法形容上帝之偉岸,所以索性給他一所空房子,「空」也正好喻示上帝的無處不在和偉大。所以西方教堂重造型,重裝飾,重具體的空間。用什麼材料用什麼邏輯去建造則一直沒有定型。
說到東西方建築的現代化,可想而知,西方建築可以用新材料新技術搞出新造型新空間,表現的無非還是一個空房間,光啊水的,頂多放個十字架,連耶穌小人像都省了。他們邏輯沒變,還在尋找終極的表達方式。
而中國建築的現代化就困難了。有什麼邏輯還會比老祖宗這套邏輯更極致?比如你說我要用新材料表現新的建造邏輯,達成新的結構表現主義。那新材料是什麼材料?鋼還是混凝土?它們環保嗎?它們可持續嗎?連很多西方的環保建築師都在倡導木材,說這是有機建築的最佳材料。
至於你說,我們也要拗造型,玩空間。不是不可以,無非是放棄自己的文化立場,趨從於並不高明的西方文化唄。事實上,當代中國正是這麼乾的。
題主的疑問可以拆解為兩部分:
第一問:有沒有現代風格的佛教寺廟?
第二問:現代風格佛教寺廟數量之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佛教徒不喜歡?
第一問:有沒有現代風格的佛教寺廟?
先糾誤。
第一,注意「現代風格」,有答主提到武漢的古德寺、陝西的法門寺和東南亞的各種奇特外觀的寺廟。雖然也跟我們印象中木構瓦頂的寺廟不太一樣,也還是屬於古典風格建築的範疇。
第二,注意「佛教」,上面列舉印度教寺廟和大同教(巴哈伊教/bahai)寺廟的不在討論範疇。
回答是有的,日本、台灣、新加坡比較多。
列舉一些知名案例,有興趣的可以直接戳鏈接看詳情,不贅述了。
日本:
1、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安藤忠雄,1991,日本兵庫縣南部淡路島
更多介紹請戳:日本本福寺水御堂
2、光明寺(Komyo-ji Temple),安藤忠雄,2000,日本四國島愛媛縣西條市
更多介紹請戳:安藤忠雄的寺廟建築設計
3、通入寺(tsu nyu ji),Satoru Hirota Architects/廣田悟+廣田泰子,2015,日本東京東北部
更多介紹請戳:日本Tsunyuji寺
4、香林寺,宮本佳明,2015,日本長野上伊那區
更多介紹請戳:http://www.kmaa.jp/work/korin-ji-temple-facade-renovation/
5、新宿瑠璃光院白蓮華堂,竹山聖+Amorphe建築事務所,2014,日本東京
更多介紹請戳:201508(302) | 新宿琉璃光院白蓮花堂,東京,日本
台灣:
1、農禪寺水月道場,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2012,台北市法鼓山
更多介紹請戳:台北水月寺-築龍圖酷
2、中台禪寺,李祖原,1994年,台灣南投縣埔里鎮中台山
更多介紹請戳: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F%B0%E5%B1%B1
新加坡:
1、Wat Ananda Metyarama Thai Buddhist Temple ,Czarl Architects,2014, HDB Jln Bukit Merah, Jalan Bukit Merah, 新加坡
更多介紹請戳:Wat Ananda Metyarama Thai Buddhist Temple
江蘇:
1、水月禪寺,俞孔堅,2014,徐州睢寧縣白塘河濕地公園內
更多介紹請戳:俞孔堅作品:水月禪寺
2、太倉藥王城,Mility Design,2016(建設中),江蘇太倉
更多詳情請戳:太倉藥王城-築龍圖酷
第二問:現代風格佛教寺廟數量之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佛教徒不喜歡?
a、是的,佛教徒確實不喜歡這些現代風格的寺廟。
安藤忠雄在建造本福寺水御堂的時候就曾經遇到阻攔。
「在興建之初,住持和300多位施主全都反對。至於為何後來得以興建,詳見《建築手法》(安藤忠雄、二川幸夫 合著)」。
摘自維基百科詞條「本福寺」:wikipedia.org 的頁面
這種遭到質疑的情況在安藤忠雄設計光明寺(Komyo-ji Temple)的時候又一次出現。具體的情景在紀錄片《安藤忠雄的建築師》中間有記載。
丟個鏈接:【公視】觀點360-安藤忠雄的建築詩 沒有流量和閑功夫的小夥伴直接看下面的記錄:
旁白:十二月時安藤忠雄前往太岳院,發表他的設計圖。
安藤:我是安藤。
旁白:碩大的屋頂有三十公尺見方,正殿的建材不是混凝土,而是木頭、玻璃與鋼筋。安藤構想 的是在這片巨大的屋頂下,創造一個能讓人們在平靜中聚集的性靈空間。
安藤:蓋房子不容易,但在建造的過程中,你也賦予了它生命。讓我越做越有趣味,而且很有成就感。我們朝著相同的目標邁進,這種感覺很棒。
群眾一:你太有創意了。和我們心目中的寺廟完全不同。那是個什麼東西?
群眾二:看起來完全不像寺廟。
安藤:我的工作就是擺脫成見的束縛,東大寺和法隆寺在興建當時也是首開風氣之先。人們為了參觀不遠千里而來。寺廟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的。孩子們在這個可以看到富士山的地方成長。我要他們因為能在這裡成長而慶幸。我要建造的是性靈的象徵和支持。
旁白:最後安藤展示了從正殿眺望富士山的意象圖。他打算保留的廟門也出現在圖中。安藤相信藉由結合當地民情、碩大無朋的屋頂和富士山三個元素,能打造出一座有生命的寺廟。
b、 佛教徒不喜歡這些現代風格的寺廟,只是造成現代風格寺廟數量少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學術資料的摘錄,這些資料提到了一些中國大陸地區少有現代風格寺廟數量少的原因。供大家參考。
「無專業建築師參與的民間自發建造以及無國家或區域統一規劃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現象;
人們對傳統形式的寺院建築「因襲傳承」的意識依然根深蒂固,建築形式的簡單複製及『仿古傾向』 是其明顯的特徵, 並且有可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延續。
遺憾的是, 少有建築專業人士關注這個現象, 相關研究也僅僅停留在對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現狀的研究。」
摘錄自:台灣「中台禪寺」建築設計淺析——兼談對中國大陸的借鑒意義
當代的佛教建築,尤其是我國大陸地區的佛教寺院,無論是既有改建還是完全新建,絕大多數仍遵循著一味復古的原則而少有以現代建築理念為支撐的「與時俱進」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向來存在的「皇權大於神權」與「舍宅為寺」思想的影響下,傳統佛教建築以仿宮殿形制和「伽藍七堂制」來彰顯佛教的氣魄與影響力理所應當。然而時至今日許多新建的佛教建築也仍舊以傳統的營造法則為準繩,甚至是用現代的材料和工藝去完成一種傳統木構大屋頂建築式樣的包裝,空間的布局也不考
慮現代的需求,這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摘錄自:基於現代建築理念的佛教建築發展初探——以龍海普照禪寺為例
現代佛教建築在發展過程中還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方案的設計還都抱著復古的念頭,實為憾事。
首先是來自主要參與者的思想,主管部門的遲疑,規劃局和宗教局對完全現代的佛寺持態度的疑慮,也得不到相關方面全力的支持,現代佛寺的實施必定障礙重重。其次是甲方的態度不夠堅定。這跟現代和尚的文化修養有著極大的關係。他們接受的教育普遍局限在比較狹義的佛教知識中,而又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於是現代和尚在享受了先進文明的同時卻對如何利用現代文明帶來的現代觀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宗教進步作貢獻手足無措。這個問題上僅僅靠建築師的說服力已經不足夠解決,而是期待宗教人士的整體素質提高。台灣的案例不僅提供了一個現代設計理念,也是一個宗教人士與建築師成功合作的榜樣。再者就是社會對現代佛寺的接納程度。從對各方人士的接觸中可以發現,人們對於現代佛寺這個詞的第一反應一般是好奇而後則是很多質疑。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傳統的大帽 已經帶了這麼多年,積習難改是必然。一個現代佛寺的實現需要實施方極大的勇氣,也需要社會對新事物真正的的理解和接納。這隻能等待時間的考驗了。
摘錄自:中國佛教建築的時代特點與發展趨勢展望
以上,圖片均來自谷歌搜圖。
我一直也對現代化的佛教寺廟很感興趣,原來也通過知乎知道台中和無錫有,卻沒想到我自己身邊就有,就是位於漳州港的普照禪寺,依山傍海,隔海面朝廈門島環島路,是上廣下玄大和尚繼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之外的第六大道場。建築群融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南洋風格為一體。
現在太多了,見過靈山,法門寺,牛首山……,我才知道金螳螂有一個全國超一流的佛教建築的設計團隊,嘆為觀止,一開始以為還是灣灣那邊傳過來的。
台灣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設計過幾個不錯的。他本身就是居士,修行佛教密法。與姚仁祿是兄弟。推薦看看台灣的養慧學苑,個人很喜歡。
另外台灣的李祖原也是佛教居士建築師,但手法喜歡具相模擬,不夠深入。例如中台禪寺,完全就是古代印度塔外形,用現代建築模彷彿法形象,只比完全仿造古建高明一點點第一。
而姚仁喜喜歡通過空間和材質表達佛教空義,個人認為最為深入佛法也最能體現現代建築要旨。佛教空義破一切執著,應該不要太過具相。現代建築重空間體驗,材質和技術更好,更適合表達佛教教義。同時作為寺院有人員聚集和教育學習的實用性功能要求,所以現代建築最適合佛教。
另外台灣十方禪林的禪堂純白色,考慮通風采光適合打坐,也是居士建築師,乃是南懷瑾和首愚法師指導設計的,很不錯。
可惜大陸的佛教團體相對保守,不太接受新事物。另外大陸真正懂佛而又擅長現代建築的設計師甚少,所以還需要時間才有好的作品。
但願大陸今後有好的作品出來,日本這方面也有很多例子,不得不佩服日本的設計。
沒有放圖片,手機碼字圖片不方便,百度查一下名稱很多圖片。
個人覺得不能這麼對比,原因是佛教的信仰和基督教有本質不同,基督教對於宗教地區的要求在於十字架,具象話的物體幾乎沒有,而佛教要求神像,比如金身如來觀音什麼的,這就導致了佛教對於寺廟本身要求反倒沒那麼多了,人家佛教徒要求的都是給佛渡金,造的越大越好,寺廟只是容納佛像的地方;
但是基督徒不同,他們要求的就是那種貌似能上達天聽的效果,在沒有具象信仰物的前提下越是高聳的幽暗的教堂越能感覺自己離上帝近了一步;
況且,其實大部分現代化的教堂都不是大教堂,都是給小型用戶提供的,並不能代表大部分主流教堂南京的大報恩寺,很驚艷,不解釋
http://m.lotour.com/zhengwen/1/lg-mt-13277.shtml?orginal=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多偶像教vs.唯一偶像教;
n種經卷vs.兩本新舊約;
宗派紛紜vs.有數的教會;
塔、殿、窟……vs.教堂;
哪個更好消化?
哪個更好轉化?
PS:把建築里崇拜的偶像,均泛看作「神」。
1)米蘭敕令(Milan Edict)以後,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地位大為尊崇。其形制亦順勢沿用公民時代大熱的綜合會堂「巴西利卡」(同時能當議會廳、法庭、集市……)。「巴西利卡」平面呈長矩形,兩端還有半圓形的迴廊貼在短邊上,從長邊開口進入;剖面呈「山」字形,中殿高於側廊,高窗採光。基督教進駐以後,取消一端短邊的迴廊,入口從該短邊進入:而另一端保留作聖壇,因為它已成「盡頭」。兩側高窗也在通往聖壇的行列中,給你打光。後世雖然教會分裂、形制爭端,但教堂的平面,基本不脫這局面:「十字形平面」,不過是在近聖壇處,兩邊接了短短的橫翼罷了。
2)佛教的始祖是凡人自修成佛,弟子圍聚,繞舍利塔而環走,這是他們的最初「禮拜」方式:「塔」,就是佛教建築的祖型。在今印度猶存的「支提窟」(Chytia),就是石窟深邃,而地面隆起大塔呈長條,周遭即環道,洞壁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壁畫之類。這種「回」字形平面,「塔」居中、人「環走」的路徑,也是後世佛教建築的一個基本局面。
3)但是我佛法大興,百代變異,實在沒有「佛教堂」一個概念以蓋之。乖點的吧,舉我國佛寺為例,承襲「回」字平面的,就是所謂的「金廂斗底槽」,典例就是唐的遺構:佛光寺大殿。內槽是磚砌的台,台上就是列位大佛。----時至今日,你去某些寺里逛,有的大殿是進去了再拐出來,有的,是繞一圈到佛像正背後,北邊有門走出來:這就是那點遺意了。已經很弱。但到了不是這麼篤正內斂的文化圈,那「塔」就依舊還露天:古印度的阿旃陀大廟,就是巨塔隆起如地母,四面圍牆開門;這種巨塔和很晚的白塔(北京妙應寺、北海的也可以算)、尼泊爾首都的那座,都是同一回事。但更猛的,就是無窮的塔,n級次的「回」字平面,點陣一般,典例就是在今爪哇島上的「婆羅大浮屠」,在我們的臨夏、青海地方,也有這種塔,甘居百耶塔,在某山的山腳上聳起如麻,大家都很熟的。其實最初漢譯里,把佛寺叫做「叢林」:取的就是這種configuration啊!
4)基督教堂其實除了源出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式平面」,它後來在近聖壇那端加上橫翼形成的「拉丁十字平面」而外,還有一種「希臘十字平面」,就是四臂等長:橫翼與縱翼的交點不近聖壇,而是在中點。它源於羅馬帝國重心東移以後,在君士坦丁堡形成的「集中式平面」,典例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說這麼多,二者區別在哪呢?很簡單,長的平面強調行列,procession,通往上帝的榮光之路,救贖之路;集中的平面強調團契,信眾匯聚在一起,來自上帝的天光將他們沐浴。這是基督教堂的平面里的最大區分吧。如今人們在芬蘭,給俄粉做東正教堂,還是會考慮後一種平面的淵源:東正教就是以希臘為正嘛,當初教會分裂時。
5)但是佛教就複雜多了。他們有「三寶」:佛、法、僧。分別對應什麼呢?佛殿、法堂、僧舍。這還不帶上塔。日本的佛寺,有的還可以從中看到中國中古的佛寺的影子:很直覺的觀感,就是它是多焦點的,它是一種建築群。而非教堂,主體為大,別的附屬而已。所以,儘管我們時常還是會看到,很多小廟就一個單體,甚而只有一個開間,再甚者就像日本老街上可見的shrine一樣:像一個龕了;----但只要住持有錢,有抱負,就一定另行建法堂、建塔、建藏經樓……他要做群體啊。教堂的(室內)「空間」概念,在他這裡是很弱的。另外,「佛寺」實在只是很泛稱的說法,還有「禪院」,就與它不同。「參禪」不同於「念經」啊,門派也多多。禪院始興的唐代,佛教徒就有講佛經、講佛法、講戒律的分類。分別叫做什麼?----「經師」、「法師」、「律師」…… 人才這麼濟濟,建築想必更難統一了吧。
6)但我答這麼多,並不是對佛教心存偏見。這些所見,只是經驗之談;也就是說,並不能必然導出結論說:「看吧,佛教寺廟果然不能像教堂一樣,能evolve到比較現代的造型,這是它的本質決定的。」建築史解釋起「為什麼」來,沒有這麼hard-boiled:所有言說,都難免是有詮釋的成分,並不是那麼客觀實誠的實證。下面我就「現代造型」怎回事,簡要說說基督教與佛教建築在近代以來的因緣際會吧:
7)「現代造型」起自西方,「現代主義建築」,這個已成常識。基督教堂一向是營建的大項,建造人/宗教人士一向有進取心:要為主爭取更多羔羊,要更加榮耀上帝,是以不排拒甚或主動求取新新式、新技術,乃至新詮釋。佛教則內秀低調得多,估計也把建造當成「修行」之一種了,不刻意,不機心,但以虔敬光潔取勝。
8)民國時,佛教人士有過復興的努力。章太炎的「俱分進化論」就不去說了,說了也白說,水太深了;但楊仁山的「金陵刻經處」是確確發過力的,大佬們做慈善不去說了,魯迅也在刻經處捐資刻過一部「百喻經」…… 如果這一派流及當代,也會有日本的佛教界那麼多取向、那麼多種自我形象、那麼多「現代造型」的吧。但是在……的領導下,佛教界也科層化了丫。
9)但是還有一點安慰:南京靈谷寺里,有一座「國民革命軍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算是民國之中,「佛教建築」在全民的心理結構里,在國族的建築語彙里,一次輝煌的出演。「現代造型」談不上,但「用於現代」是做到了吧。
推薦閱讀:
※在建築設計中如何很好的表達剖面與節點?
※在建築行業的大趨勢下,傳統 AutoCad 設計院轉型進化到 BIM 設計院是必然選擇嗎?
※對剛進入工作的建築師的基本技能要求有哪些?
※請問下這種流線分析圖該怎麼畫呢?
※建築設計中,如何快速獲得場地的等高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