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教科書會把《陋室銘》的作者標為劉禹錫?
我從百度偶然得知,原來《陋室銘》的真正作者是崔沔。
百度上關於這個可以搜到很多,證據是從《新唐書》和《中國人名大辭典》搜來的。
當然我還沒有親自去翻看書籍求證,但這不是我關心的重點。重點是,教科書又是從哪裡找來的史料,將《陋室銘》冠名劉禹錫呢?
和喜歡省略名言的行為是否是一樣的目的?另外我有一些感慨,長久以來,我只學會了接受知識,卻沒有學會尊重事實。
不是相關專業,只是百度搜索了一下:
(此鏈接來自百度搜索第二頁,第一頁的知網我木有賬號……)
《陋室銘》作者質疑 轉
明末清初,坊刻各種古文選本多收《陋室銘》一篇,各本皆署劉禹錫作;而傳世歷代各種刻本之《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等,無一本載其文者。故久疑其不出自劉禹錫之手。
因為明末清初的各種古本都說是劉禹錫的啊= =~
1996年春,在一次座談會上偶發此論,並寫小文略申己見(拙文載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惟行文之際,既欠深思熟慮,又未稽考古籍,實不夠謹嚴,故不久即遭人駁斥。駁我者據後世晚出文獻,謂「陋室」雲者在唐之和州(今安徽和縣),且有柳公權所書銘文刻石,惜所列各項證據均已久佚。鄙意既無實物可以徵信,則此《銘》作者為誰,仍屬懸案。
從這篇文章來看,陋室銘作者之爭時間並不久,反對方的證據又不足夠硬,學術上恐怕尚無定論。
在教科書上使用這類「未得到學術界認同的新看法」是不合適的。
當然考慮到此文時間已久,若有相關專業的網友能夠介紹近期對此問題的爭論情況,有無結果,相信會更好。
====================另外我有一些感慨,總有人覺得「求證不是我的重點」,但是「我可以把這個(未經求證的內容)當做基礎來感慨感慨」。
= =
教科書上當然是從全唐文中摘抄的了...下圖為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書。
我當年用的不是這版...實在沒有印象不好胡說,總之現行版大概就是從全唐文摘出來的。
裡面寫的很清楚,選自全唐文第六百零八卷(總共有十二卷文章都是劉禹錫的,可見他的分量之重)。
全唐文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從來都不寫出處...另外在歷史上似乎有非常非常悠久的偽作傳統,一方面文章難以保證戰時不會佚失,另一方面後人以訛傳訛的情況也很多(參考今世的...這個梗很重要我最後再說)假託他人之手刪改作書的也很多(比方說金聖嘆和毛宗崗這倆夾帶私貨的大師= =)
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四卷中關於崔沔(音免)中的最後一句是這樣講的——
每朝廷有疑議,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
歐陽修等人編纂的時期,資料相對全一些,而且陋室銘並未見於流傳的劉作之中,而新唐書中對他晚年的評價則是【禹錫恃才而廢,褊心不能無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意指他原本並非心胸豁達之人,老了之後才慢慢的習慣(怨婦情結很重,詩詞中常常有種「人家那麼油菜花為什麼不能重用人家啦嗚嗚嗚嗚嗚~~」心態,以及對當權者的冷嘲熱諷,我看來就是交雜著正義感、才氣和一點酸葡萄)
扯半天該回答LZ的問題了:至少我認為陋室銘不是劉禹錫所作,他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差異是有的,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以一些事件詩為時間點感受下。陋室銘這種張揚的裝逼標榜風不太像他被貶多年之後的樣子....
之所以會這樣流傳,是為什麼的話,我覺得 @曹文雯的答案挺明白的了——以訛傳訛唄,那個時代闢謠可難多了。
最後回歸到之前說的那個梗,其實也很老,但我就是覺得很應景的兩句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你說是泰戈爾寫的還不如說是白岩松呢...張小嫻氣得哭出來。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because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William Shakespeare &
莎士比亞的詩句「i am afarid ,because you say you love me too"是那首詩
首先,莎士比亞寫出這首詩的感覺,跟你今天發現杜甫寫了首詩叫《親親騷貨大寶貝兒》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先不說這打油打到方文山程度的狗血韻,關鍵是他那年代英國人不知道什麼叫「傘」......
所以說以訛傳訛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有關愛情。
建議把問題修改為「陋室銘的作者是誰?」。題主描述中說「真正作者是崔沔」,這樣隨意接受百度的說法也確實是沒有尊重事實。
為反駁而反駁有什麼好處呢,求新更要求實,新說未必是通說,更不能稱為事實。
就是他的本人的
聽學校文學院老師講課,說《陋室銘》作者確定不是劉禹錫,但作者到底是誰還沒有確鑿證據。
我們只尊重事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