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做了太尉,孫權為何「笑之」?

魏略曰:文帝得詡之對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別傳曰: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0.0

先謝郭嘉。

@兮嘉@楊維成@鍾磊 ……你們不會真是邀我來給姬喵喵填坑的吧?……

@姬軒亦 你越來越淘氣了。Q,Q 么么噠。

其實姬喵喵和上面的朋友們已經把事兒說差不多了。
孫權笑話的是賈詡當太尉這個事兒,嘲笑曹丕腦子抽風,找這麼個攪屎棍子當太尉。
而曹丕這麼做,也確實很可能有報答賈詡建言立嗣的意思。

那麼在這裡,我不狠狠黑孫權一下,是不合適的。
對於曹丕任命賈詡做太尉,孫權為何笑之呢?因為丫沒見識。

非議的人不只是孫權一個,當時也有許多人認為賈詡沒有做三公的德行。
以星象來對應,三公是天子旁邊的輔星,應該找德行完滿無可非議的標杆型人物擔任,作為楷模。
理論上講,應該是道德大廈。
這道德大廈在意識形態上有多重要呢?兩漢如果出現異常星象,說明政治有失。
應對的辦法就是策免三公……-_-
換言之,如果治國不當老天爺會以異像表示不滿,那就說明三公德行不足或有虧節。要另選賢明。
而賈文和僅僅靠建議李傕打回長安這一項光輝事迹,就足夠送給天下人挨個砍一刀,天打雷劈了。

所以孫權當然要笑了。
他得大笑特笑,在他眼裡曹丕這是嘬死,生怕沒有天災人禍,活膩歪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尉的位子很高貴。理應用在更有價值的人身上,起到籠絡作用。
賈詡非常低調,根本沒有權力網路。在孫權看來,曹丕這屬於糟蹋東西。

曹丕的三公另外兩個是華歆和王朗,這兩塊料嘛,也就那德行。
華歆在當時人們對他道德操守的評議還是不錯的,王朗也有些博學雅識的名聲。
號稱有良德的華歆後來曾經干過拉著伏皇后頭髮拖出宮殿的事兒。真是道德君子啊。
特別好玩的是,這倆貨都有過在東南當太守的經歷,一個豫章太守,一個會稽太守。

正好這兩天寫過劉表,拿劉表來和他們對比一下。
人家劉景升是光桿刺史,這倆是光桿太守。
人家單騎上任剛到荊州的時候全境叛亂戰火連綿,這倆上任時士民擁戴境內太平。
人家一統七郡造就亂世樂土,華歆則給孫策跪舔,王朗打輸了從蘇州逃難到廣西還被抓住了

和劉表比較,華歆、王朗,虛有其表,名實不符,偽君子真小人。
人家劉景升好歹是搞運動出身,參與過黨錮的牛人。這倆就是公務員擴招後上崗的應屆書生。
說的厚道一點吧,這二位是有美名的草包。裝著大尾巴狼干一些似乎很高尚的行為。
也就是糊弄糊弄老百姓和孫權這樣沒見識的,在實用主義者曹操眼裡,他們也只有名聲可以利用。

找這倆貨做三公,其實倒是無所謂。畢竟是用來裝點門面的,繡花枕頭也堪一用。
和劉備那邊的許靖簡直一模一樣!用法正的話說就是年老無才沒節操,但是很出名。
許靖在劉備圍成都時企圖翻牆逃跑,華歆相繼給袁術孫策曹操跪舔,王朗幹啥啥不成。
然後這三位都位列三公。因為天下聞名,道貌岸然。

劉備非常看不起許靖,為了做樣子所以養著他。
曹操那邊的明白人又怎麼可能看得起華歆和王朗呢。

於是曹丕的三公就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組合。
大毒草太尉賈詡,無節操司徒華歆,低能者司空王朗。
這尼瑪是要亡國啊!

曹丕到底想幹啥?
其實我們先不要管時人的議論,和曹丕的用意。
看看陳壽的意見吧。

不是所有人都說賈詡德行有虧么?
陳壽是怎麼處理賈詡的?他把賈詡和兩個很美好的人並傳,荀彧和荀攸。

荀令君是如美玉般高潔的人物,在當時魅力值高到讓人想喝他泡澡水的程度。
荀彧喜歡玩熏香,所以身上總是香噴噴的。滯留過的地方,狂熱粉絲們會陶醉地嗅他留下的香味。
那時候荀彧的味道被稱為荀令香。禰衡調侃荀彧可以借面弔喪,好看到靠一張臉就餓不死了。
陳壽史評:「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裴松之的評價是:「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比叔叔大六歲。
當時對他的評價,幾乎全是溫良恭儉,賢德忠正這一類,還有為人師表,計謀百出,等。
因為沒那麼多八卦,我就不多說了。

簡而言之,這兩位都是德行完滿,棟樑之才的人物。
陳壽把賈毒草和他們並作一傳,說明什麼呢?在某個方面,陳壽是認為他們有相同之處的。
對荀攸與賈詡的史評,陳壽寫的是:「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良、平之亞,就是張良、陳平那樣的人物。
如果在梁山上,他倆的綽號就會是『賽張良』荀攸和『病陳平』賈詡。

裴松之對此不以為然,覺得漢初謀臣只有張良和陳平,所以這倆不一塊說不合適。
但是他也認為,賈詡應該和郭嘉、程昱放一塊兒。
可是陳壽沒有這樣做,理論上講,賈詡確實和郭嘉、程昱這倆很像,都是一肚皮壞水。
但在陳壽眼裡,他有可以和荀彧比較甚至類似的特質。
是什麼呢?
心念漢室。

張良和陳平是幹什麼的?張良興漢四百年,陳平則是護國平亂,安宗廟,定社稷。
賈詡干過什麼事兒,可以跟陳平相提並論?

董卓被暗殺後,王允打算清洗西涼餘黨。李傕等人嚇尿了,打算逃亡。
賈詡這時候告訴他們,你們要逃了,一個亭長就能把咱全辦了。打回長安給老董報仇才是正路。
李傕一拍大腿,心說對啊!攻打長安,打爆呂布,逼死王允。
這就是在當時人眼裡,賈詡最大的惡行。

咱們思維發散一下,要是李傕真跑了,後面會咋樣?
王允、呂布這批并州人,和袁紹為首的中原諸侯會怎麼相處?
沒有涼州軍強大的武力作為威懾,早就不把漢室當蒜的袁紹和袁術會怎麼著?
董卓死後王允和呂布不和,王允自己又缺乏人望,不懂團結群眾。和關東諸侯的局勢會怎麼發展?
天子劉協是被董卓擁立的,如果落到早就有試圖另立新君的前科的袁紹手裡,會是什麼下場?

腦補太多沒用,事實上,我想說的是,賈詡的打算和他之後的行為,證明賈詡是想保護天子的。
賈詡是涼州武威人,和西涼軍一個出身。
在他把李傕、郭汜帶進長安後,這兩個人在一段時間內,還是聽賈詡管的。

因為攻下長安,李傕想要讓賈詡封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
後來又要他當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
幾次固辭不受,最後終於「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獻帝紀》:「郭汜、樊稠與傕互相違戾,欲斗者數矣。詡輒以道理責之,頗受詡言。」

後來賈詡母親亡故,賈詡很可能去官服喪了一小段時間。
等他回來的時候,李傕和郭汜已經在長安城裡打起來了。
李傕曾經打算把皇帝拉到軍營里圈養,賈詡著急忙慌地勸他:「不可。脅天子,非義也。」
但這時候的李傕已經不聽賈詡話了。

後來張綉問過賈詡,局勢都亂成這操行了,為啥不跑。
賈詡說:「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當時李傕找了一批羌胡僱傭軍來壯聲勢,結果把天子皇宮裡的女眷許給人家當傭金了。
劉協很害怕,就和賈詡商量這事兒。
賈詡偷偷把傭兵頭頭請去赴宴,又開了一張更大的空頭支票,又把他們忽悠走了。
順便來削減了李傕的兵勢。
甚至多次在李傕的屠刀底下救了天子臣屬的小命,凡此種種。

看賈詡的言行,根本是個大漢忠臣。
我個人猜測,他可能真的是有心要安宗廟,定社稷的。
董卓、李傕、郭汜這一批人,都是純粹的軍人。好狠斗勇,驍武善戰,但是沒什麼政治頭腦。

捏住天子後,怎麼處理朝廷的大小事務,他們是一腦袋漿糊的。
就必須依靠賈詡來處理這些事物。
賈詡也許小看了這些軍人的暴戾,或者太高估了自己對他們的影響力。
試圖通過控制這些軍人,對心懷異志的諸侯形成威懾,再利用潛移默化的影響,保護天子。
運氣好的話,沒準就興復漢室了呢。

在後人眼裡,賈詡這似乎是一件與虎謀皮的傻事兒。
但事實證明了,天子一旦落到曹操或袁紹這種熟悉宮廷遊戲有政治智商的軍閥手裡是什麼下場。
某種程度上說,比在李傕手裡更糟糕,更憋屈。
好歹李傕好忽悠啊!董卓不也是靠一場政變就搞定了么。
但想用同樣的手段搞定曹操、袁紹,根本是痴人說夢。

我想賈詡在那個混亂的局面里,可能靠自己的智慧判斷出了一個他認為對漢室危害最小的情況。
並促成了他的這種設想,試圖控制軍人,保護天子,實現自己的抱負。
可惜後面發生了太多預料不到的情況,所圖不成,只留下一個文和亂武的罵名。

在看透李傕、郭汜的狂亂後,賈詡沒有再猶豫,迅速協助天子出逃。
出天子,祐護大臣,詡有力焉。
「老臣只能做到這裡了。」
之後在亂世中算無遺策的計謀,精巧詭詐的布局,可能只是一個失意忠臣苟存於亂世的無奈之舉。

我大膽猜度一下陳壽的用心。
可能他也是這樣覺得,賈詡是一位心存漢室渴望報效天子匡扶國家的忠貞之士。
所以將賈詡與高潔的王佐之才荀彧並作一傳。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荀彧是這樣做的。
情知漢室光復無望,心灰意懶的賈詡為了自保,則「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
當年面對李傕指向朝臣的屠刀,挺身而出,高聲呼喊「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的忠臣。
最後只剩下一個毒士的名聲。

賈詡配不配做太尉?
罵死陸遜、火燒張昭、流放虞翻的孫權有資格做君王嗎?

說說曹丕的小心思吧。
這傢伙是個多愁善感的文人,奸詐狡猾的政客,真誠懇切的朋友,缺情少義的哥哥。
他任命賈詡做太尉,到底是什麼目的,很難揣測。
是不是真為了報答立嗣的恩情?還是因為當年賈詡跟他說的一席話?
還是他看出了賈詡的本質?又或者把賈詡和華歆、王朗並列三公,單純是為了羞辱他?

咱們看看賈詡和華歆、王朗的籍貫。
賈詡,涼州武威人。
華歆,青州平原人。
王朗,徐州東海人。
這三個人都是地方名門,算不上大豪族,但也都是士人。王朗更是經學傳家的知名儒生。

眾所周知,最支持曹操的是豫州與兗州的士族。
雖然三公在當時只是裝點門面用的高職稱,沒什麼實權,不過讓三個邊緣人充數,是什麼考量呢?

猜測一下,曹丕是在賭氣。
曹丕是個公認不似人主的帝王,經常意氣用事。
而且非常小心眼。

我個人認為,曹丕與潁川士族們,關係並沒有那麼融洽。
帶頭提議九品中正制的潁川人陳群,這套制度的直接得利者是他們這些世族高門。
直接導致兩晉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狀況。
你們猜猜,掙吧著總試圖集權的曹丕同學,打心眼裡真的會待見這玩意么?

用一個旁邊的栗子來論述一下這件事。
其實對曹丕奪嗣出力最大的不是賈詡,也許賈詡的建言有最後打消曹操疑惑的作用。
但在奪嗣過程中,真正為曹丕出謀劃策,提供合理意見,幫他打造個人形象的是另一個人。
這個人也許是曹丕這輩子最好最親的朋友,吳質。
吳質和曹丕都是大才子,氣義相投,情同莫逆。

曹操征漢中,曹丕曹植哥倆一起送行,曹操讓曹植念首詩壯行。
曹植張嘴就來,言辭華美大氣,曹操聽的很高興。
曹丕有點著急,他知道寫詩弟弟比較強,就偷偷拉吳質袖子,問怎麼辦。
吳質說,老爹出去打仗涉險,這時候表現孝道比較容易拿分。
等曹操要曹丕表現一下時,曹丕眼裡滾著淚水,抽咽著囑咐老爹保重。
此舉集中了老曹疲憊蒼老的心。

《古文觀止》裡面有一篇《與吳質書》,記載了三封曹丕寫給吳質的信。
曹丕的文章寫的比詩好,這三封信寫的情深意切,言辭真摯動人肺腑。
我特么就沒見過給朋友寫信寫的這麼像情書的。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閒設,
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皦日既沒,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淒然傷懷。余顧而言,茲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方今蕤賓紀辰,景風扇物,天氣和暖,眾果具繁。時駕而游,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託乘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丕白。」

普通話:「季重你好嗎?!你在那麼遠的地方別累著啊!嗚嗚嗚~我好懷念咱們一起在南皮玩的日子口牙!又讀書又玩桌游,聊天談心,交流音樂,出去吃好吃的,還一起去玩水。日以繼夜的呀咱們就在一起,可那會兒夜裡吹起涼風,聽到胡笳輕輕的悲聲,我就難過,跟大夥說這麼快樂的日子恐怕難以長久,大家也都同意。現在我們果然分別天各一方了!嗚嗚嗚~~~」……好吧,實在太肉麻了,我寫不下去了。-_-lll

很有趣的是,曹丕這麼親的好朋友,對他奪嗣有大功的吳質,一輩子沒當多大的官。
曹丕在世的時候,吳質最高的官位就是個雜號將軍,督河北諸軍事。
為什麼呢?
吳質字季重,兗州濟陰人,寒門

這位起自寒門的才子吳質,對潁川大族的態度是什麼呢?
後來曹睿時吳質為侍中,剛剛親政的曹睿問起吳質對錄尚書事的司空陳群有什麼看法。
「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陳群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
這是吳質的回答。結果就是曹睿下詔督責陳群,把他批評了一頓。

吳質能得以見用,完全因為他是曹丕這個洋溢文人氣質的傢伙的好朋友。
因為私交好,所以排除萬難,曹丕才能給他安排一個軍職。
所以吳質本人是完完全全沒有任何政治根基的。
惱怒於豪族對他這種寒門出身者的排擠,吳質在曹丕在世時與這些高門子弟多所交惡。
後來吳質去世,因為得罪潁川陳氏這些大族得罪的太狠了,被給了很糟糕的謚號。
謚『丑』侯。
除了和曹丕詩文相合,偶爾仗勢欺人,發發牢騷得罪人,給陳群穿小鞋,吳質啥也沒幹過。
給這種惡謚,有點欺人太甚。

而吳質的對潁川陳氏的態度,也許也能稍微透露出曹丕的傾向。
雖然曹丕和陳群交情也不錯,但因為他們曹家要靠這些士族支持,這種交情有多真誠就很難說了。

綜上所述,對曹丕任命三公時的心態,我個人的推斷如下。
他完完全全是賭氣,為了噁心人……

三公雖然權力不大,但是非常尊貴。
楊彪四世太尉的身份,在那個時代光是聽一聽就令人想拜倒。
這麼有面子的東西,那些好面子的豪族名門,自然是望穿秋水。
曹丕把這三件寶器,給了三個遊走在魏晉門閥家族網路邊緣的人。
是何居心?不言而喻嘛。=,=

「你們不是牛逼嗎?你們不是大族嗎?這仨超然又尊榮的職位,我就是不給你們!」
「木哈哈哈哈,大毒草太尉,無節操司徒,廢草包司空,給他們也不給你們!氣死你們!」
「呸呸呸呸呸,爺是皇帝,反正是仨沒什麼實權的職位,你們好意思搶嗎?來呀來搶呀,就不給!」
「季重,他們不是欺負你么?哼,我呀,也不會要他們快活。」

及文帝崩,質思慕作詩。
曰:「愴愴懷殷憂,殷憂不可居。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躕。念蒙聖主恩,榮爵與眾殊。自謂永終身,志氣甫當舒。何意中見棄,棄我歸黃壚。煢煢靡所恃,淚下如連珠。隨沒無所益,身死名不書。慷慨自僶俛,庶幾烈丈夫。」

——————————————

@姬軒亦 我一個不留神這答案寫了三個多小時!你賠我!QAQ


謝邀。

簡單的回答:
孫權笑的不是賈詡這個人,而是賈詡當太尉這個事。
深一點的回答:
他笑的還不只是賈詡當太尉這個事,而是曹丕一登基就讓賈詡當太尉這個事

慢慢說。
賈詡之為人,大家都知道。論聰明,全三國未必有人敢說勝過。自己輔佐過的主子紛紛完蛋,但獨善其身,最後位居三公,活到七十七歲,完美。
但他做的事兒,都不能說太光明正大。輔佐李傕郭汜破長安,手段很高明(煽動西涼),但結果不美好;跟了張綉,謀了曹操好幾把,最後在關鍵時刻站對位置,讓曹操都感嘆「使吾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曹操後期的謀主,挑撥離間了馬騰韓遂聯軍,諸如此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賈詡無愧於這兩句。他了解人心,了解人心的幽暗和脆弱之處,於是利用之。曹操之所以欣賞他,欣賞到不計兒子、侄子和典韋死在他手裡,就因為曹操自己也是個超級現實主義者。

但這樣的人,這樣一個只講利益,不談立場的人,裴松之都認為荀彧荀攸品格比賈詡高太多,(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這樣的人,做謀臣則可,做太尉,名列三公之一?

司馬懿說過:「三公之官,聖王所制,著之典禮。」漢末雖然天下紛亂,但三公到底還是得有范兒:
古之三公,坐而論道,內職大臣,納言補闕,無善不紀,無過不舉。」

蜀漢一度用許靖做太傅。這位爺其實只擔個虛銜。為什麼還讓他擔這個?就因為三公得有好名聲,好操行
你覺得這很官僚,很虛偽,但官場就是這樣,鍾繇華歆王朗這三公當然也不是什麼善茬,但至少門面上過得去。

賈詡去當太尉,就像讓FBI老大去當美國國務卿,就像讓戴笠或毛人鳳去當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們的能力可能勝任,但有些事,不能擺檯面上。

更重要的一點。題主提了這句:

魏略曰:文帝得詡之對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

知道什麼意思不?

話說,曹丕如何做的太子呢?這裡的典故深了: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翻譯:
曹操問賈詡立嗣的事兒——曹丕和曹植斗得很厲害啊——於是發生了以下對話:
曹操:問你你不答,幹嘛?
賈詡:正想事兒呢,沒法回答。
曹操:想啥?
賈詡:想袁紹、劉表父子呢(袁紹和劉表都是因為沒有立長子,導致一塌糊塗最終滅族)。
曹操大笑,於是定了曹丕做太子。

換言之,曹丕這太子位乃至帝位,是賈詡那兒來的。
而曹丕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讓賈詡做太尉。


這在漢朝叫什麼呢?
以市道交,像交易一樣:你對我好,我就回報你,不惜以三公之一的官位來回報你,哪怕你其實不適合這職位。
而以市道交,在那個時代,是短視小人的玩法。

做個對比:
《水滸傳》里,林沖火併王倫,助晁蓋得了梁山泊;晁蓋拿了大權後,雖然讓林沖坐交椅,但推來讓去,還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前三把交椅,林沖第四位——這其實也是一種走形式。
而曹丕的做法,就等於是晁蓋一坐頭把交椅,就讓林沖坐了第二位——赤裸裸的利益交換,你幫我搞定位子,我就給你利益。毫無朝廷章規典紀,連個山寨都不如
所以,孫權怎麼能不笑呢?


賈詡同志號稱毒士,專業坑爹二十年。。。。這個賈太尉的黑歷史隨便一百度就有。

問題是,這事兒背後還有事兒。

三公中的另外二位華歆王朗,也不是啥好人。

王朗同志早年和華歆逃難的時候,有個人非要上船,華歆比較黑,不讓上,王朗裝好人,讓他上來了,結果走到水中間賊人追來,王朗同志就打算把這人一腳踹下去。。。。情何以堪。

華歆同志也不是啥清操之士,早年漢獻帝去長安,他就耍奸不去,先投袁術,後賣豫章,司馬光還噴過他。後來北上投曹,做了一把秀,這種人矇騙老百姓還可以,但是在管寧這種人眼裡,就是一渣,參見管寧割席的典故。

記得當年有位師長讀到這裡,看到曹丕的三公是這仨人,還沒看到孫權評價就仰天長嘆,曹丕這都是什麼品位啊。。。

請@沃金大酋長做深度剖析。


單純提供另一種視角。

王黨曹操收束門閥,軍職曹氏宗親為主,五子良將為輔,門閥世家難以指染,相對應的,給門閥的籌佣就是文官系統。

文官系統幾大世家,潁川、譙沛、司隸、關西。

曹操二子爭位,潁川系中立觀望,所以不褒不貶,陳群接荀彧的班,尚書令。

譙沛部分勢力如丁氏,支持曹植,曹丕上位後,直接出局。

司隸兩楊支持曹植,也出局,河內司馬押寶曹丕,賭贏了,跟著曹丕水漲船高。

關西應該是比較徹底的支持曹丕的,所以關西士人是門閥中唯一位列三公的,但在曹魏中真正的代言人是鍾繇,鍾繇被曹操打壓,所以曹丕把賈詡扶正,暫時安撫關西士人,等到鍾繇被洗白,太尉的位置還是鍾繇的。

王朗、華歆比較獨特,不屬於曹魏主流門閥陣營,但資格很老,三公的位置給他們,既不給門閥口實,王黨們又很放心。


孫權為何笑之?因為孫權知道賈詡是個什麼樣的人,但是就是因為了解賈詡,孫權才沒有笑賈詡,而是笑「之」。

像@jeremy說的,別總拿賈詡道德品行、有什麼黑歷史說事。在三國時期沒有什麼好人壞人,誰都有自己的目的,誰都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爾虞我詐過,要想評誰戰爭時期道德高那就只能去春秋時期找了。賈詡的確投靠過的人都是世人眼裡的壞人、暴君,但每個人的機遇都不一樣,賈詡可能開始就沒那麼好的機遇遇到一個明主。陳宮道德高尚、志向遠大呢,但不也投呂布之門下了么。賈詡多次換主,別的不說,至少賈詡不管給誰當謀士,當他出謀劃策的時候都是給自己主公做出了最合理的分析,指出了最好的選擇;他不出計策的時候也沒故意害過自己的主公。他出計攻曹也好、降曹也好都是出於對當時形勢的理性分析和判斷,他不是感情上朝秦暮楚。就算看三國時期「道德王」劉備,他靠誰得的益州,沒有法正、張松等人的「幫助」能那麼順利嗎?你說賈詡和法正張松比,誰更沒節操?退一萬步講,賈詡怎麼也比華歆王朗道德方面強吧,為啥孫權連賈詡一起笑之呢。

論智商,論才能,論貢獻,賈詡都當得起這個三公之職。但論價值觀、論人生目標、論理想,賈詡當這個太尉就不太合適了,這才是孫權笑之的原因。他笑的是曹丕不識人,不會用人,他笑曹丕笨被賈詡的假象騙了,他笑的不是賈詡,是曹丕。賈詡他人生理想從來就不是為國為民,他的確沒那麼高尚,他就是一個縱橫捭闔的術士,說好聽一點他重在明哲保身,說難聽一點他就是非常自私的一個人。不知是賈詡的經歷塑造了他的價值觀和小心謹慎的作風,還是他的價值觀決定了他侍主的經歷。賈詡特別在意自己的利益和安危,但是他也有著很強的職業精神。在他分內的事他絕對會盡職盡責的做好,出什麼謀略怎樣的計策都是一等一的,但是出了分內之事,他絕對是自我利益優先。你要問如果兩者衝突了怎麼辦?那就是賈詡的高明之處,總能用他的智慧化解矛盾,將兩者利益關係達成平衡和統一,詳見張綉降曹、曹丕曹植爭位、賈詡對後代的教導。作為主公背後的謀士這樣是可以的,但是作為太尉,國家的頂樑柱,這樣的人就不合適了。一個創業團隊之中,頂樑柱是為大家樹立理想和遠大目標的人,如果讓一個光有能力但是沒有創業理想的人做頂樑柱,這個創業團隊短期困難能解決,但長期目標方向一定會出問題。

孫權作為在少年就獨領江東才俊共同打拚的一代賢主,識人用人之事早就看透了,他笑的就是曹丕識人用人的稚嫩。


======================================================================
我看了大家的評論,想說幾句題外話。

我看到好多人都把話題重點引到孫權了身上,這的確也是考慮問題的一個角度。但是我覺得大家在評價一個人,尤其是歷史人物的時候,多有點敬畏之心。我們可以評論這個人的功過成敗,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好壞,但是別一口一個碧眼老兒、渣權的。我不是單單指對孫權或者賈詡,其實能做到千古留名的人(而且又不是專做壞事或是生來就是天子的)都算是人中龍鳳了。即使他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有性格上的缺點,有思想上的局限,我們有清楚的認識和客觀的分析就可以了,甚至帶點戲謔的調侃也可以,畢竟人無完人么。但是我們沒必要用侮辱性的或者人身攻擊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當然如果是和他們等量級的或者同時代的隨他怎麼說都可以),作為後人的我們嘴上還是要留點德的,心裡還是要多點敬畏的。


不必托後世言,徑直分析史料即可:

《三國志》以荀彧、荀攸、賈詡合傳,評曰: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易言之,就才能而言,荀攸與賈詡同類。試想,倘若荀公達任三公,孫十萬敢笑么?

裴松之在陳壽答案下吐槽: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餘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魏氏如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編程、郭之篇,而與二荀並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別之宜也。

這意思便是賈詡雖與荀攸才能相類,人品卻有天壤之別,有何德何能混跡於二荀之列,應當滾去與程昱、郭嘉為伍。

順藤摸瓜,去看看這躺槍的二位是個啥情況?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很有趣,程昱程仲德先生也幾乎為三公,惜乎有大樹十字坡前科,慘遭拉黑。另一位郭奉孝先生固不待言,向以不治行檢著稱。換句話說,這二位都是有才無德的典型。賈詡先投董卓,又投李傕、郭汜,又投段煨,又投張綉,末了投曹操,一生東倒西歪,謀身不謀國,引兵入長安一出,鬧到關中千里無雞鳴,論黑料,程、郭瞠乎後矣。既然程昱德望不足被拉黑,賈詡半路出家,於曹魏之貢獻尚不如程某,有何德何能忝居太尉?

當時事歸台閣,尚書台才是權利中樞,三公原本就是牌位,可以有德無才,甚至有虛名而無才,如蜀漢之有許靖,天下名士修好唯恐不及,這方是任官正道。曹丕同志反其道而行,口味不可謂之不重。若天可憐見,程昱多兩年壽,再看我大魏朝廷,排頭三位,有分教:一為五姓家奴董太師舊臣,一為易牙後身人肉鋪掌柜。只見得威風凜凜,官貌堂堂,孫十萬聞之,一笑三遺矢矣。


不知道諸位生活有見過或聽說過這麼一種人: 明明工作能力很強,人際關係也不錯。可就是每次準備在工作在事業上大展拳腳之時,生意不景氣了,項目丟了,公司破產了。並且每每還就是非戰之罪,算來數去責任都輪不到他,而冥冥中彷彿註定要克項目克公司。

聽說老曹家把賈詡升了高管,孫老闆也不知怎的,就是會心一笑。


建國伊始,老毛讓康生當了國務院總理。斯大林難道不笑?


就是人品(名譽)問題,和能力無關。
上面強作異論騙贊的諸位大V們知不知道曹丕任用的另兩個三公是誰?
司徒華歆、司空王朗。
如果說以賈詡之才,尚因「能力」不足任三公,敢問王司空又有何作為?
還有劉備捏著鼻子任命的翻牆司徒,又有何能力可言?
孫權不笑許翻牆,不笑王折飯,唯獨笑賈詡,這笑的是能力還是名譽不是一目了然的么。
三公虛職,屬於對聲名卓著有道長者的歌頌型職位。重點從來不是能力而是名譽,是風評,是正能量。所以許靖、華歆、王朗之流名大於實的模範知識分子做三公,符合當時的價值觀。而賈詡這樣能力很強,但德行不顯,名譽欠佳的人做三公,就會招來嘲笑。曹丕任賈詡為太尉,以時人看來,純屬亂來,是酬功。實際上,曹丕自己也變相承認是酬功。後來鍾繇當上相國後,曹丕對鍾、華、王組成的新三公團體非常滿意,熱情地自我讚美道:哥真是用了一群偉人啊,後世恐怕是趕不上嘍。完全無視了賈詡。
三公地位尊崇,原則上沒有合適的人選,寧可空缺。曹丕用這樣的職位作為禮品獎勵給奪位時幫自己說話的賈詡,被孫權嘲笑,不亦宜乎?


賈詡名聲在外不怎麼好,那是因為在古代,忠君衛國是一個根本道德因素。賈詡的計謀則大多數是為自己打算偏多。戰亂社會,哪有好人壞人?


反攻長安的主義是他出的,但是禍亂長安的人並不是他,反而保護了一些漢臣。亂世自保,有什麼過錯。況且當時的漢朝也是該亡了,民不聊生不至於,卻也不是清明天下了。


張綉降曹的主意是他出的,但是除了降曹,張綉還有別的出路嗎?就他的腦子和實力,降曹不能說是最佳策略,但也算上策。降曹會被逼死,不降曹呢,曹操會放過他嗎?


他降曹最大的收益人是曹操,曹操為了收攬天下人心,厚待張綉是必然的措施。曹操手下沒有一個傻子,願意投降曹操的那麼多,說明曹操的口碑在當時還是不錯的。曹操對賈詡勸張綉投降說過一句,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賈詡正是抓住這個心理,才料定張綉會得到禮遇。你說張綉後來被曹丕罵死?當初害死曹昂的計謀也是賈詡出的,為什麼賈詡沒事兒,因為曹操是個明白人,張綉對他用處不大,他手下的大將很多,不缺張綉一個,但是像賈詡這樣的謀士卻不多,在曹營能和賈詡並論的就是荀彧了,荀彧是身在曹營心為漢,賈詡則是跟誰,為誰出謀劃策。那賈詡當初有沒有想到呢,這個真不確定,曹操有可能會一輩子裝下去,有可能會一統江山的時候殺了張綉,對張綉來說,無論選擇降曹還是降袁,最後都是一個死,降曹還能得禮遇,還有可能得遇明君,兩害相權取其輕,這個計謀不能說沒有為張綉考慮。


至於張綉後來的結局,他能多活那麼長時間,還享受了那麼好的待遇,都是賈詡的計謀幫的忙。


後續賈詡也提議讓曹丕休養生息,再圖天下,但是人不聽啊。

歷史總是有偏見的,站在漢王朝的角度,看劉備或許真像個好人,曹操是個亂臣,孫權是個佔據一方的土匪。如果站在賈詡的角度,考慮一下,長安之亂,他可以料勝負,卻未必能料到那倆二逼做亂。發現錯誤之後儘力保護漢臣,也算彌補了。張綉降曹,他可以料到張繡得到禮遇,卻沒辦法保其一生,況且這對張綉確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他不是一個帥才,只能依附於某個勢力發揮將才。曹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

添加一點兒,分析下張綉殺曹操那一段。

起因:曹操收編了他的軍隊不說,敗了嘛,曹操收編了他的嬸子,這個有點血氣的爺們兒都忍不了吧。PS:明擺著欺負張綉,老子打敗了你,把你嬸子收編了,怎麼的?

張綉必然要反出曹營,殺曹操,剛剛打敗,張綉直接刺殺,肯定不可能了,典韋在。張繡的兵想調集到城裡,必然經過曹操的營帳,曹操手下肯定不允許,結果肯定只有一個,再敗,張綉死,賈詡未知。

這個時候,賈詡出主意,就是現在的歷史。或者他勸降,讓張綉忍下嬸子被收編的事。哪種是謀士應該做的?

有人說這是賈詡安排的。賈詡就算算無遺策,怎麼會想到,曹操剛剛納降,就收編降將的嬸子,這不是一個梟雄應該做的事兒。

再者,賈詡完全可以直接投降曹操,告密張綉覺得受辱,要殺曹操。

這些他都沒有做。而是幫助張綉謀划了這次謀殺。並且殺的曹操慘敗。

這些以後曹操也可能找他算賬,畢竟計謀是他出的。咱們知道,曹操後來沒殺他,不代表沒有這種可能性。賈詡被稱作毒士。個人以為不妥。


============================================================================================================================================

寫了很多關於賈詡的,跑題了

回來補充一下

說實話,對於孫權為毛要笑,這個真不知道,孫權又沒說啥,就是笑笑。普通人的笑我都看不明白,別說一個死了那麼多年的人了。

不過出處的這個荀勖,荀勖這個人非常有意思,歷史上的荀勖是什麼樣,只能從一些書籍的隻言片語中猜測

一、荀勖依附賈充,賈充要被外派,咋整?當時的太子司馬衷還沒有娶媳婦,荀勖就說賈充之女賈南風「才色絕世,若納東宮,必能輔助君子,有《關睢》后妃之德。」這是赤裸裸的欺詐啊,賈南風此人「性格嫉妒、相貌醜陋、膚色黑並短小」,這都能給說成才色絕世!難怪被譏為佞媚之徒。
PS:後來,賈南風又將司馬衷懷孕的妃妾打流產(這麼二逼,荀勖也真敢誇),司馬炎大怒,又被荀勖勸下來。

二、司馬炎聞太子司馬衷昏庸無能懦弱,司馬炎讓荀勖觀察司馬衷,荀勖回報,太子有德行。

三、荀勖由領中書監改領尚書令。荀勖因任中書監己很久,專管機要之事,現在改任尚書令,像是被削奪了權力,十分不高興。任尚書令時,對令史以下的人作出審核,凡見有人文法上有問題,或不能決斷處理事情的疑點,都一律革職。(摘自維基百科)

由此觀之,荀勖此人的話,可信度並不高。
PS:觀裴松之的言論,對賈詡有很大的偏見,陳壽將賈詡與荀彧、荀攸並列稱有良、平之才。裴松之也是大為不滿。


荀勖別傳我沒看過,如果有人可以解讀一下前後文,或許可以看出動機。希望知乎的才子,對這塊兒研究比較多的達人,可以幫忙貼出前後語境。以便大家理解


真是一堆不知所謂,胡說八道。

為什麼笑話賈詡?華歆、王朗什麼人?海內名望的名士巔峰。

賈詡什麼人?涼州出身,後漢涼州出身算什麼玩意?二等公民都還是往好了說。

二等公民和天下名望巔峰平起平坐,孫權能不笑話?

扯一堆什麼賈詡超厲害,華歆、王朗不咋地,看歷史是你玩三國志遊戲?誰數據高誰就應該上天?或者說你怎麼就以為王朗、華歆是個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認識張儉不?張儉得罪宦官後出逃,民間聞得張儉乃名士,爭相庇護張儉,朝廷追責,前後族滅數十家,地方殘破,民間卻依然維護張儉,另一位名望巔峰的孔融就是在此事件中全家老小一起爭先恐後求代替張儉去死而天下傳唱。後漢名望的威懾力到底得多無解?

換言之涼州三明厲不厲害?張奐掃討三州胡患,卻上書不求封賞,只求用此元勛換一個非涼州戶口。段熲靠依附宦官得以榮升太尉,結果卻是【在位月余,會日食自劾,有司舉奏,詔收印綬,詣廷尉。時司隸校尉陽球奏誅王甫,並及熲,就獄中詰責之,遂飲鴆死,家屬徙邊。】

再換一個涼州巔峰董卓,看看他權傾天下後,有幾個人看得起他?

同樣出身涼州的賈詡,和華歆、王朗並列三公,被孫權笑話,得多奇怪?


沒想到被邀,謝謝了先!

看了前面幾位的回復,都是熟臉啊,答案已經很詳細啦,居然還有么么噠的,讓小朋友們情何以堪啊。。。

我喜歡知乎,就是喜歡大家可以展露你或專業或多彩的想法,於是我也再來啰嗦兩句。

針對 @兮嘉 的問題,我以為 @鬼狂歌 的回答是比較肯切的,很有邏輯性荀勖眼中孫權的笑,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孫權是不是真笑了我們不知道,可能還是荀勖兄跟皇帝玩的心眼,找的假證。假設真的笑了,孫權這笑也可能有另一種意思,深以為然。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得先來看看太尉是怎麼回事。

漢光武當初行大司馬事,到河北招撫,才有了絕地反擊,光復漢室。後來,光武更大司馬為太尉,由太僕趙熹擔任,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總領六卿。太尉所領為衛尉、太常、光祿。由此沿革和職責,太尉是掌兵權的,在三司中位置很重。不過到了漢季這種情景已經變了很多,像曹操他侈曹嵩這樣的花點錢都能買個太尉,說白了這太尉已經沒有實際價值,相比何進的大將軍,真是就是個擺設。如果是把這樣一個擺設送給賈文和,我覺得這種對功臣的回報未免也太廉價了。

從曹操開始置丞相,廢三公,大權獨攬,這在戰亂時是有利於集中權力,尤其是掌握兵權的。吳蜀也實行丞相制。曹二世繼位,很快恢復三公制,重設了三公,就是大家所知的太尉賈詡,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另外注意別置大司馬,以大將軍曹仁行之。後來擔任大司馬的是千里駒曹休和曹真。這下就很明朗了,天下未定,最最重要的權力,曹二世還是要牢牢掌握在曹家人手裡,不管是哪的大族,你也不能染指,而曹家人直接受皇帝領導,皇帝的權力集中而有效,想御駕親征就御駕親征。這一點想必曹二世清楚,孫權心裡也明白,賈文和更不會糊塗。孫權之笑,於心有戚戚焉。因為不久之後,孫權也是這麼乾的。

繼曹二世之後,孫權稱帝,這不得有個好丞相。大家想這論德望,論才能,論地位非張昭莫屬啊,結果呢結果呢,孫權就弄了個老好人顧雍,這傢伙還一氣當了十來年。而且從陸遜之後就沒有大都督這號人物了,權力被收回,孫權重新掌握最核心的權力。當老闆真的沒有一個是傻子。就連劉禪也一點不昏庸,諸葛亮一死,立馬把丞相一分為二,軍權和政權分開,都得聽皇帝節制,皇權得到最大保障,要不然也不能老扯姜維的後腿啊,夠不著啊。


補充一點——曹丕自己說:「家兄孝廉,自其分也。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明言曹昂若不死,帝位輪不到自己;又對張綉說:「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張綉因而自殺。但賈詡為張綉之謀主,曹昂也可算死於他手,僅因為在立嗣的關節口上幫了曹丕,甫登基即首立為三公,殺兄之仇也不講了,舛謬如此,確實可算得寡廉鮮恥之尤,孫權豈能不笑。


哈哈哈哈哈上面高分答案。。。。。。。。能再幼稚點嗎?酸不酸

我就來評一下上面這些答案吧,看歷史最重要的是格局和背景,就事論事那就聊章子怡就行了,聊什麼三國。至於這題的答案,還是 @陸壞熊 的角度有看頭

1.亂世里談政治正確是不是有點幼稚啊?三國大規模的群雄混戰很大部分是賈詡策劃的,這是什麼能力?這種人不應該是他順主,而是主「任」他。所以在哪兒他都能混。

2.所謂人品道德只和野心目標對應,奪天下的格局裡,術和道的標準難道還真玩儒了?批賈詡人品的,屌絲邏輯在這種大場面不適用好么。要是比人品,郭嘉人品好?難道興復漢室就是人品好?

3.什麼人是牛逼人?首先懂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料,其次謀人、謀國、謀天下。賈詡佔全了,這方面也就張良和陳平能PK一下。

4.還有說曹丕和賈詡做政治交換的,太婦人了吧?格局決定一切,政治權謀在曹氏集團里,誰能和賈詡比?不用賈詡難道用你?

5.說賈詡影響曹操立嗣,怎麼不想想賈詡怎麼教育曹丕要積極向上遵從子德的?至於曹操和賈詡的對話,不過是兩個聰明人演戲罷了。至於曹丕感謝賈詡,還不如說曹丕感謝他爹。

6.至於孫權笑,有什麼可糾結的?一個自己後宮子嗣都收拾不利索的人,他笑不笑有什麼需要重視的?


我覺得還是要分析這個笑字。文言文的笑與呵呵的意思相差太大


以下內容首發貼吧
一句話讀史_鄧艾吧

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來源:三國志賈詡傳裴注引荀勖別傳

前後文: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
【裴注】
魏略曰:文帝得詡之對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
荀勖別傳曰: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這裡我提出一個觀點,孫權對於三公的任用理念和曹丕有偏差,導致了這次「笑」。
賈詡投靠曹操後,得到的官職是空銜冀州牧、留參司空軍事。建安十年,曹操任冀州牧,賈詡因而轉任太中大夫,直到曹丕即王位後直接擢升為太尉。賈詡在這十多年中,長期任職虛銜,卻在曹魏帝國建立後成為了百官之首的太尉。
同時期的孫權在三公級官員的任用上是怎麼做的呢?
吳王國首任丞相孫邵歷任廬江太守、車騎將軍(孫權)長史,第二任丞相顧雍歷任會稽郡丞行太守事(孫權為會稽太守)、XX將軍(孫權)左司馬、大理、奉常、領尚書令、太常。都是官職系統中地位最高的實職官員之一(除去在外領兵的將軍)。其後的幾位三公級官員呂范、陸遜、諸葛瑾也俱是從高級實職官職晉陞而來。孫吳的三公級官員是掌握實權的。
而在曹丕這邊,高柔傳有:「魏初,三公無事,又希與朝政。」曹丕壓根就沒打算讓三公成為丞相那種掌握決策權的真宰相職位,任用履歷過硬的實職官員擔任三公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曹丕即位前的太中大夫賈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在他出任太尉的消息傳到孫權那之前,孫權恐怕都想不到曹魏還有這麼一位高級官員。
現在有些人開上帝視角,再加上人言影響,總以為大毒士賈詡亂長安之事早就名滿天下了。其實在建安末年的江東,他恐怕在曹營名不見經傳。
於是,再加上孫權自己對於三公的任用理念與此事相悖,孫權就笑曹丕的這一太尉的任命了。

至於荀勖:
解釋一,他只是在例行裝逼推辭罷了,歷代受命擔任三公者,多有推脫的。
解釋二,他根本不想做司徒。
荀勖傳:以勖守尚書令。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及失之,甚罔罔悵恨。或有賀之者,勖曰:「奪我鳳皇池,諸君賀我邪!」
他從中書監調任尚書令都能說出這種話,更不用說去做徒負虛名的司徒了。
解釋三,他和賈詡一樣,實職官位資歷有所不足。中書監一職在幾十年前曹丕草創之初秩位甚卑,雖早已權重,但官職本身的地位還是不足。尚書令仆和九卿中地位較高的幾個職位才是名正言順的三公候選。

參考:三國志武帝紀、文帝紀、賈詡傳、高柔傳、吳主傳、顧雍傳等,晉書荀勖傳


牛輔遣李傕、郭汜、張濟、【賈詡】出兵擊關東,先向孫堅。堅移屯梁東,大為傕等所破。堅率千騎潰圍而去。——《後漢紀》

當年賈詡爆過孫堅,孫權嘲笑賈詡以尋求心理平衡。


馬伯庸的歷史散文《宛城驚變》就可以拿來回答這個問題。

它講了一個腦洞大開但又能基本自圓其說的陰謀論。即:

卞夫人為了弄死曹昂好讓曹丕上位做太子,在曹操帶著曹昂討伐宛城之前,就暗中與賈詡勾結,希望借賈詡之手除掉曹昂。

這個計劃確實完美地執行了。曹昂死了,但是,事情沒那麼簡單。

當時,由於曹操幹了兩件事激怒張綉,一是調戲張繡的寡婦姑姑,二是光明正大地想挖張繡的親兵隊長鬍車兒,偏偏後者死忠於張綉,於是張胡二人定了連環計欺騙曹操,準備取得曹操的信任以後弄死曹操。

所以在宛城之亂爆發時,張綉和胡車兒帶著精銳部隊直奔曹操而去,典韋忠心護主,把他們拚死攔住,結果戰死。這成了一個極妙的煙幕彈,蓋住了賈詡要殺曹昂的陰謀。另一方面,賈詡安排的人卻直奔曹昂,在殺死曹昂和曹安民以後,揚長而去,不再繼續追殺曹操。

由於賈詡本人水平高,而且有卞夫人在耳旁吹風,曹操很欣賞賈詡。

曹丕更是感激賈詡,要是沒有後者,前者的太子之位和皇上之位都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impossible。知恩圖報的曹丕當然上來就任命賈詡為三公之一。

孫權大概是從中聽到了一些什麼消息,再加上其智庫的分析,得到了相同的結論,才笑曹丕得位不正,賈詡心術不正,兩個陰謀家彈冠相慶。

後來馬伯庸又在其歷史小說《三國機密》中進一步完善了這個陰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結合《宛城驚變》去讀《三國機密》。

親王者,鬼才也。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看了下諸位的答案,有個不同的看法。「孫權笑之」這個說法是裴松之注引荀勖別傳的。勖是魏人,時代相近,所言應該可信。竊以為孫權這個反應是一個得到曹丕任命三公的三個人是誰後的一個對這三個人的統一反應而並非針對賈詡一人。其他三個人是誰呢,司徒華歆,司空王朗。
華歆和王朗都曾是孫策統一江東的障礙,他們倆一個不戰而降,一個被追擊到交州惶如喪家之犬,這兩個人孫權都見過,也清楚他們是什麼貨色。所以孫權知道三公的人選會發笑。我家不要的兩人你卻奉為三公,不過如此。


本質天然黑,不喜務噴。
在東吳刷到這賈詡出任魏國太尉的消息,以毒舌婦孫權的個性應該會這樣笑:「看來曹操確實把他兒子養成了我這樣政治小天才,有個性,夠任性,哈哈哈。」
然而事實上賈詡做太尉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
首先從曹操開始,魏國集團就奉行唯(你)才(行)是(你)舉(上)的人才錄用標準。
無論是虎狼之顧司馬懿,還是尋花問柳郭奉孝,都是各自主公的小貼心,人品上的劣跡曹家人何時在意過,丟下一句疑人不用,就可以讓孫權無言以對。

亂世中幾人不自私,有誰見過草堆里轉出鳳凰的。
十丈紅塵,世俗喧鬧,俗人和君子共存才是人間。

那麼曹丕到底看重賈詡什麼?
就因他是草屋裡孵化的鳳凰啊!!

爭奪繼承人的時候,最後說服曹操那點事算什麼,人在做出決定後本就不會被輕易說服,要是真要讓曹植繼位,狐狸精賈詡難道尋不出另外一套說服。
曹操怎會連袁紹,劉表的前例都考慮不到,也許多年前在袁紹墓前灑淚就領悟到了,再是感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物是人非,伐開心。
曹操很有可能是算準了賈詡會這樣說,然後他順著答應,這樣就算曹丕繼位後有什麼不對的,主要是篡漢,錯的也是賈詡吶,曹操完全可以說我此生依舊為漢室忠犬,太不要臉了。

然後吳質表示,我出力最多,讓我做太尉,曹丕呵呵一笑。
不是他沒資格,一個文學家,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很了不起了。
我討厭文人那套思維,以為政治家會等價兌換的真心幼稚的很啊。
咋家開個腦洞,曹丕緩緩說到:」我最愛的人是你啊,我要保護你。」

對於賈詡晚年表現的如同出水蓮花,他一個太尉的兒女和高官聯姻怎麼了。著實費解。
如果我說
是他克服了慾望
是一個散淡的人,竟不知道要索求些什麼。
你信么?
鬼信啊。
要是沒有生存壓力誰要功成身退。
賈詡內心的獨白或許是這樣的:
我活的好累,可曹丕就不讓我辭職,這一定是宛城追得他太狠了,長恨此身非我有

其實算無遺策是沒日理萬機,說到底是能力有限吧。人本來就不是無限的。
曹丕一直都想,限制名門,提拔寒士,經達權變的賈詡最適合做這事。


所以我覺得賈詡在那個位置是合適的,孫權薩比。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龐統?
三國演義里有哪些是和史實不同的?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袁绍“外宽而内忌,多谋而无断”?
怎樣用一句話概括三國演義?

TAG:三國 | 賈詡 | 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