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电影《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


主创波兰画家莫妮卡第一站就来到我们小昆明,我们也是全国公映前第一批看龙标版的观众,电影确实是好电影,抛开65000幅油画本身就是艺术品外,即使是一秒12帧的技术处理,还是做出了电影镜头晃动的质感,配乐优美并且从片头贯穿到片尾,如倾诉一般娓娓道来,仅仅是片中河边为了表现安静而只配有鸟叫虫鸣声。
电影一直在追踪梵高之死的理由,但结尾并没有明说梵高自杀的真正原因,也许只有天才或者抑郁症患者才能体会到梵高生前的苦痛,这样的故事很像看另一部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艾伦图灵同样也是一个伟大而孤独的天才,或者说成为天才就必须忍受孤独,我是自来水,12月8号公映,希望喜欢梵高喜欢电影的都可以去支持它。


2017年11月27日下午在香港看完了这部电影,港译名叫做情迷梵高,大陆译名叫至爱梵高。看完电影后私以为翻译为“爱你的文森特”更为贴切,下面来就各位登场人物的情节(全部都是大画家梵高画过的人物,超级惊喜!制片方可以说很用心了)谈一谈个人看法(涉及剧透,谨慎阅读)。

1,故事起于一个邮差派遣自己儿子阿曼德遣送一封难以寄出的信件:已“自杀”的文森特写给自己兄弟提奥的信件——此时提奥也已病逝。帅小哥阿曼德带着满脸的无奈和对梵高的偏见上路。刚开始看还在愉快地嚼爆米花,内心暗想:快递小哥们都有这样的觉悟吗?

2,卖颜料的唐基老爹描述了巴黎作为艺术之都汇集莫奈等等大家的的盛况。对于梵高的去世非常惋惜: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才。

3,梵高主治医师的管家评价:文森特是一个邪恶的人。嗯,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之间的固有矛盾。

4,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应该是爱着梵高的吧,即使梵高比她年长一倍,即使自己的父亲禁止她们过多接触,即使大家闺秀的教养和惯性促使她对阿曼德小哥坚定否认了,即使梵高有过割下耳朵的疯狂历史,即使我看到的信息来自于不知道第几次艺术加工然后再现的这部电影,可我觉得他们就是爱的模样:她会和他一起去他最爱的河上划艇,她会每天给他墓前送上鲜花,她会悬挂梵高那幅钢琴边的自己于卧室44年,她会终生住在那里,无婚无嫁…

5,旅馆女儿说:文森特和其他衣冠楚楚的人都不一样,他对孩子有最真的性情。

6,梵高真的是在麦田试图开枪自杀,击中腹部,未遂后艰难走回旅馆因并发感染去世的吗?来自警官,老农,划艇人和另一个医生的说法:旅馆老板表现可疑,中枪部位异常,射击角度过低,与主治医师激烈争吵,被银行家的花花大少欺负,如何解释?影片突然悬念迭起,这是一个怎样的小镇!?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体系,肆意将梵高的死责怪给别人……不不,他们没有捕风捉影,他们只是在讲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他们都很诚实,他们都描述的尽职尽责且详尽…只是突然就忘记拿爆米花了,突然就恐慌了,突然就想到近期各种热点事件,What if they all tell the truth?

7,主治医生终于回来了,迎接他的是了解到文森特梵高人格魅力的阿曼德小哥几乎愤怒地密集指责。医生解释了自己对梵高绘画造诣的崇拜,梵高弟弟的经济和健康状况,以及文森特病床上那句:it is better for everyone. 这段太多直击心灵的回答,整个颠覆了前段认知。结果:小哥将信交给了医生,他承诺会将信送至提奥遗孀手里。

8,梵高究竟为何而死?我的理解是,死亡或许是一瞬间的念头,生活和创造一定是永恒的追求,而伤感之处在于,一念起时,世界对人严阵以待:无力谴责,无法改变,无路突围。六周之前,梵高写给邮差:i feel completely happy and peace. 六周之后,一切归于枪响。拖累兄弟的精神压力,不被认可的绘画事业,难以交心的朋友……旁人为生计的袖手旁观,恶意的欺凌和荒谬的骚扰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通过影片:他们做的都没有错,梵高的死却透出一丝理所当然…电影里梵高回眸的那一瞬间,好多人都泪流满面。

9,黄西服的阿曼德小哥把信交给了医生,放下未尝不是一种解法。结尾小哥和老爹就着梵高笔触下的星空一起聊天,好庆幸信被交到了正确的收信人手里。

10,瞎写扯了一堆,再瞎总结一下。首先对于图画风格,优秀的艺术品能让人极快的带入和适应,完全没有对梵高印象派画法的动画图片产生任何不适,假如是真人去演,不会给我留下这么强烈的冲击感。其次对于情节,我觉得这部电影超脱于普通文艺片的叙事范围,它甚至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还用合理的篇幅呈现了梵高作为一个伟大画家的生平。而这些都被塞在不到两个小时的,背景及其单一的电影里。

11,loving vincent,梵高几乎每天都给自己弟弟写信,每次都以loving vincent结尾,这是片名的来源。所以我觉得:爱你的文森特 或许才是影片译名的正解。

12,感谢坚持不懈找到我这个划水的知乎账户的@李木清 的邀请。不码字不知道,原来自己对这部电影爱的如此深沉。


无剧透,多图预

这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手绘油画电影,却是世界上第一部手绘油画长片电影。

动起来的星空

早在1999年,俄国的动画大师彼得罗夫就用手绘油画短片,展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彼得罗夫用五年的时间在玻璃上画出这旷世的杰作。确实,这部片子是由大量唯美的油画组成。在创作中,彼得罗夫用指尖沾着油彩在玻璃板表面进行动画制作的。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进行制作,拍摄同一个镜头时,他往往在一层画面上制作人物,同时在另外一层画面上制作背景,灯光逐层透过玻璃拍摄完第一祯画面后,再通过对玻璃上的湿油彩进行调整来拍摄下一祯画面。也唯有这样的独特形式,才托得起这个故事。

跳跃的金色的鹿

在《老人与海》,我们可以窥见西方绘画史中诸多大师、诸多佳作的影子。恣意汪洋的大海、不断变幻的蓝、日出日落,显然是从印象派的开山鼻祖莫奈那儿吸取营养。

老人与海

日出印象 莫奈

这部片子的画面表现对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少年派》里俯视的视角展现海之辽阔、夜里海底鱼的色彩、云天海一色等,都可以在这部片子找到影子。

老人与海

少年派

其实,更早的由传统绘画来制作电影,要追溯到中国的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乃是传统国画与现代动画技术的一次完美结合。第一部水墨动画是《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由盛特伟,钱家骏,唐澄担任导演,方慧珍,盛璐德担任编剧,其原型来自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意境虚虚实实,轻灵优雅。

小蝌蚪找妈妈

而水墨动画的绝唱是山水情。

《山水情》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由特伟、马克宣任导演,王树忱任编剧。故事是一位老琴师归家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为渔家少年救下,老琴师教少年弹琴并将古琴送给少年,因此结下师生情。

山水情

在拍摄手法上,摄影师打破前之前水墨动画的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山水情

只是,上述作品都是短片。这部《至爱梵高》是长片啊!长达95分钟。

看看制作团队费了多少心血:7年时间,125位画家,65000帧油画。最终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出美妙绝伦的水墨动画,本世纪手绘油画《至爱梵高》在上海电影节夺得最佳动画片奖,这也算是艺术间神秘而又美妙的联系。

如果梵高的画,动起来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是今年我最期待的电影!票已买好!

预告片花絮: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瓦兹河畔游艇》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弹钢琴的女人》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麦田里的乌鸦》

惊魂回眸

一定要看哦!

附《山水情》影评: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35266

《老人与海》影评:https://zhuanlan.zhihu.com/p/25713848


坐等已久的《至爱梵高》终于要在国内上映,叔也非常期待。

依口碑来看,世界第一部手绘的油画电影绝对名不虚传。

影片获得了今年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观众票选奖和上影节的最佳动画奖。2018年的奥斯卡,也一定少不了它的身影。

这部电影的诞生是源于一个人的私心,她就是本片的主创多洛塔·科别拉,来自波兰的画家兼电影制作人。

曾经她的生活陷入阴霾,梵高的画和书信成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多洛塔联手凭借《彼得与狼》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英国导演休·韦尔什曼一同操刀,情投意合的两人现已结为夫妻

2015年是梵高的125周年诞辰。而电影能赶在今年面世,是耗费了7年心血的结果。

值得强调的是,影片的每一帧画面均为手绘。工作交给电脑倒是快,但那样也就失去了意义。

它在制作上采取了绘画和动画分离的方法。

具体的流程就是演员着装实际拍摄→电脑动画特效处理→画家们根据参照进行作画。

为了符合梵高的绘画风格,影片是基于梵高的100多幅真迹创作完成的。

参与到其中的画家就有125位,分别来自15个国家,然后就一群人被关小黑屋里埋头苦干,以颜料盘和画笔为伴。

可是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画风怎么办,这种情况正是对团队合作的考验。

精挑细选来的画家需要接受3周关于梵高艺术风格的培训,经过长期的创作之后才达到如此和谐统一。

梵高的作品画幅不定,有横有竖,但电影画幅是一般是固定的,没法变来变去。

最终影片的画幅定为4:3,不过也尽可能地展示出了梵高原画的全貌。

比如梵高1888年创作的那副81cm×65.5cm的《夜晚露天咖啡座》,在电影中是用从上至下的移镜头来呈现的。

对1890年1m×0.5m的《弹钢琴的玛格丽特》,则作了适当的扩充。

在描述和回忆梵高他自己生前的状态和经历时,并无多少原画可供参考,这些部分就由黑白色调的闪回来诠释。

短短95分钟的电影,每一秒就由12幅油画组成,共计65000多幅

这样的匠人精神,足以令人钦佩。

很多人对梵高的印象大都是怪异、自杀、割耳朵的天才。

虽然他患有精神疾病,但并不能用疯子来定义他。虽然他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但老天原本待他不薄

他出生于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这个荷兰人一生辗转于伦敦,比利时和巴黎等欧洲各地。

20岁的他做起了艺术品经销商的工作,当时他赚到的钱都超过了自己的父亲,1873年是他生命中最好的一年。

梵高本来就有些自闭,从小到大坎坷的情感经历更是徒增了沮丧和消极情绪。

他和高更的“相爱相杀”是梵高人生尾声的高潮点。

而且许多名画都是这两个人昔日友谊的见证。

那幅举世的《向日葵》曾被高更动情地夸赞过,这令梵高也心潮澎湃,认定了他就是自己的知己。

后来高更还特意画出了梵高正在画向日葵的情景,让他成为了画中人。

刚开始他们惺惺相惜,梵高邀请高更来自己一同作画,第一步就是互赠画像。

被命名为《日本和尚》的自画像就是梵高寄给他的。

可是等高更终于来到了法国的阿尔勒,没过多久两人就经常因意见不和而争吵。

两个月后,他们共同奋斗和创作的梦想化为泡影。梵高独自在绝望与愤怒中,割下了左耳,送给了一个妓女。

大家会发现,这一段情节在影片中会有简要的提及。

《至爱梵高》中最主要的故事还是围绕梵高的死亡之谜展开。

剧情上考据了梵高的800多封书信,影片在专注于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贴近了史实。

片中故事背景设置在19世纪末的欧洲,邮政署长派自己的儿子阿尔芒·罗林亲自把梵高的最后一封信送给梵高的弟弟提奥

事实上在梵高死后大概半年的时候,提奥也郁郁而终

直到1914年,兄弟二人被合葬在法国的奥维尔公墓。

阿尔芒自然没能把信送给已经去世了的提奥,于是只能去找下一个适合受到这封信的人选。

在这段送信的旅程,阿尔芒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生前与梵高有关联的人,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去思索他寻死的缘由,并对这位画家有了新的认识。

梵高之死确实疑点重重,枪伤的位置和他没有留下遗书等迹象都令后世猜想不已,但普遍的说法还是自杀

后来BBC新闻曝出,梵高新传记的作者认他是在外出作画时,被两个他认识的孩童拿着自家父亲的猎枪意外射中

挣扎着回到住处的他,告诉别人是自己开的枪,就是为了保护那些孩子。

但不论是哪种说法,他最后都是自愿选择放弃生命,不去责怪任何人

至于梵高真正的死因,本片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它不是推理破案片。

它会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追溯梵高曾经的过往,欣赏与感受才是观影的目的。

电影既照顾到了剧情和转场的流畅,又大量结合起了梵高画作中的景象。

例如1887年的《阿尼爱尔塞纳河大桥》。

1886年的《蒙马特的风车》。

以及非常著名的《罗纳河上的星夜》

这副画动起来,美到心旷神怡。

还有象征了黑暗与死亡的《乌鸦群飞的麦田》。

和他生前唯一卖出去过的作品《红色葡萄园》。

对于带人物的场景也能够做到完美复刻,从拍摄到绘画,都几乎严丝合缝地遵照着梵高的构图。

实际拍摄

电影中的绘画效果

梵高真迹《夜晚的咖啡馆》

不仅如此,片中彩色部分的出场角色全都能在梵高的画作中找到对应的踪迹。

亨利·托马斯曾说,梵高相信绘画的重大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该是活动的和富有生命的。

影片充分实现了这一理念,一帧帧地延续了梵高的创作精髓,仿佛每张油画都被赋予了灵魂。

除了高品质的视觉,此次的配乐也非同一般。

曾为《梦之安魂曲》、《黑天鹅》和《摔角王》等片打造过配乐的作曲家家克林特·曼塞尔也加入到本片的制作,带来名副其实的视听享受。

片尾曲也正是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Vincent》,由美国民谣歌手唐·麦克莱恩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完成,传唱度相当之高。

VincentDon McLean - The Best Of Don McLean

不过影片使用的是英国女歌手Lianne La Havas的翻唱版本,演绎出了另一种安静与深沉的韵味。

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这个世界原本就配不上一个美好如你的人。

也许我们以前无法领会他内心的痛苦与对艺术的炙热追求,但希望至少现在能够试着理解。

也许望着银幕之上的光影,我们可以重新结识这位画家,就像结识一位信中落款为“Loving Vincent”的笔友。


超新星

《至爱梵高》8.0

抛开情怀先不讲,故事架构而言,《至爱梵高》借鉴了《公民凯恩》与《罗生门》,并且不甚高明。

《公民凯恩》的开头是主角凯恩去世,借由记者的调查之旅展开故事,《至爱梵高》的开头是梵高去世多年,因为一封当时未送出的信,邮差之子踏上寻觅之旅,因此展开故事。

《公民凯恩》里面记者的形象是模糊的,从头到尾他都背对镜头没有露过正脸,只提供观察与审视的视角以及平静的叙述。所以即使凯恩在片头去世,但《公民凯恩》的核心始终确确实实是凯恩。

而《至爱梵高》中的邮差之子阿尔芒·罗林,形象清晰,情绪饱满,人物有成长弧光,尽管我们都理解导演设置这样一个人物是为了便于观众代入共情,但大多数时候,他的存在其实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我们只会觉得他很碍事。

梵高并不是某个新编故事里面忽然冒出来的受害者,他身上早就盛满了全体人类因天才、悲剧之类字眼而生的所有悲悯与爱怜,真的不必再有个主观视角来引导我们的情绪。

《公民凯恩》另外高明的一点在于,悬念贯穿始终,并且很好地提挈了主题。“玫瑰花蕾”是人类影史最为著名的一个意向,记者正是因为这句遗言而展开了调查,全片也始终紧紧围绕这个意向及其背后的意蕴而展开。

《至爱梵高》里面阿尔芒·罗林的前半段旅程只是单纯地送一封信,到后面随着旅程的深入而转向推理,观众于是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之类的问题,老实说这大概和绝大多数人的观影预期大相径庭吧?

然后呢?然后医生之女玛格丽特一句“你总想弄明白他是怎么死的,但是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么?”把阿尔芒·罗林连同我们的脸都一起打了。

于是乎《罗生门》架构所营造的悬念便也一起变得尴尬起来,只好不了了之。

我原本期望绝美的油画甩我一脸“美”的震撼,期望能进入到文森特的精神世界,通过他那天才而又孤独的心与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忽然文森特开头就去世了,他只出现在回忆的黑白素描里面,忽然变成了推理悬疑剧,我开始不得不思考梵高的死因,思考到底谁在撒谎群众里面有没有坏人,忽然你告诉我他怎么死的其实不重要,我们要关注艺术本身。

可以说是很懵逼了。

片名是《loving Vincent》,结合梵高爱写信的事情,应该取自他的信件署名,《至爱梵高》的翻译固然还行,但《爱你的文森特》更贴切。

《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确实高大上,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化用的,东施效颦多可惜。既然是“爱你的文森特”,为何不把视角死死地固定在梵高本人身上,通过他与亲友的书信往来勾勒其一生,通过他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比起通过他人视角,在各个观点的冲突与争斗中渐次勾勒以至清晰,从外部深入梵高的内心,我其实更期待直接钻进他灵魂深处,通过他的视角去感知这世界的温暖与冷冽。他狂躁时抑郁时,他孤独地坐在麦田里,看着飞来停憩的乌鸦时,他捂着枪伤跌跌撞撞时,眼里观察到的世界究竟如何?这是我怀着敬意与怜爱的期待,通通没有被满足。

这个男人把色彩用到了极致,在精神病院里画出的那幅《星月夜》仅仅是次要的配色都各有五六种不同的深浅,你却只让他出现在黑白画面里。

所以我送上一句“形式大于内容”的评价,自认为不过分。故事本就脱离了观众期待,况且还没讲好。

本片最大也是仅剩的卖点也只能在于手绘油画的动画电影,120多位艺术家画上6年时间创作的几万幅油画,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只是这几年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观众在最初的震撼劲过去之后想想躺在手机里面的Prisma,难免也要嘀咕几句。

西尔莎·罗南笑起来很美,我却更爱她冷艳的样子。

金发碧眼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其实并非梵高的理想型,毕竟历史上他爱到死去活来的那几个,都是大他好几岁的年上御姐,而且都是黑发。

倒是那个管家,没准会让梵高多看几眼。

高中时候一篇作文写到梵高,拿了高分,我向来自由命题拿高分,到命题作文就扑街。

那篇作文里我称他为超新星。起初人类无知才如此命名这样的天文现象,后来知道超新星是恒星演化的末期,那忽然炫目至极的光,其实是恒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亿万光年外懵懂的我们,只顾着惊叹这初相见。

他那惊世的才华要一直到死后多年才终于由他人一点点挖掘,整个人类后来这般如梦方醒地怅惋,那当初,我们距离这颗星辰究竟又隔了多少光年?

他生前声名不显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当时毕竟还是学院派主流,莫奈他们的印象派还是先锋艺术,距离得到大众的认可还得认真掰几场手腕,更何况梵高所引领的后印象派。

梵高自己的观点是,绘画里面构图并不重要,色彩才是重点,所以他把色彩用到了极致,而构图一塌糊涂,真是言行一致的耿直boy。

他二十七八走投无路才决定画画,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理性的构图更多来自长期的训练,缺的课一时补不齐干脆就搬出自创的道理安慰自己,感性的色彩运用更多来自天赋直觉,显然在这一项上面,他的天赋人类顶尖。

片尾曲《Vincent》来自美国民谣歌手Don McLean,他的《Amercian Pie》是我最喜欢的民谣歌曲。黄老板也评价这首歌是他的favorite of all,看来英雄所见略同。

民谣本就用于讽喻,传到中国反而让小青年拿去无病呻吟,大约是自有国情在此。

20171206


也许对于现代人而言,会动的画面能传递更多的震撼,

这种震撼加上梵高画作的美,

对于一个爱艺术的人而言,一定是会流泪的吧!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流量杀鸡,内有剧透:

注意啊!上图这群老哥一共125个画家,用了7年时间——

把梵高画的《卧室》(1888年):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克里奇的大道》: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蒙马特的风车》: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蒙马特的小坡路》: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在观景台俯瞰蒙马特区》: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画家商店老板唐吉老爹: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火车车厢》:

变成了:

把梵高画的《瓦兹河畔游艇》:

变成了:


另外还有:

1890年《弹钢琴的女人》

《麦田群鸦》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一幅画,《红色葡萄园》

1888年的《播种者》

《瓦兹教堂》

1888年的《罗纳河上的星夜》

最后,可以点击进入我的主页看我的专栏文章:

梵高的朋友圈:他真的很难与人相处吗?


本文包含剧透。先上评论:只见情怀不见情。

《至爱梵高》大概是今年12月最让人期待的电影之一。

这部致敬梵高的动画电影是第一部全手绘油画长片,由曾经获得奥斯卡奖的波兰制作团队Breakthru Films打造。该工作室在全球15个国家招募了125位优秀的画家,入选者经过为期三周对梵高艺术风格的培训后加入团队开始创作。制作团队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

整部电影的画面确实美到哭泣,海明威曾形容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我想借“流动的盛宴”来比喻这部电影。梵高的画作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可以在单幅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到动态,可以在一个空间艺术作品中看到时间。而《至爱梵高》真真实实让梵高的那些经典画面都动起来,每一秒钟每一个角落每一点都在发生变化,都在流动,它所营造的世界变幻莫测美到窒息。

电影结尾的时候响起了感人至深的《Vincent》,当听到“starry starry night”让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但是,但是,还是要说,除了画面和配乐的美感带给人的震撼以外,这部电影,很无趣,我甚至两度快要看不下去。

对于一个从前不了解梵高的人来说,它不会向你展示一个最真实的梵高;对于一个从前热爱梵高的人来说,它没能唤起那些最触动你的记忆。

整个故事设定在梵高离世以后,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就像一个访谈式的回忆录,几乎没什么情节,全部由对话组成。像这种全是对话的电影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系列就是非常经典的代表。“爱在”系列中,当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扮演的角色探讨时他们或是描述或是争论或是告白都富有层次感,不仅表达出他们自己的个性,探讨的有些问题也是我们许多人的困惑。但是《至爱梵高》,像是过于刻意地要塑造一个孤独却伟大的形象,反而渐行渐远,没能触及到一个真实的作为人、作为画家的梵高。

下面开始剧透

1.一开始就是两个人在打架,其中一个是邮政署长的儿子,本片主角之阿尔芒(在我看来主角是他没错了),打架原因是,梵高死后他的房东发现了一封信,阿尔芒的父亲让他把这封信带去给梵高的弟弟提奥,阿尔芒一开始对梵高貌似没有好感,不愿意去。所以这点我没懂啊,阿尔芒到底是在和谁为啥打架呢。

2.阿尔芒的父亲与梵高是朋友,于是这位父亲对儿子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说教,其中夹杂了一段对梵高的回忆,就是梵高的另一好友同时也是著名画家的高更,两人原本相亲相爱有一天却突然吵架导致高更离去,梵高痛苦之下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并送给了一个妓女。最终阿尔芒决定去找提奥送信。

3.阿尔芒找到提奥家却发现他也已经去世了,于是只好和提奥的遗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聊了聊梵高,大致了解到梵高不快乐的童年,他是另一个死去的文森特的替代品,尝试融入家里却从未成功。

4.阿尔芒又来到梵高的医生加歇家里,医生本人不在,于是只好跟一个女人(好像是加歇医生的管家?)聊梵高,她对梵高表现出一种不喜欢。

5.没找到医生所以阿尔芒又来到梵高曾经住过的旅馆,这里只有旅馆老板来福的女儿在。旅馆老板的女儿讲述了梵高自杀那天的情况。

6.阿尔芒在河边散步的时候又同河边的船夫聊上了,于是船夫提到了梵高与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的八卦,阿尔芒听到这里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于是转头回去医生家里找玛格丽特聊天。

7.万万没想到玛格丽特矢口否认,垂头丧气的阿尔芒只好又回到旅馆。这一晚他住在了梵高住过的那个房间里,夜里一个仿佛是梵高的人来……来干啥了我忘了。第二天阿尔芒在梵高从前呆过的麦田沉思的时候这个神似梵高还魂的红头发小哥又来偷看阿尔芒了,于是阿尔芒追他,当然没追到了,却看到一个在屋顶干活的人,所以这红头发小哥不是梵高而是这个人的亲戚?于是阿尔芒又和这个人聊天,貌似谈到了梵高生前没有自杀的倾向。

8.阿尔芒又去跟船夫聊天,这次船夫告诉他以前有一个叫路尼的人总欺负梵高,还在他割下耳朵后侮辱过他,这时阿尔芒已经对梵高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了,于是冲过去把路尼揍了一顿。在打架中自己也昏了过去。

9.醒来的时候阿尔芒的身边是一个警察,于是他们也开始聊梵高。

10.后来阿尔芒又去找另一位医生马苏里聊天,马苏里同他分析了梵高胃部中枪的详细情况。于是阿尔芒开始怀疑梵高并非自杀,根据他已经掌握的信息,旅馆老板之前有一把枪,但在梵高受伤之前卖给了路尼,而梵高与路尼起过争执,所以他推测凶手是路尼。

11.然后他又来到了加歇医生家,他想告诉玛格丽特梵高是被路尼开枪打伤,而玛格丽特却一种胸有成竹的样子说不是路尼,这次她终于和阿尔芒聊了聊和梵高的关系,大意说梵高是个天才,他爸爸也就是加歇医生很欣赏梵高,他爸爸认为自己和梵高的交往会影响梵高的天才,所以她后来有意回避梵高,没想到后来梵高和医生发生了冲突。

12.再然后,这次阿尔芒终于见到了加歇医生本人,医生告诉他梵高一定是自杀的,梵高生前就有抑郁症,反复无常。

13.最后,阿尔芒的聊天大业终于结束,在他回家的路上,他读着一封梵高生前写的信,在一种感人至深的氛围中完成全剧的升华。

剧透结束,然后谈谈我认为这部电影到底缺了什么。

梵高,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标签有:孤僻、真诚、绘画、提奥、高更、穷、疯……

然而,如果你从前对梵高一无所知,看完这部电影你大概对与梵高如影随形的这几个标签仍旧一无所知。我不是说讲述梵高的电影就一定要围绕这几个话题,但是这部电影的着眼点确实很让我费解,它似乎想从梵高自杀的真相入手,可是故事讲完,我确实没看出来它想表达什么。

梵高纵然有着伟大的天才和可敬的人格,可是在具体的社会交往中,他无疑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

家庭就是一群兴趣相左的人的致命组合,各个貌合神离。只有当其中的两个或多个需要联合起来妨碍别人时,他们才会暂时抱作一团。

这是梵高对于家庭的描述。

他从公立学校退学又被送到寄宿学校的凄苦的童年,他自闭不善与人交往的苦闷,他在海牙度过的日子,他热衷于绘画的渊源,他喜欢的文学艺术,他坎坷的感情生涯,他一生孤苦却唯独不被弟弟提奥抛弃的深情厚谊,他与高更交好却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他的追求与他的穷愁潦倒,他最终的精神错乱,这些重要事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这才是梵高的个性打动人的地方。梵高的孤独是人类最初的孤独,他的真诚是人类最后的真诚。

有句话怎么说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部电影最可怕的地方,大概就是其中所展现的所有的深情都让人感觉是无缘无故的。借助阿尔芒这个形象,依靠同与梵高有过交往的人的追述来回忆梵高的生平,可是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只见评价不见原因,只见情怀不见故事,怎么说,让人感觉很虚。除了医生跟梵高发生争吵时说的那句“他自己所谓的对真理的追求拖垮了提奥”,整部电影大概只有这一处牵动了我的神经。

一个艺术家,不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一个领导人,要这么刻意地去给他塑造一个光辉灿烂的形象,其实我更想看到的,是他异于常人的敏感脆弱,是他与这个世界无法和谐相处,是他暴烈的解决方式,是他最后的挣扎。

梵高生前不受人待见,而与阿尔芒聊过天的这些人,情感基调却惊人的一致。

举两处例子,第一段是船夫对阿尔芒说的。这可是一个船夫啊,一个船夫居然能说出这种话来,一个船夫居然能体察梵高这么深刻,如果梵高身边的人都这么懂事体贴细致入微,梵高哪能疯啊。

第二段是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说的。这段让我想起了我国抗日神剧里的神台词,“同志们,八年抗日战争就要开始啦!”一个医生都有这么超前的眼光,这么独到的见解,这么深刻的思考,梵高生前的日子至于过得那么艰苦么。

虽然我们知道,对梵高怀着悲悯心情的大概是编剧,可是看着这些台词从角色嘴里说出来我不但没有被打动反而觉得有些尴尬。

最后引用一段恩格斯先生的名言。

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很遗憾《至爱梵高》中几乎没有看到梵高本人,从头到尾都是作者的见解。


这两天感恩节在多伦多,朋友推荐说这部电影全部是画家手绘出来的,昨天看到结尾时熟悉的starry starry night的音乐响起没忍住泪目了(好久没看过一部能让我潸然的作品了)。

画面精致美丽,日常场景的油画和回忆的素描无缝切换,音乐细腻忧伤,小提琴勾人心弦,探寻梵高之死与梵高活着时的回忆交织,节奏缓慢却又染着淡淡悲伤的作品,随着梵高笔下人物的回忆画家的形象慢慢鲜活起来,真的太美了。我非常喜欢作品想要传达的情感,探究梵高之死的真相已经没有意义,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如何理解画家本人的寂寞、孤独、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炽热情感,这份感情至少我作为观影者感同身受。

作品结尾Roulin父子俩在星夜下对话,温柔的月色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那一瞬间觉得自己内心都温柔了下来。Starry Night Over the Rh?ne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梵高作品,很高兴能看到以它作为电影的结尾。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作品沉闷,但对于梵高爱好者,或者想要缓慢惬意地度过一个午后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大概会比较对胃口。


**********修改一下答案,增添几幅图************

刚看完了高清资源~
1.首先不可否认,图很美,也体现了致敬,动起来的画面油亮亮又干燥,很舒服的质感。
当麦田、人群、灯光在滚动的时候,我仿佛就是一个抑郁的人,一个执着于细节的人,一个在跌跌撞撞探路的人。


2.颜色的处理很舒服,整个故事也是以别人的视角来看梵高的一生——聚焦点是他临死前的六周,主线差不多算是以信询人,得知死者的生平,顺带加上寻找真正死因的小小波澜吧(尽管最后不了了之)
出现了非常多的名画,色彩、风格都是典型梵高风,黑白表现回忆,彩色表现现实。

值得称许的还有人情冷暖拿捏得很好——你会想,天呢他们怎么这么对待梵高啊!但是很快你就会转念——他们已经尽力了——进而你觉得很压抑,格外压抑——Vincent非死不可了。

这些细节,你品品~


2017年12月8日了,写在观影前:

《在十一月遇见梵高》

从小,我便是个毫无美术天分的孩子。我很难在二维的白纸上,用线条呈现出脑子里三维的画面;我掌握不好比例与构图,对色彩间的搭配也没有什么想法。无论是铅笔,水彩笔,油画笔,在我的手中,它们都像是失去了发动机的汽车,只能靠外力硬生生的推动,钝涩且蹒跚。

前阵子的一个周末,我去到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对于梵高两个字,毫无绘画细胞的我的知识储备少得可怜,仅仅限于《星空》、《向日葵》等几幅名作,以及他为了妓女切掉耳朵的疯狂故事。带着语音讲解的耳机,我走着,看着,听着:《吃土豆的人》,质朴的写实;《吸烟的头骨》,对照本宣科的机械思维的嘲讽;《阿尔的吊桥》,对乡间田园的向往;《杏花》,庆祝新生的喜悦。

我发现,刚走进博物馆时那种“因为不懂美术而没办法欣赏“的忐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很迅速的沉浸到不同作品所想表达的不同情绪,这是一种可以透过毛孔让你感受到的真实的触碰。
而油画的立体感则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觉,仿佛颜料站在画布上跳舞。

然后,我毫无防备的,走到了那幅画面前。

博物馆顶层,一个并不特殊的位置,我走近直视,然后砰地一声,仿佛被一颗子弹正正击中胸口,我呆在原地,头脑嗡鸣。那幅画,就是梵高的最后一幅完整画作——《麦田群鸦》。

麦田群鸦

一阵天旋地转,再睁眼时,我站在一条绿褐色的狭窄的土路上,脚旁和远方,都是看不到尽头的金色麦田,它们摇曳着摆动着,好似要将你人生中的悲欢离合重新拼凑出来给你看。头顶上浮着黑鸦,每一只各有不同,有的麻木,有的孤嚎,有的邪魅,有的衰颓,她们的嘴里叼着你的每一种情绪,纷乱的盘旋在麦田之上。月光根本无法阻止深蓝色的天空变得越来越暗,就连月亮本身也露出一片惨白之色。你的未来不再有无数选择,取而代之的,只有一路走进这金色麦田,走进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死亡。

从画中,我感受到了深深的窒息与压抑,这种扑面而来的压制感就好似有人紧紧扼住我的脖子。此刻我的世界里只剩下一个问题:梵高的绝望究竟极致到何种程度,才能透过笔触让这份孤独穿越百年?

耳边的讲解声将我拽出幻象:在这幅画完成后的第四天,梵高在麦田举枪试图自杀,又两天后,他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人间。

从偏爱灰色黑色等暗色调,到执着于鲜亮出跳的亮黄与清新美好的淡蓝……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已经被梵高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所感染,心底的愉悦和幸福感随着一幅幅画作逐渐累积。但这一切,却在看到这幅《麦田群鸦》后全部崩塌粉碎——我找不到形容词来描述这种反差与矛盾给我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震撼,就好像梵高站在我面前,我注视着他的脸,他缓缓转身,然后,我又看了他的另一张脸孔。

他是来自天堂带着光明的天使,还是挣扎着扭曲着爬出地狱的信徒?我开始为之着迷。回国后,我希望从电影和书籍中更多的了解这位,梵高。

2010年,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了一部传记形式的纪录片《梵高-画语人生》。全片用解说人实景串场和演员还原场景与情节的蒙太奇交织而成,所有的台词都真实来源于梵高与其身边人们所书写的九百零二封信件。卷福用眼神的变化讲述了梵高内心的独白与被极端撕扯的苦楚无助。观影结束,我心中梵高的轮廓又清晰了一些。

我下载好另两部关于他的影片《梵高传》与《梵高之眼》,然后关机睡觉。早上醒来,损友Seven发来微信:我俩从小到大最爱的女歌手孙燕姿时隔三年出新专辑了,专辑名《跳舞的梵谷》——我不尽感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

虽然嘴上从不承认,但在孙燕姿这三个字上,Seven比我爱的更加狂烈一点。她买了几张数字专辑送给朋友们,分享着这份久违的喜悦。我谢过她,然后在下午一人独自开车外出的路上听完了整张专辑,然后单曲循环这首与专辑同名的《跳舞的梵谷》到现在;

不唱歌的时候,燕姿会绘画。而梵高也正是她第十三张专辑作品的灵感缪斯。她说作画和音乐有时很像:有阴暗处,才有光亮面。如果说这张专辑是她对梵高,对生命,对自我的新的思考,那么在《跳舞的梵谷》MV的最后,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生命中的理智与疯狂并行——这两者是矛盾的,但换个角度,这两者也是统一的。

有人说,梵高的悲剧在于现实对于他的理念的接受程度太低,终其一生,他也不过只卖出过寥寥几幅作品。这种始终不被认可的残酷,和对于艺术甚至生命意义的追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真实的矛盾。这两者在梵高体内不断高速冲撞着,直到他不得不用子弹把身上射出一个洞,才能释放掉这种痛苦。这一枪他是对自己开的,也是对这个世界开的。梵高,是梵高自己的殉道者。

1960年前后,在梵高自杀的麦田里发现的锈迹斑斑的左轮手枪现收藏于梵高博物馆

又过了一天,在从北京开往上海的高铁上,我看完了电影《梵高传》。这部1956年上映的电影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梵高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饰演梵高的演员叫柯克-道格拉斯,他的表演极具力量感,毫无保留的释放了梵高的疯狂与可爱。与卷福版的梵高相比,这种充满暴力感的极端让我感觉他更贴近那个真实的“疯子”,他也因为梵高这个角色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奥斯卡男主角提名。

与高更决裂后的崩溃

精神病发作时的痛苦

创作《麦田群鸦》

柯克-道格拉斯在剧中的扮相形神兼备

如果梵高可以选择让生命中的理智与疯狂并行,会不会有另外一种结局?我带着思考,下单了一本板砖一样厚的《梵高传》,希望啃完这本书后我能有新的领悟。

-To suffer without complaining is the only
lesson that has to be learned in this life.

-The very best and the most effective
medicine is still love and at home.

-We"re living here in the world of painting,
where everything is occupied by people who all intercept money. And you mustn’t
think that I’m imagining this. People pay a lot for the work when the painter
himself is dead.

——Vincent Van Gogh

那些疯狂的,暴力的,挣扎的,可爱的,炽热的,温柔的——它们都是梵高。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鲨鱼频道


【转一下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
今天刚看完,极度喜欢,过来写写感受。

音乐和画面都非常美,全程梵高风油画还是有相当大的美感加成的,很多呼应梵高画作的场景设计简直绝赞。用黑白和色彩的转换来区分当下和回忆的效果我觉得是相当棒的。不过自然的由于梵高的画风比较粗线条,彩色油画部分有的时候笔触会有点太明显了,显得画面有点花。不过我个人看起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就是了,毕竟没有这样的笔触就不是梵高了。论艺术感这部片绝对的高分。


剧情节奏方面,可能我属于那种比较耐得下性子来看节奏比较慢的,并没有觉得剧情无聊。(明明专门好几段对话是用来铺悬念的啊……)而且跟随着对话看下去的话,情感慢慢的就积蓄起来,后面的几段剧情设计也配合着让积蓄的情感来一次释放,临近片尾的有些剧情我是真的泪目了。我个人是很惊叹这样一个对话+回忆的剧情推进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起承转合。这样的剧情当然不能和真正的以剧情见长的片子比,但我觉得配合着这种画风和氛围,很好很舒服了。

最后说说电影里的梵高吧。以下含微少量剧透,还没看的不想被我的观点先入为主影响的话请不要往下翻了。

有些时候我觉得我们民众对“艺术家”这个头衔真的有不少刻板印象。“艺术家”都是偏执的,都是疯子,必须得不顾他人的看法,执着地去追求艺术,追求真实。普遍传开的梵高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他发疯,他割耳朵,他穷困潦倒也仍要作画,他开枪自杀。

但这部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另一个梵高,另一个我个人觉得“更真实”的梵高。梵高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艺术家。他爱过,他努力过,他痛过。我相信梵高自始至终是希望能够得到认可的,认可他的才华,认可他的画。他努力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自己内心的火焰。这不是疯子,这只是一个在努力追求梦想的人。他不是在追求什么艺术的真,那种我们觉得“艺术家”应该有的偏执。他只是在追求一份他满意的认可而已。而最后他的死,也不是什么对艺术的执着,对信仰的捍卫。他只是绝望了而已,被现实压垮了而已。从介绍来看,制作组是在参阅了众多资料和信件下编写剧情的。反正我个人是相信这份“真实感”的。这样的梵高,我觉得离我们更近,而且这份真实,是不会影响他身上“伟大的艺术家”这一身份的。

关于“自杀”这个情节,片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梵高是不是自杀”的答案。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因为片子想让观众自己去定夺,做开放式结局。片子本身已经借医生女儿之口说出了它的答案了:这不重要。

自杀还是他杀,根本不重要。梵高最后还是死了,潦倒一生,寂寂无名。我们后世的无限敬仰,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真正贯彻全片的,不是什么梵高死亡的真相。它只是个引子。真正终结在全片末尾的,不过是一份造化弄人的无限忧伤。

命运如此,唯有嗟叹。最后借片中的台词感慨一句吧:Great artists are not peaceful men.


在香港看的电影,某学霸叫我来剧透的。进场的原因完全是因为学霸叫我看电影。所以几乎零背景入场。剧透请参见 @双子鱼 的回答,以下是一些零碎的观感。

片尾曲是那首比我老很多的《Vincent》,以前只觉得很好听,看完电影才略略懂得这歌的意思。在梵高成为天才之前,曾是一个笨笨的少年和一事无成的青年,他很努力的想要成为家人所期待的样子却处处碰壁,被家人嫌弃,可怕。幸好这些遭遇没有夺走他的善良。

电影的情节设置很好,每次你以为已经接近真相,下一个讲述者又颠覆了前面的猜想。在不同人对梵高的死因尖锐的分歧中,但梵高自己的形象却是逐渐显现:善良,孤独,渴望被爱。

他似乎有严重的抑郁症,诱因可能是高更的离开。他说一天如一周般漫长。幸好他深爱着绘画,这种热爱是否有助于抵抗抑郁对心智的消磨?医生女儿的爱似乎本来有希望拯救这颗脆弱的心灵,可惜被扼杀在摇篮里,以艺术的名义。最后压垮这天才的,我猜是对于弟弟的愧疚,愧疚带来深深的无力感。

虽然内容比较沉重,油画的风格也显得凝重,但电影却并不会让人感到很灰,即使是我这种抑郁质人格的易感人。也许是因为影片的最后梵高的两封信很阳光,也许是因为 @双子鱼 的爆米花太好吃。


至爱梵高,世界上第一部全油画动画长片,在中国刚刚定档十二月八号上映。

在网上各种中字资源早已传出,一直想看却忍住不去看资源,对于这种艺术片通过审核能上映已经很难了,只希望能多去影院支持一下这么美这么多人共同精心制作的一部电影。

非常期待。


12月8日。第一天放映,就去了。

正如我之前的预料,电影结束的时候一定不会给出确切答案,因为谁也没有答案,果然!老实说,如果不是梵高,如果不是油画电影,这只是一个普通电影在追究一个人死亡的原因,这样的故事情节一定会太老套。但,这是在说梵高,这是用油画,足足90多分钟的油画表现,所以,大家看的一定不是电影和故事,而是情怀。

正因为看的是情怀,所以也没必要去分析人设,故事。唯有叹息。

主人公去探访的每个人都对梵高的死亡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似乎都有道理,似乎都接近真相,但和其他人聊过之后,才发现那不是真相,所有观点都是夹杂着自己的判断。这也正如现代人对于梵高的人和艺术的解读一样,我们永远不能了解他的真实世界。一眼看透的不是艺术,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好的作品永远充满了争论。

赞一下片尾的主题曲,真的很棒,将影片拉深了一个意境。

梵高童年是有自闭的,没有人能真正的明白自闭人心中的世界。所以,我不信大家说他因为穷困或者失落而自杀。我觉得他一定在他的世界里感知到什么,去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着他的艺术。

每个人都有比他看到的外在世界更大的精神世界,有人创造了或寻找到了他理想的环境。就像莫奈的花园或者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更多人的世界存在于内心,内心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宁的世界。普通人说的精神疾病(我这里没用正常人,而是普通人),但我的观点是他(们)没有疾病,而是一种境界,一种信仰,一种普通人无法体会到的愉悦,普通人的性爱高潮会很短暂,但他们的喜悦会一直持久,并愿意让他们放弃一切,包括生命去寻找。


视觉效果很震撼

出现了很多副梵高的名画,即使没有对梵高有很多了解也可以认出很多画作,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

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
但是有很多刻意的台词讲述梵高的生活的孤独,以及苦大仇深

很不喜欢电影的重点放在梵高的死亡上
讲述一个伟大艺术家不应该用他的死亡做噱头
他的伟大在于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死亡方式

剧情有些莫名其妙...漏洞有点多...
如,那时候梵高在世时并不是一个有名气受欢迎的画家,只是一个有些精神问题的偏执奇怪不受重视的整日画画的一个人,但剧中人物很明显已经把他当成伟大的画家来回忆...
【感觉电影并没有介绍讲述梵高的一生和他的作品,而是讲述在后人眼中他生活的悲剧性和传奇色彩

以及英文配音有点出戏

梵高油画的重点在于色彩和笔触,色彩的饱和度和流动性的笔触【个人感觉如此】,可看了一个半小时以后不由得眼花缭乱...

电影唯一打动我的,是梵高抱着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妈妈抱走的时候,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说,she is no trouble, she is no trouble...说了好几遍,想让小女孩接着看他画画...但小女孩还是被抱走了,梵高楞楞的看着为她画了一半的画,很是凄凉...

最后, 作为第一部油画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原因如楼上所说,前无古人,且很有可能后无来者

其实这样一部艺术小众电影,在国外很多影院也没有它的排片,我们村有3家影院,只有其中一家安排了这部电影的放映,且场次也不多。

【作为普通观众,如果打分的话,油画电影給9分,台词减一分,剧情减一分,最后7分。
现在豆瓣上面评分特别高,不知道等国内上映以后会不会有变化...】

手机码的,点个赞么


☆☆ 向幕后的众多画师致敬,一百多人画了数万幅油画做成电影,众多知名演员表演再渲染成油画风格,成就如此惊艳的作品。可惜剧情有点催眠,最终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了……


一直想看这个,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上映,这部电影的形式很新颖,用梵高的作品描绘了他光影绚烂但却短暂的一生。
想起doctor who里有一集梵高穿越到现代,在博物馆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现代深受人们欢迎,他十分激动。看到了这短时不禁戳中了泪点。


光是全手绘油画长篇这点,就足够吸引我去看了。事实证明画面真的超级棒,完全把梵高静态画作中的那种动感体现出来了,每一帧都超级美。但或许是色彩过于浓厚,有些画面连接看得人头晕。
故事架构的话有种回忆录的感觉,以梵高自杀原因切入,让我越看越觉得自己在看悬疑片,个人感觉并没有把梵高这个人讲得很清楚,人物塑造还不是很饱满,这片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了。
梵高真是个孤独又可爱的精神病,他对一切都能热爱,最后那幕真的惊艳到我了,真tm有味道!我觉得孤独的人往往都是话唠,梵高也不例外,从他写那么多信就能看出了。也感觉得出他是真的很爱他的弟弟,提奥这个兄控也真的好让人心疼。
最后starry starry night响起的时候温柔的让人心颤。


过瘾!


我认为是最适合在电影院欣赏的电影。


直观感觉:强烈浓郁的色彩只有在深深黑暗里更能把人包紧,太让人陶醉了,出了电影院都觉得身边的画面和油画呈现的感觉比相形见绌。

但是让油画动起来也不免会夺走一些他的灵魂,个人认为在静态的油画里发现它的动感更有故事的空间感。

同时电影也是偏向剧情化的,定格了大部分梵高的生命过程的框架但是他最出彩戏剧性人生的地方却在电影里面没有显现。或许,这也不是靠电影能够表现出来的吧。

电影很多小细节的地方处理的非常有趣,把梵高画中的人和电影里寻找他生命的人结合在一起感觉非常巧妙,冥冥之中的羁绊。


梵高的星空笔触流光溢彩,动起来有点晕。

天降大任苦其一生磨其斗志。 天才之路不是谁都能走的。


推薦閱讀:

如何把秘密花園裡面的向日葵塗成梵高的風格?
梵高書信全集原文是用什麼語言文字寫的?

TAG:电影 | 艺术 | 梵高 | 油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