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十年後會是什麼發展?
建築十年後還能這麼熱嘛...還是說熱門專業大潮下訓練出的會成為廉價苦力...希望各個階層的建築人分享你們不同的視角 說來聽聽撒
要轉載,先私信!
題目建築十年後,我覺得十年只是一個轉型的開始而不是完成。
貌似是一個預測建築未來發展趨勢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參考日本或台灣的現狀,雖然前者領先我們並不止十年。中國最近十五年的建設高潮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商品房、寫字樓、機場、美術館、博物館、展覽廳、音樂廳等等 量的建設)。未來十年(必定更久)要解決的是:從有到好的問題。
簡單來說是這樣一種轉型:粗放的大規模的建設-----精確的小規模的建造
這樣一種轉型給建築本身帶來的變化是:
1 建設量的減小
2 設計建造水準的提高
3 個性化的需求被重視
4 補漏:舊建築改造的比例增大
對建築從業者帶來的變化是:
1 大量設計事務所、設計院倒閉,大量從業者被淘汰
2 拼量拼爹拼關係的時代變成拼設計質量的時代
3 分工越來越細
4 小型、明星事務所如雨後春筍
分開細說一下
建設量的減小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設計事務所、設計院倒閉。
一線從業者應該都非常有感受的:活兒越來越少了。有個師兄在BIAD的住宅所,說08年那會兒他們所可風光了:甲方來求他們做設計!設計院得忙到什麼程度才能讓高高在上的甲方來求個設計呢?甲方請吃飯請喝酒,設計費可以隨便要,就求把他們項目擺在項目單的前邊。師兄說他一個人做了一個一千萬設計費的住宅小區規劃和設計,只用了一周時間(成熟的住宅設計所有自己的套路有自己的戶型庫)!那會兒的年終獎也是可以想像的。可以說所有設計院都大賺了一筆,大量招兵買馬!就我們學校來說,建築學本科畢業生在08年那會兒畢業的基本都能在北京落戶口,找工作可以挑來挑去。現在的情況是今年的研究生也就那麼不到十個人能拿到有北京戶口的工作,女生沒有一個解決北京戶口了的,本科生就更不用說了。當然,這也和北京新出的戶籍制度有關,但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單位沒活兒了,不招人!當然,餓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建設量會減少但總的基數還是很大的。記得秦佑國老師給我們講課時說:未來二十年中國會有百分之九十的建築公司倒閉。我不是個數據黨,也不想去糾結這個具體數據,但趨勢是對的,活兒少,設計公司會餓死很多。放眼望去,樓盤夠我們十幾億中國人住了,CBD也都立起來了,每個城市該有的公共建築:圖書館、劇院、美術館、展覽中心、音樂廳等等也都建起來了,未來我們要建什麼呢?我們還有什麼可建呢?
建設量是存在地域差異的,一線城市基本已經結束了大規模的建設,而偏遠落後地區這一輪建設才開始,從下圖也能看出。三四線城市,甚至鄉村將大有作為。所以十年僅僅只是個轉變的開始。
附建築重要材料:水泥 2012-2015的用量統計圖,可以看出建設量減少的趨勢。找不到建設量本身的統計數據局。
相對發達地區建設量在減少,相對落後地區建設量在增大。總體在減小。
設計建造水準的提高 ,拼量拼爹拼關係時代會變成拼設計水準時代。
活兒減少帶來的是設計,建造行業的競爭加大。看看現在的歐洲、日本、美國隨便一個幾千平米的項目來參加競賽的都是國際聞名的大師,總是搶不到項目的事務所只能慢慢倒閉。同樣,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師國際事務所來參與中國項目的投標競賽了。當項目越來越少的時候,這種現象會越來越明顯。中國建築從業者面臨的將是全球同行的競爭,狼多肉少的時候,總是會有狼餓死的。拼關係的時代會隨著項目的減少,每個項目吸引的關注度增加、制度在實踐中得到完善、國際媒體的參與、消費者願意為設計買單等原因而漸行漸遠。雖然,自己也經常批判現在招標的內幕,但我相信雖然制度本身很有問題,但我不懷疑它正在慢慢變好、變完善。項目的評選將越來注重設計的質量,而不是背後的關係網。用低設計費來嬴得項目也將不可行,經濟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建設量在減少分攤在每個項目上的費用在增加,吃得起餃子不會買不起醬油的,關鍵是消費者富裕後願意為設計買單。當然,我們關心的的設計費是會漲的,前提是我們在這一輪競爭中能活下來。
其實,我們看看自己周圍的小區就有感受,新建的小區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都越來越好。
個性化的需求被重視,建築從業者分工越來越細
圖中的望京soho,答主看著她建起來的,叫「她」是因為它有寫字樓少有的曲線美。曲線,對寫字樓來說,甚至對所有建築來說意味著:更費材料、更浪費空間、更大的設計工作量、更大的施工難度。總之一個字:貴!
曲線帶來了什麼呢?在橫平豎直城市裡的個性。我們可以稱她有柔和美,甚至可以說她有生命,也可以罵它吃多了沒事幹錢多了沒地方花。但一個事實是:她成瞭望京的地標成瞭望京租金最貴的寫字樓,人氣也是最旺的。
個性,意味著更貴。在一個經濟足夠發達的地區,個性是可以被提出來的,甚至是被追捧的。在我們穿不暖的時候是不會在牛仔褲上掏洞的。
大規模粗放型的建設滿足的是基本的需求,是解決共性問題的、是經濟的、是實用的、是符合國情的。當這一階段完成,精確地小規模的建造會更加註重每個個體之間不同的需求,功能上的滿足會促使人們追求精神上的需求,這一切當然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
阻礙個性化發展的是中國的土地制度與產權制度。像日本那樣自己買地自己請建築師設計房屋的情況,如果土地制度不改革是不會發生的,城市裡必須經過開發商,鄉村宅基地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但,哪怕還是開發商開發別墅什麼的,定製服務恐怕會是趨勢。而不會是現在大部分情況:建好了你再來買,而且整個小區都一樣嘛。
建築分工其實一直在延續,不說古代,就看建國後的設計院一個建築師要做方案、手繪畫施工圖、還要自己用水彩渲效果圖。而現在,有做項目前期策劃定設計方向的人、有做方案設計的建築師、有做施工圖的建築師、有畫分析圖的、有負責建模的、有負責渲染效果圖的、有負責後期PS的、有負責排版的。以前,是沒有照明設計師、音效設計師的。總之在工序上從業人員越來越被細分化專業化。
建築公司類型也在不斷的細分化,將會有更多公司專註於自己某一領域,做機場設計的專做機場、做住宅的、做博物館的、做醫院的、做酒店的、做會所的等等。專註某一領域可以做的更精更深入。
舊建築改造的量會增大。
粗放的建設,功能的轉變等必定會帶來很多問題,相比較於過去的拆了重建,舊建築改造更節約資源、更能保留過去的記憶,將是未來的趨勢。798的成功不是個例,舊建築的價值會被逐漸意識到。
小型、明星事務所的大量出現。
國有大型設計院的壟斷正在被打破,有創意有品質的小型事務所能在市場化的設計環境中分一杯羹,尤其在大型項目日益減少小型項目越來越多,甚至是農村小住宅一類項目出現的環境下,設計院的關係優勢、結構技術優勢、設備技術優勢等會越來越弱化,而明星建築師事務所的創意卻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
這是從知乎上看到的觀點,並未自己求證:建築行業只是從之前的「過熱」發展到現在的「正常」。
然後我想,「過熱」時大量的從業人員擁擠到目前「相對萎縮」的」正常「狀態,從供應和需求來說是否是導致建築行業顯得蕭條的一個原因;同時,因為建設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長的可以是幾年。當前建築的」溫度「究竟是消退後的」餘熱「還是」正常「狀態下的」常溫「。
然後又發現有這樣一個觀點:建築行業是一個周期性的行業,目前的狀況是一個行業正常的發展過程。
但是我想:對於」剛需「這個詞,是建立的有足夠的勞動人口上的。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明顯。以我目前所在的四線城市為例,在我看過一篇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發表的調查文章後,理論上我所在的城市在2020年時65歲以上人口會達到30%以上。那麼在這樣的城市,建築行業究竟還有沒有機會恢復過去的輝煌?如果不能待在體制內,在非一、二線城市能有多大的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如果你看到這裡,發現不是一字一詞的讀的,也許我說的意思你不一定看懂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就是這樣太冗餘,希望你是仔細看的。
彩蛋:我不相信夠選擇一個行業就能夠一輩子衣食無憂;也不確定進入體制內才能順利地度過一輩子。我覺得,相對來說,在比較外部因素之後,從事自己願意做的事,即使遇見困境,也願意主動去面對、解決,才是這場人生遊戲的正常模式。從大大的廣州院回到老家,驚呼老家建築行業如此慘淡,想想我舅當年的經歷,這都不算事,我舅應該是二十多年前入行吧,建築專業,我結構,家裡干著行沒別人了,想想當年老媽找招生辦朋友問專業,說家裡有關係再學,沒怎麼想,還是瞎報了,引出前提,我沒有特別愛這個專業,只是當養家糊口的工作,接著說我舅,畢業去了設計院,干著一直不爽沒他什麼存在感,畢竟沒什麼關係,如現在的我 ,那時候什麼行情不清楚,後來去學校教書,三十多又考了名牌研究生,又想回設計院,不要了,被逼從商,反而成了,干長累了吧,又去大企業做高管,一直都和建築行業沾邊的,現在企業都轉行,想甩掉大部分建築,他也跟著轉行,我也會這樣吧,說不定就去學校重造,說不定從商,說不定繼續下去,反正要吃飯的。工作就是個工具嗎,自己用著不順手就換個,別講什麼準則,自己的心情就是原則。
~~~~~~~~~~~~~~~~~~~~(偏要多一個)
換一行接著答。
很多人都在說新科技啊什麼的,我也都有關注,bim、新材料、新工藝。。。等等很多讓我們充滿希望!但是!!!!!!錢呢,冤枉錢誰掏,你來掏嗎?畢竟我們還不是那門富裕的國家,而且勤儉節約是美德!我對建築的認識也絕對是把安全,成本,實用這3點放絕對位置其它皆可拋。美觀,個性,我還真不覺得那麼實際,太虛。(補充說明,重看發現,說的太亂,並不是不提倡bim,新工藝,新材料,只是在性價比不高的時候不提倡,有些太不切實際的不提倡,但嘗試使用積累經驗可小範圍實驗)
十年後是2025年,中國會在2020年基本完成城鎮化。
城鎮化完成後,再想造很多標誌性建築已經不可能了,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的很多知名建築設計師想來中國工作。
目前的地方政府就像被剪掉翅膀的蜻蜓,再也不能四處飛揚,只能沿著目前的枝幹,一路向前。
2014年9月份前後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政府通過了一部法律,發布了兩個文件,「一部法律兩個文件」,可以說,既代表了李克強總理的執政思路,也決定了中國未來30年的走向,甚至有人說「43號文」將改變中國,我覺得改變中國絕不是一份文件所能做到的,需要一個系統性的變革,但是未來這「一部法律兩個文件」將徹底顛覆目前中國的工程領域的現狀。
一、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簡稱《新預演算法》,法律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無預算不支出的概念,年度沒有預算的,一律不追加撥付資金」
「以地方政府發債來代替傳統的融資平台模式」;
「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被要求公開」;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評估以及責任追究制度被要求建立」。
新《預演算法》折斷了地方政府的第一個翅膀,財政預算納入法治管理。
二、2014年9月21國務院發布「43號文」《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
「剝離融資平台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
「市縣政府舉債只能由省級政府在國家批准的額度內發行債券代舉,地方債務納入預算,且省政府代市縣級政府舉借的債務資金,各級、各部門必須按照規定用途使用,並確保按時足額還本付息」。
「43號文」折斷了地方政府的另一個翅膀,政府融資平台職能被剝離。
三、2014年9月23日,財政部下發76號文《財政部關於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
「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76號文」讓折斷了雙翼的地方政府只能沿枝幹一路前行,前方只有一個目的地----「PPP模式」。
2014年以前,地方政府首長既當市長又做市場,房地產與賣地收入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大資金來源。尤其是2008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陸續發起設立一批地方融資平台並發行一批城投債,城投債、地方融資平台是地方政府關鍵的經營平台。客觀的講,這種地方政府的競爭機制在極大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招商引資、房地產、基礎設施、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在過去的一二十年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在應對金融危機衝擊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快速的增長、迅速的擴展也累積了相當規模的政府債務,財政金融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但是隨著大、中、小城市的大部分房地產市場已經過剩,基本建設也趨於尾聲,各大行業趨於產能過剩,生產力紅利日趨減少,未來的發展主要靠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創富,這是前期勞動力密集、資本密集方式所不能解決的,地方政府也無能無力;同時,越來越高的地方債務帶來的風險正在日益增大,賣地收入難以為繼,市長們為了創造GDP而繼續加大資本投入必將導致債務風險爆炸。
新一屆中央政府的「一部法律兩個文件」適時出台,改革從此開啟。
2014年,財政部力推PPP,原因何在,PPP模式必然產生新的政府債務,但是根據《新預演算法》新增債務必須納入政府預算,而財政部們作為掌管錢袋子的核心部門自然當仁不讓要爭取PPP的話語權。而且是此時號稱「小國務院」的發改委深陷腐敗窩案不能自拔,但是沒有發改委的項目審批,PPP落地仍然只是紙上談兵。
2015年,隨著發改委與財政部的聯合推動,PPP項目終於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開始不斷有PPP項目簽約,但是與中央政府目標差距仍然較大。
2015年5月13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廣PPP模式。總理再次將PPP提到國務院常務會議日程,力度空前,下一步必將迎來PPP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談PPP不得不談到兩部影響工程領域十多年的兩部法律《招標投標法》《政府採購法》。
2000年1月施行的《招標投標法》強調工程建設項目,2003年施行的《政府採購法》強調使用財政性資金。兩部法律都以公開招標為主要方式,在實施後的十多年時間裡為工程建設領域的良性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未來東西部城市的工程市場發展將展現如下趨勢:
政府財政資金充足的東部沿海城市,財政能力範圍以內的工程及物資、服務將繼續使用《招標投標法》、《政府採購法》。
而超於財政能力的工程及收費期限較長且適合採取PPP模式的工程(比如地下綜合管廊、城市供水、垃圾處理等項目),將會優先選擇PPP模式工程建設。
政府財政資金緊張的中西部城市以及廣大的縣級城市,未來的PPP模式將是選擇的主要方向。
政府是如此,那對應的工程領域的建設方又將是一番什麼景象呢?
東部沿海城市的基礎設施配套已日臻完善,待建項目日趨減少(但是這類地鐵、城際鐵路、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還是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此類地方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中小型建築企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形勢。
中西部城市的基礎設施配套前景廣闊,項目眾多,未來的採用PPP模式建設將是主流。而地方政府選擇PPP模式合作夥伴時首先會選擇央企、有實力的大型國企,中小型企業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可以預見,未來五到十年,國內的PPP建設項目將取代政府招投標項目成為工程行業建設的主流模式,一大批央企、國企將藉機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而一些無特色、無專長的中小型建築企業必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未來三十年,中國建築市場走向! - 游雲的工程日誌 - 知乎專欄
我來個不同的答案吧。
我覺得建築業的興衰與以後的社會形態密不可分。隨著人工智慧、腦科學、虛擬現實、機器人的發展,未來很可能並不需要那麼多公建。一方面人們可以在家辦公,另一方面低智工作將會全面消亡,普通人將被趕出經濟體系。而土豪的曲線建築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被虛擬實境代替,當然也包括電影院和劇院音樂廳。而醫院則成為社會核心,進行植入或替換電
子器官的活,比如人工耳蝸和人工視網膜一類。未來的城市很可能因為低智力人口的無價值化而變成普通人的監牢。
所以要實現這可怕的未來就需要全盤實現建築的從設計到運維全生命周期的參數化、信息化。使得建築成為監管社會的容器而不是保護隱私的容器。
屆時,我們普通人永囚室內,生活在虛擬世界,吃著如同雪國列車那樣的食物 ,受著精神控制網路的主宰。而有錢人則享受自然,探索太空,追求永生。
再之後就是機器文明的世界了。。。
哦。十年啊。還是中國啊。
那便完全取決於我兔怎樣想了。
我覺得中國建築行業落後世界何止百年。
先淘汰抄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設計師,並且提高社會的整體教育水平。不要把民工當做給高價就來賣命的無知勞動力,而是把他們轉換為職業工人,提高職業素養,給他們參與城市生活的機會。這樣才能切實改進國內建築的質量。
大多數的建築,能變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甲方~
行業都有周期,不景氣是最好優勝劣汰,等到濫竽充數的都倒下了,倖存的都會上一個台階,建築人價值未來會更高!所以,剛入行的,趁早改行,避免中年失業…。入行太久造業過深的,不妨穩穩的趴著,最好夾著趴……因為退潮後,有內褲才不算裸泳!難得上回雞湯,先提前謝贊!
正好在說工程建造行業:
大潮將落,何去何從(1) - 國際工程管理的方法論和世界觀 - 知乎專欄
大潮將落,何去何從(2) - 國際工程管理的方法論和世界觀 - 知乎專欄
待續待詳
嶺南建築學派再次崛起。
民辦建築學院畢業生成為市場主力。
知乎電視台裝修免費問答促進中國夢實現。
酥康socon城市理論順利解答世界城市問題。
努力修鍊!十年後印度在召喚!!
建築師干一輩子也可以
我急切希望中國的建築設計水平變得不這麼土,不求那些標新立異的建築,祗求最普通的建築不要那麼接地氣,
就靠你們了,90後和80後的建築設計師們,老一輩的設計師設計的現代建築眞的太土了,各種想模仿西洋的結構,結果四不像土得掉渣,韓國和日本的現代建築裡面就沒這些多9餘的結構,東亞簡約風。
球球你們喇
現在距這個問題的提出是第幾年了
在一個惡劣環境里,更能打造出優秀的建築師。。。不管十年後,建築行業怎麼樣,有一點是肯定的,對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想生存,只能變的更強。。。
我希望這個話題不是很多的70 80 的老前輩來回答。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很對前輩對於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已經老了。該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該認真的去聽聽去看看年輕人腦中天花亂墜的想法。建築也是藝術也是時尚,現在淘汰的就是不努力守著自己一套的人,國家需要改變篩選是必然的階段。
10年後的建築行業是往科學化管理信息化集成做革命性轉變的的弄潮兒
現在建築行業正面臨一個急需作出革命性改革的時期,現代社會節奏飛快, "互聯網 + "產業層出不窮而且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建築行業如果不做革命性改革的話,從業人數會越來越少,現在建築工人平均年齡都在35-40歲,可想十年之後還會有多少人堅守在鋼筋混凝土的建設一線呢?建築行業想在也在往建築信息化管理轉變,而BIM就是很好的載體,
BIM是個概念不是軟體全稱叫建築信息模型,而BIM的最大價值也不是在建模、不是在演示、不是漫遊動畫。而是他的建築信息化,科學化管理信息化集成才是以後建築行業的發展趨勢。國家等各種政策也在證實這一說法,住建部發文:6萬平或2億平以上的建築和政府工程必須應用BIM技術,2020年90%的新建建築要應用BIM技術。國家也在推行「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是科學化管理信息化集成的方式去管理城市系統。總而言之BIM技術是建築行業革命性轉型的契機和基礎!
湖南茂勁科技,中國建築行業的默默耕耘者。
http://weixin.qq.com/r/IDn-5yfEoHrfrWOE92w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會去非洲嗎?就像現在的道橋高鐵一樣?迷茫。
會是用bim設計的裝配式建築居多嗎?
未來建築必須是國家必須才能規劃建設的建築
推薦閱讀:
※建築學學生怎樣逐步提升自己手繪能力?
※為什麼「平頂式結構」是一種緊急避洪措施?
※想在承重牆上開個門洞,使用I型鋼加固是否可行?
※用 50 米高的牆將太平洋圍起來,技術上可能存在什麼困難?
※你認為有哪些失敗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