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

「我想要你為惡吧,則惡不可為;要你為善吧,我不為惡,(而結果如此!)」

原文為後漢書 原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 遷光祿勛主事。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郭林宗聞而讓蕃曰:「若范孟博者,豈宜以公禮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無自取不優之議也?」蕃乃謝焉。 復為太尉黃瓊所辟。後詔三府掾屬舉謠言①,滂奏刺吏、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餘人。尚書責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對曰:「臣之所舉,深為民害,豈以污簡札哉!間以會日②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參實。臣聞農夫去草,嘉穀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滂睹時方艱,知意不行,因辭官去。 太守宗資聞其名,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嚴整疾惡。其有行違孝悌,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不與共朝。顯薦異節,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頌,公族子孫,而為鄉曲所棄,中常侍唐衡以頌請資,資用為吏。滂以非其人,寢而不召。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猶以利刃齒腐朽。今日寧受笞死,而滂不可違。」資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之所用以為「范黨」。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家父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③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選自《後漢書》,有刪改)


謝邀,手機碼字,格式神馬的將就看吧!對文章理解有限,只能說說自己的理解,拋磚引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講蘇軾。

蘇軾一輩子活的非常坎坷,幾經波折,想了解具體經歷的,可以看看我以前的一個回答。

我的知乎回答:蘇軾被神化了嗎?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蘇軾仍是「凡人」? 對於前面幾位的回答,作為一個蘇軾的粉絲,我是不太贊同的。蘇軾不完美,可他於哲學上的追尋,卻並不該是讓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130754/answer/49059153

蘇軾,絕頂聰明、驚才艷艷,可惜天妒英才,一生仕途坎坷,病痛纏身,晚年也無比凄涼。

他有四個兒子,如果你去百度的話,多半百度到的是三個,因為幼子是他晚年與王朝雲的兒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蘇軾的四個兒子,由大到小分別叫蘇邁,蘇迨,蘇過,蘇遁。前三個兒子都出生於烏台詩案發生前,蘇遁則出生於蘇軾歷經波折之後的晚年。

「遁」,取自《易經》中的遁卦。

「遯」,通「遁」,意為逃避,躲閃。

《易經》曰「 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意思就是說,遯卦,避讓為順,說明退避可以獲得順利。陽剛正位與陰柔相應,在恰當時機退讓避險。柔小則能順利成功,說明陰柔之氣逐漸萌動成長之勢,退避應順應時勢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硬氣了一生的人,老來得子,卻取名「遁」。

在蘇遁滿月洗三的時候,蘇軾做了一首詩,大概你們是聽過的: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遁,大概也是「蘇鈍」吧。

從蘇邁到蘇遁的轉變,就是蘇軾人生的投影。

誰不希望自己孩子聰明啊,但蘇軾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魯一些。蘇軾這一生,吃盡了聰明的苦,吃盡了剛直的苦,對於自己最小的孩子,只希望他能順勢隨波逐流一些,或者遠離政治漩渦,遁於世外,再或者乾脆愚笨一些,無憂無慮過完一生。

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孩子少吃些苦頭,一生順遂。

我們再來說說《後漢書》中對范夢博的記載。

范夢博一生剛正不阿,不為惡,不包庇,所作所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可他一生頻受挫折,《范滂傳》中有一句話說「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之所用以為『范黨』」,被郡中大多數人厭惡,范滂處境,可見一斑。最終范滂的結局就是被朝廷誅殺。

范滂一生,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對得起朝廷的信任,不辜負百姓的囑託,卻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可嘆。

赴死前,范滂看著自己的孩子,嘆了口氣,對他說:「我這一生,從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卻落得了如此下場。我多希望你做個壞人,趨炎附勢,隨波逐流,自己開心就好,可是想想,壞事畢竟是不能做的。我又想讓你做個好人,多做些善事,可是想想我這一生,又擔心你重蹈覆轍,也落得我這樣的下場。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活的富足快樂、無風無浪,我卻又知道正義真理不可違背。我真的是左右為難啊!」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一句話,道盡了范滂滿腔的不甘,道出了范滂一生的心酸。剛過而立之年的范滂,滿心壯志卻即將赴死的范滂,一生堅守正道的范滂,深愛自己孩子的范滂。種種糾結、悲涼、希冀都在這一句話里了。

行路聞之,莫不流涕。


今天又看了一下這句話(溫故而知新沒有重新仔細看真是不好意思哦 不過複習時候的「開小差」要求別辣么嚴格啦~)

高贊回答已經回答得很好了,所以今天應該算是來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而已。

上面都是廢話(?_?),下面正文,會比較多腦補和啰嗦啊……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背景是:像范滂這樣的人,一生正直善良,卻是那樣的下場。(懶得再看前面的了 高贊回答寫的比較全面透徹)

不如你就做個普通人(補充一下:我認為普通人,即我等屁民,絕不是純善的,是會為了利而為小惡的),不用那麼明是非辨善惡,原則不用那麼強硬,可以更加圓滑,可以為小惡讓你的人生更加省力;但是不行啊(范滂的正直善良使他連小惡也不會願意讓孩子做的)。可是如果你從善——看看我啊,我不為惡,卻是這樣的下場!

所以最後范滂是迷茫的,這話表面看是對孩子的告誡,類似你以後要怎麼樣怎麼樣,實質上,是范滂對那個濁世的質問吧。

濁世不容清流。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這句我認為是通俗點來說就是要補全:我想讓你做一個壞人(為惡),但是壞人是不能當的;我想讓你做一個好人(為善),但是我並沒有做壞事(做的是善事)卻落到如此下場。

-----


額,樓上的理解很好,但是感覺個人發揮的太多了。。。如果只從翻譯這句話來講,我覺得百度上goucjagb「我想讓你幹壞事,這本身就是一件不能再壞的事情,若勸你為善,那麼我就不是在做壞事」這個翻譯比較靠譜。


推薦閱讀:

《勸學》里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麼就好像說青比藍藍,藍比青青。這就是毫無意義了。這個?
兩個秦時明月漢時關,有考究的夥伴么??
為什麼「馮」是房戎切在古文里還是讀ping?

TAG:歷史 | 文學 | 古文 | 蘇軾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