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為什麼要打扶蘇的旗號?

陳勝吳廣都是楚國人,他們打的旗號是張楚,吹的領頭人是扶蘇和項燕,他們造反時自稱項燕的人尚可理解,為何要自稱也是扶蘇的人?難道不是反秦嗎?扶蘇好歹也是秦國王子,就算是扶蘇再賢德也肯定跟項燕不是一夥啊,陳勝吳廣身為楚國造反者打出扶蘇旗號是否有邏輯矛盾?


沒錯是有矛盾的。關於陳勝,我的解釋可能讓人有些無法接受。(此文有點長哦~)
《史記 陳涉世家》:「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那麼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口號,第一句的含義當然是詐稱公子扶蘇啦,而第二句意為: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則言下之意是:農民也可以當王侯將相。那麼,既然農民也能當王侯與將相,那為何又要假借兩位貴族之名呢?

那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那次起義。我們對陳勝吳廣起義的起義的傳統認識就有以下兩個:
1.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在大澤鄉因雨延誤期限,要被殺頭。
2.身份:陳勝的身份是貧苦農民。

其原因是大澤鄉延誤工期,按照嚴苛的秦律,應當處斬。這是《史記》的記載。但是,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律竹簡》中,直觀地介紹了秦朝律法,因為是在秦時記載,所以可信度很高:
《睡虎地秦墓竹簡》:失期三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水雨,除興.
顯然,這段文字與《史記》有所出入。按史料二的說法,陳勝、吳廣等人路遇大雨,延誤期限完全可以免罰。作為屯長,陳勝不可能不知道秦律中關於該事件的相關內容。不過,他仍然撒謊,用殺頭鼓動農民起義。這能說明,陳勝的起義早有預謀,而大澤鄉事件,只是他的借口。


再來看看關於陳勝的身份。剛才說陳勝假借項燕,扶蘇起義,和他們的口號有明顯出入。我們就從這兩位貴族下手。項燕,是楚國的大將軍,是楚國人哦(再提醒一遍)。而扶蘇是秦始皇之子,被趙高等人陷害自殺。扶蘇是什麼人?
您有沒有想過扶蘇的母親是誰?如果要研究這一問題,那麼就需要問一個問題,秦始皇有皇后嗎?已經有一位兄弟替我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沒關係,我們再重複一遍:
在李開元教授的《秦謎》中,根據歷代秦王王后的冊立規律,推斷出秦始皇的皇后也是楚國夫人。歷代秦王立皇后都由太后決定,楚系的太后當然會立楚系的王后,又因為秦始皇之母與嫪毐先生的不正當關係,因此秦始皇立後還是由奶奶決定;
具體是這樣的:
宣太后 楚國夫人

秦昭襄王 葉陽太后 楚國夫人

秦孝王 華陽太后 楚國夫人

秦始皇 應當是一位楚系夫人
那麼,如果秦始皇的夫人是有楚國血統,那麼扶蘇也應該有楚國血統。好,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扶蘇和項燕都是有楚國血統的貴族。
OK 我們再來看看陳勝的身世,再看看他與楚國有何關係?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陳勝出生在陽城,對於陽城,史學界有不同的說法,而我採用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的說法。
周口市,是春秋時期陳國的領地,後來陳國被楚國吞併後,周口就成了楚國的都城,古稱「郢陳」。而陳勝建立政權的地方叫陳,在今天的周口市市區,陳國的領地大致都在此地。無論是出生,還是建立政權,陳勝都是在陳的領地或楚國的國都
更大的疑點,就在於陳勝有清清楚楚的字。秦末,只有王公貴族或者有威望的人才有字。例如劉邦,本名叫劉季,沒有字。取名劉季,正是因為他排行老四,也就是劉四的意思。而項籍,即項羽。他名籍,字羽。他有字,是因為他的祖輩都是大將軍。可以推測,陳勝有清楚的字是因為他是有一定身份與地位的,並不是一無是處的貧苦農民
《史記·陳涉世家》:陳涉乃立為王,國號張楚。
陳勝在陳地建立政權後,國號叫「張楚」。「張楚」即振興楚國。
現在我們整理一下有關的所有線索:
1.陳勝假託兩位楚國貴族的名號起義。
2.陳勝出生在楚國的都城,建立政權也在楚國都城附近。
3.陳勝有字,說明他有一定的身份與地位。
4.陳勝建立政權後的國號叫「張楚」。
大致可以推斷,陳勝是楚國或親楚的曾有威望的人。
那麼,再從陳勝的出生地周口研究起。周口,古時稱陳地或郢陳,先後是陳國和楚國的領地。有沒有想過陳勝為什麼姓陳?古代的姓氏習慣,有用封地號作為姓氏的。那麼,陳勝在陳國的領地,姓氏又與地名吻合,而且有字。
所以我推測,陳勝是陳國的舊貴族(如果客官想知道無比繁瑣的推理過程,請私信我哦)。
所以,陳勝以楚國貴族名義起義,也不足以奇(陳國後來被楚國吞併)。
以上是我的解答。


@小方先生 關於扶蘇母系的探究非常好,對我也很有啟發,正好在寫一篇關於秦朝的回答,接下來我想從政治層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秦朝統一之後,關東社會和關中社會激烈的矛盾之中,扶蘇守文的政治傾向迎合了關東六國的政治主張,因而贏得了關東六國的愛戴。

首先既然要談到陳勝為何以扶蘇為號,那麼首先要讓我們看看陳勝自己是怎麼說的,【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百姓多聞其賢】一句,就陳勝所處的環境而言,這裡的百姓自然指的是楚國或是關東六國的百姓,那麼扶蘇究竟做了什麼讓關東六國稱賢?我們來看看焚書坑儒事件,以下引用我的這個回答:除卻最常見的那幾個,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有什麼? - 何越曦的回答

在面對始皇帝焚書坑儒的決定之後,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而始皇帝的態度同樣激烈,【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由以上兩句對話,其實能看出一些幾個問題,第一,始皇帝因何而怒?除了扶蘇頂撞自己外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我想關鍵便在於【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一句,這句話中扶蘇明確反對了秦始皇重視法家的政治主張,對於儒家思想報以同情甚至支持的態度,表現出扶蘇與始皇帝在政治思想的衝突,這可能也是始皇帝大怒的原因所在。

第二個問題,在於始皇帝對於扶蘇的處置。始皇帝大怒,將其遠置邊疆,這本身並無什麼問題,但是問題在於恰恰是使扶蘇【監蒙恬】,若是懲罰扶蘇,為何讓扶蘇親近於掌握四十萬兵團的大秦第一武將?並且始皇帝並非使蒙恬監扶蘇,恰恰相反,是令扶蘇監蒙恬,這就意味著扶蘇並不是以犯人的身份流放邊疆,而是以正式官職入主長城兵團,若是始皇帝真心與之決裂,難道不害怕扶蘇直接帶兵殺回咸陽么?

第三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扶蘇所謂【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所謂的集應指何意?在古漢語字典中集共有十一種意思:

①&<動&>群鳥棲息在樹上。《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於灌木。」
②&<動&>泛指鳥降落或棲止。《岳陽樓記》:「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③&<動&>停留;止息。《促織》:「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
④&<動&>會集;聚集。《大鐵椎傳》:「賊二十餘騎四面集。」
⑤&<動&>召集。《馮婉貞》:「於是集謝庄少年之精技擊者而詔之。」
⑥&<名&>集子;匯合若干著作、作品編成的書。《少年中國說》:「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
⑦&<名&>集部,我國古代圖書四大類別之一,與「經」、「史」、「子」相對,包括詩詩作品。
⑧&<名&>集市。《范進中舉》:「那鄰居飛奔到集上,一地裡尋不見。」
⑨&<動&>集會;聚會。《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⑩&<動&>成就;成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集,晉國賴之。」
⑾&<形&>安定。《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

在我看來,此處的【遠方黔首未集】應取最後一種意思,也就是說此時天下初定,但是遠方尚不安定,此處的遠方顯然指的是關東六國,這就引申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此時秦帝國混一寰宇,為何又說遠方尚不安定呢?秦帝國之中又潛藏著什麼樣的暗流呢?再結合始皇帝多次巡遊天下,我們彷彿能看到在秦帝國統一之初,與其宏大氣象不符的悲觀氛圍。

在我看來,此時之所以【遠方黔首未集】,最大的原因在於秦國體制與關東六國體制上的衝突。在《語書》中對秦統一初期的南郡有這樣一段記載:【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失之民不止……私好、鄉俗之心不變】,南郡此時入秦已五十餘年,仍然盛行楚俗,不用秦法,可見以秦國為代表的關中文化和以楚國為代表的關東文化矛盾之劇烈,而文化上的衝突又具體表現在制度之上。

眾所周知,戰國時代是一個各國重新建立編戶制度,利用人力以致富國強兵的時代,編戶制度可以說是七國共通的制度,但是其中秦國因為其特殊的地緣環境、尚武的社會風俗,其軍國化最為徹底,建立了以軍功爵制、什伍制度為核心的軍國體制(此處軍國體制意為「生產供給軍事,生產服務軍事」的體制,與近代法西斯無關,毋寧說是軍國體制在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不同表現)。

仍以楚國為例,楚國雖也有類似於軍功爵制的體制,但是這種體制首先授爵泛濫,其次不對平民開放,無法起到秦國爵制促進社會流動的作用,至於什伍制度,陳絜在《里耶「戶籍簡」 與戰國末期的基層社會》一文中直言【什伍制度恐怕是秦佔領該地區後對舊楚編戶民重新造冊登記的新制度】,本非楚國舊有。可見,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也將秦國的法律、制度推往六國,試圖實現文化、體制上的統一,由此帶來了六國百姓的強烈不滿,陳勝起義最終成了這種矛盾的總爆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趙高與李斯的這段對話:【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趙高提出了蒙恬強於李斯的五點,其中前三點都是個人能力,暫且不論,第五點直指扶蘇與蒙恬的親密關係,再一次顯示出了始皇帝對扶蘇處置的良苦用心,但是最值得注意是第四點,蒙恬三代從軍,殺伐無數,李斯長居朝堂,不涉軍事,然而趙高卻認為李斯比之蒙恬更【有怨於天下】,並且李斯自己也深表贊同?那麼李斯究竟做了什麼,以至於有怨於天下了呢?

其中最關鍵的,便在於始皇帝統一之後李斯參與的種種政策,其時淳于越向始皇帝提出尊重六國傳統,恢復分封體制,而李斯【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曰:「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並作……今陛下並有天下,別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李斯所言有兩個要點,第一,堅持郡縣制、否定恢復分封,第二,堅持法家文吏政治,禁止私學,恰好是從制度、文化兩方面堅持秦國軍國傳統。其上書致使秦國體制、文化進一步推廣到六國,引發了六國百姓的不滿,這應該便是李斯【有怨於天下】的根源,可與上文關中、關東社會之矛盾相印證。

回到陳勝起義的時間節點上來,由於扶蘇的慘死,胡亥即位,並且延續了秦朝初期的法家政治,與關東社會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引發了秦末的大動亂,而扶蘇本人則因為對於關東文化同情、支持的態度,成為關東六國政治理想的代言人,代表了關東六國百姓的政治主張,因而被陳勝擁戴。

======================分割線========================

參考資料:
雷戈:《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

以下為硬廣時間:
軍事國家向文治國家轉型請參見:為什麼中國歷史王朝一般先有西朝再有東朝? - 何越曦的回答
漢武朝巫蠱之禍分析請參見:漢武帝為什麼會聽小人言而逼死自己的兒子劉據? - 何越曦的回答
楚漢之際關東六國的政治主張請參見:項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天下? - 何越曦的回答
漢朝初期的轉型和整合過程請參見:六國的愛國主義是如何消弭的? - 何越曦的回答


陳勝吳廣絕非宋人所言瓮牖繩樞之輩、甿隸之人。兩人的戰略從頭就是帝王(老闆)思維

讀《陳涉世家》里陳勝吳廣那段對話,可知兩人當時的謀略不輸於當世任何英豪。古代史家為了避禍,必須仔細讀出文字背面的意思,才能了解古人的腹黑。

首先吳廣問:等死,死國可乎?這是試探,如後來蕭何曹參一幫強迫劉邦當主公一樣。

這也是我們現在還在用的底線思維,如果結局相同,我們何不做點大事。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做大事,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可成,凡事貴乎名。所以齊威王朝周,諸侯稱其伯,為霸主,名分之事。

陳勝詐立扶蘇,即不為草寇謀反,而是為了成大義,先為自己正名,沒有文化的百姓有勇氣跟隨,因為其不是反大秦。以秦當時席捲八荒之力,士不敢彎弓而抱怨,貿然造反,沒有懦夫百姓跟隨,兵員糧草都是問題。如果成功,弄個假扶蘇,後面言順事成則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王霸之資也。

而又以項燕為天下唱,則又符合當時六國流亡貴族的利益,籠絡天下志士,貴族階級也會響應,造反是陳勝吳廣冒族滅的風險,如同公司老闆,這些貴族最多是報仇為名,不成就繼續流竄(又是底線思維),成功了還有機會封王侯,這是公司高管的考量,這種低機會成本的機會高智力人不會錯過。其中一位叫項梁,帶著他侄子項羽。項梁自稱是項燕的兒子,但並不可考,其實可能也是受陳勝啟發,一樣的策略

以上兩條,已經把反對大秦和混沌中立大秦的力量都糾合在自己一邊。

最後再搞一搞封建迷信,類似今天的炒預期炒概念,天下必然雲集響應。

於是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其中有一位叫劉季劉老四,就是劉邦。

拿下函谷關之時,可以說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名正言順之後,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如果不是後期戰略誤判且缺乏公司內部行政能力(草根創業瓶頸期),陳勝很可能建立一個幾百年的基業,那樣我們現在可能就不叫漢人,而叫楚人、陳人或張人了。

即使失敗,兩人也已經開創出反大秦這片「商業藍海」,後來即使劉邦項羽爭雄,用的也完全是陳涉吳廣的「商業模式」,所以劉邦稱帝後還要追封陳勝為隱王。

這些道理,就是司馬遷《資治通鑒》開篇講周威烈王默許三家分晉擅自稱候而後周亡的道理。如感興趣可以去仔細讀一讀。

至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就是哥幾個走夜路唱歌,給自己壯膽。


稍稍猜測一下:

為什麼打出扶蘇的旗號?以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點又怎麼回事?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長子,而胡亥又沒有經過秦始皇冊封為太子,這是民眾素來所知的。胡亥突然當政,外界難免產生各種陰謀論的猜測。

公子扶蘇曾經因為提出要尊重儒生而觸怒始皇帝,而儒生是主張推行分封制的,分封制在當時還有一定的民意基礎,扶蘇則被視為分封制在上層的形象代言人。

以上兩點,對於秦國體制內的異見人士(對於胡亥為中心的當權集團來說)是頗有影響的,對於對分封制心存幻想的廣大知識分子或者六國舊族來說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因為,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是屬於秦國當局的,以他為旗號似乎並不那麼直接與秦國為敵,反而有點撥亂反正的功臣感了。


而這背後則有一個更為隱秘的,現代人比較陌生的觀念在起作用:天子之位並不是兵強馬壯者用暴力搶奪過來的,取得它是需要一定的道義的,這一點是數百年來儒家在社會上廣泛宣揚而被普遍知曉的。

還有,前面的不少回答者也引用了李開元的研究成果,指出公子扶蘇很可能的母族背景,這就給楚國勢力介入秦國國政提供了合乎傳統的理由。蓋因在先秦時期,公子們藉助母舅國的力量競逐國君之位的例子很多,母舅之族的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

至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要放回當時的語境下理解: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當時的情況是陳勝吳廣剛剛殺掉上級管理人員,急需拉攏同行者。所以一方面用死亡來恐嚇同行者,另一方面又要以王侯將相之位來拉攏他們。這批人很關鍵,如果日後成功他們將會是從龍的開國功臣,當王侯將相也不是完全是一句謊言。只是要清楚知道,這只是針對核心成員們的一種必要的,權宜的動員,並不是他們拿來公開布告的綱領。

當然,這也是藉助了以儒家為代表的先秦思潮的影響,認為有大德者必有大位,人的社會地位應該由其德行和能力決定。有堯舜禪讓這樣的例子在前,這樣的口號才能理直氣壯地提出來。

我們在閱讀史書的時候,對文字背後的圖景也很有必要多加了解。任何文字都經不起斷章取義的詮釋,失去具體的語境,她們真的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推薦看李開元教授的《秦迷》,裡面的觀點認為扶蘇的母親(也是秦老大的老婆)應該是楚國人,扶蘇有楚國的貴族的血統。所以。。。。才有扶蘇和項羽的爺爺一起拿來用,因為他倆都是楚國人啊。。。。


找個理由,替天行道。


陳勝吳廣起義:我們反的不是秦朝,而是秦朝當中以偽皇帝胡亥為首的暴虐集團。
南昌起義:我們反的不是國民政府,而是國民政府當中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


竊以為

因為秦始皇死了,該繼位的是扶蘇。

打扶蘇旗號,可以凸顯胡亥的不合法性。

嫡長子繼承製是我國古人非常堅固的信仰。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拉攏不明真相的秦人。如果不是人不夠,估計各國貴族都會被他們冒充個遍


劉濞:清君側,誅晁錯。


造反總得有個由頭吧


推薦閱讀:

秦律中的乏弗行是什麼意思?
除卻最常見的那幾個,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有什麼?

TAG:秦始皇 | 秦朝 | 秦漢史 | 農民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