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代畫家從哪裡得到顏料?

是自己製造還是已經有完備的製造商或者供應商??


古代畫家主要以自己製作顏料為主,即使是購買也僅限於工匠或商人銷售的顏色乾粉(即所謂的礦物顏料),這類顏色乾粉是不含任何粘合劑的,使用時需與亞麻油(油畫)、樹膠(水彩)或是雞蛋乳液(坦培拉)調和,所以古代作為一個畫家,在當學徒的十二年里(義大利規定的畫家必須經過12年的學徒生涯),前幾年基本上就是學習怎麼磨顏料,而流傳下來的畫家手稿中如何選擇和製作顏色往往占很大一部分。
至於顏色本身的來源,也可細分為很多種:
土色:國內也用水干色來稱呼,這類顏色為土質,溶於水,性能可靠,如廣泛運用的土黃、赭石、褐色、土綠
礦物色:由各種礦石、寶石經過粉碎研磨提純得來,如群青(由青金石製成),孔雀石綠(國內稱石綠,孔雀石製成),藍銅礦(石青),赤鐵礦(或是鐵紅,赤鐵礦研磨而成)等等
人工色:通常由天然材料經過人工手段加工製成,如鉛白(鉛條懸於醋酸之上蒸餾得到的白色結晶體),鉛紅和鉛黃(鉛白煅燒而成)等等
植物色:除了黑色,大部分植物色都是以色淀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講植物通過搗碎研磨或是熬煮的方式萃取出溶於水中的色液,然後放入惰性基料(硫酸鋇,白堊,水合鋁等),然後放入定色劑將其附於基料之上製成可溶於水的乾粉,原理與紡織物染色類似,這類顏料有三種胭脂色淀(紫膠色淀,胭脂色淀,緋紅色淀),紅花黃等
由於製作管狀預製顏料需要解決很多工藝上的問題,例如防腐、防止色料與結合劑分離等,所以管狀顏料誕生很晚,與如今使用無機材料製成的成品顏料不同,純手工顏料各家細膩切易於平塗,且覆蓋力極強,但是同時由於使用天然色料的緣故,在不了解各種顏料性質的時候極易造成顏料變質等毀滅性問題


謝謝邀請。

首先是,西方的繪畫作品中所使用的顏料大部分來自礦物以及植物中的傳統物質,再配合易溶於水、易融合的媒介將礦物染料融合,最終形成可以用於作畫的顏料。

現代顏料多是由化學方式合成,但仍有少部分材料來自於礦物或者植物中。

胭脂甲蟲

胭脂甲蟲是洋紅色的主要來源。洋紅是一種極易褪色的顏色。胭脂甲蟲是從秘魯和加那利群島收集而來,經過乾燥和搗碎處理成紅色色料。

綠土。最早在法國和塞普勒斯發現,這種藍綠色氧化鐵色料有時作為綠土顏料在羅馬時代被藝術家使用,這是一種自然的泥土顏料,並能產生自藍灰色道橄欖綠的顏色。

生赭石色。來源於含鐵豐富的義大利粘土,這種棕黃色顏料在13世紀義大利濕壁畫中廣泛使用,這種顏料有獨特的顆粒狀紋理,適用於風景畫。

棲草根。從埃及時代到19世紀,棲草根就作為紅色染料而受到珍視。這種植物搗碎成粉末,並用溫火煮以取得染料。

這種石頭能製作出最珍貴的傳統色料群青。用油和樹膠混合調成樹脂糊。群青被視為極其珍貴的顏色,被用於畫聖母瑪利亞等宗教中神聖的角色。


我所知道的有一種 木乃伊褐
如名字,這種褐色就是把古木乃伊!研磨!成粉!
對!磨成粉!然後大概當粉彩一樣畫嗯。
最有名的就是這一副了:

Martin Drolling"s Interior of a kitchen
- 取自wiki。 用了大量的木乃伊褐來醞釀色調, Mummy brown 顏色的代表作
看了是不是很有食慾呢
以至於當時的木乃伊販賣在藝術界是一個大買賣


推薦看一本書,叫《顏色的故事》,一個叫維多利亞·芬利的英國人寫的,涉及藝術史,也有點兒像故事書,很有意思。
我還記得講到群青的時候,米開朗基羅有一幅作品中的聖母需要大量群青,群青由青金石製成,而世界上最艷的青金石產於阿富汗,因為太過於昂貴且沒有人贊助他,那幅畫最終沒有完成。也因為這本書我才知道巴米揚大佛,也對阿富汗非常嚮往。


有些畫家會用寶石和金銀磨成的粉繪畫


自製,簡單來說就是 各種顏色的金屬粉末+油

因為金屬的緣故,這種顏料簡直就是慢性毒藥,會中毒的


推任念辰的答案。另外作為一個外行的回答,可以題主看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抱白貂的少女》,裡面有油畫顏料的製作過程哦!


補充@浪里白條的答案

群青是由青金石研磨得到的,非常昂貴,所以後來只被用來為聖母瑪利亞的裙擺上色。


買來的


推薦看 斯嘉麗約翰遜18歲演的的電影《帶珍珠耳環的少女》很多對顏料的描述和買顏料,做顏料的畫面鏡頭。
另!18歲的斯嘉麗真是清純


推薦閱讀:

一份藝術畫作是構圖重要,還是色彩重要?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水平考級中心是什麼性質的組織?其組織的考級被中國美院認可么?美術水平考級有哪些用處?
你最喜歡九州世界中的哪一張插畫?
伊吹雞腿子和old先的畫工誰的好?
自學油畫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藝術 | 繪畫 | 美術 | 文藝復興 | 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