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第三極》的拍攝難度如何?有哪些拍攝中的故事可以分享?
《第三級》是目前正在拍攝的紀錄片,高海拔拍攝對攝像的要求應該非常高,似乎有下湖拍攝,希望可以聽主創人員來分享一些拍攝中的故事。
拍攝在第三極
——來自攝影指導孫少光
這部紀錄片開始立項時就確定要是一部高製作水準的電影,所以我們在攝影上、在畫面語言上採用了一些國際主流的風格和技巧。拍攝的範圍,從空中到水下,從微觀到宏大,從傳奇人物到野生物種。
我們使用很多新器材,多軸無人遙控航拍設備,我們摔壞了好幾台。
西藏地域廣闊,地形地貌複雜,氣候多變,再加上高海拔,這樣的環境拍攝充滿挑戰,但也帶來令人震撼的畫面。
我們平均工作面的海拔大多在4500-5000之間,拍攝過最高的高度在5700米,比歐洲最高峰還高。普姆雍錯是世界最高的湖,5100米,冬季的含氧量比夏季更低,不到海平面的60%。每天早上五點天不亮就起床,在冰面上要步行一個小時。我的助手是一個在西藏生活的20多歲的年輕小伙,經常戶外運動,體力非常好,但有天他背著器材走在後面,卻因為勞累跪在地上嘔吐。團隊里大部分人都有過高山反應,所有主創都進過醫院。平時在內地微不足道的身體問題,在高原卻變成難以恢復的毛病。
像這樣高挑戰的拍攝有很多,像在陳塘拍攝懸崖采蜂巢的故事。這是我們當時請的岩壁攝影師的手。他也是和采蜂人一樣吊在懸崖上,當時兩人距離大概三米左右,攝影師被盯了無數個包,當時已經眩暈噁心,但他還是堅持下來。晚上回去在身上拔了一百多根刺。
200多天的拍攝我們一個攝製組行程就超過5萬公里。西藏的公路這十多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使墨脫也通了公路。但是去偏遠地區的路況依然很差,4輛車在半年多時間裡報廢了7條輪胎。這是從墨脫縣城通往山中鄉村的路,頭上是4000多米的雪山,山下是亞熱帶雨林,谷底是雅魯藏布江。這裡地質災害是家常便飯,只要下雨就會有泥石流塌方,車會被堵上幾天。我們的車曾在這裡遇險
我們拍攝地域跨度非常大,經常會連續開車幾天在轉場路上。西藏的交通安全一直不容樂觀,每天上車我都暗自祈禱希望一路平安。但最危險的一次車禍恰恰是我造成的。5月我們去藏北申扎拍攝,一天需要行車800多公里,從河床谷地穿過山區峽谷,開上更高海拔的草原。藏北的縣道都是沙土公路,比起東部山區已經是非常好了。我們的行駛速度比較快,在稍好的路況上都保持90km,因為要在天黑前趕到地方,一旦天黑我們的車速就會降低一半,也不安全。但藏北不下雨的時候道路揚塵很大,我的視線受到影響,再加上疲勞,注意力降低。結果在溢出狹窄路段,汽車以90km時速右前輪撞擊上一塊條石。車衝出路基,所幸是沃爾沃,一車人有驚無險。
在第三極的拍攝中,經歷了太多令人興奮難忘的時刻,我們的拍攝過程和拍攝的內容故事一樣傳奇有趣。
看完一樓的回復,我也終於找到了為什麼每次我看這部紀錄片都會淚流滿面的原因。
我也在看,一直很喜歡西藏現在可以看到自己國家拍攝的關於西藏的紀錄片了。
推薦閱讀:
※怎麼把女盆友拍的很好看?
※電影《春光乍泄》的4分15秒至4分30秒鏡頭上的文字影和數字影是怎麼回事?表示什麼意思?
※為什麼中國的博物館、珍品館大多都禁止拍照?
※明星拍攝近臉照片為什麼常常只截取到額頭,而不是整個頭部都進入畫面?
※大學在學生拍攝微電影到底需要什麼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