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的本質是什麼?
本人有很嚴重的強迫症,個人認為,強迫症 是無傷大雅的一種個人習慣而已.但是有很多人說不好,為什麼?強迫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會說自己有「強迫症」,這其實算是一件好事。當大家不再忌諱說一個詞,說明對它的偏見越來越少。大家忌諱說自己是精神病,說明對它還是有芥蒂的,覺得它是一個貶義而難以接受的詞。我說我有點強迫症,已經不會感到特別難堪、尷尬,或者低人一等。大家對這一群體越來越接受、理解,不把他們特殊化,允許別人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或怪癖。我認為這是社會開放度提高,人們更具包容心的表現。
而且——
強迫、強迫症、強迫型人格
強迫(不是強迫症),在普通人身上出現的比例很高:超過 80% 的人體驗過強迫思維,超過 50% 體驗過強迫行為。這並不是少數人的體驗,經歷了之後就不覺得自己是怪癖了。
強迫還是強迫症,主要會由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來辨別,有些有強迫行為的人適合心理療法,可以通過心理諮詢來緩解甚至消除癥狀,而有些只能通過吃藥來解決。這個篩查的過程並不能由心理諮詢師來完成。
那如何區彆強迫和強迫症呢?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主要是參考對生活的影響程度和當事人的主觀痛苦感。儘管大多數人都體驗過強迫思維,但病態的還是極少數。強迫式的行為通常是毫無意義、沒有必要的浪費時間,所以在判斷上有一個時間標準,比如一天浪費一個小時以上,或是更多;第二即是伴隨揮之不去的念頭,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有人每次洗三遍五遍手自己就覺得很難受,總覺得自己是個異類,而且這個想法干擾到了他的生活;而對於有些人來說洗十遍也無所謂,因為他知道自己就是愛乾淨、有潔癖,這樣的人也就不需要作為臨床干預的對象;還有可以列入評估範圍的就是是否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功能,導致個人生活產生混亂,甚至難以為繼。強迫症患者的婚戀問題十分嚴峻,離婚率非常高;與他們親近的人也許可以試著理解,但是卻很難忍受,因為他們很容易把周圍人捲入自己的強迫傾向。譬如一個有潔癖的太太會希望家裡一塵不染,也會希望丈夫能嚴格按照她的要求生活,這樣雙方之間的衝突和家庭矛盾就非常容易產生,這也就需要進行臨床和心理干預。
強迫症之所以是「症」,它符合一般患病的過程,有起承轉合,從發現癥狀到吃藥或心理干預到治癒或控制;強迫型人格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徵,嚴重是一種人格障礙,非常難改變。進行心理干預也不是為了「治療」這種人格障礙,而是幫助具有強迫型人格的人伴著這種人格如何更好地生活。
人為什麼會得「強迫症」呢?
關於強迫症的病因研究,答案仍然撲朔迷離,或者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解釋,生物學和心理學在同時進行。最重要的有以下角度:生物學遺傳研究,比如同卵、異卵雙胞胎在患病上的差異,雙胞胎寄養研究(帶有同樣基因但在不同的環境或文化中長大);另一種生物學研究建立在神經遞質上,神經遞質的不平衡或太過活躍也可能會導致特殊的行為和思想的產生。
心理學上的各種研究中,從精神分析派角度來講,強迫症來自童年教養中被壓抑的衝動及自我防衛等;馬斯洛等人本主義也是從家庭教養的角度來分析,孩子被限制成長,迎合父母親的價值觀和標準,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累積和爆發;行為主義是研究條件反射,比如一個人在焦慮的心情下洗了洗手,出於巧合等原因緩解了焦慮,兩個毫無關係的東西就這樣被他聯繫到了一起,之後一焦慮就需要去洗手。
強迫症是個非常複雜的病症,是由多種原因的混合和互相誘導。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是有先天性的成分在,不是完全後天產生。
生活中的任何細節,都可以「強迫」
我曾接觸200多名強迫症患者,他們的癥狀表現遠比書上描寫的豐富,且不斷還有新的強迫型行為被發現。最為大家熟悉的有:清洗強迫,洗澡、洗衣服、洗手必須達到多少時間或次數;確認強迫,重複確認關水龍頭、關煤氣、關房門;秩序強迫,比如書架上的書一定要按某一個顏色或者字母排序,衣櫃每件襯衫之間都是兩個手指的寬度;計數強迫,路過的電線杆或者樹一定要數……其實生活中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被「強迫」到,一個人的強迫傾向也很容易從一個方面泛化到其他方面。
關於強迫症,其他你想知道的……
在東西方不同文化中,強迫症的發病率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性別差異有,男性更多確認強迫,而女性更多清洗強迫。
從心理學的角度不進行強迫症的判斷,只要諮詢者覺得干擾到了自己的生活,不管強迫行為的輕重,願意接受心理干預,心理諮詢師都可以介入干預。
行為治療是心理干預的一種,是將諮詢者暴露在讓他焦慮的情境當中來慢慢習慣(比如讓一個有潔癖的人待在髒亂差的屋子裡),一般進行一次干預就會看到效果!
不得不承認,與強迫症的人相處是件非常麻煩的事。當一個人沒有表現出強迫傾向時,可能是個很可愛的人,但當看到他強迫的那一面,對己對人都執拗的時候,可能會讓人不想親近。如果他本人不願意接受心理干預,諮詢師是沒有辦法強迫干預的,但他周圍的人可以接受諮詢,調整相處模式,逐漸與其達成共識。
大部分人都有強迫行為,強迫傾向也可以是一件好事!有強迫傾向的人通常都具備完美主義特質,在工作上學習上也相對比較容易出成就。但他們也需要做好壓力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要不然一旦遇到高壓力事件(如天災人禍、生離死別),強迫傾向可能會變嚴重而成為負面的影響
最後,說處女座都是強迫症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
你要搞清楚一件事,強迫症之所以叫做病症,在於當事人,也就是病人自己是完全無法自我控制的。
是一種你受不了了,完全不想做了,卻還會不由自主去做的狀態。
而常規說,非常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做到了就能使自己安心放鬆,並且還是在自己意志控制之下的。那就還不能算是病。
謝邀強迫癥狀的表現形式為反覆思慮和反覆檢查,當事人不想這樣,卻又總是忍不住的要去這樣做,因此而感到非常的焦慮。實施強迫癥狀以後,會有片刻的心安,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責備。
推動強迫癥狀的是焦慮情緒,可以說強迫癥狀是個體自動自發的緩解焦慮情緒的快捷方式,只是由於個體把強迫癥狀判定為不好的、病態的,擔心周圍人會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從而引發了更大的焦慮。
這是焦慮情緒和強迫癥狀的一個交互影響、惡性循環。
焦慮情緒部分來源於個體對焦慮和癥狀本身的看法,部分來源於生活中的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當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壓力事件長期得不到解決,個體總是處於一種焦慮情緒體驗中,就會衍生出一些焦慮和強迫癥狀,比如坐立不安、頭暈目眩、胸悶氣短、疼痛、胡思亂想、易疲勞、失眠、輾轉反側、窮思竭慮、反覆檢查...
所以強迫者大多處於類似的困境當中:強迫癥狀無法消除,焦慮情緒無法減輕,學習、工作或人際關係也是一團糟。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強迫者會一心的想要消除強迫癥狀和焦慮情緒,並且認為只要把強迫症治好了,一切就會變得非常順利,生活也會變得非常美好。
由此的大家可以看出來,要想減輕強迫癥狀,首先是減輕焦慮情緒,一個是改變對於癥狀本身的看法,一個是積極有效的面對和解決現實問題。如果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也可以轉變心態繼而放下。
認知療法提出,當發生了一件事情,個體對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會引發相應的情緒體驗。如果把這件事情判定為壞的、不好的,個體就會感到焦慮,並且衍生出焦慮癥狀。如果能夠看到這件事情積極有利的一面,個體就會感到輕鬆、愉悅,相應的行為表現也會恢復正常。
比如說,如果只是把強迫癥狀的判定為不好的、病態的加以排斥和抵抗,個體就會感到焦慮,又因為焦慮、強迫癥狀無法被直接消除,個體就會感到挫敗,個體會進一步的評判自己為無能,從而對自己各方面全面的加以否定,從而陷入更大的無助、迷茫感當中。
如果能夠看到,強迫癥狀其實是個體自動自發的緩解焦慮情緒的快捷方式,在個體沒有解決現實問題,或者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之前,強迫癥狀可以幫助個體很好的生存下去,使個體不至於在強烈的焦慮情緒體驗中崩潰,強迫癥狀的是在幫助個體,而並非是在危害個體。那麼當事人情緒就會趨於平穩,就更能夠理解和接納強迫癥狀。
再一個,人是趨利避害的,而且會不計後果的避免不快樂,甚至不惜自欺欺人。自從有了強迫癥狀以後,個體就會把責任歸咎於強迫症,從而減輕內心的自責和悔恨,這是強迫癥狀的另一個積極意義。
那麼,因對焦慮、強迫癥狀的看法而導致的焦慮情緒就會減輕,因與焦慮、強迫癥狀對抗而導致的挫敗、無助、迷茫感也會減輕。問題也就得到初步的解決,個體的痛苦感也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
這是康復的第一步,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接納是變好的開始。
1、癥狀的背後是焦慮
在個體沒有更好的方式放鬆身心、減輕焦慮之前,強迫癥狀的存在可以快速的緩解個體的焦慮情緒,使個體獲得片刻的心安。而強迫癥狀的存在則引發了更大的焦慮,這源於個體對強迫癥狀的看法,個體主觀判定強迫癥狀為不好的、病態的,擔心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從而無法接受強迫癥狀的存在,並加以排斥和對抗。而通常這種對抗不僅沒有結果,而且還會進一步的壓抑焦慮情緒,從而個體主觀感覺焦慮、壓抑,感覺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表現,有一種隨時可能會失控的感覺,進而感覺迷茫、無助、恐慌。這些感覺可以用「抓狂」兩個字來形容,個體通常表述難以忍受。沒有經歷過強迫困擾的人,通常也難以理解強迫者所感受到的痛苦。
2、焦慮的背後是不安
安全感的不足與個體過去的成長經歷、生活經驗有關。安全感不足的人,通常表現為過分的追求完美,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給自己訂立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以此來挫敗自己,經常的否定、貶低自己,學習、工作拖延、低效率,做事嚴謹、呆板木訥,追求百分之百的確定感和答案。說的通俗一點,不像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更像是一部高度理智化、並且編輯好程序的機器人。所以強迫者周邊的人通常反應強迫者情感淡漠、不懂人心、不解風情。只有親身經歷過的焦慮強迫困擾的人才知道,強迫者在小心翼翼的維持著自己可憐的安全感。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因為說了也沒人懂。
3、不安的背後是不可控
個體之所以會感覺不安,是因為個體感覺自己以及未來是不可控的,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表現,無法控制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無法控制事態的發展變化,感覺未來變得非常不確定。人之所以能夠比較輕鬆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因為有一份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了解和掌控感。一旦失去了這份掌控感,人就會變得非常焦慮,而焦慮情緒也是在提醒個體,「危險」隨時有可能會發生。
4、不可控的背後是自卑
不可控感來源於個體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懷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價值,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不配擁有,無法保護好自己現在擁有的,在未來也將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所以,焦慮、強迫癥狀多表現為坐立不安、反覆思慮、重複檢查,生怕做不好或者出錯,會面臨嚴重的後果,輕則傾家蕩產、聲名狼藉,重則孤苦無依、性命不保。套用幾句成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草木皆兵、膽戰心驚。
5、自卑的背後是負性生活經驗
個體之所以會自卑、不自信,通常和過去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比如一個嬰兒,經常餓了、尿了之後哭鬧沒人理,或者經過很長時間大人才來照料,嬰兒就會感覺自己不夠可愛,配不上媽媽的愛,並且會感覺這個世界是不友善的,自己隨時有可能會被嫌棄。當然嬰兒還不具備分析評判的能力,不過這些感覺卻烙印在了內心深處。帶著這份「與生俱來」的自卑,在以後生活中,就會表現的膽怯,遇事容易退縮,做事瞻前顧後,而又害怕做不好或者犯錯,拖延、低效率。倘若之後父母很少表揚、鼓勵孩子,並且在孩子沒做好或者犯錯的時候嚴加指責,甚至毆打,就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自卑和膽怯。再一個,在過去生活中所經歷的挫敗和其他傷害,也都有可能造成個體的膽怯和自卑。可以說適度的自卑,可以使個體有上進心,個體會通過努力奮鬥來成就、證明自己,而過度的自卑則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
最讓強迫者痛苦的是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和接納,就連自己也無法理解和接納自己,每天承受著心理的痛苦努力的扮演一個正常人。
以上內容採用由表及裡、由外而內的方式剖析了焦慮、強迫癥狀形成的原因。接下來由內而外的來闡述焦慮強迫症的康復過程。
1、提升自信心
何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既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心理行為,還是一種心理語言。通常自卑者的心理語言是:我無能、我沒價值。心理行為是: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貶低自己、厭惡自己、痛恨自己...心理感受是:焦慮不安、心情低落,煩躁、痛苦...
要想提升自信心,首先改變心理語言。可以採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每天在比較放鬆、平靜的時刻對自己說:我有能力、我有價值、我相信我自己、我愛我自己...自我暗示語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編寫。
其次是改變心理行為,比如: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讚美自己、喜歡自己、愛上自己...學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學會看到自己取得的進步進而獎賞、鼓勵自己,並且珍惜現在擁有的資源。
再次是在生活之間中訂立切實可行的目標,或者把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一步步的去完成,持續的增加成功經驗,繼而提升自信心。
2、增加掌控感
包括我們對於我們自身思維、情緒、行為表現,對於學習、工作和周邊人際關係,對於事態的發展,對於未來的掌控感。
對於自身的思維順其自然,允許但不跟隨,可以嘗試做一個思維的觀察者。對於情緒,允許情緒的起伏變化,用合理的方式宣洩、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自己、撫慰自己的情緒,嘗試做一個情緒的陪伴者。對於自身的行為表現,允許自己有這樣、那樣的表現,自己的表現與自身的價值無關,力所能及的做好自己手裡的事情就可以。這樣反而可以使人感覺比較放鬆,外在的表現會更加輕鬆自如。
對於學習、工作,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去做的,並且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學習、工作的方法、技巧可以向自己周圍比較先進的人學習,而自己也需要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去學、去做。
對於人際關係,經營好人際關係的秘訣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你希望別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你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並且少論是非、少講道理,多談感受。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可以嘗試把注意力從自身的感受、表現慢慢的轉移到對他人的關註上。多關注他人的表現,多用心的感受他人的需求,多理解和接納他人。
活在當下,把當下做好,對於未來有明確、清晰、切實可行、可操作的目標,並且可以制定比較詳細的、循序漸進的實施計劃,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現有哪些資源,還需要哪些資源,如何獲得需要的資源。一步步的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逐步恢復對於未來的可控感。
個體的可控感增加之後,安全感也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
3、學會放鬆、愉悅自己
勞逸結合,學習、工作之餘,可以做做運動,從事一些興趣愛好,和朋友聊聊天、吹吹牛,出門散散心,或者乾脆來一場旅行。可以每天拿出一點時間來做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情,就是為了單純的快樂。
複製自己在另一個相關問題內的答案。
結論在上:求你們別隨便曲解強迫症好嗎!
強迫症算是當下被娛樂化、被曲解得最嚴重的心理障礙了。
(抓機粗略回答,乾貨日後再補。我看不到這個問題的日期,我只是搜的關鍵字要是已經沉了就當我是在溫習功課好了。)
大眾所認識到的強迫症在心理學裡頭叫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OCD。
OCD分兩個部分,obsessive和compulsive。obsession是指強迫性思想,就是一個反反覆復出現在你腦海里完全揮之不去你又完全無法控制的想法。最常見的比如「這些桌椅板凳很臟很臟很臟臟到我根本沒辦法去碰。」;「我的手很臟很臟很臟,上面粘了成千上萬的細菌我會因為這些細菌得病。」;「這個東西擺放很不整齊極其不整齊不整齊到我根本沒辦法忽視我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整理好」……等等等等
這些想法一般關聯著一些對於患者來說「毀滅性的」十分糟糕的後果,比如他們會被細菌、病毒侵蝕等等等等。
因為有了這些obsession患者就會開始用compulsion,強迫行為去試圖消除或者cope with那些強迫想法。比如反反覆復洗手,反反覆復清潔傢具,反反覆復整理文件。但是,這些強迫性想法無論如何都無法消除,哪怕他們做了再多次強迫行為。因此,很多強迫症患者會因為這樣的強迫想法-強迫行為的循環而導致使用超出正常範圍的時間去重複一件事。
而這個超出正常範圍的時間一般不是說你做了一兩個小時,你一個星期可能就做這麼一兩小時…而是你一整天在清醒的時間內至少花了半數時間去做這件事。
許多OCD患者都因為無法消除強迫想法加上花費過多時間進行強迫行為而導致缺席各種必要場所(比如公司、學校等等)很多人甚至無法好好生活,失業率、輟學率都極其高。且,我們上課的時候老師說了,據相關部門統計,真正患有強迫症的人痊癒率相當低
課上老師給我們看的其中兩個真實案例,一個是一名年輕姑娘,她的強迫思想是覺得自己手和身體無時無刻在接觸細菌十分臟。她一天可以洗五十次以上的手,用各種強性洗手液、消毒液反覆洗手,導致她現在手掌和手腕以上的膚色已經不一樣了。她基本上不會用自己的手掌去接觸任何東西。她不直接用手開門,她會用衣服隔著或者用紙巾隔著開門,甚至用腳用手肘就是不願意用手。這影響到了她日常生活導致她無法工作所以她只能留在家每天每天反覆洗手沖涼。她家人看這都很心疼。
這個姑娘的例子就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的OCD患者有多痛苦的例子。
焦慮
馬斯洛的滿足需求,不滿足就會有強迫症,我爸每次說話都有強迫症,幹活太苦了,沒人交流
強迫症呈現了一個悖論,思維和大腦是一體的,但也表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不一致。多數人,多數情況下,忘記了是大腦,產生了我們所有的思想。因此,我們很容易丟棄那些我們討厭的念頭,而強迫症奪走了這種能力。強迫症患者覺得他們完全要為這些想法負責,無論這些想法有多矛盾,我覺得這不僅是對於強迫症,也是對於人類本質的驚人理解。
—— 倫敦大學學院的發育心理學家烏塔·弗里斯(Uta Frith)
增補:
1. 別跟自己較勁了,把所有的「應該和必須」都放下!你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你能成為什麼樣,就會成為什麼樣。讓身體的能量自然的流動起來,去修復創傷,讓一切都真實起來,真實就是力量。
2. 你擔心害怕的結果大概從來沒有發生過,都是頭腦在不斷推理和聯想,我們這種人思維活躍,都是虛構情節的能手,我們一直以來都被自己虛構出來的情節所欺騙。去掉虛構的成分之後,剩下的東西就相當正常,也不可怕了,鼓起勇氣豁出去,堅決不想了。切斷強迫思維邏輯鏈,就讓它發生一場又何妨!只有經歷過感受過,你才真的不怕,真的解脫。
3. 強迫症患者往往過度依賴自己大腦的邏輯思維,而失去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扭曲了自己真正的願望和需要。當頭腦產生強迫時,把選擇權交給感受,此時停止邏輯思考,停止災難性思維推理,讓感受出來對當下進行判斷和選擇。感受第一!
4. 只有行動才能消除你內心的種種疑慮不安,只有行動才能解除你的焦慮,先行動起來再說,別的暫且不論,統統不管!行動就是指正常生活、工作、學習、交往、娛樂……行動中要貫穿「接納」的精神,行動中會產生新的體驗和領悟,行動中會根據反饋的信息和自身的感受而做出必要的自然的調整,朝你期望的方向靠近。所以,改變會潛移默化地發生,而不是刻意改變。
5. 忙碌的確能緩解癥狀,為工作或有意義的事情更能增加正能量,最後達到痊癒也有可能,但忙碌的目的或動機是為了自己的工作或事業,而不是為了治療,這一點很重要!不管癥狀給自己帶來多大幹擾,都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是應該做的,而不是通過做事來治療癥狀,癥狀的退化消失是忙碌或投入的副產品。
6. 強迫症患者為治療自己應該學習了很多理論,但往往不起作用。因為理論只停留在腦子裡,不起作用。要往下沉,沉到心裡!化作一種感受去調整自己的行為。學習理論之後,在行動中就暫且忘掉這些理論,此時感受第一,無可替代。
7. 一些強迫症患者往往想通過自學心理學來解決強迫癥狀,但請注意了,心理學給你提供的知識只有一個!那就是:你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也不是你思考出來的樣子,更不是你擔心害怕的樣子,你是你當下的樣子。你不是什麼病人,你只是一個普通人!放下頭腦中一切虛構的東西,行動起來,做當下該做的事情,就一定能漸漸恢復好轉起來。
8. 接納自己的強迫癥狀,因為大部分的強迫症患者往往都具備一個相同點:缺乏安全感!如果把「強迫症」當做一個人,當作一個你想千方百計擺脫而又擺脫不了的人。其實這個「人」就是你自己,你把強迫症當做「敵人」與之做鬥爭,其實就是與你自己做鬥爭,你怎麼斗得過你自己,「強迫症」這個人就寄生在你身上,比任何人了解你內心所想,想打敗你太容易了。你越和「強迫症」的自己斗,你越強迫,屢戰屢敗,再戰再敗,對一個比任何人都了解你的人(強迫症),你想想多可怕的一個「敵人」!
9. 真正發自內心的理解和接納,意味著「意志不干預和思維不干預」,不再抗拒排斥,不再思考對策,於是,你體內的能量就開始流動,它會自動整合修復自我的狀態。因為人體內的能量流動都是積極向上的。保護自己,發展自己是一種本能,是一種自然的傾向。想想小孩子的情緒變化很自然:來得快,去得快。為什麼?因為小孩子思想還沒成熟,沒有複雜的思維,沒有扭曲的意志。
10. 對於癥狀不管,只顧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對於癥狀要學會不管了,但怎麼才是不管呢?
是在腦袋反覆說不管這兩個字嗎?還是給自己講一番接納不管的道理才是不管呢? 不管,不是個理論,也不是個說法,它的本質是一個做法,就是說當癥狀來的時候,當焦慮來的時候,當痛苦來的時候,當懷疑來的時候,我也真正的行動起來,做自己的去,繼續生活自己的去,這個才是不管了的真實含義。
當然了,你做自己的去了,也不是你就是舒服的了,所以不要抱著我去做了就會舒服目標,這個是錯誤的,事實是你仍然可能焦慮不安在內心裡翻騰,你也感到痛,但即便這樣我也仍然只是堅持繼續做自己的去了。
我們要學會的是帶著痛苦繼續生活,而不是克服痛苦繼續生活。
11. 沒有什麼比當下更重要
我們行動的唯一方向就是當下的生活。
當然這個當下的生活不是再求個什麼,而是我們什麼都求不到,所以我們只有繼續當下的生活。
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在腦袋裡亂串,我們時常都會感覺到這些問題太重要了,一定要解決,但卻怎麼也解決不掉。所以非常痛苦,怎麼辦?想方設法但還是痛苦,無法解脫,怎麼辦?無奈,痛苦,絕望的情緒彷彿一隻伴隨,能怎麼辦?只有繼續當下的生活。這個就是方向,就看你做不做而已。
當然還有種情況,就是我們的腦袋會感到很混亂,好像什麼都不太清楚了,理論也想不清楚了,想也想不動了,只有一種害怕不安和焦躁的情緒包圍著你。怎麼辦,還能怎麼辦?我們這個時候無論怎麼辦,都解決不了腦袋的混亂的,所以實際上我們真正的方向不是去解決腦袋,理順腦袋,而是繼續當下生活,雖然很難,舉步維艱但也只有繼續走下去。 所以我們一定還有清楚一點,就是再改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理順腦袋裡的想法,即便你知道了理論,但當癥狀來時,理論是沒有用的,在腦袋裡想什麼接納,什麼順其自然,都是屁話,甚至越想越說越理越難受,所以實際上的改變的過程中,我們唯一重要的其實是當下的生活,無論腦袋清楚不清楚,混亂不混亂,都繼續當下該做的,繼續生活,這個才是行動中唯一的方向。
12. 覺知地生活
其實可以用一個名詞來形容我們強迫症朋友的生活,就是「食之無味」。
為什麼是食之無味呢,因為我們的心,全都活在腦袋裡去了,在腦袋裡擔心害怕,患得患失,而在學習了有些關於森田的理論或者其他的治療理論方法後,不是把這些理論運用在實踐上,更多的也是運用在了腦袋裡思前想後。所以其實哪裡還有生活,其實是沒有生活了,雖然在吃東西,但卻沒有感覺到食物的味道,因為的心已經深陷腦袋這個牢籠。 那麼如何打破這個困境,其實森田療法已經給我們路了。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心還在求,不肯去走而已,其實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換另一句話說,就是覺知地去生活。 什麼又叫做覺知地生活呢?就是從現在開始,我們主動地去感受當下生活的感覺,去覺察到生活的存在,比如我現在在吃飯,那麼我就去感受下飯菜的味道,我們在咀嚼它的感受。我現在工作,那麼我們就好好的感受當下我拿在手裡的東西的感覺,我在走路的腳步的感覺,我在和人說話的語言和聲音的存在的感覺等等,又或我在看一個東西,它的外形的細節的感覺,以此類推下去。
當然,我們在覺知生活的時候,內心依然會有強大的慣性時常反覆出來干擾你,恐懼會伴隨,焦慮會伴隨,各種對錯的想法會伴隨。這個是正常的。它們存在了就存在了,伴隨了就伴隨了,難受有了就有了,但我還是繼續盡量感受當下飯菜的味道。當然,干擾來了,可能我們就無法很好的感受當下了,但沒有關係,我們此刻並不是追求百分百的感受當下,而是反正雖然我很難受,但仍舊繼續去感受和品嘗飯菜的味道就好了,就這麼持之以恆的做下去就行。
慢慢地,不要求快,你就能體會到真正的接納的感覺,能包容內心紛繁複雜的情緒和想法的存在了,同時我們就能逐漸地活在當下的生活中了,從腦袋裡跳了出來。 當然你會發現,這個和我們去覺察呼吸,覺察身體動作的內觀禪修方式是一樣的。是的,是一樣的,我以前就說過,其實森田就是內觀,是生活的禪法。
這麼說,夠具體的了吧,所以不是森田沒有具體方法,而是你還不知道而已。 好好地生活去吧。
當癥狀來臨時,你必須要忍耐癥狀給你帶來的焦慮、痛苦,並且帶著焦慮、痛苦一起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為所當為),而不是分析、解決完痛苦再去過自己的生活,行動吧。
行動!行動!行動!
內分泌失調。
人類的情緒是由各種化學物質控制的
當你跟老婆愛愛的時候,你說你要有強迫症多好,必須得完成一千五百次抽插,否則絕不罷槍!
那時候你沒有強迫的感覺。因為你樂意干
當你上班快要遲到了,鎖一次門就行了,可你非要強迫自己鎖三百五五次,你說你能高興嗎?不高興就著急了,著急就得強迫症了,就必須得治好它了
從諮詢的案例中看,往往是一個生活中的焦慮以軀體化的形式表達。而焦慮的核心,又往往是對自己或現實處境的難以接納。
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是一種神經症。(以下的癥狀介紹,看看就好了,請勿對號入座哈。。。)
強迫症的主要臨床特點是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所謂強迫觀念是指以刻板(可以理解為固定的意思)形式反覆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者衝動意向,患者能認識到這些觀念是無意義的,並極力擺脫和排斥,但是無能為力,並為此感到十分苦惱和焦慮。強迫行為時只為阻止或降低焦慮和痛苦而反覆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動作。
在心理諮詢門診中強迫症就診比率較高,僅次於焦慮症。
與強迫症伴發的心理中比較常見的有抑鬱障礙,其他類型焦慮障礙和人格障礙。
病因很複雜,就不說了。
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常用的抗強迫類藥物是五羥色胺(5-HT)攝取抑製劑,如氯丙咪嗪和SSRI(選擇性5-HT重吸收抑製劑),藥物治療效果明顯但是副作用大,停葯後易複發。還可以採取心理治療,如心理分析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
但是,樓主所說的「強迫症」應該是一種個人習慣,可能只是樓主的習慣可能不被身邊的人接受,於是和別人發生了觀念上的交鋒和衝突,這只是觀念層面的問題而已。
現在很多人,都有所謂的「強迫症」,比如同住一個寢室,自己有潔癖就要求全寢室的同學進門必須換鞋啊,每天必須每個人按時打掃乾淨寢室,你不及時打掃就各種來提醒你啊,ta要睡覺你不能弄出聲響打擾ta睡覺啊,諸如此類的所謂「強迫行為」,個人認為充其量只是強加意見到別人身上而已,算不上什麼強迫症。要知道真正的強迫症患者是只會強迫自己了,而很少去強迫他人的。
還有什麼說自己每次出門都會檢查好幾遍家門有沒有鎖好啊,檢查自己有沒有帶鑰匙啊,諸如此類。那就不一定說得清了。實在覺得這樣的強迫讓自己很不爽的,可以試試先去做心理諮詢。我很痛苦,誰能救救我,我每天活在想自殺的邊沿煎熬:誰能證明父母對子女是慈愛的
我有心理問題,看過心理醫生效果不佳,據說是強迫症(這個標籤是心理醫生貼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強迫症),非常痛過,每天腦子裡都胡思亂想,不想出一個所以然來就會整個人糾結在這個問題上,剛開始困擾我的問題的念想是競爭是罪惡的,那我本能的理智地思維肯定會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一旦認同就等於人要放棄一切了,什麼都不要跟人競爭豈不是等死,那又衍生了一個問題人性本惡才能使自己有理由生存下來,但後來又覺得不對,既然是惡的那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做好事做好人(例如汶川大地震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奮不顧身的去救人?坐公交車為什麼會有很多人給老年人認座?為什麼會有很多企業家會做慈善?)這個時候矛盾就出來了,我就自問自答,一直糾結了至少有七八年吧,這過程非常的痛苦,常人難以理解,老是琢磨這個問題讓我的內心衝突的異常厲害,想不出答案痛苦的想自殺,但又有不甘,就這樣死撐著活到現在,嚴重影響了我生活的品質,沒有愛情沒有工作的動力(因為愛情和工作都需要與人競爭)生活糟糕透點,有時候難受的想自殺,但傳統觀念或者說有一點內心的理智告訴我:我不能自殺,我自殺了父母怎麼辦?我來自農村,而且是家裡的獨苗,除了一個姐就只有我一個男孩,而且就這樣死了我也不甘心。因為這樣的問題,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然後又有內心深深的恐懼(看到別人都的那麼精彩,那麼和諧的活著,似乎從不為這個我所「競爭是罪惡」的困惑的問題所困惑,活的那麼幸福與自然)除了深深羨羨慕外又感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是不是變態了?然後又擔心與恐懼自己是不是變態了?然後又在百度里查人怎麼會變態?但百度里的回答要麼都是模稜兩可的三言兩言要麼感覺非常專業的高深莫測的似乎專業性很強根本是自己理解不了的一些醫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等等的專業術語,讓人很難定斷,甚至無所適從,一無所適從又加深了內心的恐慌與衝突,然後又衍生出世上有這麼多理論我們到底信哪一種?怎麼證明其是真理?準確無誤?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很多家:儒家、法家、道家等等,都各成一套理論,甚至都相互矛盾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各種知名與不知名的宗教,自成一統,相互攻擊,甚至水火不容,社會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區分,有神論和無神論區分,又在想人應該要相信哪一套理論才是正確的?也想過就做自己,或者惡就惡吧,我也參與競爭,利益最大化,那為什麼會有法律?會有道德?我又在百度上查道德的解釋,又想起自己初中上過的法律和道德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會有變化的,比如在美國在這個州可能是犯罪的警察要抓,在另一個州幹了同樣的事又不是犯罪的?那我又在想那今天乾的這個事是道德的那明天是不是又不是道德的?或者今天是不道德的明天又道德的?那人是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去殺人去偷東西?或者有一天小偷也是變成有道德的了?那道德既然變來變去,那道德又是什麼?良心又是什麼?是與生俱來還是只是一個人為設置的一個概念?是人定的一個約束人的規矩?那我們是不是就不用遵守?去打破他?那人是不是可以不孝敬父母?可以去吃人肉?無所禁忌?那我又想人可以不孝敬父母?那麼我不願意接受這個觀點,又在想父母對子女都是慈愛的?古人都說天下沒有父母的不是,那父母都是慈愛的嗎?去百度上一查父親強姦女兒的大有存在,甚至母子做愛,甚至有說亂倫是最刺激最舒服的,這個觀念讓我大失所望,也是跟我根植在內心的傳統觀念大相徑庭背道而馳,(但我對天發誓:我不想對我自己的父母大不敬,想這個問題我都深深的覺得太對不起他們)我又試圖想用生物學或者基因做為解釋,但兔子亂倫的厲害,費洛依德(一個很牛B的心理學家)還說女孩子會有戀父情節,男孩子會有戀母情節,男孩子會有殺父的心理,我就更加混亂不能理解了?查到動物獅子在小獅子成年時要把他從自己的地盤趕出去,難道做子女的都不能跟父母待在一起?難道一個女孩子在家裡要防著父親,女孩子要防著母親?那我們怎麼知道父母是慈愛的還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其實我知道我自己的父母都是農村的,老實巴交的,對我絕對是慈愛的,只是我要怎麼證明呢?)如果沒有內在的基因?好像也證明不了父母的慈愛?但基因方面我又不是很懂,我今年38了,同學都結婚生小孩了,我父母也眼巴巴的希望我能生個小孩子傳宗接代,但我就是這個問題又不想生小孩子?我會想著怎麼證明父母對子女是慈愛的,而且因為自己的胡思亂想癥狀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非常痛苦的感覺,每天都在痛苦的想要自殺的邊沿煎熬,而且無人理解也無處訴說,也沒辦法解脫,誰能救救 我,讓我大徹大悟,擁有和諧生活的大智慧呢?我真怕自己活不下去(PS:看過心理醫生,曾有一個醫生竟然認為我是沒事找事,吃飽了撐著,故意想些問題為難他,根本理解不了我內心的痛苦,讓我求醫的最後一顆救面稻草都落空了,而且一說到想到亂倫的事很多人都會帶著有色眼鏡的,所以根本沒地方說,我以前初中前也看過很多武俠小說,很想自己長大後做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想著長大後孝敬父母婚姻愛情美滿疼愛子女知書達理,賺很多白錢成為一個有名望的人,而且初中高中白時候也熱愛文學,初中學作文得過縣裡一等獎,想不到大學期間想子一個人競爭是罪惡白而陷入泥坑而難以自拔引發自己一系列白鬍思亂想症,誰能把我治好,我跪下來求求你們子,我真白好痛苦好痛苦,我想好好的生活,誰能知道我的痛誰能讓不在迷惑不解而豁然開朗大悟起來呢?有誰能幫助我解答一下或者轉給有責任心的心理醫生呢?對失控的恐懼所導致的一種破壞性極強的焦慮障礙
強迫症的本質是精神病,無論是美國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和《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對此都定義明確,和完美主義之類完全無關——你認為有些人(患者)吃飯前一定要去啃一下人家飯桌上啃過的骨頭是完美主義?(真實案例)
慢性焦慮情緒是「坑洞」不是黑洞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宇宙中存在著的「黑洞」所產生的引力場非常強大。它會主動吸附恆星、彗星、星雲等天體,且任何物質和輻射一旦進入黑洞的一個臨界點內,都將很難逃脫,科學家甚至已經證實,即便是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黑洞的「魔力」。
其實,「黑洞」對應人類的內心而言,不過是極端恐懼焦慮的幻象罷了,當一顆心靈恐懼到無法面對所有的一切時,那便是心理上的黑洞現象了。
但諸多事實證明在心靈層面的「黑洞」只是一個心識的幻象,它依然無法離開「心」的作用力,也就是說在黑洞之前,「心」才是一切體驗的主宰與先驅,「心」才是內在宇宙憲法的制定者。若離開了「心」,不管是黑洞或煉獄,你說它們根本不存在也是可以的。
因此,本書中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使用「坑洞」,而非「黑洞」這個辭彙,主要是強調這個洞是可以被填充甚至填滿的,它不是一個讓人束手無策的怪物。沒有人的內在狀態天生就是衝突的,也沒有一顆心靈是突然就沾染上煩惱掛礙的,各種天馬行空的焦慮情緒之所以成為一個「卡點」,一定是經歷了一個「造化」的過程。
多數情況下,不是先有了極端的衝突才開始產生痛苦,而是先有了隱隱約約的漂浮性焦慮才開始一步步創化出所謂的持久癥狀抑或病灶,而這個漂浮性焦慮背後也許是一份「失落」,也許是一份「驚嚇」,也許是一份「創傷」。
總之,因早年心路不同和外在的成長環境上的差異,那股無意識初期焦慮所投射的癥狀面向也不同。
有的人表現在強迫聯想上,有的人表現在窮思竭慮上,有的人表現在社交焦慮上,有的人表現在一些特定的儀式重複上。
在我孜孜不倦地整理一些觀點時,便深深領悟到,背後有多少「選擇清醒」的焦慮、苦痛的心靈促成了我們不斷自我改進。而在此書有限的篇幅中,我將聚集所有的心力,重點針對漂浮性焦慮背後的「坑洞」下手。
當下影響都市心靈最廣泛的「坑洞」,就是「焦慮坑洞」,而造成持久焦慮的原因則有很多,包括對心病認識的坑洞、後天的教育坑洞、青春期敏感坑洞、自卑心理坑洞、超我的過度評判坑洞、信念系統坑洞、信仰的坑洞以及幼年時期遺留下來的創傷印痕坑洞等。它們就像在心靈上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坑,一不小心就會讓滿載壓力負荷的「自我」淪陷其中,而後必定會讓個體感受到無盡的失落感。
彼時,若缺失科學、智慧的導引,我們就會被這些不明的焦慮感所奴役或吞噬,這樣的心境狀態若持續數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勢必會嚴重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功能與社會功能。
此外,焦慮情緒已經成為許多有心理障礙的人群的核心癥狀,當下還有不計其數的亞健康人群也體驗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而且,從古至今它也一直都是影響人類最廣泛的負性情緒之一。
因此,如何正確面對與調和各式各樣的焦慮情緒儼然已經成為未來心理衛生中最重要的大課題之一,也是每一顆煩惱心靈都需要了解的。
不可否認,焦慮給人的感受是苦的,而苦又是人生的本質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的旅程就是消極沉淪的道途,我們恰恰可以通過苦來完善自己的人格與心性。
無數過來人的經驗證實,離苦得樂的滋味或許更能讓人體悟到持久的幸福感,就像一個人飢餓時,見到食物便會覺得幸福。有了苦的反襯,或許可以讓人更加珍惜中道的生活觀,而非率性地脫離中道,讓精神世界不定期處於「極反」的顛簸狀態。
3)慢性焦慮癥狀為何會固著多年
一、無意識初期焦慮的誘發與置換;
二、後天能量場不足,早年失落的教育;
三、主動的過度關注進一步攪動了「自然」;
四、許多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違背「道」;
五、現代心理學對有些癥狀尚無法圓滿解答。
如果要形象、通俗一點,也可以用隱喻表達:在一次偶然的恐懼經驗中,我們的頭腦由於不了解心智運作的一些規律,不了解一切現象內在的無我、無主本性,當時由於內心安全感不足而處於緊張狀態,「某個內在小孩」便無意識地抓取了那一束電光火石般的錯覺,瞬間,潛意識便把其定義為一種「病」,潛意識中的某個尚未成長的內在小孩就把這個「妄相(癥狀)」當成了內在力量不足的「替罪羊」,並十分滿意自己的創作,結果居然被這個「妄相」反催眠。
也就是說,原先僅僅是一股純凈的恐懼能量被某個極度缺失安全感的內在小孩從洶湧的經驗之流中切割出來,然後將之概念化成獨立、持久不變的能量實體。而當事人的表層意識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由於「理不通,法不明」,默默地採取極端的抗拒與忍受,結果把這個原本虛幻不實的精神現象固化成一個條件反射性的無形病灶。
於是,我們開始了長達多年的自我折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欲罷不能,這就是癥狀固著的一個緣起。
如果從「大眾時髦語言」的角度而言,最根本的原因是對這顆心了解太少。
原本人出生就帶著一股純凈神聖的能量,但是在其生命的旅途中漸漸被各種恐懼的教育浸染了。原本純凈喜悅的能量在長期壓制的教育下變成了恐懼、強迫、焦慮、抑鬱等負能量,它們慢慢地積累在我們的身體里,積累在我們無意識的隔離帶中,久而久之,原本能量暢通流動的精神活動開始出現阻塞,失去了柔軟和活力,變得僵硬,並出現了不同的慢性焦慮癥狀。
而許多苦痛心靈長期遷延反覆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那顆心了解太少,沒有訓練出真正的精神定力,所以,心一直被妄念所控制,然後越來越昏天暗地,逃不出這個惡性循環。節選自臨床心理學自助書籍《走出焦慮風暴》
真誠祝願
強迫症的本質是攻擊性和力比多的壓抑,強迫行為更像是一種儀式,而強迫症患者正是通過這種儀式來隔離自己的情感,從而避免體會到本應該有的情感帶給自己糟糕的體驗。
舉個栗子。
幾年前我在精神科實習的時候,遇到一個強迫症患者,有比較嚴重的強迫行為(洗手),每次上過衛生間之後,都會反覆洗手,最長的時候長達四五個小時。認為如果洗不幹凈手,就會被狗咬。患者表現得很怕狗,有狗出現的時候都會躲起來。
然而,當我們一廂情願地去認為他的強迫症是因為這個表面因素(怕狗)而出現的時候,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事實上,患者出現的洗手的行為是對自己受到道德煎熬的一種壓抑。在這裡,洗手更像是一種儀式,一種象徵,洗掉的不是手上的髒東西或者細菌,而是道德的淪落。這個患者是在外國留學,因為對同學實施性侵未遂而被遣返回國的。而他的強迫症的發病,也正是在他被遣返回國之後才開始。
說到這裡,我們就更可以去理解他出現這種強迫行為的原因了。
因為想要去滿足自己的性慾(對女同學實施性侵未遂),被發現和制止(遣返回國),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來自社會和親人朋友的指責),從而產生內心的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潛意識塑造出一個怕狗的假象,於是他就可以通過洗手來解決怕狗的這件事情,從象徵意義上來說,他通過洗手避免了痛苦的情緒(來自指責和道德感),避免了因為自己的性慾而產生的糟糕的情緒體驗,這實際上是一種情感隔離。
我們可以這樣說,患者出現的所有癥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使自己舒服的。往往患者會通過癥狀的表現來防禦掉不好的情緒和糟糕的體驗。這實際上也是患者去自我療愈的一部分。
當患者自己能夠意識到他的行為和癥狀在潛意識裡面是如何工作的時候,那麼他的病症就開始消退了。這實際上也是心理治療的意義所在,通過心理治療,可以加快患者對潛意識的覺知,當患者的潛意識被意識化了之後,患者就離完全療愈不遠了。
成為「症」的「強迫」首先肯定是超越了無傷大雅的習慣的範疇的。強迫症有生理基礎,可以服藥治療輔以心理治療。
嚴格意義上的強迫症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如果只是關門之後喜歡檢查檢查的話,根本不是強迫症。
挑一點來說吧,心理層面上的。有些患者的強迫追根究底其實就是恐懼犯錯,由犯錯可以牽引出他自己內心真正恐懼的東西,比如說被懲罰的陰影,失去尊嚴的經歷等等。問題其實是在這裡,有的時候將狹隘固執的內心打開,是可以做到不再顧忌犯錯的後果,但是這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真正的關鍵是對於犯錯的可能以及犯錯後果的評估是否存在偏差,無論這個人通過什麼方式去證明自己的對與錯,內在行使的環節總有一點特徵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患者沒辦法確定自己面對的問題是什麼,這種在邏輯上成立的障礙,直接影響了自己對問題繼續處理下去的能力。再加上生理上的影響,痛苦就自然蔓延開來了,這種極度焦慮狀態下自我抗爭的撕扯和窒息感在我看來是非常煎熬的,是視自殺這種逃避選擇也無法有效產生影響的一種劇烈痛苦。
所以不是說強迫究竟在扮演一個什麼角色,而是患者眼中的強迫究竟是在哪一個位置,它的威脅和控制對自身功能的摧殘也是建立在一個很厚實的基礎上的。我嘗試著去拋開對與錯的理解,而是對一個事物或行為在觀念上將其認可為有效或者無效,對可接受的標準的重新審視,以及最重要的,學會如何承受放棄對絕對沒有犯錯可能狀態的追求帶來的問題,在某些方面也許是有一點作用的。
強迫10年,錢兩年超嚴重,後8年燒好,其實強迫症就是沒事找事,精力用在了不應該的地方,根源在於安全感的缺少,這個事只有自己能走出來,靠別人白扯,你遇到的事任何人都會遇到,為什麼別人不當回事,你當回事,因為別人不會把焦慮當障礙,你會,我也是同類人,請記住我們沒病,而且天賦不錯,是你自己認為自己有病,知易行難,望共勉。
強迫症的本質是對於一個不好的念頭的極端排斥,這股強大的壓抑把這個情緒異化,質變成一個非常態的心理陰影,特點就是無法排泄,釋放出去,所以強迫症會困住一個人好多年。之所以無法發泄出去,是因為患者一直把那個癥狀看做羞恥,陰暗的,無法正常表達出來,但任何心理問題,解決的辦法都是釋放。強迫症,要治療,必須要走釋放這一條路。但是無法通過正常渠道釋放,那樣就真成別人眼中的瘋子了,可以通過表達來釋放。自言自語,表達,默念表達這個字眼,應該會找到適合的表達,來排泄掉這個心理垃圾,一旦排泄出來就好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總有些事放不下,心放不下,循環糾結,請心理學大師。?
※界面設計師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強迫行為?
※如何在 deadline 來臨前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