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為什麼信仰宗教?
艾薩克·牛頓何人?
艾薩克·牛頓爵士,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鍊金術士。1687年發表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頓所處的17世紀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
首先,題主你要清楚,即使是在當代世界中,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像我們中國一樣是一個無神論國家。而在17世紀的西方,宗教才是正統思想。英國國教是聖公宗(安立甘宗)。聖公宗從16世紀英格蘭君主亨利八世時期起,由托馬斯、理查德·胡克等一些宗教改革家們改革並且作為英格蘭的國教。也就是說:牛頓出生、成長在一個基督教(有神論)的社會環境中。
所以,牛頓從一出生起就受洗成為宗教徒。在劍橋上大學期間,他就寫道:
「主啊,赦免我!因為我的心想以賺錢為樂,多於渴想你的同在。……但是在聖餐聚會裡,我的心又重新與你聯合。」他也曾說曾說:「我從宇宙的神奇知道有神。」;「毫無疑問,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其中各種形式是如此絢麗多彩,各種運動是如此錯綜複雜,它不是別的,而只能出於指導和主宰萬物的上帝的自由意志。」
在當今中國,牛頓往往被扭曲為「早年研究科學(成果碩碩),晚年轉向神學(一無所成)」。事實上,牛頓一生都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牛頓的一生中,其80%以上的著作都是神學著作,總字數超過140萬,也並不是晚年才轉向了神學。牛頓信宗教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所處的宗教環境,而不是宗教與無神論相比有多麼更令人折服。
當然,別以為牛哥這樣的人會像普通的宗教徒一樣的盲目。
牛頓是一個虔誠的教徒 -- 說他是教徒而不是基督徒是因為他的宗教信仰與一般基督信仰非常不同:
1. 牛頓不相信耶穌是神(God)。他不相信三位一體的理論。他也不相信不死的靈魂。在牛頓的眼裡,崇拜耶穌是一種」神像崇拜「(idolatry),是一種基本的罪。牛頓視上帝為一位強大的創造者,但是他不同意上帝會造出一個完美的世界來而無需他的干預。
2. 牛頓每天都研究聖經 -- 他試圖發現聖經所隱藏的信息以及嘗試解釋聖經的含義。他想從聖經中提取科學的信息。根據他的研究,世界末日
最早至少要到2060年以後。他說,」我並不想確認末日的準確時間,而是想阻止那些動不動就對世界末日發表預言的人,每次這些人的預言失敗,就會對神對的預言本身帶來負面的影響。「
如果當時牛頓將他的信仰完全公開的話,那將成為異端 -- 一種可以讓牛頓失去所有財產和地位,甚至於失去生命的罪。
參見Isaac Newton"s
religious views
關於愛因斯坦,我終於也可以說出這句很有氣勢的話了:
一切不清楚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問題都是耍流氓!
對於愛因斯坦信仰宗教的謠言,大多都是一些老神棍和低端傳教士的惡意歪曲,我相信虔誠而有節操的宗教徒是不會這麼乾的。
愛因斯坦在1954年就清楚的表達到
「你所讀到的關於我信仰宗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有系統地重複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麼能被稱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沒有止境的敬仰。」
我也曾幾次閱讀過《愛因斯坦晚年文集 (豆瓣)》,從來沒有讀出來愛因斯坦信宗教的觀點。我個人認為,愛因斯坦看重與推崇的是「宗教感情」,而非一種可以信奉的宗教組織,或者說宗教觀念。
愛因斯坦在1951年的元旦寫信給老朋友索洛文(M.Solovine):
「你不喜歡用『宗教』這個詞來表述斯賓諾莎哲學中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感情的和心理的態度,對此我可以理解。但是,我沒有找到一個比『宗教的』這個詞更好的辭彙來表達[我們]對實在的理性本質的信賴;實在的這種理性本質至少在一定程度是人的理性可以接近的。在這種[信賴的]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學就退化為毫無生氣的經驗。儘管牧師們會因此發財,可是我卻毫不在意。而且對此也無可奈何。」
你再說愛因斯坦信宗教!講點道理好不好……
參考:
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
愛因斯坦信不信上帝?
愛因斯坦信你的上帝嗎?
所以答案是:
牛頓信宗教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所處的宗教環境 ;愛因斯坦不信宗教。
所有引用內容可查,若有編造、錯誤,歡迎拍磚。
我跟著 @姜源 再說兩句中世紀的教育和科學史上的問題。
1. 牛津大學在當時是分專業的……雖然他們的分法不是 @Lightwing說的那樣,但他們確實有「分專業」這個行為的。牛津大學一開始就是有theology和canon law兩個方向的:一個是偏重思想方面的;一個是偏重實踐上的。
中世紀大學的教育制度是一般是先學seven liberal arts,然後在theology,law和medicine三門中選擇一門鑽研。請注意seven liberal arts不等於theology,這是兩個科目。
這並不等於說他們沒有分專業,一股腦兒的混著學。只能說他們分專業的方式,跟如今不同。我們如今只是專業化程度高了,分專業更為細緻了。
2. 跟 @Lightwing 的說法不同,牛頓有思考過天體是從何而來的。
實際上在亞里士多德或者更早,人們就開始思考「天體的形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天幕是「第五元素」形成的,月亮之下的大地則是四元素形成的。基督教的思考也不是僅僅局限在「經文」,奧古斯丁寫過De Genesi ad Litteram就為了「調和」當時希臘關於自然的學說與Genesis中關於自然的學說。
尤其是從哥白尼開始,天體不再被認為是與「地球」相異的存在;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到了月球表面,並且進一步推測了月球是怎麼來的——如同地球的起源一樣。雖然他們的思考未必符合現代科學標準,但你不能說沒有。即便你把星體起源「有效學說」定在「Kant-Laplace nebular theory」也得說,他們也並沒有我們如今的觀測條件啊,而且他們的學說也不是「the wind from nowhere」。
另外,牛頓的天體學說恰恰就跟他的鍊金術多少有些關聯,對此請看BettyJo Teeter Dobbs的書。
關鍵得先了解英國當年的教育環境。。。
牛頓比較活躍的時間段是1661年-1702年(19歲-60歲)。
60歲-85歲他已經屬於退休狀態,不怎麼到劍橋搞研究了。
從1200年-1836年呢,整整600年,英格蘭只有兩所大學:劍橋、牛津。
19世紀,慢慢出現了好幾所新大學,比如倫敦大學、杜倫大學。
這些新大學性質不同,開始接受其他信仰的學生,開始接受女學生,開始接受留學生,等等。
不久,劍橋牛津也被這些改革影響到了。(雖然好多學院到1970才允許女學生)
可是,英國大學教育在十九世紀最重要的變化不是這些。
英國大學十九世紀才開始把學生分為不同專業!
由於劍橋與倫敦之間的文憑矛盾,政府進行文憑嚴格化,開始有不同科目或領域的概念,也開始有本科、碩士、博士等層次概念。
兩百年前的牛頓時期,是完全沒有這些東西的。
(牛頓自己擔任的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也是1663才有的,沒形成一個系)
也可以說,古代劍橋教育體系更像中國古代儒家教育。
每個學生必須學會拉丁語(相當於文言文)。要死記硬背聖經等各種古書、古典歷史。
另外就是討論討論神學和哲學相關的課題,所有考試規定寫這類文章。
歷史、哲學、神學、古語言學,都沒怎麼分,更加沒有「數學系」、「物理系」。
偶爾有的教授會對些科學的東西比較感興趣,然後把重點放在這種新問題上,但是純屬他們個人愛好。他們肯定認為這一切一樣屬於「神學」範圍。
劍橋三一學院就在十六世紀左右開始出現一大批喜歡討論數學物理的教授。估計他們還意識不到自己在搞什麼,反正他們的「神學」內容比較偏數學一些而已。重視學生找新的宇宙規律。
就在這個時候,牛頓來到了三一。
跟其他學生一樣,是他本地教堂牧師介紹推薦進去的。還需要參加好幾個考試來證明自己的信仰。
在最開始的幾年,必須每天死記硬背好多古文,寫好多有關聖經的作文之類的。
這個時候,他難道沒有信仰?
因為三一的特殊風格,牛頓才慢慢接觸到更多科學方面的熱門話題。
特別是最近在歐洲大陸流行的一些天文話題。
他在思考這些熱門話題的時候,純粹是尋找規律。對他來說,就是探索這個「上帝創造的世界」的規則。去理解上帝所創造的宇宙原理是什麼?
天體是怎麼運轉的?很多教授和朋友搜集了一大把數據,但是所有人研究不明白。
牛頓開始自己看數據思考了。
根本沒有人在問天體是哪裡來的。都認為「上帝就這樣造了」,當時沒人能開這個腦洞。
有的答主說是古代環境太敏感了,不允許問這樣的問題。
但是我更傾向於認為是沒人想到去問這種問題而已。
---
之後,牛頓發現了光學基本規律、動力學基本規律、微積分、萬有引力論、等。這些東西都能夠更好地形容大家觀察到的現象。也可以預測東西,可以做實驗。
問題在於這一套還不能夠解釋 「為什麼?」。
而且沒人開這個腦洞,還沒到適合「科學性無神論」的時代,太早了
牛頓帶給人類的最大貢獻不是這些發現,而是他創造發明的「科學方法論」。(也不止牛頓一個人的貢獻,但是他至少把這些思維方式科普了讓身邊科學界和英國上流社會都熟悉了)
在牛頓之後的幾百年里(科學革命),大家基於這種方法論發現了超多更加厲害的宇宙規則。
後人確實也終於發現了天體從哪裡來(怎麼形成,等等)。
解答了各種「為什麼?」。比如進化論。
18世紀中旬,大家有了足夠的解釋能力。在這個更加適合的環境下,就有人懷疑一切都能夠用科學解釋,「為什麼還需要上帝?」。這才導致新的一種科學家無神論者走上舞台。
同時,這才成了新的一個敏感問題。
科學解釋能力一年比一年強大,無神論者越來越多,挺正常的。
(現在最奇怪的是為什麼還有人信?)
大家現在所熟悉的「充分科學解釋」的這個大環境,或多或少都建立在牛頓的肩膀上。
可惜的是牛頓本人看不到這些,那時候太多東西還是無法解釋,也沒人去解釋。所以不用期待牛頓這種人來開這個腦洞。時代不對了。
(世上不少無神論者,比牛頓早多了;但是他們沒有從科學角度去思考如何解釋宇宙。與現代一般科學家無神論的性質不太一樣)
其實,相比當代其他學家,牛頓還是比較迷信一些。特別迷信。
他一直喜歡搞鍊金術之類的。還有,他的很多奇怪預測:
其實答案很簡單,牛頓認為基督教的體系可以提供一個更好的對於世界的整體性解釋。在17世紀,科學根本不足以提供一個對世界的整體性解釋,所以和基督教信仰也不是相互競爭的關係(硬要說某些古羅馬傳承下來的懷疑主義倒是和基督教多少有些競爭關係)。糾正幾個之前答主的錯誤:
1. @Lightwing 的說法「根本沒有人在問天體是哪裡來的……沒人想到去問這種問題而已」是錯誤的。這樣的問題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吸引人和有挑戰性的問題,而且幾乎所有時代和所有文明的思想家都會使用這樣或者那樣的理論嘗試回答這個問題。而且「天體是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性並不大,比如笛卡爾用漩渦說解釋天文現象,並沒有受到無神論的指控,也沒有妨礙笛卡爾繼續當基督徒。
2. @Lightwing的另一個說法「牛頓帶給人類的最大貢獻不是這些發現,而是他創造發明的科學方法論」也是錯誤的。科學方法論的締造者應當被歸功於更早一整代的培根(強調實驗和觀察)、笛卡爾(強調歐幾里得式的推理)、伽利略等人。到了牛頓的時代,使用科學的方法和理性的推理研究萬事萬物早已是歐洲各地思想家的共識。不僅在現在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領域,霍布斯、格勞秀斯等人已經嘗試在社會科學領域使用類似的方法。如果要說牛頓的影響力,那麼大概是讓世人意識到:科學方法論居然可以創造出如此偉大的成就。
3. 牛頓的基督教信仰是比較複雜的,但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自然神論者,而且牛頓並不認為上帝只提供第一推動,相反牛頓認為上帝在創世之後,需要時不時的出手維護世界的運轉。只不過牛頓的理論比較容易被引申為第一推動理論。
4. 16、17世紀幾乎所有的科學家同時也是這一派或者那一派的基督徒。哥白尼、伽利略、笛卡爾、波義耳、牛頓、帕斯卡、萊布尼茨都是真心誠意的基督徒,其中可以比較有把握的說,波義耳、牛頓和帕斯卡對宗教的熱情比對科學的熱情高多了。
5. 對於無神論者來說,牛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污點,硬要把牛頓說成是自然神論者,從而和基督教劃清界限是毫不必要的事情。反過來,對於基督徒來說,牛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也不是一種令人信服的傳教和護教的方法。無論站在哪一邊的立場,訴諸權威都是一種非常糟糕和拙劣的論證手段。所以牛頓的信仰和思想是研究17世紀思想史的一個好題材,但並不是是否應當信仰基督教的好論據,請大家放過牛頓。
「信仰神學」的說法不妥,如果題主指的是人格化的神,愛因斯坦不信。愛因斯坦自詡為自然神論者,「上帝體現在自然的和諧和規律中」。
牛頓是虔誠的基督徒,這其中有時代原因。牛頓從小就信上帝,這種信仰伴隨了牛頓的一生,物理學研究對他反而是一段「插曲」。
據我所知,物理學家中有神論者比例不大。愛因斯坦說:「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結合物理實驗、數學理論、機械發明成為科學藝術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頓。」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發明微積分;首先提出可見光是由七個分光組成;他將數學導入科學,使物理、化學成為更精確的學問;在牛頓的運動力學三定律里,奠定了數學成為描述宇宙運動的語言。種種傑出成就,為他羸得今日「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與「近代物理學之父」的尊稱。
市面上有許多牛頓的傳記,大多歌頌牛頓的科學成就或是提到那顆掉到地上的蘋果,卻遺漏或扭曲了牛頓的信仰。本文的目的在於:根據牛頓自己的手稿,說明信仰在牛頓科學生涯中所佔的地位。
哈拿的禱告
牛頓 (Isaac Newton)生於1642 年12月25日午夜,是一個早產兒。在那個嬰兒死亡率很高的年代,一個早產兒能夠活下來是很少有的事。牛頓的父親是不識字的農夫,與個性堅強的妻子哈拿.艾思克一起,經營在英國烏斯扥普的一個小農場,夫妻倆都屬於「清教徒」-----一群信仰堅定的基督徒。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病逝,缺乏人力的小農場沒有收成,家境更是貧窮。等到牛頓出生時,家徒四壁,哪有錢去購買營養品來餵養這個早產兒? 哈拿才死了丈夫,眼看唯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最絕望的時候,想起聖經上也有一個名叫哈拿的女子,在難過時向上帝的禱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你」(撒母耳記上一章11節)牛頓的母親懷抱著她的早產兒,向上帝發出同樣的禱告。
筆記間的沉思記錄
在牛頓的一生中,母親的這個禱告對於他的個性與信仰他有很深刻的影響。牛頓在成長過程留下的最早記錄就是他的禱告,他經常在課堂筆記空白處記下禱告,例如在一六六二年,他大學二年級時寫下:上帝啊!若我心偏於邪惡,請勿成全我;不容我單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不以愛上帝做為我不愛人的藉口﹐不是為得祝福來跟隨你;不是只在教會中渴慕你﹐讓我做個敬畏你的人,且因著敬畏你,而不畏懼人。
牛頓經常思索上帝當年聽他母親的禱告,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到牛頓三歲時,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母親只好再嫁給鄰村一位六十三歲的鰥夫---巴拿巴.史密斯牧師。史密斯牧師靠著微薄的薪水把牛頓養大,八年後過世,母子倆領了一些撫恤金,牛頓下課後還要替人看牛管馬才夠生活。
牛頓的風箏
原來牛頓住的烏靳扥普村,是英國生產馬車最有名的地方。這裡的小孩長大後的願望大多是做個馬車夫。牛頓可不同,他的個性安靜,尤其史密斯牧師給他留下一大堆包括聖經、神學、詩歌、數學、歷史、法律、機械等類的書籍,成為他家裡最好的寶藏。他經常在藏書的閣樓看書,連看牛看馬時也帶著書去看。他的母親在一旁靜靜地觀察,發現這小孩真有點不同。
牛頓進中學時,開始顯出他的特殊天才。學校要做風箏,許多學生立刻動手去裁紙、綁支架,牛頓卻先在書桌上放一張紙,仔細設計風箏的尺寸,計算一番才開始動手做。他的風箏交得最慢,但是一試飛,讓全班同學連老師司扥克斯都嚇一跳:牛頓的風箏怎麼飛那麼高又那麼快?事後司扥克斯老師對牛頓的母親說,無論如何要讓這個孩子去念大學。哈拿微微一笑:她早就準備好這孩子的大學學費了。
一六六一年六月牛頓進劍橋大學。當時劍橋大學的紈絝學生流行喝酒、打牌,稱這是「單純的娛樂」。牛頓是個窮學生,母親存的錢只夠付學費,他必須為老師做實驗的助手,才能賺取生活費。如此無意中使他接近當時劍橋的優秀教授承襲了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成為牛頓後來的名言:「我看的比別人遠,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頭上。」
牛頓的讀書法
亨利.摩爾是影響牛頓科學與信仰最深的老師。摩爾是數學家,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說:「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目的,是要使人認識他,尋求他,感謝他。若有人輕看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沒有的才算神蹟,那是自大。」
摩爾教授以敏銳直覺,一下子就發現牛頓的不同。他發現牛頓每學期開學以前,先利用假期,將要上課的所有課本都看完,等到上課時,牛頓已經在看比那門課更進階的研究報告了。牛頓自己也寫道:「當我走進教室上課時,常發現對上課內容的了解深度,已經超過了我的老師。」
這種讀書法會令一般老師備受壓力,摩爾卻找牛頓來,給他更深的書,像開普勒的「光學」,桑德森的「邏輯學」,並把自己擁有的一千八百本藏書,成為「隨時向牛頓開放的圖書館」 摩爾也長期支付牛頓的生活費。
金錢的享受對一個窮學生是一種莫大的吸引,牛頓寫下:「主啊,赦免我,因為我的心想以賺錢為樂,多於渴想你的同在。但是在主曰聖餐聚會裡,我的心又重新與你聯合。」牛頓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經常在校外分發聖經給窮人,向他們傳福音。購買要分發的聖經成為牛頓學生生涯中除了房租與伙食費外最大的花費。
蘋果與花園
一六六四年,牛頓開始利用課餘進行研究。他首先以三菱鏡研究光的結構,發現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
一六六五年至一六六七年,英國發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許多人。大學宣布停課,政府並且下令所有人不準離家遠行,以免傳播或感染黑死病。當全國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下,風聲鶴唳之際,牛頓事後寫道:這兩年沒課可上、沒地方可去,是他「人生思想邁向顛峰的時刻」。在這時他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里創立了一門很重要的數學--------微積分。
事後有人問牛頓,為什麼他能夠有這麼偉大的發現,牛頓答道:「我始終把思考的主題像一幅畫般擺在面前,再一點一線的去勾勒,直到整幅畫慢慢的凸顯出來。這需要長期的安靜與不斷的默想。」
牛頓對科學的思索與他的禱告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學,在科學的思索里想到信仰。在一六六六年他開始思索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轉,並且計算運轉時的電力與離心力的關係,一六六九年他在筆記上寫下他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Law of Gravity)。你知道嗎? 宇宙里如果沒有這一條不變的定律,所有的物體,小至一粒沙,大至一個星球,都將亂飛亂撞,成為混沌(chaos)。
牛頓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答道:「牛頓經常在花園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來了,對我說他看到一個蘋果掉到地上,想到了萬有引力。」這個蘋果後來成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標誌,其實更重要的是,牛頓有一種獨自來到花園禱告與默想的習慣。
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曼紐,一九六八年在他所著的(牛頓傳》中寫下:「近代的科學是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
啊 ,原理!
當時許多科學家、教授都看不懂牛頓的傑出發現,甚至譏諷為:「又是一群解釋天體論的陳腔濫調。」幸好這時有貝若(Isaac Barrow)的支持。
貝若是當時歐洲的光學泰斗,劍橋大學首屈一指的數學與天文教授,是少數能仔細驗證牛頓數學與物理觀念的人,也是一位基督徒。他找牛頓來,對這個最優秀的學生,私下給與最嚴格的要求。貝若要求牛頓:「回到物理學上最基本的假設,精密地驗證每個假設,一次、一次又一次,幾乎無止境地反覆驗證,並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以免浪費在無用的芝麻小事上。」然後貝若申請退休,讓二十七歲的牛頓接續他的職位,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
劍橋的教職並不是牛頓的桃花源。當時貝若的職位有多人在背後垂涎,牛頓一接任,立刻嚐到號稱學術自由、獨立的大學裡面,眾多的派系紛爭、人事傾軋。喜歡安靜思考、不愛交際的牛頓,被排擠成為權力圈外的邊緣人。
牛頓的老友魏克金斯寫下:「牛頓看起來更孤獨、沉默,三十歲不到,頭髮已經半白。」牛頓立志不涉入這些糾紛,他定睛永恆,不管人家怎麼論斷、怎麼中傷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學的研究,與對基督的信仰上,而不陷入被中傷後的自憐中。牛頓寫下:「我的心經常是認真與安靜,不陷入憂鬱。」
慢慢的,他將更深的思索與實驗結果寫成曠出名作《原理》(Principle) 一書。這本書不只記載牛頓的科學發現,也反覆提到他的「機械論」與神的關係,他說真神與假神的差別是假神沒有掌管宇宙,沒有不變的旨意,沒有最後的判決,屬於必朽壞的受造之物。
書中不斷提到「掌管」(dominant )這個字,他認為這是神的屬性里,最神聖又是最奇妙的,讓尋求他的人可以明白;機械論做為神掌管宇宙的法則,是神擺在宇宙里讓人明白他能力的法則。愛因為坦說:「宇宙里最奧秘的,就是人竟然可以去明白這個宇宙。」
牛頓在《原理》一書中寫著:如同生來是瞎眼的人不了解光,我們無法明白神的智慧與全能。神的形像沒有人看到、聽到、接觸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壞的假神所能代表,----我們只能在他所創造的萬物中了解他,他仍在掌權,我們都在他的掌管下。
而假神沒有掌管的權柄,沒有永遠的看顧,沒有創世的起初,不過是虛無、有限,與大自然一樣。----因著神的掌權,我們稱他是主(Lord)。我們是他的僕人,不過是有限與不完全。
死蔭的幽谷
一六七二年牛頓加入英國皇家科學協會---全國最高的科學研究協會。〈原理》的出版,對全歐洲的科學界是一大震憾,引來稱讚也招來攻擊。雖然如此,牛頓仍在皇家科學會裡提出「星球運轉橢圓軌道的原理」(1676~1677年),與「萬有引力的數學證明」(1680~1684 年)。牛頓的學生艾斯頓後來寫道:「牛頓講話慎重、緩慢。他盡量避免意氣之爭,不見利忘義,不奉承人,寧願默默忍受侮辱,也不願披掛著一身的裝甲去與人爭戰。牛頓說。「一個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脾氣將控制你。」引導牛頓一生的,是信仰而非起伏不定的脾氣。」
牛頓身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喜歡公開表白自己的信仰,又有個不擅與人交際、喜愛獨自安靜工作的個性,現實的社會對像他這種善良、單純的人,有時是非常殘酷的。
當時宗教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分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有人看他孝順母親又終身未婚,就中傷他心理不健全,現今還有人說牛頓有戀母情結;有人看他對學生好,就說他是同性戀。這種種無情的攻擊搞得牛頓幾乎發瘋。
一六九二年,日內瓦來的拜特教授大力抨擊牛頓,謔稱他是「倫敦先知」,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來自對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學的發現,------他必須撇清,如果這是科學就不要寫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與上帝有關的就不要放入科學範疇。」
拜特一開炮,許多人就群起圍攻牛頓。平常沒有防備的牛頓,幾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學的刑場上,接受無情的攻擊。 一六九三年九月三十日 牛頓寫下:「我陷在極端的難過中。過去十二個月,我無心進食也無法安穩地入睡,我心動搖,無法思想。」無情攻擊持續下去,一六九四年有人黑函中傷牛頓與女人搞性關係;一六九五年牛頓幾乎精神失常,各地都傳聞牛頓死了。牛頓百口莫辯,更退出人群;他寫道:「斯賓塞的《希伯來律法》一書成為我困難中的安慰」。
在英國國王出面,任命他為「英國皇家協會會長」後,這些攻擊就突然消失了。
牛頓在以後數十年,根據過去兩年半受中傷的經驗,堅持給科學界建立「誠實的體系」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模範。
不讓別人的錯誤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苦難並沒有離開牛頓。當時間的腳步進入十七世紀末,忽然有些基督徒自稱是上帝派來的先知,到處呼喊「世界末日就要來了」。這波「世界末日說」傳自法國。野火般的燒遍英國各大城。許多人起來附和,聲稱看到異象:有一艘滿載鮮血的船在英國大街上飛過;有人說看到許多人浴血倒卧沙灘邊,說這是上帝要來審判的先兆。
短時間內成千上萬的販夫走卒跟隨末世先知,連皇家科學院的一些優秀科學家也趨之若鶩,因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也可能因著對宗教的無知,而陷入異端的泥沼。
牛頓本人是基督徒,他長期研究聖經但以理書與啟示錄,相信聖經里提到的這個世界有結束的一天,那是基督耶穌要來審判的時候,但是沒有人知道那是哪一天,而且面對末世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感恩多於恐懼,坦然多於逃避。因此他不贊同這些到處宣傳末世的先知。他認為敬虔的信仰是在熱忱中帶著節制而非放縱,真正的被聖靈充滿是由上帝的靈主動,而不是出於自稱先知者近乎催眠與暗示的教導。
牛頓對這批先知的批評,立刻引來許多偏激基督徒苦毒的批評與責罵。這種誤解實在傷透牛頓的心。牛頓的一生中有一段漫長的信仰動搖期(1698-1707年)就是在這個時候。
對基督徒而言,來自其他基督徒無情的咒詛,比被一般人傷害更難受。傷害容易使人走向極端,後來許多人要證明牛頓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就是引自牛頓這段時期的言行。不過信仰的成長,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常經憂患。
一七○七年英國國王下令,這批所謂的先知,已經利用宗教得到太多不法利益,便把他們送入倫敦監獄。世界的末日尚未來到,他們的末日倒先來到。自此,末世之風才逐漸平息。
撿貝殼的男孩
時間往往是最佳的療傷劑。牛頓從苦境中轉回,他的信仰又逐漸堅固,並且能區分信仰的真實與偏激,能夠分別順服在聖經真理前與在人話語前的不同,且重新思索物理、數學與光學。他在再版的《原理》上寫著:「讓人知道我是帶著對神的信仰來完成這浩大的工作,是我出版這本書最大的喜悅。」
牛頓晚年名滿歐洲,貢獻普獲肯定。他老年最大的樂趣就是跟小孩玩耍。有一天他對他的小姪兒講:「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來怎麼看我,對我而言,我只像海灘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和一粒比較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多如大海。」
牛頓死於1727年3月20日,晚年寫下:「不管任何環境下,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與最大誡命---愛人如己。」
謝邀。
原因很簡單,牛頓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都信仰宗教。不信教的人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即使不像布魯諾那樣被燒死,在社會上也是處處被排擠,還怎麼可能進入大學、政府呢?
順便說一句,牛頓的宗教信仰雖然名義上也屬於基督教,但在正統派看來完全是異端。所以牛頓一直不敢公布,生怕受到迫害。
總而言之,拿牛頓信教來為宗教撐腰的,就像用傳統社會也有許多美滿姻緣來論證包辦婚姻好似的,純屬耍無賴。時代給過他自由選擇的機會嗎?傳教士們不要欺人太甚!
牛頓的父親就是一個牧師,
他出生之前,父親去世,
他的母親擔心自己一個人無法養活這個孩子,
想起《撒母耳記》里,撒母耳的母親也有類似的情況,
那個母親向上帝禱告,把自己的孩子獻給上帝,做個離俗人,
希望上帝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養活,
撒母耳後來就成了上帝的僕人,猶太人中受尊重的先知。
於是牛頓的母親做了類似的禱告,
後來牛頓順利出生,得到上帝的幫助,順利長大。
在我看來,牛頓一直都是上帝的僕人,
相信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他受教育、做研究,開啟的民智,得到的榮譽,
那些為他打開某扇大門的牧師、權貴,其實也是上帝的僕人嘛,
從頭到尾都是主在指引著他,給予著他。
搞不懂為什麼那麼多唯物主義者不願意承認他與上帝的聯繫,
非要拿神棍、宗教環境什麼的來合理化自己的理解。
作為一個信仰上帝的人,
其實無法認同無神論對牛頓的信仰的種種猜測,
但問題是,無神論者請不要隨便猜測上帝的僕人的情況,
因為你首先要了解上帝,在造物主面前謙卑,
才能去體會牛頓與上帝的關係,
愛因斯坦與上帝的關係,
不承認造物主,又怎能理解神的僕人呢?
牛頓自己聽到了這些誤解,估計也會覺得無法接受的。
愛因斯坦不熟
牛頓所信奉的神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當於後來(或者同時代的)Deism
Deism的幾個觀點,抄自wikipedia:
:1. Reason and ob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are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of a Creator, accompanied with the rejection of revelation and authority as a source of religious knowledge
2. Rejection of religions based on books that claim to contain the revealed word of God.
3. 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
你可以把他是當成在17世紀的那個年代,在大家已經被神所「洗腦」了的情況下,牛頓所信仰的,是一種和科學之間更相似跟融洽的一種神學觀點。
倖存者偏差。
我們來考慮一個問題:一個17世紀的科學家要靠什麼才能生存下去?
注意我指的是科學家,所以別拿什麼四大發明來回復我,那個是技術而非科學。
技術的發明人要生存相對比較容易,把技術賣給能生產的人就好了。但科學家不行,科學規律又不能賣。就算可以為發明家們提供支持,搞不好也得等到一百年以後才會有人發現你所發現的規律可以支撐他的發明,而科學家未必能活到那天。更不要說羊皮紙也要花錢,有的科學家還得買豌豆什麼的。
所以我們能理解為什麼古代各國的科學都基本是停滯的:搞這個那是要餓死的。
我們再來考慮一個問題:一個人要成為科學家,是不是應當經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不識字的人不能研究科學,對吧?而在那個年代,誰會辦學校呢?
基督教很奇妙的一點在於他們把研究科學當作榮耀神的一種手段,因此教士們研究科學得到了教會的經濟支持。
基督教奇妙的另一點在於他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聖經都是只能用拉丁文寫的,所以教會必須花錢支持辦學校,不然聖經遲早失傳。
說到這你是不是明白問題在哪了?嗯,如果牛頓不信基督教,那麼他會作為一名農夫終老一生。如果牛頓生在一個非基督教的國家,他這輩子只怕連科學的大門都摸不到。到今天哪還有人知道艾薩克·牛頓是誰?恰恰就是因為他信了基督教,他才有機會研究科學。就算再怎麼說他不信三位一體,充其量證明他是個比較異端的基督徒。晚年研究神學的行為也不過是在履行作為一個基督教教士的職責而已,沒什麼可奇怪的。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們怎麼看待基督教?當然我們不贊成基督教的世界觀,但我們不贊成的僅僅也只是世界觀而已。像你乎一群人形友善度動輒在宗教話題下面侮辱基督徒和基督教,我是很不齒的。縱然你能夠證明上帝是邪神,這對無神論有哪怕半點好處么?這些人只是在借著國內的政治正確當噴子而已。畢竟作為一個噴子站在多數人那邊總歸比較安全。
而在我看來,雖然我們不贊同基督教的世界觀,但基督教對人類歷史的貢獻是無論如何不能否認的。沒有基督教,或許我們直到今日都依然生活在黑暗之中,不知科學為何物,更沒有汽車和電腦用。
牛頓時代,公職人員必須信英國國教,牛頓有功名利祿之心,所以外表上他是信教的。
牛頓研究過鍊金術,因為那時候科學落後,單質化合物還分不清,所以牛頓浪費了很多時間去研究。
牛頓也研究過神學,他是理科宅思維,靠聖經記錄推測所羅門聖殿的規模,靠啟示錄計算世界末日的時間,這有點解密碼的意思。
牛頓從未闡述過他的神學思想,現代人發現他的手稿後認為他是阿利烏異端派的。但牛頓表面上肯定是正統三位一體派,否則他當不上造幣總監。所以牛頓應該是理性實用主義信仰,因為理性他認可阿利烏派別,同樣因為理性,他裝做三位一體派以獲取利益,牛頓並不在乎這種表裡不一的信仰會不會讓他下地獄,所以他肯定不算虔誠基督徒。
愛因斯坦信神?題主真該好好的讀書了。
牛頓研究神學的原因其它答案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就是時代限制。但是即便如此,當時有不少科學家和哲學家心中的神和《聖經》中的那一位並不是一回事,但是為了避免宗教迫害,也要儘可能的往《聖經》上靠。
更普遍的,不少近現代的科學家也並不排斥神這個概念,但是在這裡神是個更寬泛的概念,引入神這個概念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簡化世界的解釋而已,哲學認為所有事物都應該有原因,假如存在一個不需要原因就能存在的事物,即所謂的第一推動力。同樣這和《聖經》中那位有性格並且無所不能的上帝沒太大關係。跟穆斯林生來是穆斯林是一個道理的,而叛教在一些國家仍然需要掉腦袋,我們現在信仰自由的生活是拿無數屍體堆起來的,要珍惜
宗教和科學有個共同點:越深入的人越謙虛,越皮毛的人越驕傲。
誰見過那些拿諾貝爾獎、在IOP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學家沒事歇斯底里出來噴有神論?現在的宗教大家又有哪個沒事蹦出來和科學勢不兩立的?都是些一知半解的楞貨掐來掐去刷存在感,神棍大戰知道分子。不信教會被燒死
完
這都什麼傻問題!對於牛頓來說,研究「科學」和「神學」,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為他都在研究一個人:上帝。
從宗教角度上來說,上帝創造了世界,風雨雷電,宇宙星空,甚至力什麼的,都是上帝創造的,牛頓研究「科學」是在研究上帝。
同時,在人間上帝也留下一樣東西:《聖經》,所以,牛頓晚年研究「神學」也是在研究上帝。
在牛頓眼裡,「科學」和「神學」是一對兒兄弟,研究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在研究它們的爹,對牛頓來說沒有區別其實,英國人普遍信教
而且,物理這東西
越到後期
越發現很多事情解釋不了
像什麼不確定性理論
概率波
這個很像神學啊
霍金的書上也引用了
幾幅感覺跟神學有點關係的圖片
一句話就可以解釋,出自霍金的《時間簡史》:科學的最終勝利是認識上帝
另日補:至於說他是無神論者,這點是不夠絕對的,並不是科學家就必須沒有宗教信仰。況且他還是個鍊金術士。
因為牛頓的時代,科學的力量還比較弱,還不足以解釋世界。舉個例子: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宇宙中所有物質會聚在一起——那麼為什麼並非如此?只能解釋,是上帝的力量,「第一推動力」。
——截圖選自《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簡單提下書中的觀點好了…科學並不是一下子就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很長一段時間科學活動都是沒有自身的價值,而是服務於宗教的目的,也就是通過科學活動揭示世界的秩序從而讚美上帝…
因為只有當一個活動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時它才會成為一種不證自明理所應當的活動,比如婚姻、上學、工作…然而科學活動在牛頓那個時代遠未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當時社會最重要的組織資源)仍然主宰著當時人類的精神和價值觀念,並恰逢當時的新教改革使人們賦予了日常活動以特殊的神性,而科學活動就是這類日常活動中的一種。
直到當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隨著一系列科技和生活的革命科學以及由其派生出的技術成為滲透在新世界方方面面的基本因素,這時宗教的意義自然就被抽空了。
再隨手多說一點吧…確實現代人大多很難想像宗教信仰主宰人類精神生活的時代,然而這與其說是他們犯的一個「錯誤」不如說是欠缺相應「能力」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不掙脫當下社會對人類精神的束縛就不可能對自己的信念有所自覺,而這種自覺卻恰恰是懸置信念的必要條件。
此外"理解"歸根到底是建立在感同身受的移情之上的,因而只有懸置當下的信念換上宗教的罩子設想當自己披上宗教信仰的罩袍時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看待世界他人乃至自己的方式才能做到最起碼的可能的理解。
然而替換自己的信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理由是上面說到的自覺,大部分人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所以總不免存在大量無知無畏的盲點;另一個是基本上沒多少人願意懸置自己的信念,因為這意味著對自身存在根基的動搖,畢竟凝視深淵的人不是那麼好當的,人本能的就會逃避哲學思考-因為哲學過於徹底。
當然懸置都做不到那就更別提替換了。
實際上宗教信仰"控制"個人的方式和社會觀念"控制"個人的方式基本是一回事,都是用一些大而無用的大詞來充當對現實問題似是而非的"解決"。比如"科學、民主、自由、平等"。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內外的紋身文化?
※除了宗教信仰,信仰還可以是什麼?
※真的有生死輪迴和所謂的前世嗎?
※如來佛祖和玉皇大帝的區別是什麼?
※世界上都有哪些神話體系?
TAG:信仰 | 艾薩克·牛頓IssacNewton | 物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