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中坑殺的是什麼人?

是儒生、方士還是這群人的集合?最近看《中國史綱》貌似張蔭麟說的也是語焉不詳。


第一,方士儒生都坑了,被坑的都是自己作的,誰叫他們自己坑蒙拐騙,還瞎嚼秦始皇舌根。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史記.秦始皇本紀》

儒家博士淳于越的復古派認為,不遵循從前的制度風俗,是要吃大虧的,是不能長久的,簡直是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他強烈要求始皇廢郡縣,置分封,並在政治提出一切都要師古,以周為復古榜樣。
法家歷來主張尊法賤儒,擁護君主集權。李斯認為現在時勢不同了,治理的方法也應該變化。你們儒生啊,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整天就知道添亂,開歷史倒車。如果不禁止這種行為啊,你們就要蹬鼻子上臉啦,就不把始皇放在眼裡啦,你們儒生標榜私學互相勾結,反對國家法律教令,妄加議論,入朝時口是心非,出朝便在街頭巷尾議論,以污衊君主來提高自己的聲望,以立異來顯示自己的高明。
焚書焚的是哪些呢?
三類書:史官收藏的除秦國史料以外的其他六國的所有史料;儒家的《詩》、《書》;百家語。但是醫藥,算卦,農業方面的書並沒有焚毀。秦始皇沒有焚盡天下書,「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官方藏書沒有被燒,燒的是民間的。淳于越,伏勝,叔孫通等都是儒家博士官,掌管全國古今史事及書籍典章。而且一些儒生在秦之後,把以前背誦的書重新記錄下來,將原來藏的書又重新拿出來。所以民間焚書令的實際效力尚待考究,比如:

「《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鍾磐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
——《漢書·藝文志》

西漢景帝劉啟末年(武帝末認為是記載有誤),魯恭王劉余拆毀孔子舊宅來擴建其宮室,在孔氏牆壁中發現了古文《尚書》及其他經典,計有《尚書》四十六卷五十八篇,《逸書》十六篇,《禮古經》五十六卷,《逸禮》三十九篇,《禮記》一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春秋左氏傳》三十篇,《古孝經》一篇,《古論語》二十一篇。因為這些經書都是用戰國時六國文字寫成,與漢代通行的隸書相較被稱為「古文」。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孔壁古文經。(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一些儒家經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

還要明確一點,焚書坑儒不是秦始皇首創的,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對書籍和讀書人的迫害時時都在發生從未中止。類似「焚書坑儒」這樣的舉動在中國歷史上既非第一次,更遠遠算不上最大的一次。「焚書「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個半世紀即已發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如果我們重新查帳的話,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直接後果真算不得十分嚴重。

第二,「焚書」和「坑儒」是兩回事。焚詩書,起於淳于越之諫;坑儒士,起自諸生為妖言。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葯,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夥同復古派儒生們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諸生招供違犯禁令者(即「偶語《詩》、《書》」,「以古非今」之類),牽涉了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將他們皆坑殺於咸陽。這就是所謂的坑儒

第三 ,各家對始皇焚書坑儒的看法

魯迅: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劉大櫆
:「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嘗燒也。……六經之亡非秦亡之也,漢亡之也。」。「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焚書辯》)
朱彝尊:秦本坑亂道之儒而非聖人之徒。
朱熹: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
鄭樵
:陸賈,秦之巨儒也。酈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召,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二世召博士諸儒生三十餘而問其故,皆引春秋之義以對。是則秦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況叔孫通降漢時,自有弟子百餘人,齊魯之風亦未嘗替。故項羽既亡之後,而魯為守節,禮義之國則知。
梁啟超:「二事同為虐政,而結果非可以一概論。坑儒之事,所坑者咸陽四百餘人耳。且禍實肇自方士,則所坑者什九皆當如漢時文成、五利之徒,左道欺罔,邪諂以易富貴,在法宜誅也。即不然,襲當時縱橫家余唾,揣摩傾側,遇事風生;即不然,如叔孫通之徒,迎合意旨,苟以取榮。凡若此輩,皆何足惜!要之當時處士橫議之風,實舉世所厭棄。雖其志節卓犖,道術通洽之士,亦較他時代為特多,然率皆深遁岩穴,邈與世絕矣。其僕僕奔走秦廷者,不問而知其為華士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掃滌惡氛,懲創民蠹,功逾於罪也。」
呂思勉:在《管子·法禁》,《韓非子·問辨》兩篇中,早有焚書的主張。秦始皇及李斯就把他實行了。把關涉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詩、書、百家語」都燒掉,只留下關係技術作用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涉及社會、政治問題的,所許學的,只有當代的法令;有權教授的人,即是當時的官吏。若認為始皇、李斯此舉,不合時代潮流,他們是百口無以自解的,若認為有背於古,則實在冤枉。他們所想回復的,正是古代「政教合一,官師不分」之舊。古代的情形是如此,清朝的章學誠是發揮得十分透徹的。坑儒一舉,乃因有人誹謗始皇而起,意非欲盡滅儒生,並不能與焚書之事並論。


始皇帝想長生不老,於是養了一大堆術士,天天煉丹,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
後來術士的兩個頭覺得再也忽悠不下去了,就逃走了。這下始皇帝怒了,把留下的術士都抓起來埋了,就是坑儒。
至於焚書,也是一些算命煉丹等跟生產生活沒關的書,而且焚掉的書在咸陽皇宮都有備份。倒是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才導致這些書真正被焚掉。


讀了一本書《坑儒平議 (豆瓣)》,將裡面的內容整理,來好好討論秦始皇焚書的相關問題。
先從原儒說起。

△ 原儒

  1. 依據許多人的考證,儒來源於古代的巫。
  • 章太炎在《原儒》中考證,「儒」在古文字中本是寫作「」的,而需是求雨的巫覡。(章太炎《國故論衡·諸子九篇·原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 徐中舒認為「一個"儒"字告訴了後人兩件事:(1)需字左邊的人字旁,是在明確地告訴人們:儒只是主持"人事"的低賤"術士"而已。(2)人字右邊的需字,是在隱喻地告訴人們:想當年儒就是叱吒風雲地主持"神事"的高級巫祝"需"。」(徐中舒:《甲骨文所見的儒》,四川大學學報1975年第4期)

2.儒字的出現

儒字在古籍上出現,當以《周禮》和《論語》最早。

  • 《周禮·天官冢宰》載:「儒以道得民。」鄭玄註:「儒,諸侯保式,有六藝以教民者。」
  • 《論語·雍也》載:「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君子儒,則入鄭玄所注,「有六藝以教民者。」
小人儒,是莊子所載的「以詩禮發冢」之儒。

儒以詩禮發冢
  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若何?」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
  接其鬢,擪其顪,而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儒與術士
顧頡剛在代表作《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中認為秦漢之際的儒者就是方士

該書用大量的歷史材料說明,秦漢時代的儒者,就是方士,或者說,和方士是一類人。

郭沫若反對吧儒等同於術士,認為稱術士為儒,是秦漢以後對儒名的濫用,而並非古代素有的稱謂。

沒有證據表明秦以前術士稱儒,巫醫自古並不稱儒。儒本是鄒魯之士縉紳先生的專號,在孔子以前已有,是春秋時代的產物。(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457頁)

郭沫若的反駁只否定了把如完全等同於術士,卻也承認:秦漢之際的儒,和方士已混而為一。

故,對於什麼是儒,自古就有分歧,但大體一致:

認為儒的前身就是孔子以前的祝宗卜史之人,孔子在當時亦在喪事或禮儀中擔任相禮或料理喪葬事物的職務,孔子繼承「以道得名」的傳統,以先王之道教授學生,開創了「儒學」這一學派。然而儒者的傳統職能並沒有因為孔子而喪失。而巫祝由於是通神的使者,在秦漢之際成為尋找不死葯而著名的方士,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需要注意的是,《史記》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乃是術士。也有說法是術士即為述士,也就是儒生,不過四百六十個儒生是不是太少了?

我是認為坑殺的主要是術士,也就是方士,而且肯定不是全部。坑儒這事情對歷史的影響不大,同焚書不是一個量級的。總是放在一起說是因為我們的四字成語習慣吧。


據《中國大歷史》內容,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就請了很多術士,養著他們也讓他們到處去研究。但有些術士到民間亂噴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殺幾百個術士。焚書的時候技術類的沒動。整體情況沒人們想像的恐怖,不及文化大革命!


秦朝政治主張是法家,儒家在秦朝時一直很慘,春秋時期孔子都說自己「惶惶如喪家之犬」,所以儒生對秦統治是比較仇視的,焚書坑儒大概坑殺了100個儒生,其他都是術士,在漢朝儒家進入政治之後,對秦有個刻意抹黑的過程,這才有了「暴秦」等等這些稱謂。


章太炎:諸巫食言,乃坑術士,以說百姓。
還是蠻清楚的


比起文革,破四舊,秦始皇不算啥了


說文解字中這樣說道:
儒,柔也,術士之稱,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儒並不是指讀書人,也並不是說孔子的思想。
儒,在古意里本身就是術士。
但是啊,在以前術士並不只是能掐會算,會招搖撞騙會煉丹。
占卜,醫藥,修仙,等等方面,在古代這些東西是無比重要的,因而術士,本來就與地位比較高,做官,讀書人,聯繫在了一起。
所以坑儒,就是坑術士,就是坑有思想的人,也坑了招搖撞騙的人,但是坑的絕大多數都是好人。


史記關於坑儒的大意是,秦始皇請來的方士跑路了順帶黑了下他,秦始皇很委屈生氣,感覺有人造謠,於是徹查造謠人群乾死了一堆儒生(至少主要是)


術士,主張分封制的儒生


燒的並不是所有的書。占卜用的易經、農書、醫書可以留。其餘的,上交官府。
當然,肯定有學者偷偷藏。既然違反規定,就要罰。
再者,秦始皇不是傻子。官方保存了4(?)套,(上課說過忘了)保存在咸陽宮裡。後來被項羽燒了。
然而,有牛逼學者還是想到辦法藏書。那就是藏在腦子裡。有些學者年紀大了,就找來小朋友晚上偷偷教(當然了學者年紀大了記憶力有差,小朋友也不可能全記住)。
幸虧秦只有14年。
換代了,官方就召集學者,重新把他們腦子裡記住的,再記錄下來。
比如:伏生老爺子。他把尚書藏在牆壁里,挖出來的時候都爛了。官方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90多歲,話也說不清楚。最後他通過記憶,把殘缺的部分補上。這也是為何後來幾個派別有argue的原因。

------來源學校中文課


術士,妖言惑眾的術士。
跟儒生沒有半毛錢關係。


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及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經常被「坑儒」觀點引做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西漢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公元前212年秋,四百六十七名儒生(當時儒道名法陰陽神仙等各家術士應該都有)被坑殺,這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慘案之一。儘管它在當時有著最充分的政治上的合理性,然經過漫漫歲月的種種堆積之後,這一慘案卻僅僅以摧殘文明的野蠻面目,久遠地留在了中國人的記憶之中。


推薦閱讀:

一位完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能感受到中國書法的美嗎?
如何看待文化侵略?
關於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書的一些疑問?
為什麼古詩中很少寫鴿子呢?

TAG:歷史 | 中國文化 | 秦始皇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