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完全依靠進口糧食解決吃飯問題嗎?

袁隆平那個問題下看到有人說的,中國所謂的18億耕地紅線是個大陰謀,歌頌袁隆平也是個大陰謀,很多發達國家糧食全部靠進口都沒有問題,中國當初如果大力發展經濟然後有錢了去進口糧食反而更好云云。
有網友要原鏈接,這個是截圖。


問這種問題的人,我可以下個結論:屬於對「數量」這個經濟活動中的基本概念缺乏有效的認知能力。特別是「很多發達國家糧食完全依賴進口」這個描述。。。表現出了一種懵懂的世界觀。

提問者的問題具體到糧食話題上,就是對14億人需要消費多少糧食,國土範圍內能生產多少糧食,國際市場上能購入多少糧食,完全沒有概念。要解決這種問題,就要通過閱讀數據,建立正確的「數量世界觀」,對所處世界、國家的農業生產和消費構建起碼的數量級的觀感。只要完成這個過程,不需要講什麼國家安全的大道理,也可以得出關於農業生產的正確結論。

簡單說明如下:

先看條新聞,不對,舊聞:加拿大將向中國出口50萬噸小麥 創5年內最大交易

50萬噸小麥就是「五年內」最大單筆交易了,那麼這個數字是什麼尺度呢?50萬噸,就是500,000,000公斤,10億斤小麥,聽上去很多?換算成人均,每人不到一斤而已,一天左右的分量;也就是說,農業大國加拿大對中國完成了一筆巨額出口交易,只能解決我國居民人均兩頓飯左右的消耗量。

把視角放宏觀來看。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

2014年中國糧食市場綜述

摘要:
初步核算,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0709.9萬噸,比2013年增加516萬噸,增長0.9%。


其中穀物總產量55726.9萬噸,比2013年增加457.7萬噸,增長0.8%。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增幅連續3年下滑,說明我國糧食生產受到耕地、淡水等資源環境約束,連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糧食產量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受限。

在連續十一年的增產後,我國穀物總產量達到了5億噸這個數量級,加上其他糧食作物,總量超過6億噸,但增長的幅度已經受到客觀條件的約束,開始放緩。

如此龐大的產量,能不能100%解決需要,實現糧食的純自給?答案是不能。

以小麥為例: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糧食產量公告,2014年我國小麥產量高位爬坡,連續11年增產,實現產量12617.1萬噸,較2013年增加404.5
萬噸,增幅3.5%
;小麥播種面積24064千公頃,較上年減少76千公頃。2014年,我國冬小麥產量繼續增長,達11989.9萬噸,較2013年增
加423萬噸。

和糧食總量一樣,小麥產量也實現了「十一連增」,可是,產量的增長卻趕不上消費量的增長,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14年12月份發布的「中國小麥供需平衡表」,2014/2015年度我國小麥國內總消費量為13160萬噸,2013/2014
年度為12920萬噸,增加240萬噸,增幅1.86%。
其中,制粉消費9990萬噸,佔總消費量的76%;飼料及損耗1600萬噸,佔比12%;工業消費及種用量分別為1100萬噸和47萬噸,分別占消費總量的8%和4%。

要注意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食用的主糧如小麥和稻米,在食品消耗總量中的比例是降低的,而油脂和蛋白質(對應飼料消費)的比例是持續增加的。

顯然地,我國糧食市場長期處於自給率緩慢下降的狀況,對應的就是進口量穩步提升,並且結構傾向於油脂和飼料作物。

2014年我國糧油進口數據
摘要:

據海關統計,我國2014年12月份進口穀物及穀物粉237萬噸,全年累計進口1951萬噸,上年同期累計為1458萬噸,同比增長33.8%;2014年我國全年進口大豆7140萬噸,同比增加12.7%,創下歷史新高,由於飼用蛋白粕需求快速增長,我國大豆進口量連續第十年增加,並突破7000萬噸。


http://www.chinairr.org/view/V08/201406/17-157537.html
這個鏈接里有比較清晰的月度數據和總量結構數據,注意各種同比增長額。

------------------------------------------分割線-------------------------------------------------------

以上是中國的糧食生產、需求和進口狀況,其實不需要讀者認真分析數據,只需要建立數量級概念就好,中國糧食總產量是6億這個級別,消費量要略大於這個級別,特別是大豆為代表的油脂作物,2014年的進口量就超過了七千萬噸

那麼,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每年能出口多少噸糧食呢?或者進一步說,中國能從世界市場上獲取多少糧食呢?

本農業年度俄羅斯將成為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

背景資料:世界產糧大國和糧食出口大國

2013-14年度國際糧食出口數量及排名

以上資料都很簡單,幾乎沒有任何閱讀障礙,除了美國,其他糧食出口大國每年總出口額都在億噸以下,實際上,能穩定出口千萬噸級別的主糧作物,就已經可以算是「糧食出口」大國了。

和之前的中國糧食消費量做對比,還會有人覺得「國際市場」是個海洋,可以像取水一樣舀糧食出來么?恰恰相反,每年國際市場的糧食貿易總額,與中國的糧食總產量是同一數量級的。想從世界市場上尋求高比例的進口來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是與目前世界農業生產狀況嚴重違背的。

直觀地說,有兩個水池,容量差不多都是X立方米,假設現在A池的水被神秘力量吸走到平行時空,水面顯著地下降,如果此時挖一條渠道溝通兩池,那麼B池的水會補充過來,最後兩池的水位達到平衡時,B池的水面一定也比開始出現了較為顯著地下降。

現實中,貿易還不是自然重力作用的流水——服從勻速流體的運動規律;貿易是一種遵循供需關係造成的價格波動的過程,大量的需求增長,必然反映為價格增長。特別地,在需求增長突破原有數量級的時候,貿易價格的變化往往是非線性的。

還是以小麥為例,這是糧食作物中最早實現期貨交易的品種,可以很方便地從期貨市場入手分析:芝加哥CBOT小麥交易合約大小為5000蒲式耳1手,1蒲式耳小麥大約是27公斤,那麼一手CBOT小麥合約對應13萬公斤,或者說130噸。每周的市場成交量大約在15-40萬手之間,總持倉量,本周目前是15.3萬手(隨著價格下跌,多頭減倉較多)。

那麼,芝加哥小麥一個主力合約多空總持倉量只對應2000萬噸出頭的實物總額(我還沒考慮多空比例呢)——當然,考慮到大部分交易者都是以套保、投機為目的交易,真正可能進行實物交割的,無論多空,都只是很小一部分——試想,如果如樓主所想,年需求上億噸的一個市場突然決定儘可能地從國際市場上進口,會誘發怎樣的多頭行情?會吸引多少投機資金來做多該品種?不難想像,而且期貨對現貨是有價格發現功能的,到時候全球糧價的漲幅,就不是一兩次旱災後可以比擬的了。

後頭這個部分比較粗略,因為很難用簡單的語言定性描述,看不懂的可以自行忽略;相信只需要建立一個基礎的數量規模概念,任何智商正常人士都不會在這個問題上持太過標新立異的看法。


不請自來,作為外行人隨便吐槽幾句:

第一,人口

中國人口將近14億,歐洲人口7.4億,美國人口3.5億,日本人口1.2億,澳洲人口不到3000萬,全世界發達國家也就歐美日澳了,這幾個地方加起來都人口都沒中國多,何況歐洲還有很多國家是欠發達的;

第二,價格

國際貿易的經濟模型(哪怕是最古典的模型)里,大國和小國適用的價格曲線都是不一樣的,小國的進出口對價格沒有影響,大國的進出口對價格有很大影響,如果中國所有糧食依靠進口,那麼國際糧食價格比現在翻一番都不止,貴國自己作死也就算了,何必連累全世界人民一起喜迎糧價上漲?

第三,產能

發達國家糧食要進口,發展中國家自己也吃不飽,你中國也在進口,大家都進口,問題是誰來出口?好,就算你美國有威廉伯爵有金克拉,老美一家養活全世界嗎?少了14億生產者,多了14億消費者,這個產能的缺口拿什麼填?


不談國家安全,不談意識形態,只說經濟問題,免得一些人拿左右之爭來混淆視聽。有些學者啊(姑且稱之為學者吧),主張用「市場」的手段來保證糧食生產,如果糧食有缺口,可以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對經濟問題的思維方式還停留18、19世紀;自己圖樣圖森破也就算了,一些年輕人不加思考地表示贊同、人云亦云,原本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非要上升到陰謀論的高度,他說過的話你幫他說一遍,等於你也有責任吧——在宣傳上如果報道有偏差,你們要負責任。I『m angry


學農出來的逃兵。

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

不能,把中國糧食安全交給其它國家,等於把國運交給其它國家,甚至比外國駐軍更加嚴重。

一旦中國糧食安全交給其它國家,掌控的國家完全可以操控中國的命運。

其實分幾方面。

首先歷史上,國際上,以及為什麼中國不能把食品安全交給其他國家,還有目前中國糧食是否滿足國內一一回答

我們可以知道歷朝歷代帝王們把糧食看成天,民以食為天。

史學家研究歷史發現一個規律,只要中國的田地兼并到了一定程度,起義就不斷,

很多史學家的觀點認為,最後王朝滅亡的許多原因是田地兼并過多,一旦災害,就各種起義。

最著名的是明朝,李自成等人起義被打敗又死灰復燃,就是因為年年大災,結果農民沒吃的

共產黨勝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土改,解決了農村農民問題。

而從國際上,蘇聯失敗的原因,甚至之前許多動亂的原因,有部分是糧食造成的。(當然是部分原因是由於體制導致缺糧食)

蘇聯如何利用進口糧食的機會,忽悠了美國30億美元

上面是因為蘇聯用計策讓美國人賣糧食,看似賺了,但你一但被對方知道底牌,

你可就全輸了。

糧食危機,導致了蘇聯的崩潰_開心閣主人_新浪博客

當然蘇聯不是因為糧食問題解體的,說的有些嚴重,但糧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蘇聯出口石油每年換取糧食,但後來石油賣不出價格,糧食換不回來,導致了許多國內矛盾。

而荷蘭在二戰屈服在德國腳下,民眾反抗許多,但很大部分是因為其糧食不足,結果死了一些人,後來城市很快屈服在德國下面,二戰後荷蘭開始反思,大力發展農業。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糧食不穩,則民心動亂;民心動亂,則社會騷動。

而為什麼許多法國國家從國外進口糧食看上去沒事了。

日本,朝鮮是沒辦法滿足國內糧食,加上其基本依附美國,而美國是產量大國,故還好。

而非洲國家餓死人多了去,無所謂

如新加坡這種,才500多萬人,進口糧食不敢依靠一個國家,比如他從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中國,加拿大都有進口,為的是糧食安全。

甚至新加坡發明這種東西

只是為了預防危機來了,可以種糧食。

2006年全世界糧食危機的時候,許多國家甚至發生騷亂了。

當時我認為是認為佔主要原因,因為西方發達國家鼓吹乾凈能源,把大量糧食用來製造能源。

其實他們當時有點想整中國的。

當然人口在100或者200萬的,甚至幾十萬人口國家不用擔心,世界上可出口的這些的糧食比較多。

中國目前糧食情況,

一、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2015年減少314.7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0.3%。其中穀物[1]播種面積94370.8千公頃(141556.2萬畝),比2015年減少1265.1千公頃(1897.7萬畝),減少1.3%。
二、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452.1公斤/公頃(363.5公斤/畝),比2015年減少30.7公斤/公頃(2.0公斤/畝),減少0.6%。其中穀物單位面積產量5988.8公斤/公頃(399.3公斤/畝),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頃(0.3公斤/畝),增長0.1%。
三、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12324.8億斤),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104.0億斤),減少0.8%。其中穀物產量56516.5萬噸(11303.3億斤),比2015年減少711.5萬噸(142.3億斤),減少1.2%。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6年糧食產量的公告_國務院部門政務聯播_中國政府網

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0193.5萬噸,糧食播種總面積111951.4千公頃,平均每公頃單產約5370公斤。而2013年大陸總人口約13.6億人,人均佔有糧食(不含進口)約440公斤。而將凈進口的糧食及副食計入後,實際人均消費量接近或者已經超過500公斤。

要知道世界糧農組織認為人均400公斤可達到營養均衡的安全線。也就是說在很多年前中國都沒有滿足安全線。

而且現在超過不多。

目前2015年我國進口糧食12477萬噸,同比增加了24.2%;我國糧食產量為12428.7億斤(約62143.5萬噸),進口量佔到了我國糧食產量的20.1%。

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超過1.2億噸_農機360網

看上去中國糧食進口比例不過1/6,已經達到1.25億噸。

要知道2014-2015年全球糧食貿易將達3.32億噸,中國如果一般需求進口,世界的糧食將完全被中國賣完了。

大家覺得可以依賴進口嗎?

一旦糧食減產,恢復最起碼需要3,4年時間,且許多非常大的人力物力,故中國糧食不太能依靠國外。

其次,中國糧食目前安全嗎?

在安全線內,中國糧食產量12324.8億斤,人均400多公斤,其實夠了。

目前中國人要求不過是吃好,不再是吃飽。

而目前中國在大量存儲糧食,主要是國外糧食太便宜了(如美國機械化高,土地豐富)

企業用中國國內糧食不划算,於是大量進口國外的。

目前中國糧食中部分都存起來了,所以很多糧食產業人說糧食倉庫裡面全是糧食。

中國目前糧食大體上是安全的,

我們可以看中國大豆的進口。

甚至2017年7月份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了1008萬噸,較6月份的769萬噸大幅增長31%,較2016年同期的776萬噸大幅增長29.9%,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也是單月進口量歷史最高紀錄。

大豆非常依賴國外,主要是美國進口,這不是三大主糧。

而且大豆還有個特點,好種植。

玉米,小麥種植過的土地種植大豆,產量往往不錯。

加上國家該有的儲備,其實還好。

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超85% 進口大豆主宰市場

這裡面就有中國關於未來大豆的計劃,主要集中在東北等。

大豆如果國家補貼大,產量會恢復很快

但大米,小麥這些主產量恢復起來可就難了。

一旦減產,往往恢復起來最少三年,一般在4到5年時間。

這長時間絕對可以產生很大的事故。

比如國際上把糧食提高10倍這是最基本的,

甚至不給糧食

目前全球可以出口大量糧食國家,只有美洲,集中中美國,其次是加拿大

亞洲歐洲基本只能滿足自己,非洲動亂自己糧食都不夠,大洋洲沒多少耕地

而美洲是美國的後花園,他不讓糧食主口是沒辦法的。

現在我們都在城裡生活,糧食供應充足,但如果沒糧食吃了,或者吃不飽,大家想像一下結果會怎麼樣,許多人也許做事的力氣都沒有了。

故總體來講,目前中國糧食是安全的,有問題在於大豆,但大豆恢復產量快。

足夠儲備也夠用了。

故美國才一直沒打糧食戰爭,反而採取對中國糧食傾銷,

試圖讓中國糧食產地減少

一句話,民以食為天下,糧食不穩,則社會不穩

有人說可以利用市場,首先市場的利用是基於的需求量許多方面可以供應

而不是只能一個國家供應

簡單點說,目前除開美國,加拿大可以提升大量糧食,國際上沒有地方可以提升這麼多

而中國的供應量需求簡單提升5000萬噸,國際市場覺得糧價會翻一翻,甚至更多

有人又說道市場,各種方式可以調節

利用經濟手段,國際之間產量會增加

但請問一句糧食價格增加10倍,20倍,甚至100倍你買的起嗎?

不一定,

不要覺得國際糧價增加10倍是很奇怪的事情,

因為糧食出口被幾個出口商控制,目前國際上95%的交易量被四大公司控制,一個法國,三個美國

糧目前是2元多到3元樣子

你把他提升到6元,大量人會開始吃不飽飯

而糧價一漲,社會就開始經濟膨脹

社會不穩定了


這是我見過的最那個啥的問題之一(確實有之一)。

這根本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國家安全問題和戰略問題,從經濟角度談這個問題完全失之要領。

我先說個故事吧:

某H國以兵工廠擅長生產大炮聞名,M國以高價下了巨額進口M國大炮的訂單,R國和Y國得知這一情報,認為M國在擴軍備戰,也來訂購大炮進行防備,Q國Z國看到軍備競賽的開始,無奈也來訂購,H國的產量有限,加上M國起頭,軍火訂單暴漲導致漲價十倍,接受了M國,R國,Y國,Q國,Z國的訂單的H國,排期交貨要到2年以後了。為了滿足訂單需要,H國將糧食生產轉為進口,將農業人口轉入兵工廠,全力開動生產以滿足利潤豐厚的軍火訂單需求。
一年後,M國派專人專席到全球大宗商品期貨交易所大筆吃進糧食期貨,價格高出全球大宗期貨商品交易所前期牌價兩倍,多單全部被M國吃進,並且,最終未按照一般投機慣例平倉而是全部實物交割,全球糧價暴漲三倍。
又過了五個月,M國突然宣稱與H國斷絕外交關係,取消大宗訂單,定金也不要了當什麼都沒發生過,其他各國發現最大的軍事威脅解除,軍備競賽威脅也不存在,紛紛放棄定金取消本來就高價的軍火訂單。H國糧食出現嚴重短缺,只能從唯一有足夠餘糧頭寸的M國進口,M國糧食價格抬高十倍賣給H國,H國財政破產。到這時候M國找了個借口對H國宣戰,H國發現自己無錢,無糧,無軍備,只得向M國投降。

大家看起來,這是不是一個很現代的故事?其實完全不是,這是我們老祖宗在兩千年演繹的一段精彩的糧食戰。

桓公問於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術,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而賣之。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爭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賈,天下爭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諾。」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敢辯其貴賈。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國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爭吾械器,令其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釋其本,修械器之巧。齊即令隰朋漕粟千趙。趙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聞之,載粟而之齊。齊修械器十七月,修糶五月,即閉關不與衡山通使。燕、代、秦、趙即引其使而歸。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齊國的戰法,被稱為輕重術,就是用高價購買敵國土特產,扭曲價格,導致全國都陷入土產的生產,荒廢農耕,然後高價收購糧食,哄抬糧價。接著釜底抽薪,打擊已經被扭曲的土特產價格,暴跌之後,敵國因進口高價糧食和土產價格暴跌和財政破產,無糧無錢無人,只能舉手投降。

齊國用這種辦法,征服了魯國,萊國,代國,擊敗了楚國,而且兵不血刃。古人云: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種戰略,是管仲首創,開天闢地頭一遭,當時信息閉塞,又沒有國際觀察家和時事評論員,其他各諸侯國不通信息完全沒有防備,被齊國一個一個耍了。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懵逼了,到了後世,政治集團的智囊們,要麼讀過《管子》,要麼通過其他歷史資料了解了這段歷史,知道了糧食安全是一國之本,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國本,這是國家智囊的基本常識,一個國家不會再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了。

現代國家,都會自行儲備各種戰略物資,以防止敵國釜底抽薪之計,包括原油,煤炭,糧食,金屬等等等等。

糧食安全(現在已經擴展到能源安全)和戰略儲備,已經基本是現代國家政治的基本概念。

我們居然還有人建議直接送x上門還帶包郵,放棄國家安全的,真是白瞎了老祖宗2000年前就教的好東西了……


摘自劉慈欣《超新星紀元》:

§§§第七章 味精和鹽
  一支小小的車隊向北京近郊駛去,來到一處僻靜的周圍有小山環繞的地方。車停了,主席和總理,還有三個孩子:華華、眼鏡和曉夢下了車。
  「孩子們,看。」主席指指前方,他們看到了一條鐵路,只有單軌,上面停著許多列載貨列車,首尾相接成一個巨大的弧形,從遠方的小山腳下拐過去,看不到盡頭。
  「哇,這麼長的火車!」華華喊道。  總理說:「這裡共有十一列貨車,每列車有二十節車皮。」
  主席說:「這是一條環形試驗鐵路,是一個大圓圈,剛出廠的機車就在這條鐵路上進行性能試驗。」他轉身問一名工作人員,「好像已經停止使用了,是嗎?」
  工作人員點點頭:「是的,停用很久了,這條試驗鐵路是七十年代建成的,不適合做現在的高速列車試驗。」
  「那你們以後只好另建一條了。」總理對孩子們說。  「我們可能不需要試驗高速列車了。」華華說,主席問他為什麼,他指著天空說:「我設想了一種空中列車,它由一架動力強大的核動力飛機做火車頭,牽引著一長串無動力滑翔機,比火車可快多了。」
  總理說:「很有意思,可這空中列車怎麼起飛和降落呢?」
  「應該能的!」眼鏡說,「具體怎麼辦我不知道,但這東西在歷史上有先例,在二戰中,盟軍曾用一架運輸機牽引一串滑翔機運載空降兵。」
  主席說:「我想起來了,那是為了爭奪敵後的萊茵河大橋,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降作戰。」  總理看著主席說:「如果常規動力的運輸機都能牽引,這東西還真有現實意義,它有可能使空中運輸的成本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
  主席問:「國內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設想嗎?」
  總理搖搖頭:「從來沒有!看來,孩子們與成人相比並不是什麼都處於劣勢。」
  主席仰望著長空,深情地感嘆道:「是啊,空中列車,還可能有空中花園,美好的未來啊!不過,我們還是先幫孩子們克服劣勢吧,我們可不是帶他們來討論列車的。孩子們,」他指指最近的那一列火車,「去看看那上面裝著什麼!」  三個孩子向列車跑去。華華順著梯子爬上了一節車皮,然後眼鏡和曉夢也爬了上去。他們站在滿滿一車皮的白色大塑料袋上,向前方看去,這一列車全滿裝著這種白色的袋子,在陽光下反射著耀眼的白光。他們蹲下來,眼鏡用手指在一個袋子上捅了個小洞,看到裡面是一些白色半透明的針狀顆粒,華華夾起一粒來用舌頭舔了一下。
  「當心有毒!」眼鏡說。
  「我覺得好像是味精。」曉夢說,也夾起一粒舔了一下,「真的是味精。」
  「你能嘗出味精的味道?」華華懷疑地看著曉夢。  「確實是味精,你們看!」眼鏡指著前面正面朝上的一排袋子,上面有醒目的大字,這種商標他們在電視廣告上常見。但孩子們很難把電視上那個戴著高高白帽子的大師傅放進鍋里的一點白粉末,同眼前這白色的巨龍聯繫起來。他們在這白袋子上走到車皮的另一頭,小心地跨過連接處,來到另一節車皮上,看看那滿裝的白色袋子,也是味精。他們又連著走過了三節車皮,上面都滿載著大袋的味精,無疑,剩下的車皮裝的也都是味精。對於看慣了汽車的孩子們來說,這一節火車車皮已經是十分巨大了,他們數了數,如剛才總理所說,整列貨車共有二十節車皮,都滿滿地裝著大袋味精。
  「哇,太多了,全國的味精肯定都在這兒了!」
  孩子們從梯子下到地面,看到主席和總理一行人正沿著鐵道邊的小路向他們走來。他們剛想跑過去問個究竟,卻見到總理沖他們揮揮手,喊道:「再看看前面那些火車上裝的是什麼!」
  於是三個孩子在小路上跑過了十多節車皮,跑過機車,來到與這輛火車間隔十幾米的另一輛火車的車尾,爬到最後一節車皮的頂上。他們又看到了裝滿車皮的白色袋子,但不是剛才看到的塑料袋,而是編織袋,袋子上標明是食鹽。這袋子很難弄破,但有少量粉末漏了出來,他們用手指沾些嘗嘗,確實是鹽。前面又是一條白色的長龍,這列火車的二十節車皮上裝的都是食鹽。  孩子們下到鐵路旁的小路上,又跑過了這列長長的火車,爬到第三列的車皮頂上看。同第二列相同,這列火車上裝的也全是食鹽。他們又下來,跑去看第四列火車,還是滿載著食鹽。去看第五列火車時,曉夢說跑不動了,於是他們走著去。走過這二十節車皮花了不少時間,第五列火車上也全是食鹽。
  站在第五列火車車皮的頂上向前望,他們有些泄氣了:列車的長龍還是望不到頭,彎成一個大弧形消失在遠處的一座小山後面。孩子們又走過了兩列載滿食鹽的列車,第七列列車的頭部已繞過了小山,站在車皮頂上終於可以看到這條列車長龍的盡頭。他們數了數,前面還有四列火車!
  三個孩子坐在車皮頂的鹽袋上喘著氣,眼鏡說:「累死了,向回走吧,前面那幾列肯定也都是鹽!」
  華華又站起來看了看:「哼,環球旅行,我們已經走過了這個環形鐵路大圓圈的一半,從哪面回去距離都一樣!」
  於是孩子們繼續向前走,走過了一節又一節車皮,路途遙遙,真像環球旅行了。每個車皮他們不用爬上去就能知道裡面裝的是食鹽,他們現在知道鹽也有味,眼鏡說那是海的味道。三個孩子終於走完了最後一列火車,走出了那長長的陰影,眼前豁然開朗。他們面前出現了一段空鐵軌,鐵軌的盡頭就是那列停在環形鐵路起點的滿載味精的火車了,孩子們沿著空鐵軌走去。
  「呀,那裡還有一個小湖呢!」曉夢高興地說。那個大池塘位於環形鐵路的圓心,水面反射著已經西斜的太陽的光芒,金燦燦一片。
  「我早看見了,你們只顧看味精和鹽了!」華華說。他正平伸著兩臂在鐵軌上走,「你們上那根,咱們比賽一下誰走得快。」
  眼鏡說:「我出汗,眼鏡總往下滑,其實我肯定走得比你穩,走鋼絲穩比快強,你一掉下來就全完了。」  華華又快走幾步:「你們看,我又快又穩,一直走到頭都不會掉下來的!」
  眼鏡若有所思地看著他說:「現在看來確實如此,但要讓你像真正走鋼絲的那樣,把鐵軌懸空,下面是萬丈深淵,你還能走到頭嗎?」
  曉夢眼睛看著遠方的金光閃閃的水面,輕輕地說:「是啊,我們的鐵軌就要懸空了……」
  三個十三歲的孩子,九個月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一時陷入了沉默。  華華從鐵軌上跳下來,看了眼鏡和曉夢一會兒,搖搖頭,大聲說:「我就看不慣你們這種沒信心的樣子!不過,以後玩的時間可真不多了。」說完又跳上鐵軌搖搖晃晃地走起來。
  曉夢看著華華笑了笑,那笑對於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兒來說成熟了些,但華華覺得很動人:「我以前也沒有多少玩的時間,至於眼鏡,這個書獃子,也不怎麼玩,受損失最大的就是你了。」
  「其實領導國家本身就很好玩兒,今天就好玩兒,這麼多的味精和鹽,這麼長的列車,多壯觀。」
  「今天是領導國家嗎?」眼鏡哼了一聲說。  曉夢也滿臉疑惑:「是啊,為什麼讓我們看這些呢?」
  「也許是讓我們了解全國味精和鹽的庫存量吧。」華華說。
  「那也應該讓張衛東來看,他是主管輕工業的。」
  「那個笨蛋,他連自己的課桌都收拾不整齊呢。」  ……在環形鐵路的起點上,主席和總理站在火車旁談著什麼,總理在說著,主席緩緩地點頭。兩人的臉色凝重嚴峻,顯然已談了很長時間。他們的身影與黑色的高大車體形成了一個凝重有力的構圖,彷彿是一幅年代久遠的油畫。當他們看到遠遠走來的孩子們時,神情立刻開朗起來,主席沖孩子們揮揮手。
  華華低聲說:「你們發現沒有,他們在我們面前時和他們自己在一起時很不一樣,在我們面前,好像天塌下來時也是樂觀的;他們自己在一起時,那個嚴肅,讓我覺得天真的要塌下來了。」
  曉夢說:「大人們都是這樣,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華華,你就不行。」
  「我怎麼了?我讓小朋友們看到真實的自己有什麼不好?」  「控制自己並不是虛假!知道嗎,你的情緒會影響周圍的人,特別是孩子們,最易受影響,所以你以後要學著控制自己,這點你應該向眼鏡學習。」
  「他?哼,他臉上就比別人少一半神經,什麼時候都那個表情。行了曉夢,你比大人們教我的都多。」
  「真的,你沒有發現大人們教的很少嗎?」
  走在前面的眼鏡轉過身來,那「少一半神經」的臉上還是那副漠然的表情:「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難上的課,他們怕教錯了。不過我有預感,他們就要滔滔不絕地教了!」  「孩子們辛苦了!今天下午你們可真走了不少的路,對看到的東西一定印象深刻吧?」主席對走到面前的孩子們說。
  眼鏡點點頭說:「再普通的東西,數量大了就成了不普通的奇蹟。」
  華華附和道:「是的,真沒想到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味精和鹽!」
  主席和總理對視了一下,微微一笑。總理說:「我們的問題是:這麼多的味精和鹽夠我們國家所有的公民吃多長時間?」  「起碼一年吧。」眼鏡不假思索地說。
  總理搖搖頭。
  華華也搖頭:「一年可吃不了,五年!」
  總理又搖頭。  「那是十年?」
  總理說:「孩子們,這麼多的味精和鹽,只夠全國公民吃一天。」
  「一天?!」三個孩子大眼瞪小眼地呆立了好一會兒,華華對總理不自然地笑笑,「這……開玩笑吧?」
  主席說:「按每人一天吃一克味精和十克鹽,這每節車皮的載重量是六十噸,這個國家有十二億公民。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你們自己算吧。」  三個孩子在腦子裡吃力地數著那一長串0,終於知道這是真的。
  曉夢說:「這僅僅是鹽和味精,要是油呢?要是糧食呢?!」
  「那些油可以積成前面的那個大池塘,糧食可以堆成周圍這幾座小山。」
  孩子們獃獃地看著那池塘和小山,好長時間說不出話來。  「天啊!」華華說。
  「天啊!」眼鏡說。
  「天啊!」曉夢說。
  總理說:「這兩天,我們總是在試圖找到一個辦法,使你們對自己國家的規模有一個正確的感覺,這很不容易。但要領導這樣一個國家,沒有這種感覺是不行的。」  主席說:「帶你們到這裡來,還有一個重要目的:讓你們明白運行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規律。在這之前,你們肯定把國家的運行想得極其複雜,它確實是複雜的,比你們想像的更複雜,但它最基本的規律卻是十分簡單的,我想你們已經知道了。」
曉夢說:「必須首先保證這個國家有飯吃!我們每天都要為國家的公民提供一列車的味精、十列車的鹽、一個大池塘的油、幾座小山的米面,如果有一天供不上,國家就會陷入混亂,十天供不上,國家就完了!」
  眼鏡點點頭:「這叫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華華也點頭:「看到這長長的列車,傻瓜也明白這道理了。」

  主席兩眼看著遠方說:「可是孩子,有許多十分聰明的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總理說:「孩子們,我們明天將帶你們去繼續認識這個國家。我們要去最繁華的城市,要去最偏僻的山村,要讓你們了解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工業和農業體系,讓你們了解人民的生存狀態。我們還要給你們講歷史,這是認識現實最好的辦法;還要給你們講更多更複雜的國家運行的知識。但記住,沒有什麼比今天你們學到的更基本更深刻的了,你們將來的路將難上加難,但只要牢記這個規律,就不會迷失方向。」


轉一篇很早的文章

糧食戰爭:美國版的「管仲三策糧食戰略興齊」

作者:曾左韜


近年來,中國的消費指數(CPI)一路走高,2008年1月份更是達到了7.1%,物價上漲、通脹壓力加大。


  中國物價上漲的根源在哪裡?最普遍的說法是,國際糧油價格、能源價格上漲是帶動國內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糧油價格為什麼會一路飆升呢?因為美國鼓勵發展用糧食提煉乙醇的能源戰略,這需要消耗大量糧食,引發糧食價格上漲帶動物價上漲的連鎖反應。美國是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處於決定性地位。美國大豆產量佔全世界的42.7%, 玉米產量佔34.4%, 棉花產量佔21.2%,小麥產量佔11.6%。

  2007年12月1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自1975年以來的首個能源法案,該法案要求減少石油進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實質是把出口的糧食轉化為乙醇燃料,由於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美國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生產出口國,這一變化將對世界發生重大影響。這一能源法案讓人聯想起兩千年前的戰國策,且看當年在糧食問題上管仲如何三策興齊。

管仲三策糧食戰略興齊

  齊國本是一個海邊的小國,姜太公初封時地不過方圓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適合糧食生長的鹽鹼地,糧食產量和人口都不多。齊國之所以在較短的時間裡發展成為東方的強國,與管仲的糧食戰略有很大關係。

  策一,服帛降魯梁。魯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織綈,綈是一種絲線做「經」,棉線做「緯」織成的紡織品,管仲勸齊桓公穿綈料衣服,幷下令大臣們都服綈。上行下效,齊國的老百姓一時間全都穿綈料衣服。齊國綈的價格大漲,管仲還特意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匹,給金三千斤。吸引得魯、梁二國的老百姓都把綈運到齊國賣高價,而獲取利潤。魯、梁二國財政收入大漲。這兩個國家的國君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一年後,魯、梁的老百姓幾乎全部出動,忙著織綈運綈,從而放棄了農業生產。時機成熟以後,管仲又勸齊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讓百姓再穿綈,幷「閉關,毋與魯、梁通使」,十個月後,「魯、梁之民餓餒相及」,即使兩國國君急令百姓返農,也為時已晚,糧食不可能在短期內產出。於是,魯、梁谷價騰飛,魯、梁的百姓從齊國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而齊國的糧價每石才十錢。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不得不歸順齊國了。

  策二,買鹿制楚。齊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國強大而不獲成功,向管仲請教辦法。管仲讓桓公以高價收購楚國的活鹿,幷且告訴楚國商人,販鹿到齊國可以發大財。於是楚國的男女幾乎全國總動員,全都為捕捉生鹿而奔忙,放棄了糧食生產;而齊國卻早已「藏谷十之六」了。當楚國的百姓無糧可食時,管仲又關閉了國界,終止活鹿和糧食交易。結果,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

  策三,買狐皮降代國。代國出產狐皮,管仲勸桓公令人到代國去高價收購之,造成代人放棄農業生產,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卻少得可憐,「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結果是狐皮沒有弄到,農業生產也耽誤了,沒有糧食吃,導致北方的離枝國乘虛侵擾。在此情況下,代國國王只好投降齊國。齊國一兵未動而征服代國。這便是糧食戰爭的威力。

美國先廉價出口糧食把亞洲各國農業擠跨

  以上是兩千年前齊國人的智慧。兩千年後斗轉星移,玩這種糧食戰略的變成了美國人。讓我們看看現代戰國策是怎麼玩的。

  美國先大量買入工業品,同時廉價出口糧食,把各國農業擠垮,這是第一步。

  目前農產品出口佔美國農業總銷售的比例高達25%。各國農業受美國廉價農產品衝擊,很多已經崩塌。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此後美國靠巨額財政補貼生產的大豆進入中國市場,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後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額連續攀升,而中國大豆生產卻沒有補貼,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是中國農民生產大豆越多賠得也越多。結果本土的大豆生產逐步萎縮,2006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已經比2005年減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種植面積估計比2005年減少40%左右。最近10多年裡,中國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的世界第四。

  每多進口100萬噸,就可能造成130萬農民「失業」。失業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廉價工業品生產線。開始為美國織「綈」製鞋,幾千萬隻鞋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美國低價買入這些包含了大量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的工業品,把污染和通脹留給了中國。2007年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 6.9%。其中,城市上漲6.6%,農村上漲7.6%;食品價格上漲18.2%,連續第4個月物價漲幅超過6%。

  亞洲各國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由於工業化佔地導致耕地的消失, 日本穀物的生產水平從頂峰下降了33%, 韓國下降了31%, 台灣下降了19%。在過去的37年間,日本糧食產量由1589萬噸下降到985萬噸, 包括飼料在內的糧食自給率由77%下降到目前的27%,下降了50個百分點。2003年韓國糧食自給率只達到26.9%。這與2002年 (30.4%) 相比下降了4個百分點,世界糧食進口的頭號大國幷不是有13億人口的中國, 而是1億多人口的日本, 排在第二的是不及中國人口4%的韓國!

美國發展生物燃料導致世界農產品價格暴漲

  等亞洲各國大力發展輕工業、各國政府如兩千年前魯梁國君一樣鼓勵國民大量織綈、激烈競爭使得工業品越來越便宜後,美國現在開始減少農作物出口,展開管仲戰國策的第二步。但生產的食物不能浪費,最近能源價格上漲給了美國這個機會,美國計劃把糧食轉化為乙醇燃料,今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新能源法,推動美國每年乙醇燃料使用量在2022年達到360億加侖。

  目前,美國已經建成114家乙醇提煉廠,還有80家工廠正在建設中。2006年乙醇產量超過50億加侖,比2005年增加了1/4,預計未來兩年里可望新增60億加侖的產能。

  然而這將導致世界範圍內缺糧。 2006年,美國投入4200萬噸玉米生產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計算,足可以滿足1.35億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國生產150億加侖乙醇需1.8億噸玉米,足夠5.8億人口吃一年。

  美國能源署官員稱,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玉米仍將是美國乙醇生產的主要原料。由於美國的乙醇戰略,美國玉米價格翻倍上揚,創下了10年新高。美國眾議院在12月通過新能源法後玉米價格更有加速上揚的趨勢。據預測,未來幾年美國玉米價格有望再創新高,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而玉米在食品中應用廣泛,也是重要的飼料,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價格的上漲勢必引發食品價格的連鎖反應。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所長范布倫說,糧食的價格正在上漲,可能還會繼續上漲很多。他強調說,用於生產麵包的糧食價格可能上漲30%~50%,豆類和植物油種子可能上漲60%~80%。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5億人每天只能花費1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來購買食物的。如果食物價格上漲50%~80%,很多人將會陷於飢餓之中。

乙醇戰略有助於美國維持超級強國地位

  雖然美國政府給每加侖乙醇提供51美分的補貼,現在美國的乙醇生產廠商仍處於賠本經營狀態。

  美國聲稱要通過生產乙醇來實現能源獨立,但目前利用糧食提煉乙醇僅能滿足3%的汽車動力需要,即使把美國出產的全部糧食都用來製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僅能滿足美國18%的需要。儘管乙醇生產是賠本生意且實際上無法滿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標,但美國政府仍然全力推動乙醇生產。這是因為乙醇戰略對美國維持超級強國地位有利。

  美國是世界第一農業大國,有大量土地可以用來生產農產品和乙醇,把多餘的糧食轉化為燃料有利於減少美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該戰略對美國總體有利,但卻傷害到缺糧的國家。提高農產品價格雖也造成美國通脹,但卻可降低美國的農業補貼,從而降低美國政府的高額赤字。糧食漲價對糧食進口國傷害更大,因此美國的乙醇戰略實際上是損人利己的一招,雖不能真正實現能源獨立的目標,但卻可相對提高美國的重要性。

  美國的現代戰國策與管仲時代如出一轍:先大量購入低端工業產品,誘使亞洲忙於生產衣服、鞋子、電視。用低價農產品擠垮亞洲農業,然後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糧食轉化為燃料。減少出口,導致農產品價格暴漲,從而打擊亞洲經濟。

  看看,「愚蠢」的美國政治家將春秋戰國策運用得嫻熟自如。「聰明」的亞洲人民被玩兒得東奔西忙,心甘情願地給人家打小工賺苦力錢。

中國應守穩糧食安全底線

  中國在大豆戰役上已經輸掉了第一仗,在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大幅下降後,美國大豆佔據中國市場。目前跨國糧商控制中國4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和 90%的大豆進口量。2006年,中國進口大豆2650多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6倍,約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1/3。然後大豆價格又開始暴漲,中國不得不多花錢進口大豆。

  今後的世界形勢有可能發生很大變化。雖然沒有錢日子不好過,但沒有吃的會有什麼結果,大家都能明白。目前玉米價格已經漲了一倍,若出現全球糧食短缺的話,糧食價格不但可以成倍上揚,也可以成百倍上揚。因此中國應加大政策扶持,確保95%的糧食自給率,守穩中國糧食安全線。美國和中國人口及資源情況不同,中國不應盲目跟著美國走,中國對提煉乙醇的技術應該緊盯,但不宜急著投入生產。在本國糧食生產不富裕的情況下大規模地把糧食轉化為乙醇是不可想像的。應靜待纖維素轉化為乙醇技術成熟,集中研發不跟糧食生產爭地的項目,比如從大海或沙漠里生產生物乙醇。同時總體評估秸稈轉化為乙醇還是飼料哪個更為有利。作決策的前提是發展乙醇項目不應跟人畜爭糧,否則將傷及根本,得不償失。


1、全世界糧食產量25億噸不到,其中中國產量6億噸 中國進口1億噸 中國消耗7億噸;全球糧食貿易量為2億噸-3億噸 (14億中國人人消耗7億噸,3億美國人消耗3億噸,歐洲7億人消耗4億噸,其他45億人消耗10億噸,很多在挨餓)

2、全球糧食貿易量不足中國糧食消耗的4成,也就是全世界貿易的糧食都被中國買走了,也就夠中國吃4、5個月,中國依靠進口糧食解決不了吃飯問題

3、如果中國依靠進口糧食解決吃飯問題,那麼國際糧價就不是現在這個價格了,到時候中國也買不起,勉強買那就是真的淪為為全世界打工的打工仔了

4、即便一切都理想狀態,世界糧食價格不漲,世界糧食貿易提供足夠的貿易量賣給中國;那麼,全世界除了美國、中國、歐洲、日本,其他45億人將只消耗糧食6、7億噸,餓死的人數將是以10億計…


很多經濟學家/學經濟的喜歡說,經濟學的第一課就是:有限的物資生產能力和無限的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需要經濟學去解決.
然後又有一群經濟學家/學經濟的表示:自己不生產無所謂,其他國家也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來滿足中國人的糧食需求的,即使中國人佔全球人口的20%,即使中國人現在吃肉的需求遠超過吃糧食的需求.

你們確定你們的經濟學是前後自洽的么?


中國只要缺糧,世界糧食都會漲價……


和平年代, 又不打仗, 要什麼航空母艦, 要什麼飛機大炮...

貌似是同樣邏輯.


你知道為啥某個經濟學家讓人黑成那個德行了……


蘇聯完蛋除了體制問題以外還有什麼重要原因?糧食。

蘇聯本身地大但是大部分在寒溫帶,糧食產量基本只夠溫飽。要想吃好吃多肉就不夠,怎麼辦?蘇聯從70年代開始用黃金和外匯到國際市場買糧食,大肆購買,所以蘇聯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均肉食量才能比現在咱們還高。

八十年代後期蘇聯經濟崩潰,最大的問題就是黃金外匯不夠了,90年代俄羅斯甚至窮到要和中國以貨易貨的地步,所以俄羅斯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現在肉食量都被咱們趕上了。

靠國際市場購買糧食來滿足主體需要這麼扯淡的事兒蘇聯都干過了,最後下場也很清楚了,怎麼還有人問啊?

埃及阿拉伯之春歸根結底什麼原因?埃及是政府發放廉價的大餅給老百姓吃。08年開始中國大肆在國際市場上收購小麥,小麥的市場價翻了好幾倍,然後埃及什麼的國家買不起那麼多糧食了,然後就內亂和革命了。糧食問題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問題。沒車大不了走路,沒吃的你修鍊辟穀啊?


貼個幾個月前寫的專欄文章,正好是關於這個問題的。(「糧食安全」能否依賴進口? - 每周學點土壤知識 - 知乎專欄)
-------------------------------------我叫分割線----------------------------------------------
「糧食安全」能否依賴進口?

前言:文中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請謹慎觀看。


知友們在討論國家的「18億畝耕地紅線」是否合理,從經濟學、國際形勢和基層經驗的各個角度都有 (傳送門: 茅於軾對於「18億畝耕地紅線」的抨擊有沒有道理?).

有位知友在討論中指出 (對事不對人,就不@ 了):

如果你理解不了這一點,說明你對國際政治沒有常識,思想太左。就算中國明天變成了朝鮮,甚至法西斯,國際社會也不會對中國糧食斷供的,這早已不是以前的時代了。哪個大國願意看到中國經濟崩潰?這種敵對意識太落後了!

以這種觀點為代表,很多「經濟學家」贊成用「市場」的手段來保證糧食生產,如果糧食有缺口,可以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從這個角度出發,這些經濟學家得出推論,「18億畝耕地紅線「是沒必要的,甚至是某種陰謀論等等。但是,從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這種寄希望於進口糧食的觀點,是非常危險的!

以下從糧食生產和糧食進口的角度來討論這種論調的危險性。


1. 我國農田土壤資源的局限性

雖然農田的土壤資源看起來是無限的,但是高產量的土壤卻有很大的緊缺性。主要包括:


a. 宜耕種的土壤是有限的

相對於廣袤的土地面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59畝,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3.38畝)[1]。如果沒有足夠的土壤資源,我國的糧食是無法實現自給自足的。


b. 土壤肥力的保持需要精細的維護

植物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和其他微量元素,同時要求土壤具有適宜的水分含量和透氣性。保持土壤肥力需要非常精細的管理與維護。在這方面,客觀的說,我國還比不上美國。

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一塊農田被改造成了建築用地,那麼在短時間內,這塊耕地是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種植莊稼的。


c. 土壤污染等因素又降低了農田土壤的可利用率

在我國,土壤污染會影響糧食的品質,有時會出現」毒大米「等情況,這樣農田土壤的總量又會減少。(土壤污染部分內容詳見:中國的土壤污染是什麼水平? - 每周學點土壤知識 - 知乎專欄)


d. 小結

由於農業土壤資源的緊缺性和糧食安全的緊迫性,強制維持一定數量的耕地是必要的。當然,具體是否是」18億畝「,還需要更進一步的討論。


2. 糧食安全能否由進口來保障?

上文提到了強制維持一定數量耕地的必要性,以下將從兩個角度來論證進口糧食來保障糧食安全的危險性。


2.1 非洲饑荒與生物能源

由於種種原因,非洲部分地區頻繁出現饑荒問題,大量的老人和兒童因飢餓死亡。尤其是2011年,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索馬利亞現時每5個小童就有1個在5歲前夭折,肯亞今年已有6.5萬小童因饑荒瀕臨死亡,比2009年上升3倍。[2]

BBC也在2012年有報道非洲西部的饑荒問題:BBC News - Millions at risk of severe food shortages in West Africa

還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簡潔地展示了饑荒給非洲人民帶來的災難[3]。

1980. A kid in Uganda about to die of hunger, and a missionare.

(Photo credit: Michael Wells, U.K.)

面對非洲這些嚴重饑荒,」國際社會「真的沒有糧食嗎?

美國多年來一直在用玉米做生物燃料(Biofuel),就是用玉米(糧食)來製作酒精,然後添加到汽油裡邊來做燃料。現在發現玉米的轉換效率太低,轉而利用大好的農田來種草(Switchgrass),收穫之後製作生物燃料。

對比非洲饑荒與生物能源,我們還能認為糧食的自給自足不重要嗎?美國人即使把玉米當做汽油燒掉,也不會平白無故送給非洲的饑民!如果我們不重視糧食安全,指望著國際社會,哪怕是買,當他們由於某種原因不賣的時候,我們的後代可能就像圖片里的「骷髏」一樣!如果讀者是國家領導人,你會允許出現這種情況嗎?哪怕只有1%的概率!


2.2 國際社會的糧食援助

有人也提出,國際社會不會對中國糧食斷供,即使中國成為朝鮮這樣的國家。這點確實有依據,請看下述新聞:

朝鮮稱將獲美國對朝糧食援助 會暫停核活動

但是,這種援助不是無條件的,朝鮮付出的條件是「暫停核活動」。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國急需一批糧食,只有美國能提供,但是條件是「割讓東三省」。如果讀者是國家領導人,該如何抉擇?

歷史上的確出現過這個「兩難」的選擇,當時的我國領導人選擇了骨氣,代價就是60年代大饑荒(當然,這個是原因之一)。如果去問一下上一輩人,那段歷史是任何人不想再經歷第二次的!


2.3 小結

糧食安全關乎國家基石,人可以一個月不玩手機,卻不可以一個月不吃飯。在這個問題上,求人不如求己,糧食安全看的在重也不為過!


End.


References:

[1] 中國人均耕地降至1.52畝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一半

[2] 2011年非洲之角饑荒

[3] Dismal World

PS:
除了標註以外,本文的內容均為原創,請尊重知識產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1. 由於作者經驗水平有限,遺漏之處在所難免。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拒絕拍磚~

當然不行了。有句老話叫「手有餘糧,心裡不慌」。你看看,連以前沒受過幾天正規教育的老百姓都知曉的道理,為啥這種問題還會出現在免費九年義務教育推行那麼多年的今天?

再者說,就算你有錢,萬一別人不想賣呢?或者是,叫你跪下才賣給你呢?在生存面前,你還有所謂的尊嚴么?

套用慈禧太后的一句話:「你們是真不懂?還是裝不懂?還是不想懂?我看你們是裝不懂!「
&<( ̄3 ̄)&>


成年男人一天基本消耗為2400大卡,女人為1800大卡,而基本消耗的意思就是你一天完全躺著不動都會產生的能量消耗。

那麼假設人只完全從主食攝入熱量的話,而且取全部只算男人的消耗抵消下,可以這樣計算。

小米每百克熱量為358大卡,一人一天需要消耗0.00067噸,一年為0.245噸,13億中國人一年需要3.185億噸小米,世界小米產量為4000萬噸。

糯米每百克熱量為348大卡,一人一天需要0.00069噸,一年需要0.252噸,13億中國人一年就需要3.276億噸糯米,世界產量暫時沒找到。


麵粉每百克熱量為344大卡,一人一天需要0.0007噸,一年需要0.256噸,13億中國人一年需要3.328億噸麵粉,世界小麥產量為7.034億噸,按照普遍85%的出粉率,世界生產小麥全部轉為麵粉為5.98億噸。

大米每百克熱量為346大卡,一人一天需要0.00069噸,一年需要0.252噸,13億中國人一年需要3.276億噸大米,世界大米產量為4.94億噸

土豆每百克熱量為76大卡,一人一天需要0.00226噸,一年需要0.825噸,13億中國人一年需要14.989億噸,世界土豆產量為3.68億噸。


玉米每百克熱量為106大卡,一人一天需要0.00226噸,一年需要0.825噸,13億中國人一年需要10.725億噸,世界玉米產量為9.68億噸。

也就是說中國人只吃大米,一年世界66%產出的大米要被中國人吃掉,只吃小麥55%產出的小麥要被中國人吃掉。

這樣只是極端情況,如果要算副食肉菜等超出我能力範圍。


13億的人口基數我都不提了。。

就說這進口,前提得是人家願意買給你。。

以新中國這非主流的國家,稍微得罪一下誰,人家直接經濟制裁你。

其他東西制裁尚能生存,糧食被抓在人家手裡,真是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了。。。

題主,以後誰再這麼跟你說,一巴掌乎死不用謝。。要麼是腦殘,要麼是別有用心。。


蘇聯當年也這樣想過,於是大規模進口糧食。
到了70年代,蘇聯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到了80年代,蘇聯1/3的口糧為進口糧。

然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了全球氣候災難;美國遭遇大災,於是優先供應本土和歐洲盟友;其他糧食出口國也開始停止或者減少向蘇聯出口糧食。

1988年經歷特大旱災的美國一些主要產麥區乾旱持續到1989年初春。波士頓雪量之少為近百年來所少見。為馬薩諸塞州大部地區提供用水的闊賓水庫水位已近16年來最低,44個城鎮用水處於緊急狀態。
1988年至1989年初春,地中海北岸的義大利出現百年未遇的大旱。熱那亞海灣的海平面下降36cm,為80年來的最低點。撒丁島近一年滴雨未落。

1990年歐、亞大範圍地區冬暖明顯;北美春季多暴雨,釀成災害。

蘇聯嘛…之後大家都知道了
1991年,蘇聯解體。


美國、日本的工業比中國高多了,也沒把農業丟掉。有些中國人才吃兩天飽飯就看不起農業了,不是壞就是蠢。


有一個很老的單機遊戲,模擬經營類的,叫宙斯之眾神之主。
遊戲背景是希臘神話,建設各種各樣的城市,吸引人口,發展壯大,等等。
在遊戲里可以通過建造房屋來提高人口上限,但是最低級的茅屋只能容納四個人,茅屋可以升級到樓宇,容納六十人,那麼怎麼升級呢?靠一些東西,包括物質文化和環境三個方面,物質方面是食物、羊毛和橄欖油,重要性依次遞增,如果沒有食物,其他兩個再多也只能是最低級的茅屋。
好了,背景介紹完畢,那我要說什麼呢?
在這個遊戲里,有一個劇情里的小任務,該城市由於地理問題無法自己生產食物!只能靠進口!
當時我選了極難模式,結果呢,和周圍幾個城邦關係鬧得很不好,於是乎他們斷絕了和我的貿易往來,然後我的所有的民房就返璞歸真,成了茅屋!流失了大量人口!所有行業都大規模缺人!然後我被我的人民趕出了城市!
所以,你現在明白了,食物光靠進口,會有什麼問題了吧。


這個問題 柴靜採訪過陳錫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柴 靜:我們有外匯結餘,那買不就行了嗎?

陳錫文:第一,你想買的國際市場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原來它出口這麼多糧 食,有一個大體的,固定的分配格局。你好比說全球小麥進口,埃及是最多 的,中東地區、阿拉伯地區進口小麥最多,那現在你中國要要了,人家沒準 備出來啊,必然就糧價暴漲。你有錢了,中東也有錢,不要緊;那沒錢的國 家怎麼辦。我現在已經看到很多輿論,說中國威脅,照他們的說法,如果中 國人敞開吃,他自己不夠要到國際市場上進口,就是對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威 脅,我多吃了你一口,你可能就餓肚子了。

柴 靜:看過一本書叫《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

陳錫文:萊斯特·布朗寫的這書,當然他計算方法完全不對,但對世界衝擊影響非常 大。我在出訪的過程中,印度尼西亞的商務部長也跟我談,說你們進口了全 球一半的大豆貿易量,於是全球大豆價格就上來了,我印度尼西亞沒辦 法,必須到國際市場上進口大豆,你把大豆價格買貴了。這種抱怨,再加上 別有用心的挑撥,你說我有錢,我可以少種,我到國際市場買,這個模式行 不通、走不通。

柴 靜:還有,我們一去芝加哥市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交 易所,尤其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占很大比重),大家都說中國人來了,價 格波動很大。

陳錫文:大家老早知道,聽說中國人要來,他那就漲價,等你訂單簽完了,價就又跌 下來了,因為沒有像你中國這麼大的主顧再來了。 1996年初,我去芝加 哥,總裁是非常好心請我們在他那吃早點,他辦公室就在交易大廳的上面, 大玻璃房子透明的嘛,吃完早飯,我們想過去看,這個老總一把拉住我說, 你千萬不能過去,底下一看中國人又來了,今天玉米一定是漲停板。

柴 靜:那我們不是很吃虧嗎?

陳錫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跟有錢沒錢沒關係,如果你真要不夠了,你出手之 後,第一全球從量上來說救不了你,第二你可以把全球的糧食市場搞得周天 寒徹,搞得所有人都吃不起糧食。那你說那時候中國人被看成什麼,你是個 攪局的人,你是個生事的人,你是個威脅,你是個壓力。所以無論從政治層 面,還是經濟層面,還是老百姓過日子,我們必須把糧食的主要生產能力 (放在國內),要能夠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帝王學,今天是否還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最近四個中國人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被害,具體發生了什麼?中國人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生活境遇怎麼樣?

TAG:歷史 | 經濟 | 農業 | 中國 | 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