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影響最大的電影是什麼?

無論正負影響,可以說一部也可以說多部。比如說中學時代對我影響最大的電影是《藍》和《美國往事》。期待諸位的答案。


那一定是《fight club》了。

拋棄一切,才能自由。

今天來說說這部對我影響最大的電影,搏擊俱樂部。

搏擊俱樂部里討論了太多東西,關於政府、民眾、愛情、人際關係、邪教組織、健身理論、自我價值實現、自我認知、性認知、資本主義、生產者消費者關係,隨便拉哪個出來,都可以長篇大論。

講求實際的人自認為他們不受任何學理的影響,可是他們經常是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俘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看了大衛·芬奇拍的《搏擊俱樂部》時,只是覺得,哎呦,這很酷哎,然後推薦給身邊的各位朋友,很多年過去了以後,我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被帕拉紐克(原著作者)刷的團團轉,在反覆思考各種問題的結果後,自以為思考出了同樣的結果或者是思維上早就成了帕拉紐克的俘虜,不知不覺中受了他極大的影響。

傑克同泰勒偷盜人體脂肪造肥皂的段落其實是很多年後對我觸動最大的段落。

泰勒:做肥皂用的最好的油脂--因為鹽分正好--就是人的脂肪
(泰勒一邊說,一邊從垃圾箱裡面拽出一塑料袋子粉色黏著物。)
泰勒:好東西。從社會上最富有的屁股和大腿上抽出來的。
(製作肥皂時)
泰勒:第一塊肥皂誕生於英雄們的骨灰中。就像第一個被送往太空的猴子們一樣。

很久以後我才明白了帕拉紐克這個混蛋設置這個段落的用意。後來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移動端時代,遇到了很多免費的互聯網產品,懂得了當使用免費的產品時,用戶本身就是產品本身。————那一瞬,我想到了肥皂。沒錯啊,我們都是富有的屁股和大腿,而我們每個人最後都不能抵擋的要進入市場的循環,變成了別人的肥皂。

傑克:以前我們看色情圖片尋找刺激,現在是看產品目錄。

泰勒:我們一定要知道鴨絨墊子嗎?我們一定要字字斟酌嗎?不。那你和我算什麼?我們是消費者,我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我不關心兇殺案和貧窮問題,我只關心名人雜誌,500個頻道的電視,我內褲上印著誰的名字。生髮劑,威爾鋼,減肥藥。

泰勒:廣告誘惑我們買車子,衣服,於是拚命工作買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

帕拉紐克非常樂於討論資本社會中消費的本質,人性的本質,在第一次看過搏擊俱樂部後的很多年裡,我開始在腦海里反覆思考這些台詞,思考資本社會的本質,與此同時,我的物慾開始逐年降低,到了今天,每年2k就能滿足我全部購衣計劃。

(男人們一對對地站在一起,擁抱,動情的交談著。門口處,牌子上寫著:「我們仍然是男人。」
傑克(獨白):這是一個睾丸癌患者的支持組織。緊抱著我淚水漣漣的是鮑勃。
鮑勃:我們仍然是個男人。
傑克:是的,我們是男人。男人就是我們這個樣子。

BOB為什麼對組織無比忠誠,成為了泰勒的忠實信徒、首批信徒。BOB在接受了荷爾蒙治療後早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我身份的認知,但當他尋找到了組織後,在組織中獲得了生存的意義,自我的再次認知,從BOB始,我更好的理解了更多的人性,當我們被父親拋棄,被家庭拋棄,被社會拋棄時,猜猜看,我們會尋找什麼,是上帝蔚為壯觀的胸懷嘛?傑克和BOS曾在睾丸癌患者組織里獲得了極大地慰藉,但最後他們找到的地方,是FC,一個歸屬地,一個找到自我認知的地方。從搏擊俱樂始,我也開始變成了一個尋找自己的人,尋找自己所在的組織的人。沒有人不是社會動物,每個人最終都要找到自己的歸屬————哪怕是跳廣場舞的大媽們。

(他們緊緊的抓著車座靠背的把手。傑克看見一個廣告牌:一個褐色皮膚肌肉結實的男子的胸部特寫-CALVIN KLEIN牛仔褲的廣告。)
傑克(獨白):不管到哪裡我們都會評論。
(泰勒看了一眼傑克,又看了看C.K.的廣告牌。)
泰勒:我覺得上健身房的人真可悲,以凱文克萊的標準為目標。那是男人應該有的樣子嗎?
泰勒:自我成長要靠手淫,還有自我毀滅。

是的,很多年後我在健身房裡渾汗如雨時仍然會在內心自我拷問,這樣就是一個男人該有的樣子了嗎,那時我對人體肌肉系統真正該有的技能產生了巨大的懷疑。再幾年後,囚徒健身 (豆瓣)、無器械健身 (豆瓣)這兩本書火遍全球,它們倡導的「練出能用的力量、極限的力量、生存的力量」的概念廣為被人接受,我真的一點都不奇怪。

德頓:(扣動了扳機)我的問題是你 想要做什麼?!
  店員:獸醫…
  德頓:獸醫 我知道了那表示你要念更多的書
  店員:是要念很多的書
  德頓:那麼你情願死掉嗎?
  店員:不!不情願
  德頓:(收起槍)我要拿走你的駕照我隨時去看你 我知道你住哪 要是你六星期內沒當獸醫 你就死定了!跑回家去吧!(店員狼狽的跑走)
  我:我有罪惡感
  德頓:你能想像他的感受么?
  我: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德頓:明天會是他一生中最美的一天他的早餐會比我們吃過的每一頓都甜美。

很多年後很多人開始討論勿忘初心,網上的雞湯段子也開始盛傳喬教主每天醒來都會自問「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我應該做什麼?」。

做什麼,做你最想做的事,追隨自己的內心。年輕時我覺得我自己不會後悔,現在我開始後悔很多事,覺得過去的很多時候,不如去追隨自己的內心,想去做什麼,去就好了,不要想那麼多,不要想口袋裡還有幾塊錢,去做就好了。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

自我毀滅後,才是自我的重生。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對FC念念不忘是因為最後的這一幕。

關於愛情的討論,可自問的話,每個人的每段愛情,不都是發生在他/她人生最詭異的一段時間嗎?愛情本身就是不可捉摸的不是嗎。


前面有人回答《一一》,但沒有說為什麼。這部電影對我影響太深,裡面的很多場景甚至在腦中揮之不去,在快樂、失意、茫然、悲傷的時候,經常會浮現出那個中年男人NJ的影子和各種電影里的場景,或是共鳴,或是激勵,或是寄託。

要講《一一》,不得不提楊德昌。我個人認為他是當代最出色的華語電影大師。很多人了解楊德昌是從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始,的確,《牯嶺街》基本上奠定了楊德昌電影的風格和基調,但這不是結束,也不是開始。楊德昌的經歷和個人觀念的變化很有意思,這些東西也深深植入了他的電影,他一生的變化也是其電影內涵的變化,也是經歷時代劇變的我們,所能感知和體會的那種,在大時代下,每個人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變遷。

楊德昌早年是做計算機的,70年代學計算機,這在未來可是前途無量的,而且是在美國學。然而,如果他一直搞IT,也許世上會多了一個平庸的程序員或架構師,頂多是一個小公司的CEO,在時代中沉淪,就像《一一》中的NJ一樣,卻少了一個「社會的手術燈」。2007年夏天,楊德昌病故,我看了很多紀念他的文章,其中有個網友寫的一句話,讓我深深記住:「之所以我們這個世界還沒有沉淪至沉默的全部,就是因為在如此窒息的時代里,總會有不肯沉默的少數,無論多麼少,他們總會存在。」他後來選擇了電影,而且選擇不再沉默,這兩條,即使換成是現在的人,也是相當艱難的,更何況在戒嚴時代的台灣。在美國他也經歷了反覆,在南加州大學電影專業肄業之後又轉回計算機,不過最終還是在1981年,在他34歲的時候,回到了台北當導演。

80年代初中期的台灣社會,大家都知道什麼情況。文藝圈,更是政治劇和瓊瑤劇泛濫。1982年(剛好是我出生的那年)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四人合拍了一部電影:《光陰的故事》,突破了傳統那種泛意識形態及理想化愛情,更多轉向對社會、人性、家庭的關注,開始了台灣的新電影時代。這部片子,從現在看來,拍得有點粗糙,但是在那個混沌時代,卻是台灣社會啟蒙的開始。

80年代,楊德昌拍了《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分子》,純粹從電影理論角度看,這些電影算不上是什麼出色的片子,裡面說教和生硬的東西很多。但是,這些片子都反應了楊德昌早年的觀點,無情批判,冷漠,要打破現在的一切,但缺少人文關懷。這也為《牯嶺街》的誕生做了很多準備。80年代中後期,整個世界也是激烈變化的時代,人們都想打破以往的禁忌和枷鎖,渴望自由。所以從這點看,楊德昌並非是先行者,更多是揭露者和批判者,而且顯得有些無情,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年輕時必經的階段,雖然楊德昌那時,從年紀上講,已經不再年輕了。

1961年台灣發生了影響很大的青少年茅武殺人事件,楊德昌與其同校但比他年紀小,當時台灣社會主流宣傳都是「不良少年殺人」,經歷那種環境的楊德昌深表不同,他內心一直想拍一部電影,為此事件正名。我個人猜想這可能也是他從計算機改學電影的一大原因之一。每個人內心都有去實現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那種想要做某件事情當時卻不得的渴望,有時這會支配我們的一生。1991年,在這個殺人事件發生30年後,楊德昌終於完成了他的願望,導演了半紀實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用了4個半小時,幾乎是某些美劇一季的時長,將那起殺人事件藝術化,並將背後的各種複雜關係呈現在我們面前。也幾乎是明確地告知世人,那起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時代的悲劇。電影視角非常之冷,幾乎沒有溫情和救贖可言,整個電影非常壓抑,這仍舊是楊德昌早年的基調,無情批判,將現實赤裸裸呈現,不留一點情面。

到這裡,其實還沒講到正題。如果喜歡楊德昌,為什麼是《一一》,而不是《牯嶺街》。其實我一直認為從批判意義、開創性及電影地位,《牯嶺街》顯得更為出色。但我卻不喜歡,因為楊德昌在那時還沒有成熟。是的,44歲,還沒有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像他在電影里說的,你以為你是誰?每個人都無法逃脫時代的枷鎖,楊德昌自己也是。在經歷那種破壞、劇變、顛覆的時代之後,每個人都會反思:「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這正是二十世紀90年代,這個社會發生的故事。同時 ,也是楊德昌自己發生的故事。

正是這種背景下,《獨立時代》和《麻將》誕生了。楊德昌開始由大的時代關注,轉向對台北社會各個階層生存狀況的關注。在這種關注之下,破壞和批判色彩減弱了,人文關懷和溫情逐步加入他的電影之中。在《麻將》之中,人們的頹廢、每個人的弱點、拜金、欺騙、麻木、虛偽的感情,也在商業化時代下,都被一一揭露,但尚存著善良、多面、愛情這些,儘管在黑暗之下顯得很渺小和微不足道,也在電影中給人一點點溫暖。同樣的,楊德昌也在電影中明確說:「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需要你告訴他」,混亂之後,信仰缺失已經植入大部分人的大腦。而90年代的台北,猶如現今的帝魔,同樣在電影里,會找到中國大都市的影子。

2000年,在《牯嶺街》10年之後,楊德昌終於拍出了《一一》。在這之前,楊德昌電影的拍攝手法都類似,大多採用「上帝視角」,這種視角,一般採用多機固定機位,然後拉近特寫,在對話時,頻繁切換人物。這對敘事緊湊、客觀性、信息量非常有幫助。我們在《教父》三部曲里就頻繁見到這種拍攝手法,因為你要展現的人和事太多。但有個缺點,就是電影會顯得陰暗、冷漠,有時有些虛假。而在《一一》里,楊德昌使用了很多長鏡頭,單機位,固定焦距,長時間拍攝,這就好比一個攝像頭在窺視你的生活,顯得很真實,而對每個人都如此,缺少特寫,意味著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牯嶺街》整部片子,其中大概有一般多是暗光拍攝,顯得非常黑暗。而《一一》大部分場景都是亮光,即使在黑夜或室內,楊德昌也通過燈光、布景等讓整個電影顯得明亮,而且整個電影的色調基本上是暖色調。

即使如此,楊德昌還是在電影里展現了他一貫的敘事風格,將生活的本來面貌呈現,不留一點情面。只是,楊德昌的敘事不在為了講故事本身,他將對生命和時間的思考加入了這個台北普通家庭的生活之中,而且整體的態度顯得溫和、多面。但他仍舊不會告訴你怎麼解決你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說實話,楊德昌自己也不知道。楊德昌在解釋《一一》的片名時,說:「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的時候,總是低聲數著『A ONE AND A TWO……』。人生的調子就應該像一首爵士樂一樣的簡單,而不應有太多的緊張、沉重或者壓迫感。」也許在看多了社會和人性的複雜之後,楊德昌通過裡面的小孩洋洋告訴我們,人性本來是簡單的,我們應該回歸至簡的生活,這可能無助於我們解決各種問題,但至少讓我們內心有所信仰,不至於迷失。從電影里也透露出,楊德昌的批判風格已大大減弱,在電影中都體現了對各種人的關懷和理解,甚至是憐憫,而且已經沒有那種黑白分明的正義感和道德感。

--
補充的部分,談談《一一》的情節。可能我本人一直遵循評價電影不劇透的原則,寫很多東西養成了習慣,但既然在知乎,就對此進行剖析一下吧。電影涵蓋了很多的元素,如,只是為了生活而結合的婚姻;如,有能力有信仰但對很多事情無可奈何的NJ;如,理想主義並痛苦實踐的大田;如,俗不可耐的阿弟;如,洋洋的童真;如,婷婷的初戀;如,叛逆的不良少女(鄰家女孩);如,整天忙碌卻失去自我的妻子;如,那個在婚禮上多方應酬,葬禮上痛苦流涕的活躍分子美國;如,多面玲瓏的公司合作者;如,能幹的女強人(阿弟的前女友);如,騙子(大師);如,對任何事情都清醒,卻不能動不能說的婆婆,等等。每個人似乎都能在電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揮之不去。電影談愛情,談親情,談友情,也談,背叛,也談,錯過,也談,衝突。但電影展現的更多是,各色人等在光怪陸離之下的,隨波逐流而無法掌控。「原本自己很有把握的一些事,現在看一看好像覺得少得可憐,有時候覺得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覺得一點把握也沒有,都會覺得說,好不容易睡著了,幹嘛又要把我弄醒,然後再去面對那些煩惱,一次又一次。如果你是我,你會希望再醒過來嗎?」NJ面對癱瘓的婆婆,講述中年男人不曾對任何人提起的內心世界,這其實也是楊德昌的內心,也是,商業化時代下,在大都市跌爬滾打的,我們,的內心世界。

這部電影,我看過三次,20歲時看,幾乎什麼也看不懂;25歲時看,覺得有些東西,好像跟自己相差還是有些遠;30歲時看,我差點哭了。各個人的人生大同小異。但大部分人的生活,本質是相通的,畢竟官權富二代,都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為了爭取那麼一點點的幸福和社會資源,在紛繁的社會中沉浮。楊德昌的電影,就是把,生活背後那些共通本質的東西,赤裸裸地放在你的面前,讓你直視,共鳴,卻仍舊無可奈何。在很多網站《一一》的評論之後,很多人即使看了影評,也仍舊說看不懂。對二十多歲還在學校或是剛走入社會的非常年輕和有活力有鬥志的人,看不懂,我覺得是很正常的,不是因為他們的電影造詣不夠,而是生活閱歷不深,無法獲得一樣的體會,而只是作為旁觀者。
--

我非常喜歡《一一》里NJ的一段台詞:「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 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 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 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人們都會以現在的思維反思過往,但殊不知,那時的想法,正是決定了那時的選擇,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可以改變,其實,什麼都改變不了。

在楊德昌生病的時候,他正在製作一部動畫片《追風》。很多人在想,為什麼他會在經歷這麼多後,去拍攝一部動畫片。我想,這正是在《一一》完成後,他的內心回歸至純至簡的表現之一吧。

謹以此文紀念楊德昌大師和他的八部半電影。


是《霸王別姬》。

1.「要想人前顯貴,您必得人後受罪。」

2.「他們怎麼成的角啊……得挨多少打啊?得挨多少打啊?我什麼時候才能成角啊?」

和第一同理。每次看到明清時期的科舉試卷,和翰林們的館閣體,那字兒寫得……我心裡的表情跟上圖是一模一樣的。

3.「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命運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時代。

太平日子成了角兒,前呼後擁,風光無限。可是日本人進了城,您得陪著唱;國民党進了城,該糟踐你就糟踐你;新中國成立了,你就成了反動藝人……

風華絕代又怎樣,名滿京華又怎樣,時代的大環境下,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楚霸王也有給人低三下四的一天,仗義懂行的袁四爺照樣被拉出去給斃嘍。

歸根到底都是歷史的塵埃啊。

可舊時的戲子尚知道吃苦成才的道理,更何況今日生存的舒服得多的我們呢?

咱們也算是趕上了。


心靈捕手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們出去喝酒笑鬧,哪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時刻,只有十秒,從停車到你家門口,每次我敲門,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說再見,什麼都沒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

看完這段我突然就下定決心完成一件當時糾結會不會失敗的事,雖然後面還是失敗了,但是心態完全不同了。

這片就是這麼有魔力。
----------------------------------------------------------------------------------------

這段對話也堪稱經典

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麽。

  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他與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氣味嗎?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肯定未見過吧?

  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內心真正的喜悅。

  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大可以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背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

  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了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
淵拯救出來,對她百般關懷的感受你也從未試過,你從未試過對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廝守,明知她患了絕症也再所不惜,你從未嘗試過痛失摯愛的感受……

  不要以為,我了解你,也許我可以通過知識來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願意談談你自己,否則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誰。


《教父》-----家庭、責任、榮譽。
《教父》電影看過好多遍了。書看過一遍。對於這部電影。想起來就很崇敬。各個演員的出色表演。尤其是馬龍白蘭度對教父的理解以及令人嘆服的表演。這裡就不說這個電影的拍攝以及敘事方式。有高人已經分析過了。我只是想說下自己的感受。
1、因為不抽空陪家人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

這句話說實在的。讓我感動良久。因為有好多孩子都是母親照顧的多一點。父親一般在外忙事業。很少有抽空陪孩子或者抽空和家裡人一起熱熱鬧鬧的。所以讓我感觸良久。教父的家庭觀我覺得值得我去學習。在忙事業的同時陪家人陪孩子。至少等我以後有孩子了我會好好的陪他。畢竟家人才是最親近的。

老教父對友誼的看法很值得我們去學習。有種富則兼濟天下的感覺。
2、但毒品是敗壞德性的生意

對於最近的各種明星吸毒事件。我就想起了教父關於這方面的議論。當然關於毒品的討論。也又知友進行了很詳細的分析。我就是想說教父關於毒品的看法我覺得還是很贊的。
3、別讓外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教父的觀念很清楚。朋友和家人。教父也不會完全信任任何人除了家人。我想這和我們現實世界是一樣的。《美國隊長2》里F也說過他爺爺不會完全相信別人。做人吧。基本的信任還是要有的。但是對於不是很熟的人。別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除非你想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未完待續。


《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

You』re not your job. You』re not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re not the car you drive. You』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re not your fucking khakis. You』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並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東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其中一個。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not a beautiful or unique snowflake. You are the same decaying organic matter as everything else. We are the all-singing, all-dancing crap of the world. We are all part of the same compost heap.
你不是什麼特別的人物,你不是美麗的、獨一無二的雪花,你跟其他生物是同樣的有機物。我們只是來這世界走一遭罷了,跟其他生物沒什麼兩樣。

看完影片我開始嚴肅而認真地思考:「我是誰?」


《告白》

這片子我看了5+遍,小說看了2+遍,要不是畢業論文為了討好導師,我的畢業論文就是《淺探「告白」中的人性黑暗深淵》了。。。

這片子里沒有一個「好人」,全員皆惡,唯一勉強算的上「無辜者」的,也就只有森口老師的女兒愛美醬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喜歡修哉:

「幸福就像虛無縹緲的肥皂泡泡。——國中二年級男生的遺書用這句破題會不會太噁心了點兒?
唯一愛的人棄我而去的那天晚上,要洗澡的時候發現連沐浴精的瓶子都空了。人生就是這樣。我沒辦法只好在沐浴精的瓶子里灌了足夠洗一次分量的水,用力搖晃,半透明的瓶子里充滿了小小的泡沫。
那個時候我就想,這就是我。稀釋了一無所有的空殼中僅存的幸福殘骸,變成滿滿的小泡沫。即使知道這全是空洞的幻象,但總比一無所有要好。」

當時看完修哉遺書的前三段,直接淚崩。。。

(好吧,這是一個沒什麼營養的回答,權當挖坑。。。空了填篇論文進來。。。


有兩部。每一部我都看過五遍以上。第一部是《海上鋼琴師》這個時代,缺少純粹的東西。每個人,為了名利,為了榮耀,為了生存,可以不惜一切,有時候他們也不得不不惜一切。《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純粹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純粹的人。在一條船上度過了一生,靈魂穿越了整個世界,對1900而言,名譽是什麼,規則是什麼?難道一輩子模樣不就是在搖曳的海上彈著鋼琴么,也許外面的世界很好,但是面對著無限的琴鍵,卻是不能夠彈出一個音符的,有限的,看得見的,才是最好的。

都知道我愛玩德州撲克,這一部電影對我的影響很大,他教會了我如何正確的看待這個遊戲。
中文名是《賭王之王》,我極其討厭這樣的翻譯,完全的胡扯,原名《rounders》,我不想給它任何中文的翻譯,就這樣吧。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學生拿著自己多年來攢下的錢去一個超出自己承受範圍之內的德州撲克桌上輸光了錢,退出牌桌,又捲土重來,賺回了一開始輸掉的錢的故事。這其中,愛情的破裂,學業的荒廢,友誼的毀滅,而男主人公堅信自己可以打敗這個遊戲。我每次去拉斯維加斯前必看這部電影,為了獲得內心的平靜,人們都認為拉斯維加斯就是一夜暴富或者一夜變成窮光蛋的賭博聖地,可是德州撲克不是賭博,這是一個可以被學習,可以被統治的遊戲。撲克也是一種人生。


《入殮師》理解那些偉大的職業


《楚門的世界》
Brains in vats的完美詮釋。。。

我們的一切都來自這個世界,我們是被環境與身邊人塑造和影響出來的。。。

儘管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但世界才是我們的編劇。。

世界給予的是素材。。自我意識的處理功能僅僅類似廚師。。你可以把雞肉做成紅燒,清蒸,辣子。。卻永遠無法把雞肉做成牛肉。。

這一切該如何收場?

只有走出原有的世界,看到更多,我們的思維才能夠不被局限。。

反抗世界的偉人們也許創造歷史,也許頭破血流。。

但在謝幕時,他們應受到同樣的尊重。。。

尋找更美的人生,發現更大的世界。。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我真的不是故意繞到知乎來的————————————————


推薦2部印象深刻的紀錄片:
《壽司之神》
首先對吃貨來說,全面密集的壽司、魚市場、精緻擺盤簡直是不可抵擋的饕餮盛宴!

其次,整個紀錄片完全從客觀角度平實緩緩地展示了壽司之神二郎的極致人生觀,不煽情、不渲染,卻特別勵志又有強大的說服力!
「為了保持章魚的口感,每天要給章魚按摩40分鐘」
「我一直重複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

可以看出二郎對壽司的追求已經達到了偏執的沉迷。二郎的壽司店是米其林三星,奧巴馬訪日時,安倍也請奧巴馬來此,被視為「壽司外交」。現在90歲的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聲名在外的他,不倨傲、不懈怠、不退役也不搞連鎖化,一心一意地盤踞自己的十人座壽司店。看完就自然明白為什麼他是神,保持初心,不為繁華虛名所動。

《幼兒園》
大學時老師課堂上放的一部中國紀錄片,完全顛覆對中國紀錄片粗製濫造、主旋律先行的渣渣印象。幾乎是24小時架在一家幼兒園進行拍攝的原生素材,有小朋友們打鬧、排擠、拉幫結派;老師的利誘、訓話,活脫脫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尤其是對一眾幼兒的採訪,會讓人驚異的發現,所謂「天真無邪」真是成人們低估了孩子,小孩子們首先學會了我們社會的功利、聰慧、醜陋,在還沒學會偽裝前,赤裸裸地呈現在全片中,更加讓人震撼。
兩個娃娃完全不同的日本人看法

警察是幹什麼的?

有樣學樣,不僅僅學大人也會學小夥伴

歡快的小姑娘

我們常說小孩的世界千奇百怪,其實你會發現他根本就是脫胎於成人,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家庭、學校、小夥伴的氛圍、教育真心是潛移默化,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不是最有趣,不是最喜歡,而是影響最大的一部電影...
第一反應就是朱莉婭·羅伯茨的《永不妥協》吧。
(有的地方翻譯叫做《阿蓮正傳》...請忽視╮(╯▽╰)╭。儘管我覺得《永不妥協》這名字也是太過雞湯 ,所以早前聽說過好久但就是一直沒看。)
事實證明,瑕不掩瑜。
我想,如果你跟當時的我一樣處於低潮或者迷茫期
這部電影應該也會帶給你力量~

影響:

1.即使在最困窘最倒霉生活讓你最絕望的時候,也要做個好人。

2.But,假如不公正的待遇Fuck了你,你也要記得分分鐘Fuck it back.

3.哪怕被權威蔑視,也能因為對自己負責的事情堅持投入,所以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

4.關鍵時刻總是自信。

影響結果:
在我司法考試備考期間最想放棄的時候,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還是決定堅持下去。嗯。
(按照劇情的發展,答主最後當然順利通過了苦逼考試。)
儘管沒有女主這樣的大咪咪,人生路上,也要自信。嗯。(嚴肅臉 =)


爬妖。影響最大的電影,說不上來。說一些,對我影響比較大的電影。

《狗鎮》——
第一次意識到,「arrogant」,傲慢,是多麼可怕的東西。聖母女主角,抱著美好的期望一次次容忍別人的罪惡,並且打心底里的寬容,諒解,說他們只是軟弱。而她自己在最後關頭還是冷靜地扣動了殺人的扳機,不是她軟弱,而是把自己凌駕於眾生之上的傲慢。

這句台詞。我便想,一個人要強大的什麼程度,才能有把別的人都看做狗的資本,才有傲慢的資本?尚且沒有答案。還有李安導演的《推手》——
三部曲中的一部,冷靜洞達的敘述,讓人脊背發涼。一位驕傲倔強的老頭子,身懷絕世武功,太極推手,囧。帶著中國家庭式的尷尬,這麼一個故事。
【好吧,台詞截圖傳不上來,我手打好了QAQ】

——你為何不跟你老爸學太極拳?
——太極拳是爸的逃避苦難現實的一種方式,他擅長太極推手,是在演練如何閃避人們。
——什麼事推手?
——是一種雙人太極對練,練習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時讓對方失去平衡,好像婚姻關係。(動作演示)好,這樣站著,平衡了嗎?
——是的。
——如果你想讓我失去平衡,我只需要化去你的來力,然後把力道反送給你。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在貫穿整部電影細想。很多人生活中,都會無意識地這樣做吧。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一時間想不起來,還有些電影,常讓我懷抱美好之想。
上個月看的《大河戀》——
基友特別喜歡皮特,在她的影響下看了不少皮特的電影,我對《大河戀》獨有親近感。特別喜歡的鏡頭,他在暮色傾斜的溪澗,獨自釣魚,和著山林溪水之聲,說不出來的受打動。
結合慕名好久的《海上鋼琴師》,其實不太喜歡這一部電影的敘事手法和鏡頭,給我一種說不出來的作氣,囧。同樣的,裡面有一段對白,讓我對這部電影的好感值biubiubiu上升。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
盡頭在哪裡?可以給我看看盡頭么?
當年,我踏上跳板,不覺得困難。我穿上大衣,很神氣,自覺一表人才,有決心,有把握,有信心。
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
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
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盡頭。
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並不是無限的。
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
我喜歡那樣,我應付得來。
走過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
事實如此,無窮無盡,鍵盤無限大。
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
不是給凡人奏的,是給上帝奏的。
唉!只是街道,已經好幾千條。
上了岸,何去何從?
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子,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漫無止境,茫茫無際。
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麼過?
我生於船,長與船,世界千變萬化。
這艘船每次只載客兩千,既載人,有載夢想。
但範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
在有限的鋼琴上,我自得其樂,我過慣那樣的日子。
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香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得樂章。
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

朋友,原諒我。我不下船了。
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 希望天堂有鋼琴

釣魚的皮特和鋼琴師——守住自己的本心,不會目迷於更大的世界。這是給,我的,啟發。


以上,暫時就這些,都是比較個人化的,說不上最喜歡的。電影也七七八八記不太清楚了,可能有紕漏,見諒。


AV

如果能回到過去的話我絕對要告訴自己危害有多大。


推薦部特別冷門的電影吧,《剃頭匠》 估計沒幾個人看過。 平凡且真實。 敬老爺子依然如故。 講述了一個手藝人的生活, 老人的生活描寫的特別細膩。 認識生命,認識人生。 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我成了一名髮型師。。


《千鈞一髮》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只要你努力嘗試。後試了一下,應驗,後又屢試不爽。從此字典里沒有不可能


《獨自等待》,致那個從我身邊溜走的人....
。。。。。。。。。。。。。。。。。。。。。。。。。。
「哎 拿著 給你了」
「什麼啊?」
「趕緊給你媽打個電話說你今兒晚上不回家了」
「你,你這個流氓」
啪………………… (一耳光)


從前覺得是《大話西遊》《七宗罪》《搏擊俱樂部》《教父》……

現在覺得還是AV對我的影響最大……簡直不是其他電影可以比的……


《The Thirteenth Floor》十三度凶間 (豆瓣)

影片中,虛擬世界中的黑人警探,與潛入虛擬世界的女子之間,有一段對白:
警探:那麼,會否有人把我的插頭也拔掉?
女子搖頭。
警探:幫個忙,好嗎?當你回去的時候,不管你從什麼地方來,就讓我們獨自待在這兒,好嗎?

即使我們就是那缸中之腦,也不應妄自菲薄。雖然無法觸碰到真正的真實,但虛擬的真實就是我們所能擁有的全部。

我們成為自己,所依賴的是當下擁有和曾經經歷過的,並不應該因為某種可能或確實存在的真理,毫無疑問的權威或者虛無縹緲的神靈而否定自己。

總有些事值得我們欣賞、敬畏,但這種客觀強大的崇高的事實,並不應該必須成為自己的某種信仰,並排斥其他的一切。

我們是一條向前航行的特修斯之船,在不斷經歷和吸取新的材料來修補完善自己的同時,始終保持著自己如一的身份。

黑夜裡的航行終究會到達終點,除了航行時所留下的記憶,我們一無所有且一無所知。

也許我們只是至高者們遊戲中的小丑,也許我們只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我們的旅行,對這個世界不會產生什麼深遠的影響,也沒有任何深刻的意義,只是自己的旅行而已。

旅途中的喜怒哀樂,旅途中的風景,便是旅途全部的意義。畢竟死後,再也看不到洪水滔天,自當珍惜這唯一的機會。


《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是唯一一部讓我落淚過的電影,這是唯一一部我看過三次的電影。

印度產的這部電影,震撼我的絕不是劇情。五年以前,當我第一次和我姐看這部電影時候,那時我對電影還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看過的電影更是屈指可數。但是,從那以後,我看了數不清的電影,我看了歐美的、國產的、韓國的(《大叔》),我卻始終無法找到一部電影能這樣給我以感動給我以震撼。

這部片子 講了愛情,講了理想,講了友情,講了創造力,講了興趣,講了太多太多。

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以一種輕快的方式告訴了我這個沒有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勿忘初心,做一個善良、有責任心、富有創造力的人。

它沒有對我耳提面命,卻讓我在那個懵懂的年齡形成了最基本的價值觀。

具體劇情不講了。題目問的是影響最大的和具體的影響。也很感謝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來那個風一樣的少年,蘭徹。或者,哈撒克?旺度。

這是對我影響最大的電影,沒有之一。其它看過的電影,或許震撼(比如變形金剛),或許感動(比如桃姐),或許緊張(速度與激情),或許華麗(黑客帝國)。但是,唯有三傻,像一滴水珠,打在心頭。

(寫完這個答案,我決定晚上再看一遍。嗯,就這麼辦。)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王牌逗王牌》?
Hans Zimmer 給電影配樂的收費行情如何?
變形金剛系列電影里都出現了哪些美軍的武器裝備?

TAG:電影 | 電影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