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的小說在國外沒有像在國內一樣大火,而哈利波特卻火遍全球?
感謝各位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幾個月前就想到過。莫言拿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又想到這個問題,我總覺得魔幻就是西方的武俠,金庸那麼優秀的作品為何沒有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武俠熱是我沒有想明白的。看了各位的回答,感覺很有道理。
說白了,文化輸出的能力取決於這種文化在全球的地位,它跟文化本身好壞關係不太大。
比如,越南的文豪、柬埔寨的天王巨星和哥斯大黎加的收視率冠軍節目,有中國人去看嗎?
再比如,如果現在是唐朝,那,金庸肯定要多賺許多倍版稅。
我認為李暘的答案有兩個問題:
1. 東方人學魔法體系,和西方人學武俠體系,難度是一樣的。不存在「武俠文化和魔法文化在內在結構、外在表象和群體定位上,差別非常大」這樣的說法。只有誰願意學誰的問題。學習語言這件事是一樣的。2. 我不認為兒童文學應該比武俠小說更流行,中國人自己寫的兒童文學比武俠小說更流行嗎?
看完以上答案,補充一點:翻譯的問題。《哈利波特》每一本出來以後,數月之間就可以翻譯成不錯的中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版本,金庸的小說至今連英文譯本都很難讀。除了語言本身,翻譯的人也是重要的因素。願意翻譯的人,水平不夠,水平夠的人,不願意翻譯。
因為你遲出生40多年,所以無法體會到金庸小說風光的時候。
40年後,要是還有人記得《哈利波特》是誰寫的,還有人在社交網路上發帖討論《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才算有能夠和金庸小說相提並論的資格。
一本小說,連載的時候自然比連載結束後要火得多。要鑒別一本小說到底有沒有能力吸引讀者,還要看連載結束後能不能讓人拿起來看。在一本小說連載熱度還沒有消去的時候拿來和金庸小說比較,是不公正的,不然拿輕小說、網路小說、《五十度灰》等熱門暢銷小說和金庸小說對比,熱度肯定是前者強。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借主人公渡邊徹之口說:最好作家逝世30年,才能鑒別他的作品有沒有魅力。
而《哈利波特》1997年出版,2007年連載結束,2010年電影拍攝完結,這段時期剛好是題主的少年時期,題主會產生」整個時代都被《哈利波特》佔據了「的感覺,也是正常的。2014年末JK羅琳還在網上發布了《哈利波特》小故事,又掀起了一股小熱。
金庸小說,自一九五五年於香港《新晚報》連載《書劍恩仇錄》開始,至一九七二年於《明報》刊載完《鹿鼎記》為止。迄今(2015年4月)已經過去了45年了。
如果《哈利波特》想要和金庸小說相比較,起碼得從連載結束開始,過了45年,也就是在2055年,再到出版國國內和國外的社交網路上搜索一下,看看有沒有人在討論《哈利波特》。
「《笑傲江湖》在《明報》連載之時,西貢的中文報、越文報和法文報有二十一家同時連載。南越國會中辯論之時,常有議員指責對方是「岳不群」(偽君子)或「左冷禪」(企圖建立霸權者)。
「(摘自《笑傲江湖》後記)
這件事是金庸小說迷熟知的。而笑傲江湖連載時間是在1967年到1969年,你要是在那個年代,估計能夠感受到金庸小說在國外大火的氣勢。
由此可見,也不存在文化不同產生隔閡問題,畢竟這麼多議員都喜歡看。翻譯上自然也沒有問題,畢竟二十一家報刊,有中文、越文、法文報刊翻譯連載,翻譯高手多得是。
另外,《哈利波特》是魔幻小說,由主角年齡就可以判斷出這本小說是低齡向的(第一部的讀者群應該是12歲,只是後來讀者長大,主角才跟著長大的)。而金庸小說的主角年齡一般在18歲以上,這兩者之間的讀者群是不同的。
讀者群不同,很大程度影響了銷量。畢竟,一個家長會在孩子11歲生日時給他買《哈利波特》,但是不會給他買《笑傲江湖》。
而且,關於小孩子的電影,是很容易跨文化傳播的,但是關於武俠小說一般和文化有很大關聯,是很難傳播的。大仲馬也是寫武俠小說的,你看過他多少部作品?
個人認為《哈利波特》是童話,而童話是極易傳播的一種題材,即使是阿凡提阿里巴巴等故事,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比如阿凡提和地主老爺的關係)才能完全看懂,但是作為童話傳播時,做了一些刪減(難道把阿里巴巴娶了他嫂子這種事也寫進書里?肯定要刪減),也是讓他們廣為流傳的。(其實應該分類為民間故事)
另外,電影的傳播也是很大的,我一直都是看電影,小說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金庸小說的簡潔和哈利波特的那種比較詳細描寫的寫法,讀者群也是不同的。
作為讀者群為12歲少年少女的小說,劇情構造應該是比較簡單的,而拍成電影后刪減更加多了很多的小說才知道的背景我是不了解的,但是所以我也能很愉快地看完。
另外一個就是電影拍得很好。
電影才是《哈利波特》在中國大火的一個原因,據說(知乎某個回答)《哈利波特》拍電影之前只有少部分ACG愛好者才知道它的存在,電影在中國上映後才導致人人熱議哈利波特的現象。
就電影來說,給我的震撼力還是很大的,畢竟當時2002年(哈利波特2001年11月4日上映,我看的時候應該在2002年),這類型題材的電影沒有現在這麼多。現在超人都遍地跑,拿著魔法棒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也沒有那麼稀奇了。
反觀金庸小說,拍成電影的也有很多,李連杰版本的張無忌拍得很有味道。但是如果從一個外國人的眼中,不知道武當、少林、明教、元朝、宋朝、中國功夫等歷史背景,看這部電影會有種雲里霧裡的感覺。
相比之下,拍成電影的《哈利波特》,由於本來就是給12歲小孩看的,所以文化背景不會非常高,歷史背景也不會涉及太多,作為一個沒有看過哈利波特小說原著,而且對西方文化沒有比較深的了解的看客,我也是看得很愉快的。
大部分答主的意思是說東方文化很難進入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很容易進入東方文化。這個是和文化輸出國和文化輸入國的關係有關。
但是中國在東南亞算是文化輸出國,所以金庸小說在東南亞也曾火過一段時間。也算是在國外大火了。但是在西方,金庸小說算不算火,暫時沒聽過,喜歡看金庸小說的西方人應該有,但是應該沒有東方這邊那麼多。亞馬遜不知道有沒有銷量資料查看,現在中國留學生太多,這些資料也不可靠。
如果真要和《哈利波特》對比,得查看40年前,金庸小說連載時期,再調查西方人有多少人知道並且在看金庸小說,這樣才算勉強公平對比。
備註:
(由題主在微博的資料,2008年開始就讀西南民族大學,假設19歲讀大學,推測題主的出生日期為1989年。《笑傲江湖》連載時是1967年,如果題主在當時能夠閱讀小說並且了解國內外大事,至少是12歲,推測出生年齡為1945年,所以說遲出生44年。)
《笑傲江湖》後記在線閱讀:http://www.my285.com/wuxia/jinyong/xajh/332.htm
從金庸與大仲馬武俠小說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_233..._233網校論文中心
jk羅琳_百度百科
金庸小說_百度百科
笑傲江湖將登紐約外百老匯 多族裔多語種演出(圖)——中新網
提問者可能會有一種比較。「武俠是一種成人童話".而哈利波特是暢銷童話。
兩者為什麼沒有可比性?至少在受眾上和銷量上。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首先要認識到,童話是童話,武俠不是童話。
先說童話,童話都宣揚了普世價值觀。比如安徒生、小王子……
來以《哈利波特》舉例:
每一集的最後,都有一段哈利和鄧布利多的談話。
羅琳借鄧布利多的口,說出了這一集的內涵。
比如」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場偉大的冒險。「
比如」哈利,你和伏地魔是不一樣的。你們都有成為斯萊特林的潛質,但是你選擇了格蘭芬多。這就是區別。選擇讓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再比如,」哈利,我們看到的不見得是真相。「
作為哈利波特迷,我認為每一集哈利波特都講了一個道理。比如魔法石講的是怎麼面對新生活、密室講得是勇氣、囚徒講得是親情、火焰杯講的是如何處理名譽和朋友的關係。鳳凰社講得是反抗和信任、混血王子講得是接受死亡、聖仆講得是光明戰勝邪惡。這七本,合起來,是一個主體——成長。看,主題多麼淺顯。
以上廢話說明的是,羅琳很清楚選擇了青少年作為讀者。將青少年的普世價值觀進行了包裝和推銷。這個受眾群要要比武俠的受眾群大。
但更作為一個痴迷金庸的武俠迷。我更想說說武俠。
武俠不是童話!武俠進行演繹的是中國式的夢想、價值體系(比如鋤強扶弱、比如劫富濟貧)和生活方式(重義輕財、桀驁淡泊、痴迷成性)。武俠迷人的是其中中國式的風骨。
其中很多都不是青少年可以理解的「普世價值觀」。
如果說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算是絕對正派。那楊過的叛逆、毆打全真教道士呢?(從另一個方面看,他不是快意恩仇、感情用事么)韋小寶的狡詐詼諧呢(對天地會和康熙兩面瞞,是否解讀為對朋友不真誠)?揚不悔的一網情深呢(可以解釋成黃昏戀不)?令狐沖被困在華山洞裡,一念之下想殺了所有人呢?黃藥師聰明絕頂、亦正亦邪,打斷了徒弟和周伯通的腿,又讓徒弟們對他死忠,他做得對嗎(聰明人就可以如此桀驁不馴嗎)。
這些都不能簡單地解讀成普世價值。如果按照以上括弧中解讀,未免就失掉了韻味,太過淺顯了。
再結合我自己。作為一個89年的少年,我當年的順序是哈利波特—古龍——金庸。小學時我讀過《神鵰俠侶》,但是總覺得不如看電視劇過癮,還是喜歡看哈利波特,因為故事曲折、背後的道理又簡單。然後是古龍,看完古龍全集之後,覺得特別感性、朦朧。真正看金庸,是在17歲之後了。越看越好看,才真正咂摸出味道來。
作為一個喜愛看書和中國文化的少年。我喜歡過哈利波特,痴迷金庸。但是我的同齡人很多都不適合讀武俠了,他們覺得不太有趣,其實更確切的說,他們不愛讀書了。相對於《誅仙》等的崛起,武俠的沒落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大部分關鍵問題樓上都已經說了。
我只提一點翻譯上的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中那麼多武術招數,英文用直譯還是意譯?「亢龍有悔」怎麼翻譯?「九陰白骨爪」怎麼翻譯?無招勝有招老外理解的了嗎?所有的這些還都是建立在完全虛無縹緲的神奇武術基礎上,那你還不如直接逼瘋老外算了
魔法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自然可以在西方文化世界暢銷無阻了。
武俠是中國文化的產物,自然只能在我們的文化世界內銷售了。
幸虧我們是可以吸收任何文化的文化,所以我們可以同時欣賞幾乎所有的文化產物,不只有魔法和武俠。因為西方文化比較強勢唄。
這就和中餐館的顧客數永遠比不過麥當勞一個道理。
此答案並非回答問題,是回復個別答案的:
捷克在世界上有什麼位置 昆德拉卻能暢銷全球
華語世界拍過無數武俠、功夫電影 ,為何拿到國際上的只有李小龍和李安等人的幾部
有朝一日 ,中國經濟、政治傲視全球,那些胡說八道的抗戰劇有多少人有興趣呢
個人對好萊塢的大製作也沒什麼好感 ,但營銷、工業、主創對觀眾觀眾趣味的研究與拿捏不是一句西方文化霸權能概括了的。
我是承認英文的語言優勢與英美的文化霸權,贊成文化的多元,但作品的大眾性、現代性、當代性、人類情感的共同性不能因為民族主義的自身處境與立場的評判其創作。對張亮觀點的補充。
跟任何一種商品的銷售一樣,小說傳播也是要依靠渠道的。
由於近代歷史上,歐美的政治、軍事、經濟影響力所及,為文化輸出建立了各種無形和有形的管道。
有快消品銷售經驗或體驗的都應該知道,渠道對快消品而言是多麼重要。而哈利波特和金庸武俠恰恰可以列為文化中的快消品,渠道的差異直接導致銷量的差異,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是東方的文化體系很難被西方讀者認同。武俠文化和魔法文化在內在結構、外在表象和群體定位上,差別非常大。
武俠作品和魔幻作品都會涉及醫學、動植物學、社會學、文學、軍事、科技等多個方面的成就,但武俠作品當中的這些成就僅僅限於在中國。中國的文化從各方面的表象到內核,都非常完整而且成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依據,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能夠「自圓其說」。可惜的是,這些合理性恰恰是西方讀者所不能理解或者說很難理解的。就算有很多的漢文化想外傳播,也很難讓沒有受過系統東方文化熏陶的普通讀者最終看明白。
西方魔幻作品當中的魔法,沒有特別合理的理論依據,不過,魔法體系當中的生克關係比較簡單、結構清楚,明快,指向性非常明確。這也和後來的ADND規則相符。
然後具體到作品本身,金庸的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沒有人晚上願意讀牛家村血案給自己的孩子聽,他們也聽不懂。但哈利波特系列一直的定位,基本是很兒童化的床前讀物。而且人物刻畫和矛盾衝突的描寫上,也更具趣味性。
最後來說說語言文字傳播的最根本原因。很簡答的一句話,漢字難懂,漢語難學。而西方語言體系無論怎麼繁衍,語言結構、語法體系和表意習慣,都更為相似,特別是隨著殖民歷史的發展,西方主要的語言體系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是漢字所沒有做到的。
不過,私以為金庸的小說和哈利波特,並不具備太多的可比性。本來就是兩個文化領域的各自成功作品。看不看得懂金庸和看不看得懂哈利波特,那是兩回事。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我覺得是沒有營銷和文化侵入的配合。否則無論如何比起鳥叔和韓劇如何?
金庸武俠小說描述的場景,內容,是中國古代,有戲說歷史的因素,更偏向於古代生活等,和現時代離得太遠,讀者難有代入感。
而哈利波特雖然是給小朋友看的,但作者將英國古代傳說中的奇幻魔法,放在現代都市背景下進行,代入感更強。
此外,武俠小說,武俠文化,僅在華人圈子裡流行,在國外,在華人圈子之外的地方並沒有國內那麼流行。
國內外更為流行的是功夫電影,功夫文化,而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李小龍推動的。
再回看當年李小龍主演的功夫影片,以及後來成龍主演的諧趣武打片,故事大多發生在現代,最早也不過在近代,有近現代便利的交通工具,場景,服飾,建築和人文等。金庸武俠片發生在什麼時代?現代觀眾看這些古代東西,再加上演員吊著鋼絲在竹林上空飛來飛去,一揮手隔空炸一大片,就像看西遊記神話一樣的。
哈利波特流行的原因,是因為好萊塢拿這部作品拍攝兒童奇幻魔幻大片,作者的作品很適合拍這類魔幻大片,而且故事背景是現代,便於攝製組就地取景。
中國人會過聖誕節。外國人不會過春節。
中文的沒英文體現不出來哎,韻味沒有了就不如我們看的那麼好了啊。國外文學在於敘事,我們都是斟詞琢句的。
1、不要忘了金庸是從60年代一路火到了今天,當年可是號稱家家談書劍,人人話江山(就這還差不多是影響力最低的一本),換句話說,當下不是金庸最火熱的時候,但卻差不多正是哈利波特最熱的時候
2、翻譯,倚天屠龍記裡面有這麼一段話:(書不在手邊大概是這樣)趙敏道:這群波斯人不懂我們的話,以為胡說八道加上一道(之前波斯人氣急敗壞稱張無忌等人的要求簡直胡說九道)就是更加荒謬了……求牛人翻譯,做到口頭對口頭大詞對大詞基於漢語言結構的幽默還不能丟,我想大多數只能選擇狗帶了吧。而且,金庸小說里這種基於漢語特色的段子幾乎滿篇都是,基本構成了金庸的敘事風格,略微仿古,清晰通常卻又無形中顯出相當的文化底蘊和遣詞造句功夫。中國人讀起來固然過癮,但對翻譯來說……恐怕就是災難了……對於外國讀者來說……算了不作死了我還是看魔戒吧
3、東方哲學,金庸小說的哲學意味不算濃(天龍八部算是個例外),但清一色的都是東方式的,這方面本人不擅長只能說有點感覺不敢多說。
然而同時吐槽一句……像魔戒這種句法刻意仿古的作品翻譯成文言文才夠味啊
西方人喜歡聽故事,所以他們寫的書也都是在講故事,敘事性很強,而中國類似金庸武俠小說系列他有一個時代大背景,他用東方人視角編排的讓人感動,震撼,深思的情節西方人可能難以領會,所以追根究底就是國家強盛問題,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推薦你看一本很有潛質的書,它能證明中國文學不能傳播於世界不是絕對的,我們的文學造詣不低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水平。《特工少年》聽說也是個系列小說。第一部叫特工少年與天使金靴
第一個答案說了半天都沒說到點子上。 資本強勢決定文化強勢。 有小孩想加勒比海盜,你聽說過夢想做索馬利亞海盜的么? 有很多中國人皈依基督教, 又有幾個華人從無神論者改為安拉的信徒的呢
推薦閱讀:
※鄧布利多為什麼會喜歡上格林德沃呢?
※服用復方湯劑後,如果被蛇怪石化,在被解凍之前是不是都會保持另一個人的樣子?
※哈利波特系列你最不喜歡哪一本?
※如何用龍傲天風格來寫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