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臨帖?

請分享一下你的臨帖方法,比如拿到一本新帖,是從頭到尾通臨,還是逐字精臨,抑或一行一行精臨,我目前是逐字精臨,然後一行一行的節臨,最後通臨,但是問題是,一本帖成百上千字,這樣做效率是否太低,一定有更好的方法,請賜教。


謝邀

@Nichhomme 的問題和題主的類似,一併回答。在一本字帖臨到怎樣的程度再換別的風格的字帖比較妥當?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臨帖方法。我個人認為第一本用心去練的帖子最為重要。這一本帖要吃深吃透,無論是從頭到尾通臨,還是逐字精臨,抑或一行一行精臨,只要把這本帖用心去花時間練,都是最有收穫的。如果是今人的帖子,重點在結構,兼顧用筆。如果是古人的帖子,重點在用筆,兼顧結構。這是一個底子。有了第一個帖子做基礎,然後再這個底子上去添油加醋就容易很多。在後面的帖子當中,會有選擇性和側重性。

比如有寫學毛筆行書的書法家,一般都是以「聖教序」為底,把王羲之的用筆和結構學好,然後去臨習手札。「聖教序」本身就是集字的,沒有章法,那麼無論是逐字臨還是選字臨都是效果一樣的,相對通臨或行臨就沒有必要。個別字的結構也有拼湊並非不可改變,所以重點其實就是用筆,兼顧結構。

「聖教序」只能滿足筆法和字法的學習,有的人想在章法上彌補一下,會去臨二王手札,會去學孫過庭書譜等等;有些人會想在技法結構上學更豐富些,想把字寫的更活潑放縱、跌宕起伏,會去學習米芾;想把字寫的端莊溫潤一些的,會去學習趙孟頫,字顯得更加貼近老百姓的審美。

那麼側重學章法的,必然不會再從頭去一筆一划學用筆,而要求行臨或者通臨。側重學技法的,必然要在兩者用筆細節上深入挖掘。側重字法的,必然會改變原有的結構,重點在選臨上,可能一本帖子就選了兩三個字學習。

這後續的學習就完全是根據個人需要,但絕大多數人不會再像第一本帖那麼要求「精純」。比如學習《書譜》的章法,內容用的可能取自王羲之手札。學習米芾的蟹爪鉤,卻運用到米芾從未寫的過字上。一篇臨習趙孟頫的作品,裡面可能運用了王羲之的筆法。所以說「臨帖就要完全一模一樣,一定要形似」,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我在另一篇回答中寫過,現代書法很講究和喜歡雜糅,有些朋友就完全不能理解。當然,並不是雜糅的越多就越好,還有一個層次和技巧的問題,但是雜糅是創新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創新有兩種,一種是「無中生有」,比如手機替代電話,手機的有些功能是電話不具備的。另一種就是「集成雜糅」,比如微信,功能其實都很傳統普通,但它卻集合了這些形成系統的整體,也是一種創新。在書法方面,第一種「無中生有」古人基本都把路走完了,第二種還大有可為。

這就好比你已經打好基礎,接下應該在上面蓋房子,然後裝潢。基礎可以用王羲之的,但是戶型可以不用他的,因為你更喜歡趙孟頫風格。甚至可能覺得王羲之趙孟頫的房子太富麗堂皇,太漂亮了,喜歡更古樸懷舊點的,裝潢用了魏碑。只要能和諧融合,並沒有什麼絕對不可以。如果完全按照王羲之的地基、戶型、裝潢來做房子,也可以,但那是王羲之的房子,不一定是你喜歡的,或者適合你住的。

基礎很重要,但做很多基礎並不重要。今天按照王羲之的做了個地基,明天按照米芾的又做個地基。永遠在做地基,地基做的再多,打的再牢固,也是不能住人的。臨帖最終的目的是學習前輩的建造技巧讓自己舒服地住進去,而不是照著遺迹做個地基當古人的棺材。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田英章的書法?
如何寫出好看的數學手稿?

TAG:書法 | 楷書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