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一個笑話不會笑一遍又一遍,同一件事卻會哭一次又一次?


因為笑話的原理是錯位(是說衝突的錯位,而不僅僅是事件的錯位,雖然事件也是衝突的一種),是你的認知和實際情況錯位,所以你覺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比如你夜裡喝了點酒,想尿尿,在客廳里摸了半天也沒摸著廁所,這時你踢到一個痰盂,你踢兩腳,確認這是一個痰盂,而不是什麼奇葩玩意兒,你甚至從口袋裡摸了兩塊錢扔進去,聽到了水聲,於是你放心了,對著裡面撒了泡尿,結果第二天爬起來就發現你爸被你媽罵了一頓,偷偷買的魚放魚缸里第二天莫名其妙全死了,你媽一上午都在說你爸很笨,酒喝多了以後買了死魚,實際上是被你那泡尿熏的,但是你爸不知道,你媽不知道,所以他們一直在糾結買魚的時候魚到底死沒死,你爸一上午都在那抽悶煙,你媽一說他,他就直點頭。

人理解錯位的機會只有一次,了解之後,就永遠都知道為什麼會錯位了,失去了這種驚喜,人就很難再笑出來,除非他第一次沒看懂,但也有一直能讓人笑出來的笑話,那是因為他越看越懂,比如我前段時間看《功夫》,周星馳的,以前很多地方沒笑,現在都笑出聲來了,因為你認真了,你才能感覺到導演的認真,才能認真地感覺到錯位,才能笑出聲來。

我認為笑話本身是嚴肅的,一個人如果說笑話的時候不認真,就很難把錯位清晰地展現給讀者或者觀眾,郭得綱的相聲包袱本質並不高級,我覺得他很多都在抖機靈,但是真正的笑話是要形成錯位的,有些錯位的邏輯不止一層,比如大話西遊,讀過《西遊記》的和光是看周星馳裝瘋賣傻的肯定就懂的不是一層,覺得牛魔王很萌的肯定就又是另一層,覺得唐僧非常值得欽佩的就又是一層,你總能找到你的笑點。

所以笑話是對應某種特殊能力的,如果你能很容易理解這種錯位,你就會很難理解笑點何在。

而悲劇的原理是真相深於認知,你知道的事實停留在很淺的層面,明明什麼都告訴你了,但是你就是沒有想到那一層。

比如你10年前給一個女孩子表白,寫了情書,你哥們兒自告奮勇幫你送信,結果他和姑娘在一起了,你不敢破壞他們的感情,和他們絕交,一直到你大學畢業,那兩人結婚,婚禮請你參加,你喝多了,在婚禮上哭成淚人,結果新娘哭得比你還厲害,她以為可以慢慢接近你,沒想到你心頭一怒與兩個人絕交,她怕失去你的消息沒和你朋友分手,等了你很多年,直到她真的一點一點愛上你的哥們兒,你說那我倆走吧,結果你哥們兒怒了,你哥們兒說,我知道那女孩兒喜歡你,我怕失去最後的機會才送了信,這麼多年,我兢兢業業地經營感情,憑什麼把女朋友讓給你,你們兩個大打出手,結果你一刀把新娘捅死了,新娘最後說,為什麼這麼多年,你就是不肯放我安安靜靜地愛一個人,你不回來,回來了就要奪走我的幸福。

所以悲劇往往不止一層,他要一層一層挖下去,直到讀者覺得這層我招架不住了,另外悲劇的本質是釋放委屈,要知道委屈是一種很容易產生共鳴的東西,一旦你認可了故事中的委屈,一旦你看到深層的結果,你就會哭出來。

哭不一定是因為悲劇,治癒、感動、痛苦、悲慘都會讓人哭,但最重要的是,委屈這種內核一定要共鳴,我最喜歡的電影是《超級明星甘先生》,每次看都哭,在辦公室偷偷看也會哭,但我朋友看了就沒感覺,這就是淚點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的結論很簡單,因為笑是對個人能力的考驗,哭是對人生經歷的挖掘,個人能力可以慢慢提升,人生經歷卻無法改變,只能慢慢變淡。
——
*備註1:
衝突的錯位,是說在故事裡兩個看上去有矛盾的東西相互之間沒有迸發火花,而是互相錯過,這種矛盾有可能是性,有可能是愛,是自尊,是生死,是金錢,是精神,是靈魂,是道德觀,都有可能,講故事就是把衝突落地的一種技術工作,越是強調藝術越是拋棄框架,但是很多人連框架的概念都沒有。

比如
A想殺掉B,B也想殺掉A,這叫生死衝突——導致劇情激烈。
A想殺掉B,B想殺掉C,這叫衝突分離——導致劇情平淡。
A想殺掉B,B愛上A,這叫衝突錯位——導致劇情荒誕(幽默)。

衝突錯位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
1。塑造衝突
2。衝突錯位
3。激化錯位

在我的舉例中,痰盂和魚缸是錯位的衝突,其他每句話都在激化這種衝突,加劇錯位的效果。

*備註2:
講故事吸引人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建立吸引,另一部分是加深吸引。
在建立吸引區,通常是加入伏筆,放入大量信息量,揭露主要矛盾。
在加深吸引區則不斷激化這種矛盾,從而讓讀者欲罷不能。

*備註3:
悲劇是需要直接衝突的,並且這種衝突一定要產生結果,這非常重要。

在例2里殺掉新郎和殺掉新娘是兩種不同的悲劇,但殺掉新郎,說明作者心中有僥倖心理作祟,希望這個故事在自己的擺布之下,所以仍然沒有跳齣劇作的框架看待故事,而新娘被失手殺掉,最後這個故事終於因為所有人都是對的,而產生了錯誤的結果,悲劇上升到另一個高度,即愛是原罪。


真的是嗎?又跳過是不是就問為什麼。

第一,把「笑話」和「事」放在一個層級上比較就是概念錯誤。要問也得這麼問:

「為什麼同一個笑話不會讓人笑一遍又一遍,同一個悲傷的故事卻令人哭一次又一次?」
+「在你的經歷中,為什麼同一個好玩兒的事兒不會讓我笑一遍又一遍,同一件悲傷的事卻會讓我哭一次又一次?」

這才是在同一個概念層次上談論。你聽到、看到的,別人的故事,顯然遠沒有你自己的體驗來得深刻。你自己經歷的哏兒事兒,你肯定想起了就笑,笑了又笑。

第二,同一個笑話真的不會讓人笑一遍又一遍嗎?錯。

經典的幽默就令人反覆回味,越品越有味。膚淺的耍貧嘴當然聽第二遍就不可樂了。我剛剛又聽了一遍劉寶瑞的《官場斗》,其實我都快能背了,他每說一句,下一句我都知道是啥,還是愛聽!為啥?他那種特有的口風、精準的語言節奏、妙至毫巔的勁頭兒,都令人百聽不厭。

第三,喜劇比悲劇勁頭兒小嗎?這個就值得說說了。

首先,舉例來說,說相聲也好,評書也好,把人逗樂?太容易了。把人說哭,那就難了!走得深!我聽王玥波《大隋唐》落淚多次,比如「罵楊廣」、「鎖五龍」,說到根上說的是人性的光輝,真把你內心深處的情懷【別罵街】說動了,自然就掉淚了。

這樣看來,好像笑的閾值比哭低,笑更容易啊,題目要翻過來了。不過你再反過來想,哭的閾值是高,但是來得深刻啊!更容易反覆品味反覆悲傷。到底哪個更容易讓人反覆產生相似情緒呢?

看你自己性格吧,這個就不是學生我說得清的了。

您說呢?


你笑話的力度不夠大,沒法跟悲傷相比。
要是走路上撿到五個億,肯定想起來一次笑醒一次。


笑話帶來的是快樂,不是幸福,所以你只會笑一次;
那件事我不知道是什麼,但一定帶走了你的幸福。
所以你會一直哭,一直哭。


看了上面很多人寫的,寫的不錯,我再補充一些

首先說明,題主問的不對。
為什麼一個笑話不會看一遍笑一邊,但是一個故事卻會看一次哭一次?
題主,你去茶館聽過相聲嗎?天津茶館很多相聲段子估計那些聽眾早就爛熟於心了,但是包袱到了照樣響,但是我估計你看一個笑話肯定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為什麼呢?
第一點:我覺得笑話的構成很簡單,一個小小的現象,甚至滑稽的動作,都可以構成一個笑料,但是一個悲劇構成往往很複雜,只是一個壞的結果不能打動人,悲劇的構成離不開氛圍的渲染,離不開人們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劇中人的過程,離不開大量的鋪墊。
道理很簡單,當你看到一個路人走著走著摔了個大馬趴,你就會哈哈大笑。你看,讓人笑就是這麼簡單,不用什麼戲劇性,你也不必了解他的生活,你也不必知道他的過去。但是當一個路人走著走著不小心摔斷了腿,或者摔成半身不遂,你會哭嗎?你肯定不會哭,不僅你不會哭,估計周圍的人都不會哭。同理,一對戀人結婚的時候女的死了,你聽到這個消息會哭嗎?不會哭。新聞上很多報道類似的內容,你不會哭,但是如果你看一部電視劇,看到了男主女主堅貞不渝的愛情,然後每天都會在電視機前關注劇情發展,你為他們愛情的進展牽腸掛肚,但是每當你看到最後女主得了絕症不久於人世的時候,都會嚎啕大哭。
區別在哪裡,一個笑話不需要將個人感情帶進去,但是一個悲劇的構成,必定營造一種氛圍,必定要將觀眾帶入到這種氛圍中中,將觀眾的情感帶進去,這時候可以說觀眾是被劇情「牽著走」的。
好吧,知道了這個道理就知道為什麼在茶館聽相聲即便知道包袱了也會笑的,很簡單,茶館的人們去聽相聲就是為的找樂子,所以聽得時候就是圖的樂趣,包括周圍營造的氛圍,自己也被包圍在這種氛圍中,所以在茶館聽相聲也不會因為是舊的段子就不笑。小時候喜歡看「宰相劉羅鍋」,每當看到和珅被整的很慘時候就會很高興,這顯然不是悲情故事,而且我們也知道劇情的發展,但是每次看到和珅出醜的事情時都會大快人心,其實是一個道理,因為電視劇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虛幻的故事,但是我們卻將自己融入到了這個虛幻的故事中,人們不會由於這件事是假的就不會不動感情,也不會只是因為這件事是悲劇就動感情,關鍵是看人們是否將自己融入到了劇中。其實這種能力可以說就是人類的「共情能力」,知道他人的想法並且感同身受。但是普通的笑話並沒有這種效果,不過茶館的相聲就有這種效果。如果大家去過軍訓,很奇特的一點就是,軍訓拉歌的時候,雙方會互相拉歌,雖然你也知道對方會說什麼,但是還是會笑,為什麼,也是一個道理,因為這融入了捏生活,這種笑話融入了一種氛圍。

第二點,從進化的角度說,笑話屬於一種「獎勵」,悲情的事情屬於一種「痛苦」。人類對於痛苦的敏感程度要遠遠大於對獎勵的敏感程度,所以造成了悲情戲比笑話更容易激發人類的感情。
道理很簡單,遠古時代。地上有一塊棒棒糖你不去撿沒關係,但是你千萬不能忽視遠處有一頭猛獸正準備向你攻擊。同時,人們也發現,一個人得到10元錢的獎勵遠不如失去10元的痛苦來的大,所以人類天生就是「痛苦偏好」的。

第三一點,很多人經歷過痛苦,那些悲情戲很容易引起這些人的共鳴,而且悲劇往往將這種痛苦描述的很唯美,很崇高,所以更可以契合這些人的想法。與其說是自己被打動了,不如說是自己將自己的經歷放大了,將自己崇高化了,崇高化到一定的階段,自己的感情就忍不住了,就淚崩了,就高潮了。
很多人長大之後看喜劇之王都會哭,都覺得戳中了自己的淚點,其實也是自己YY而已,有幾個人真的猶如尹天仇那般的理想主義,大部分小人物都是不努力渾渾噩噩,而且給他一份安穩的工作讓他放棄理想他肯定干,但是這些人看到喜劇之王的尹天仇就覺得說的是自己,但是你和尹天仇是不同的,生活中我沒發現過尹天仇式的人物,我只發現了很多不努力的人,不成功的人,然後看著尹天仇的故事覺得說的是自己。包括很多人看韓劇的愛情的偉大覺得打動了自己,生活中我也沒看到過幾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烈女」,他們只是將自己的行為的一方面,經歷的一方面唯美化了,與其說是引起了共鳴,不如說是放大了自己的委屈。所以這種悲劇太有賣點了。笑話往往不能做到這一點,笑話可以讓人笑,但是不能給人的經歷與一種安慰,一種深層次的安慰,所以笑話往往很容易就「過時」了。

第四一點,就是悲劇可以餵養自己的「痛苦之身」
很多經歷過痛苦的人都會重複這種痛苦以求得救贖,這算是弗洛伊德的說法吧,很多經歷過悲劇的人也會更喜歡看悲劇,更容易被悲劇打動,每個人都經歷過挫折,都有自己的「痛苦之身」,自己惡痛苦之身需要「餵養」,悲劇就是很好地養料


《大話西遊》就是這麼從笑看哭的~~


其實當你哭了一次又一次的時候,有的人笑了一遍又一遍。


我就不信只有我會同一個笑話笑一遍又一遍。每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想在別人剛說完前半句的時候湊別人臉上來一句:相信我,會的。


笑話是假的,悲傷是真的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


同一個笑話我也會一次又一次笑


笑用嘴,哭用心


因為快樂轉瞬即逝,悲傷細水長流。


對於笑話而言,它的樂處在於抖包袱,出其不意,其中高興在那一瞬之間迸發。悲傷在於鋪墊在於一層層的遞進,每每想到便身心俱入,最終爆發淚流滿面。


因為:笑話是別人的故事,事情是自己的故事。事不關己。關心則亂。


因為笑話是別人的,事是自己的。


看了所有的答案都沒答到點子上。題主本身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首先,一件事讓你哭一次又一次,那麼這件事在你心中肯定是有分量的,一件讓你絕望或悲傷的事情。而一個笑話則只是你生活里瑣事,可以過眼雲煙,轉瞬即逝的。所以,你的提問不應該用笑話和傷心的事來比較,因為笑話這種事情只能讓你笑卻不能帶動你的情緒(例如你自行刷微博看到一個笑話在自個兒笑跟你和愛的人終於結婚了的笑是不一樣的)所以應該用開心的事或者幸福的事來做比較。你想想你以前感到無比幸福的事,現在也會感到幸福,無論已經過多久,回憶了多少遍。


笑總是笑別人,哭卻是哭自己


同一件事也不會哭了一次又一次,你肯定知道下面一段:
「我真傻,真的,」她說,「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大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他是很聽話的孩子,我的話句句聽;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後劈柴,淘米,米下了鍋,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沒有應。出去一看,只見豆撒得滿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各處去一向,都沒有。我急了,央人去尋去。直到下半天,幾個人尋到山坳里,看見刺柴上掛著一隻他的小鞋。大家都說,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裡的五臟已經都給吃空了,可憐他手裡還緊緊的捏著那隻小籃呢。……」她於是淌下眼淚來,聲音也嗚咽了。
  這故事倒頗有效,男人聽到這裡,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她就只是反覆的向人說她悲慘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個人來聽她。但不久,大家也都聽得純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裡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迹。後來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
  「我真傻,真的,」她開首說。
  「是的,你是單知道雪天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才會到村裡來的。」他們立即打斷她的話,走開去了。


領導的笑話,你敢不笑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個人可以接受同類的逝去,卻不能接受動物的逝去?
被喜歡為什麼會有壓力?
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我想找一個適合的心理醫生,但覺得在我的城市很難,該怎麼辦?
一個人的哪種行為讓你覺得這個人不可交?

TAG:生活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