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說,康熙諸子中哪個最適合繼承皇位?
希望能從執政能力、身份地位、未來發展等多個方面,分析的細一點。
額……感謝邀請……
不過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就簡單說說好了……
長子允褆
出身:因為出身不如太子所以一直很糾結,但是實際上來講他生母的地位還是不錯的,也算是滿洲的傳統世家,只是終究是個側室,跟太子沒法比而已。
能力:軍事方面還是不錯的,比較勇猛,但是允褆這個人比較像入關前的那種——很勇猛,但是腦子比較二……所以綜合起來估計也就是個中人……
balabala:綜合起來來說就是比較二……以及比較能生(咦),後人混的都比較差。
次子允礽
出身:太子爺嘛,出身不多說了,獨樹一幟的。不過其實從滿洲的傳統來看,他生母出身的家族並不算是特別好,但是誰叫人家是嫡妻呢……
能力:據說太子的能力還是不錯的,文武兩道,乃至於簡單處理國事都還不錯。問題在於後來有些隱疾,導致行事很神奇,讓聖祖爺匪夷所思,導致兩次被廢。不過其實聖祖爺最疼的還應該是他……
balabala:太子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只是中年之後突然變化,這個因素很多,這裡也不多說了。他後人本來混得不錯,特別是世宗對他家很好,但是到了高宗的時候,就一個勁兒的打壓他們了。順便說下他的後代還出了個大學士,相當不錯了。
第三子允祉
出身:他生母的分位不低,但是應該說出身的家族地位並不高,雖然分位相同,但是家世實際上是不如惠妃等人的。
能力:允祉文才不錯,但是並不像有些書中說法他只會看書,也不像有些書中說的他就對奪嫡一點想法都沒有,不過相比之下是比較低調的調和派。特別是似乎政治能力並不強。
balabala:允祉文才不錯,素養也不錯,但是感覺太學術了的樣子,當然他說到底也不是那種超凡脫俗的人。他後人里也出了一個大學士,還是很爭氣的。
第四子世宗
出身:跟允祉比較相似,他母親的分位不低,但是家族並不屬於名門望族。
能力:世宗的能力屬於比較平均的類型,大概唯一的弱項就在武勇方面吧……做事比較急躁,但是整體來說還是敢做事的人,特別是政治方面。
balabala:能力比較平均,敢作敢為,這個大概是世宗的情況,後人就不說了……
第五子允祺
出身:生母的分位不低,而且是康熙帝十分寵愛的一個後宮,出身也還算可以,算是滿洲的一個中等世家。
能力:對於允祺的能力沒什麼記錄,只說他心性特別好,比較厚道。可能是因為他從小才孝惠章皇后身邊長大的緣故,所以有著蒙式教育一貫的淳樸。
balabala:大概就是個好人……恩……而且後代一直在當好人……後代里也沒什麼大官,就是踏踏實實的增加家產……的好人……
第七子允祐
出身:他母親出身不高,有可能是包衣家族,不是什麼世家子弟。
能力:允祐沒有什麼能力相關的記錄,比較常見的記錄都說他是個跛子……這估計算是個致命的問題吧= =……聖祖活著的時候,似乎就想把他出繼出去……後來怎麼樣了現在還有爭議……
balabala:這大概也是個好人……後代也都是……好人……= =……
第八子允禩
出身:他母親出身比較差,因為她內管領人,清初對內管領人比較鄙視,同樣是包衣,包衣佐領人可以從征,可以立功,可以當官,但是包衣管領人就只能做內務……所以允禩生母這個身份是比較特殊的,特別是以清初而言。順便說下,把管領下人地位提升至跟佐領下人一致的皇帝,是雍正帝……所以別說什麼仁宗他娘是管領下人啥的,沒任何聯繫,因為時代不同了……
能力:允禩的能力如何,我以前在貼子里說過了,文武兩道都不算特別突出,但是有著天生的好人緣和人際平衡力……這應該和他自己的處事風格有關……不過這個能力在康熙朝就已經體現出來弊端了——他積攢人緣和名聲的時候經常不考慮這種做法是否讓頂手上司為難,導致的後果就是臣子里很多人喜歡他,但是皇帝討厭他……所以註定是個悲劇……政治方面,他也主要是通過平衡力進行斡旋,可惜我個人一直認為他沒啥實績能力……
balabala:聖祖以前是很喜歡允禩的,至少是跟幾個重要皇子一樣的喜歡,但是從中期之後,就越來越討厭他,主要就是他的行為處事真的……有點那種「為了給我自己加好感,寧可讓皇帝跟所有人好感度下降」……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允禩由於懼內的問題,子嗣很悲劇,後來就絕嗣了(親生的),過繼的別的房的後代,以及過繼的後代現在也面臨絕嗣了……
第九子允禟
出身:跟老五一個出身,不說了……
能力:允禟是個奇葩……一個清初滿洲人里的奇葩……清初滿洲人是好無金錢和經營的概念的,因為剛從八分制度走出來,八分制度就是配給制度……所以滿洲人默認每個月都有銀錢,都夠生活,基本很少有人想著說存錢啊,做生意啊,balabala啊……但是·允·禟·就·不·!允禟很會賺錢,而且是特別特別的會,故而清初的人肯定都視他為奇葩,感覺這也是他一些哥哥弟弟乃至父親都不怎麼特別喜歡他的原因,直接造成他到最後還是個貝子(入關之後皇子的最低爵位)。不過允禟實際上很聰明,他還學外國文字之類的,證明腦子還是不錯的,不是世宗罵他的那麼「痴肥」……當然他的確很胖……
balabala:總之就是個奇葩的少年,跟時代完全不同,而且聰明要麼用在賺錢要麼用在奇奇怪怪的地方……他後代不算很多,也都沒什麼任官。
第十子允俄
出身:相比之下是僅次於太子的出身,出身滿洲世家,八旗名門,這註定著允俄在爵位上比較吃香。
能力:這個真沒記載……允俄的存在感……很低……雖然不至於像某電視劇演的那麼二百五,但是估計也是「八哥說得對」、「八哥說得好」那種……可能是因為我見過的資料里都沒寫過允俄?感覺我要是沒見過的話,估計就真是很少有記錄了……
balabala:一個存在感很低的人……他黨附允禩,應該只是因為年齡相近關係較好那種,所以後來允禩和允禟都悲劇了之後,他雖然也受到影響,但是顯然不如前面兩位嚴重。允俄的後人也不是很多,也沒什麼任官……
第十二子允祹
出身:生母地位不高,不是什麼世家子弟,也不是很受寵。
能力:允祹算是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清宮戲裡沒有他讓我一直很驚訝(咦)。允祹是蘇麻喇姑養大的,按照老五的那個慣例,似乎應該是比較淳樸的那種。但另一方面,允祹似乎有一定的儀制能力,聖祖晚年的時候就讓他管內務府,特別是喪儀的事情,到了雍正朝,他還是特別多的負責喪儀的事情,可能是個對於禮節儀制特別有經驗的人,這樣的人才也是比較稀有的。政治上,應該也是比較樸素的,比較實在的那種執行者。
balabala:允祹活的很長,能力也不錯,可惜親生的後代絕嗣了,過繼的別的房的,後來人丁也不興旺。
第十三子允祥
出身:生母地位不高,不是什麼世家子弟,出身包衣,去世的比較早。
能力:允祥能力如何,其早年的時候,聖祖就誇過他可堪大用,但是後來突然沉寂,原因目前還有爭議。無論如何,雍正朝之後起用的允祥,能力是相當不錯的,無論是軍政事務還是皇帝家庭事務,他都能做的符合世宗的心理。清宮戲裡經常把允祥塑造成一個「武」的皇子,但是實際上看來,他的政治能力或許比他武勇方面更加出眾。
balabala:允祥能力不錯,後代也很多,大概不能繼位就是因為康熙朝中期的時候的一些事情吧,具體是什麼事情還有爭議。允祥後裔很多,出過侍郎什麼的,也還是不錯的。
第十四子允禵
出身:跟老四一樣……
能力:允禵的能力如何,主要體現在軍功方面,而在政治方面的能力完全沒有體現,有人說他文武雙全,如果只是說讀過書、寫字好的話,估計皇子都算文武雙全了吧……允禵的主要問題在於紈絝,從各種方面來看,他做事的作風就是典型紈絝的情況,這可能和聖祖晚年對他的寵愛有關。至於說聖祖為什麼寵愛他,我覺得原因很多,而且寵愛,帶兵,不一定就代表儲位所向,你看允礽,一直做留守工作和後勤工作嘛……
balabala:允禵的軍事能力不錯,其他能力基本沒啥體現,但是做事紈絝肯定是個悲劇的……不過老十四的後人很多,而且好幾個後來官當得還挺大,比如說有名的簽了賣國條約的奕山,還有三個侍郎。
第十五子允禑
出身:他的生母有可能是個漢妃,但是目前沒有確定,無論如何,出身比較奇特,所以從出身來說就沒有希望了……
能力:沒啥記載……而且去世比較早……
balabala:雖然去世比較早……但是後人卻挺多的= =……乃至於後來聖祖脈下宗支絕嗣,都要過繼他的後代……
其他的就不說了吧……那時候都還二十齣頭……
聖祖爺的孩子太多了……
其實這個這個問題,不僅歷史給出了答案,而且歷史學家也曾給出過縝密的邏輯推理。雍正王爺當仁不讓。當然既然是假設性的問題,肯定要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王朝覆滅很大一個本質原因就是土地的流失,耕著無其田,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活不下去然後反了。再加上歷朝歷實行的都是人頭稅,就是納稅按人頭,而不是土地,而且士紳不當差不納糧。這個制度根本上造成完全的貧富不均,兩極化的出現。用黃仁宇的話說,中國曆來缺少數字化管理。所以結果必然導致兩極化的出現,王朝覆滅,然後新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某種程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王朝很少超過300年就重新循環。
當然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土地兼并,國庫空虛,只有幾百萬兩這一背景不能忽視。而雍正的改革則是空前絕後,丈量土地,攤丁入畝士紳當差,可謂看到本質的改革,慧眼獨具,同時他有著像朱元璋似的心澄清吏治,造福於民,但卻沒有前者的極端。可惜執政時間太短,而且有些操之過急。不客氣的說乾隆盛世是建立在雍正爺的基礎上,單說一點吧,雍正登基國庫幾百萬兩,捉襟見肘,而乾隆登基國庫存銀超過5000萬兩,百姓安居樂業。
其次皇子的選拔有很多制約因素,朝局,皇帝的明晦,機緣,而身份其實最輕吧,尤其對明君而言。康熙爺的生母不也是庶妃,順治的母親當年也不是最為貴重的。明朝就更多了。
其實本人比較推崇黃仁宇先生的觀點,角度獨特,邏輯縝密。尤其是對王朝土地和數字化管理的理念。其實歷朝歷代打天下者無不是抱著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我朝太祖曾曰: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後來發現既都鬥不過天,也鬥不過地,於是轉去鬥地主。於是新中國成立。蟹妖。。
其實,皇十四子胤禎實在是太可惜了。。
雍正同母弟,八爺黨骨幹,文武雙全又年輕。。
實在是政治素養太低。。。不懂得兩邊討好,腳踩兩隻船。。。
否則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以康熙對他的寵愛以及自己的年齡優勢,皇位跑不了他的。。
而登基以後,他也是唯一有可能平衡八爺黨和四爺黨的人。。一邊從小玩到大,一邊是一奶同胞。。皇帝嘛,兩邊打壓求平衡,政事權力兩不誤。。當得不要太舒服。。
而且自己是撫遠大將軍出身,軍事素養要比雍正強多了。。肯定不用像雍正一樣受制於年羹堯那麼多年。。不打完仗都不敢殺。。。
只可惜,以上都需要極強的政治素養。。。。所以十四徹底沒起來。。。
忘了說其他幾個。。。大爺不提。。二爺算是自己玩兒脫了。。三爺文采有餘能力不足。。八爺文采能力都有餘,出身不夠好。。。九爺十爺跟屁蟲不提。。十三爺文武雙全,但也壞在了出身上,章佳氏不得寵為死後追封,不過十三爺怎麼說也為後輩混了頂鐵帽子,怎麼也值了。。@橘玄雅 已經說了很多了,補充一點點,加上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前期是老大和老二斗的比較凶。首先是康熙本身流露出的喜愛,二是立嫡與立長,本身就可以討論,三是明珠一派算是他的母族(明珠是他叔祖)。
二。無疑,太子是康熙逼瘋的。任誰有個不僅長壽還老是用龍盅的方式來培養接班人,不錘鍊到死都不罷休的皇帝老爹都不是個開心的事。
三。老八應該是中期鬧的最凶的一個。康熙本質上是看不起老八的。到後來簡直就是厭惡,老八還是不太懂,以為拉攏了群臣就可以了,殊不知坐在那個位置上的老爹才是關鍵,所以最後被自己的老爹當著面罵「辛者庫賤婢所出」。這都不僅僅是不喜歡了,簡直是厭惡之至了好嘛。
四。老九應該是雍正最恨的一個兄弟了,可以說是和雍正死磕到底了。不得善終也是有道理的。老九有自己豐厚的產業,所以中期支持老八,後期支持老十四,都是他們的財庫。
五。老十三絕對是雍正最鐵杆的支持者。從寵愛的皇子到被康熙厭棄,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在一廢太子中起了很大作用。雍正登基後也被啟用,從賦閑皇子直接成總理大臣,輔助雍正治國,最後還撈了鐵帽子親王,配享太廟,還是唯一一個有清一代不避皇帝諱,允許改回胤祥的臣子。
六。老十四雖然和雍正都是德妃生的,但是其實身份不如雍正。因為雍正是佟貴妃養大的。所以雍正稱隆科多為舅舅,其實是養母家族的。雍正和德妃關係不好由此可見。德妃也是支持自己生,養的老十四的。老十四在後期常年駐守西北邊塞。個人認為如果康熙有意傳位於他的話,在政治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不可能會長期令其原理朝政,遠離政治核心。除非康熙有意讓他起兵反叛,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七。十五和十六算是小皇子了,同母所出,漢庶妃的兒子,地位比較底。兩者的待遇在雍正朝有天壤之別。十五應該參與到了雍正的對立面,可能走的不太深,但是也被雍正不喜,初期是被送去守景陵的。老十六是被雍正喜歡的,在雍正清理宗室的時候還撿了個鐵帽子親王,是少有的長壽善終的兒子。乾隆朝還做了總理事務大臣。被說成沒有主見的十六聾,也或許只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手段。
個人的淺見,有錯還望方家指點。雍正唄 沒雍正爺 清朝要早1百年亡國了
雍正
四爺的謚號不是『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嗎?
老四最合適,其次是老二
(所以說康熙看人還是很準的)
老二從小就是以接班人的標準來培養的,從史料來看,老二經常作為代皇帝的政績幹得一直也是不錯的,至少是個合格的太子。之所以被拿下,是康熙感到老二已經懈怠、跋扈、奢靡,有了紈絝子弟的習氣和目中無人的氣焰,最重要的是老二身邊的黨羽過眾,雖然不及老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局面,犯了康熙的大忌。
老四就不用說了,若無雍正一朝,就無封建王朝最後的盛世。
其他人為什麼不合適:
老大、老十三、老十四威望比不上以上兩位,而且康熙對他們培養的重點在武功軍事,不在文治,故不適合當皇帝。(雖然老十三在雍正朝乾的政績也不錯,但重點主要還是集中在治軍上)
老三是學者非政治家,威望也不及二四,故也不行。
至於老八,政治才能有的,籠絡群臣的功力也是有的,但可惜沒明白老爹最忌諱的也是這個,他也沒有老二的出身高貴,但拋除這些帝王家特有的因素外,單從最高領導人的角度來看,老八也不如老四,康熙之後需要的是一個肯對既得利益團體下狠手的皇帝,而不是跟他們打成一片,整日討好群臣的皇帝。
老九、老十則無需討論。要是有個漢族私生子,倒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
知道這個回答會被鄙視,來吧。。。
歷史這玩意最不靠譜!第一個,後世會留下什麼樣的評論,全憑文官手記,沒有當權者的認可是傳不下來的。就算在近代,真想永遠與現實相隔遙遠(翻牆是個好主意)。政治色彩太濃
第二個,野史。這個就更偏離事實,萬口相傳,詳細到日常言行,心理活動,你信嗎?
康熙諸子基本都比雍正強。雍正現在是吹的厲害其實就是個昏君而已。除了斂財無一是處。他走運是有個好兒子及死的早。
和通泊戰役失敗的意義不亞於金國三峰山戰役。都是主力被殲隊伍打散,全國惶惶不可終日。不是蒙古策令救了一命,雍正溢號就是個哀宗。全清朝只有兩次大敗,和通泊一次八里橋一次。
推薦閱讀:
※如果滿蒙非中國的觀點成立,元清朝代是否可以看做中國人的亡國奴時代?
※為什麼乾隆要禁《大義覺迷錄》?
※元明清三代治藏,各有什麼進步?
※為什麼提到現在我國領土,總是拿清朝相比,怎麼不拿元朝比呢?
※隆科多到底是佟國維的兒子還是佟國綱的兒子?